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

首页 / 诗词 / | 2023-03-13 00:00:00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1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

  翻译

  马缰轻勒,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虽已三天,我仍行道迟迟,留恋故都风物。汴京是我的家乡,黍离麦秀之地,曾是繁华街陌。远眺双阙龙凤影,宫内空剩鸳鸾阁。再也没有人,持笛天津桥,傍宫阙。眼前只见苔花碧。

  天助我大汉,人民怀念宋朝;金虏当灭,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愿王师,泰山压顶行天讨,快收复故国。老夫空有救国术,却无由得献*戎策。只新诗准备,待河清海晏,祖国统一。我放开歌喉,吟唱春色。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缓辔:放马徐徐而行。

  三宿:三天。

  桑梓:故乡的代称。

  锄耰:前者指锄,后者用以整地,类似耙之功用。

  双阙:宫城前供了望的楼。

  龙凤影:谓龙楼风阙。

  相:看重。

  鳌极:指边疆。

  *戎策:*定异族入侵的策略。

  办:准备。

  创作背景

  公元1204年(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欲谋伐金,次年遣李壁,命史达祖陪同前往。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闰八月抵金中都。事毕返程,于九月中经过汴京。汴京是史达祖的故乡。九月二十一日离汴时,为抒发心中感想,特作这首词。

  赏析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此时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双阙”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阙”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廷、君王,统包在“双阙”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2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人不预*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

  赏析

  [写作背景]

  史达祖曾为韩?胄幕僚。?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公元1204年(宁宗嘉泰四年),韩?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命史达祖陪同前往。金章宗完颜?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闰八月抵金中都(今北京)。事毕返程,于九月中经过汴京(今河南开封)。

  [词题寓意]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忧国之心]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此时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

  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双阙”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阙”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廷、君王,统包在“双阙”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静。

  [感叹之情]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胄遂有北伐之谋。”

  [企盼盛世]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阅读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1)

——《满江红》诗词鉴赏3篇

《满江红》诗词鉴赏1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天无级?

  *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鉴赏】:

  这首词,是南宋后期爱国词人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上片写过去,正面着笔,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纯用反笔,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强制的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琱戈,初立辕门”。作者为的是突出“金甲琱戈”的雄姿。因此,词一开头就鲜明突兀地展现出自己初参军幕时的兴奋神情,以及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辕门初开,铁甲琱戈,词人此时多么精神抖搂,气宇轩昂!“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绩?”金兵退后,非但没有功赏反遭诽谤,被迫去职。“独臂故将军”,用汉将李广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代李广猿臂善射,即臂长如猿,可以运转自如。他参加过七十多次抗击匈奴的战斗,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然而始终不得论功封侯。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下片用一系列反笔倾诉了报国无门、英雄坐老的郁闷情怀。“*戎策”指克敌的策略、计划。“从军什”指描写从军生涯的诗歌作品。现在既然人已被弃,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何用?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国难方殷,自己却无事可做,只得将《茶经》、《天香传》之类的读物,拿来“时时温*”,消磨岁月。词人为什么“生怕客谈榆塞事”呢?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请缨无路,谈论及此,徒然空悲切。榆塞,指边防要地。《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一部词集,是剪红刻翠一类的作品。作为爱国词人,他“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虞美人。*上闻歌有感》),现在却拿《花间集》词来教下一代。这表明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词人也似乎悲观到了极点。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借古人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对比极为鲜明。上片从“金甲琱戈”到“楼船夜渡风涛急”,回忆昔日军营生活,壮怀激烈,酣畅淋漓。从“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开始,突然一个大转折,写壮士凄凉,苦闷,抑郁。下片纯是牢骚语,以嬉笑写愤激,故作旷达,而不*之气,充溢字里行间。词人写自己抛开“武略”,课读《茶经》,与客不谈边事,教儿但诵《花间》,吟风赏月,似乎甘愿将生命的热力消磨殆尽,其实,从词序即可看出,风风雨雨,皆可触动心事,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情。由此可知,下片所用口吻虽闲淡委婉,其实是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一时代英雄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

  这首词意境开阔,风格雄浑,结构严密而变化莫测,脉络分明,错综交织,慷慨而不消沉,悲壮而不衰颓,充满积极的爱国之情,成为传世名词。

《满江红》诗词鉴赏2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原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诗词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的激情,字里行间涌流。

《满江红》诗词鉴赏3

  【年代】:宋

  【作者】: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内容】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

  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

  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

  天厌虏,臣离德。

  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

  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

  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

  【鉴赏】:

  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1205)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命史达祖陪同前往。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闰八月抵金中都(今北京市)。事毕返程,于九月中经过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是北宋故都,南宋人仍称为“京”,它又是史达祖的故乡。九月二十一日离汴时,为抒发心中感想,特作此词。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

  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皆是园圃。……

  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如今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双阕“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阕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阕“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延、君王,统包在”双阕“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2)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实用五份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1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朝: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满江红·敲碎离愁》古诗简介

  此词乃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辛弃疾所作。辛弃疾性格豪放,笔力超迈,向来鲜有艳丽之作。但此作一反常态,可谓是辛词中“清而丽,婉而妩媚”一类的作品。虽是如此,与秦观、晏殊等婉约派词家之作相比,仍是哀而不伤,别具一格。

  《满江红·敲碎离愁》注释

  又一首闺中念远词。上篇因景抒情,此篇以情带景,熔情、景、事为一炉。“敲碎”,用词奇警。“满眼”联呈现时序之更迭与思绪之流动。换头承上文“读”字,“芳草”联承“满眼”两句而来,缘情而景,以景唤情,盼极怨极语。结处遥应“倚楼人独”,但已是月上黄昏之时,“立尽”二字老辣。

  “敲碎”两句:言风摇翠竹,似敲碎满怀离愁,搅得人心烦躁不宁。

  “人去”两句:言那人去后,箫声不复再闻,人惟独自倚楼。吹箫声断:暗用萧史弄玉事。见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注。此指意中人离去。

  “满眼”两句:言人正不堪暮春,举眼但见千山浓绿,已是初夏季节。

  “但试”两句:打开对方来信,再细细从头品读。

  “相思”四句:言徒然满纸相思,难慰自身相思深情。

  “滴罗襟”两句:满把泪珠滴湿了衣襟。盈掬:满捧,满把,极言泪水之多。

  “芳草”两句:祈遍野芳草不迷他行客归路,恨缕缕垂柳遮住我望人视线。

  “最苦”两句:言最苦伫立栏干曲处,直立到黄昏时分,明月初升。

  《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鉴赏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满江红·敲碎离愁》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2

  译文

  暮色苍茫,风*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注释

  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进士。曾知赣州:茶商军进犯赣州、吉安,陈季陵协助辛稼轩将其*定。

  倦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赏析/鉴赏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满江红·赣州*上呈陈季陵太守》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江西提点刑狱司设在赣州,即今江西赣州市。

  此词是赠给赣州太守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历知饶州、襄阳、赣州,并有惠绩,未几罢。陈季陵因何罢职,史无明言,但不会因为在镇压茶商军中有失职行为,因为辛弃疾在上给朝廷的奏章中是把镇压茶商军的成功归功于陈季陵。辛弃疾在词中说“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根。休重亿。”因为那些小事儿,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才在宴*上赋词慰之。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3

  译文

  暮色苍茫,风*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注释

  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进士。曾知赣州:茶商军进犯赣州、吉安,陈季陵协助辛稼轩将其*定。

  倦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赏析/鉴赏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满江红·赣州*上呈陈季陵太守》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江西提点刑狱司设在赣州,即今江西赣州市。

  此词是赠给赣州太守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历知饶州、襄阳、赣州,并有惠绩,未几罢。陈季陵因何罢职,史无明言,但不会因为在镇压茶商军中有失职行为,因为辛弃疾在上给朝廷的奏章中是把镇压茶商军的成功归功于陈季陵。辛弃疾在词中说“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根。休重亿。”因为那些小事儿,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才在宴*上赋词慰之。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4

  译文及注释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有人认为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

  赏析一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

  赏析三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

  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5

  满江红·敲碎离愁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翻译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注释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盈幅,满篇。

  罗襟: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赏析一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赏析二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抚时感事的爱国主义词章,以词风豪迈雄大著称于世,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在这些“作妩媚语”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篇章,这篇《满江红》就属这类作品。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环境的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后形只影单,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时节,“不堪”似是伤春,实际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极,无法忍受;“已觉千山绿”,是说在忧愁苦闷中登山高楼,不知不觉中发现漫山遍野已经“绿”了。这两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闺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无精打彩的情景历历在目。“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思念情人,不能见面,于是反复把他的来信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有的,词人把这种生活现象直接用白话写入词中,读来分外亲切。苏轼有一首《沁园春》,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这是说写信人估计收信人会“时时开看”;辛词则直接写收信人把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信“从头读”。两位词人描写的角度不同,但意境相,或者是两位巨匠的思路共通,不谋而合;或者是稼轩受东坡的影响。

  下片继续写相思之苦。“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阅读远方来信,表达相思之情的字“盈幅”,也就是现在口语说,“写满了纸”,但人却不能见面,那分离的痛苦仍旧不得解脱,终至是满把泪水,湿透罗襟。用“足”字说明离恨绵绵无期,用“掬”夸张地形容泪水之多,皆是传神之笔。以上几句极力渲染情人不能见面的痛苦。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芳草”句很容易使人想起苏轼的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异地他乡的“芳草”,并不能使“行客”迷途忘返,言外之意说他终究是要归来的;后句说杨柳的枝条阻碍了视线(因此闺中人极目远望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情人);这就形象地写出她盼望行人归来,望眼欲穿的情景。“最苦是、立尽黄昏月,栏杆曲。”结尾二句夸张地说因为天天等到月下黄昏,倚着栏杆翘首以望,以致把栏杆也压弯了,这当然让人“最苦”的。结尾与上片“倚楼人独”相呼应,照应题目,写尽离愁。

  这篇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闷的词作,无疑是南宋社会的动荡中现实生活的反映。祖国南北分裂,无数家庭离散,备受亲人伤离的痛苦。辛弃疾本人也远离故乡,对这种现象也深刻了解,颇有体验,因此在他笔下才出现了这样抒写儿女之情,表达离人痛苦的词章。无须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地去寻找什么政治寄托,只就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来说,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满江红·敲碎离愁》大致可系于宋宁赵扩庆元三年(1197)春,是时作者隐居瓢泉。有的著者说,看语气此词为思念歌姬之作。其实思念某一歌姬之作可能能是它的写作契机,而词的主人公则是一个思妇。她所思念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心爱的而又远行的丈夫。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3)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范文5份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 1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翻译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

  结:凝聚。

  霏霏:形容雨细密。

  征鸿:飞,仨的鸿雁。

  几字:指雁飞结**字形或一字行。

  沙碛:沙石浅滩。

  山色:山的景色。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

  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胸臆:胸襟和气度。

  赏析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九、十月间,赵鼎渡江至建康,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 2

  原文: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释:

  ①“丁未”句:丁未,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本年春,北宋亡。夏五月,高宗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十月,移驻今江苏扬州。九月赵鼎自中原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本词。仪真,即今仪征,在江苏长江北岸,靠*扬州。

  ②沙碛:沙石浅滩。

  ③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赏析:

  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丁未是建炎元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这一年里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南京即皇帝位(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这一年,即丁未年九月,金人南犯,宋**退驻淮甸,并下诏修缮建康城池,准备南渡。

  此次赵鼎渡江至建康,就是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也可说是此后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建炎元年十一月,赵构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赵构渡江至临安、建康,都是赵鼎此词以后发生的事。仪真长江北岸,宋时为真州,是江淮南下至建康与两渐的军事要冲与转运中心。泊舟仪真正是赵鼎渡江的前夕。赵鼎还写了一部三卷《建炎笔录》,记录赵构渡江后建立宋朝的经过,起自建炎三年正月,可惜“丁未九月南渡”这一段没有写入。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白?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宋南渡后的词时,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 3

  原文: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欢,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译文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

  满江红: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丁未: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本年春,北宋亡。

  结:凝聚。

  霏霏:形容雨细密。

  征鸿:飞,仨的鸿雁。

  几字:指雁飞结**字形或一字行。

  沙碛:沙石浅滩。

  山色:山的景色。出自唐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

  尊疉(dié):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胸臆(xiōng yì):胸襟和气度。

  赏析:

  原序: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丁未是建炎元年(1127)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在这一年里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这一年,即丁未年九月,金人南犯,宋**退驻淮甸,并下诏修缮建康城池,准备南渡。

  此次赵鼎渡江至建康,就是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也可说是此后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建炎元年十一月,赵构至扬州。三年二月,赵构渡江至临安、建康,都是赵鼎此词以后发生的事。仪真在长江北岸,宋时为真州,是江淮南下至建康与两渐的军事要冲与转运中心。泊舟仪真正是赵鼎渡江的前夕。赵鼎还写了一部三卷《建炎笔录》,记录赵构渡江后建立宋朝的经过,起自建炎三年正月,可惜“丁未九月南渡”这一段没有写入。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在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越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白?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宋南渡后的词时,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 4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翻译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

  结:凝聚。

  霏霏:形容雨细密。

  征鸿:飞,仨的鸿雁。

  几字:指雁飞结**字形或一字行。

  沙碛:沙石浅滩。

  山色:山的'景色。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

  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胸臆:胸襟和气度。

  赏析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九、十月间,赵鼎渡江至建康,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 5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朝代:宋代

  作者:赵鼎

  原文: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赏析:

  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丁未是建炎元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这一年里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南京即皇帝位(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这一年,即丁未年九月,金人南犯,宋**退驻淮甸,并下诏修缮建康城池,准备南渡。

  此次赵鼎渡江至建康,就是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也可说是此后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建炎元年十一月,赵构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赵构渡江至临安、建康,都是赵鼎此词以后发生的事。仪真长江北岸,宋时为真州,是江淮南下至建康与两渐的军事要冲与转运中心。泊舟仪真正是赵鼎渡江的前夕。赵鼎还写了一部三卷《建炎笔录》,记录赵构渡江后建立宋朝的经过,起自建炎三年正月,可惜“丁未九月南渡”这一段没有写入。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白?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宋南渡后的词时,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4)

——《满江红》诗词鉴赏3篇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天无级?

  *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鉴赏】:

  这首词,是南宋后期爱国词人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上片写过去,正面着笔,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纯用反笔,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强制的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琱戈,初立辕门”。作者为的是突出“金甲琱戈”的雄姿。因此,词一开头就鲜明突兀地展现出自己初参军幕时的兴奋神情,以及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辕门初开,铁甲琱戈,词人此时多么精神抖搂,气宇轩昂!“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绩?”金兵退后,非但没有功赏反遭诽谤,被迫去职。“独臂故将军”,用汉将李广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代李广猿臂善射,即臂长如猿,可以运转自如。他参加过七十多次抗击匈奴的战斗,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然而始终不得论功封侯。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下片用一系列反笔倾诉了报国无门、英雄坐老的郁闷情怀。“*戎策”指克敌的策略、计划。“从军什”指描写从军生涯的诗歌作品。现在既然人已被弃,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何用?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国难方殷,自己却无事可做,只得将《茶经》、《天香传》之类的读物,拿来“时时温*”,消磨岁月。词人为什么“生怕客谈榆塞事”呢?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请缨无路,谈论及此,徒然空悲切。榆塞,指边防要地。《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一部词集,是剪红刻翠一类的作品。作为爱国词人,他“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虞美人。*上闻歌有感》),现在却拿《花间集》词来教下一代。这表明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词人也似乎悲观到了极点。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借古人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对比极为鲜明。上片从“金甲琱戈”到“楼船夜渡风涛急”,回忆昔日军营生活,壮怀激烈,酣畅淋漓。从“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开始,突然一个大转折,写壮士凄凉,苦闷,抑郁。下片纯是牢骚语,以嬉笑写愤激,故作旷达,而不*之气,充溢字里行间。词人写自己抛开“武略”,课读《茶经》,与客不谈边事,教儿但诵《花间》,吟风赏月,似乎甘愿将生命的热力消磨殆尽,其实,从词序即可看出,风风雨雨,皆可触动心事,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情。由此可知,下片所用口吻虽闲淡委婉,其实是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一时代英雄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

  这首词意境开阔,风格雄浑,结构严密而变化莫测,脉络分明,错综交织,慷慨而不消沉,悲壮而不衰颓,充满积极的爱国之情,成为传世名词。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原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诗词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的激情,字里行间涌流。

  【年代】:宋

  【作者】: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内容】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

  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

  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

  天厌虏,臣离德。

  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

  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

  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

  【鉴赏】:

  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1205)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命史达祖陪同前往。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闰八月抵金中都(今北京市)。事毕返程,于九月中经过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是北宋故都,南宋人仍称为“京”,它又是史达祖的故乡。九月二十一日离汴时,为抒发心中感想,特作此词。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

  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皆是园圃。……

  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如今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双阕“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阕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阕“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延、君王,统包在”双阕“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5)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6篇

  原文:

  *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译文

  我带着遮阳的帽子,略显萧瑟,偶然从信陵祠堂下面经过。眼中含着泪水,荒凉的台阶上落满枯败的叶子,留宿河南开封。九月的大风把帽子吹得随风飘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飘洒屋瓦之上。乌桕树的叶子经秋霜而红,叶子散乱状朝着破烂的墙边伸展。

  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十分诧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牵连。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会给我留下怜爱的余地。难道我还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吗?信陵君难道甘愿比*原君、孟尝君低一等吗?感慨侯嬴,泪水尽情流淌也觉得不够悲伤。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信陵君,即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宁陵),与春申君、*原君、孟尝君并以养士好客称,有“战国四君”之誉。

  *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以藤*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缘,如同斗笠。古人常以“*帽随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萧:冷落、萧瑟。

  东京:指开封。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首都,名大梁。自五代至北宋,皆号东京。

  惊风:大风。 落帽:晋孟嘉在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觉,桓温命孙盟作文嘲嘉。

  飘瓦:飘洒屋瓦之上。此化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诗意。

  桕(jiù):即乌桕树,叶经秋霜而红。

  离披:散乱状。

  从:因此。

  讵(jù):难道。 毛薛辈:指信陵君门客毛公、薛公。二人皆魏处士,秦国乘信陵君留赵不归出兵伐魏。二人冒死劝信陵君归国,解救魏国大难。

  宁:难道。 原尝:指与信陵君齐名的*原君、孟尝君。 亚:次一等。

  侯嬴:战国时魏人。年七十而为大梁夷门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为执辔驾车,迎为上客。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邯郸,赵请魏援。魏王授意统帅晋鄙中途停兵不前,侯嬴献计盗取兵符,椎杀晋鄙,却秦救赵。秦兵退后,侯嬴北向自刎。此处作者亦以侯嬴自况。

  如铅泻:泪水尽情流淌,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诗意。

  赏析:

  迦陵词中怀古之作数量颇多,成就亦高。其主题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抒发故国沦亡的黍离之悲,一类寄寓英雄失路的身世之感,这首词当属后者。

  词上片以写景为主,然“荒台败叶”的萧瑟、“惊风”“细雨”的酸楚、红桕“离披”的凄凉皆逗出词人心境之荒寞激荡,为后文抒情烘托点染。下片以“今古恨”四句过渡,一片怨怒之情喷薄而出,声闻纸上。“倘君而仍在,定怜余也”之句为一篇眼目,以下大笔淋漓,如江河奔泻,故后人评之为“慨当以慷,不嫌自负。如此吊古,可谓神交冥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温庭筠《过陈琳墓》有云:“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为千古佳句。维崧才调之霸悍、际遇之坎壈又过于古人,故词情亦激烈得多。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地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哪一首能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词的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词的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

  “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宋代〕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一作“林杪”。

  紧:深,浓。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角:号角。

  鉴赏:

  上片重在写景。“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赣江。“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下片重在抒情。“秋渐紧”四句均是由景人情。秋天是易使人感伤的季节,更何况词人此刻正处于官场失意、前途渺茫之际。看远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思及自己年过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谁能不伤感,故而“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现在,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虽大愁难着”。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临*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这是一个倒装句。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全文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临*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原文:

  折尽荼,尚留得、一分春色。

  还记取、青梅如弹,共伊同摘。

  少日对花昏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形如雪。

  人渐远,君休说。

  榆荚阵,菖蒲药。

  算不因风雨,只因鶗鴂。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赏析: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再“再赋”二字。

  在饯别的酒*上连作两首词送行的,既要各有特点又要毫无雷同,这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因而两首词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

  为了从比较中探寻艺术奥秘,不妨先看看《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上阕从描述衡州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入手,期望郑厚卿到任后能振兴文化,发展经济,富国益民,大展经纶,从而赢得百姓的歌颂和朝廷的重视;直到结尾,才微露惜别之意。雄词健句,络绎笔端,一气舒卷,波澜壮阔,不失辛词豪放风格的本色。

  有这样好的词送行,已经足够了,但还要“再赋”一首《满江红》,又有什么用意呢?

  读这首《满江红》不难看出作者与郑厚卿交情深厚,饯别的对间拖得很久。先作《水调歌头》,从“仁者赠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励,但伤心人别有怀抱,在依依惜别之际虽欲不吐但终于不得不吐,因而又作了这首《满江红》。

  从《诗经》开始,送别的作品就不断出现,真是不胜枚举。在*庸作家笔下,很难跳出前人的窠臼;而作者的这首《满江红》,却自出手眼,一空依傍,角度新颖,构思奇特。全篇除结拍以外,压根儿不提饯行,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着重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及至与结句拍合,则以前所写的一切都与离别相关,并且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上阕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好象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真是惊人之笔!“荼”,也写作“酴醿”,春末夏初开花,故苏轼《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一开头便说:“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而珍惜春天的人,也往往发出“开到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留住“春色”,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开头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冯延已《醉桃源》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如眉。可知”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而同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了!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看来也是留不住的。“鹈鴂”以初夏鸣。《离骚》云:“恐鹈鴂之先呜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张先《千秋岁》云:“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姜夔《琵琶仙》云:“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上阕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下阕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

  “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闭,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鴂”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难道他劝人“莫折”的“縻”仅仅是春末夏初开花的“荼吗?难道他要着意留住,却在风吹雨打和鹈鴂鸣叫中消逝了的“一分春色”,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物方面的“春色”吗?那风、那雨、那鹈鴂,难道不会使你联想到许许多多人事方面、政治方面的问题吗?这是第一层。

  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这是第二层。

  作者力主抗金,并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虽蒿目时艰,但又一筹莫展。据考证,送郑厚卿赴衡州的两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属于“带湖之什”。他先作《水调歌头》,鼓励郑厚卿有所作为;继而又深感朝*败,权奸误国,金兵侵略日益猖獗,而自己又报国无门,蹉跎白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难以实现!

  于是在百感交集之时又写了这首《满江红》,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淡,但内涵深广,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头,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正可与此词参看。

  译文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子规:亦名杜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书店 ,20xx-01 :第31页-第34页 .

  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xx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原文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觜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翻译

  正是桃花水涨时,又几番风险浪急。阴云乍起,将远山层层遮蔽。 入黄昏,风吼不息。生满杜若的沙洲,翻卷着绿色和香气。几片风帆,落下在迷蒙烟雨里。行船傍突入江中的沙嘴停泊,一股飘泊的忧伤在心中升起。

  夜间春寒未退,偏又被薄人无寐。悲肠欲摧,沉甸甸的忧愁担不起。一个人靠着蓬窗,拿来酒杯独酌,将不眠的愁思浇患。寒食清明都过了,轻易错过了从前约定的日期,料想闺中佳人,整天登楼凝望盼船回,人瘦如削凭栏立。

  注释

  桃花浪:亦称桃花水。旧历二三月春水涨,正值桃花开,故称。

  绿卷:一作绿遍。

  数帆:几片风帆。

  向来:即适来。

  沙嘴:即沙洲。

  桡:桨,代指船。

  衾:被子。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古诗菁选(扩展6)

——《满江红》观后感实用10份

  时间定格在2023年1月27日大年初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疫情时代的绝地反击,兔年过后的心里释怀,“活动起来”的城市,香火气的中华大地,节日盛装,欢心洒满祖国各地……。

  在家人陪护下,走进了影院观赏了这部佳作。大导演,名演员,剧情紧凑,没有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从一开始的走路,场景设计,环节联系都是恰到好处,让观影者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情景动人,满满的中华情怀,这是历史的沉淀,也是爱国情怀的体现。这部满江红,从几个小人物的家国情怀贯穿始终,体现的是岳家军的豪迈,讴歌的是中华气节。整部影片人物设计合理,有大奸臣秦桧的戏份,也有岳家军的源源不绝,故事的起因是岳飞死后的五年秦桧的通敌卖国的一份信随着金国使者的遇刺展开,一个时辰的故事情节,体现的是大宋岳家军的豪迈和战无不胜的气节。导演的别出心裁,围绕精忠报国循序渐进,情节环环相扣,结局出人意料,这就是大导演的影响力。春节档的逆袭一点都不足为怪。

  沈腾,张怡,岳云鹏,雷佳音等等当代名演员悉数参与,大导演张艺谋的精心挑选,不愧为一部好戏。故事的展开,避开了民不聊生的南宋社会面,也避开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叱咤风云,但体现的确实是民族大义,中华气节。故事从起兵风陵渡开始的变节讲起,围绕金兵使节遇刺身亡,大奸臣秦桧骑虎难下的瞬间展开了一个时辰的演绎。人物之间的斗志斗勇,时不时还有观众*中的笑声,轻喜剧题材不失故事的民族大义情怀,就连走路都是满满的.中华元素,后来才知道是韩红的创作,豫剧加电子乐新颖不失雄壮,故事的情节出人意料但不失主体背景的贯穿。整部戏高潮部分雷佳音带领三军诵读满江红,震感的场面让观者肃然起敬,眼含热泪,被这首词的慷慨激昂的内容打动,联想到了岳家军的所向披靡,联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的驰骋沙场勇往直前的民族气概,同时也联想到了南宋奸臣当道,国破家亡的惨状。这又是一部不朽名作。

  通过这部电影的上映,一定会再一次掀起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风潮。各大景点秦桧的跪像面前排起了长队,目的是打俩巴掌以解心头之恨,一部好剧需要民众的认可不是一件易事,一旦认可就是经典,一旦认可就是艺术财富。期待下一次的再逢,也期待下一个春节档电影的佳绩。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看完《满江红》心情久久不能*复,再一次感慨信仰的力量。

  岳飞深陷囹圄直至身死,遗志犹存,“精忠报国”亦存。

  电影里面直至最后阶段才揭露了整个事件的最终目的,不是刺杀秦桧,是要回岳飞的遗书,证明岳飞的清白,澄清事实。张大他们筹划多年,以命设局,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推动一环又一环,十分壮烈。

  《满江红》这首词一出,真的泪目,一个铁骨英雄面对诬陷仍心系国事的无奈与愤懑。

  是啊,细数历史上的奇迹,都是信仰带来的'能量。*有新中国成立以来飞速的发展,远有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首《满江红》,诉不尽,千古多少,铁血英雄梦。其中上阙有掩不住的惆怅、悲怆、失望和郁结于心。下阙满是壮怀激烈、崇高理想、战斗目标,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其中的热血澎湃,霸气侧漏,凛凛杀气,已然穿透纸背!诗人壮志冲天直冲霄汉,气势磅礴,气压三山五岳,诗词当为激励我中华热血男儿之雄文,砥砺吾等披荆斩棘,披风斗雨,永往直前!看这部《满江红》之前,先攻略了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岳飞将军死后五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这一年是靖康之耻发生后的20年,用我们熟悉的文学坐标来标记的话,63岁的女词人李清照流徙两浙之后寓居临安。电影《满江红》的故事比想象中让人更难以释怀,于是写一点算不上专业影评的观后感,以下内容有轻微剧透。在说满江红这部片子具体好坏之前,我必须还是得夸一下张艺谋老师,或者我得表达一下我的敬佩之心。最*这三四年,他基本上是以每年一部半的频率在拍片,同时还搞了一个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实在是觉得一个 70 岁的老人可以叫老人了。

  这种创作力。而且最*这几年,他每一部作品评分没有低于 7 分的,甚至一秒钟,如果没遭遇删减,我觉得是 8 分以上作品。还有一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上线的坚若磐石,如果能出来,以大家的情感加分,我觉得可能能奔到8.5分,因为那是一个讲反贪腐的故事。我觉得以国师这样的创造力,他不光只是创造,他还在创新,他还在尝试新的东西。像这种,对标国外的导演,我能想到的也可能只有斯皮尔伯格。我觉得伊斯特伍德,虽然他年纪很大,但他我说的是他好像并没有创新了。他一直在他的舒适圈去做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他并没有像斯皮尔伯格那样在前几年还做出那么惊世骇俗的大特效,头号玩家。我觉得国师真的可以称之为国师。而满江红确实也是我在今年春节档当中看的最感动的一部电影。我是大年初四看的下午场,确实让我惊为天人。我有岳飞情节,我对这种英雄历史人物由衷的钦佩,去杭州的时候我还特地去了岳王庙。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很期待。我真是觉得不能说比《流浪地球2》好吧,因为我觉得他们俩的优秀是完全两个方向。虽然概念上边都有一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保家卫国,牺牲为更多的人谋取福利,有英雄,但是英雄的存在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人成为英雄。这个概念跟菩提是比较像的。但是《满江红》确实和《流浪地球2》 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虽然都是春节档的商业大片,是并驾齐驱的。但是他们的好不能放在一个维度去衡量。

  《满江红》的故事简单来讲是岳飞死后五年,大概就是 1147 年左右的时候,岳家军残留下来的中兵谋划了几年,谋划了一个大事件,他们要到秦桧的府上去,帮已经故去了 5 年的岳飞、岳元帅讨回一个公道,要完成一个大目标。这目标是什么?不能跟大家剧透,因为满江红实际上是一个悬疑片。我在看完这片之后,我自己有一个很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他某种程度上很像,前年我看过的一部电影,那就是扬名立万。《 扬名立万》如果大家看过的话,大家都知道它是发生在一个局部空间内,一个别墅内的剧本。案件有 5 个疑点不断的给你升,翻到最后的时候爆出来一个你觉得很感人的故事。而《满江红》它和《 扬名立万》的形式有点像。所以为什么说国师一直在创新,它完全是吸取了利刃出鞘。还有《 扬名立万》的优点,把所有的空间集中到一个宋代的府邸当中去。而这个府邸我们也都知道穿门过院有不同的房间,下人区、主人区、士兵区。再加上他这个府邸是秦桧的府邸,还有兵员。引出了很多人物跟故事,也是给你翻 6- 7 个底,最后才告诉你主角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而最后是由谁完成这个目标,而完成这个目标之后,居然还给你翻了一个底。这次《满江红》起码 6 个底,而且每一个人物的弧光都做得非常的完整,感情线非常的丰富。尤其妙用了几个,在我看来就属于不会演戏的演员,首当其冲,就是岳云鹏。岳云鹏于我自己而言,我真是觉得他不会演戏。他过去演的很多,像《鼠胆英雄》,《祖宗十九代》,对吧,这类型的电影。

  《 鼠胆英雄》是束焕老师做导演的作品,《祖宗十九代》是相声界拍的电影,所以都严格意义上来讲,它的电影属性都没有那么的高。反正我自己对这部电影是特别特别的喜欢。岳云鹏在这部戏里面演的妙,我就给他一个字妙。在这部戏里面,前段的大部分笑点就处在岳云鹏和沈腾对两个人的身上,而沈腾身上的一些笑点。而岳云鹏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大家又可以想到岳云鹏当时在电影里面,他有一撇胡子,他的那一些贱贱的表情。因为他在那个戏里面是秦桧的,类似于总管的一个角色,副总管的一个角色一直被在张译压着一头,所以他那个表情在张译看不到的时候是很放肆的,但是一旦被在张译看到了,他马上又往回收。所以在那一种细微之间的幽默感,我觉得把握得非常的好。但是《满江红》刚才说的,首先是给我非常大惊喜。其实最大的惊喜是在哪?因为我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还在怀疑这个片子是不是一个满门忠烈的故事。结果没想到喜剧元素还挺多的。《满江红》笑点非常的密集,基本上每隔两三分钟就会因为岳云鹏或者沈腾他们的一句台词,一个笑料,现场的观众都会笑起来。观众感受还是挺好的。国师这些年在讨好观众这点上没少下功夫。这是让我蛮有惊喜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个难说的地方,因为《满江红》,它是一个悬疑故事,好像一稍微说一点就涉及到剧透。而这跟《流浪地球2》又不一样。

  《流浪地球2》大家都知道结局会是怎么样,《满江红》大家都不能知道结局怎么样,要不然就没意思了。其实这一部电影的喜剧部分也基本上集中在前半部,因为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进,剧情越来越紧张,主角团队死的越来越多,家国情怀已经被烘托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在那种当下其实已经不太好放喜剧的点了。所以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是以喜剧做主还是以悬疑做主。但是到后半中段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释然了,后半部分已经完全被悬疑感霸占了,情绪也起来了。在这里我觉得我必须要透一个这里面最大的剧透的点。他在我眼里只是一个有喜剧元素的悬疑电影,但这个点一爆出来,有一部分是我的情绪使然,这个点我是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些岳家军的遗孤前赴后继,不惜牺牲生命找秦桧,为的不是要秦桧的命,而是要让秦桧背出那首之后流传千年的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在背《满江红》的时候,情绪完全就上头了。我就说,而且他的这一个翻转,所有的意识,竟然是为了一首诗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是特别有东方的浪漫色彩的。你给外国人看,人家是看不懂的。首先你必须要知道这一段宋金相争的历史,你要知道岳飞是何人,你也要知道《满江红》在中国古诗词的地位是怎么样。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当《满江红》被那一些秦桧的士兵,成千上万个秦桧的士兵齐声朗诵的时候,你才会觉得那一幕是最为有力量的。当时就有很多观众,就在看那一幕的时候就哭了,我说实话,我当时也是泪湿眼眶,热泪盈眶。如果最后的翻转只是告诉我这一群人是要秦桧的命的话,这部电影也就是一个*庸的佳作。到最后他的落点,他的那一番给到了这首诗上,也扣住了整个主题。确实,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部电影《满江红》叫的太确切了,你叫其他的东西都不如叫《满江红》来的确切。片尾上价值了。直到片尾底出了,我浑身鸡皮疙瘩也起了。一个人,我可以杀你一个人。但是岳将军死了,这个事实没有任何人能改变。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有更多的岳将军出现。《满江红》让这几千个人都听到了。你杀不完这几千人,它永远会流传下去。英雄主义这个太浪漫了。

看完《满江红》,其实我心里五味杂陈,实在不敢轻易评论它。原因既包括影片的很多处艺术处理超出了我的欣赏理解范围,也包括影片的主题让人不敢随便置评。只能说说零碎的感想。

影片有意多次从高空俯视的角度拍摄剧中人物穿过层层叠叠的房屋快步行走的镜头,配上一种类似于京剧演奏又带有摇滚腔调的配乐。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现在回想起来,好似是一种隐喻:观众们要透过剧本设置的种种悬念才能最终理解电影的内容,不走到目的地,是不会知道电影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记得春节前的电影介绍中曾提到本片类型是悬疑+喜剧。当时觉得有点奇怪,喜剧演员沈腾演的电影会有悬疑吗?配上春晚相声专业户岳云鹏,那应该都是“抖包袱”啊。观影时还真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沈腾的喜剧形象太深入我心,无论沈腾说得多么大义凛然,情感如何真挚投入,我总是很出戏。

电影看完感觉是导演带观众在玩剧本杀,可能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吧。但我对里面那种北方方言味的对白、现代感与历史感混杂的内容感到有点不适。

还有,希望导演考虑一下某些血腥镜头的处理。考虑到春节档有很多青少年观影,那些干脆利落的利刃割喉、人物捂住致命伤口抽搐而死的镜头还是应该作更合理的处理。

最后,看电影就是谈一场恋爱,是你的那杯茶你怎么看都觉得顺眼,反之则反之。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去看就对了。

  小时候,奶奶家的收音机里每次播放刘兰芳讲的评书《岳飞传》时,我总是放下所有事情一集也不漏得追着听,像现在孩子们追剧、追星、打游戏一样迷恋。岳飞智勇双全,治军有方,屡破敌阵,大败金兀术,一生精忠报国,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陷害,命丧风波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我对英雄岳飞也一直无比敬佩和仰慕。

  今年正月,贺岁影片《满江红》上映,我回忆起儿时追评书的情形,同时也对银幕中如何刻画这位家喻户晓民族英雄充满了期待,所以迫不及待买票观影。

  影片开始,我就被若干历史上未出现的小人物快速奔跑在青色砖瓦、光线昏暗、深深的.巷子里这一情节所带来的紧张气氛所吸引。金国使者死在宰相秦桧驻地,所携密信不翼而飞,秦桧命小兵张大和亲兵营副统领孙均两人在一个时辰内找出凶手和密信,故事情节由此展开……演员阵容豪华强大,故事情节不断推进,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但我看到*一个半小时还未出现岳飞的影子,心里不免着急,心想我是为看岳飞而来的,演了半天还未出现我想看的主人公,演员阵容再强大、故事情节再好也不符合我的预期,当时对影片的内容有些不满。但是当小兵张大被拿下,酷刑之下,后背露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故事情节不断递进和反转。此时才觉得不愧为名导张艺谋的作品,通过一群小人物为获取民族英雄岳飞的临终遗笔,讲述了舍生忘死、义薄云天的精神来唤醒被权势镇压的'真相和良知的故事。影片的最后以全军诵读岳飞的的遗笔《满江红》定格。

  心心念念的贺岁片终于选定,如约的去看了《满江红》。前期已经看过宣传片,也在抖音上被种草了,今日一观,果然很值得看也值得被推荐,任何一次的种草都是被某种频率吸引,这次大概率是因为教会大宝的第一首词就是《满江红》吧!

  不管是张大还是孙均,亦或是瑶琴,刘喜还是丁三旺,他们都是小人物,却因为信念感一步一步塑造出了高大伟岸的形象。剧情更是跌宕起伏,数次反转,最经典的莫过于沈腾的特定版的腾式喜剧,在笑声中又夹杂着庄重。特别是到最后他看着瑶琴死在自己的面前那种无奈,那种心疼,那种舍不得,然而在家国面前强忍悲恸继续完成计划,相信每个人的前赴后继都是因为信念,因为爱国的信念,因为不卑不亢的信念,因为相信与执着的.信念,让孙均最后得以完成大家的夙愿,不管是真的秦桧,还是假的秦桧,让岳飞最后的遗言终见天日。

  当全军复诵满江红的场景更是燃爆了整部剧的高潮,坐在观影室里的我不自觉地跟着背诵《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刻着精忠报国,都爱着我们伟大的国家!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片尾时让人忍不住一起吟诵《满江红》,再一次重温经典,心灵深处如同掀起万丈波涛,久久难以*。

电影《满江红》故事发生在岳飞死后四年,以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前夜为时间背景,讲述沈腾饰演的小兵张大与易烊千玺饰演的清兵营副统领孙均机缘巧合被裹换进的一场巨大阴谋,这阴谋层层反转,风云变幻,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生命是无比短暂的,但是精神力量确实可以闪烁千年。

学者蒙曼在诗词中讲端午节时说,端午节最初有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而如今基本统一的是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有着最为光辉的精神力量。

由这部《满江红》想到的也是如此,在影片中,岳飞去世四年后仍然是张大这些小兵的信仰和灯塔。而900年后,他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他"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碧血丹心,仍然让我们无比动容,甚至难以释怀。

岳飞的浩然之气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每一个国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每一个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满江红》中的。效用兵张大、舞姬瑶琴、车夫刘喜等等一众小人物,他们没有指点江山的气魄和率领千军万马的能力,却拥有一个人在民族蒙难之际最最可贵的品质:精忠报国。

这四个字,刻在了张大的背上,也刻在这些人的心中。一腔报国的孤勇为大宋而流的热血,护佑岳飞将军的忠魂,是小小人物坚韧赤诚的爱国情怀。

位卑不敢忘忧国。当得知舞姬瑶琴是身负报国大义,毅然半途加入刺杀秦桧的那一刻起,对瑶琴也是肃然起敬。Dhb100.coM

看到她眼中那坚毅的光,听着她吟唱的"何日归家洗客袍",看着她与张大那不舍的相拥,我听到了影院里的哽咽声不断。。…。

通过这千千万万个瑶琴、张大、刘喜等微尘,我仿佛看到了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的沈星,在重庆山火中逆行的风火男孩龙洋,那一个个在疫情中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

只要能够心怀家国,位卑不敢忘忧国,即便是微尘、微光亦能发出时代的最强意。

当今的华夏盛世来之不易,正是无数个张大、瑶琴等*凡小人物的笑泪和欢悲,正是丁三旺、刘喜等无数*凡小人物以微尘之光,聚成当今新时代之光明。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吾辈之青年,亦应怀赤子之心,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岁且。

吾辈之青年,亦应播下*凡之种子,以意志浸润,以行动浇灌,以坚持为肥,矢志奋斗,谱写新时代之绚丽华章,以微尘之光芒,汇聚我中华民族之脊梁。

  今天抽空看了一部电影,是千玺弟弟和沈腾老师的作品《满江红》,其他老戏骨就不用说了,一直都很好,他们演的作品我基本都看。

  其实是给我反差最大的是千玺弟弟,当时网上有千玺电影定妆照的时候,我觉得这造型真的说不出来什么感觉,胡子拉碴的,感觉老了几十岁,就感觉怪怪的,不搭。

  可是今天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千玺演的孙大人还蛮帅的.,特别是前面逮着谁杀谁,那狠劲,简直就是**不眨眼,就是大家口中的走狗,谁让他活他就帮谁办事,谁也不信任谁。

  后来,在张大的影响下,他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知道“精忠报国”这四个字的伟大爱国情感,最后让岳飞的《满江红》让天下人熟知,并都会背诵,连小女孩都能背出来。在前辈面前,千玺完全能接的上戏。

  晚上在微博热搜看到关于这部电影很多不好的言论,我还挺不能理解的,都说电影在给秦桧洗白,我看了这部电影反倒更讨厌秦桧了,这老东西简直太奸诈了。总之就是一堆黑评论,可那又怎样,就是好看啊,电影院都满座了,好的作品自会有人看啊。

  画面。画面很厚重,很有质感。电影始终用夜光蓝把每一副画面给人感觉是月光晴好的夜晚,也像是大雨欲来的阴天。

  满江红画风血腥。从小时候看《红高粱》电影开始,听到一个词,叫做“少儿不宜”,当时好像是指的是有血腥的掉脑袋的画面,不适合小孩子看。而《满江红》里抹脖子,扎心脏的画面比比皆是,虽然在血腥场面把自己抽离出来,但非常感觉恐怖、恶心。

  搞笑。有几句台词可以笑一下,可是紧跟着是残忍的`杀戮,酷刑。一开始有人笑,一边**一边笑,不知道是怎么笑出来的,后面就好多了,满场听不见笑声。

  唱戏。戏唱的很好,不过不知道这些戏在渲染什么。长长的走廊表现出气势和隆重,如果在路上加点情节也能好点。士兵反复下跪也不知道想表现什么。

  主题。最后通过背诵凸现主题,还是很震撼的`,让人忍不住也跟读。而这是的假秦桧在背诵中灵魂得到了升华,影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如果始终就按照这种风格拍下去,不是很好吗,需要搞笑吗?

  架构。为了一封信,反复**,反复讨论,最后翻转为民族大义,国家情怀。宏观上没问题,然而每一片段构思和转换既啰嗦,又牵强。所以只能靠不断的话语,不断的**。连瑶琴的逼供都是靠恐怖**来获得。整个架构就像一个稻草人,远看体态完整,细看啥也不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