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

首页 / 诗歌 / |

  夏季的古代诗歌 1

  作者: 韦应物 年代:唐朝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季的古代诗歌 2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朝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季的古代诗歌 3

  作者: 杜甫 年代:唐朝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季的古代诗歌 4

  作者: 李白 年代:唐朝

  懒摇白羽扇,棵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季的古代诗歌 5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1)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1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景。“*”“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

  ⑴范读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学生朗读。

  5.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介绍古代修辞“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两句和起来理解,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实写)?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虚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结合

  7.集体朗读。

  三.学*《《次北固山下》

  1.学*有关*体诗知识

  1)、绝句

  一般为4句,第2、4句入韵,偶尔首句入韵。

  2)、律诗

  一般为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偶),第2、4、6、8句入韵,首句也有的入韵。

  8句以上为“排律”。

  2. 学生朗读。

  3.思考回答: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诗句“江春入旧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达“乡愁”。由“客路”,是客居他乡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这两句是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还未尽,海日已生;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这就是本诗鼓舞人的地方。

  试比较: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5.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学*《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正音,明确诗句含义。

  3.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三.学*《天净沙秋思》

  1.导语:

  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笔下它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解题: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4、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诗歌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有节奏感。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抓诗眼

  2.寻意象。(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3.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六.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组织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来自勒流中心小学的曾老师。既然我们大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来学学古人,以诗会友吧!我给大家带来的诗是李白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轮到同学们读出你送给大家的诗。学生背诗。现在,我们再来学学现代的歌星,以歌会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这篇课文,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就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游子的爱心慈母的恩情。(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十二、结束语。

  请我们用心地体会母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母亲的爱吧!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2)

——古代水的诗歌实用五篇

  古代水的诗歌 1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古代水的诗歌 2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古代水的诗歌 3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古代水的诗歌 4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古代水的诗歌 5

  唐·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3)

——夏季的诗歌(五)份

  夏季的诗歌 1

  1、《山亭夏日》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暑旱苦热》宋代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3、《纳凉》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夏夜追凉》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5、《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夏意》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幽居初夏》南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8、《立夏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9、《立夏》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10、《立夏前二日作》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

  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11、《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陆游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

  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

  12、《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夏季的诗歌 2

想起尼采

  我在破晓的时候

  读一本书

  想起了尼采

  他说

  这叫堕落

  我想使自己

  粗卑的灵魂变得精巧

  贪婪的欲望变得渺茫

  我想在自己

  哲理的文字里变得明晰

  哗众的生活里变得坚挺

  尼采却说

  这叫堕落

  想起尼采

  那理尚的宗教的唯心的

  还有

  批判的疯癫的呓语的

  全是人类灵魂

  沾沾自喜的

  想起尼采

  就该想起读书

  就该学会堕落

  夏季的诗歌 3

  又到夏季了

  这律动着初遇音符的季节

  封藏着多少我们的记忆

  如花瓣飘落着无声的美丽

  多少个有雨的日子

  多少个有雪的日子

  多少个月明的夜晚

  多少个日落的黄昏

  心绪化为一缕缕的彩丝

  织成西天的云霞

  思念是一滴滴露珠

  缀在季节的衣角

  我们去看海

  我们去划船

  我们去大山

  我们去,江南

  不是憧憬,不是梦幻

  是心与心的契约

  夏季的诗歌 4

我的眼泪在飞

  别管我了

  让我的眼泪去飞

  我是一个歌舞者

  却没有伴随的人

  听,那音乐为谁响起

  倒是那旋律

  触动了我的眼泪

  眼泪?

  你有过几滴眼泪

  倒是那涩涩的滋味

  触动了你的鬼魅

  我是一个流浪者

  我是一个贫微者

  我是一个孤独者

  我是一个圣者

  别管我了

  让我的眼泪去飞

  夏季的诗歌 5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三、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四、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五、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六、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七、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八、鹰鹯新*学,蟋蟀莫相催。

  九、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十、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十一、万瓦麒麟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十二、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十三、山中若无雨,日日望云霓。

  十四、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十五、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十六、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十七、鸟语住阴密,雨声荷叶香。

  十八、熏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十九、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二十、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二十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十二、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二十三、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4)

——古代水的诗歌 (菁华5篇)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唐·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5)

——与夏天的古代诗歌通用5篇

  作者:司马光 年代:宋朝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朝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

  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

  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

  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夏季的古代诗歌实用五篇(扩展6)

——大暑节气的古代诗歌范本五份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宋)尤袤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宋)刘将孙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