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

首页 / 故事 / | 2022-11-07 00:00:00 故事,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故事1

  一望无边的草原,在朝霞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新美丽。几辆马车装满了行李 ,即将启程。车边上,两个孩子哇哇哭叫,母亲搂着他们,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一位汉朝官员轻轻地对那位母亲说 :“夫人,上路吧!”马车终于缓缓地前进了,夫人撩开车篷的后窗,凝望着越来越小的人影,泪水打湿了衣襟。这位母亲就是汉朝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在北方匈奴的草原上生活了十二年,今天曹操派人用重金把她赎回了汉朝。十二年前,朝廷大权被董卓把持,他勾结匈奴军队对汉朝百姓烧杀抢掠,迁都长安之时,还胁迫了许多百姓。不久,一部分董卓的乱军又被南匈奴打败,蔡文姬和大批妇女落入匈奴人手中,成为奴隶。后匈奴左贤王强迫文姬嫁给自己,并生了两个孩子。人在原,可文姬的心里日日夜夜思念着故乡啊!现在 ,曹操*定了中原 ,想起好友蔡邕的女儿还沦落匈奴,就向左贤王提出接回文姬。左贤王碍于曹操威势,只好同意,但不许文姬带走孩子。母子分离,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呀!蔡文姬在颠簸的马车上回忆起当年屈辱的经历:“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眼前不断摇晃着孩子哀哭的身影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奈何不顾思 !”她仿佛听到孩子在责问 :“妈妈一向那么疼孩儿,今天怎么狠得下心丢下我们?”蔡文姬的《悲愤诗》写的就是这个悲惨的故事。后来 ,蔡文姬回到中原之后 ,在曹操的.主婚下嫁给了董祀。

古代诗歌的故事2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资料共享*台

《古代诗歌的故事大全》(https://www.unjs.com)。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十分精彩,是"文外独绝"。可他的诗传到宋朝,有人产生了疑问:没有声音,才是幽静 ;鸟鸣有声 ,岂能幽静?于是认为应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知道了,对这改诗的人说 :"经你这一改,就点金成铁了。"且不说五言与七言句式的不同,就意思来讲,鸟鸣说明人迹稀少 ,才显出山林的幽静来;倘若"一鸟不鸣 "死寂"了。

古代诗歌的故事3

  江淹是南北朝时梁朝的著名诗人、作家。小时候,家中贫寒,常受人欺凌,他便发愤读书,成为赫赫有名的少年才子。他写了不少好诗句,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望荆山》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效古》可是后来他却写不出好诗文来了,人们说是“江郎才尽”。据说,江淹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见到大诗人郭璞。郭璞说,我送你的五色笔,该还我了吧?江淹不得不送还五色笔。自此以后,他没有灵气十足的笔,便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江淹之所以“才尽 ”,是因为他出名以后,作了大官,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没有了奋斗的精神。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古代童年诗歌 (菁华3篇)

古代童年诗歌1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古代童年诗歌2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古代童年诗歌3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古代爱国诗歌 (菁华3篇)

古代爱国诗歌1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古代爱国诗歌2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译文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古代爱国诗歌3

  关山月

  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古代经典诗歌 (菁华3篇)

古代经典诗歌1

  1、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2、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 :一作:满)

  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月夜

  唐代: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5、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古代经典诗歌2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代经典诗歌3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 扬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卜算子

  咏梅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古代的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感悟: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感悟: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感悟: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明·刘基《郁离子》

  赵国有一户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国去借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

  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是也喜欢捉鸡吃。

  一个月之后,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净了,而鸡也被吃光了。

  他的儿子认为这只猫是个祸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除掉呢?”

  父亲说:“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感悟:古人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许金不酬》

  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感悟: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今湖北省*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古代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菁华3篇)

  所谓识才,不只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从今天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忠心耿耿。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到此结束。”于是,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里很郁闷。

  这一切汉景帝都看在眼里,叹息道:“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的年轻气盛呢。”汉景帝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弃了他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范雎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一般情况下,人才到岗之后须进行培训,即育才。育才是企业永久的工程,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没有持续竞争力。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派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周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周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周宣王又问:“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其实,我们的育才也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只有企业专心培育人才,并且培育到一定程度,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菁华3篇)

  有个训蒙先生好读白字。他与东家谈好了的:他当塾师,每年租谷三石,伙食四千。如果教一个白字,罚谷一石;教一句白字,罚钱二千。他到书馆后,有一天与东家在街上闲走,见石刻“泰山石敢当”,便误认“秦川右取当”。东家说:“全是白字,罚谷一石。”

  回到书馆,教学生读《论语》,他把“曾子曰”读作“曹子曰”,“卿大夫”念为“乡(繁体为“囔”)大夫”。东家说:“又是两个白字,三石租谷全罚,只剩伙食钱四串。”一天,他又将“季康子”读作“李麻子”,“王日叟”读作“王四嫂”。东家说:“此是白字两句,全年伙食四千,一并扣除。”先生无奈,作诗叹道:三石租谷苦教徒,先被“秦川右”取乎。

  一石输在“曹子曰”,一石送与“乡大夫”。又作一首道:四千伙食不为少,可惜四季全扣了;二千赠与“李麻子”,二千给与“王四嫂”。

  相传古代一个县官是靠花钱买的,自己是斗大的字认不了两口袋。这天审案时,一次押上同案的四个人犯,三男一女。只听惊堂木一响:“再往后!”县官叫道。犯人往后退了一步。“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县官勃然大怒:“再往后!本官叫你为何不答!”犯人委屈地说:“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公堂了。”

  四个犯人依次跪在县官面前。县官对第2个犯人说道:“你,翻斤斗!”犯人愕然,心想,大堂之上怎么叫翻斤斗呀?!他不敢违拗,只得翻了个斤斗。县官大怒:“大胆刁民,给我打10大板!”衙役照办。这时师爷小声说道:“老爷,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县官“啊啊”了两声后又叫那个女犯人道:“你!也是(乜氏!)”女犯人无奈,就很蹩脚地翻了个斤斗。县官又生气地打了她10大板。师爷又说:“老爷,应该是叫乜氏。”县官道:“早说嘛,啊啊!”他刚准备问第4个犯人时,师爷说道:“老爷,此犯人名叫新釜。”县官道:“哈哈,幸亏你提醒的早,我刚才差点把他叫做‘亲爹’啦!”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取)。”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7)

——古代礼仪小故事 (菁华3篇)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一*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8)

——古代名人的智慧小故事 (菁华3篇)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

  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让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经受磨炼,将来继位的时候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快人快语。但是有时候直言不讳往往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个时候需要一些说话的技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每一个人都有尊严,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处、言人隐私。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

  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

  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9)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 (菁华3篇)

  黄香,东*,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香九龄,能温*。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候又没空调,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安寝。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就是黄香这个孩子把枕头给扇凉快了。

  另外也叫"黄香温*",黄香把*子给弄暖和了。这个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记载的,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所以传统*老百姓之所以知道黄香,乃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古代诗歌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10)

——短篇古代幽默故事 (菁华3篇)

  这天,韩老大赶完集,买了碗熬豆腐吃。饭桌对面有个老财主,一边吃着**拌黄瓜,喝着酒,一边得意洋洋地自语道:“穷人穷,富人富,有钱的吃黄瓜,没钱的吃豆腐。”

  韩老大一听,知道老财主在取笑自己,也不急,也不气,对跑堂的说:“我要150盘**拌黄瓜!”

  跑堂的说:“没有那么多黄瓜,再说您要这么多干啥用呢?”

  韩老大说:“我在集上买了一头公猪。原主人说,这头大公猪专爱吃拌黄瓜。这就叫:穷人穷,富人富,大公猪专爱吃黄瓜。赶猪的只能吃豆腐。”

  饭馆里吃饭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老财主气红了脸,端起酒壶一口气喝个净光,灰溜溜地跑出饭馆去了。

  --先秦·晏婴《晏子春秋》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之中有一片红水,水中有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这是什么缘故?”

  晏子回答说:“从前秦穆公乘龙舟巡视天下的地理分野,曾用一块黄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枣儿,到了东海便把布包扔下了。由于那是块黄布,所以把水染红了;枣儿是蒸熟的,所以长出的枣树只开花不结果。”

  齐景公听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胡乱问问罢了。”晏子也笑着说:“我听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假问假答。刚才我也是胡乱答呀。”

  楚人隐形

  --魏·邯郸淳《笑林》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苦,却整日挖空心思想着富裕。

  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见上面有“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一句,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急忙来到树下,全神贯注地仰起头搜寻螳螂捕蝉时借以隐蔽的那片树叶。树叶随风落下,与原先落在地上的混在了一起,这人无法辨别,就把所有的落叶扫拢在一起装了满满几斗带回家中。

  他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拿在手里,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接连几次都说看得见。这样下去,妻子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就生气地说:“看不见了!”

  这人听了,高兴极了,以为树叶的.确能隐形了,就急急忙忙拿着那片树叶来到集市上,竟当着人家的面直接拿人家的东西。吏卒们立刻上去把他绑到县衙问罪。

  县官听了这人的一番自白,被他的荒诞离奇逗笑了,也没治他的罪就把他给放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

  --魏·邯郸淳《笑林》

  *原县有一个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为妻。妻子年轻貌美,才艺过人,陶丘与她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生了个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娘家过满月,他在岳母家见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从娘家回来后,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很委屈地询问原因。陶丘说:“我见你母亲年老了,面目丑陋,大不比从前,恐怕你将来年老也肯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并没有别的原因。”

  失火奇事

  -- 魏·邯郸淳《笑林》

  太原有一个家里深夜失火,慌忙从屋内往外抢救东西。他本想把一杆铜枪搬出来,却误拿了已烧热的熨斗。他非常惊惋地对儿子说:“真是怪事!火还没烧过来,铜枪却已被烧掉了杆!”

  痴呆婿吊丧寻袜

  --魏·邯郸淳《笑林》

  有一个痴呆女婿,他岳父死了,他妻子就在家一句一指点地教给他如何行吊丧之礼。为了怕到时候忘了,他就一天到晚地一遍又一遍地在口中念叨着。

  这天,他到岳父家参加丧礼,半路上遇到了一条河挡住了去路。他就脱下鞋袜蹚了过去,不料慌乱之中竟弄丢了一只袜子。这时,林中斑鸠的叫声搅扰得他把口中不时念叨着的吊丧礼节全忘了,也随口念成了“鹁鸪,鹁鸪”。

  来到灵堂行吊丧之礼时,只见他用穿着袜子的那只脚站立着,而把未穿袜子的那只脚使劲地往裤腿里缩,口中念叨着:“鹁鸪,鹁鸪。”灵堂里的孝子们见他的样子如此古怪,都忍不住掩口而笑。这人一时不知孝子为何笑他,就又摆手又摇头地说:

  “不要笑,不要笑!你们如果拾了我的袜子,快还给我,快还给我。”

  拿火点火

  --魏·邯郸淳《笑林》

  某人夜里突然发病,他慌忙喊仆人钻火燃烛。深更半夜,一团漆黑,仆人忙乱了好长时间也没点着火,主人却一遍一遍地催问。于是,仆人气忿忿地说:“您催问得这么急真是没道理。现在漆黑一团,您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这样,我找到钻火器具,不也容易了吗?”

  煮竹*

  --晋·陆云《笑林》

  蜀汉之地有一个人来到吴越之地,主人煮竹笋招待他,他吃得津津有味,就问这是什么,主人告诉他说:“这是竹子。”

  这人回到家后,就把竹*放在锅里煮,翻来覆去却煮不熟,他气忿忿地对妻子说:“吴人竟然如此欺骗我!真是可恼!”

  偏要称“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的妻子常常称呼王戎为“卿”,王戎对她说:“女人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卿’,从礼规上来说欠庄重,以后你可别这样称呼我了。”

  王戎的妻子一听,立刻凑到王戎耳边大声说道:“我亲卿,我爱卿,所以我要称卿为卿;我若不能称卿为卿,谁还配称卿为卿?”

  从此以后,王戎只好任凭妻子以“卿”来称呼自己。

  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

  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的,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

  财主点头道:“对!吃肉有吃肉的福气。我为啥酒肉不断?这是‘命中注定’的!”

  毕矮笑道:“东家,那死瘟狗把肉叼去,像你一样,嗨嗨,也有吃肉的福气哩。”

  财主愣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