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诗经 / | 2022-10-31 00:00:00 作文,诗经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1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

  十几岁的少年,年少轻狂,一心想为国效力。所以,当他听说国家即将招募士兵时,兴奋异常,做梦都想进入军队。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被选中。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连忙为自己的出征做准备。

  在那个阳光和煦、杨柳依依的春天,他告别为他送行的亲人,踏上远征的路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在沙场上吃尽苦头,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离去。他不断告诉自己:千万还不能死,家乡还有人在等他归去!为了母亲,为了父亲,为了那个她,他一定要*安地回去!

  他终究是坚持下来了。他一次次地在险恶的地形和惨烈的战事中死里逃生;一次次地战胜饥饿和病魔的挑战;一次次地压抑自己因战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悲伤……

  终于,在这鹅毛大雪、风刀霜剑的天气里,他回来了!他带着满身的伤痕,带着胜利的喜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不幸的是,带着满心欢喜返回家乡的他,在途中却收到了家人的死讯。瞬间,他奔溃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支持他活下来的执念,却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流下了眼泪,从出征起,一直到现在,他第一次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压抑了许久的悲伤,在这一刻,终于全部爆发出来。

  不,他不信!他的心里依然存着一丝侥幸:如果讯息是错误的呢?也许这只是他们对他开的一个玩笑?

  他重振精神,发疯似的往家里奔去。返回的道路上十分泥泞,几乎每迈出五六步,就会摔一次跤。但他没有放弃,也没有退缩,依然向前奔跑着,任凭那泥点落满自己的衣摆。

  带着一身伤痛与饥渴劳累,他终于回到他的家——那里空无一人。他认清了现实,跌跌撞撞地回到当年的那棵柳树下,倚着树干,缓缓地坐下。

  我的家人呐,我回来了,可你们去哪儿了?你们不在了,我那满腔的忧伤又有谁来体会?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3

  冬的严寒让百花飘零,青黑干枯的枝条刺向苍白无力的天空。

  凛冽的风、飘扬的雪,随着寒鸦呼啸而来。

  胯下的鹤顶龙驹踏在结了冰的河面,伴着脚下“咯吱”的雪的**,我本能地掸落堆在白色战甲上的白雪。

  几根小草横在河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它终究是抵不过冬的力量,已泛黄变枯了。

  白色填充了视野,唯有这龙胆亮银枪紧握手中,满眼的萧条与沉寂。

  我曾在杨柳依依的春水之畔激昂澎湃,就像无数跋涉在意气风发的战场上的将领,凝视江水中那姿颜雄伟的身影,而此时面对这孤寒的冬水,孤独的我却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昔日的春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就在这家乡的河畔我带领常山的乡亲起义于这纷争乱世,追随白马将军公孙瓒,曾在邺城初见主公,从此跟随主公戎马三十年。

  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三把大火灼灭孟德之威;江南*定战初定主公霸业;独自指挥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为主公建立蜀国大业。

  我听见往事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激昂的春水。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往昔的心跳与呼吸。战争可以让我名扬华夏,却掩盖不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牵挂。

  *定益州时引霍去病的故事劝谏了主公将田宅归还百姓,却无力劝阻主公在关张被害后停止伐吴之举;“一身是胆”的四将军也只能为此不能身往前线为主公厮杀,只能在后方总督粮草;每日焚香祈祷主公能奏响凯歌,只是心里已知蜀国大势已去,只不过不愿让噩梦降临;陆逊火烧连营六百里,大军所剩十之一二,蜀汉大伤元气、无力回天;我孤身一人保主公退守白帝,却无力挽回主公性命;一代名主、白帝陨落,三军痛哭缟素;主公已逝,四弟何从?泪已模糊双眼,心已迷失方向,只愿飞达家乡与妻儿团聚。

  马踏飞雪,赐我三千弱水化作眼泪断桥人不归,诗我写尽千回墨已成碑只为我思念!统儿、广儿与父亲已多年未见,你们都还好吗?对家的思念却使步履越来越沉重,泪眼双行下,思念已成冰。

  风卷残雪,唯有一人一马走向归家之路。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薇人,于君相逢渡春水。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4

  我将归去了。我最后一次徘徊在古老的城楼上,茫然四顾;最后一次手扶城墙,眺望远方;最后一次来到万仞山下,去祭一祭我那永守边疆的故人。

  我将归去了,我走了便决不回头。血气方刚的时候,我提着长枪来到这里,幻想计斩楼兰,去换一个万户侯。而今,眼看着曾经的少年白发苍苍,同来的朋友马革裹尸,才明白所谓千秋伟业,原来是征兵诏书上的弥天大谎。日日说战死,说活着,说回家。战死的已经无忧无虑,活捉的还是心急如焚,唯有“回家”,说了一遍又一遍。在这一边又一遍里,又有人战死,又有人战死。生而何欢,死又何惧,只是不愿家人,听到我亡故的消息。

  终于,我将归去了,我将归去了。未曾建功立业,却到了垂暮之年,虽赶了八千里的云和月,却没有三十功名让我视为粪土。在这漫长的边防线上,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卒。

  我轻敲着烽火台的边沿,那深深的裂痕里,融入了多少戍边者的青春年华?烽火一点,那是无数将士的鲜血;狼烟乍起,那是万千百姓的冤魂!我将归去,这却意味着又将有一个少年站在这里,遥望着家乡的方向,直哭得肝肠寸断,直哭到两鬓斑白!

  塞北的风啊,我将走了,你怎不送我一程?也罢,你留下吧,再给新来的人们,唱一首凄清的歌。路边的野草,我是见过你的祖辈的,你同它们长得一样。一样在春季萌芽,一样在夏日摇曳,一样地,要在秋天老去。我看着它们出生,成长,衰老。直到今天,我也随着它们衰老了。而最可悲的是,有更多的青春,又将被埋葬在这广阔的塞外草原上——战争不过是台巨大的绞肉机器,我们注定了要被推进去,粉碎成带血的肉羹,作为嗜血统治者桌上,一道永不撤*的菜肴。

  我归来了。你们还认得我吗?我牵着高大的马儿,跋涉在塞外的路上。这条路,十几年间,竟不曾改变一丝一毫。转过了山脚,仍是崎岖的荒凉小道。歪倒的古树,仿佛还保持着我来时的姿态。我究竟是在光阴中倒退了呢,抑或是在岁月间走了一段回环的路径?

  我归来了,我又见到这片柳林了。十几年牵,我向那骗去我多年时光的边关走去的时候,曾折了你一截柳枝呢。那一阵柳笛声那么悠扬,只是到了边防线上,竟再也不曾见过如你一般挺秀的杨柳了——难道真的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吗?

  我归来了,我终于活着回来了。我离去的时候,这小径上是何等的春光明媚,怎么,我归来时,竟是这等肃杀的朔风迎接我吗?颓丧的队伍中,仿佛传来塞北凄凉的小调。雪花落在人群里,白了少年的黑发。

  我归来了,我 ,归来了。去时浩浩荡荡,回时寥寥可数。未曾见一将功成,却果然已经,万骨枯。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5

  四周是雪,全是雪,还有蒙蒙细雨。

  他独自一人在这片雪地上缓慢地踏出每一步。他有时徘徊,有时回望,有时看向伤痕累累的每一寸肌肤,禁不住发出几声无奈的感叹。

  这两年,即使经历了反复的厮杀、来回的奔波、日夜颠覆的时辰,可归乡的路还是那么地艰难。

  只剩他一个人了吗?每当他缓缓向后回头时,他便希望身后有战友的身影向他招手,陪他一起采采薇菜,聊聊杨柳的树梢。哪怕只是一个路人也好,他也会感激不尽。

  “家”就在不远处,穿过这片白茫茫的沙漠就到了。一切的起源,也在不远处。

  不知不觉中,他到达了村庄。被雪覆盖的家和村庄看似并没有任何变化。两年前的石墙还在,隔壁邻居的土地也还在,村子中心的铃铛也还在,但总是感觉少了什么。

  少了人。他踌躇地在家附*行走,便慢慢地走到了门前。就是在这里,两年前他被国家的士兵们拖出家门,被迫离开村庄,走上战争的路上的吧。他倚靠在墙边,仔细回想那些不堪入目的记忆,回忆便渐渐浮出水面。

  那征兵的晚上,男人们面部狰狞,女人们忧心忡忡,孩子们哭啼不停。一阵阵的暴动之后,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变成了士兵,踏上了前往军营的路。路途艰辛而漫长,四周遍布着比无助更加无奈的气氛。杨柳在夜晚的微风下轻轻拂起,洒下一片片飘动在月光下的细细黑影。两年后,同样能回来的人有多少呢。可能只有他自己。

  军营生活更是恶劣。他和壮士们走过了万里路,爬过了无数个山头,穿过了江河湖海,迎面而来的却是如此一番景色,就连饥渴劳顿也无法形容他们的挫折了。而因种种外部的侵略,他们日夜转战,彻夜无眠。不管是暴雨还是风雪,战争仍然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在营地中,他认识了将军。他也和战士们一样厌恶这场永无止息的战斗,但他永远冲在最前线,骑着象征我方的骏马奔腾在敌阵的士兵中厮杀。

  他开始回想战争。还有什么能比它堪称恐惧。战火纷飞在每一寸净土上,放肆地蔓延开来,环拥在他们身边。硝烟四起,形成刺鼻的气息。浓郁的灰尘也随之扑面而来,遍布在伤痕累累的脸颊上。长枪不断地冲击,拼命地来回敲打,随着飞溅出的血液和不规律的震耳铁锈声轮回不停。周围全是黑影,有的挥舞着短剑,掀起一阵阵尘沙;有的握着弓弩,使箭射落在早已混乱的鲜血之中。四处遍布着嘶吼声、呼喊声、咆哮声、马蹄声……他向远方望去,我方的骏马在胡乱奔腾,时不时喊出无助的惨叫和哀嚎——它的主人离开了。

  骤雨落下,夹着无助的狂风,掀起一阵阵的沙尘暴和雷鸣。生命如同柳叶,在那微风下失去了柳枝,落在了血泊中,化为尘土。他在战乱中活下来了,但那些曾经与他经历生死的战友们并没有很幸运——有的成为了敌人的奴隶,有的销声匿迹。他活下来了。

  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缓缓地睁开了双眼,发现身体快被白茫茫的雪给覆盖了,但已疲倦的他并没有在意,反而又闭上了眼睛,思索着他是否忘记了什么……

  思索着,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诗经·采薇教案菁选

诗经·采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采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重点是文本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教案2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品质和*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方法自主合作学*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鉴赏《采薇》。2.学*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采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采薇教案5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采薇教案6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采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地而坐,两膝着*,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5)份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1

  黄叶飘落成一根潺潺的弦,萧萧地弹拨一阕忆念。关外的天,苍凉的蓝。遍地都是橙黄的叶子,三两凄然,三两惆怅。一更,一更。所以明月落下的时候,浮起的是你的悲伤。家乡还在,只是山高水长,路途残缺。四季还在,只是花开有时,昨日不再。这个异地的夜晚,寒冷温柔着你的骨头。乡关何处是?魂梦依稀时。

  寒风瑟瑟,一场风雪说来就来了。半点预兆都没有,冷的让人措手不及,坐在雪地里的士卒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烈的厮杀,沸腾的热血温暖了冰冷的大地。稍事休整的他默默的望着远方,神情凝然。想当年,少年意气,何等壮志。可如今,那春日破土而出柔嫩的薇草,以然由夏日的青翠欲滴变得枯黄粗硬。他不禁感叹时光飞逝。日日都与匈奴打仗,他的军队从不敢定居,整日流落,像那蓬草般无根无芽,随风飘荡。整日里说回家回家,可从未实现过。转身望,帐外塞马长嘶,走出去,只看见军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而天空星光已廖,留在大旗上的只有一点残辉。风雪之中,夜空之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怎一个壮观了得!

  夜深人静,却无半点睡意,又饥又渴又累的他,早已*惯了每天戒备。想想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猝不及防,历经九死一生返回时,还有谁在等我。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是将帅们的从乘。齐整的战车已经架起,威风凛凛的将军坐在战车上,匹匹战马雄俊高大,训练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哪里敢安然住下?只因匈奴凶悍,一个月多次交战。只有严阵以待,才能保证胜利。

  风似乎更大了,那入股的寒意,让他蜷缩着身子,不敢随意动弹。一夜五更,更更孤枕更更愁。寒的夜,薄的被,残的月。他抱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出征之时,绿草如茵,杨柳依依,如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无法归家。心思像一条孤独的鱼在战场与家乡之间,安静的游动。荡出去,再回来。一行一行,有鸟鸣,有沉香。盼望归乡的心,化作串串音符,在天上飘,在地下流淌。

  一望无际的草原,那是胡马的故乡。空空无痕的碧云天,那是大雁的旧居。那么,征人的故乡在哪里呢?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2

  经常回忆说,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大潮壮观场面雄伟景象舞波阻波,占地人,飒爽英姿精湛的弄潮儿可以尝试他们的手的技能,宏大的场面大海,我无法忘记。

  还清楚地记得人群中充满了岸,时间和完整的单词和欢笑的人群,再加上一天,希望它拥有壮观的海浪景面孔。望着岸边,没有空座位,观众都垫脚跨焉。

  不经意间,玉城雪岭潮,从海一般的**,似乎已经被掏空郜为注入水柱。蓝色的水,并立即看到在一天中的内容。那气势,难以言表。听起来像雷霆一击。巨大的冲击波震撼,震撼,澎湃着,飞翔。

  鼓突然间到处都是,视觉第一远方。双方已经恢复了全部实力博浪者谁赶到大浪汹涌的势头,这是弄潮儿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技能时,他们不时掉下来的时候,当隐时现,像立在水中,如履*地一般,而旗帜的手右下角不湿,以展示他们的英雄的人民,锐意进取。

  喧嚣潮,情绪激动的波浪,勇敢无畏的 — 我经常去那里奇异的梦景,那一种类型的镜头片段,我有身临其境的场景一般。唤醒后,又是一个很大的惊吓而恐惧,勇敢的钦佩浪,再往明代的决心。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3

  一天下午,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正在烈日当头的天气下种田。傍晚,日落了,小儿子跑来叫我吃饭,然后我牵着儿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到家了,餐桌上摆满了丰富的饭菜,我们一家三口坐下来享受,我对妻子说:“今年我们一定要多开垦,一定比去年赚得多。”妻子在一旁笑了笑,便吃了一口饭。

  晚上,星星点缀在天空中,我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着书,妻子在外头晾衣服,儿子在自娱自乐。我享受着着幸福的生活,心里觉得美滋滋的。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我连忙穿好鞋,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隔壁的邻居,他气喘吁吁地说:“敌人来侵略咱村啦!村上征兵,你快去报名啊!”一旁的妻子听后傻了眼,不懂事的儿子哭了起来,我一边安慰儿子,一边对邻居说:“我现在就去!”我和妻子一起整理行李,穿好衣服准备出门时,儿子泪流满面地说:“爸爸你不要走!”他边说边抽泣着。我没办法,只好蹲下来说:“儿啊!爸爸出差了,你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回来给你买好吃的。”儿子乖乖地点点头。“我走了,管好家,我不会有事的!”说完后便提着行李走出了小院。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来到村长家。村长见到我激动地说:“前几批都没有打胜仗,还把敌人引到咱村来了。我们先让敌人打,这几天把村民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们绕在敌人后面打,可能要几个月的时间……”几个月的战争,我们把敌人打得穷追不舍,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最后敌人只好投降了。

  战争结束了,我们格外的兴奋,在回家的路上,大雪纷飞,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几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去的时候还是春暖花开,然后慢慢想起了家人,我放快了脚步,急急忙忙的回到了家。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4

  我是一柄剑。

  一柄闻名天下的好剑。一柄大将军的佩剑。

  那位将军英明神武。

  而他,又要出征了。也,带上了我。

  我听不清那位锦衣玉袍的人说了什么话,只见他手上举着一团金黄,煞是耀眼。

  而我听见,我看见,我感受到,将军深深的握着我,单膝跪地,跪拜行礼。然后,一句话从他口中说出。

  我听见了。

  他说,臣,遵旨。

  这时我知道,他,又要出征了。

  我看见了,那时,宫外翠绿的杨柳随风摇曳,吹起纤细的枝条。

  哦,已经春天了。这一仗,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荒凉的土地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吼着,叫着,打着,拼着,一个个人接着倒下,直到,远处只剩下残尸骸骨。

  我的身上沾染了太多的鲜血和污秽,灵魂仿佛被困住了,连剑刃,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锋利,那么决绝了。

  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都损伤惨重。大军所过之处,只剩下遍地的死尸。

  将军把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痛了,这,真的是他的初衷么?

  只有奋勇杀敌,早日剿灭**,才能改变这一切。他对自己说,紧握着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血液,他的脉搏,他的心跳,他的振奋。

  我不禁暗自叹息。

  这场仗终于打到了头,我军大获全胜,士气振奋。而敌军溃败,已不成气候了。

  是时候,能回去了。

  将军坐在马上,我,挂在他的腰际。一步一步向王都走去。

  我终于知道,这世上最珍贵的人,他名叫**。

  而我们,就要进宫去觐见**。

  我依旧不知云云他们所说的话,直到将军的脸上有了一丝悲痛。我终于明白了一点。

  打仗,不好。

  将军带着我踏出殿门,屋外细碎的雪花飘舞,而那春天的杨柳已积了一层雪了。那雪落在我身上竟有些冷。

  已是冬季了。

  这仗,还真是打得够长。在不知不觉的抗阵杀敌中,一季一季已从手中的兵器里划去。我不禁默默的叹息。

  诗经采薇改写作文 5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天下午,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正在烈日当头的天气下种田。傍晚,日落了,小儿子跑来叫我吃饭,然后我牵着儿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到家了,餐桌上摆满了丰富的饭菜,我们一家三口坐下来享受,我对妻子说:“今年我们一定要多开垦,一定比去年赚得多。”妻子在一旁笑了笑,便吃了一口饭。

  晚上,星星点缀在天空中,我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着书,妻子在外头晾衣服,儿子在自娱自乐。我享受着着幸福的生活,心里觉得美滋滋的`。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我连忙穿好鞋,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隔壁的邻居,他气喘吁吁地说:“敌人来侵略咱村啦!村上征兵,你快去报名啊!”一旁的妻子听后傻了眼,不懂事的儿子哭了起来,我一边安慰儿子,一边对邻居说:“我现在就去!”我和妻子一起整理行李,穿好衣服准备出门时,儿子泪流满面地说:“爸爸你不要走!”他边说边抽泣着。我没办法,只好蹲下来说:“儿啊!爸爸出差了,你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回来给你买好吃的。”儿子乖乖地点点头。“我走了,管好家,我不会有事的!”说完后便提着行李走出了小院。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来到村长家。村长见到我激动地说:“前几批都没有打胜仗,还把敌人引到咱村来了。我们先让敌人打,这几天把村民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们绕在敌人后面打,可能要几个月的时间……”几个月的战争,我们把敌人打得穷追不舍,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最后敌人只好投降了。

  战争结束了,我们格外的兴奋,在回家的路上,大雪纷飞,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几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去的时候还是春暖花开,然后慢慢想起了家人,我放快了脚步,急急忙忙的回到了家。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汇总五篇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 1

  随着春天的到来,春风像一位母亲,抚摸着大地万物,春雨像一位父亲,滋润着一切生灵,大地的生物相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被母亲照顾着。一阵春风吹过,杨柳随风起舞,嫩绿的叶子上海含着露珠,湛蓝的天和嫩绿仿佛融为一体,美极了。我的家乡就在这片美丽的地方,但是有一天,一些军官到此来征兵,我也被抓了过去,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所以我也去了。

  我们这些兵骑在马上告别村子,告别村子里的每一个村民,我们虽然对这个村子恋恋不舍,但是我们只能把眷恋把泪水藏在心里,永远埋藏,我的家人都满脸泪水,但也没有阻止我。

  我随着队伍走向城里,我看见了一大批军队,都整装待发,等待大将军一声令下,我想: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打来打去的,就不能和*相处吗?哎!这次战争肯定又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

  走!一声响亮而严肃的声音传入每一个军人耳里,大家身着军装,大步向城外走去。

  走了几个时辰,终于,敌人向我们冲了过来,我们放火箭,他们死了一批人,血流淌着,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乒乒乓乓!打来打去,地上都是死尸,没有人顾及别人,都只管自己乒乒乓乓!打了两个时辰,终于,我们击败侵略者了,但是原本这是满地绿草,空气清新,可是现在地上都是死人,倒在地上,我们也没有几个人了,从人海茫茫到现在人烟稀少,战争太残酷了!我们回到城里,许多认为我们欢呼,而我却伤心,想到我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想念我的家乡。

  终于,我退役了,我老了,回到了家乡,我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我的家乡,而我看见的是满地的雪,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洒在房上,洒在树上,我感到无比的凄凉。

  我走进了以前的茅草房中,母亲已是白发苍苍,父亲更是年老,他们看见我,非常惊讶,他们颤抖着站起来说:你是我的孩子吗?是的。我满眼夹都含着泪珠,扑入他们的怀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从此我和父亲母亲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直到永远,永远....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 2

  经常回忆说,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大潮壮观场面雄伟景象舞波阻波,占地人,飒爽英姿精湛的弄潮儿可以尝试他们的手的技能,宏大的场面大海,我无法忘记。

  还清楚地记得人群中充满了岸,时间和完整的单词和欢笑的人群,再加上一天,希望它拥有壮观的海浪景面孔。望着岸边,没有空座位,观众都垫脚跨焉。

  不经意间,玉城雪岭潮,从海一般的**,似乎已经被掏空郜为注入水柱。蓝色的水,并立即看到在一天中的内容。那气势,难以言表。听起来像雷霆一击。巨大的冲击波震撼,震撼,澎湃着,飞翔。

  鼓突然间到处都是,视觉第一远方。双方已经恢复了全部实力博浪者谁赶到大浪汹涌的势头,这是弄潮儿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技能时,他们不时掉下来的时候,当隐时现,像立在水中,如履*地一般,而旗帜的手右下角不湿,以展示他们的英雄的人民,锐意进取。

  喧嚣潮,情绪激动的波浪,勇敢无畏的 — 我经常去那里奇异的梦景,那一种类型的镜头片段,我有身临其境的场景一般。唤醒后,又是一个很大的惊吓而恐惧,勇敢的钦佩浪,再往明代的决心。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 3

  冬的严寒让百花飘零,青黑干枯的枝条刺向苍白无力的天空。

  凛冽的风、飘扬的雪,随着寒鸦呼啸而来。

  胯下的鹤顶龙驹踏在结了冰的河面,伴着脚下“咯吱”的雪的**,我本能地掸落堆在白色战甲上的白雪。

  几根小草横在河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它终究是抵不过冬的力量,已泛黄变枯了。

  白色填充了视野,唯有这龙胆亮银枪紧握手中,满眼的萧条与沉寂。

  我曾在杨柳依依的春水之畔激昂澎湃,就像无数跋涉在意气风发的战场上的将领,凝视江水中那姿颜雄伟的身影,而此时面对这孤寒的冬水,孤独的我却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昔日的春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就在这家乡的河畔我带领常山的乡亲起义于这纷争乱世,追随白马将军公孙瓒,曾在邺城初见主公,从此跟随主公戎马三十年。

  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三把大火灼灭孟德之威;江南*定战初定主公霸业;独自指挥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为主公建立蜀国大业。

  我听见往事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激昂的春水。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往昔的心跳与呼吸。战争可以让我名扬华夏,却掩盖不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牵挂。

  *定益州时引霍去病的故事劝谏了主公将田宅归还百姓,却无力劝阻主公在关张被害后停止伐吴之举;“一身是胆”的四将军也只能为此不能身往前线为主公厮杀,只能在后方总督粮草;每日焚香祈祷主公能奏响凯歌,只是心里已知蜀国大势已去,只不过不愿让噩梦降临;陆逊火烧连营六百里,大军所剩十之一二,蜀汉大伤元气、无力回天;我孤身一人保主公退守白帝,却无力挽回主公性命;一代名主、白帝陨落,三军痛哭缟素;主公已逝,四弟何从?泪已模糊双眼,心已迷失方向,只愿飞达家乡与妻儿团聚。

  马踏飞雪,赐我三千弱水化作眼泪断桥人不归,诗我写尽千回墨已成碑只为我思念!统儿、广儿与父亲已多年未见,你们都还好吗?对家的思念却使步履越来越沉重,泪眼双行下,思念已成冰。

  风卷残雪,唯有一人一马走向归家之路。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薇人,于君相逢渡春水。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 4

  四季轮回,花落花开,新芽已经长大,那盏灯还在遥远的地方亮着,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却不能回去,吹熄它的等待,一幻想,一幻想就幻想了一年啊!一年啊!我不停地与敌人厮杀,不曾停止下来,只为了让祖国早日和*,我也能早日回到我的家乡,看到我的亲人……

  冬去春来,柔嫩的小苗苗刚刚舒展出嫩绿的新芽,试图绿了那野山坡,还有那条冰封了的小溪,有盏灯在遥远的地方依旧亮着,一个战士在夜里忧闷,牵挂。举目茫然,我有着鸿雁要传书信,却不知该让它飞往何处?过了一会儿,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想,我何时才能向那鸟儿一样回到我的家乡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就要回到家乡了,我的心都快跳出口中了,满心欢喜。在回家的归途中,又渴又饿,路途艰难而漫长,也常常想放弃,可是一想到见到亲人时的欢乐,踏上故土时的心情时我又开始努力,在我的几次努力过后,终于回到了家。

  到了家乡,那里早已是冬天了,往远处看白茫茫的一大片,像是给大地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一样。雪越下越大,莫不是谁和它生气了,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风还是刮得那么强烈,像一把看不见的刀一样刺入露在外面的肌肤。快要到家门口了,但我的心却难以*静。心想年迈的父母身体*几年来好不好?弟妹们有没有长高,懂事?窗户下的那株梅花,今年开得是不是比往年开得更艳丽呢?

  一年了,整整一年了!还记得出征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暖风浮动,多情的柳枝抚摸着银亮的战甲,温暖的暖风梳理着长矛上的红缨……

  谁知我愁?昔日杨柳,片片薇菜。今日归来,一切的一切都变了。

  《诗经.采薇》优秀改写 5

  采薇,采薇,薇是何物?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里的薇是故乡的根,是离家人日思夜想的归处。薇芽已发,又是新的一年,还是做着旧时的梦。年轻而沧桑的少年,在边塞凛冽劲风中,眺望某处,像是窥探远处点点春光,或是透过层层积云探望不得归的家乡,两鬓斑白的父母,待字闺中的青梅……

  时间在中原四季分明,在边关却终年如一日。现在该是春天了吧?他等过了“薇亦柔止”,候过了“薇亦刚止”,守来的又是一个“薇亦作止”。驻防无定处,家书难付。忧心烈烈,忧心烈烈。

  雄马骙骙,将士铮铮,战事捷捷,思归切切。

  班师路上,行道迟迟。迫切回到家乡的焦急感、孤夜雪景的艰难无助还有胃中刺痛的空腹感糅杂,使他的身心愈发疲惫。想起出征前还是依依的柳色,踌躇满志的自己,气势雄雄的军队。而今,只能踏着苍茫雪色匆匆而过,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有多少客死他乡,永别梦中人……

  不管如何,当踏上了这一片土地时,心是那样的宁静,不管是袍泽的离去,还是胜利的喜悦,都如潮水般退了回去。依稀凭借这记忆向家跑去,第一眼望到的就是家里的田,豆苗已被割好,田里是一座座谷堆。见此,心便安了。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与家中烟囱升起的袅袅薄烟如同一股暖流,淌进心田。加快脚步,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开那扇门,看见那几张熟悉的面孔,然后狠狠地拥抱在一起——我还活着!我回来了!

  薇,不仅仅是山野食物,还是途经它的人对这片土的情意,是采摘它的人对同行者的牵挂。小小薇菜,承载着的是最朴实动人的感情。

  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归向何处?何处采薇。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采薇》教学反思3篇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采薇》 优秀教案 (菁华5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学*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采薇》 优秀教案 (菁华5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采薇》读后感 (菁华5篇)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将帅、遣戍役,守卫边疆,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作为边塞体裁的鼻祖,内容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国这一片面情怀的抒发,而是真实热烈地表达了戌边从戎的艰苦与忧愁。

  《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

  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

  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了解这篇诗之前,我便经常听到这句,当时还只觉得这句话是多么的富含诗词韵律之美,如今再读,便发现其中竟然饱含征战之苦和士兵们期待和*的心绪。

  既然当初是这句深深吸引了我,那么我便着重地来说说我对这句诗的看法。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也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当初我离去时,是谁在依依杨柳中送别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归来的时候,又是谁在霏霏雨雪中等着我?时光流逝,季节变换,旧我离去,现我归来,在去去来来中,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只有在杨柳岸边不舍离去的身影,在漫天飞雪中焦急等待的灵魂,在漫长道路中拼死挣扎、战战兢兢归家的旅人。所以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无从得知答案。

  那么,我到底又是谁呢。如果可以想象,这个我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8)

——采薇说课稿优选【5】篇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西安**安二中的语文教师王颖,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创设意图,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风。无衣》,我个人认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学之美,即情感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复杂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思乡怀亲和保家爱国交织在一起是本文鉴赏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诗歌鉴赏是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本节课大胆的设计,希望学生不盲从参考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力求他们能养成紧扣文本,咬文嚼字的*惯。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较大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充分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2、大胆的质疑前人的观点,养成不盲从,深入思考的*惯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及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第四,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课前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营造气氛。

  导语:由《乡愁四韵》的朗诵,演唱引出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归到战争背景下的乡愁,导入本课。

  二上节课回顾,整体感知分三步

  师生配乐有感情的轮读,熟悉课文创设情境。

  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三细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哪些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互动交流

  2、小组讨论,学术争鸣,评论王夫之的“哀景写乐”。

  3、教师再次质疑,毛序说本诗是周王“遣戍役劝将士“之作,历来受到诟病,那么作为小雅的诗,要放到庙堂上去唱是否合适?,教师谈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

  4、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全诗矛盾的情感,顺势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并举课外例子加以练*教师板书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点评《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5、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本课感受。教师也谈自己体验和师生交流,布置作业。在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结束全课。

  最后:说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西安**安二中的语文教师王颖,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创设意图,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风。无衣》,我个人认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学之美,即情感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复杂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思乡怀亲和保家爱国交织在一起是本文鉴赏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诗歌鉴赏是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本节课大胆的设计,希望学生不盲从参考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力求他们能养成紧扣文本,咬文嚼字的*惯。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较大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充分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2、大胆的质疑前人的观点,养成不盲从,深入思考的*惯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及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第四,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课前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营造气氛。

  导语:由《乡愁四韵》的朗诵,演唱引出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归到战争背景下的乡愁,导入本课。

  二上节课回顾,整体感知分三步

  师生配乐有感情的轮读,熟悉课文创设情境。

  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三细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哪些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互动交流

  2、小组讨论,学术争鸣,评论王夫之的“哀景写乐”。

  3、教师再次质疑,毛序说本诗是周王“遣戍役劝将士“之作,历来受到诟病,那么作为小雅的诗,要放到庙堂上去唱是否合适?,教师谈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

  4、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全诗矛盾的情感,顺势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并举课外例子加以练*教师板书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点评《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5、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本课感受。教师也谈自己体验和师生交流,布置作业。在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结束全课。

  最后:说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冬雪


改写诗经采薇作文 (菁华5篇)(扩展9)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

  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鉴赏《采薇》。

  2.学*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

  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