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说课稿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27 00:00:00 [db:标签-标题]

《长恨歌》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说课稿1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依据:学*一首诗歌,不但要学*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课

  <一>、课堂导入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已学知识)<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 讽喻说。(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3) 双重主题说。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 写出表达效果4> 写出感情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5.小组讨论6.展写到黑板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唐·白居易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写出表达效果4>写出感情七、效果预测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目标。

  (二)学*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册本课练*。

《长恨歌》说课稿3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一首诗歌,不但要学*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课

  <一>、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已学知识)

  <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选自《大学语文》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一首诗歌。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3个12级水工高技和技师班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从本诗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能够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

  史背景和环境。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诗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细分为音乐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自由讨论、思索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等六步骤,并安排了每步骤所需的具体时间。

  <一>、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节。

  导入语:爱情是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甜蜜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够真正拥有,并至永恒呢?中国有梁山泊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持续上演。今天我们学*的内容也是有关爱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爱情与政治相遇的时候,谁能胜出呢?

  <二>、聆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纠正字词读音。

  2.请学生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三>、问题探讨(形式为学生自由讨论)

  1、解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2) 爱情说(3) 双重主题说

  <四>、艺术特点、写作特点分析

  提问: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情节曲折多变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2)人物形象鲜明

  提问: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4)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①语言通俗,*易 ②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5)运用夸张、对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6)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六>、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结尾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点明题旨的作用,也是这首长篇叙事诗题目的由来。全篇一个“恨”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情”字,写一对情侣相爱之诚,相爱之专,生生死死,此志不移。忠贞美丽的爱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怅恨无穷。白居易是借助明皇杨妃事,歌颂人间真挚诚笃,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曲美丽哀婉的恋歌结束了,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播放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创作的大型同名歌舞剧,布置思考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假若唐明皇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没有终结,他依旧能够呼风唤雨,那么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将会走向何方呢?还会不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千古传奇?

  六、教学反思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与学生共同畅游的观光者。在选修课上,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选修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选修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长恨歌》说课稿扩展阅读


《长恨歌》说课稿(扩展1)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目标。

  (二)学*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册本课练*。

《长恨歌》说课稿2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一首诗歌,不但要学*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课

  <一>、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已学知识)

  <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说课稿3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依据:学*一首诗歌,不但要学*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课

  <一>、课堂导入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已学知识)<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 讽喻说。(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3) 双重主题说。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 写出表达效果4> 写出感情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5.小组讨论6.展写到黑板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唐·白居易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写出表达效果4>写出感情七、效果预测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选自《大学语文》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一首诗歌。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3个12级水工高技和技师班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学*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从本诗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能够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

  史背景和环境。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诗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细分为音乐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自由讨论、思索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等六步骤,并安排了每步骤所需的具体时间。

  <一>、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节。

  导入语:爱情是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甜蜜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够真正拥有,并至永恒呢?中国有梁山泊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持续上演。今天我们学*的内容也是有关爱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爱情与政治相遇的时候,谁能胜出呢?

  <二>、聆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纠正字词读音。

  2.请学生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三>、问题探讨(形式为学生自由讨论)

  1、解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2) 爱情说(3) 双重主题说

  <四>、艺术特点、写作特点分析

  提问: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情节曲折多变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2)人物形象鲜明

  提问: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4)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①语言通俗,*易 ②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5)运用夸张、对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6)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六>、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结尾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点明题旨的作用,也是这首长篇叙事诗题目的由来。全篇一个“恨”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情”字,写一对情侣相爱之诚,相爱之专,生生死死,此志不移。忠贞美丽的爱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怅恨无穷。白居易是借助明皇杨妃事,歌颂人间真挚诚笃,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曲美丽哀婉的恋歌结束了,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播放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创作的大型同名歌舞剧,布置思考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假若唐明皇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没有终结,他依旧能够呼风唤雨,那么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将会走向何方呢?还会不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千古传奇?

  六、教学反思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与学生共同畅游的观光者。在选修课上,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选修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选修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长恨歌》说课稿(扩展2)

——《长恨歌》改写作文优选【五】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美好的事物终究没有长久,这好像是一条真理。

  我与玉环的爱情过于美好。人妒、天妒,人心难测,天情已老。

  太长太久的时间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朝外的野心人士亦是厉兵秣马,韬光养晦。最具野心的安禄山、史思明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变。京城的军队,由于长期的享乐和缺乏管理训练,变得没有丝毫战斗力。万般无奈之下,皇室踏上逃亡之路。

  一路上,无论是士兵还是宦官大臣,都在抱怨这次祸乱让他们损失了自己的基业和安定幸福的生活。玉师,矛盾出现了。他们将这一切祸乱的根源推到了我和玉环身上,并威胁我:如果不处死杨玉环,他们会奋起倒戈,推翻我李家王朝的百年基业!

  在自我和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中,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显得是那么弱小。万般无奈之下,我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愤怒的士兵们在我的马前缢死了玉环。我双手掩面,泪水沿着指缝如流水而下。依稀模糊的泪光中,玉环哀怨的眼神让我的心都破碎了,也把我全身所以的精神给掏空了。那曾经如同芙蓉的面庞如今扭曲了,满脸笑意却被瞬间打断而僵硬地凝固着,丝丝血色被我身前的.白马映衬,使我不由自主地晕眩了……

  无光的月色、凄清的月、满天的迷雾,以及浸满我哀思的马铃声……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我背叛了我的爱情,我的玉环此生已经消逝,也好像是在断言我的生命将止歇于此。

  有一位皇帝,百姓同他颠沛流离,将士因他而战死,国家因他而衰败,而他对此却无动于衷,只为了自己的贪念,只为了一个女人。而这个贪图美色,荒淫无道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就是后来一切事情的根源。身为一国之主的他,心中却有着如此荒唐的想法。命运的弄人让李隆基遇到了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杨贵妃。这位女子有着惊艳绝世的容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让它深得皇帝的宠幸,玄宗为了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从此君王不早朝”。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很快,玄宗因不理朝政使国家陷入了战争之中。在逃亡的过程中,朝中大臣逼着玄宗杀了杨贵妃,当手起刀落的那一刻,他依旧没有清醒,没有发现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

  国家的破败,将士的战死,百姓的流离。竟不比失去一个女人只得自己落泪。“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从他一开始的选择,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而俩人之间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也只能祈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了。

  在《长恨歌》中,大量铺陈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尽管令人同情,但真正苦不堪言的的是家破人亡,流离疾苦的百姓。李杨二人的爱情似乎很感人,但在现实面前,在百姓面前,显得多么荒唐,多么不堪。

  透过《长恨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李杨爱情故事背后百姓的生活,和身为一国皇帝的治国之道,以来警戒后世,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作为一代君王,一定要体恤人民,勤理朝政,抵御自己的私心,不能让一己之利牵连天下百姓。

  人非圣贤,孰能抛弃七情六欲?但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必须找到一种*衡,作为皇帝更该如此,当以民为本。李杨的爱情固然感人,但因二人身份不同,那仅有的一丝同情也被批判之意所冲淡。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易*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李隆基,大唐中期一国之君,自小生长在皇宫深处,环佩叮当,绿肥红瘦,自小就见得多了。所以,在我成为一国之君之前和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身边的女人没什么兴趣。所谓的“爱情”在我这个可以呼风唤雨、主宰世间命运的强大君主心中是一片空白和不尽的遗憾。

  在杨玉环没有闯进我生活的时候,我的生命既空虚又充实。空虚,因为没有爱情的滋润;充实,却又是为了弥补我空虚的.生命。家国大事,修身养性,我都做得很好。我是把盛唐的发展推到顶峰的君主。我有魄力、有胆识,琴棋书画精通,天文地理全知,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我总觉得生命中还缺点什么。

  直到杨玉环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心悸动,一种本能的呼喊声仿佛要穿透我的身躯喷涌而出!

  从华清池出来,可以更清楚地看见玉环了。她的肌肤光洁、细嫩、柔滑,有如凝脂,鬓发如云,面如芙蓉,细眉如柳,身姿窈窕,步伐慵懒,让人怜爱。当然,最让我着迷的是她的笑,无论是轻笑、浅笑还是开心的笑,都会让我忘记自己,甚至是忘记整个世界。

  在拥有了玉环之后,总在抱怨春宵苦短的我已经很多天没上早朝了,也的确是任用了玉环的家族成员担任了重要官职……我错了吗?是玉环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她给了我生命的动力和激情。为了她,我可以用自己甚至是天下人的利益来换取我们的快乐。没有了她,我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永无生机。


《长恨歌》说课稿(扩展3)

——王安忆《长恨歌》说课稿范本5份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

  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

  2. 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目标。

  (二)学*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 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册本课练*。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

  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

  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目标。

  (二)学*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册本课练*。

  《长恨歌》是王安忆于199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整部作品分为三部,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中的历程,展现以上海为中心的*代历史,具有别样的上海风格和王安忆自身的个人特征。

  长恨歌写的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故事,这首先与王安忆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她出生南京,辗转多地,一生记忆大多都在上海,童年时期老上海的生活对其影响巨大,《长恨歌》中的许多生活场景有着最典型的老上海的风范,均有深刻的上海烙印,这自然是与其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她所记录的上海,正是从繁华至极到衰落凋敝,王安忆将之具现化在一个女人一生的兴衰上,女主角王琦瑶生活在上海,她也就是上海。

  看《长恨歌》,首先要懂什么是“长恨歌”,王安忆女士并没有很明确地提过《长恨歌》命名的由来。但是人人知王安忆的《长恨歌》,也知道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是王安忆取了白居易之意用了这个题名。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杨贵妃的故事,从现在的目光来看,就是一个草根偶像的一生。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句就与王安忆专写一章“闺阁”相像了。往下再看,若上海是大唐王朝的缩影,那么王琦瑶的前半生也会是杨贵妃的前半生,在第一部中她与李主任的爱情放大来看,也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同样是草根民女的极限爱情,同样的缱绻无绝,同样的悲剧收场。探寻其中缘由,就逃不过时代的因素了,同样是繁华到崩坏的时代背景,两部作品是有内在的'精神联系的。这个“恨”,是无穷尽的,是带有时代性的,是每一段历史的“杨贵妃”们的,也是每一段历史的“王琦瑶”们的。唯一的不同,只能是在这前半段人生中,杨贵妃美人殒命,王琦瑶辗转他乡,她的恨和她的爱也随她的脚步,走进了繁华的更深处。

  本作的女主角王琦瑶是谈论《长恨歌》无法绕过的标志,她是最上海的女人了,她就是上海本身,她是最繁华的上海的精华。她不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小姐,也不是落魄逃难的家中幼女,她是折中的选择,她是这大上海千千万万个弄堂的产物。她是隐秘的,是遮掩的,她没有太多的脸面走出弄堂的保护。但是她又是弄堂的结晶,她足够美,她的美能支持她走出弄堂,走出原先的生活。火热的心与羞愧的脸在她的身上结合。就连“上海小姐”的名次也是第三名。她的一辈子都在中上游游走,这是非常上海人的做法。上海人的精明和谨慎,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王琦瑶的前半生是风生水起的,至少对于一个弄堂出生的女孩来说,已是无数躲在房间中看言情小说女孩们的榜样。她不是新时代人们希望的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她依靠的是美貌,是别人的爱,她走的是旧式家长们最看好的路,凭着美找到了好人家,拥有童话故事后不会再写的幸福生活,可是她又带有新时代女性的追求,即便是上天给的脸面,也要勇敢拿出来。她是有野心的女孩,那份野心大多是处于自信,也无任何可诟病之处。言情是写给大人的童话,蒋丽莉那么喜欢言情,她就是言情的化身。王琦瑶在出名后就离开了她,也仿佛是王琦瑶刺破了这言情的泡沫。王琦瑶是既现实又梦幻的,她现实地踏出了梦幻的人生。

  王琦瑶的后半生却慢下了脚步,她虽然受到众人的追捧,可毕竟没有金钱帝国,她不是世界五百强的女老板,她仅是孤独的女人而已。孤独容易催生出好感,这话是没错的。这之后便有几位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从唤醒她的阿二,到带她回到老生活图景的严家师母,到不可割舍的康明辉,到老克蜡,这些人的出现,才将刚刚来到生活的王琦瑶又带上风浪顶端。当年的清澈的女生,已然融入了上海,成为上海众多肢体的一个关节。这自然是那时的王琦瑶没有想到的,又有谁能够告诉她呢。直到死,王琦瑶可能才知晓,一张照片究竟引出多少重要的选择。上海的委婉终究被她消磨在生命的延伸里,剩下的是上海人比谁都真切的一颗心。

  王琦瑶是旧上海的结晶,这在她与自己的女儿薇薇的冲突中可以知晓。薇薇是新的上海的产物,她是下一轮历史的王琦瑶,她是时间的更新,也是王琦瑶时代真的终结。小说最后这两代人的冲突,是历史变换的最真诚的展示。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就是长脚掐死王琦瑶的那一刻,最后的最后,王琦瑶却死于金钱的欲望,死于其实她一生都没有珍惜过的东西,她是上海的女人,她爱的不是钱财脸面,她只求灯红酒绿中的一份爱。那个死在床上的女演员,原来已经这么久地警示了她。

  本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程先生,她是王琦瑶的“底”,是这个世界里最后的不需要交易的温暖。程先生像是空气,他是在有风的时候才会被人感知的。当王琦瑶被鲜花环绕的时候,程先生都故意退出,只在王琦瑶真的需要这份温情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在她的面前。程先生真的是好男人的代表了,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他就这么守着一份情,痴痴地过活着。这份爱意,是埋藏在灵魂里的,也是联系在灵魂里的,以至于当他十年后再看到王琦瑶母女,已经不再是当初镁光灯下的“沪上淑媛”,他都没有放弃过这份爱恋。他那么宽容,那么痴心,程先生不仅是王琦瑶的底,程先生也是上海男人的底,往前是如程先生般痴情,往后也能如他一样无味地生活,不必要太过波澜的人生,本身也识相,能进能退,痴心却不改。命运就是这么巧,我爱的与爱我的,就这样相逢又相离,程先生又何尝不是乱世里的可怜人,空空陪了一段繁华的青春。

  本作叙述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很多的花样在其中,追随王琦瑶的一生,我们能目睹上海的变化,时代的更迭。王安忆在语言上的运用是足以称道的,她的语言里自有一股风气,那是上海人的风气,在她说解上海人的种种时,她的说解与描述本身又是上海人的,但与其辗转的经历有关,王安忆的语言比上海本身多一分明了清楚。她的用语是暗含幽默也绮丽的,她以一种玩味的态度来说解上海,她对人物内心的剖析是真正值得去看待的,那是突破了上海人的委婉脸面的,是直击人物内心的复杂和多层次的。

  小说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奉上了一副精确的上海风情画。上海这座庞大的城市,收纳着全世界的一切,这里有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本篇小说最着力去描绘的,就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他们是上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中西碰撞和互相渗透的产物,是要“在唱片机里放梅兰芳”的。而他们主要生活的地方,就是上海文化的印记和发源地,那蜿蜒进人心的弄堂。弄堂的构造就是上海人的构造,是上海生活的构造。华美的和污秽的在房前和房后分别出现,人心也一样。上海更像女人一点,流言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女性化倾向的词语。一个个的弄堂仿佛孤岛,他们之间蔓延的都是流言。流言和弄堂都没有贬义,当他们成为生活的原貌,真实就会赋予他们存在的必要。

  当我们思索《长恨歌》要展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时,我们其实有很多的选择。像《雷雨》一般,命运是一条隐藏的线索,我们随着王琦瑶踏遍了爱丽丝、邬桥、*安里,但命运才是真正引领王琦瑶的始作俑者。王琦瑶终其一生都在抗争,她没有抗争过命运,却花费了一整个青春扭转了命运。相遇别离都是命运的果实,她却没能拒绝这一切。另一方面,王琦瑶不过是乱世里的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在那个上海,女性是被推崇的,全社会都在追求她们的美,这其实是对于女性价值的贬低。当我们把女性从政治角色里解脱出来,女性的美绝不是放在橱窗里欣赏的,那是对于女性价值的物化,是这个中国最先进最开放的地区最古老的缺陷。女性的悲剧永远是放在父系社会下最值得玩味和体验的主题。从王琦瑶第一次出场,从她的生长环境中,悲剧性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展现出来。她的第一次爱那么的身不由己,她的选择在生活中那么的不堪一击,直到最后被男性的手掐死,女性的身份带给了她一切,也改变了一切。

  在繁华的上海里观望这一切,金钱地位与人心在霓虹灯里纠缠不清,我们观望的越深,越能看见那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3.理清情节结构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长恨歌》说课稿(扩展4)

——《长恨歌》白居易实用五篇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与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一样刻骨铭心!

  全诗以“长恨”为中心,通过当时人们的传说,加上作者的想象,将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强烈的抒情笔调,再现了一个爱情悲剧。诗中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姐妹权重一时的情况都进行了讽刺、揭露。由于“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乱。在这个悲剧中,杨贵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替罪羊,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其次,他告诉我们,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乱纲误国导致内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诗的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点明主题,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无尽的遗恨,不愧为千古绝唱。

  对《长恨歌》中的“恨”字,历来人们只是普遍认识到如何理解“恨”字,关涉到对这篇作品主旨(或曰主题)的理解,因而关系重大,正如饶芃子先生所言:“‘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1](P871-872),但对“恨”字的具体内涵,诸如谁“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而且“长恨”,虽然间或有人提及过其中一两个问题,但或众说纷纭,或言之不详,都缺乏具体深入的探析,更谈不上取得共识了。这里想就此做一点比较具体的探析,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首先,是“恨”字的含义。

  《辞源》对“恨”有两种解释:一是怨恨、仇恨,如《荀子·尧问》中说:“处官久者士妬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二是后悔、遗憾,如《史记·商君列传》中道:“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那么《长恨歌》中的“恨”,作者究竟是在哪一个意义上使用的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已有的说法,如有人说:“唐玄宗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长恨’的原因”;“诗人对这篇诗的主题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讽刺,又特别哀怜”,“最后无可奈何地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示悼惜,说明了作者……对帝王的这种‘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诗中对玄宗的同情多于批判,有惋惜而无谴责”,“白居易一方面对玄宗惑于女色以致误国、误己表示痛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赞赏他的爱情,同情这位太*天子的不幸”,“而对玄宗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盛唐的怀念与惋惜”;“诗中也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既曰“哀怜”、“悼惜”,又曰“同情”、“憾恨”,这“长恨”之“恨”,自然应是后悔、遗憾之意了。但有人似乎又不这么认为,“白居易对这位先朝皇帝唐玄宗的荒淫生活进行批判……对唐玄宗由于奢欲而酿成的‘安史之乱’,几乎弄得国将不国,怎么还会去歌颂所谓‘李杨爱情’呢?”既非歌颂,而是批判,何言惋惜、痛悔与遗憾?所以“长恨”之“恨”,又似乎应是“怨恨”之义了。我们客观地来看,说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没有对李、杨的同情,是不符合这首诗浓郁的伤感惋叹的事实的。作者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无正声”,白居易显然主要是把这首诗当作男女风情诗来写的,怎么可能不在其中寄托或表达自己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看法呢?造成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来不值得那么歌颂的所谓“爱情”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表达了人们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赋税繁苛的情况下对这位开创盛唐繁荣兴旺局面的所谓“四十年太*天子”及其所代表的那个国泰民安的时代的怀念;二是出于人们对这位曾经很有作为的帝王晚年不幸的同情,而这两点都显然淡化了人们对他误国过错的认识和谴责;三是作者在汲取有关民间传说时,显然继承了民间传说中人民通过李杨故事寄托的自己美好爱情的理想;四是诚如人们所说,此诗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爱自伤”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文本事实看,还是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学界大多数的观点看,将《长恨歌》之“恨”释为“遗憾”或“痛悔”都是比较合适的。

  二其次是谁“恨”?“恨”什么?

  诗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但“谁恨”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两句的前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看,“恨”的主人公似乎确然无疑是李、杨二人,但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寄托的人们的爱情理想、对盛唐的怀念、对玄宗的惋惜以及文本所流露的强烈悼惜之情来看,显然“遗憾”的主人公也应包括作者以及诗所感染的读者在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说:“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受到心灵的震憾。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因此,在我们看来,《长恨歌》中“长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杨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强烈感染的读者。

  至于“恨”什么?即“遗憾”和“痛悔”的具体内涵,就笔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一是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国危民艰的遗憾和痛悔;三是未实现诺言的遗憾和痛悔;四是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以下试作阐释。

  《长恨歌》有无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回答是肯定的,但却显然不能涵盖该诗及李、杨二人“恨”的全部内容,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内容。因为:一,诗中表达的李、杨二人那么沉重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显然不是仅仅“遗憾”和“痛悔”二词可以概括和表达的;二,诗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的,既然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而他们二人虽一在仙山,一在人间,还思念得那么痴情而专一,那么,天上人间总会有相见的一天,为什么还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遗憾和痛悔的主要内涵绝不是生离死别。

  是不是遗憾和痛悔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危民艰呢?似乎也不是。诗的前半部分,诚如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作者充分描写了李杨二人一人“占了情场,误了朝纲”,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的描写即是;另一个恃宠骄奢,所谓“姊妹兄弟皆裂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之类的描写即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对比中所暗示的因果关系和讽刺之意更是至为明显。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必然就要写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不仅没有写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危民艰,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转折之后,作者全力以赴描写李、杨人间天上的苦苦思念,不但没有写到唐玄宗一念及此,作者亦无一笔写到,可见诗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的内容,都丝毫不包括两位主人公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忧患在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此事的见解不仅比不上写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的袁枚,也比不上比他稍后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那么,是不是遗憾和痛悔未实现“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诺言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认为不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于此。从诗的两位主人公来看,他们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但结果却一世还未到头就被迫生离死别了,怎么会不“此恨绵绵无绝期”?从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杨人间天上的相思之苦来看,作者的最大遗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结于此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倾向,也因为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传达给了读者,因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似乎也淡化了对“安史之乱”严重后果的关注,而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至于如何看待主人公遗憾和痛悔自酿苦果呢?笔者认为,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看法,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自觉意识和作者的主要意图。因为在作品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如果“恨”可释为“怨恨”,那就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恨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判乱?恨陈玄礼手下的六军逼迫玄宗让贵妃自缢于马嵬坡?恨玄宗面对六军压力而不能挽救贵妃一死?这三点虽在诗中找不到证据,但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第三点,则又回到了遗憾和痛悔未能实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理想上来。所以说,所谓的因自酿苦果而“恨”而且“长恨”,只能是后人的认识,是作品的一种客观效果。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种看法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觉得,这毕竟是作品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作品文本的内涵,不是作者的创作主旨。

  三最后,我们想谈谈对作品的主人公、作者及后人对这种“恨”的看法的态度。

  要谈对作品的主人公李、杨二人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玄宗未能实践诺言以致造成二人生离死别的看法,就首先不得不把作为历史人物的李、杨和作为文学形象的李、杨区别开来。但事实上,二者却是难以分开看待的。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李、杨是很难有真情可言的,即使他们有真情且因玄宗未能遵守诺言而感到遗憾和痛悔,也不值得人们去同情。因为众所周知,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即李隆基的儿媳,李隆基看中了她,虽然经过了杨玉环先作女道士后进宫的过渡,但仍改变不了它的宫庭乱lun丑剧的性质。再从年龄看,据考李隆基比杨玉环要大三十多岁,古人结婚又早,也就是说杨玉环几乎可以作李隆基的孙女了。唐玄宗爱杨玉环可能是真的,但要杨玉环真正爱唐玄宗,恐怕就比较难了。这还不说帝王家是否有真情的问题--宫中有那么多的美人,要一个帝王完全钟情于一人,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实际上也是难乎其难的。马嵬之变中李隆基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惜让杨玉环作替罪羊,就是他这种感情虚伪性的最好注脚。因为,若要追究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那么首先应受到罪责追究的是玄宗自己,而不是杨玉环,所以即使到后来不论玄宗是怎么懊悔,怎么怀念杨玉环,要让人同情都是很难的。再就杨玉环而言,她的恃宠骄奢也是无庸讳言的。以陈玄礼为首的六军必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固然有“女人祸水”观误导的一面,但显然也是和她以及杨氏姐妹兄弟*常不得人心相联系的。因为前一点,人们对她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比较难。就作者而言,要表达人民群众和自己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和感情,如果不另起炉灶,而要借助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人效应”而取得思想艺术上的双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作为历史人物,这两个人物已被定格在历史上,关于他们的基本事实框架和人物思想性格,是不能随意虚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费了很多的力,历史上以至于现在许多人都用这个题材进行写作,虽用尽了种种办法,仍避免不了人们所谓的“主题矛盾性”的原因。但鉴于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创作心理,较之作品的主人公,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还是可以被读者所理解的。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者把这种惋惜和遗憾之情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这是造成这首诗巨大艺术感染力的核心因素。因为如果说在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帝王形象和一个恃宠骄奢的宠妃形象的话,诗的后半部分则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刻骨铭心地互相思念的男女主人公形象。诚如一些学者所言,作者在他们身上的确寄托了人民群众和他自己对于美好爱情的理想,或者换言之,在诗的后半部分,李、杨二人已经完全脱离历史,成为人们和作者心目中爱情这一人类美好感情的象征。而人们的这一美好感情,总不是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情者终成眷属”,却因某种原因而分别以至两地相思,更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因如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了进去以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首诗其所以千古以来人们虽对历史人物李、杨不无非议,但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使无数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的原因。也正由于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对既作为历史人物,又作为文学形象的矛盾心态将永远存在,这是这首诗以具体历史人物李、杨为基础虚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理想的爱情所造成的一种必然,而且不可能解决。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观照一下后世“自悔情孽”说或“自酿苦果”说。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古人的“自悔情孽”说或者今人的“自酿苦果”说,在有关史籍和作品文本中都是缺乏依据的。就作者而言,不管在作品之外还是作品之中,也都缺乏这一方面的表示。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后人或今人对这一作品的理解。这中间,有作品的客观效果,也有对作品内容的现代评价,还有作品成功地引起人们对作品主人公悲剧的情感体验等复杂的历史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在我们看来,说到《长恨歌》主旨或主题的这个“恨”字,还是应当把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作者寄托的感情和后世人们的感情体验严格区别开来,否则,我们就难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词语解释

  汉皇:指唐玄宗。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貌。

  御宇:治理天下。

  杨家有女:指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幼时养在叔父家。

  眸:眼珠。

  六宫:本专指皇后寝宫,泛指妃嫔居处。

  粉黛:代指美女。

  华清池:华清宫温泉,在今陕西临潼。

  凝脂:指白嫩光泽的肌肤。

  新承恩泽:初受宠爱。

  云鬓:形容女子鬓发轻盈飘逸。

  金步摇:金制垂珠头钗,行则摇动。

  春宵:春夜。

  苦短:暗示欢愉无厌,故嫌夜短。

  早朝:早晨上朝听政。

  夜专夜:一夜连着一夜,整日整夜。

  宫:后妃所居宫室。

  佳丽:美女。

  三千:极言其多。

  一身:指杨贵妃一人。

  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典,指杨贵妃所居之处。

  醉和春:指酒与情同醉。

  可怜:可羡。

  骊宫:指骊山华清宫。

  仙乐:形容乐声美妙,非人间能闻。

  缓歌慢舞:轻歌曼舞。

  凝丝竹:指歌舞紧扣乐声。丝竹,弦乐和管乐的合称。

  看不见:看不厌。

  霓裳羽衣曲:舞曲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