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3-24 13:33:43 说课稿

《夹竹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回顾苏教版课文的编排,在三年级上册学*了《蒲公英》,三年级下册学*了《花瓣飘香》《荷花》,四年级上册《桂花雨》,都是关于植物的,各学段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学*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采用"读议结合,情境共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关于有关描写花的四字词语。然后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 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创新,内化感悟(1分钟)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上的相关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夹竹桃"的手抄报。

  (八)写字指导,养成*惯(2分钟)

  1、仔细观察,说说字的字体结构。

  2、指导学生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3、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

《夹竹桃》说课稿2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划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与其它写花的状物文章不同的是,《夹竹桃》这一文里,虽然也定了花的色,但却没有去细描花的形,而是把浓墨用在细腻提示花的气质与蕴味,写夹竹桃所带给“我”的全新的美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更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去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作者借花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来表达对自然界草木的喜爱之情——“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作者眼里的夹竹桃的特性——花色红白相间,奇妙有趣;花期很长,有可贵的韧性,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陶醉在月光下的夹竹桃的花香里,在扑朔迷离的花影里幻化、想象、愉悦……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独特的情感,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1、品读2、4、5自然段,兼带学*第3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2、学*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作者对夹竹桃,有怎样一种情感呢?”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

  设计意图: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展开教学,以中心为发端,最后又以中心为终结,可达到一种中心突现、完整统一的效果。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教学,将贯穿于全文的教学和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旨在取得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获的水多。放得开,收得拢,主线分明,脉络清晰。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1、以“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接下来学*课文”为过渡,引领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从而从全文中揪出

  2、4、5三个重点自然段。

  2、让学生边读边思,弄懂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比较长,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课文,大胆舍弃,直奔重点段,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品读重点段。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花性

  ▲学*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花的色彩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处理这一段,我抓住中心句“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这景象”指什么景象?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借助画面形象感知夹竹桃红白相融的样子。(2)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在作者眼里,一红一白,本是不相容的,但眼前的夹竹桃却美得如此融洽,甚是奇妙、有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在先前的画面欣赏中,学生已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夹竹桃的意象,在诵读时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在眼前浮现画面,真切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第4自然段(兼带学*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及——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在对比性的朗读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中心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

  ▲学*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设计意图:“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画面、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使言语间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完了三个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让学生读第1、第6自然段,感悟其内在的联系。

  2、把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在更宽广的情感背景中,使学生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师介绍写作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使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师介绍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让学生读一读,从而解读第1自然段中所说的“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设计意图:不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

  五、练*写话,*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例举仙人掌、松树、小草、梅花、广玉兰等,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目的之一是*得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

《夹竹桃》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回顾苏教版课文的编排,在三年级上册学*了《蒲公英》,三年级下册学*了《花瓣飘香》《荷花》,四年级上册《桂花雨》,都是关于植物的,各学段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学*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采用"读议结合,情境共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关于有关描写花的四字词语。然后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 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创新,内化感悟(1分钟)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上的相关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夹竹桃"的手抄报。

  (八)写字指导,养成*惯(2分钟)

  1、仔细观察,说说字的字体结构。

  2、指导学生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3、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1)

——夹竹桃说课稿 (菁华3篇)

夹竹桃说课稿1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划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与其它写花的状物文章不同的是,《夹竹桃》这一文里,虽然也定了花的色,但却没有去细描花的形,而是把浓墨用在细腻提示花的气质与蕴味,写夹竹桃所带给“我”的全新的美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更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去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作者借花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来表达对自然界草木的喜爱之情——“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作者眼里的夹竹桃的特性——花色红白相间,奇妙有趣;花期很长,有可贵的韧性,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陶醉在月光下的夹竹桃的花香里,在扑朔迷离的花影里幻化、想象、愉悦……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独特的情感,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1、品读2、4、5自然段,兼带学*第3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2、学*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作者对夹竹桃,有怎样一种情感呢?”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

  设计意图: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展开教学,以中心为发端,最后又以中心为终结,可达到一种中心突现、完整统一的效果。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教学,将贯穿于全文的教学和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旨在取得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获的水多。放得开,收得拢,主线分明,脉络清晰。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1、以“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接下来学*课文”为过渡,引领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从而从全文中揪出

  2、4、5三个重点自然段。

  2、让学生边读边思,弄懂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比较长,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课文,大胆舍弃,直奔重点段,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品读重点段。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花性

  ▲学*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花的色彩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处理这一段,我抓住中心句“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这景象”指什么景象?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借助画面形象感知夹竹桃红白相融的样子。(2)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在作者眼里,一红一白,本是不相容的,但眼前的夹竹桃却美得如此融洽,甚是奇妙、有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在先前的画面欣赏中,学生已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夹竹桃的意象,在诵读时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在眼前浮现画面,真切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第4自然段(兼带学*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及——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在对比性的朗读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中心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

  ▲学*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设计意图:“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画面、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使言语间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完了三个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让学生读第1、第6自然段,感悟其内在的联系。

  2、把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在更宽广的情感背景中,使学生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师介绍写作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使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师介绍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让学生读一读,从而解读第1自然段中所说的“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设计意图:不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

  五、练*写话,*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例举仙人掌、松树、小草、梅花、广玉兰等,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目的之一是*得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

夹竹桃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回顾苏教版课文的编排,在三年级上册学*了《蒲公英》,三年级下册学*了《花瓣飘香》《荷花》,四年级上册《桂花雨》,都是关于植物的,各学段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学*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采用"读议结合,情境共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关于有关描写花的四字词语。然后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 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创新,内化感悟(1分钟)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上的相关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夹竹桃"的手抄报。

  (八)写字指导,养成*惯(2分钟)

  1、仔细观察,说说字的字体结构。

  2、指导学生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3、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

夹竹桃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夹竹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预*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找出有关句子,画一画,作一作批注,有感情的读一读。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夹竹桃图片等)

  七、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导入 温故知新 ——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质疑问难,学*写法——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六个环节组成。

  (一)复*导入 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对夹竹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四)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

  (五)质疑问难 学*写法

  课文学完以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领悟写作方法。

  (六)品读赏析 积累词句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表达的妙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2)

——夹竹桃说课稿合集5篇

  夹竹桃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夹竹桃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惯;在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夹竹桃说课稿 3

  目的要求:

  1、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

  2、学会字词,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让学生受到夹竹桃精神的感染,激发审美情感。

  重点、难点:

  由“形——性”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夹竹桃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图片、文字内容、夹竹桃实物、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出示图片,初看夹竹桃的花、叶

  引出课题: 夹竹桃

  认读课题

  二、回顾欣赏,认识形貌。

  1、再次观察。

  (1)叶 图上的叶有什么特点?(细长、翠绿、如竹叶……)

  板书 叶如竹

  (2)花 用语言描述,或用词语概括(艳丽、迷人、如桃花……)

  板书 花如桃

  2、指点: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

  3、出示明代翰林学士的诗,吟读加深认识。

  妾容如桃萼,郎心如竹枝。

  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4、出示夹竹桃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5、引入课文第二小节对花的描述。

  6、小结概括: 夹竹桃真是一种________的花。

  7、比较课文第1小节作者的看法。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质疑:究竟是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呢?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夹竹桃吗?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生字读音和易读错的字,并思考这样的问题。

  四、检查初步感知。

  1、与词语“对话”(逐行出示)

  融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熏透 美不胜收 一墙之隔 迎风吐艳

  衰败 无不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一嘟噜 微风乍起

  (学生自读、试读、领读结合)

  2、是什么让作者爱上夹竹桃?

  出示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齐读)

  五、把握重点,品悟韧性。

  1、课文的哪一小节着重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2、出示第4小节内容。

  (1)哪些语句你特别有体会,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呢?(鼓励,有发现就举手)

  (2)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认识 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板书:生命力强)

  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A 比较句子练*

  春天、夏天、秋天,夹竹桃都开花。(比较原句体会表达)

  B 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练*改句子:

  例:a 翁建*同学热爱体育,注重锻炼,每一次比赛都名列前茅。(无……不……)

  b大家听了好**孔繁森的事迹报告后,没有一个人不激动万分。(无不……)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结合欣赏图片,认识花期长、生命力旺盛。

  体会读这一句。

  (让学生再自由读,关注课堂生成的契机,灵活把握)

  (3)指点:这就是韧性,你觉得韧性就是指怎样的精神呢?

  (不屈服、敢于进取、顽强……)

  (4)自由体会读,表现出这样的精神。

  (5)指名读 (师注意有新意地评价)

  (6)师示范读,互动评价。

  (7)学生再体会读。

  (8)出示划出重点词的这段,学生齐读,注意突出这些词。

  六、总结课文。

  现在你爱上夹竹桃了吗?爱它的什么?

  七、布置课外作业。

  1、将本课的所知所得,用“我喜爱的夹竹桃”为题,向他人介绍(还可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全面了解)

  2、背诵课文第4小节。

  板书设计:

  叶如竹

  形 花如桃

  夹竹桃

  性 生命力强

  夹竹桃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夹竹桃说课稿 5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咏物抒情”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结构严谨,一开始便直抒胸臆,虽然不是名贵,不是最美,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随后从花色上写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接着作者列举了春、夏、秋三季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出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然后又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总结全文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之势。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甚至自己也不自觉地对夹竹桃产生喜爱之情,感受语言之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进行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针对本文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白板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夹竹桃》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分成两个板块: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的美妙。

  在感悟韧性部分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在白板上圈画,引导他们咬文嚼字,反复朗读,在读中重点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同时渗透写作方法,明白作者写院子里其它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在学*幻想部分时,我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围绕两个问题——“季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他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什么感受?”先进行自主学*,再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时先让一组交流第一个问题,并抓住“袭”感受花香,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再让另一组交流第二个问题,感受作者幻想之奇妙,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先概括讲述,再具体描写,让人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切身感受这种静谧的美。最后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营造月下赏花的朦胧意境,让学生自由驰骋想象,让他们的才思如山间溪水淙淙流淌……

  这篇课文以花喻人,教学难点是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尾声处安排了季老的颁奖词和对他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季老就是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有韧性的人。

  不足之处:第4小节关于“韧性”的教学还匆忙了一些,只是点状的交流。第3、4小节的教学可以整合,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对比着学*,更深入地感悟到夹竹桃花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迎风吐艳生命力顽强、默默无闻的韧性。同时渗透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3)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一点軔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解释词语。

  衰败:

  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段补充完整。

  3、将最后一句反冋句改成陈述句。

  4、“悄悄”“无不奉陪”分别表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性?

  5、如果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改为“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黄了”是否可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衰退和败落。迎着风开出花朵。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都奉陪的意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4、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它的韧性就是这样的可贵。

  5、不可以。先写开、长,再写败、黄,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先写黄了、败了,再写开、长,才能表现夹竹桃花开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突出其“韧性”。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962年10月17日)

  1、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2、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2.具体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3.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古人多从人格品性的角度来写夹竹桃,如沈与求的“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夹竹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①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有趣。③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2.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风趣多变。

  3.第一处: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第二处: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第三处: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4.作者的.角度与古人不同,作者对夹竹桃的书写是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记忆以及对这生活经验的思考的角度写,这样写,取材“真实的身边琐事”,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常人的心弦”。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每天都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每个都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改为括号里的内容,你认为这样改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再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无……不……无不……

  ⑵读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等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3) “这一点初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夹竹桃的“韧性”指的是什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这样改不好。因为“无……不……”的运用,是双重否定,更能起到肯定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

  (2)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3)夹竹桃的韧性是指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四季常开。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4)

——夹竹桃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人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观察后介绍)你还想了解什么?

  2.课文《夹竹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还能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花影的有趣动人。现在就请大家读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初读了解

  1.根据本课的预*要求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读指导

  1.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一自然段,完成练*: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4.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研读分析

  (一)分析夹竹桃的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三、四自然段)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3.投影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导学生理解。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投影出示: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那些花”?f第三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6.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的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二)分析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还不止于此,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花朵、香气、影子)抓住“模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赏析月光下的夹竹桃。

  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五、品读欣赏

  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表达方法的妙处。

  1.雪火相映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总结:这篇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衬的手法及排比的句式将夹竹桃写得生动有趣。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和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六、拓展练*

  同学们,你们还熟悉哪些植物?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抓住植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并恰当地运用你所喜欢的修辞手法。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的能力和较好的想像力,学*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题解题,激起期待

  (1)、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喜欢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师:其实,喜欢并不需要理由。)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很美丽的植物,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花,看看哪位同学能有所发现。(出示课件)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结合它的特征,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

  (4)齐读题目(“夹”应念“jia”第一声)

  (5)、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

  二、接触文本,整体感知

  1、结合题解和设疑,布置自学:带着心中想弄清的问题,自读课文,可在相应的地方做些批注;力求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2、学生反馈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师相机要求说说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理解“融洽、衰败、韧性、参差、迷离、微风乍起”等词。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并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部分:(2)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

  第三部分:(3~5)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部分:(6)点示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4、指导学生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2)组织交流。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读收获的过程中,适时作如下点拨:

  引导学生扣住“容”和“融”二字,感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不仅在于“水火也能相容”,而且红、白花色彼此间更是相互映衬的融和之美,和谐之美——这就是此番景象的奇妙有趣之处。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非同一般的奇妙有趣。

  5、要求学生再次整体关注文本,想想文中的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并完成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导入,再次关注

  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用一个词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二、总览全文,引出话题

  1、要求学生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强烈表达作者对夹竹桃情感的一句话——“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出示并组织读该句。

  3、在上述基础上构建阅读话题:用心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道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和能给人许多的幻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在最让你的内心很不*静的语句旁,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组织交流时,先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当学生交流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适时点拨读悟。

  (一)对比“万紫千红,花开花落”,感悟“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出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对所找句子作小组交流。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夹竹桃与这一段中所描写的十四种花有什么不同?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1)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对比“花团锦簇”、“满院生辉”、“怒放”等词,感受夹竹桃不事张扬的谦逊;

  (2)抓住“一嘟噜”、“又一嘟噜”等词句体会夹竹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3)抓住“无不”、“无……不……”点拨学生体味这种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所传达的正是作者对夹竹桃花期长、特别能坚持的由衷赞誉,并组织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对“无不”、“无……不……”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训练。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4、小结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在直接写夹竹桃,却对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的作用。

  (二)想象“叶影花影,神奇幻化”,感悟“参差迷离,充满幻想”。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句子,看看月下夹竹桃能引发怎样的幻想。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月下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A、读悟月下引发幻想的特定情景。

  抓住“参差”、“迷离”点拨学生感受月下夹竹桃花叶投影的错落有致和扑簌迷离,感受这种特定情景弥漫出的幻化不定,正是文中作者说“我最喜欢月下的夹竹桃”的原因。

  B、解读神奇幻想。

  (1)点拨学生关注这段写幻想的句子,其内容的展开都是启动了丰富的合理想象,这是将事物写具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2)指导学生感受这段话中排比的运用,以磅礴的语言气势,渲染了月下夹竹桃花叶影子扑簌迷离,幻化不定的神奇境界。并要求读出这种幻化无穷的气势。

  (3)仿照课文描写幻想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描述月下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充满幻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涵咏中心句,深化主题。

  反复吟哦“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夹竹桃”,领会这一句是如此鲜明地揭示了夹竹桃的可贵之处,从而自然体会到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上溯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此时再读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回归文题,升华情感。

  引领学生关注文题,结合对文本的再次总览,领会作者不仅仅在向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因有感于夹竹桃的可贵妙处而在传达自己的特定情感,从而使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和神奇有个心灵内化的过程,文本情感也能得以升华。

  五、板书设计。

  4 夹竹桃

  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参差迷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入读文,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植物之美。

  教学准备:夹竹桃的资料图片,作者简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喜爱或熟悉的花吗?请简单给大家说一说。

  生介绍熟悉的花

  师:同学们了解的花还真多,老师今天也给大家介绍一种花(课件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谁认得这种花?生答。

  师(课件出示)简介夹竹桃,板书课题:夹竹桃

  师:《夹竹桃》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上查看全文。

  二、介绍作者简介

  过渡:夹竹桃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具体介绍的?我们到文中看一看。

  三、初读全文,疏通文意

  1、自由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较长句子或读不通顺的句子可反复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让着作者喜爱?

  3、生读文,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师:对啊,作者最后一段概括了夹竹桃的韧性,及能引起他的幻想让他爱上了夹竹桃,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这种写法特点是什么?生答:首尾呼应!


《夹竹桃》说课稿3篇(扩展5)

——描写夹竹桃的作文优选【5】份

  上学的路上,我看见路旁绿化带里的夹竹桃开花了,那浓密油亮的叶子衬托着一簇簇、一丛丛白色、粉红色的小花真是漂亮,它虽不如迎春花那么淡雅,也不如杜鹃花那么娇艳,但在此时,它显得那么蓬蓬勃勃,那么很有生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这时,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市区的一些街道旁为什么要栽这么多夹竹桃呢?我问爷爷,爷爷说,大概是夹竹桃易栽、易活,开花多,又适宜我们盐城的气候环境吧。我不以为然,回家打开电脑,上网百度了一下,网上说,一棵夹竹桃就是一台小型空气净化器,它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还能驱除蚊蝇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从前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人,吃了沾有夹竹桃花粉的鲤鱼,不久就死了,原来夹竹桃花粉很毒。其实,夹竹桃既含毒,又吸毒,它的叶子里含有氢氰酸,剧毒。但氢氰酸在阳光下会分解成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三种无色、无毒的气体,*常人们不会因接触夹竹桃中毒。相反,夹竹桃在光解的过程中,还会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将这些气体与自身的氢氰酸在一起,光解生成无色、无毒的气体,反复循环吸毒光解,就净化了空气,难怪说夹竹桃是空气净化器。太*路旁的油坊沟,大庆路、腾飞路旁的排污沟,这些臭水沟里,泥污水黑,还冒出股股难闻的气味,因此,园林师傅在这些沟旁栽种了很多夹竹桃。这里,夹竹桃丛生,夏天,蚊子苍蝇明显减少,因为夹竹桃的芳香是蚊蝇的天敌,蚊蝇闻到夹竹桃花的芳香就逃之夭夭了,所以沟边的住户也不用因为蚊蝇的光顾而伤脑筋。

  夹竹桃真神奇,它四季常青,开出的花,白的像冬天的雪,红的像清晨的霞,它装点城市,它让空气清新,我喜欢夹竹桃

  你喜欢什么树?我最喜欢美丽的夹竹桃。在我家大大的院子里,就有一棵夹竹桃树。

  它的主杆,披着一件深灰褐色的大衣。有一个碗口那么大。有些小洞,有些细细的裂纹,像百岁老人脸上的皱纹。还有那小小的疙瘩,可爱极啦!主杆下面四周,细细的新枝围绕着,日日夜夜保护着主杆。新枝绿绿的,一节一节的,像竹子一样。主杆上面,长了一些粗糙的枝杆。有的笔直的,有的像拱桥一样弯弯的。枝杆上长了一些狭长的绿叶。密密麻麻的绿叶丛中点缀着一些花朵。

  春天,它长出了嫩绿的新枝。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两雾中欢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呼――”风娃娃来了,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夏天,枝叶越来越茂盛,它像一把太阳伞。奶奶们在下面聊家常,爷爷们下棋,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秋天,别的花渐渐凋谢啦,它却依然开放着。

  冬天,风雪交加,它挺立着不怕冷,和雪花姐姐冬爷爷作斗争。

  我喜欢美丽的夹竹桃,你呢?

  夹竹桃是一种很少见的植物,因为它有毒,所以我们都不能碰它,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存在。我常常在想:如果夹竹桃有生命的话,它该有多伤心啊!

  它的样子特别美,花瓣一片挨着一片,里面装着一颗种子,像不像一个个士兵保护着一位公主呢?

  夹竹桃有很多的颜色,有似雪的白,晶莹剔透。有似火的红,娇艳欲滴。五彩斑斓的,很美丽。

  夹竹桃的气味也很好闻,有一股甜甜的香味,有点像奶油。

  美丽的夹竹桃虽然有毒,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可以消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夹竹桃也可以用它甜甜的气味吸引小虫并毒死它。所以很多厂商都是从夹竹桃里提取毒素来制作杀虫剂。看完这段话,你是不是对夹竹桃有了新的认识,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喜欢上了它那?

  我爱花,牡丹、芍药、菊花……我都喜爱,就连开在山坡上不知名的野花,我也爱。但我不喜欢夹竹桃。夹竹桃,似竹非竹,似桃非桃,据说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夹竹桃的茎叶确实有点儿像竹,但它却丝毫没有竹子的品格。你看,青翠的竹子,一丛丛拔地而起,秀丽多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过它,多少画师画出了它的风韵。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堪称“虚怀若谷”的君子。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挺拔矗立,无旁逸斜出,人们赞美为“高风亮节”,是清廉正直的精神所在。

  而夹竹桃却长不了竹子那样高大,它怕风吹日晒,叶子被什么东西一碰就折了,弱小脆嫩,怎能和竹子相比呢? 夹竹桃的花有点儿像桃花,但比起桃花来差远了。 桃花是报春的使者,粉红色的花瓣儿在绿叶映衬下,那么绚丽多姿。每每秋来,五谷丰登时节,它以累累硕果奉献给勤劳的人们。 而夹竹桃的花,每年只开几天,就憔悴地结束r羞容。 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夹竹桃的茎和叶子里,都含有剧毒,这是多么可怕啊!

  不是竹,却要装出竹的样子;不是桃,又要摆出一派桃的姿态。这正是夹竹桃的可悲、可怜、可鄙之处。 既如此,我就称它为“假竹桃‘,。赵龙老师: 能对客观事物仔细观察,把握其独有特点;善于从相互比较中进行分析,见解独到,寓意别致,结构精巧。以夹竹桃的茎、叶、花与竹、桃相比而又那么逊色,从而说明它不如竹,不如桃。进而披露了夹竹桃茎叶内含有剧毒的不可告人的“肮脏”。结尾一句又奇峰再起,冠之以“假竹桃”。将意、趣融为一体,教给人观察分析事物的正确方法。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zan)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竞变成活画了。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