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2-10 05:09:52 说课稿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作用,本篇学*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教学设想】

  1、这篇经典名作第一次以“成长”的角度选入课本。因此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训练要求,特设计三个主要环节,力求创意: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得语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对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对先生的评价、中心思想的认识,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可以不必强求一致,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多角度理解。

  【教学目标】

  1、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2、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体味文章圆熟的表达技巧。

  3、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三味书屋是否有乐趣,第2段美点品评,对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书屋的评价。

  【教学方法】朗读、品评,及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二、检查生字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轻捷(jié)油蛉(líng)班蝥(máo)缠络(luò)脑髓(suǐ)竹筛(shāi)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攒动(cuán)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人声鼎沸(dǐng)宿儒(sù)盔甲(kuī)倜傥(tìtǎng)

  三、速读,理思路,名内容

  1、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⑴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⑵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可仿照文中句式,如: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3、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⑴学生读、圈、议,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分角色朗读询问“怪哉”部分(12~15段)。

  有表情地诵读17~23段。

  ⑵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4、对比默读课文两个部分,比较百草园是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提示: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和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是约束儿童天性的私塾教育的片刻“偷乐”;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

  5、师小结: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生活单调、枯燥,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总之,作者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这种写法叫对比。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1)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6篇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带。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乏快乐。

  根据课题划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

  (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丽之极趋于*淡”的最高境界。

  ⑵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事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几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台】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室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时……,稍长……。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9年回国,1918年《狂人日记》,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宁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侯(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惯与掌握学*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让学生在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养成良好学**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的兴趣,增加了学*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气氛,形成学*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散文的方法,培养学*语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DDDD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DDDD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DDDD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DDDD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DDDD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DDDD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DDDD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对比

  乐园――――――无味

  向往自由快乐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惜缘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6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2)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精选五篇)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作用,本篇学*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惯与掌握学*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让学生在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养成良好学**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的兴趣,增加了学*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气氛,形成学*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散文的方法,培养学*语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D�D主旨,然后掌握“形”�D�D内容的构成,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时趣味游戏资料�D�D情景激趣DDDD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DDDD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DDDD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DDDD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DDDD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DDDD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DDDDD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D�D抓关键,学*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D�D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对比

  乐园�D�D�D�D�D�D无味

  向往自由快乐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惜缘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0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生字,背诵精彩片段。

  2、能力目标:

  学*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童真。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体现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体现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讯

  百草园的故事:

  1、迷人的泥墙根

  2、美女蛇的传说

  3、冬天的百草园

  〖课后记〗

  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较准,但归纳的本事不强。

  一、百草园

  1、迷人的泥墙根:

  ⑴景物:菜畦、石井栏、鬼其树、桑萁、蝉、黄蜂、菜花、叫天子、草、油蛉、蟋蟀、蜈蚣、斑x、向首乌、水莲、覆盒子。

  ⑵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声并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对百草园的热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当的形容词的使用,细节描写体现喜欢之情。

  2、朔的美女蛇的故事:

  给百草园增加了神迷色彩。

  3、冬天的百草园:

  冬天无味,但孩子们却从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积极乐观。

  二、背诵第二自然段,以增加词汇量

  三、语言句式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拟人手法:

  (见附文)

  小溪清清

  彭卓夫

  小溪如带般静静地轻轻地流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铺在*。

  不必说嫩绿的小草,在一旁的野花,高大的枫树,翠绿的竹林;也不必说知了在树叶里歌唱,蟋蟀在草丛中弹琴。单是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就有无限的乐趣。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一条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偶尔有几片树叶飘落在水面上,有的鱼儿便躲在树叶上遮阳;还有的'围着叶儿转圈圈,像在玩游戏,翻天那些小石头,有时会遇见的小螃蟹,放它们在手上,便觉得痒酥酥的。

  到了秋天,虽然草儿都黄了,花儿凋了,却还有枫叶落满地,有的随风飘到弯弯曲曲,窄小的小路上,有的扑向软软的草坪。

  小溪清清,带着我的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感知三书屋 。

  〖教学重点〗

  感知三味书屋。

  〖教学难点〗

  从对三味书屋的具体描写中表现对它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一、先生的印象:和蔼、迂腐、较开明

  二、学*生活:乏味、无聊

  三、忙里偷闲:在无聊中寻乐趣

  〖课后记〗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6篇

  从初一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就一直十分向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那一天。导游老师把我们带进来鲁迅路里的百草园。其实,当我看到百草园的第一眼时让我感觉出入有点大。让我有一点小失望。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碧绿的菜畦,肥硕的黄蜂,经常上跳下窜的井…………”但在百草园中,我只看到了一个栏杆围着的天井。和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石头上赫然印着百草园三个大字。还有不少老外在那里非常高兴地拍照。但百草园看似并没有鲁迅先生文章中写的这么有趣。但鲁迅先生却把文章写的让我们都想来此地看一番。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笔可谓是厉害厉害啊。

  随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学堂,而鲁迅先生的桌子被安排在最角落。听导游老师介绍,原来是因为小时候的.鲁迅太过顽皮给老先生惹了不少麻烦。所以被老先生安排在了角落。我心里不禁有一个疑问:“鲁迅先生从小就这么调皮,最后为什么又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孔子像,让人们瞬间感到异常庄严。

  看来,我只好再次翻开语文课本,去回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

  小时大门前的那块小天地,我永远不能忘记。

  不必说长得老高的香椿树,毛茸茸的狗尾草,砖块上潮湿的苔藓,河道中的小苗;也不必说布谷鸟在树上“布谷——布谷——”的鸣叫,成群的蜜蜂飞舞在房檐下,鸣蝉在香椿上长吟。单是姑姑家房后的泥墙一带,就被有一番趣味。蚂蚁们在这里忙碌,蜈蚣在这里钻来钻去。要运气好,还能碰到一种条状的黑色昆虫,听说他是可以预测天气的,我于是常在地上画个圈,再把它翻过来,背脊朝下。把手放开,他通常会跳得老高。若是出了圈,明天就会下雨;要出不了,大概就是晴天了。他的`寓言准不准,我早已不曾记得了,可它却常在我不留神时悄悄飞走,上我郁闷老半天。要是碰见一只刺猬,那也是不错的。可他一般在晚上出来,我只得把他扣在盆子里,剩下的,就得等妈妈收拾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不必说清澈的池水,狭窄的小路,翠绿的青草,沟壑纵横的假山;也不必说游鱼在水中嬉戏,轻盈的蝴蝶在花丛中蹁跹,体态臃肿的鸟儿扑扇着翅膀飞过小花园上空,投下一阵清脆的鸟鸣。单是小石桥周围,就有数不尽的乐趣。蛐蛐儿在草里唱歌,蛉虫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歌喉。拨开一旁的草来,有时会遇见蚂蚁;还有蚱蜢,很受班中“捣蛋鬼”的欢迎,往往扔一个到教室里,吓得几名女生四处尖叫。我却不知为什么,大概是没有掌握方法吧,手刚刚放在蚱蜢两侧,便让蚱蜢逃得无影无踪了——但是心中还是美滋滋的。长廊顶上,爬山虎和紫藤相依为命,紫藤有粗壮的茎,如虬龙般卧在石柱上;爬山虎的绿叶密密麻麻。趁人不注意,还能摘到花儿,偷偷地端详着,感觉就像一个红灯笼,手中也顿时温暖了起来。

  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我每天都是两点一线、按部就班地在同样的时间走过同样的路程。生活枯燥又乏味,可这一路上的风景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撩拨着我的心弦。

  我们小区门前横着一条小河,每天上下学都要沿着这条笔直的河流走上一小段。这条河总是静静的流淌着,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就像衬托红花的绿叶,大树下的树根。可自从那天过后,这条河流就成了我每天上下学都会留心观察的地方。

  那天早上,我一如既往地沿着河边走着。突然,潺潺的流水声传来,我诧异地转头一看:豁,水流得真急!完全不似*常低调沉稳的模样,此刻的河水热烈而轻快,好像加速的传送带将我的目光一直送向远方。我又回头追寻它的源头,水中有凸起的大石块阻挡水流的前进。这小河流却也不怕,遇到阻碍唱得更响,跳得更欢了。有聪明的,从石头的两侧绕过去;有胆大的,直接撞向石头然后从上面跃过去,这一往无前的气势看得人心潮澎湃。自那以后,这条小河就成了我每天观光的景点。河流,或*静,或热闹;我的心情,或闲适,或雀跃,不一而足。

  欣赏完河流,带着美丽的心情挤上公交,完成这一路上最痛苦的一段旅程。公交车内人满为患,快要挤成“肉夹馍”的我只得在心里默念着: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庆幸的是这一段路程并不长,十几分钟的时间,汽车便停在了学校门口。

  我们学校门口是这一路上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放学之后。有路上聊天的,有追赶打闹的,还有被路边摊吸引怎么也挪不动腿的。他们个个精神百倍,丝毫没有流露出学*了一整天的疲惫之态,或许是因为这是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光,又或许学*对他们来说本不算什么辛苦的事。这种轻松和惬意,我十分羡慕。

  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出校门总有些迷茫。想到十二岁的自己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梦想是什么,每天被动地被老师和父母推着往前走,还走得磕磕绊绊,心里就时常郁闷。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我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可是谁能告诉我,我的方向在哪里?

  我的迷茫往往持续不了多久就被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我最好的朋友一把牵起我的手,大声道:“走,肖潇,我们走这边!”话音未落,我们的背影已消失在马路对面……

  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拥有这些大名鼎鼎的头衔的地方;乌干菜,乌篷船,乌毡帽,拥有这些浓郁民俗特色的地方,你能猜到是哪里吗?

  7月26日,我们经历了5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浙江省名城绍兴。第一站就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其实就是鲁迅的老师寿怀鉴家的书房,鲁迅和其他同学的桌椅尚在,但这个“早”字被一块厚厚的玻璃给罩上了,我只好想象这“早”字是什么样的,想象学生们是怎样对蝙和鹿行礼的,想象许多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一起读各种不一样的书时人声鼎沸的样子,还有鲁迅存下课时是怎样在花坛上爬上爬下去折花,寻找蝉蜕,还捉了苍蝇喂蚂蚁。鲁迅还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三味书屋是他启蒙的地方,他在那里学*和成长,老师对他们管教严格,在提出不该问的问题时,这位严格的老师怎样皱眉,仿佛在发火,吓得鲁迅落荒而逃。这些事都印在鲁迅脑袋里,令他长大**后还津津乐道,可见这片童年的乐土,给了他多么深刻的印象。

  走出一味书屋,窄窄的马路对面,就是周家大宅。鲁迅的爷爷本是一个进士,叫周福清。因科场行贿案发,下狱7年。从这场官司后,周家开始败落。鲁迅的父亲受牵连,被剥夺了应试资格,不久又患病,拖了几年,即驾鹤西去。鲁迅就是在家道中落这一时候看清了世相,明白了许多道理。后来,鲁迅就把这座宅子卖给了邻居朱家。朱家觉得这块地风水不好,所以不仅把房子拆了,还掘地三尺。现在的周家大院已经荡然无存。我们所见的真迹,只有鲁迅睡过的一张床。然而,我最向往的,还是百草园。可是,想象中那虫儿、植物和鲁迅的乐园,在哪儿?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树叶里长吟的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从草间直窜云霄的轻捷的云雀,你们在哪儿?现在,我满眼都是为了留下“到此一游”而在“百草园”的石碑前拍照的游客和稀稀疏疏为了装点门面的植物。

  走出鲁迅故居,我想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小镇,可我却听到的全是小商铺的叫卖声和乌篷船夫的拉客声,我不禁感到一丝悲凉。


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篇(扩展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感悟,学*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感和感受;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及鲁迅当时的刻在桌子上的“早”字。

  找学生讲述这段故事,导入“三味书屋”部分的学*。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你为它划分层次。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3.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读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4.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

  (1)到三味书屋后园寻乐趣。

  (2)回忆师生读书的场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