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2 00:00:00 说课稿,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2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包括预*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1)

——《草船借箭》说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点此查看更多

  草船借箭 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料

《草船借箭》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各种农远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次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复*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出示练*题,放手让学生练*,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4

  【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也赞扬了他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我把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重点是下单元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一个基点。又根据教材特点(即明暗线*行,表面上军中需箭,造箭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妒忌才干,用军务为难陷害)。我把理清明暗线索,体会课文诸葛亮的借箭成功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作为教学的难点。

  依据试用修订版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着重理解“神机妙算”,练*用“委托”、“轻易”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既巩固了词句段的训练,又体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既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不忽视技能、能力的培养。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要做到大纲的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根据本课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用“自学研讨法”理解课文,通过“扮演法”来复述,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难点。

  自学研讨法也叫“引导法”,即自读课文,按照教师教给的读书方法、步骤或提出的思考题,在阅读实践中,从整体入手,再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感情。而教师要根据教材自身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按“读通──读懂──读会”。

  【说学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教给学生朴素的学*方法──“读”和“议”。“读”要正确、通顺,直至有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议”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从互相讨论、合作中获得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又巧妙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内化了课文语言,之后学到“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悟和积累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读正确、通顺之后,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通过表演角色,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再现人物形象,领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注意积累运用。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分五步来引导学生读书。

  一、板书课题

  读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随意说,调动学*的积极性,从而引导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拼读生字,一句句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得快的同学可读第二遍,直至读得慢的读完一遍。

  2、同桌互相听读(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不读破句的。)

  3、没得优的同学可以起立再读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议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表达提纲外,列小标题,画示意图等方式)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的独特性。

  2、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

  3、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

  4、最后,周瑜的阴谋得逞了吗?你觉得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最合适。

  5、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6、在小组长带领下学*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采用“群体合作阅读”着眼于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学*,用导读提纲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便于阅读的理解、分析、评赏、综合等训练过程,这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的过程。

  7、交流了“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和“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之后,引导“分角色”朗读第二节。

  8、交流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诸葛亮的语言及指挥军事的语言,再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胸有成竹的形象。

  比如文中的“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等句子比较容易把握,该用何种语气读。

  因为有了多次的自由读、议读、学生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造性复述

  通过上面的读、议,虽说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环节单一,却扎扎实实。对学生的巩固反馈必不可少,如何引导学生来复述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说话激情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复述练*。

  出示“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鲁肃见了周瑜,怎样告诉他们?请你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鲁肃,选一位同学当周瑜。(同桌对说)指名说,(强调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

  五、想开去,训练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展开联想,或发表一定的见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这里,我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开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出示探讨题:

  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后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发表意见。)

  六、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词语积累做准备)

  找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以“读”“议”为主线,步步深入,把课堂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注重调动学*的积极性,又不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板书】

  这一板书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在简明扼要的箭头及提示中让学生明了文中明、暗两条线索,通过读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很容易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附板书:

  向曹操借箭

  妒忌(因)

  周瑜──────→诸葛亮

  ←──────

  (自叹不如)斗智(神机妙算)

  果 借造箭暗害

《草船借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复*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

  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

  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出示练*题,放手让学生练*,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6

  【学*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1、合作学*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法:

  学*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2)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合集五篇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这篇课文所讲是《赤壁之战》前的一段小插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非凡智慧,他用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难题来谋算对手,诸葛亮没有造箭,而是在三天内用草船借来了十万多只箭。这是个历史故事,教学时不仅应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学*作者是如何连段成篇的,还应引导学生从事件经过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这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

  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

  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努力创设宽松活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包括预*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4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14课《草船借箭》。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分析教材和学生;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草船借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是分析的教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课前通过各种媒介,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这样我摸清了学生的现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识天文)。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知人心)。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3篇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复述,(巩固性练*)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4)

——草船借箭教案 (菁华6篇)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方式,可以个体学*,也可以合作学*。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方式、学*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方式学*“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方式学*“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 不寻常,

  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

  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

  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

  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

  世世代代 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 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5)

——《草船借箭》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 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将继续练*。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6)

——《草船借箭》语文听课报告

《草船借箭》语文听课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语文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5月17日上午,xx中学的千人听课活动在姚村镇王村小学举行。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陈老师的一节课《草船借箭》,感触颇多。《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节课陈伟老师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关且从“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几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相关文章及视频,并延伸到整部小说,让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李老师讲的《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听完这堂课,我觉得需要注意的点在于,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

  上课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在教学中,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7)

——草船借箭_合集五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呢,觉得三天就够了,并且他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非常惊讶。

  鲁肃也觉得不可能,可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呀!因为周瑜心中也有疑惑,所以让鲁肃去探听。

  鲁肃去了之后,诸葛亮让他帮帮忙,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还要了一千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鲁肃回去之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做箭的材料。

  鲁肃按诸葛亮的要求,私自拨了二十条船给诸葛亮。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还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带着鲁肃去取箭。

  他们靠*曹军水寨,诸葛亮吩咐几名军士呐喊,擂鼓,曹操想:江上雾很大,不能强攻,于是派一万名弓箭手放箭。

  诸葛亮看天亮了,便吩咐大家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船也驶出了二十千米。

  回去之后,每支船都有五六千支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

  看到曹操老是斗不过诸葛亮,我准备帮曹操一次,我坐着时空机来到三国时期,看见曹操正准备放箭,我大喊:丞相,等等,不要中了诸葛亮的当。”曹操一脸疑惑:何方之人?”哈哈,丞相,本人是坐时空机从现代来的,其实诸葛亮想借15万的箭,就用草人来引诱您。”我一边闪着扇子,一边得意地说。此话当真?”曹操似乎有写怀疑我是诸葛亮的人。丞相你就看我的吧!”忽然,城外想起了诸葛亮的声音:曹贼,不敢出来迎战了吧,我就知道你的水军差,哈哈!”丞相,我来对付。”我边说,边从多啦a梦那借来的百宝袋里拿出天气调整器,我把下雨的照片放进去,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我急忙拿出放大器把曹操的城堡放大。当我忙完了,发现诸葛亮已被洪水冲回老家了。我递给曹操一个放大望远镜,这是什么?戴戴看,咦,前面是什么,不是刘备的营吗!哈哈······”曹操赶忙放下放大望远镜,请我吃了顿庆功宴,嗯,还是三国时期的饭好吃。请您留下当我的军师吧。”只见曹操跪在地上请求,不好意思,我还要回去发明更厉害的武器呢,下次再会。”我坐上了时空机大声地说。

  诸葛亮草船借箭后,周瑜自叹不如,因自已的不服,想出了另一计策。

  一天,周瑜请人摆酒*招待诸葛亮。酒*上,周瑜问诸葛亮:“有没有什么威力大点的‘武器’能让两个不和的人和好?”诸葛亮说:“当然有。”“是什么?”周瑜问。“是真心,只有两个人都想着要和好,那么无论用什么都可以解决的,敢问都督和人吵架了吗?”“没有……我只是问问。”周瑜说。

  酒*结束后,周瑜想了想,觉得这样不行,走到诸葛亮住的客房前,问:“你还没睡吧?”诸葛亮说:“还没,进来吧。”周瑜走到诸葛亮面前说:“对不起,可以原谅我吗?”诸葛亮说:“都督不必这样,你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呀。”“那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当然可以。”

  从此周瑜和诸葛亮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打下了许多江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便以军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可以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

  周瑜准备吩咐军匠们,让他们故意延迟,并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计划,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鲁肃见了周瑜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用的材料,周瑜很疑惑。

  鲁肃己经布置好了二十条船,第一、二天都没见诸葛亮有什么吩咐,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尾朝东,让军士们擂鼓呐喊,鲁肃很害怕,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曹操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让一万多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诸葛亮又让船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天已经亮了,雾还没有散开,诸葛亮让船驶回南岸,并让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时,曹操知道上了当,也已经来不及了。

  周瑜知道了借箭的经过,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自上次草船借箭后,周瑜意识到自已的错误,意识到因为自已想除掉诸葛亮所以使两国之间的不友好,所以周瑜自已亲自来向诸葛亮请罪。

  诸葛亮见了,便把周瑜请到自已家里。一起讨论两国如何打魏国的都城——益州。周瑜指着地图说:“益州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益州那里风景优美,士兵们肯定都没心思打仗了!”诸葛亮笑着说:“将军这句话说的好,但如果我们的士兵练*的地方也风景秀丽不就行了吗?”“军师这个问题说得好,但我们如何占领呢?”“这个问题将军不用说,我们可以‘围魏救赵’呀!”周瑜连忙拍手叫好。

  “什么!吴国派军队去攻打荆州,快去派兵支援!”曹操急忙说。突然外面战火声响,原来去打荆州的消息是假的。城外无数支箭像雨一样下下来。吴国的功城机已经把益州撞开,魏国士兵逃的逃,死的死,伤的伤。曹操穿上战衣骑马逃跑。益州很快成为了两国的地盘。

  从此,周瑜和诸葛亮强强联合一起为国家效力!

  推荐阅读:《草船借箭》续写500字草船借箭续写800字《草船借箭》续写草船借箭续写《草船借箭》续写作文(2篇)《草船借箭》续写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8)

——草船借箭缩写小学作文实用五篇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想刁难他。

  有一天,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与曹军交战,要用十万支箭,请先生在十天之内赶造出来。”可诸葛亮说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造好。周瑜既疑惑又高兴,让他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要定他的罪。诸葛亮找到鲁肃,叫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分别排在船的两边。鲁肃答应了。第三天,大雾漫天,诸葛亮叫人把船开*曹兵的水寨,一字摆开,又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见江上雾大,不敢出兵,只叫一万多名弩手朝他们射箭。一边的草把子插满箭后,诸葛亮又叫人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当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箭,诸葛亮就叫人把船开走了。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后,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搬箭,总共有十万多支箭。

  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一日,周瑜以公事为由,请诸葛亮到营中议事,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本以为他会推辞,没想到诸葛亮一口答应,还说三天时间就够了。周瑜十分高兴,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还摆了酒*招待他。

  周瑜告诉鲁肃,他已经吩咐了军匠们,叫他们拖延时间,造箭的材料也不给他准备齐全。三天一过,就治他的罪。

  诸葛亮偷偷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把鲁肃秘密请到船上,说,一起去取箭。诸葛亮让士兵们靠*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操下令,雾大,不知虚实,只管放箭,没有我的命令,不要轻易出动。太阳快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就下令回师。

  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自叹不如。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心里非常妒忌。想要加害于诸葛亮,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好,还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便派鲁肃去探听消息。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求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千多个草靶子,鲁肃答应了。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一会儿船逼*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让战士们擂鼓呐喊,而曹操只叫弓弩*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天渐渐亮了,诸葛亮让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周瑜知道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自己三天就能造好这些箭。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

  诸葛亮让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能让都督知道。

  鲁肃果然没有对周瑜说借船的事。

  鲁肃做好了准备。

  第一、二天,诸葛亮没动静。第三天四更,诸葛亮请鲁肃坐着船来到曹军的水寨旁。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军事擂鼓。曹操听见擂鼓声,看雾这样大,不敢出兵,就放箭。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雾还没有散。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军事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当了,追也来不及了。

  传说周瑜妒忌心非常强,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便想方设法地要置他于死地。

  有一次,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便水上交战。周瑜还要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表示诸葛亮若不能如期交箭,要依军法处置。

  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为难自己,便秘密的叫鲁肃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六百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并嘱咐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第一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中,吩咐二十条快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诸葛亮叫军士们呐喊擂鼓,向曹军“借”箭。等天亮了,诸葛亮就叫军士们回南岸。

  船靠岸后,诸葛亮叫军士们来搬箭。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就有十万多支箭。看到这情景,周瑜只得认输。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菁华3篇)(扩展9)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五)份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复*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出示练*题,放手让学生练*,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课文。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引入

  复*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分页标题#e#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出示练*题,放手让学生练*,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