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5 00:00:00 [db:标签-标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微课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向明法。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 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二)实验验证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你知道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以后遇到圆锥形物体,它的体积你会求了吗?

  (四)课后巩固。

  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面积是18*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指导

  请在预*或复*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相关资料还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巩固。

  配套学*资料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制作PPT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过程,用摄像机拍摄实验过程,最后用非编软件进行整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下面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和方法,如上学期学的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刚刚经历过的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中所运用的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口算(题卡)时间3-5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学*圆柱时用的)

  问题(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顶点(一个)、底面(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高(一条))引导学生猜想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验证。试着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教师出示等地等高的圆柱圆锥(课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个小组汇报、展示。

  第六、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4、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五、达标测评

  1、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有什么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

  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 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 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积。

  学生练*,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巩固练*。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 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 棱:(一条棱) 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 高:(一条) 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学*和掌握,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 几点说明。

  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认识圆锥体和体积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地布置一些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①基本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 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1、做P27-28练*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

  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七、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铺垫

  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环节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

  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

  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8页—41页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突破点: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我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合作学*、创新学*,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教具,实验用的细沙。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分钟)

  首先我会让每个小组,抽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圆锥体,这样做不仅给本课的讲解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我会追问学生:圆锥的体积到底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2、读讲结合,自主探究(15分钟)

  此时我会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谁的体积更大?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好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00.48(立方厘米)

  答:这个铅锤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铅锤的体积吗?同时提问一个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演板,演板完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其做出评价,同时强调做题格式。然后,进行一题多变:1。改变题中的半径和高的数值2,把半径该为直径3,把半径改为高,从而起到进一步巩固公式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煤厂有一堆*似于圆锥的煤,煤堆底面周长18.84米,高1.8米。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煤堆的底面积:

  煤堆的体积:

  1.4 16.956÷5≈5(辆)

  答:需要5辆车。

  学生自主解决,同组交流解题的心得。

  4、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2分钟)

  5、运用公式,体会新知(多媒体展示)(5分钟)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3分钟)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7、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2分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过程及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四的有关练*。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四、说教学过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综合归纳;四、合理应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一具体情况,本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淘气。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瓜子的小摊,老板为了省事,不用称称着卖,而是用硬纸板做了两个容器,(大屏幕出示底为12。56*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老板总是这样给同学们宣传:我的这两个容器,底一样高也一样,如果你用圆柱形容器买一元钱只能装一次,如果用圆锥形容器买一元钱则可以装两次。同学们,请你们帮淘气想一想,淘气应该用那种方法卖瓜子呢?问题抛出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当然答案也就不同,这是教师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要想知道那种方法划算,必须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计算体积时,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够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时出示课题:圆锥的课题。

  二、探索研究

  此时的学生极想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我们学*圆柱体积时我们已经清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那么圆锥的体积能否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呢?学生通过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不难发现,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否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求圆锥的体积呢?为每组同学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只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利用圆柱的体积求出圆锥的体积。究竟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将圆锥放入圆柱中估计一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引导学生做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检测员、操作员、记录员。

  2、各小组做两次实验,两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证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

  让学生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确定实验的结果。当学生完成后,请各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板书。为了再次向学生强调等底等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学具都等底等高吗?让各组学生举起自己的学具。老师发现我们各组之间的学具大小不同,结论怎么相同呢?使学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总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再次质疑:如果不等底等高还会存在这层关系吗?小组之间交换圆锥再次做实验,再次强调等底等高。

  三、综合归纳

  利用板书,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出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所得的结论,你认为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对公式的辨析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现错误。

  四、合理应用

  上课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本环节我安排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采用哪种方法更划算?让学生利用条件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这样做不仅前后呼应,而且也能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

  第二个问题,则是利用例2改编的一个情境:淘气的同学晶晶看到同学们帮淘气解决了问题,也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利用多媒体出示:麦收季节,晶晶家把收的小麦堆成了一个*似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教师做简单引导: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有些满足,如果继续毫无意思的练*,必将降低其学*的积极性,为此这一环节我就将练*题起了两个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圆锥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又一次体会。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实是几道判断题,希望同学们能像孙悟空一样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识别出几句话的对错呢。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通过这样几句话的判断,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判断的正误上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对这类应用题已经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则是在判断题的基础上,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挤压,最后能挤出多少水?还剩多少水?如果有学生不明白题意,可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六、全课总结:

  学生学了一节课,究竟学会了什么,让他自己说说看,当然,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上的是否成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复*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3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引入法。通过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4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或装水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初步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能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圆柱、1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水;学生自制的圆柱及各类型的圆锥若干、三角尺、直尺、沙子等

  二、说教法

  在公式推导阶段,为了打破枯燥无味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教授本节课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索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从:

  ①、让学生测量比较自制圆柱、圆锥的高;

  ②、让学生用自制的等底等高、不等高等底圆柱与圆锥分别装沙实验入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实验操作后总结实验规律。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Sh,然后通过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实例,引入实际运用。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

  三、说学法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听讲,被灌输者的被动地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灵活性,随机应变的能力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生的情感也低落。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针对本节,在学法上主要采取:

  1、学生在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最终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新知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

  3、教师提出与所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恰当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探索的前提下争取自己解决,对于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老师再从中提醒、点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设疑自探:

  通过与学生关于买冰激凌的的对话,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提出圆锥的体积这一概念。

  2、探索新知,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用自制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沙子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 = S·h

  3、运用公式,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回到导入环节,运用总结出的公式计算圆锥形冰激凌的体积,解决买冰激凌的方案。然后出示圆锥形图片,给出直径和高,有学生自主解答,将知识进一步延伸。

  4、课堂练*,拓展运用

  由学生回顾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乘三分之一的记忆。

  5、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题,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体会圆柱与圆锥之间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三倍的关系,合理布置本节课的作业,课下加深巩固。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力求醒目,字母公式使用彩色大字标示: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h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及练*四的*题.

  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法.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阅读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1)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篇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

  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七、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铺垫

  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环节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

  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

  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下面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和方法,如上学期学的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刚刚经历过的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中所运用的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口算(题卡)时间3-5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学*圆柱时用的)

  问题(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顶点(一个)、底面(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高(一条))引导学生猜想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验证。试着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教师出示等地等高的圆柱圆锥(课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个小组汇报、展示。

  第六、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4、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五、达标测评

  1、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复*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在学*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把多媒体演示引进课堂,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想、自己说,想不到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引导学生去想,去发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问题去观察,去讨论,去实验,去理解,去总结。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本节课采用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利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运用了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所谓的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要在上课开始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本节课我创设了两种冰淇淋,怎么样买更合算的情景。这样做的目的,不只在于激趣,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这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重要一步,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解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接着猜测圆锥可能与哪个物体的体积有关?再猜测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是为了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信息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为学生调整认知结构,构建新知识奠定基础。

  2、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合作学*,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总结出等底等高的情况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试着总结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3、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sh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三分之一。这样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整个这一环节我一直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因为学生在探究发现、建立模型中创造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数学方法,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了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四个层次的练*。

  【基本练*】

  首先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到底买哪一种冰淇淋合算。然后计算圆锥冰麒麟和圆柱冰淇淋的体积。在计算圆锥冰淇淋的体积时,允许学生有选择的完成,这样对学生进行数量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开放,不但关注了学困生,也促进了尖子升和特长生的发展。

  【变式练*】

  是一组判断题

  【应用练*】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一次深化理解,并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综合练*】

  把一个圆柱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零件。求削去的体积。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注重了新知识的结构化,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这样学生在应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了体验,使新建立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还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了梳理。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锥,圆柱。要求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相等。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一种让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并且产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学*既没有时间限制,又没有空间限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五、说三生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照顾全体学生的学*感受,因材施教。学困生学*最基本的内容,优等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拓展了思维。在教学中,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有难度的留给优等生,实验操作环节以强带弱,最后分层次练*,基本练*和变式练*,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同时也促进了尖子生的发展。应用练*和思维拓展主要是关注尖子生和特长生。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以教材为主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过程,是每个孩子都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这次教学大赛的要求是同题同构,目的是共同提高。我们六年组三个数学老师在选课上,备课上,制作课件中,到后来写教案设计,说课材料,真的是做到了合作。虽然是我们精心的准备了,但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遗憾。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不是尽善尽美。

  2、在三生培养中,对差生的关注不是很到位。

  3、课堂中有浪费现象,造成了教学时间的紧张。

  4、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听课、多学*、多研究、多总结、多反思、使今后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每一分都有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引入法。通过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一些什么?

  (3)教师总结,出示学*目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和谐*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实验发现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最后总结了学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①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根据公式可以直接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些新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十二的第3、4、5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①基本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 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1、做P27-28练*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在学生学*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和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三种立体图形以及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和“类推能力”。在展开研究中,学生分组操作,通过量一量、倒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选择以动手操作法为主,以引导发现法、设疑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法为辅,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学.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学*

  第二环节合作学*

  第三环节:教师讲导

  第四环节:精练强化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S=sh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说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2、设疑: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创设问题,实验探究。

  准备两个容器,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看看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用适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三、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教学例题3.

  四、练*巩固,提高能力。

  1、口答题。

  2、判断题。

  3、拓展运用。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四、说教学过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综合归纳;四、合理应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一具体情况,本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淘气。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瓜子的小摊,老板为了省事,不用称称着卖,而是用硬纸板做了两个容器,(大屏幕出示底为12。56*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老板总是这样给同学们宣传:我的这两个容器,底一样高也一样,如果你用圆柱形容器买一元钱只能装一次,如果用圆锥形容器买一元钱则可以装两次。同学们,请你们帮淘气想一想,淘气应该用那种方法卖瓜子呢?问题抛出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当然答案也就不同,这是教师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要想知道那种方法划算,必须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计算体积时,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够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时出示课题:圆锥的课题。

  二、探索研究

  此时的学生极想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我们学*圆柱体积时我们已经清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那么圆锥的体积能否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呢?学生通过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不难发现,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否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求圆锥的体积呢?为每组同学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只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利用圆柱的体积求出圆锥的体积。究竟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将圆锥放入圆柱中估计一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引导学生做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检测员、操作员、记录员。

  2、各小组做两次实验,两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证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

  让学生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确定实验的结果。当学生完成后,请各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板书。为了再次向学生强调等底等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学具都等底等高吗?让各组学生举起自己的学具。老师发现我们各组之间的学具大小不同,结论怎么相同呢?使学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总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再次质疑:如果不等底等高还会存在这层关系吗?小组之间交换圆锥再次做实验,再次强调等底等高。

  三、综合归纳

  利用板书,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出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所得的结论,你认为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对公式的辨析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现错误。

  四、合理应用

  上课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本环节我安排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采用哪种方法更划算?让学生利用条件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这样做不仅前后呼应,而且也能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

  第二个问题,则是利用例2改编的一个情境:淘气的同学晶晶看到同学们帮淘气解决了问题,也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利用多媒体出示:麦收季节,晶晶家把收的小麦堆成了一个*似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教师做简单引导: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有些满足,如果继续毫无意思的练*,必将降低其学*的积极性,为此这一环节我就将练*题起了两个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圆锥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又一次体会。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实是几道判断题,希望同学们能像孙悟空一样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识别出几句话的对错呢。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通过这样几句话的判断,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判断的正误上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对这类应用题已经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则是在判断题的基础上,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挤压,最后能挤出多少水?还剩多少水?如果有学生不明白题意,可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六、全课总结:

  学生学了一节课,究竟学会了什么,让他自己说说看,当然,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上的是否成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立体图形,五年级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学*、勇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和自主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知识,在多样化的练*中巩固知识。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巩固练*、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将创设冰淇淋大卖场的情景,出示圆锥形的两个冰淇淋图片:图片1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小,高一些,图片2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大,矮一些。让学生判断哪个冰淇淋大?选择对的同学可以免费品尝一根冰淇淋。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底面积”和“高”两个关键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哪个冰淇淋大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体积,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切入正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胆猜测,引导分析

  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提出质疑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从圆锥和圆柱的共同特征入手,它们的底都是圆,从而引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产生猜想,引出圆柱,为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浓烈探索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学*

  首先,我会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各组任务。实验活动分为两组,一号学具用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二号学具用来对比证明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存在上面的关系。学生操作实验时,我会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发现: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里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出现了不同次数的装满情况,唯独没有出现三次的情况。

  接着,提出质疑:为什么各小组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发现:一号学具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而二号学具中的圆锥和圆柱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也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三次装满?

  4、教师演示,加以验证

  我会用标准教具装水再试验一次,加以验证,由学生自行总结出实验结果: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虽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但是我还是会和学生解释一下,用实验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严密的,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只是现在限于知识水*,还不能严格证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可以直接应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sh,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通过实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巩固练*,拓展延伸

  为了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以下练*,1、基本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圆锥的体积公式。2、解决引课中两个冰淇淋体积的问题,首尾呼应。3、综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梳理,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回顾梳理本节课学*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学*心得和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说板书设计

  以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将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有什么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

  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 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 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积。

  学生练*,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巩固练*。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 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 棱:(一条棱) 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 高:(一条) 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学*和掌握,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 几点说明。

  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认识圆锥体和体积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地布置一些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2)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菁选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发展学生操作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身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渗透转化的数学思候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爱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推理、浓度尝试练*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结合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有:

  1、多媒体教学软件

  2、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

  3、装有水的水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发现

  1、(电脑出示)一个圆柱体,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电脑演示)把圆柱的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了一个圆锥体。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

  3、板书课题

  本环节由复*提问开始,以旧引新。电脑演示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变化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推导圆锥的体积起到铺垫作用,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创新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A、B、C、D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D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倒满,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不定时,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面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小组再拿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3、这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没有用沙土而用水做实验,因为沙土颗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准确。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类似,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步:尝试解题

  1、学生阅读教科书刊42页内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例1、例2,指名学生板示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的自主性。

  (三)应用深化

  这个环节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折情境中去,是概念的复现和深化,主要以练*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基本练*

  (1)判断对错。

  (2)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

  (3)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4)一个圆柱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

  (5)教科书43页“做一做”的1、2题。

  2、综合练*

  (1)一个圆锥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056*方厘米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多少?

  3、思考讨论题

  (电脑演示)工地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装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2、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过程及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3、布置作业:教科书44页第3题。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板书设计:(略)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8页—41页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突破点: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我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合作学*、创新学*,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教具,实验用的'细沙。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分钟)

  首先我会让每个小组,抽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圆锥体,这样做不仅给本课的讲解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我会追问学生:圆锥的体积到底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2、读讲结合,自主探究(15分钟)

  此时我会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谁的体积更大?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好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00.48(立方厘米)

  答:这个铅锤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铅锤的体积吗?同时提问一个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演板,演板完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其做出评价,同时强调做题格式。然后,进行一题多变:1。改变题中的半径和高的数值2,把半径该为直径3,把半径改为高,从而起到进一步巩固公式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煤厂有一堆*似于圆锥的煤,煤堆底面周长18.84米,高1.8米。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煤堆的底面积:

  煤堆的体积:

  1.4 16.956÷5≈5(辆)

  答:需要5辆车。

  学生自主解决,同组交流解题的心得。

  4、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2分钟)

  5、运用公式,体会新知(多媒体展示)(5分钟)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3分钟)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7、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2分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下面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和方法,如上学期学的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刚刚经历过的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中所运用的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口算(题卡)时间3-5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学*圆柱时用的)

  问题(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顶点(一个)、底面(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高(一条))引导学生猜想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验证。试着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教师出示等地等高的`圆柱圆锥(课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个小组汇报、展示。

  第六、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4、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五、达标测评

  1、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引入法。通过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①基本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1、做P27—28练*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在学生学*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和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三种立体图形以及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和“类推能力”。在展开研究中,学生分组操作,通过量一量、倒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选择以动手操作法为主,以引导发现法、设疑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法为辅,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学.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学*

  第二环节合作学*

  第三环节:教师讲导

  第四环节:精练强化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S=sh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或装水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初步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能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圆柱、1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水;学生自制的圆柱及各类型的圆锥若干、三角尺、直尺、沙子等

  二、说教法

  在公式推导阶段,为了打破枯燥无味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教授本节课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索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从:

  ①、让学生测量比较自制圆柱、圆锥的高;

  ②、让学生用自制的等底等高、不等高等底圆柱与圆锥分别装沙实验入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实验操作后总结实验规律。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Sh,然后通过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实例,引入实际运用。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

  三、说学法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听讲,被灌输者的被动地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灵活性,随机应变的能力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生的情感也低落。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针对本节,在学法上主要采取:

  1、学生在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最终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新知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

  3、教师提出与所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恰当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探索的前提下争取自己解决,对于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老师再从中提醒、点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设疑自探:

  通过与学生关于买冰激凌的的对话,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提出圆锥的体积这一概念。

  2、探索新知,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用自制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沙子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 = S·h

  3、运用公式,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回到导入环节,运用总结出的公式计算圆锥形冰激凌的体积,解决买冰激凌的方案。然后出示圆锥形图片,给出直径和高,有学生自主解答,将知识进一步延伸。

  4、课堂练*,拓展运用

  由学生回顾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乘三分之一的记忆。

  5、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题,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体会圆柱与圆锥之间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三倍的关系,合理布置本节课的作业,课下加深巩固。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力求醒目,字母公式使用彩色大字标示: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h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在学*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把多媒体演示引进课堂,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想、自己说,想不到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引导学生去想,去发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问题去观察,去讨论,去实验,去理解,去总结。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本节课采用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利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运用了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所谓的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要在上课开始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本节课我创设了两种冰淇淋,怎么样买更合算的情景。这样做的目的,不只在于激趣,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这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重要一步,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解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接着猜测圆锥可能与哪个物体的体积有关?再猜测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是为了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信息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为学生调整认知结构,构建新知识奠定基础。

  2、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合作学*,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总结出等底等高的情况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试着总结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3、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sh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三分之一。这样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整个这一环节我一直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因为学生在探究发现、建立模型中创造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数学方法,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了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四个层次的练*。

  【基本练*】

  首先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到底买哪一种冰淇淋合算。然后计算圆锥冰麒麟和圆柱冰淇淋的体积。在计算圆锥冰淇淋的体积时,允许学生有选择的完成,这样对学生进行数量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开放,不但关注了学困生,也促进了尖子升和特长生的发展。

  【变式练*】

  是一组判断题

  【应用练*】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一次深化理解,并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综合练*】

  把一个圆柱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零件。求削去的体积。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注重了新知识的结构化,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这样学生在应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了体验,使新建立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还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了梳理。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锥,圆柱。要求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相等。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一种让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并且产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学*既没有时间限制,又没有空间限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五、说三生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照顾全体学生的学*感受,因材施教。学困生学*最基本的内容,优等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拓展了思维。在教学中,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有难度的留给优等生,实验操作环节以强带弱,最后分层次练*,基本练*和变式练*,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同时也促进了尖子生的发展。应用练*和思维拓展主要是关注尖子生和特长生。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以教材为主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过程,是每个孩子都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这次教学大赛的要求是同题同构,目的是共同提高。我们六年组三个数学老师在选课上,备课上,制作课件中,到后来写教案设计,说课材料,真的是做到了合作。虽然是我们精心的准备了,但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遗憾。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不是尽善尽美。

  2、在三生培养中,对差生的关注不是很到位。

  3、课堂中有浪费现象,造成了教学时间的紧张。

  4、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听课、多学*、多研究、多总结、多反思、使今后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每一分都有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有什么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

  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 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 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积。

  学生练*,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巩固练*。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 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 棱:(一条棱) 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 高:(一条) 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学*和掌握,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 几点说明。

  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认识圆锥体和体积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地布置一些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2、练一练。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复*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方厘米,高4.5厘米。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

  l.教学例2。

  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提问:你们认为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这堆沙的重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先求体积,才能求这堆沙的重量?这里底面直径和高的数据怎样获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2.组织练*。

  (1)做练一练。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2)讨论练*三第6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这道题,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先求出什么?在怎样?理清思路后

  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3)讨论练*三第7题。

  底面周长相等,底面积就相等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体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三第5题及数训。

  2.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67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3.思考练*三第8、9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2

  微课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向明法。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 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二)实验验证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你知道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以后遇到圆锥形物体,它的体积你会求了吗?

  (四)课后巩固。

  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面积是18*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指导

  请在预*或复*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相关资料还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巩固。

  配套学*资料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制作PPT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过程,用摄像机拍摄实验过程,最后用非编软件进行整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立体图形,五年级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学*、勇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和自主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知识,在多样化的练*中巩固知识。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巩固练*、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将创设冰淇淋大卖场的情景,出示圆锥形的两个冰淇淋图片:图片1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小,高一些,图片2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大,矮一些。让学生判断哪个冰淇淋大?选择对的同学可以免费品尝一根冰淇淋。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底面积”和“高”两个关键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哪个冰淇淋大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体积,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切入正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胆猜测,引导分析

  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提出质疑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从圆锥和圆柱的共同特征入手,它们的底都是圆,从而引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产生猜想,引出圆柱,为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浓烈探索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学*

  首先,我会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各组任务。实验活动分为两组,一号学具用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二号学具用来对比证明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存在上面的关系。学生操作实验时,我会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发现: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里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出现了不同次数的装满情况,唯独没有出现三次的情况。

  接着,提出质疑:为什么各小组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发现:一号学具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而二号学具中的圆锥和圆柱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也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三次装满?

  4、教师演示,加以验证

  我会用标准教具装水再试验一次,加以验证,由学生自行总结出实验结果: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虽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但是我还是会和学生解释一下,用实验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严密的,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只是现在限于知识水*,还不能严格证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可以直接应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sh,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通过实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巩固练*,拓展延伸

  为了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以下练*,1、基本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圆锥的体积公式。2、解决引课中两个冰淇淋体积的问题,首尾呼应。3、综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梳理,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回顾梳理本节课学*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学*心得和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说板书设计

  以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将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过程及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四的有关练*。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圆锥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

  2、教材简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说教法: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引导并演示了两个实验。

  第一、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否等底等高。

  第二、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通过装水实验比较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学生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索法。学生在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新知识。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想没想过一个圆锥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引导,课件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问题一:刚才演示的圆柱、圆锥,它们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将空圆锥装满水往空圆柱里倒,倒了几次才能将空圆柱倒满?

  问题三: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交流: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3)师生共同归纳公式: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1/3sh(板书公式)

  (4)强调:等底等高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尝试练*,巩固提高。

  (1)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如何求体积v?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如何求体积v?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如何求体积v?

  通过本题的尝试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名学生板演)

  (3)学*例3。让学生尝试自己讲,教师加以补充。

  (4)反馈练*。

  由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填表格、判断、拓展题四部分组成,拓展题让学生采用多种解法,同时使学生懂得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看书总结和质疑,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质疑,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四的有关练*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3)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0)份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

  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七、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铺垫

  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环节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

  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

  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2

  微课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向明法。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 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二)实验验证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你知道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以后遇到圆锥形物体,它的体积你会求了吗?

  (四)课后巩固。

  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面积是18*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指导

  请在预*或复*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相关资料还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巩固。

  配套学*资料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制作PPT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过程,用摄像机拍摄实验过程,最后用非编软件进行整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过程及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四的有关练*。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说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2、设疑: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创设问题,实验探究。

  准备两个容器,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看看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用适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三、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教学例题3.

  四、练*巩固,提高能力。

  1、口答题。

  2、判断题。

  3、拓展运用。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5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在学*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把多媒体演示引进课堂,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想、自己说,想不到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引导学生去想,去发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问题去观察,去讨论,去实验,去理解,去总结。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本节课采用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利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运用了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所谓的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要在上课开始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本节课我创设了两种冰淇淋,怎么样买更合算的情景。这样做的目的,不只在于激趣,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这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重要一步,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解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接着猜测圆锥可能与哪个物体的体积有关?再猜测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是为了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信息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为学生调整认知结构,构建新知识奠定基础。

  2、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合作学*,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总结出等底等高的情况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试着总结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3、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sh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三分之一。这样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整个这一环节我一直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因为学生在探究发现、建立模型中创造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数学方法,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了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四个层次的练*。

  【基本练*】

  首先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到底买哪一种冰淇淋合算。然后计算圆锥冰麒麟和圆柱冰淇淋的体积。在计算圆锥冰淇淋的体积时,允许学生有选择的完成,这样对学生进行数量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开放,不但关注了学困生,也促进了尖子升和特长生的发展。

  【变式练*】

  是一组判断题

  【应用练*】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一次深化理解,并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综合练*】

  把一个圆柱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零件。求削去的体积。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注重了新知识的结构化,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这样学生在应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了体验,使新建立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还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了梳理。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锥,圆柱。要求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相等。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一种让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并且产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学*既没有时间限制,又没有空间限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五、说三生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照顾全体学生的学*感受,因材施教。学困生学*最基本的内容,优等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拓展了思维。在教学中,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有难度的留给优等生,实验操作环节以强带弱,最后分层次练*,基本练*和变式练*,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同时也促进了尖子生的发展。应用练*和思维拓展主要是关注尖子生和特长生。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以教材为主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过程,是每个孩子都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这次教学大赛的要求是同题同构,目的是共同提高。我们六年组三个数学老师在选课上,备课上,制作课件中,到后来写教案设计,说课材料,真的是做到了合作。虽然是我们精心的准备了,但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遗憾。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不是尽善尽美。

  2、在三生培养中,对差生的关注不是很到位。

  3、课堂中有浪费现象,造成了教学时间的紧张。

  4、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听课、多学*、多研究、多总结、多反思、使今后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每一分都有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①基本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 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1、做P27-28练*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及练*四的*题。

  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复*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并认识了圆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a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b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c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d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及计算公式。

  (3)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4、尝试练*,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2和例3。

  ①课件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的吗?看书总结和质疑,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答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完成了书上的基础练*之后,设计了三个发展练*,分别是知道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求体积,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体积》一课的说课,如有不妥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指导。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①基本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 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通过这道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操作练*。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1、做P27-28练*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篇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验证,发现与圆锥是等底等高,告诉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有些相同条件的,这样实验时可以少走弯路,实验的结果准确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及信息的归纳。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优化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中,为了增强实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实验、参与到探究中去,让他们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时,在制作课件时考虑不周全,几个圆锥的相关数据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对学生的学*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果,这些看似细节的环节,却反映了在备课时的粗心大意,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今后要注意,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功!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我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验证,发现与圆锥是等底等高,告诉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有些相同条件的,这样实验时可以少走弯路,实验的结果准确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及信息的归纳。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优化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中,为了增强实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实验、参与到探究中去,让他们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时,在制作课件时考虑不周全,几个圆锥的相关数据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对学生的学*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果,这些看似细节的环节,却反映了在备课时的粗心大意,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今后要注意,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功!

  在本节课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外形类似于圆锥的体积(比如铅锤)不但麻烦,而且有时还不能用(比如测量麦堆的体积),体会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引入新课。从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有关,然后经历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体积公式的过程。再利用适当的练*巩固公式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节课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演示,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中让学生动手分别用圆锥和圆柱盛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条件限制,学具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还不够简练;在学生汇报时,没有抓住生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体积关系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去,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活动单设计合理,问题比较精细,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过程,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这样的关系,从而加深了等低等高的印象,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的过程。

  3、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自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敢说、愿说、乐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叙述问题的条理性、层次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胆展示,能够把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从而清楚地展示了圆锥的体积探究的全过程。这点值得充分的肯定。

  二、不足:

  1、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学*用具具有一定的实际限制,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2、学生在实验时要求不高,导致存在着误差。实验失败。

  3、学*困难的学生对于一些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在与圆柱的体积的联系中,思维的灵活度不够。后来也感觉他们有出现一点点厌学的情绪,这是因为在最后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倾听者。缺少了一种主动思维和思考的愿望。

  三、 措施: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间动手做一些学具,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用到学*中去。

  3、教师要认真的去设计教学案,把每一个问题设计精细,小组合作学*才能真正发挥优势。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我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比一比 ”, “指一指 ”, “说一说 ”,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5)

——《圆锥的体积》精彩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8—5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说明:教学目的是全课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具体。这节课教学目的就很明确具体,既有知识要求,又有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很全面,符合大纲要求。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圆台、棱台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因此,先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刚才我们复*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8页,想一想: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生看书)

  投影出示下图: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师:对。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演示:将刚才出示的圆锥图上的高往外移,标上字母h,如图所示:

  师:有人认为,(指母线)这条就是圆锥的高,你们说对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它不在圆心上,所以不是圆锥的高。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出示实物图)如:沙堆、粮堆、铅锤,还有圆柱型铅笔用卷刀卷过的部分等等。谁上来指一指这支铅笔圆锥型部分?(略)

  师:对圆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圈,请你判断这些图中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出示下列图形:

  生:我认为②、③、④三个图是圆锥,①、⑤两个图不是。

  师:第②、③两个图与第④个图并不一样,为什么说它们也是圆锥呢?

  生:我想第②个图是倒放的圆锥,第③个图是斜放的圆锥。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不能将这个圆锥摆正。

  (一名学生到前面旋转投影片,将圆锥图形一一摆正)

  师:拿出实物模型(圆台、棱台)。说:大家看,①、⑤两个图其实就是这两个物体,它们究竟叫什么呢?等你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知道了。

  [说明:圆锥的认识,教师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去获得的。教师通过不断设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对书上内容逐步深化;然后,以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用一组判断题要学生鉴别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圆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知识的强化目的。]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出示教具)。这是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师演示:将圆锥和圆柱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师演示: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注意大拇指不要伸进去,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官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职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生:在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2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9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这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边两个是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我请两个同学上来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生齐答:不是。

  [说明: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听党、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努力去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口答三道题目。师:出示小黑板,口算。

  求与下面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1、圆柱体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2、圆柱体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

  3、圆柱体的体积是1/2立方米;"

  生答略。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解答一道应用题。师出示第50页例1。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4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一、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五、课前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1)取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和圆锥体的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一下,得出: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

  (2)往圆锥体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一连倒入三次,这时候圆柱体的容器中装满水。

  (3)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而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表示,因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所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v=1/3sh

  三、练*填空

  1、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学生练*,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

  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只列算式。(单位:厘米)

  观察第一个图形告诉底面半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第二个图形告诉底面直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

  先求半径:18.84÷ 3.14 ÷ 2=3(米)

  再求底面积:3.14×3=28.26(*方米)

  求圆锥体积:1/3×28.26×6=56.52(立方米)

  最后求大米的重量:56.52×500=28260(千克)

  六、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总结

  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可以是:

  底面积和高

  底面半径和高

  底面直径和高

  底面周长和高

  只要知道啦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微课学*指导

  本微课的教学内容为《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微课视频共8分53秒,前18秒为片头,后面是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利用实验推导的过程及练*巩固的过程。

  配套学*资料

  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公式等于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V=sh

  微课制作技术

  1、使用ppt制作片头。

  2、使用手机摄录视频效果。

  3、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和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后期的混音制作和整合。

  4、使用格式工厂进行最后的格式转换。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适用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在学*了圆柱的`体积之后才能学*此内容。

  学*内容分析:《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学*目标分析: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6)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6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合作学*(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

  (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四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四第3题

  1、认知目的:

  (1)让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

  (2)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的: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圆锥体的表象,概括圆锥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关系,以及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2、学生实验用圆柱、圆锥容器十套,红色溶液一桶。

  3、幻灯机,圆锥体实物如:小丑帽、重锤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已知一个圆柱的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导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圆柱体的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另一种物体(出示圆锥体实物如:小丑帽、重锤),这种形体叫圆锥体。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物体吗?(请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授:

  1、学生通过对圆锥实物及电脑图形的观察,多角度多种实物中得到对圆

  锥感性认识,在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锥的特征是:它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一个圆;它有一个顶点。

  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圆锥教具,将其一分为二,叫学生观察圆锥的高,指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2、绍各部分的名称(用电脑出示圆锥图形)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柱、圆锥在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在实验前教师提出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

  (1)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倒了几次才能倒满空圆柱?

  (3)这个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要求:

  (1)分五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2)教师每组给一个中空、未封底的圆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制作的圆柱也不封底。

  (3)将圆锥装满溶液,然后倒入圆柱里,装满圆柱为止。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得出Ⅴ锥=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4、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实验操作。

  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米或沙,打算怎么实验,商量好办法后再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强调等底等高。

  5小结: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1/3,必须有前提条件。(板书结论)

  6、练*(出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8、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面积是6.28*方分米,高是9分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8厘米。

  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2、填空。

  a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b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d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判断。(用手势表示)

  a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b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c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d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结课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

  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似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7)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课件出示)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课件出示)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课本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参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圆柱削成最大圆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2、圆锥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圆柱的体积我们已经知道怎么求,那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同学们知道怎么求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的知识课堂吧!(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猜想:

  (1)、你认为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2)、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用圆锥装满水(要装满但不能溢出来)往圆柱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3、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看看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底等高)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体积 )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V=1/3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三、教学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积是170*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

  1、计算圆锥的体积

  2、判一判

  3、算一算

  4、拓展延伸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扩展8)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菁选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三、巩固练*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体积是多少?

  (2)、求圆锥的体积(看图)

  (3)、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体积是多少?(图)师:三题都填对了。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看是不是掌握了今天的知识。

  2、填空。

  (1)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方分米,高( )分米、。(2)圆锥形的容器高12厘米,容器中盛满水,如将水全部倒入等底的圆柱形的器中,水面高是( )厘米。

  3、选择

  (1) 两个体积相等的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一定是圆柱高的( ) 。

  (2) 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对,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并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回去以后,先回忆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在运用v=1/3sh这个公式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方厘米的圆柱内装满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挤压,最多能挤出多少水?圆柱内还剩多少水?(边做实验边讨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水若干。

  【学具准备】

  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沙土若干。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及练*四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沙的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预*教材;

  2、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若干个,沙土,直尺,*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做幻灯片中的练*题)

  2、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a、出示实物图,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

  b、总结圆锥的特征,学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一圆锥形沙堆

  2、师:操场上,同学们要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引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3、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学*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

  (1)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

  (2)师:我们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图形来求圆锥的体积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师:有的同学提出了做实验的方法,那么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交流后,幻灯出示实验器材

  (4)师:用这些器材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这种方法

  (5)学生做实验

  A、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与圆锥,讨论他们的共同点。(等底等高)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的步骤做实验,并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B、集体交流实验结论,大屏幕演示结果

  C、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一个圆锥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明确: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是必备的直接条件。

  (6)练*

  2、拓展内容

  (1)有些情况下,题目中并不直接告诉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我们该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大屏幕展示结果

  (4)练*:

  3、巩固练*

  三、拓展知识

  1、出示几组不同的情况,指定每组完成一项

  2、展示结果

  3、练*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2:现在你能求出老师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已知铅锤底面积24*方厘米,高8厘米)学生尝试解决。

  (2)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题:

  底面半径是3*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

  (2)学生尝试解答

  (3)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提问

  4、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来求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块)测量出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物体是容器的厚度不计。

  〈全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互相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呈现小组探究学*的热烈场面。〉

  3、分组汇报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可边讲解边示范〉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水,然后把它倒入量杯内,我们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进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装满水后将圆锥体放入,溢出水后拿出圆锥体。这时看容器空出来的地方为长方体,用一立方分米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圆锥体的体积了。

  方法四:把圆锥体内装满大米、沙子或水,然后将它到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发现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1/3sh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讲解第四个方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在操作此过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学生再次在小组内操作探究。

  (3)汇报结论。

  (4)微机演示。

  当等底不等高时,当等高不等底时,当底和高都不相等时,出现的结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与微机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关系。加深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评价以上各种办法

  同学们的结论是用公式计算比较方便。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

  1、各小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时都要保留整数)

  2、汇报结果。

  先测量出圆锥体的直径,算出底面积。再测量出高,算出它的体积。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剂可看作体积)

  (问题二)

  1、现知道手中的圆锥体每立方厘米约装0.9克大米,计算这个圆锥体容器可装多少克大米?

  2、汇报结果。

  用每立方厘米装大米的克数乘圆锥的体积。算式:0.9x262≈236克

  3、验证计算结果

  用称称一称,比较一下结果。

  4、讨论两次结果为什么不同。

  由于测量时厚度不计,计算时是*似值。都存在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的能力。〉

  (问题三)

  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

  (1)r=2cm h=6cm v=?(2)d=6m h=5mv=?

  (问题四)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或容积。(直说出计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葫芦能装多少水?

  2、胡萝卜的体积怎样计算?

  3、不规则的零件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四、总结全课

  说说你的收获,鼓励学生学*知识要活学活用,大胆动脑,勇于创新。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练*八第4一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预*作业: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练*八第4题、第6题、第7题和第8题

  教学过程:

  预*效果检测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把一个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相当于圆锥的()倍。

  二、基本练*

  1、提问:1)同学们想一想: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方厘米,高4.5厘米。

  2、完成练*八的第4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独立完成*题。

  引导同学相互讨论,并说出解题思路。

  3、完成练*八的第5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图形,并凭自己的感觉猜想哪个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醒学生:底面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等于底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请学生起来回答猜想的答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条件进行计算验证。

  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正确的答案是:底面直径9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

  4、完成练*八的第6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完成第一小题。请学生起来说出解题的经过和步骤。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能削成最大的圆锥应是与这个圆形状的木料等底等高。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第(2)小题。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板书讨论出的有关数学问题再让大家起进行解决,比如: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

  削去的木料体积是整个木料的几分之几?

  …………

  5、完成练*八的第7、8、9题。个别板演,全班齐练,小组讨论,集体评讲与小结。

  6、完成练*八的第10题。引导学生合作学*,并在小组内对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进行讨论,选择最优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

  7、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的方法。请学生起来说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推想:当圆锥的高是4.2厘米时,如果圆柱的高也是4.2厘米时,那么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比是1:3;因此圆柱的高必须是4.2厘米的2倍,也就是8.4厘米。同理,圆柱的高是4.2厘米时,圆锥的高必须是4.2厘米的一半,也就是2.1厘米。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想必大家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细节问题都能够很好的注意,你能告诉大家你学*的收获吗?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题》相关练*;2、反馈纠正。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同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练*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升华的过程,练*过程中既有基础知识的合理铺垫,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练*的内容有明显的阶梯性。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铺垫、内化知识。

  1.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4、教师根据学生练*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同座位的同学先说一说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独立练*,互相批改,指出问题。

  学生交流一下这几题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二、丰富拓展、延伸练*。1.拓展练*:

  (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2.完成31页第5题。讨论下列问题:

  (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以有疑问的方式参与讨论。

  三、充分提高,全面升华。

  1.展示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

  2.教师给每一组一小袋米。让学生在桌子上堆成一个*似的圆锥体,通过合作测量的形式求出它的体积。

  3.讨论练*八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

  (1)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请试一试。

  4.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组讨论后动手实践并计算。

  学生先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

  1.提问:

  (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

  (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38页思考题。

  3.作业:练*八6、7、8

  学生独立练*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旨在让学生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设计是“颠倒课堂”的一次尝试,旨在让学生晚上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学*,一次学不会,还可以反复学*,直到学会为止。这是与传统的“白天在课室听老师讲课,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2、以旧引新: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圆柱的底面是圆的,圆锥的底面也是圆的,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