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0 00:00:00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时的学*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62=1243=12

  (设计意图: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将“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比较单一,教师就需及时“介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五、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是无序地找的;也可能是有序地找的。)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和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xxxx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7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

  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

  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

  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

  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

  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

  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

  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

  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课件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课件出示发现)

  师:口头出题17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000的因数最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数学的持续发展。

  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3

  一、说目标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其次是改进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采用除法的表现形式,更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重要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认知现状来说,他们在前面的学*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的特征。

  2、通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说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体会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法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抓住算式,构建模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铺垫关系

  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做铺垫。

  (二)观察分类,引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练*36和7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总结评价,活用概念

  课堂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练*:哪些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在疑问中结束本课,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学*行为,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3篇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优选【十】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

  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

  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

  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

  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七、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

  的?(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为止。)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八、自主探索

  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

  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九、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十、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和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xxxx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10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

  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

  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

  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

  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

  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

  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

  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

  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课件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课件出示发现)

  师:口头出题17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000的因数最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数学的持续发展。

  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6篇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会有所发现。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

  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

  (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2)师生共同寻找。

  提问: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

  (3)小结并规范写法:

  3的倍数:3、6、9、12、15……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倍数和因数》教案(精选十篇)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