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2 00:00:00

《伯牙绝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伯牙绝弦

  志

  知音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6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7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古文《伯牙绝弦》。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难点,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方法思考的引导。学*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兮若()。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1)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5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6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7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的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同学*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2)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伯牙绝弦

  志

  知音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3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5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6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的`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同学*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9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兮若()。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古文《伯牙绝弦》。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难点,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方法思考的引导。学*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3)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的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同学*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5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 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 揭题

  1、 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 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

  出示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 深相知

  破琴绝弦 谢知音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4)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8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觅子期

  (心死)知音(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 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 揭题

  1、 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 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

  出示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 深相知

  破琴绝弦 谢知音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 、“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炊烟、潇潇春雨……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6)

——伯牙绝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啦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啦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啦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啦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啦,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啦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啦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啦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啦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啦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啦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啦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啦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啦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啦。

  (子期死啦,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啦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啦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啦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啦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啦,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啦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7)

——《伯牙绝弦》教案 (菁华5篇)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

  2.

  3.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

  解决措施: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解决措施: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姐和同学们的回答做最后总结。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预设: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解决措施:同上。

  预设答案::啊!好啊!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预设: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解决措施: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是同学们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有了较深的理解,再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并讨论的方式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由老师做补充说明。预设答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8)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运用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2.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主题是什么,学*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出示: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贝多芬)

  27﹡蒙娜丽莎之约(绘画)

  28﹡我的舞台(戏剧)

  说说每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种艺术?浏览能力很强。

  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伯牙绝弦》,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出示课文)

  一、读通课文,读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评:一点就会,聪慧。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一、揭题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读正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师范读,生跟读;自练,争取读得有有板有眼。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滋有味。

  2、讲故事──整体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两个人……”

  三、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知识点:

  善,鼓。是什么意思?

  读出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识点: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个性朗读,体悟:

  峨峨泰山与洋洋江河。

  3、回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走进所念,咀嚼体会词句意味。

  出示:

  “志在……,钟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无琴缺有情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补充伯牙与子期相遇材料。

  2、诵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宽阔胸怀: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反复叩问,体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

  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教学过程

  一、引题闻知音(1分)

  导入语: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善”字什么意思?他们的相遇也许只是一种偶然,正是这一个“善”字让他们相识了。【老师板书“因善相识”】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板书:因情绝弦】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值得我们学*。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善鼓琴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板书:死绝弦)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学*。静静的默读,自己学*。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三、句子学*、情感体验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2.投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的画面?(巍峨高大的泰山)——读出峨峨的感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7.还有另一个感叹词是——兮。一个句子中一同时出现两个感叹词,此时的钟子期看来是真的听得如痴如醉了,指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

  3.再读。

  句式练*:同学们,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啊。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云,钟子期曰——悠悠兮若白云、、、、、、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四、补充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学们,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荣幸。可是此时,当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黄土。此时的伯牙做了什么?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五、结尾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材是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并在学*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 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 xīán,不能读 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板书简写为:读译悟背。)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拨

  1、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于词语的理解,重点点拨以下词义:

  ⑴ 绝:断绝;

  ⑵ 鼓:弹;

  ⑶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⑷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⑸ 峨峨:高;

  ⑹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⑺ 洋洋:广大。

  3、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伯牙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生连起来说课文意思。

  5、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特别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绝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对比区分含义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那么他为什么单单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认真读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引导:

  那么当伯牙听到那些赞美之词不着边际,他们中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创作时,他会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终得到满足了吗?

  师:对了,终于有一天,伯牙遇见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听之你想,伯牙内心该是怎样的激动啊?再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朗读,钟子期曰“善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一种怎样的赞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样?子期的感受又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讨论。

  两人抒发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读读,发现那些词最能表现这一点。

  (读中强调:“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读出水的宽广。)

  强调“必得之”。

  (读中配乐,出示伯牙、子期画面,这就是当年那一首高山流水。)

  五、谈课文感悟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会怎样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什么了?

  (点题,读懂他们的深情……)

  师:此时,当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如果你是伯牙,会想些什么呢?

  动笔写一写。写后,指名2位学生读。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再读这一句。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朋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与伯牙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捧起书,带着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试背诵。

  (配乐。)

  指名读、背(各一人)。

  六、课后拓展

  虽然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为知音他们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知音”故事,有时间咱们一起交流。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评价】

  预期的效果最为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既表达出知音相遇时的喜悦与相见恨晚,又表达出失去知己时的痛断肝肠。这一点是最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了。教师在引读时,激情的表达烘托了课堂的氛围,成为了学生学*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铺就了学生的成长,发挥的基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在学生畅谈感想的表述之中,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也是高年级学生突出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令人较为满意。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在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的环节,我重点抓住“绝弦”、“知音”,紧扣文本,并插入两人相识相知的小故事。最后还是通过配乐深情朗读体会“破琴绝弦”的悲痛,一是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是再次感受两人深厚的友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味美。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结合课外补充资料,感受觅得知音的畅快和失去知音的痛苦;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抓住子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才那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高山流水》)大家知道吗?《高山流水》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板书:25 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哪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并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二、解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节奏。(伯牙/绝弦)知道伯牙是谁吗?(板书:伯牙)(相传为春秋时代人,琴技高超,是著名的音乐家)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注释)所以说,学*古诗文,我们都可以借助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现在让你再读课题,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悲伤)齐读课题。设疑:伯牙为什么绝弦?请大家打开语文书137页,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解“绝弦”。

  1、出示课文,有节奏自读课文。

  25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伯牙为什么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当时伯牙的心情怎样?(痛失知音、摔琴,极度哀伤)我们都说知音难寻,现在子期死了,我们能通过朗读,将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齐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你知道子期是谁吗?(板书:钟子期)他与伯牙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知己,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在文中找出来。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善鼓 善听 所念,必得之)齐读句子,读出知音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绝弦”引入,初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心情,有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

  四、再读课文,理解“知音”。

  1、过渡:俗语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对伯牙来讲,得到子期这一位知己,一定十分愉快、满足。因为虽然赞赏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他的只有子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知音欢聚的情形,请大家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理解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

  (1)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出示:擅长、善于)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理解“知音”。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齐读句子,读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2)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请结合注释理解。

  出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扩展9)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等中的首*,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 )的清风( )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学*。静静的默读,自己学*。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