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3-01 00:00:00

正方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方形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方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兴趣,来提高学*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正方形说课稿2

  一、备课设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导入 ,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正方形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理解好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求各种图形的周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发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为下一节学*求长方形的周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节课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①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⑵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②能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正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

  ⒈6+6+6+6=?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简便算法?(6×4)

  ⒉观察图形,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⒊提问学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突出边和角的特点)

  【在第1题里复*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并且复*了乘法式子的含义,为推导求正方形的周长的简便算法作铺垫;第2、第3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本节课创设情境,复*了正方形的特点,正好一矢中的地把求正方形周长的关键点了出来。因此这三道复*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景,唤起学生学*的欲望。】

  ㈡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研究了正方形的角和边,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你们在这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能减低学生学*的盲目性。】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我先出示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并留下一个疑问: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多长的线?然后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做实验:围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填好实验报告(三角形有 条边,它们分别长 毫米、 毫米、 毫米、这 条边一共长多少毫米?列式为 。也就是说,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 毫米长的线。)学生通过讨论、互助,根据实验报告的提示都能先量出三角形三条边长,再把这三条边长加起来作为围成这个三角形所用的线。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与“这个图形的边长建立一个初始关系。

  实验二:我再出求另一块钉子板,围了一个正方形,又问:这个正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围出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填好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明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它们都相等。因此,测量了其中的一条边长后,其余的就不用测量了。那么,这四条边长的总和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实验,学生从“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发展到“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越来越贴*“周长”的概念了。

  那么,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认识基础上,再经老师的适当引导,周长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要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其实是算出围成这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所有 的总和。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填上“边长”两个字,那时我就可以揭示“凡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的揭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为了检查学生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我巧设了一道反馈练*:指出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四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指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上指出四种图形的边长,并按自己的话表达出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求什么?(求 形的周长就是求它 条 的总和。)通过强化训练,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我深知:只要学生理解好“周长”的含义,求正方形、长方形,乃至其它图形的周长,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在“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花大力气,是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了: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因为随着教学改期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让学生在自学时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呢?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电脑先显示了铁丝围成正方形后各边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想:用铁丝围成的是 形,已知它的 是35毫米,求它的 。其实就是求它的 条 的总和,可列式为 。)设计这个自学提纲,不但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好*惯,更让学生明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求出它的周长的道理。检查列式情况有几种:2+2+2+2=8(厘米)、2×4=8(厘米)或4×2=8(厘米),我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不作小结就又放一道题让学生解答: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样,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再列式。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与上题列出的式子作对比。检查式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列成35×4或4×35,而极少学生列成35+35+35+35,为什么?我跟踪追击地问学生。学生都冲口而说:“简便些”,“噢,那么,你们可以得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吗?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继续想: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它们的 ,然后可以用正方形的 + + + 或 × ,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而用 法比较简便。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设计中通过对教材练*题的重组,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练*: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同样,我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已知这块手帕是 形, 是25厘米,求它的 。根据周长= ,可列式为 ,所以它的周长是 厘米。

  2、变式练*:

  ⑴一张正方形的桌布,它的边长是85厘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在四周绣上花,求花边长多少厘米,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桌布的周长。”因此,在设计了一个思维过程:这张桌布是 ,已知它的 是85厘米,求花边有多长其实是求这块桌布的 。列式为 ,答:花边长 厘米。

  ⑵一块正方形的菜园,边长是15米,一面靠墙,另三面用篱笆围起来,篱笆总长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求篱笆的总长是求什么?我继续设计思维过程:要求篱笆总长是多少,先想一想它围了 边的篱笆,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菜园的 条边的总和?如果学生能想到是3条边的总长,列式并不难了。

  3、发展练*:

  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米,边长是多少米?

  这道题这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解答的:这个花圃是 形,已知它的 是60米,反过来求它的 。其实就是把它的 *均分成 份,求其中的 份,列式为: 。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㈣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承接开始,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让学了的知识保持清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质疑问难,不懂就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惯。

  四、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52(练*三十九)

  五、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2+2+2+2=8(厘米) 2×4=8(厘米)

  4×2=8(厘米)

  35+35+35+35=140(厘米) 35×4=140(厘米)

  4×35=1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附:

  回顾整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

  ㈡操作尝试,探究方法;

  分了三层:第一层——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㈣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㈤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我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路可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多种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4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能力,为后面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 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法、练*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正方形说课稿5

  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6-18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学生说。对,这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今天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呢。他们藏在你们的学具盒里,请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们搭积木。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同学们要先摸一摸这些积木的面,然后再搭,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1)课件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出示课件)叮当:这是我美丽的房间,我的房间许多物体的面都是你们刚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小朋友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正方形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正方形说课稿7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初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面几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线、三角形、*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移和旋转等*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几何课是在初二年级三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的学*状态。而 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四、说学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让学生体验合作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 由*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由课件演示以上两种变化)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

  第一个知识点)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投影仪显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一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或者把一个角是直角与*行四边形组合成矩形,再加上一组邻边相等这个条件,可得正方形的第三个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

  角线*分 一组对角。}(不念)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 3、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念)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优题,通过这道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由课件演示)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课件显示)

  第6个环节是我设计了一些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再一次让学生们感受正方形的美 .

  7、作业设计(我设计的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六、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必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通过课件播放*行四边形一个角的变化和一组对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并轻松地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二、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三、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最后说大家生活愉快,事业有成。

正方形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正方形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方厘米?并用摆1*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方厘米?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

  1.小练*。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正方形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正方形》。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线、三角形、*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和论证;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归纳、计算、逻辑推理等能力;

  (3)正方形、*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虽然是学*正方形,实际上应起到对*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和判定的复*、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把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已经初步具有主动学*和探究学*的能力。学生能对实验进行观察、操作和猜想,但归纳、推理、运用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主归纳和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自学—交流—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和判定,再以课堂*题加以巩固,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二)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并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帮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以提问的形式复**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课件,并提出两个问题,矩形、菱形怎样变化后可以成为正方形?由于课件相当直观的展示了这两种变化所需的条件,学生们可以容易的得到结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1、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节课的学*课题、学*目标和自学提纲,让学生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2、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上面的自学与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由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相关性质和两种判定方法。并通过填表理解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体现了教学的第三个目标。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以判断对错和选择的练*题,又一次加深对判定方法的认识,而以两个解答题作为例练,巩固了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在授课中让学生们互相讲解以达到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减少课堂疲倦感,再次激发他们学*的兴趣。

  第四环节: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判定方法?

  通过从边、角、对角线上来说,加深学生对四边形中重要元素的认识,从而也获得一种记忆的方法,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通过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照顾了学生的差异,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把对知识的巩固学*延伸到课外。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板书设计,板书左半部分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右面的安排是为了突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这样板书,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

  六、教学反思: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演示课件,得到矩形、菱形、*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2、在两道*题的研讨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3、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学和交流的*惯,并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小结设置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正方形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实验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课时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这个领域的内容贯穿与整个小学阶段,它的内容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有一维到三维,再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等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定了了知识基础与活动经验基础,因此我认为学好本节课内容是可行的。

  教材呈现第一部分是探究长是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旨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然后猜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呈现小组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发现验证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呈现的是量一量算一算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同时引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形,并会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操作表、方格纸

  一、复*铺垫

  1.猜猜老师的信封里面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4*方分米)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的图形

  (1)学生猜一猜,教师贴上相应的图片。

  (2)质疑:为什么形状不同,面积却相同?

  (3)小结,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实质。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3.导入新课《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一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面积测量的实质,为下一个步骤奠定。)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出示一个15*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再出示一个一*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师:同学们能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1)学生估一估

  (2)教师出示课件摆的动画,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

  预设:一个个的数一行摆了5个,有这样的3行。

  (设计意图:在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用每行的个数×行数。)

  (3)继续观察,你还能发现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与宽是3厘米,引导说出为什么,因为一行摆5个一*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个的边长是1*方厘米,五个的边长就是5厘米。)

  (4)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5)质疑: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长方形面积与长的关系,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引出猜想,引出下一步的学*。

  (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课件出示PPT,出示一个方格纸,并动态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这是老师在方格纸中画出的自己喜欢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并将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2.设计意图(为学生做在方格纸中画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做示范,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除了画一个长方形,还需要干什么?)

  2.每位同学在方格纸中圈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得出图形的面积、长、宽。

  3.将自己的的长方形相关信息填写汇报老师并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4.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大量的素材,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确等于长×宽)

  5.出示PPT课件,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4厘米,在头脑中摆一摆,并说一说?

  6.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相当于每行摆的个数

  宽相当于摆的行数

  所以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7.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几个条件?

  8.继续观察黑板上的表格,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方格纸圈一圈你最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人一个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过你发现算理。]

  三、巩固练*

  1.口答

  1.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发的面积。

  (1)独立完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3.猜一猜,老师的信封里面的长方形面积是16*方厘米,能猜出这个长方形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吗?(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学学生还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等,形状越是接*正方形周长就越小)

  设计意图: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练*,第一个练*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个练*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的良好*惯。接着得出本节课的衍生点: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相等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将点状的知识形成面,连成体,在这合格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学*活动经验。

  五、布置作业

  量一量数学课本封面与你家客厅的长与宽,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测量长与宽的时候都取整厘米数或者整米数。)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是课堂的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与灵魂,好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我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预设,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正方形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从四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四边形,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的数感。

  4、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巩固知识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设疑激趣,引入新课;自读引导,探究新知;系统整理,明确算法;分层精练,巩固达标;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我创设了同学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乌龟因为路线不同发生争执,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小兔子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乌龟的路线是正方形的,那么他们的路线长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它们的路程长短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引出课题。

  (二)自读引导,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巩固练*五个环节。

  2、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在自主探索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优势,学生会得出3种算法:

  ①6+4+6+4=20(米)

  ②2x6+2x4=20(米)

  ③(6+4)x2=20(米)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从而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长方形周长,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尝试计算,二、交流汇报,三、总结归纳,四、巩固练*。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在试算中学生很容易得出:5+5+5+5=20(米)。5x4=20(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哪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分层精练,巩固达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我注重层次性,渗透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出示兔子日记,设计了"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关是让学生计算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关是已知边长求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练*;第三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的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变式练*,注重考察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设计的三个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节课的学*。

正方形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动手操作法。

  3、自主探究法。

  4、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正方形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参与学*、合作学*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变为主动积极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菁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变式练*和发展练*三种不同层次的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并了解*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四边形》认识部分中的第5课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研究*面图形、长度单位和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及掌握了各种*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之前,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去测量课桌、黑板、树干的周径、圆形花圃、篮球场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边长,并要求计算出边长的总和是多少,通过大量的感受活动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测量、比较的理念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2)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以及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长方形的特点,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长方形的特点,变抽象为直观。

  2、复*周长:出示学生的生活照,引起学生注意,设疑: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老师想把这张照片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花边要多长呢?引出周长,进而复*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之和。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先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前面学生在学*周长时已经学会用工具测量出周长了,这里开篇点题,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计算。

  (三)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1、讨论算法: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知道了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即先量后算。

  2、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①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

  ②学生分组交流想法,然后在自学本上写出自己的算法,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说算式(师板书算式),小组间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算法,课件演示,归纳算法。

  (3)小结要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非常多,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热烈、民主、交流的学*氛围,老师在“放”的同时又要注意“收”。

  (四)应用新知,达成目标

  1、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①一人上台板演,其余的在本上列式计算。

  ②集体订正,优化计算方法。(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好)

  2、出示两只兔子在赛跑的情境图,(正方形边长4厘米,长方形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①让学生猜猜看哪个长方形的周长更长。

  ②验证猜想。(分男、女生组比赛计算周长)

  ③引导发现: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是不相同的。

  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生作业:第42页及43页做一做第1题。

  从图形题上升到文字题

  由于长方形是一种空间图形,用文字来表述题意,是要学生从题意中转换为图形,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选作:第42题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小结,教师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6+4+4=20(厘米)6+4+6+4=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2+4×2=20(厘米)(6+4)×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中的六个*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参与学*、合作学*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变为主动积极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X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通过复*,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特别是周长、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记忆,为新知学*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是否正确,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失误中进步,同时树立学*数学的信心,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公式记忆深刻。】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然后出示花草地示意图:游乐场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草坪,想在中间修建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算一算建好后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节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游乐场的情境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既记忆了公式、初步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缓解了学*的疲惫,可谓一举多得。】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数学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的快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8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能力,为后面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 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法、练*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9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周长。如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篮球场的*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周 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五、说学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六、说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五、说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设计思路: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文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4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惯及敢于质疑的学*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2=20 cm

  5×4=20 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因此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谁跑的路程长吗?(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边长×2+边长×2=周长

  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2)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菁选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中的六个*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2

  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6-18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学生说。对,这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今天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呢。他们藏在你们的学具盒里,请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们搭积木。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同学们要先摸一摸这些积木的面,然后再搭,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1)课件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出示课件)叮当:这是我美丽的房间,我的房间许多物体的`面都是你们刚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小朋友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PGN0176.TXT/PGN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

  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

  ③从学生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名称。

  (2)正方形和圆的认识同上。

  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

  (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

  3.找一找。

  (1)微机显示“丁丁的房间”的'图片。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PGN0178.TXT/PGN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

  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

  【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难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

  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PGN0179.TXT/PGN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

  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素材。

  3.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同时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4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6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变式练*和发展练*三种不同层次的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8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四边形》认识部分中的第5课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研究*面图形、长度单位和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及掌握了各种*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之前,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去测量课桌、黑板、树干的周径、圆形花圃、篮球场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边长,并要求计算出边长的总和是多少,通过大量的感受活动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测量、比较的理念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2)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以及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长方形的特点,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长方形的特点,变抽象为直观。

  2、复*周长:出示学生的生活照,引起学生注意,设疑: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老师想把这张照片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花边要多长呢?引出周长,进而复*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之和。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先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前面学生在学*周长时已经学会用工具测量出周长了,这里开篇点题,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计算。

  (三)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1、讨论算法: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知道了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即先量后算。

  2、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①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

  ②学生分组交流想法,然后在自学本上写出自己的算法,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说算式(师板书算式),小组间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算法,课件演示,归纳算法。

  (3)小结要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非常多,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热烈、民主、交流的学*氛围,老师在“放”的同时又要注意“收”。

  (四)应用新知,达成目标

  1、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①一人上台板演,其余的在本上列式计算。

  ②集体订正,优化计算方法。(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好)

  2、出示两只兔子在赛跑的情境图,(正方形边长4厘米,长方形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①让学生猜猜看哪个长方形的周长更长。

  ②验证猜想。(分男、女生组比赛计算周长)

  ③引导发现: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是不相同的。

  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生作业:第42页及43页做一做第1题。

  从图形题上升到文字题

  由于长方形是一种空间图形,用文字来表述题意,是要学生从题意中转换为图形,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选作:第42题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小结,教师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6+4+4=20(厘米)6+4+6+4=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2+4×2=20(厘米)(6+4)×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和扩展练*。

  1、基本练*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并了解*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3)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

正方形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方形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方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正方形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中的六个*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正方形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正方形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因此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谁跑的路程长吗?(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边长×2+边长×2=周长

  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说课稿5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课件、课堂作业纸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

  2、说学法: 如何体现新课程学*的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得出结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子白板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周长呢?前面我们还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再过几天,圣诞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一些?(生自由猜)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的长就是要求“两张卡片一周的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长方形,组织学生活动量一量。(给各个小组都准备长方形的卡片)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计算出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要求小组合作,在合作进程中注意整理思路和方法) 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 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成果: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呢?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① 6+6+4+4=20(厘米) 在学生汇报了其中一种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② 6×2+4×2=20(厘米)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

  ③ (6+4)×2=20(厘米)

  (3) 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各,4×2表示两个宽的和),指名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4) 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5) 通过量一量计算这张卡片的周长,同学们想出了三种应运,真了不起!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比较简单,因此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板书)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件:

  (1) 出示正方形。

  师:经过学*,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 计算?这个问题跟正方形原什么有关?(边长有关)

  (2) 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教师巡视。

  (3)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学生算完后,找两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

  前板演示:

  ① 8+8+8+8=32(厘米)

  ② 8×4=32(厘米) 请用学说想法。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4)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求4个5连加,根据乘 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分别通过量、算、比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5) 小结。 同学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板书)。

  (6)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比较总结:通过计算,你知道哪张卡片所 需的彩带长一些?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什么就可以了(长和宽)。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 巩固练*。

  1、 教材P85做一做第1、2题。

  2、 教材P87练*十九第1、2、3题。

  3、 拓展P88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题巩固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同时学生学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今后学*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量:长6厘米宽4厘米 算:① 6+4+6+4=20(厘米) 5+5+5+5=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5 ×4=20(厘米) ③(6×4)×2=20(厘米) 比:哪种方法最优化

正方形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为大家展示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

  一、预*:完成前置作业

  教师根据本课学*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

  二、定向:出示学*目标,指名读、齐读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

  三、讨论:

  1.出示小组合作学*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讨论变得更加高效、具体)

  2.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交流学*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

  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后形成知识,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检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活动,巩固学生的学*成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六、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从而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三年组教师对这课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下面请张凤玉老师为我们做课。

正方形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正方形说课稿8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变式练*和发展练*三种不同层次的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正方形说课稿9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正方形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分页标题#e#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 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分页标题#e#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理解好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求各种图形的周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发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为下一节学*求长方形的周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节课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①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⑵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②能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正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

  ⒈6+6+6+6=?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简便算法?(6×4)

  ⒉观察图形,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⒊提问学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突出边和角的特点)

  【在第1题里复*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并且复*了乘法式子的含义,为推导求正方形的周长的简便算法作铺垫;第2、第3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本节课创设情境,复*了正方形的特点,正好一矢中的地把求正方形周长的关键点了出来。因此这三道复*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景,唤起学生学*的欲望。】

  ㈡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研究了正方形的角和边,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你们在这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能减低学生学*的盲目性。】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我先出示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并留下一个疑问: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多长的线?然后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做实验:围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填好实验报告(三角形有 条边,它们分别长 毫米、 毫米、 毫米、这 条边一共长多少毫米?列式为 。也就是说,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 毫米长的线。)学生通过讨论、互助,根据实验报告的提示都能先量出三角形三条边长,再把这三条边长加起来作为围成这个三角形所用的线。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与“这个图形的边长建立一个初始关系。

  实验二:我再出求另一块钉子板,围了一个正方形,又问:这个正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围出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填好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明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它们都相等。因此,测量了其中的一条边长后,其余的就不用测量了。那么,这四条边长的总和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实验,学生从“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发展到“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越来越贴*“周长”的概念了。

  那么,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认识基础上,再经老师的适当引导,周长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要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其实是算出围成这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所有 的总和。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填上“边长”两个字,那时我就可以揭示“凡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的揭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为了检查学生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我巧设了一道反馈练*:指出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四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指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上指出四种图形的边长,并按自己的话表达出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求什么?(求 形的周长就是求它 条 的总和。)通过强化训练,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我深知:只要学生理解好“周长”的含义,求正方形、长方形,乃至其它图形的周长,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在“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花大力气,是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了: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因为随着教学改期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让学生在自学时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呢?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电脑先显示了铁丝围成正方形后各边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想:用铁丝围成的是 形,已知它的 是35毫米,求它的 。其实就是求它的 条 的总和,可列式为 。)设计这个自学提纲,不但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好*惯,更让学生明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求出它的周长的道理。检查列式情况有几种:2+2+2+2=8(厘米)、2×4=8(厘米)或4×2=8(厘米),我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不作小结就又放一道题让学生解答: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样,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再列式。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与上题列出的式子作对比。检查式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列成35×4或4×35,而极少学生列成35+35+35+35,为什么?我跟踪追击地问学生。学生都冲口而说:“简便些”,“噢,那么,你们可以得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吗?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继续想: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它们的 ,然后可以用正方形的 + + + 或 × ,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而用 法比较简便。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设计中通过对教材练*题的重组,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练*: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同样,我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已知这块手帕是 形, 是25厘米,求它的 。根据周长= ,可列式为 ,所以它的周长是 厘米。

  2、变式练*:

  ⑴一张正方形的桌布,它的边长是85厘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在四周绣上花,求花边长多少厘米,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桌布的周长。”因此,在设计了一个思维过程:这张桌布是 ,已知它的 是85厘米,求花边有多长其实是求这块桌布的 。列式为 ,答:花边长 厘米。

  ⑵一块正方形的菜园,边长是15米,一面靠墙,另三面用篱笆围起来,篱笆总长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求篱笆的总长是求什么?我继续设计思维过程:要求篱笆总长是多少,先想一想它围了 边的篱笆,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菜园的 条边的总和?如果学生能想到是3条边的总长,列式并不难了。

  3、发展练*:

  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米,边长是多少米?

  这道题这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解答的:这个花圃是 形,已知它的 是60米,反过来求它的 。其实就是把它的 *均分成 份,求其中的 份,列式为: 。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㈣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承接开始,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让学了的知识保持清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质疑问难,不懂就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惯。

  四、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52(练*三十九)

  五、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2+2+2+2=8(厘米) 2×4=8(厘米)

  4×2=8(厘米)

  35+35+35+35=140(厘米) 35×4=140(厘米)

  4×35=1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附:

  回顾整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

  ㈡操作尝试,探究方法;

  分了三层:第一层——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㈣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㈤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我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路可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多种能力。

正方形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的方式。

  二、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能力的发展。

正方形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旧知,可以为学*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设计应与教材*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题为主,课外*题为辅”。*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基础练*: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巧算面积

  这些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

  长

  (分米)

  宽

  (分米)

  1*方分米正方形的个数

  (列式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正方形说课稿1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和扩展练*。

  1、基本练*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正方形说课稿15

  一、说设计意图

  我们班是托班上学期的孩子,他们对数学领域的知识还很缺乏的。在之前的教学中

  ,我发现,幼儿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整体来说,认识的还不够。为了

  让幼儿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图形,所以我把教学范围定在圆形和方形的认知上。将教

  学题目定为《圆形和正方形》。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圆形和正方形》是根据教材语言活动《方方圆圆的饼干》后继续延伸的数学活动

  。教案的设计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整个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为主,

  以幼儿喜爱的小狗为主要人物,符合托班的年龄特征,深得幼儿喜爱。以小狗要过生日

  为主线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而在图形的认知中,圆形与正方形是

  托班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也能让教学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因此,我选了这个教学内

  容。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要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求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且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

  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方面的发展水*: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接受能力比较弱。我从认知、能力、情感这三方面提出

  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能区分

  它们。

  2、初步学*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

  能区分它们。

  由于是托班上学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中的分类上,

  所以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学*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法和学法直接接到重点、难点说,说说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就行了。不单独说

  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实践法等。

  1、情境教学法:

  为幼儿创设了小狗来班里做客,和我们一起过生日的情境,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

  的环境中,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需要连接

  的恰到好处,我采用小狗和幼儿的对话形式来进入下个环节,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

  和小狗一起做游戏,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

  2、实践法:

  在教学活动中验证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让幼儿去实践操作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游

  戏环节中,主要还是验证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圆形和方形的知识。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

  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观察法、游戏实践法等学*方法。

  1、观察法

  教师出示各种圆形和正方形礼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形状,有利

  于巩固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2、游戏实践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操作边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探讨,学*简单的分类,正

  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学*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

  的问题。”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具上的准备

  这个阶段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托班幼儿喜爱游戏,喜爱小动物的天性。

  于是,我准备了一个玩具小狗,图形的两个“家”,以及有图形的小汽车,自制的圆形

  蛋糕和正方形蛋糕以及各种圆形、正方形小礼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2、物质上的准备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幼儿品尝图形饼干,在准备的时候,要求每位

  家长为幼儿准备图形饼干带到幼儿园来。在出示小狗时,是以小狗过生日为主线,所以

  准备了可以吃的圆形饼干和正方形饼干,在送小狗礼物的环节作为奖品送给幼儿品尝,

  以及在最后的品尝会中,幼儿可以品尝。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主动观察。

  2、情境游戏,加深理解。

  3、角色体验,操作巩固

  4、快乐分享,迁移生活。

  (1)出示小狗的生日蛋糕,引出课题——圆形和正方形,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出示玩具小狗,并直接告诉他们小狗要过生

  日了,我们要一起为小狗过生日,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该环节完成

  目标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没有具体的策略)。

  (2)出示小狗朋友们参加生日会的交通工具——汽车,创设坐汽车的情境,以对号入座

  的情节加深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坐在车上可以喝小朋友聊聊:汽车上哪些是圆形的?哪些又是正方形的?

  这一环节通过观察、提问,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形状,你一言我一语,幼儿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一个环节。

  (3)游戏:给小狗送礼物,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如何送?

  这个环节是根据数学活动要有实践和操作,用来验证幼儿学*的效果而定的。它既可以

  让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的欲望,并能让幼儿在

  实践操作中又一次巩固所学知识,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4)结束部分:图形食品品尝会

  以和小狗一起过生日引入最后的结束部分,主要是能让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

  带领幼儿自由选取图形食品品尝,在品尝过程中又可以再一次复*圆形和正方形,并且

  自然结束活动。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4)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等的氛围中一起学*,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学*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分三段编排,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是第二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汇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通过两个实例加以应用。让学生在探索中、在应用中,掌握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有所收获。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个方面。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后体会:

  1、“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不仅对新知的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a量一量:

  语文书、 数学书、英语书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b.描一描:

  出示一些图形,用彩笔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c.算一算:

  我是这样算周长的:

  d.用一用

  (1)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e.说一说:

  我发现:

  这一设计,通过量每条边的长度和描图形边线,充分尊重了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的一般含义,为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

  2、小组汇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上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练*设计注重应用。

  概括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安排了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篮球场题和桌布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欲望。也为今后学*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4、遗憾点:教学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放手让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但老师的补充说明仍然太多,教学的实施仍有不少操控的痕迹。

  其实,适当的放手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5)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判定》说课稿一等奖菁选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判定》说课稿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判定》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了一种特殊的*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

  二、说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士标:

  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弄清正方形与*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

  3、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2、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探究*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一个活动的*行四边形木框、白纸、剪刀、

  学生用具: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进入正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正方形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呈现两种通过不同途径得到正方形的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

  (2)讨论正方形的性质

  (3)通过练*加强对正方形性质的理解

  (4)寻找*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5)寻找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目的:

  1、 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想得到一个正方形,可以在矩形的基础上强化边的条件得到,也可以在菱形的基础上强化角的条件得到。于是在课上呈现这两种变化,为后面寻求*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2、 由于采用了两种正方形形成的方式,因此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都可以从中挖掘和发现。

  大致教学过程

  呈现一个*行四边形变成正方形的.全过程、(演示)

  由于*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先把*行四边形木框的一个角变为直角,再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此时*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可用如下图表示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即: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这个*行四边形木框还可以这样变化:先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再把一个角变成直角,此时的*行四边形也变成了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也可用图表示

  你能根据上面的变化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吗?

  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所以可以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即是邻边相等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即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因为正方形是*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所以它的性质是它们的综合,不仅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也有矩形和菱形的特殊性质,即: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的性质:

  边:对边*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

  例题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求AOB,OAB的度数、

  分析:本题是正方形的性质的直接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很多,要恰当运用,本题主要用到正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即正方形的轴对称性、

  解:正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一定互相垂直,所以AOB=90、正方形ABCD是矩形,又是菱形,所以:BAD=90且对角线AC*分BAD,因此:OAB=45

  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白纸来做一做

  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折叠,想,剪切)

  只要保证剪口线与折痕成45角即可、因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折痕作对角线,这时只需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行四边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们四者之间有何关系呢?

  正方形、矩形、菱形及*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的包含关系如图:

  此图给出了正方形的判别条件,即怎样判定一个*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再判定这个*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

  由于判定*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以作出判断、

  第三环节 课堂练*

  教材 随堂练*1,2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可比较如下:(出示小黑板)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6)

——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4月14日上周五我和往常一样,草草看了一遍教材,夹着课本就往教室冲去。走进教室发现分管教学的周校长前来听课,突然灵机一动让学生们对前来听课的周校表示欢迎,一来表示礼节,二来可以为课堂增加一些氛围,因为最*的课堂实在是糟糕,自己在讲解的语气自己都讨厌,一副全世界都和自己过不去的样子。每遇学生不听讲或者答错就苛刻挖苦的语言,让我自己都觉得讨厌,先让学生就更不能接受了。

  今天由于有领导听课,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改往日的阴霾,还与学生有说有笑。因为本节课内容在课本未给出例题,也未给定判定定理有哪些。我凭借自己的经验,在练*中找了四个判断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原题是:满足下列条件的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为什么?

  (1)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分且相等的四边形。

  设想是在这四个小问题中选取两个做代表进行分析解答,简单复*过正方形的性质后,我根据题目的条件写出已知,画出相应图形。开始带领学生分析要证明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可以用“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正方形”三种方法判定,让学生做出选择,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一步一步探索,最终证明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直到铃声响起,我才意识到下课了,之后草草小结,结束课堂,又重演了一贯的时间不够用的老毛病。之后,周校跟我建议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讲,不要面面俱到,我也意识到很多次都是要么因为探究时间过长而超时,要么,讲着讲着忘记了时间把控,把课程拉下一部分。这可能是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了,如何才能克服这一缺点呢?

  我寻思了一下,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有意识的把每节课当成一节重要的公开课,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识;第二、不能对自己松懈,教好学生不仅是自己的职责,也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第三、要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只看到教书是工作,更要从教书育人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不能只为了工资而工作。第四、要想办法客服职业倦怠,积极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学*了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长的知识。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很好,有些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周长知识的理解不太好。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学公式,有些学生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前,我就预想到有些学生在这部分学*中的困难,所以,关于图形周长的学*,我作为重点讲解,课上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力争每名学生都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在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学*后要加强练*巩固,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一、学生自学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之间的关系。

  二、学法引导

  1、正方形的定义,

  2、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

  3、矩形、菱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呢?

  三、知识点拔

  师: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等四边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请同学们在下图中填入*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生1:在黑板上完成:最大的圆圈是*行四边形,里面两个小的圆圈分别是矩形和菱形,两个小圆圈交叉处是正方形。

  师:为什么这么填?

  生:因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既是矩形又属于菱形,所以应该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师:很好,请大家认真思考正方形应该有哪些性质?

  生1:对边*行、四边相等。

  生2: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对角线互相垂直*分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内容。根据正方形的定义通过比较、分类与讨论归纳并总结了正方形的性质。几何知识的学*都是从一般到特殊地进行研究,在学*过程中注意比较哪些是一般的,哪些又是特殊的,助于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正方形是角、边都特殊的*行四边形。它是*行四边形,因而具有*行四边形的边、对角线、角的性质;又因其是特殊的*行四边形,它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注意选用这些特殊性,来解决正方形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最终发现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实现了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取知识。正所谓: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1、本节课的认识起点是:已积累了几何中*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知识,在取得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认知正方形。

  2、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自导自主的学*方法,流程为“合作探究,导入新课---实践应用,探究新知---继续探究,学*新知---随堂练*,巩固深化---课堂 总结,发展潜能---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3、学*过程中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发现、归纳的方式来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特别是在交流中体现出了“兵教兵、兵练兵”,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意识,讨论交流比较热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4、学生在做例4时,有的小组内动手折纸、现场拼图、再探究过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直观形象地得到了结论。

  5、本节 小结时,我采用表格形式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清楚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了印象。

  6、在展示环节,强调了学生每一步都要说明理由根据,让讲的同学头脑清晰,听的学生明明白白。

  7、不足之处:展示中浪费了太多时间,学生讲解时,几何语言使用不够恰当。今后要在课堂时间掌控方面和训练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上多加努力。对于特殊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学生还没有准确记会,以后还需要多给学生些时间去背诵。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意的是数学的知识教学,往往忽略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学生可能学会了知识上的技能,却不会把数学和世纪生活连在一起,在生活中不会应用数学,这样就造成了数学和生活的脱节,失去了学*数学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课堂上,我从身边的正方形以及谜语的方式引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充斥着生活,生活处处充满了数学,这样的数学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另外,本节课堂上,我让胆小的同学回答问题,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于数学学*困难的学生们更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放任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而且,这节课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他要到取得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勤于动脑的 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 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知道,当学*,尤其是数学的学*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新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把书本上的东西进行转化,变成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活动,把首相的数学转化为学生喜欢的事物或者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一、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从一幅画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从而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

  二、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并通过摆及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活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发现,最好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分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分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 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学*品质,充分感受了经历知识个过程。

  四、练*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在练*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设计了操场的练*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要求操场的面积必须知道操场的长和宽。给画配玻璃和铝合金边框既是为了课的完整,达到前后呼应,又能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和周长。同时在训练*题5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大。为能解决同一根绳子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这一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本来设计有估算一环节,但运用的并不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


正方形说课稿菁选(扩展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优选【五】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并了解*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从四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四边形,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的数感。

  4、通过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巩固知识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设疑激趣,引入新课;自读引导,探究新知;系统整理,明确算法;分层精练,巩固达标;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我创设了同学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乌龟因为路线不同发生争执,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小兔子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乌龟的路线是正方形的,那么他们的路线长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它们的路程长短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引出课题。

  (二)自读引导,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巩固练*五个环节。

  2、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在自主探索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优势,学生会得出3种算法:

  ①6+4+6+4=20(米)

  ②2x6+2x4=20(米)

  ③(6+4)x2=20(米)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从而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长方形周长,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尝试计算,二、交流汇报,三、总结归纳,四、巩固练*。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在试算中学生很容易得出:5+5+5+5=20(米)。5x4=20(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哪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分层精练,巩固达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我注重层次性,渗透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出示兔子日记,设计了"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关是让学生计算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关是已知边长求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练*;第三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的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变式练*,注重考察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设计的三个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节课的学*。

  (一)巧设情境 设疑激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灯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幻灯片演示)大家快看,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不公*,我的跑道长!”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学生争论)灰太狼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复*周长的含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价值,激起主动参与探索学*有关知识的欲望,唱响了“数学自主探索”乐曲的“前奏”,引出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

  (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用绳子绕跑道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可以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然后看跑了多少步再算;可以直接用尺子量)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学生争论后得出长方形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即可,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即可。)

  2、(教师幻灯片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3、交流个性化方法。

  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各自的理由,教师分别用幻灯片动画演示各种算法,帮助学生理解。)

  (1)6+4+6+4= 20(米) 即:周长=长+宽+长+宽

  (2) 6×2+4×2 = 20(米)即:周长=长×2+宽×2

  (3) (6+4)×2 = 20(米) 即:周长=(长+宽)×2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

  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12(米)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算法简便一些呢?说说你的想法。

  (反思: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也就是说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样长,看来比赛是公*的。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

  (三)应用生活 解决问题

  师:赛跑中灰太狼输的是心服口服,灰太狼顿时对周长产生了兴趣,他要求和喜羊羊进行求周长比赛,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进入求周长闯关赛。

  1、(幻灯片出示一张相片长5分米,宽3分米)要给相片做一个相框,至少用多长的木条?

  2、(幻灯片出示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8分米)要在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3、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想办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