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1)《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2)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兴趣,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2、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3、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1、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2、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4、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五、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

  1、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2、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扇子,剪刀,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2.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索、创造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学教学同时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教学程序编排上,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师生共同学*,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见解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得到励炼和发展,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教师坚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观点,给予每一个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让他们在自信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4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 、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

  思维能力: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

  学*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认一认”、 “练一练”、 “画一画”、“做一做”、“变一变”这几个环节来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面,初次直观感知角

  利用说一说、画一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后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说一说

  我根据教材例1情景中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剪刀、钟面和折扇图片,让学生找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2、摸一摸

  通过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现原来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和尖尖的点,从而形成对角的特征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学生经历了“说一说”、“摸一摸”这两个环节的学*后,对实物角的辨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发现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4、折一折

  这一环节通过用纸折角的活动,不仅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通过把所折的角“印”下来这一过程来完成从实物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利用“印”角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总结出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为后边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打下伏笔。

  5、认一认

  直接向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练一练

  我先设计了判断角的练*,通过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然后出示几种*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

  7、画一画

  在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后,我再利用画角来加深学生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特征的认识。

  8、做一做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出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9、变一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同时又借助《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三)总结延伸——儿歌总结、拓展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用儿歌总结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记忆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同时,又牢记了角的特征。最后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进行课外延伸。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大家玩得开心吗?你都见到了哪些景色?老师在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各地的建筑,大家看他们漂亮吗?那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漂亮呢?(学生会说出有角)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教师出示五角星,问:看,老师給大家带来了什么?那你说他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谁到台前把这五个角指給大家看一看?其实角的规范的指法是这样的,教师示范指角。好,现在大家用规范的方法,指指你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吧。同桌互相指一指。谁再到前面指一指你找到的角。

  3、那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现在请大家摸一摸这些角,看有什么感觉?闭上眼睛摸一摸。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的,滑滑的)

  4、那我们摸的时候有尖尖的,滑滑的感觉,你能否借助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把它描下来。学生描角。

  教师选几份展示。评价。谁是火眼金睛,这些角里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指名汇报。都有顶点。都有两条边。是不是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呢?师对角图逐一指一指。

  5、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其实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边说边画。连画3个角。你觉得老师画的怎么样?

  你发现老师刚才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现在大家会画了吗?

  学生试画。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觉得自己画的很好的请上来給大家看一看,找2、3生。问:你觉得他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

  6、小朋友都会画角了,那现在大家都能当小老师了,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角会判断了,我看大家是不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看看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角,它在哪里?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7、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角?看哪些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内做完一个角。

  做完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同桌的小朋友。现在和老师一起玩角,注意用心玩,边玩边观察。来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通过刚才玩角,你发现了什么?在老师做好了一个角,大家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比老师的角小。和老师的角同样大。你怎么知道和老师的角就同样大呢?现在是第3次玩了,请一个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谁愿意?小朋友你先做一个角,尽量大。大家都来当评委,看老师做的这个角,谁的的?老师再想想办法,教师把角的边拉长,问:现在呢?再次拉长,问:这次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仔细观察的好*惯。

  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

  2、摆一个角需要几根小棒?3根小棒能摆出多少个角呢?

  3、大家通过努力知道了角的许多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自己创造一个角,大家有没有信心?(毛线,铁丝,圆形纸片)

  把你创造的角贴在黑板上。评价黑板上的各个角。你觉得上面这些作品有创意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其实角的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再去探索,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1.认识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会数角的个数,角有大小,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回到黑板上:五角星中,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1)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的早上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主题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片中所隐藏的角。并告诉学生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角,板书出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本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活动:认一认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画一画角。

  1、认一认角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找角,并指给同桌看(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位小朋友们在自己身边找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摸角的感觉: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我及时告诉小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两条边。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做一做角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玩一玩角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游戏1:变角

  要求用身边的材料(如手指、课本或其它学具)一起来玩变角的游戏。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2:谁的眼力好

  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画一画角

  (1)观看视频上角的正确画法。

  (2)请小朋友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强调画角时一定要用尺子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学生评价。)

  (4)儿歌总结画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巧设练*,巩固提高

  基础练*:1、识角。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练*: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几点:

  1、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学*。本课通过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3、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

  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体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教学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认识水*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话说小圆点拉着太阳的胡须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松,"啪"地从空中摔下来,一下子摔到地上,有两条射线被小圆点扯掉下来啦。

  "这怎么办呢?"小圆点对躺在地上的两条射线说:"不要紧,请圆规大叔来帮忙,请他把两条射线连起来。"这时大铅笔博士出现了,笑**地指着身后的高个子,戴着一顶黑帽子的圆规说:"能是能,不过连起来不见得一条直线,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圆点问:"我们试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们连在一起,结果呢?"哎哟"小圆点叫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上面还有一个拐角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来了吗?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配有动画的故事,用故事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学*)

  (二)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课件展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校园一角》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

  ③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观察一下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b、师:角爷爷今天过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员,快来帮帮角爷爷,他该欢迎谁呀?

  课件展示:

  c、学生活动汇报交流(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 、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

  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2)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汇总10篇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 ——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 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

  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说课稿]认识后,马上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归纳角,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 并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5,练*:(屏幕出示练*)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辨析练*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些什么

  〈四〉巩固练*

  1,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媒体显示)

  3,(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1)《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2)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兴趣,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2、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3、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1、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2、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4、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五、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

  1、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2、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会用直尺画角。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通过角的特征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可热闹了。看,今天在校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发现它了吗?请你快把书打到38页,看看“角”藏在哪里呢?(汇报)

  2、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是太强了,那么现在请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表面上藏着角?你还在哪里发现过角?你能说出来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个角?

  3、 那你愿意到数学王国里认识“角”这个好朋友吗?(板书)

  二、 初步认识认识

  1、 不管“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哪里你都能找到,那么在数学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想看看吗?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这个点摸摸,说说什么感受?这是角的顶点。(读)现在请你摸摸这两条边,什么感受,这就是角的边,(读)一个角有几条边?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读)

  3、 请你用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给你同桌介绍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称。

  4、 你能指出黑板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5、 练*。你能在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

  三、活动:既然角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摆个有角姿势。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规则纸)我们玩的高兴可是这张什么也不是的.纸先生不高兴了,他也想和角成为朋友,我们能帮他找到角吗?我们可以动手折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纸按*,然后再折。

  2、请你把折好的角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折出的角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贴三个)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个角大吗?纸先生高兴了,现在把你的纸先生放在桌位里吧。

  3、我们还可以用两条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个活动的角呢。这图钉就是角的顶点,这就是两条边,现在请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做一个活动的角。

  4、谁愿意和我比一比谁的角大?(两条边开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这两个角谁大?虽然这个角的边很长,但是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也就是说角的大小和边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四、画角

  1、角已经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了,让我们来画画角吧。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读)

  2、请你认真看。教师画,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能画出一个角。(强调向不同方向)

  3、画角时要牢,先画定点再画边,现在请你画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们手里都有三角形,请你拿出来,它有几个角?给你一把剪刀,你能让变成四个角吗?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给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摆出角吗?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还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吗?

  2、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小快乐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判断。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学具:三角板、小棒、纸条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

  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两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红领巾上的角为例,质疑:红领巾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角。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想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

  (一)基础练*:

  1.我是小老师: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我是小医生:判断角;

  3.我是小法官:数角。

  (二)拓展练*:

  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用小棒搭角或纸条折成角,让学生在玩中形象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这张纸还剩几个角?”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拿出学具剪一剪。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反思。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辨析练*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屏幕出示练*)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复*,加深了认识。 巩固练*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设计思考题以本节知识为基础,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让学生以学*小组人单位讨论,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开发智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生活,那你们*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的早上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主题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片中所隐藏的角。并告诉学生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角,板书出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本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活动:认一认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画一画角。

  1、认一认角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找角,并指给同桌看(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位小朋友们在自己身边找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摸角的感觉: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我及时告诉小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两条边。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做一做角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玩一玩角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游戏1:变角

  要求用身边的材料(如手指、课本或其它学具)一起来玩变角的游戏。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2:谁的眼力好

  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画一画角

  (1)观看视频上角的正确画法。

  (2)请小朋友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强调画角时一定要用尺子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学生评价。)

  (4)儿歌总结画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巧设练*,巩固提高

  基础练*:1、识角。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练*: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几点:

  1、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学*。本课通过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3、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的早上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主题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片中所隐藏的角。并告诉学生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角,板书出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本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活动:认一认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画一画角。

  1、认一认角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找角,并指给同桌看(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位小朋友们在自己身边找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摸角的感觉: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我及时告诉小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两条边。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做一做角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玩一玩角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游戏1:变角

  要求用身边的材料(如手指、课本或其它学具)一起来玩变角的游戏。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2:谁的眼力好

  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画一画角

  (1)观看视频上角的正确画法。

  (2)请小朋友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强调画角时一定要用尺子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学生评价。)

  (4)儿歌总结画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巧设练*,巩固提高

  基础练*:1、识角。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练*: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几点:

  1、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学*。本课通过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3、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

  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体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教学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认识水*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话说小圆点拉着太阳的胡须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松,"啪"地从空中摔下来,一下子摔到地上,有两条射线被小圆点扯掉下来啦。

  "这怎么办呢?"小圆点对躺在地上的两条射线说:"不要紧,请圆规大叔来帮忙,请他把两条射线连起来。"这时大铅笔博士出现了,笑**地指着身后的高个子,戴着一顶黑帽子的圆规说:"能是能,不过连起来不见得一条直线,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圆点问:"我们试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们连在一起,结果呢?"哎哟"小圆点叫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上面还有一个拐角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来了吗?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配有动画的故事,用故事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学*)

  (二)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课件展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校园一角》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

  ③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观察一下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b、师:角爷爷今天过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员,快来帮帮角爷爷,他该欢迎谁呀?

  课件展示:

  c、学生活动汇报交流(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3)

——《角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3)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4)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

  (5)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辨析练*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屏幕出示练*)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复*,加深了认识。 巩固练*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设计思考题以本节知识为基础,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让学生以学*小组人单位讨论,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开发智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4)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9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复*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并能正确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现在是哪一个季节?(秋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松鼠想到山上摘松果吃,可刚出门,就遇到了一群小客人,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这下可把小松鼠难住了,它想请教大家,角是什么样的?谁愿意帮助它?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师:小松鼠还是不明白,谁能画一个给它看看?(生上黑板画)你是怎么画的?

  (生:过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2条直线)

  谁能把角各部分的名称也告诉它?生说,师在生刚画的角上标出。

  小松鼠还想知道直角是怎么画的?(生画)你是怎么画的?(过一点先画一条直线,它和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再过这个点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线,最后要画上直角符号)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在课堂上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与充满活力的氛围,学生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学的轻松愉快。课堂伊始从向小松鼠介绍角而进入复*,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通过大家的介绍小松鼠知道了(师板书:)角(直角)的组成、画法,它们都属于角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讨论:角与直角是一回事吗?

  生归纳得出:直角一定是角,但角不一定是直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复*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识知识结构,学会复*的方法】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1.有了大家的介绍,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接待了客人,你想去看看它的表现吗?出示(1)(2)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角?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师:这是小松鼠的答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为什么?(生略)

  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生略)

  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设计意图:通过“你对小松鼠的答案有不同意见吗?”的提问,使学生担当了一个倾听者和一个思考者的角色,学生学*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接着提问:“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引起学生思考、反思,教育小松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惯的培养】

  听了大家的话,小松鼠心服口服,它想邀请大家一起去摘松果,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出示(3)(4)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做对了就让过去,既然大家都是朋友,谁愿意上?

  (3)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4)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生边说边标出)

  大家表现很好,我们继续出发。

  3.刚到树下,一条大蛇出现了,怕吗?咱们用手势对付它,可以吗?

  (一只手打“√”,“×”用两只手)出示(5):

  (5)小法官。

  ①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

  ②角的边画的越长,角就越大。( )

  ③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同样大。( )

  4.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松鼠终于摘到了松果,可是一只老虎挡在了路上,我们有信心战胜它吗?出示(6):

  (6)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生边说边标出)

  有了大家的帮助,小松鼠终于品尝到了美味的松果,帮助别人你快乐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请大家接受最后的考验吧.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可用测试纸呈现)考一考

  1.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请在角的后面打“√”

  2.画一个直角

  3.下面的图形中有( )角,( )个直角?

  4.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 )角.

  自我评价园:

  (师批改,或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怎么样?

  【评析: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就是老朋友了,对吗?你知道我这个老朋友喜欢怎样的学生吗?我更喜欢爱提问题的小朋友。你想问我什么呢?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这个数学的好朋友带来了吗?(三角板)你怎么跟这个好朋友打招呼?(握手)握手时你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有点疼…)让我来试试看,真的,它怎么会咬人?(角)原来是这样的。(板书:角)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老师明白了,小朋友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小学数学教案《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它们是角吗?

  3、那你们心目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想象的一个角画出来好吗?你们对黑板上画出的角想说些什么?(小朋友画的一个角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等一下再来看。)

  4、但老师又有点明白了,看来角不单单是一个点,(多媒体演示)这一点尖尖的只是角的顶点,那还有什么呢?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这样的图形就是角。小朋友一起来指。(再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的顶点与边,学生模仿指)

  5、用这个方法把你身边的角指给同组同学看。(指名上来指)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小朋友闭上眼睛,把角记在头脑里,问:头脑里有角了吗?是怎么样的?

  7、画角: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头脑里也有了角,你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

  (1)你准备怎么画呢?

  (2)(多媒体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电脑老师是怎么画的?再来看一遍,对的,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小朋友也用正确的方法画两个方向不同的角,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再看看你们组画的角,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真会欣赏人。

  8、小结:学到这里,你对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辩论提高

  1、角爷爷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送来了好多角家族的成员,小朋友,快来看,你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2、学到这里你对黑板上的这些角又想说些什么?

  3、做角:拿出毛线、小棒、纸、吸管来,问:这里面有角吗?请你当一回魔术师,变出角来,也送给角爷爷。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也说它也是角呢?小朋友真是心灵手巧,用不同的材料做了不同的角,但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小猴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说:你们看,你们看,我送来的角才多了,你们看出来了吗?谁也象小猴那样多送几个角给角爷爷,你想送什么图形呢?

  5、这下小猪明白过来了,他不但把这条边拉直变成了角,而且还添上了一条线,你猜小猪送了几个角呢?

  6、你们都送这么多角给角爷爷,这下小猴可急了,猴妈妈说:“别急,别急,你只要在这个三角形上……就会使角变多起来。你们有办法吗?那赶快来试一试。(小朋友也可以到别组去看看,看哪一组画得最漂亮,角又最多。)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8——P39例1、例2,P40做一做,练*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尺子、小棒、活动角、圆形纸片、角操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那么你能用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面图形吗?

  摆好了吗?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如有学生说是长方形强调四根小棒同样长意味着这个图形的四条边同样长所以只能是正方形。

  现在拿走一根小棒,请你用三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接着再拿走一根,你们看看现在的图形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稍顿)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地就热闹起来。(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课件闪烁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看看,剪刀、吸管、水龙头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课件显示:从主题图中放大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

  我们用手摸一摸找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三、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开始,用三根小棒摆出三角形,再拿走一根小棒是什么图形了呢?这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初步认识,以次导入课题。接着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生活找角,并且放大物体从中找角,然后用圆形纸片做角,摸角,从而找到角的特点尖尖的叫顶点,**的叫边,引导学生让他们找到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在教室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出示多媒体,学生观察四个*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理由,接着用小棒做角,画角。

  整节课感觉自己比较累,是因为害怕被学生牵着跑,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牵着自己跑,因此老师自己在讲,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有些教学设计中衔接不自然,例如,在脱去角的外衣后应给学生时间观察,这方面我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应该注意课堂生成直接接着再去掉两个角,然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角,也可以找到角的特点尖尖的,直直的,我讲的时候用的是**的这里不对。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用圆形纸片折角,但没有注意学生的基础,这个时候学生还没认识到角的特点。让学生找角时,我犯了一个错误,课桌上的不是角它们的定点没有尖尖的,但我不仅说那是角还让它们数数目。用小棒拼角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让他们自己拼角,而是我说要求他们拼,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失去了自己探究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合程度有关的知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大家玩得开心吗?你都见到了哪些景色?老师在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各地的建筑,大家看他们漂亮吗?那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漂亮呢?(学生会说出有角)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教师出示五角星,问:看,老师給大家带来了什么?那你说他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谁到台前把这五个角指給大家看一看?其实角的规范的指法是这样的,教师示范指角。好,现在大家用规范的方法,指指你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吧。同桌互相指一指。谁再到前面指一指你找到的角。

  3、那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现在请大家摸一摸这些角,看有什么感觉?闭上眼睛摸一摸。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的,滑滑的)

  4、那我们摸的时候有尖尖的,滑滑的感觉,你能否借助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把它描下来。学生描角。

  教师选几份展示。评价。谁是火眼金睛,这些角里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指名汇报。都有顶点。都有两条边。是不是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呢?师对角图逐一指一指。

  5、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其实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边说边画。连画3个角。你觉得老师画的怎么样?

  你发现老师刚才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现在大家会画了吗?

  学生试画。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觉得自己画的很好的请上来給大家看一看,找2、3生。问:你觉得他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

  6、小朋友都会画角了,那现在大家都能当小老师了,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角会判断了,我看大家是不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看看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角,它在哪里?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7、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角?看哪些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内做完一个角。

  做完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同桌的小朋友。现在和老师一起玩角,注意用心玩,边玩边观察。来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通过刚才玩角,你发现了什么?在老师做好了一个角,大家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比老师的角小。和老师的角同样大。你怎么知道和老师的角就同样大呢?现在是第3次玩了,请一个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谁愿意?小朋友你先做一个角,尽量大。大家都来当评委,看老师做的这个角,谁的的?老师再想想办法,教师把角的边拉长,问:现在呢?再次拉长,问:这次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仔细观察的好*惯。

  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

  2、摆一个角需要几根小棒?3根小棒能摆出多少个角呢?

  3、大家通过努力知道了角的许多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自己创造一个角,大家有没有信心?(毛线,铁丝,圆形纸片)

  把你创造的角贴在黑板上。评价黑板上的各个角。你觉得上面这些作品有创意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其实角的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再去探索,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1.认识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会数角的个数,角有大小,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回到黑板上:五角星中,有几个角?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 “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

  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 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拿出一张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 师(拿出课本):书本的这里也是一个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好老师手上的活动角,(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折短)你们发现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册第38-39页例1,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的程度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长角形卡片,活动角,三角板、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位新朋友来,你们想认识吗?(想)它是谁?(蓝猫)听听它在说什么?(Hi!我是蓝猫,听说你们中心小学新建了篮球场,非常美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朋友们正在做什么?(跳沙池)[播放学生跳入沙坑后姿势定格如图:,]光标闪动伸展的手臂与身躯形成一个直角,弯曲的双腿处形成一个锐角;学校操场广千牌的面上有4个角。

  2、师:我们校园不但漂亮,而且有很多角,这些角都是美丽的图形,你们想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找角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5)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四、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营造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巧设练*,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练*八第3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辨别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并能画出大小、方向各不同的角。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认识抽象的角,知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角的画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折纸吗?(喜欢)现在就请你拿出一张纸,喜欢折什么就折什么,时间只有两分钟。……折好的同学请站起来,把你的作品高高地举起来,大声告诉大家你折的是什么。

  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作品,老师真佩服大家。老师也想折(举起提前折好的角),看老师折的是什么?……是角,(师用手笔划出角:从顶点出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图形——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说角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受可以看到角,谁来说说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学生从教室内外、家里找出各种各样的角,边说边比划。)

  2、做角

  (1)用你现有的东西:包括铅笔、纸做一个角?同桌讨论着做角并比划出来。

  (2)用身体表演角。

  (3)用纸折角。

  (4)全班交流三种做角方法。

  (5)全班折纸角。

  3、认识角

  拿出折好的角,扎扎手,有什么感觉?(扎手)咱们给它起个名字?(顶点)再摸摸两条边,有什么感觉?(*滑,说明很直)起个什么名?(边)多说几个角各部分名称加以强化。

  4、画角

  现在,你应该知道角长什么样了吧。想不想把角画出来?好,自己画。抽一生到黑板上画,并说画法,教师总结,学生再画一个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特殊角:直角、钝角、顶点方向不同的角,让学生判断,并写出它的顶点、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三、小结:

  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画角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演角——折角——观察感受角——画角——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

  5、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评:从设计中看,整个教学过程,说角──做角──认识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只有老师大胆放手,才有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首先,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兴趣,为学*新知做好准备。其次,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最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角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本环节通过儿歌的教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比一比”“唱一唱”,学生处在“好学”、“乐学”的高昂学*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创设“闯关游戏”的竞赛形式,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一关: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我用这样的情境吸引引学生,有一些小伙伴要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躲进了这些*面图形的身体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嘛?

  第二关:拓展思维

  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两个角?(两个不同的结果,开拓学生的思维)。

  以上练*的设计,即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和“找角”练*,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6)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中巩固,在合作中学*。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 、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

  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生活,那你们*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 ——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 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

  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说课稿]认识后,马上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归纳角,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 并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5,练*:(屏幕出示练*)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辨析练*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些什么

  〈四〉巩固练*

  1,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媒体显示)

  3,(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练*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练*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点击)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份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目标导学

  1. 播放暖场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

  师:(出示三小校门照片-主题图)走进我们整洁美丽的校园,隐藏着好多好多的数学知识,有三角形的小旗子、长方形的匾额……这么多的图形就组成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你能找到角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多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脱去华丽的外衣,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二、合作探究 互动雅学

  (一)角的特征教学

  过渡:(板书抽象的角)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独立思考,指名多位同学说

  1. 教师归纳:所以角有一个尖尖,我们把它叫做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叫做边。

  2.同桌互说

  3.小结: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4.数学游戏:谁的眼睛明又亮

  过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儿吗?

  (1)第一关:判断角。出示红卡:第1题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火眼金睛,最快地找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请拿出红卡第一题

  独立思考、同桌互查、全班汇报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或者找角的时候,都要用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它就不是角。

  (2)第二关: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并说明原因)出示红卡:第2题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8)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5】份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新教材是分成两步来深化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第一步就是今天所上的内容,第二步则是在四年级下册比较系统地学*小数,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将小数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因此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上学期所学的分数的知识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去初步地感知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要产生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这节课里,是否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产生的意义?

  思索了之后,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体会到这点。虽然在四年级下册中,教材上将明确地提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小数留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是最深刻的,因此,我安排借助长度单位,并采用直观手段将1米长的纸条*均分成10份来理解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来表示,促进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同时也为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作下铺垫。

  2、把握学生学*起点,珍视学生原有经验。

  学*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从逻辑起点上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从现实起点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实起点,体现在:一是让学生自己来认读、写小数,在尝试的过程中,再给予指导。二是,对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在说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等。

  3、联系生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参上明确指出应注意把握三点,其中的一点就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的确,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小数,学生将更易于接受。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走进超市,感受商品价格上小数的具体含义到借助一米长的纸条来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同时,由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为此,借助长度单位,并采用直观手段将1米长的纸条*均分成10份来理解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来表示,促进学生更容易地接受。

  当然,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困惑:如在这堂课上,是否有必要向学生讲明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怎样才能使学生联系长度单位更轻松、更扎实地去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有待思考。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练*,在练*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3、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和的宽松的学*氛围,师生*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师:昨天,郑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两个小朋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

  多媒体展示: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教学设计以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小数读写学*

  (1)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里不要求学生尽全尽美地回答,只要学生能提到点自上,就说明他对于小数价格的实际含义有所了解,但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培养准确完整的表述能力。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

  (1)生活例举

  师:通过钢材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老师加以肯定)

  师: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郑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82厘米。

  板书:1米82厘米

  师:猜猜郑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郑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为什么能用1.82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从而过度到本节课的另一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和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理论。

  (2)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师:对了,1分米是1米的,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0.1米

  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0.3米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和7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

  (3)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

  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0.01米

  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

  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0.03米

  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0.18米)

  板书:18厘米=0.1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82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整体性。通过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反过来思考“1.42米是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

  1.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2.价格竞猜游戏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的小数计数法来玩一个“价格竞猜”游戏吧!

  多媒体展示:玩具汽车师:玩具汽车的价格在100元――120元之间,有小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拓展的应用,第一个是让学生了解古今的小数的表示方法和小数点的设计者,让学生在学*构建小数的意义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第二个价格精彩游戏设计是为了综合运用小数的知识,不仅设计了小数的读法,还间接拓展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今后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元角分

  5.98元5元9角8分1米82厘米=1.82米

  0.85元0元8角5分米分米厘米

  2.60元2元6角0分18厘米=0.18米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练*,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的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读写、数位、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并会读写小数,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小数的起始部分,是今后继续学*小数意义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必备知识。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注意体现“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课程理念,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拟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并体验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会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与整数的比较,知道小数的组成,能熟练说出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多少。了解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

  3、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会熟练说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提高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多媒体播放明明妈妈买水果的录像:电子称上依次显示出:3.25、0.8、2.7这些数,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的区别,引出小数,板书课题。这样引入使学生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小数的积极性。

  环节二、师生交流,认识小数。

  这个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借助经验,读写小数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读写小数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先试读这些小数,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反馈、纠正和同伴互助、讨论汇报得出读写小数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的进行小数的读写。这样教学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比较迁移、认识小数

  此环节我采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很自然地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地教学。并借助整数的数位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所占的位置也有名字,从而告诉学生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这样设计既沟通了整数与小数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蕴含着简单有效的学*方法。

  第三步:模拟购物、理解小数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根据三年级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首先多媒体出示部分商品及价格,要求学生先读出这些小数,接着进行小组

  合作。要求各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核对员,另两位学生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购物时要说出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说对了,就把相应的图片送给他)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在汇报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概括。得出结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环节三、指导看书,培养*惯

  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填一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环节四、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因为这节课是起始课,基础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把教材练*十八的第1题、第3题、第5题作为基本练*题。通过这个练*,巩固新知,使学生熟练地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组成。

  (2)趣味练*

  这个练*借助动画,加上童声配音,使练*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会把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又会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3)拓展练*

  为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小数。我设计了拓展练*。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组成小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以上多层次的练*,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形成技能。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环节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和学*方法后,我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中有知识的概括,有数学思想的渗透。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六、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捷性。整体来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附板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3.252.70.8……都是小数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25读作:三点二五

  十百

  分分

  位位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