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8-22 08:39:46 说课稿,数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 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 ……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

  1、这道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均分”的方法。

  *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均分”

  在学生对*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均分”,再概括出“*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均分到最优化*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方式,展开自主学*。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

  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绘图纸)、计数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三位数,引导学生读数.(题目自拟)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学例6.(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使学生明确:千和万两个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3.教学例7.(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80、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80,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读数时首先判断最高位是什么位.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

  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

  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示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1)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方式,展开自主学*。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

  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

  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示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说教材

  《*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图形的*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移搬家,让学生感受*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移与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方式,展开自主学*。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

  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

  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示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2)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优选【10】份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加法估算是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学*估算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减法、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

  在教学口算、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在以前的练*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题,只是口头的练*没有书面表达。加法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能力目标: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二、说教法和学法。

  计算类的课大体说来较为单调和枯燥,二年级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强,重复的练*会使学生疲劳,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贴*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猜价格游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层层深入。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从贴*生活的购物情境里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自主探索加法估算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估算意思和能力的目的。

  三、说过程。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分三步来实现我的设想。

  (一)铺垫沟通。(用时8分左右)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沟通已有的知识,为下面的估算求和作好准备;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猜测商品的价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我的朋友刚来深圳工作,租了房子要买一些小电器以下是她打算买的几种商品,你们能猜一猜它们的价格吗?)

  教师出示四件商品,分别是电话208元;台灯196元;电钣煲303元;微波炉299元。四件商品是因为四个大组准备的,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游戏。教师先说商品的价格接*是几百元,再让学生猜。学生猜,教师板书并归类。

  1、提问:我们说208接*200元,还可以怎么说?(大约,差不多)

  2、提问:你能用一个式了表达吗?

  教学约等号的读法的写法。

  (二)体验应用。(用时14分左右)

  猜测出各商品的价格后,接着出示问题。想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钣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学生自主解答并与同学交流,师生共同找到如何用算式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本着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的新理念,体会发现的乐处,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数学的信心。老师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算式表达,师生共同寻找最好的表达方法,

  (三)巩固发展。(16分左右)

  1、充分利用现有的例题资源接着出示问题,四个问题同时出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让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与实际计算的不同,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问题同是呈现是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在思考,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2、书上练*,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3、小结:

  全课的小结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但它需要细心的观察,理智的判断,让学生在不经意建立数感。

  四、说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课,计算站很重的比例,但计算课又因为学生的速度差异,很不好调控,常常是自己都难让自己满意。本课是先说再上,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成预设的练*,效果还不错。

  首先一切的准备都是值得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显得从容有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大气些,开放些,课上程度好的学生没闲着,较差的学生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整体来说自己基本满意。但要上好计算类的课,还有需要更多的探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方式,展开自主学*。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个练*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1、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的*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设计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3、导入并板书课题;4、练*: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打算安排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2、练*: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将学校、汽车站、电影院、火车站与少年宫的图片,发到相应的小组中。

  设计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为学*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场景图中已经游览了5个地点,还剩4个地方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超市和公园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东北和西南的含义,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步获得的学*经验,说说体育场、人民桥位于学校的哪一面,从而认识东南和西北。

  这部分的教学有三个注意点,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认和命名都是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这些方向的互相关系和排列顺序。第二,在引导学生认识“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时,要让学生理解东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为东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为西南。由此再让学生将此命名方法自主应用到认识东南和西北中。第三点,让学生回答“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时,要注意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说成:体育场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还没弄清楚,或者说成:学校在人民桥的西北面,这就是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弄倒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联系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因为“认识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加强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要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同时紧密结合教室内学*小组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学生间的位置关系等,让学生置身于直观而又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互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试一试”让学生在已经标注了“北”的指南针周围把其他七个方向填写完整,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已经认识的八个方向,并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已经标出的“北”,思考要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可以先确定其中的哪几个方向,再确定哪几个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先确定好东、南、西、北后,再确定另外四个方向就容易了。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独特想法。学生在感受思维的多样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加深认识

  对于“想想做做”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 )在( )的()面”和“()的()面是()”这样的句式对图中的相关场所关系展开描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制作方向板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顺序完成折纸和填写方向等操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把方向板上相应的方向与之相对,并把方向板放*;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标记确定其余的方向。可以先尝试在班上确定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选定校园里的某个地点继续尝试运用方向板确定方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在分数目较大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利用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通过观察、交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比除数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从而引出除法竖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

  (板书)55 ÷ 8

  3、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或者是7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以商不能是5,如果商是7,则会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商不能是7,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用6试商。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试商,二相乘,三相减,四比较。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题,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完整地解决问题的好*惯。

  (四)课堂小结

  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加深学*新知的印象。

  五、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篇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案,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学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练*上也不断出花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训练和做题,从小组中的进行比赛演练,活跃气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实际操作练*,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的意义,练*创新能力。

  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可以多说说为什么,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后再让他说说看,充分发挥开始时反复强调的方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掌握本课的内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师可以举一些相同结果的式子,如3个4相加是3×4=12,而4个3相加是4×3=12,两个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对比体会,从而再起强调的本课的重点,了解到两个乘数的意义,或者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编一编这个算式代表的意义和问题,反过来考学生。

  3、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一、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的,本课学*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

  (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二、教法指导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揭示课题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问题3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然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4你认为有一个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例题解析;课外兴趣小组

  (1)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猜想结论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推理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练*(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有关等边三角形推理的练*。目的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并培养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惯。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直接引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探一探(猜方块)

  (1)问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猜一猜这里有几块小方块?

  小朋友们猜的对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演示)

  问2:小朋友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10个一是多少?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

  (2)问1:这是几个十?(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二)。

  问2:这一次是怎么数的?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

  (3)(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三)。

  问:这次又是怎么数的?10个100是多少?(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可以提示:说完整。)

  (4)小结: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一百一百地数,10个100是1000.小朋友们数数的方法可真多呀,那就让我们数一数吧!

  2、数一数

  (1)学生齐读题:一个一个地数,从188数到204

  问1:189,接下去是多少?(表扬数出190的小朋友)

  问2:190是怎么来的?(提醒:刚才是189,加上1,在哪一位上加1)

  问3:个位原来是9,现在加上1是几?(个位滿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问1:199下面再数一个是多少?

  问2:200是怎么来的?(表情感染学生)

  问3:小朋友们数得真不错,向十位进1后又发生了什么?

  (3)谁知道999添上1是多少?(师生一起说)

  (4)小练*

  刚才小朋友们把数数当中最难得问题都解决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练*1: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下一个数

  99– ( )

  189– ( )

  299--( )

  练*2:一个一个地数,数出前一个数

  ( ) –380

  ( ) –510

  ( ) –1000

  (5)同桌合作

  刚才小朋友们会数出一个数的前一个数或后一个数,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考考你的同桌吗?

  反馈:问:你刚才出的数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扬:这2个小朋友们啊,一个出得好,一个答得好。

  (6)分组数数

  看来啊,刚才同桌合作得不错,那我们男女来比赛吧!

  女生: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男生: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

  (及时表扬)

  3、读一读、写一写

  (1)猜一猜

  你们数得那么棒!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1000以内的数吧!

  刚才你们猜得那么准确,现在有那么多的小方块,谁来猜一猜?

  (肢体语言、表情语言表达多了还是少了)

  (2)问1:这些小方块啊,排列得很乱,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提醒下猜出了方块有多少块,如果把小方块这样排列,你能马上知道这里有多少小方块吗?

  问2:你怎么能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个数?

  (板书:1个百,2个十,6个一)

  对呀!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126.

  (板书:组成126)

  (3)问1:那如果把126放在计数器上,你会放吗?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放1个,十位放2个,个位放6个?

  (4)刚才小朋友们真棒,老师没说,你们都会了,那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304

  问1:这个数你会写吗?并且把读法也写在本子上?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0,个位上写4呢?

  (板书:3个百,4个一组成304。)

  (6)580

  (板书:5个百,8个一组成580。)

  (7)问1:304,580这两个数都有0,304和580这两个数的“0”能不能省略?

  对呀,就像这位小朋友坐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那如果他今天请假了,我们应不应该给他留位置?就像0,它起到占位作用。

  (8)强化

  240,403

  (9)问1:这些数你会读吗?同桌之间读一读。

  909 600 398 350

  问2:谁来读一读第一个数?那谁来说说它的组成?

  (10)问1:请小朋友们写在本子上,谁来说?

  (题:5个百和3个十是( )。5个百和3个一是( )。)

  问2:做了这两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练一练

  练*纸:一、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2、300里面有( )个百,7个百是( )。

  3、536里面有( )个百,( )个十,( )个一。

  4、8个一、2个十、9个百合起来是( )。

  二、填一填

  (1)599的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

  (2)9个十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

  (3)一个三位数,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 8,2在十位上,这个数是( )。

  5、玩一玩

  (1)小朋友们学得那么棒,老师奖励你玩一玩。

  这是一个打靶游戏,绿色代表1分,黄色代表10分,蓝色代表100分,红色代表1000分。

  (2)问1:1号选手开始打靶了,你们看好,谁能快速说出他打了几分?

  问2: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表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板书:331)

  (3)问:谁能快速说出2号选手得了几分?

  (板书:520)

  (4)问1:假如是你,你最喜欢射中那个部位?

  问2:那现在这个数,你知道是多少吗?

  表扬:你真棒,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知识,你都会了。

  (5)刚才3位选手打出了3个分数, 谁赢了?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小朋友们回去好好预*。

  6、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 1 2 6 是由1个百、2个十和六个一组成。

  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100。 3 0 4 是由3个百和四个一组成。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1000。 5 80 是由5个百和8个十组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均分的今后学*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均分”,体会小数目*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均分”的不同,明确“*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引向表象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的分法“*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均分”变成“*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采取了随机编排,而且例题大大减少,共只有3个例题。这样并不是降低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策略,可以节约更多的学*时间,学*更多的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对后续学*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应的除法口诀。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68页到69页,也是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思想的学*方法。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仅为今后学*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分析、类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我通过创设儿童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通过观察、比较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发现规律,进而类推出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复*导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要去游乐园,必须先渡船过河”的情境,这样复*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学*状态。

  2. 合作学*,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由“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还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们4人去玩碰碰车吧,每张门票9元,需要多少钱?”这是旧知识,学生大都能够很快得出9×4=36(元),并回忆乘法的意义,9×4表示4个9元的和,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问题:“我们4人去坐有轨电车吧,每张门票10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路的同学,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维

  方式的不同,学生肯定会会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个10相加;有的会联想第一个问题,想到9个4是36,再加1个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只要学生说的算法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学生想到10×4表示4个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得出这一方法,为后面总结口算算理打基础。

  第三个问题:“我们3人去玩激流勇进吧,每张门票20元,需要多少钱?”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算法。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如3个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计算2×3,再在末尾添一个0,也就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中,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中自己进行比较,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答案。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在计算20×7时,学生如果用加法会发现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学生在计算20×7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然后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观察今天计算的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而这节课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从而引出课题——口算乘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练*,巩固深化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练*设计中,我不仅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还融入趣味性,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首先,我创设游乐园举行闯关游戏获得免费门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第一关:口算题卡。也就是课本第71页练*十五的第一题。我想通过这道题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答对的同学奖励一张“旋转木马优惠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关:抢答比赛。老师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学生不用举手,直接抢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我想通过这道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口算技能。然后课件出示刚刚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数,并分成两组。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强调学生遇到如“40×5”这样的题时,积末尾0的个数要比因数末尾的多一个。

  第三关:火眼金睛,用手势判对错。设置几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在以后的学*过程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四关:解决问题。“环卫工人每天在游乐场捡矿水瓶约400个,5天大约能捡多少个?”培养学生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五关:智慧冲浪。我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目,240=()×()=()×()=()×()=()×()=()×()……比一比看谁将这条龙接得最长。扩大题目的思维广度,学生除了常规的“8×30,3×80、6×40,60×4可能会出现: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这样做,既可以每个学生都参与练*,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4.知识梳理,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充分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学生自主探索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305×50=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例如: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激发学*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闯关2是综合性练*,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1: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五、巩固练*

  (1)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大家知道我国的**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点评:实践操作是学*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下来,老师说课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

  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第一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看吗?(课件演示:儿童乐园)因为儿童乐园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便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这样便可以一下子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便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情境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有:每架飞机坐2人,有4架小飞机;每条船坐3人,有3条船;每节车厢有4人,

  有6节车厢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每类游艺活动参加的人数是有特点的,如:每架飞机坐2人,每条船坐3人,每节车厢有4人,为引出乘法打下基础。

  2、接着,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有代表行的问题进行板书(幻6)“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启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可能用数一数的方式得到答案(幻灯)2、4、6、8,有8架小飞机,也可能列出算式:2+2+2+2=8(人),为了突出学*乘法的必要性,我想适当拓展,出现更多的小飞机(幻灯)8架小飞机坐多少人?12架呢?16架呢?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通过这样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加法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需求,这样学生便会对将要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可以县让学生观察刚刚所列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相同,都是2,教师便适机点拨“像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加法计算,我们还可以用乘法”

  3、(幻8)像2+2+2+2=8,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学生会回答出“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或4×2,读乘法算式时,从左往右依次读,同桌一起练*读读“4×2”接下来便一起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2和4都是乘数,结果的8是积”这一过程可以让已经预*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介绍。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均分的学*,为学生学*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形成*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说出结果。

  3、通过判断练*,巩固*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均分,并能把不*均分变成*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 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 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 古诗。

  (2)谈话:刚才的一分钟已经过去了,还能再找回来吗?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呀!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意图:看动画片,让学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巩固分的时间观念,通过学生的谈论与活动,让学生感到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钟。]

  三、巩固练*,实际应用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意图:通过练*,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时间观念,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下节课学*认识几时几分作铺垫。]

  四、小结评价,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意图: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可以加深他们对时、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对自己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促进学生及时改进。]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cn-teacher.com)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知识进行运用过程及情感进行总结与反思.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教学准备:农场图一张线路图一张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本阶段所学的知识

  1. 教学时,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本阶段学了什么知识.让学生自由说.

  2.出示卡片:让学生算出卡片上的乘法算式题.

  二、参观农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刚才这些桔子是农场的王叔叔送我们的.王叔叔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

  2.出示去农场的线路图

  谁来说说去农场怎么走,我们是几点几分出发的.到达目的地用了几分钟

  请学生说出方向与位置以及时间

  3.出示农场图

  请学生认真观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和大家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大家一起解决。

  三、送书

  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王叔叔还知道我们二(5)班的同学爱看书,买了很多书送我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书吗?

  出示书图

  接着出示二个数学问题。

  问题一:王叔叔买了一种书,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买了什么书?买了几本?

  问题二:王叔叔还用了20元买了三套书,他买的是什么书呢?每个小组最少说出两种方案。

  小组合作学*解决问题

  四、构建学*的*台,让学生发表意见。

  说说这节课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五、游戏(玩扑克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结束学*任务。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大海”为主题,学*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的过程,去品尝学*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学*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7)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本月家庭理财调查表

  爸爸收入

  妈妈收入

  家庭生活费

  计划购买商品

  元

  元

  元

  元的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

  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有!有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7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412+586-780=998-780=21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攒3个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攒3个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是连加、连减,而这个算式里有加有减。

  师:你观察得可真细心。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加有减,而且每个数都是三位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刚才,两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脱式或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竖式计算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进位或退位。

  师: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师:(小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很合理。我们来整理一下:脱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不论用竖式还是脱式,我们都要细心计算,规范书写。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生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说板书:

  辨认方向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优选【10】篇

  【《倍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惯和对数学的学*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的信心。

  一、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安排了四组综合练*及一个单元的复*。目的是通过各种练*,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

  二、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

  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题练*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学*兴趣。

  五、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式。 (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

  2、提问: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

  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 呢?

  ③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 : 7、14、21、28、35、42、49

  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 出示课件:

  1、圈一圈,填一填。

  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

  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 (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3、拓展练*: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七、板书

  《7的乘法口诀表》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是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产生新的学*需要。这一系列的学*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缩课堂,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体现了加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一、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安排了四组综合练*及一个单元的复*。目的是通过各种练*,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

  二、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

  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题练*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学*兴趣。

  五、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式。 (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

  2、提问: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

  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 呢?

  ③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 : 7、14、21、28、35、42、49

  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 出示课件:

  1、圈一圈,填一填。

  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

  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 (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3、拓展练*: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七、板书

  《7的乘法口诀表》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今天,我所讲授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分能干什么》。

  《一分能干什么》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时、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一分以及一秒的长短。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的广阔天地。

  我把本节课分为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以及估计一分或几分的长短。

  第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依次层层递进,活动一、听音乐初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活动二、进一步体验一分钟的长度,以及初步感受一分钟能做那些什么事情。活动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通过前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一分钟有一定的了解,此活动设计让学生对一分钟的体会有所升华。活动四、估计比一分钟更长的时间,学生已经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此活动是对前三个活动的.延伸。

  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等方式认识秒,并总结出1分=60秒。

  第三个环节: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中我注重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

  在本节课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首先,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1分”的长短,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通过学生“自创”的各种估测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准确地估测“自己喜欢做的事”“歌曲的长短”等所用的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

  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去验证、去认知。这样学*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

  通过课件的演示营造了愉悦的学*气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学生学*的热情更高了,实现了寓教于乐、趣中求学的教学目的。

  3、注重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环境,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当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和专家给予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从学生认知水*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的发散练*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机制,实现学*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的难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扩展9)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精选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的方法。

  (二)复*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千位数的写法。

  (3)学*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了什么?

  2、复*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千位数的写法。

  (3)学*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了什么?

  2、复*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千位数的写法。

  (3)学*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了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