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

首页 / 说课稿 / |

  《离子反应》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合作学*、实验探究学*,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离子反应》说课稿 3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化学奠定基础。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学*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掌握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

  【重点】: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二、说教法: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为了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首先我通过“魔术表演”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在做CuSO4、BaCl2的实验时,避免Cu2+对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干扰,要求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将CuSO4溶液滴加到BaCl2溶液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通过对混合前后溶液中存在溶质离子的分析,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引导学生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本质,请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及生成产物,并写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个表达式就是离子方程式。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Cu2+和Cl-没有参加反应,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教学:从实验探究一可知,条件之一是生成沉淀,让学生继续做分组实验,NaOH溶液和稀HCl的中和反应以及Na2CO3溶液和HCl的实验,得出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3、知识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自主学*教材32页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4、知识反馈:1)初中学*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6、布置作业:第9题和第10题(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通过四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定义、本质、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尝试着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离子反应》说课稿 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县xx中学的化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

  ④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⑤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②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

  ③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④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由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

  1、实验: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3、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并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1)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

  (2)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以硝酸银与氯化铜反应为例子,详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写成离子。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

  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步“删”是书写过程中最易掌握的内容,只需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教师总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拆”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考试当中的热点问题。对该知识点学*过程教师要多安排一些时间,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上台书写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突破重点的学*目的。

  教师精心设置训练题目,学生练*并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即“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根据提供的试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书写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知识的容量,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领悟难点知识。

  (三)小结:

  离子反应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内容,该练*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 5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二、学情分析:

  1、已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

  2、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

  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归纳]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

  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离子反应》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离子反应,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在学情上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且初中已有复分解反应和酸碱盐导电实验是引入本节课的关键,而后面许多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会涉及离子反应的内容,故本节内容可以说是贯穿了高中化学的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要求把本节课分为二个课时,确立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离极其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乐于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电解质的定义;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①电解质的定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力求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学*方法。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学*。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学*过程设计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实验一,NaCl晶体,水,NaCl溶液导电问题对比提出问题:1、金属导电的原理2、NaCl晶体,水为什么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的原理分析问题:自由移动是关键环节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通过从NaCl晶体到溶液物质存在形式由化合物转变成离子的过程讨论探究电离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环节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练*】NaCl,NaOH、HCl,CuSO4,H2SO4,Ba(OH)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酸碱盐的定义酸: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氢离子)的为酸。

  碱: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氢氧根离子)的为碱。

  盐: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是盐。

  【过渡】酸碱盐从物质分类上说均为化合物,统称电解质。

  环节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学*定义,分析辨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方法

  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不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总结】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

  2一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为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环节五随堂练*当堂反馈结合导学案练*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理解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环节六归纳总结科学评价纵观本节课的内容发现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学生认识模糊,还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当然如果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较好,还可补充强弱电解质的学*,为后面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六、说板书设计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附 板书设计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步:写 拆 删 查

  三、对比概念: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县xx中学的化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

  ④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⑤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②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

  ③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④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由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

  1、实验: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3、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并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1)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

  (2)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以硝酸银与氯化铜反应为例子,详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写成离子。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

  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步“删”是书写过程中最易掌握的内容,只需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教师总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拆”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考试当中的热点问题。对该知识点学*过程教师要多安排一些时间,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上台书写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突破重点的学*目的。

  教师精心设置训练题目,学生练*并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即“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根据提供的试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书写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知识的容量,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领悟难点知识。

  (三)小结:

  离子反应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内容,该练*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

  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白色沉淀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先变红后退色水

  ③5mlNa2CO3+5mlHCl有气泡冒出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BaCl2═CuCl2+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Cu2++2Cl—+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Cu2++2Cl—+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附板书设计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步:写、拆、删、查。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1)

——离子反应说课稿9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离子反应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离子反应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离子反应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 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 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Fe2++Cl2=Fe3++2Cl

  -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

  (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用幻灯片)

  附:巩固练*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 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 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的必修本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的重要线索之一。研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书写,对以后的学*或是进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通常情况下都能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基本知识,才能使他们理解 这些反映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磨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结论”的程序,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三、教学构思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设想

  精心设计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精心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设计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实验,其次设计了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flash画面,用来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又设计了产生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最后设计了中和反应实验,利用颜色的变化及Flash动态画面又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反应的进行,最终达到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和水。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交流→分析思考→获取结论” 。

  (四)教学思路和过程

  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形成一个良性的、具有和谐关系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通过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到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学*环境中来,因此,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层层设疑,环环紧扣”,进一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合作,整个过程老师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角色。

离子反应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

  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离子反应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预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学生体验了过程,学*了方法,发展了能力。但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书写技能上会不够扎实,少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些将在后续的学*中逐渐充实、巩固、强化。对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学,拟在课后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辅导。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相信“鱼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离子反应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

  学*程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溶液的温度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预*

离子反应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县xx中学的化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

  ④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⑤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②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

  ③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④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由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

  1、实验: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3、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并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1)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

  (2)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以硝酸银与氯化铜反应为例子,详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写成离子。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

  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步“删”是书写过程中最易掌握的内容,只需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教师总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拆”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考试当中的热点问题。对该知识点学*过程教师要多安排一些时间,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上台书写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突破重点的学*目的。

  教师精心设置训练题目,学生练*并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即“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根据提供的试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书写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知识的容量,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领悟难点知识。

  (三)小结:

  离子反应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内容,该练*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2)

——离子反应说课稿15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子反应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子反应说课稿1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离子反应》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单元课题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在知识学*上学生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等诸多特点。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离子共存问题,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常见离子反应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及自主建构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参与的方法,体现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也训练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配合清晰的板书强化重点知识。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电离知识进行回忆,并完成*题中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为离子的概念。然后进入我的教学第二个环节。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分三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离子反应方程式及其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这三部分知识的学*,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

  1.离子反应

  (1)探究电解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那么溶液中电解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思考,大胆猜想就是离子发生了反应,老师及时给予肯定。

  (2)体会离子反应的含义: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和导入部分的*题形成很好的衔接,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发现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其次,根据上面所学知识,老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参加反应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再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合并,将左右端同时存在的等数离子删掉,形成最后的离子方程式。带学生回顾书写过程,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四步法,明确离子方程式含义。配合练*题进行书写方法巩固。

  最后,请学生上台,参与到演示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生成物,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主动建构理念,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重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给学生准备了典型的练*题,一方面通过*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检测学生这节课的掌握程度,这些练*题与本节课学*内容针对性强,如离子方程式的辨别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的形式,但是*题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通过练*可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意识,也可从中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巩固提高环节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回忆都学*了哪些知识?

  这样学生通过回忆,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了学*效率。

  最后布置作业,作业是查阅思考总结难溶盐的特点及课后*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巩固练*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树立他们勤奋获得成就的意识。

离子反应说课稿2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二、学情分析:

  1、已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

  2、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

  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固体、KNO3固体、CO2 、Hg 、 NH3 、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归纳]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

  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

  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附 板书设计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步:写、拆、删、查。

离子反应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离子反应,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在学情上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且初中已有复分解反应和酸碱盐导电实验是引入本节课的关键,而后面许多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会涉及离子反应的内容,故本节内容可以说是贯穿了高中化学的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要求把本节课分为二个课时,确立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离极其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乐于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电解质的定义;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①电解质的定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力求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学*方法。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学*。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学*过程设计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实验一,NaCl晶体,水, NaCl溶液导电问题对比提出问题:

  金属导电的原理2. NaCl晶体,水为什么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的原理分析问题:自由移动是关键环节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通过从NaCl晶体到溶液物质存在形式由化合物转变成离子的过程讨论探究电离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环节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练*】NaCl , NaOH、 HCl, CuSO4, H2 SO4,Ba(OH)2电离方书纳总结酸碱盐的定义酸: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氢离子)的为酸。

  碱: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氢氧根离子)的为碱。

  盐: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是盐。

  【过渡】酸碱盐从物质分类上说均为化合物,统称电解质。

  环节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学*定义,分析辨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方法

  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不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总结】

  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

  2一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为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环节五随堂练*当堂反馈结合导学案练*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理解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环节六归纳总结科学评价纵观本节课的内容发现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学生认识模糊,还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当然如果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较好,还可补充强弱电解质的学*,为后面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离子反应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离子反应,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在学情上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且初中已有复分解反应和酸碱盐导电实验是引入本节课的关键,而后面许多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会涉及离子反应的内容,故本节内容可以说是贯穿了高中化学的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要求把本节课分为二个课时,确立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 了解电离极其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乐于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电解质的定义;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①电解质的定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力求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学*方法。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学*。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学*过程设计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引导 激发欲望。

  实验一,NaCl晶体 , 水 , NaCl 溶液导电问题对比提出问题:1.金属导电的原理2. NaCl晶体 , 水为什么不导电,NaCl 溶液导电的原理分析问题:自由移动是关键环节二 组内合作 自学讨论

  通过从NaCl晶体到溶液物质存在形式由化合物转变成离子的过程讨论探究电离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环节三 班内交流 确定难点【练*】NaCl , NaOH、 HCl, CuSO4, H2 SO4,Ba(OH)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酸碱盐的定义酸: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氢离子)的为酸。

  碱: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氢氧根离子)的为碱。

  盐: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是盐。

  【过渡】酸碱盐从物质分类上说均为化合物,统称电解质。

  环节四 点拨精讲 解难释疑

  学*定义,分析辨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方法

  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不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总结】1 电解质,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

  2 一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为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环节五 随堂练* 当堂反馈结合导学案练*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理解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环节六 归纳总结 科学评价纵观本节课的内容发现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学生认识模糊,还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当然如果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较好,还可补充强弱电解质的学*,为后面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六 说板书设计

  略

离子反应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凤阳县第二中学的化学教师沈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

  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 3

  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由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

  [实验]: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

  本质理解,并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

  [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4

  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 拆 删 查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以硝酸银与氯化铜反应为例子,详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写成离子。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

  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步“删”是书写过程中最易掌握的内容,只需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教师总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拆”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考试当 5

  中的热点问题。对该知识点学*过程教师要多安排一些时间,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上台书写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突破重点的学*目的。

  教师精心设置训练题目,学生练*并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即“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根据提供的试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书写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知识的容量,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领悟难点知识。

  (三)小结

  [课件展示]离子反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内容,该练*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今天主要讲授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初步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篇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复*初中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高中阶段知识的学*。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2、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3、学*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新课讲授环节。

  1、电解质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最终充分理解NaCl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采用类比的方法,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并从中归纳概括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最终得到完整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节作业

  化学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离子反应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1、 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 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本节课采用实验来导入新课。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NaCl固体、纯水和NaCl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提高学生们的学*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将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这一概念。

  2、新课教学:

  讲授部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类型、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定义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详细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着重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中“或”和“和”的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畴为化合物等等。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②通过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例题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够导电的混合物如盐酸溶液、能够导电的金属单质、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非该物质导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和常见的有机非电解质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之后配合详细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让学生们明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满足化合物这一基础。

  ③通过例题进一步对判断这两个概念做个系统的分条目的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4、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5、酸碱盐水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类型

  通过小结的最后一点,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的类型并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3)、电离

  分析课前所做的实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究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初中所学到得知识入手,概括出物质导电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即金属导体导电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导电的原因。)从而得出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NaCl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微观粒子的电离过程。

  (4)、电离方程式

  通过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及其书写规律。

  (5)、酸碱盐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写出HCl、 、 这三种常见的强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观察三种酸电离后的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重新对酸下一个定义。学生独立思考用同样的方法对碱和盐重新定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利用多媒体播放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短片,让同学们观察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让学生主动探究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到有的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有些不能。从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溶液导电性方面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离子反应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说课稿10

各位评委:

  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二单元。教材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过渡,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据此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揭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意义。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本专题的最后一个课时,是对溶液导电性实验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同时,也是后面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对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等多方面知识的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强弱电解质的区分、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时的学*打下基础。同时,在上一专题学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拆”这个重要步骤的学*还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2.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分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掌握比较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结合本节课知识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适当复*,引入正题

  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提出疑问:“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什么是离子反应?”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演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接着通过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以及氯化钙反应均生成碳酸钙沉淀,提出疑问:“在这两个反应中其余两种离子是否参与了反应呢?”,学生据此进行大胆假设,并通过钠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两个反应实质上都是CO32-与Ca2+结合生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条件。探究一: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究二: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探究三,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及难电离物质。并通过另一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回顾,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3.明确规则,掌握书写

  我将对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四个步骤逐一展开。在“拆”这个步骤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复*巩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电离方程式等方面归纳总结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而后从胃舒*(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生活小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引导学生发现四个步骤中的难点,把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在于“拆”,并在今后的书写中引起重视。

  4.学以致用,复*巩固

  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

  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

  一、强、弱电解质

  二、离子反应

  1.概念

  2.反应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反应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离子反应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

  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离子反应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离子反应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合作学*、实验探究学*,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1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与应用,提升学*的空间。(10分钟)

  练*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3)

——离子反应说课稿(精选二十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 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说课稿 2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合作学*、实验探究学*,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

  学*程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溶液的温度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预*

  离子反应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离子反应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

  资料共享*台

  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离子反应说课稿 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县xx中学的化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

  ④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⑤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②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

  ③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④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所以精心设计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由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

  1、实验: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3、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并把学生引入主动学*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的动力。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1)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

  (2)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重要地位。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以硝酸银与氯化铜反应为例子,详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写成离子。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

  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步“删”是书写过程中最易掌握的内容,只需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教师总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拆”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考试当中的热点问题。对该知识点学*过程教师要多安排一些时间,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上台书写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突破重点的学*目的。

  教师精心设置训练题目,学生练*并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即“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件展示]根据提供的试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书写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知识的容量,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领悟难点知识。

  (三)小结:

  离子反应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练*: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设计练*内容,该练*对本节所学内容起到巩固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我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电解质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直观的展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离子反应说课稿 8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演示实验)

  一、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

  【情境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NaoH、Nacl、氨水进行导电性实验。

  [讲述]

  灯泡亮度:1、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2、不同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不一样。

  一、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

  强调: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强酸、强碱及绝大多数盐溶于水后能全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强调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的不同

  (1)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不同?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在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前提下,开场直接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顺利的认识电解质的强弱。

  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使学生清楚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二、离子反应的特征。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

  既然,大多数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证明你的观点?(ppt)

  [演示实验1](ppt)

  1.向烧杯中加入约40mL0.1mol/L的Ba(oH)2溶液,加几滴酚酞接通电源。

  2.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接通电源。请同学们大胆推测实验现象。

  3.往Ba(oH)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红色恰好完全褪去,观察实验现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离子参与的反应

  二.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追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所有离子间是否都能相互结合?

  [演示实验2]1.向烧杯中加入约40mL0.1mol/L的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试液,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2.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红色褪去。

  [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电解质在水溶液电离出的离子不一定全部参加反应。

  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现有Na2co3、cH3cooH、K2co3

  三种溶液,如果两两混和,请你分析一下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反应?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证实你的判断。

  1.Na2co3+cH3cooH

  2.Na2co3+K2co3

  3.cH3cooH+K2co3

  [学生活动,典例分析]表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

  Na2co3+cH3cooH---

  [教师引导]cH3cooH的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实际微粒是什么?

  补充实验:利用情景1中的实验装置,补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的水溶液的导电情况,并往其中加入情景1中的氨水。

  引导学生注意,像cH3cooH这样的难电离物质、像Baco3的难溶物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是离子!

  这类物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用化学式表示。

  引导学生正确书写cH3cooH+K2co3离子方程式,并与Na2co3+cH3cooH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

  交流与思考:哪些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用H++oH-==H2o表示。(任写两个)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信息提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书写要点。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重新认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整理与归纳]

  1.明确反应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确定哪些微粒能够发生相互作用

  3.实际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难溶、难电离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1)学生交流讨论,利用教师的提示,设计合理实验方案。

  学生感受实验现象

  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Ba(oH)2===Ba2++2oH-

  H2so4===2H++so42-

  Ba2++2oH-+2H++so42-===

  Baso4↓+2H2o

  像这样的,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离子方程式。

  分组讨论,利用已知药品和已有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NaoH===Na++oH-

  H2so4===2H++so42-

  2Na++2oH-+2H++so42-

  ===2H2o+2Na++so42-

  H++oH-===H2o

  未参加反应的离子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做删去处理。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能与醋酸反应,现象一样。

  [投影仪](1)co32-+2H+===co2↑+H2o

  (2)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提出问题]两种的书写结果,孰是孰非?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通过醋酸溶液中添加氨水前后的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醋酸在水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设计恰当的实验。

  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核心,触及物质研究的中心内容“实际存在的是什么”,学会理论猜想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同时引出马上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开始进行难点的突破与分解。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分解处理,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不断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推动课堂前进,促使学生前进。让枯燥的概念以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的形式呈现。并逐步的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自然的逐步引出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难点,逐步解决学生先前学*上的困惑。

  创设情景,

  纠正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的错误,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投入实验探究,在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中逐步得出结论,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学*了方法,发展了能力,解决了先前的困惑,突破了难点。

  物质是实际存在的

  物质是联系的

  物质是相互转化的

  方法指导,归纳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授人以渔而非鱼;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巩固新知

  温故而知新

  [交流活动]

  你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探究,你对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的类型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通过哪些方法获得了新知?

  思维拓展

  在本节课的学*、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惑未解?你认为离子反应是不是一定发生在酸碱盐之间?是不是一定在水溶液中进行?你能举出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吗?你以前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是属于离了反应的,能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吗?

  [学以致用]本专题学*的是海水中的化学,我们知道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它们中许多都以离子形式存在,比如说镁(mg),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镁有哪些重要用途;并通过相互交流,运用今天所学的离子反应的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设计一套从海水中获取镁的方案。为海西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福建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海水提镁,大有可为!)

  学生查阅资料,预*海水提镁,得出结论,巩固新知,实践新知。

  学以致用,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预*的*惯,培养学生查阅收集资料的本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完成思想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纲目式)

  第三节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强弱电介质及其电离

  (2)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预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学生体验了过程,学*了方法,发展了能力。但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书写技能上会不够扎实,少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些将在后续的学*中逐渐充实、巩固、强化。对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学,拟在课后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辅导。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相信“鱼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离子反应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 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说课稿 11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二、学情分析:

  1、已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

  2、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

  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归纳]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

  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合作学*、实验探究学*,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说课稿 13

各位评委:

  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二单元。教材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过渡,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据此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揭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意义。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本专题的最后一个课时,是对溶液导电性实验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同时,也是后面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对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等多方面知识的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强弱电解质的区分、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时的学*打下基础。同时,在上一专题学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拆”这个重要步骤的学*还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2.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分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掌握比较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结合本节课知识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适当复*,引入正题

  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提出疑问:“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什么是离子反应?”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演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接着通过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以及氯化钙反应均生成碳酸钙沉淀,提出疑问:“在这两个反应中其余两种离子是否参与了反应呢?”,学生据此进行大胆假设,并通过钠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两个反应实质上都是CO32-与Ca2+结合生成碳酸钙的反应,进而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条件。探究一: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究二: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探究三,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及难电离物质。并通过另一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回顾,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3.明确规则,掌握书写

  我将对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四个步骤逐一展开。在“拆”这个步骤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复*巩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电离方程式等方面归纳总结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而后从胃舒*(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生活小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引导学生发现四个步骤中的难点,把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在于“拆”,并在今后的书写中引起重视。

  4.学以致用,复*巩固

  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

  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

  一、强、弱电解质

  二、离子反应

  1.概念

  2.反应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反应说课稿 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离子反应说课稿 1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与应用,提升学*的空间。(10分钟)

  练*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离子反应说课稿 16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的必修本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的重要线索之一。研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书写,对以后的学*或是进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通常情况下都能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基本知识,才能使他们理解 这些反映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磨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结论”的程序,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三、教学构思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设想

  精心设计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精心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设计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实验,其次设计了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flash画面,用来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又设计了产生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最后设计了中和反应实验,利用颜色的变化及Flash动态画面又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反应的进行,最终达到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和水。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交流→分析思考→获取结论” 。

  (四)教学思路和过程

  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形成一个良性的、具有和谐关系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通过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到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学*环境中来,因此,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层层设疑,环环紧扣”,进一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合作,整个过程老师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角色。

  离子反应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稀NaCl溶液。

  ②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5mlBaCl2溶液。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①无现象 ②白色沉淀,且溶液仍为蓝色

  【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方程式

  【思考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探究2】

  现象 生成物特征

  ①5mlNa2SO4+5mlBaCl2 白色沉淀 沉淀

  ②5mlNaOH+酚酞+适量HCl 先变红后退色 水

  ③5mlNa2CO3+5mlHCl 有气泡冒出 气体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

  3、逐步讲解,有详有略

  【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CuSO4 + BaCl2 ═ CuCl2 + BaSO4↓

  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Cu2++SO42-+Ba2++2Cl-== Cu2++2Cl-+ BaSO4↓

  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

  【略】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面已讲)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分组练*: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讨论后的结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并揭示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4、精讲例题,规范要求

  例1:CuO+H2SO4=CuSO4+H2O

  例2: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除了复*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和要求,教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语言。所选例题不要太多,以两个为宜,难度不宜太大,但在教材上的例题与所选的两个例题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

  5、学生演排,集体订正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Na2SO4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体订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应用反例法,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常见错误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减少错误的产生。

  6、学生作业,巩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2FeCl3+3H2O

  (4)Cu+8HNO3=3Cu(NO3)2+2NO↑+4H2O

  由于学生是初次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所讲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物质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为宜。

  五、说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兴趣.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离子符号的书写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太多知识,更不能增加太难的知识,尤其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我校学生来说。所以,学生只要都掌握了沉淀、气体、水、氧化物、单质不拆,这节课就成功了。

  附 板书设计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步:写、拆、删、查。

  离子反应说课稿 18

  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离子反应说课稿 19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离子反应》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单元课题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在知识学*上学生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等诸多特点。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离子共存问题,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常见离子反应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及自主建构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参与的方法,体现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也训练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配合清晰的板书强化重点知识。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电离知识进行回忆,并完成*题中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为离子的概念。然后进入我的教学第二个环节。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分三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离子反应方程式及其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这三部分知识的学*,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离子反应的认识。

  1.离子反应

  (1)探究电解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那么溶液中电解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思考,大胆猜想就是离子发生了反应,老师及时给予肯定。

  (2)体会离子反应的含义: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归纳出离子反应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和导入部分的*题形成很好的衔接,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发现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其次,根据上面所学知识,老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参加反应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再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合并,将左右端同时存在的等数离子删掉,形成最后的离子方程式。带学生回顾书写过程,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四步法,明确离子方程式含义。配合练*题进行书写方法巩固。

  最后,请学生上台,参与到演示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生成物,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主动建构理念,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重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给学生准备了典型的练*题,一方面通过*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检测学生这节课的掌握程度,这些练*题与本节课学*内容针对性强,如离子方程式的辨别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的形式,但是*题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通过练*可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意识,也可从中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巩固提高环节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回忆都学*了哪些知识?

  这样学生通过回忆,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了学*效率。

  最后布置作业,作业是查阅思考总结难溶盐的特点及课后*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巩固练*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树立他们勤奋获得成就的意识。

  离子反应说课稿 20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化学奠定基础。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学*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掌握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

  【重点】: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二、说教法: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为了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首先我通过“魔术表演”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在做CuSO4、BaCl2的实验时,避免Cu2+对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干扰,要求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将CuSO4溶液滴加到BaCl2溶液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通过对混合前后溶液中存在溶质离子的分析,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引导学生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本质,请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及生成产物,并写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个表达式就是离子方程式。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Cu2+和Cl-没有参加反应,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教学:从实验探究一可知,条件之一是生成沉淀,让学生继续做分组实验,NaOH溶液和稀HCl的中和反应以及Na2CO3溶液和HCl的实验,得出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3、知识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自主学*教材32页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6、知识反馈:1)初中学*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第9题和第10题(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通过四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定义、本质、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尝试着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4)

——离子反应说课稿9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 实验研究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理解应用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3、 巩固练*,理解内化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4、探究: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 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 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板书: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做电解方程式。 板书:电解方程式

  在黑板左边示范写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HCl,H2SO4,HNO3都是酸,都可以电离出H+,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的时候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设问:NaHSO4 电离方程式怎么写?它是酸么?(酸式盐)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NaOH,KOH,Ba(OH)2,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分开碱与盐两边写,请同学们把阳离子写在一边,阴离子写在一边)

  检查同学答案正确与否,总结:

  碱:圈出OH—,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电解质能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它们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单质(铜,铝,石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黑板) 酸,碱,盐的本质含义(电离)

  5、提出问题: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成为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里的反应应该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验2—1。(同学描述现象)

  1。第一支试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因为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说明了Na+、Cl-、SO42-、Cu2+离子之间不相互反应。)

  2。第二支试管有白色沉淀说明了什么?(白色是BaSO4,说明了Ba2+与SO42-离子发生了反应。)

  3。两根试管的溶液都是蓝色,说明了什么?(说明了Cu2+不参与反应)

  4。如何证明中Cl-离子没有参与反应。(第二个试管,取上层清液加入用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 (增加实验)

  5。如何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是Ba2+与SO42-发生了反应?(实验2—2第一个实验)

  总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Ba2+与SO42-离子之间的反应,而Cu2+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说是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同样地,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也是:Ba2++SO42-=BaSO4↓

  设问:为什么这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讲述: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硫酸钠、硫酸铜在溶液中均电离出SO42-,跟Ba(OH)2、BaCl2电离出的Ba2+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内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补充板书: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2—2第2,3个实验,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反应的实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减小。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都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只要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我们方程一是生成沉淀,方程二是放出气体,方程三是生成水。这些也就是离子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下一节课里我们将详细学*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这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1、29页第一题做在书上

  2、*题书1—4题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实验研究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5)

——离子反应说课稿 (菁选6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的必修本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的重要线索之一。研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书写,对以后的学*或是进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通常情况下都能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基本知识,才能使他们理解 这些反映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磨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结论”的程序,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三、教学构思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设想

  精心设计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精心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设计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实验,其次设计了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flash画面,用来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又设计了产生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最后设计了中和反应实验,利用颜色的变化及Flash动态画面又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反应的进行,最终达到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和水。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交流→分析思考→获取结论” 。

  (四)教学思路和过程

  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形成一个良性的、具有和谐关系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通过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到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学*环境中来,因此,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层层设疑,环环紧扣”,进一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合作,整个过程老师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角色。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二、学情分析:

  1、已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

  2、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

  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归纳]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

  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掌握化学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 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四、说教学程序

  1、适当复*,引入正题

  由于电解质等概念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非常重要,可做适当复*。并通过复*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题。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思考1】是否有离子就能够发生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1】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6)

——石榴说课稿汇总十篇

  一、说教材

  《石榴》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好词佳句颇多,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运用了比喻与拟人,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范例。

  二、说学生

  石榴这件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有点陌生的。而对于它的生长过程,学生更是不知道。在教学时,我文图结合,让学生通过看图,从图中认识石榴树,认识石榴树的花,认识石榴果,并亲口品尝石榴的滋味。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4.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说一段话(机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五、说教法

  以读为主,以图助教,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较细致的体会课文的内涵,体会小石榴的样子,体会石榴的可爱,石榴的美。

  六、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七、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6课读学生读课题石榴

  2、课文中的词语你读熟了吗?(出示词语)老师来验收一下吧。(指名读、齐读)

  石榴枣庄咧开抽出

  仿佛甚至肚皮扒开

  喜讯甜津津急切活泼

  张望驰名中外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酸溜溜

  3、课文中的短语你能读好吗?(出示短语)(指名领读)

  郁郁葱葱的绿叶火红的石榴花

  活泼的小喇叭熟透了的石榴

  笑得咧开了嘴玛瑙般的子儿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课文的生字词。

  师:同学们生字记住了,词语又读得这么好,肯定是多读了书的结果。下面请大家看看石榴的几幅图片,指出它的叶、花、果,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石榴的叶、花、果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石榴先有个印象,再来学课文,将更深刻。

  4、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枣庄,让我们一起去石榴园看看吧!

  二、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来写叶、花、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石榴的叶、花、果的特点。

  2、指名交流

  3、看到石榴树的叶子。(师:叶子怎么样?你是从哪读到的,请你来读一读,齐读)

  板书:叶嫩绿郁郁葱葱

  4、看到石榴树的花。

  (1)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石榴花?

  生回答(火红的石榴花石榴花开得多花的形状像小喇叭)(板书:花)

  (2)师出示句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指名交流:A你觉得火红的石榴花怎么样(颜色美);(板书:火红)

  B花开得多、开得盛,谁也看到了这么多的石榴花?(板书:多)你能给大家来读一读吗?

  C我们从“鼓着劲儿”可看出石榴花开得怎么样?(花开得生机勃勃)你能读出这股劲儿吗?

  (指名读、齐读)(板书:小喇叭)

  (4)指导朗读,我们再次把这段话来读一读,读出花开得多,开得盛。

  5、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热闹”是什么意思,石榴花会热闹吗?这儿为什么用热闹?生交流

  过度:于是我们在石榴园里见到了一个个石榴

  (1)出示句子: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指名读这句句子,其他同学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字或词

  先是、逐渐、最后

  (3)出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请你来排一排:先是逐渐最后。

  设计意图:我采用了让学生排列的方法,加深了解这种变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仔细。

  (4)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不可以,为什么)

  你看,作者观察得多仔细,用词多准确哪。他抓住了事物的生长顺序。

  (出示:仔细观察、按照顺序)

  (5)指名读,读出先后的顺序

  (6)石榴在一天天成熟,到后来变得怎么样了呢?

  A、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B、请大声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娃娃?

  (可爱)笑(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扒开、张望、报告(它们会对果农说些什么?)同时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观察课件上的插图,加深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

  C、他们为什么笑啊?为什么这么高兴(开心)啊?为什么这么急啊?(板书:高兴地笑)

  D、作者怎么会把这些石榴娃娃写得这么可爱呀?(喜欢石榴)

  E、你看,作者喜欢这些石榴娃娃,他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了。让我们也带着这股高兴的劲儿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7)你看,把石榴娃娃当成了人来写,写得多可爱啊,多有趣啊!现在,让我们把小动物也当**来写,你也能写几句这么有趣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花丛中的小蝴蝶开心地挥舞着翅膀,招呼着同伴去参加歌舞会。树上的小鸟(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写拟人句,练*后加深印象。

  6、石榴娃娃是那么调皮可爱,这时你摘下一个,剥开外皮,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1)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指名读,把你看到的来说一说?

  样子、色彩美: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紧偎是什么意思?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板书: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的美)

  (3)那么它的味道如何呢?

  味道美:酸溜溜、甜津津的。(板书:酸溜溜甜津津)

  (谁也读到了这股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请你来读一读。)

  (4)齐读

  (5)下面请大家拿出准备的石榴,来看一看,尝一尝吧。

  设计意图:以实物来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三、总结:

  石榴不仅叶子、花、果美,里面的子儿也美。你看,作者抓住了石榴的可爱、美的特点,按照顺序把《石榴》这篇课文写得多生动啊。我们在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物事物的特点。

  四、同学们,今天的枣庄之行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请你任意选择两题完成。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画一画,再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3)找一找你身边美的事物,试着用几句话写写它的美。

  《石榴》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石榴》后颇有感触,从教学能力看,刘老师进步较明显;从教学效果看,较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应当说,这节课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教师教学水*的不断提升,是学生之福,也是社会之期望。但教无止境,尤其是年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实践再学*再实践,才能不断进步。本着这样的目的,给这堂课再挑点刺:

  一是关于三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目标问题。上课伊始,刘老师出示了以下一段内容:“自学提示:1.画出本课生字、词,找出长句,并读一读。2.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说说段意。”显然,这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面的教学过程也印证了)。对此我有两个方面疑义:一是文字表达的问题。什么样的句子算是“长句”?二是提示的内容,纵观整节课,老师是紧紧抓住着三个提示组织教学的。且不说“说说段意”是否合适,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课文,初读课文是看到的是“全牛”而非细节,这样安排显得有些不合适。最好还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这也是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要求。

  二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刘老师的教学预案标明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虽然运用了PPT,但不是说只要用了课件就一定是“整合”课。“整合”的关键点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规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效率。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另外,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的研究”已初步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如果暂时没有新的更好的方法,不妨将其拿来一用,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本身就是为了运用。

  【说教材】

  《石榴》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范例。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佛”“甚”和“甜”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很高兴认识我们三(1)班的同学。初次见面,俞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听好了,它——春天开花像喇叭,秋天结果像娃娃,果实外皮红带黄,嚼起子儿酸又甜。请你猜猜它是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榴”的读音。)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对石榴的回忆,这样能唤起他们对教材的亲切感,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

  过渡:那么,课文到底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呢?

  (一)自读课文

  1.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找找后面的生字拼读几遍,直到会读。

  (读得快的同学把生字和长句子多读几遍。)

  2.把刚才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再读一读,老师等会要检查。

  3.找到你喜欢的句子,尝试着美美地读一读。(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读书情况增减此环节。)

  在学生没有预*的情况下,老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拼音,多拼读,针对各自的情况,多读长句子难句子,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

  (二)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有拼音)。

  2.自读。

  3.齐读。

  4.开火车读。

  5.出示无拼音的生字。

  6.根据鼠标指向,快读。

  7.开火车读。

  8.齐读词语。

  读好课文的前提是读好字和词,通过一轮轮各种形式的读,努力使每个学生准确掌握每个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

  过渡:同学们,现在,课文能读通顺了吧?谁坐得最端正,我找谁读。

  (你这个头炮打得响,打得好。)谁坐得像他一样端正,请他继续读下一段。

  你读得可真好,来,我们男生也来像他这样美美地读这一段。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敢不敢和老师比试比试?

  在轻松互动的交流激励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读书竞赛,实现正确、流利读好课文的目标。

  四、说内容:

  过渡:同学们,现在,你知道课文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了吗?

  1.课文先写了石榴的——?(相机板书)

  2.你最喜欢石榴的花?叶?果实的皮?还是果实的子儿呢?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学*做铺垫。

  五、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还认识这些字吗?读一遍,倒过来再读读。能写好吗?

  你觉得那个字最难写,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重点指导三个字:

  “佛”,教师出字谜:

  一人旁边一张弓,两箭插当中,一箭弯弯,一箭直直。

  “讯”,学生观察字的来源,说说自己的发现。

  “甜”,指导说意思。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达到会写的目的。此外,追根溯源,感受中国古汉字的历史渊源。

  六、布置家庭作业: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写词语,做到工整、漂亮。

   【说教材 】

  《石榴》是第五单元中的一 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范例。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佛”“甚”和“甜”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 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说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很高兴认识我们三(1)班的同学。初次见面,俞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听好了,它——春天开花像喇叭,秋天结果像娃娃,果实外皮红带黄,嚼起子儿酸又甜。请你猜猜它是啥。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7)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实用5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问题时,体会理论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学*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对必修二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延伸和总结,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础,对后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顾完物理现象速率的示方法后,进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难度不大。

  (2)学生“生活现象”的分析:本节内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惯于被动接受的学*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品质,体验化学实验的喜悦,培养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通过学*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化

  学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课本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化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知识活动,运用实验,层层导入,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几幅运动的图片,以物理现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二所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

  (1)、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b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1.5ml0.1mol/L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反应速率 )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a.5ml3%H2O2,加少量MnO2b.5ml3%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的连贯性。

  二、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解答*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溶解结晶*衡认识*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离子反应》说课稿汇总十篇(扩展8)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四、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nacl溶液、0.5mol/lna2so4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2人为一组,用最优化组合配置。

  4、本节课设置在化学实验室中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

  5、学生每人一分学案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遇氢氧根离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失去了毒性。

  那么什么叫离子反应?离子反应要发生具备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

  现象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判断的依据

  1、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3ml的nacl溶液

  2、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3ml的bacl2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

  3.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

  混合前溶液

  混合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混合后溶液中的

  离子

  实际发生反应的

  离子

  cuso4+nacl

  cuso4+bacl2

  [教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cuso4和bacl2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变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反应前反应后

  cu2+cl-so42-ba2+baso4↓cu2+cl-

  [教师]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教师]上述反应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那么该反应的本质就是:

  [板书]ba2++so42-==baso4↓

  [教师]这种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板书]二、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教师]一个离子反应既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而离子方程式更能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那么离子反应的发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三、探究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探究实验1]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cuso4溶液中加入

  3ml的naoh溶液

  [学生归纳]

  [板书]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离子反应都有沉淀生成呢?

  [探究实验2]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

  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

  3ml的hcl溶液

  [学生归纳]

  [板书]条件之一——放出气体

  [教师]刚才有些同学说除了放出气体外还有水生成,那反应中生成的水怎样用实验验证呢?

  [探究实验3]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oh溶液中加入

  几滴(2-3滴)酚酞溶液,

  再逐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学生归纳]

  [板书]条件之一——生成水

  [教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是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1]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

  ①na2co3+cacl2②ba(no3)2+cucl2③k2co3+hcl

  [教师]上面能发生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怎样书写呢?

  [板书]四、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步骤

  步骤

  举例(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铜溶液)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电解质

  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电解质

  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

  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左电荷总数=右电荷总数(电荷守恒)

  [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⑴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

  (2)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一律拆写成离子

  (3)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4)弱酸(h2s、hclo、h2so3、ch3cooh等)、弱碱(nh3·h2o)等难电离物质写成化学式;

  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agcl、baso4、fe(oh)3、cu(oh)2等)一律写化学式

  练*: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k2co3+hcl 2、ba(oh)2+h2so4

  [教师归纳]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注意:

  1、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化学规律

  2、反应是否有该拆的没拆,不该拆的拆了。

  3、栓查条件符号是否标好,等号两边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学生练*]课本34页第6题

  [课堂练*]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分组进行练*)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h2o

  2koh+h2so4==k2so4+h2o

  ba(oh)2+2hcl==bacl2+2h2o

  [教师]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h2o

  [板书]六、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离子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2)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某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的离子反应。

  [学生练*]课本34页第5题

  练*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⑴ca2++co32—=caco3↓

  ⑵co32-+2h+==co2↑+h2o

  [3]h++oh-==h2o

  [教师归纳]根据离子方程式列举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出离子方程式中每种离子所代表的各类物质,如、ca2+可代表碱或可溶性钙盐,co32-只代表可溶性碳酸盐。

  2、分析出由离子符号所代表的物质中其他成分之间是否发发生反应,若发生反应,其生成物是否与离子方程式右边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相吻合。

  如、h++oh-==h2o其中h+表示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的h+,oh-表示强碱,但若用强酸h2so4与强碱ba(oh)2反应则不符合。

  3、检查,可将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对比一下是否与离子符号相吻合。

  [拓展练*]

  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七、电离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左边

  右边

  电离方程式

  左边只是化学式没有离子符号

  右边只是离子符号没有化学式

  离子方程式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案

  [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

  现象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判断的依据

  3、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

  4、

  中加入3ml的nacl溶液

  2、向盛有3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

  中加入3ml的bacl2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

  3.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

  混合前溶液

  混合前溶

  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

  生成的物质

  混合后溶液

  中的离子

  实际发生

  反应的离子

  cuso4+nacl

  cuso4+bacl

  [结论]一、什么叫离子反应?

  [结论]二、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三、探究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探究实验1]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cuso4溶液中加入

  3ml的naoh溶液

  [结论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2]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

  3ml的hcl溶液

  [结论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3]

  实验

  反应前溶液

  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ml的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2-3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结论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1]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

  ①na2co3+cacl2 ②ba(no3)2+cucl2③k2co3+hcl

  [结论]四、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步骤

  步骤

  举例(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铜溶液)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电解质

  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电解质

  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

  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左电荷总数=右电荷总数(电荷守恒)

  练*: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2、k2co3+hcl

  [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⑴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

  (2)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一律拆写成离子;

  (3)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4)弱酸(h2s、hclo、h2so3、ch3cooh等)、弱碱(nh3·h2o)等难电离物质写成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agcl、baso4、fe(oh)3、cu(oh)2等)一律写化学式。

  [课堂练*2]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h2o

  2koh+h2so4==k2so4+h2o

  ba(oh)2+2hcl==bacl2+2h2o

  [教师]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h2o

  [结论]六、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离子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2)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某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的离子反应。

  练*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⑴ca2++co32—=caco3↓

  ⑵co32-+2h+==co2↑+h2o

  [3]h++oh-==h2o

  [教师归纳]根据离子方程式列举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出离子方程式中每种离子所代表的各类物质,如、ca2+可代表碱或可溶性钙盐,co32-只代表可溶性碳酸盐。

  2、分析出由离子符号所代表的物质中其他成分之间是否发发生反应,若发生反应,其生成物是否与离子方程式右边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相吻合。如、h++oh-==h2o其中h+表示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的h+,oh-表示强碱,但若用强酸h2so4与强碱ba(oh)2反应则不符合。

  3、检查,可将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对比一下是否与离子符号相吻合。

  [拓展练*]

  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结论]七、电离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左边

  右边

  电离方程式

  左边只是化学式没有离子符号

  右边只是离子符号没有化学式

  离子方程式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