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压强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压强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能力及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的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3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理念。

  3、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为了使学生的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中,先通过实验步步深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通过画面展示一架飞机腾空而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机可以在天空飞翔?自然现象龙卷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为什么龙卷风会掀翻屋顶?这样用资料和问题设疑引入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奠定基础。

  (二)新课学*:

  在这一块内容我分别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进行设疑和三个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设置演示实验1其目的是在老师的简单导引下让学生对前面已有的知识作简单的回顾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置演示实验2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怀疑”“思考”当中。实验前,学生有可能会认为吹气时乒乓球会落得更快,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乒乓球反而没落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怀疑,进而思考为什么?老师简要讲解原因,为下面的探究实验————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前期的思维培养。

  3个分组实验便于操作,但却是解决本节课所有问题的关键。教师不光要安排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及时给予指导,因为若实验时气流不够快或水流不够快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更重要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接着是分析“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使学生收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体现“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理念”。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

  此处涉及的两个应用问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应用,恰与“火车的安全线问题,龙卷风问题”照应。有利的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设法防止,既是对知识点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小结及作业设置:

  1、小结部分:简要提示加深印象。

  2、作业部分:

  (1)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课后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获得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巩固性练*,使其知识牢固、系统。

  压强说课稿 3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全章知识的基础。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过以前的物理学*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情景导入,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增大与减少压强的方法,总结与反馈。

  1、情景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学理念。

  2、压力的概念

  (1)通过展示钉锤钉钉子,人踩钢丝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压力的生活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出所受压力的共同特征,导出压力的概念并板书,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2)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认为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学生对压力的概念产生困扰,用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一把钢尺中间放个磁铁,改变方向,从形变的大小组织学生分析明白压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也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

  3、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列举实例。请学生们观察对比教材“想想议议”中蝉和骆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大量的实例,了解对比是一种处理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认识到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比两幅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两个学生体验活动,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并有所依据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钉子、图针、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方法,对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板书。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放在水*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通过计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课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那如何让课本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共同列举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各用什么方法增大,减小压强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压强说课稿 4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压强的概念。

  (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 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 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 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 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法。

  (2) 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培养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 进行实验

  A. 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 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 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 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 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公式:P=F/S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 ,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 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 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 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压强说课稿 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压强

  一、 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三、压强:

  1、压强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公式:P=F/S F=PS S=F/P

  3、 压强单位:N/ m2,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1)

——《压强》说课稿3篇

《压强》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压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三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压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是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教材压强部分的升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做好探究实验并能应用探究得到的结论正确解释现象,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1、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2、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②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用所学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物理。

  4、教具与学具

  教师器材:说课PPT课件、机翼模型分析flash、两个圆形纸、圆珠笔笔杆、优酸乳饮料和两个管子。

  学生每组器材: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绳子。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关系,通过探究学*,发现其规律。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主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自己动手研究,最后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本节课所学规律,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再用电脑投影展示飞机机翼的侧面图,观察其特点,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分析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从中体会学*物理的乐趣。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有关火车站的安全线、狂风掀翻屋顶、硬币跳高等现象,在体会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引入:利用空中客车A380来到*的新闻和用漏斗吹乒乓球做“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当流体流动时,流体压强的大小跟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进行猜想,通过以下三个实验探究

  实验一:请同学们站立起来,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均匀持久地吹气,看见什么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只蜡烛,用一细管往蜡烛火焰的旁边均匀持久地吹气,火焰将向哪一边倾斜呢?

  实验三: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分小组实验,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你能解释吗?

  媒体展示狂风掀翻的屋顶,火车站的安全线,让学生分析解释其中原因,巩固新知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吹纸小实验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再过渡到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收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

  制作一个模型飞机,比一比看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2、调查作业:

  调查和收集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相关的现象,并尝试解释。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三、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

  应用:飞机、小喷雾器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2)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汇总5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品尝到学*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媒体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品尝到学*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媒体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主要由“流体与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重点,是中考的热点,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

  由于“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造成的许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教材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激发思考,掌握规律,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针对这一要求和课程标准的总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并对其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长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二、说学生

  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如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特点等,掌握了一定学*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是不存在问题的。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所以应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

  四、说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各小组纸片三张,细线一段,铝制硬币一枚,机翼模型每人一个。

  2、多媒体准备:液体流动时压强关系的动画,飞机飞行实况视频,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准备。

  五、说教法策略

  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中注重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规律。因此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①硬币“跳高”②吹一张下垂的纸③吹两张下垂的纸。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学*的乐趣,总结概括出规律后,又能品尝到学*的成就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对于机翼的升力,虽然学生对飞机并不陌生,但对飞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笼统,模糊的基础上。只凭说教他们是不会理解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机翼模型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的一个重要必要手段。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分析,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遵循了其认识规律,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本节课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本节课有关的现象是这节的一大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由硬币“跳高”比赛和吹纸实验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和探究兴趣。

  2、媒体展示学*目标

  3、进行新课: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使硬币跳起来了?是什么力使纸飘了起来了?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我在这里放慢了速度,做了较详细的分析。硬币与桌面间总有一定缝隙,这样硬币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空气,没有吹气时,硬币上面的空气与下面的空气看做静止,这时硬币上面的空气对硬币向下的压强等于下面的空气产生的向上的压强,硬币受力*衡而静止。当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行的方向吹气时,硬币上方气体的流速大于下方气体的流速。紧接着让学生猜想他便有了方向。

  4、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教材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要求每人做三次。这里为什么要做三次呢?目的是使学生去体验、去领悟,让其真正感受到实际确实是这样。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规律。教师不着急说出结论,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可以大大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5、深化问题:前面三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地告诉学生液体也可以流动,它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液体同样适用。因此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6、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有美术老师带领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然后教师展示动画,适当提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比下方气流大.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才会真正理解。

  7、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时要利用今天学的知识为我们服务,有时要防止它给我们带来危害。如:教师展示站台安全线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8、应用练*评价反馈: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的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1、将桌上的两只塑料小船,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用针筒在两船中间注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并解释?2、图中是非洲草原犬鼠洞穴的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圆形土堆。那么洞穴中风的流向如何?3、请学生解答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5题,小组讨论后交流。4、小时候玩的打卡游戏。5、台风将屋顶刮翻。

  这样学生在了解这些现象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本节的知识消化吸收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9、最后让学生说收获有两个目的:第一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知识点,第二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10、课外小制作

  课后动手动脑第二题,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其实是可以解答的。我之所以放在课后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动手的机会。如果在课堂上说了很多学生回去不会再做。而且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制作满怀信心的走进下一节课。

  七、板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表明: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4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备好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那么首先先来说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4节,其主要内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学*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了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这些都是流体静止时压强,本节是对于流体流动时的压强进行研究的。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决,学好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那么在上一堂课之前分析学情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节课,学生对于物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但是,学生在此时根据生活经验会产生一定思维定势,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多采用实验、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流体的概念;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生活中现象应用新知,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活与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

  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

  【难点】

  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教育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为了简明扼要地将我的教学过程叙述清楚,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为同学们诵读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让同学们解释这两句诗词的大意,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茅草被卷走的原因,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并不能够完全解释,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让我的物理课堂生动起来,让一成不变的物理课堂融入了一些新鲜的文学元素,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学*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的一把金钥匙,由此也可以提高课堂的学*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着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的内容我将其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流体的概念,我会让学生复*一下前几节课学*的内容,如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并且让学生明确流体的概念,接着在多媒体上呈现本节与前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清楚本节与前几节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建立流体的概念,多媒体呈现的知识结构图能够在学生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今后的复*。

  接着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液体方面,我会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模拟海洋中小船相撞的过程,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同学比较船的两侧水流速度,同学们此时会明显看到两船靠*,最后结合实验现象,由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两船相撞的原因是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内外产生压强差。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结合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抽离出物理规律,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在气体方面,所以在此时我会出示传感器,保证通过管子气体总量相同时,比较细管和粗管流速大小,进而在计算机上分别读出压强值,进一步验证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接着由学生解释导入时提出问题,茅草被卷走的原因,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液体方面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基础,此时让学生通过传感器读出压强值,使刚才的理论推导更有信服力,进一步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最后是飞机的升力。

  在课前我会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做好的机翼模型,此时让学生们向机翼吹气,观察机翼的运动状态,学生试验后,小组讨论机翼向上运动的原因,教师总结飞机产生升力原理。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实验既复*了刚才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应用于社会的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接着是巩固提高环节,为了让学生熟练并灵活运用掌握本节知识。)

  在此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地铁安全线与火车安全线,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其中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我会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我会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其他应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第四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学生学*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以及生活情景的引入,能使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以及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这是对整章物理知识的升华。这一节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起来就更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学*的内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重点是要经过学*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然后再让学生针对设计实验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理念。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通过的多媒体展示来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飞机的升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兴趣感。

  二、说学法

  1、本章每一节在知识点的内容安排及编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每节知识与每节知识之间相互串联。通过前面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学*,同学们在学*和探究物理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学*基础。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不能独立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此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通过实验学*知识,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向理论知识的概括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简单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降低学生学*难度。

  三、说教与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从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又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观察,并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逐渐学会如何归纳总结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点拨引导、类比、设问,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获得学*的成功喜悦感,并结合多媒体,使学生从多种感观上认识知识。从而增长对其学*的兴趣性,让学生学会关注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通过对几个生活情景的提出,接着又通过一个师生互动的小实验来引发学生产生学*兴趣以及思维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进一步对前面内容的联系,自然延伸到。

  2、新课的教学。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的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授课:

  (1)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让学生参照课本设计的一些实验和教师设计的实验来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现象的产生,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控制不同的吹气的速度,来体现流速的快慢,做好现象的记录,并前后进行观察对比,协同小组成员之间的进行合作观察、总结结论。然后让一部分小组说出实验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通过呼应开头,解决新课导入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小实验:往下面吹气,乒乓球为何不会掉下?使学生的疑虑和探究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然后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为题:快速行驶过街道的汽车,其背后的树叶往哪个方向集中?既可达到检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去留心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处处留心皆学问”,贯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着由*及远,练*课后*题“火车进站”的情形,“提出安全线的作用和物理原因”。这样有助学*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效果,提高学*能力。同时通过本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并潜意识地对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让同学们回忆总结“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然后大胆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飞机升力的产生”和“探究流动的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3)本节小结,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4、巩固练*:

  通过进一步对*题的练*,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我要告诉同学们知识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望!

  五、说板书

  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一个压力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从整个板书设计上看清晰明了,既要达展示这堂课具体内容又要达到简明扼要。所以列出本堂内容的要点和结论以及重点,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达到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让学生跟我学、跟我做的教师讲授型模式向学生自我我要学、我要做的学生探究型模式转变,整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说、学生做,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协作学*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较好地体现了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当今中学物理课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课中无论是机翼升力产生原因,还是后面的几个课后练*都贴*我们的现实生活,都面向了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4、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用flash演示飞机的飞行,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流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3)

——压强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迁移,是学*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气体的压强》。本节的教学是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延伸,在压强一章中有着较重地位,气体压强不象固体、液体那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大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去理解、去感悟,这其中就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即“间接推断”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感悟,来理解大气压的存在。这对今后磁场、电现象的教学也起了一个教学的铺垫作用。

  下面我就本节课教学的有关方面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本节的教学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事例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二是让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探究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并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三是让学生知道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四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具体这一节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通过“易拉罐被压扁”、“硬纸片托水杯”等实验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引出“大气压”的概念。书本对与大气压概念的提出放在后面,而在课的一开始便直接出现“大气压”三个字,我认为这样安排顺序是不太合理的。其实对于“大气压”概念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递进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我的教学是这样的:“提问:固体为什么对它的支撑面有压强?”学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固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提问:“那么液体为什么对容器的底面有压强呢?”学生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空气是否也要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学生便很顺利的得出了大气压的概念。

  在学生知道大气压存在的基础上,立刻提出问题:大气压多大呢?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塑料吸盘进一步让学生亲身感悟大气压的威力。而后通过小组分组实验根据针筒实验的步骤让学生粗略的测出大气压的值。学生测出的值大多都不同,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便可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其间的教学可以简单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来实现实验的过程。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水银是有毒的,进而提出:能否改用水来做这个演示实验呢?启发学生们根据公式P=ρgh去讨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出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对于“大气压的变化”一部分可以通过山体植物的垂直分布和气压的数据,让学生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夏天雷雨天气的闷热,老人的呼吸困难,水中鱼儿跃出水面呼吸氧气等现象让学生感知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

  课本通过“高压锅”、“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来阐述气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教学中还可以穿插的事例还很多,例如:飞机起飞与降落人耳为什么感到难受?从深海中捕捞上来的鱼为什么没有活的?航天员费俊龙能穿着我这套衣服上太空吗?等等,虽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但解决了学生*日的许多好奇,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学*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对于气压计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它是测量气压的仪器即可,无须太多的补充,更不须要介绍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吹纸条”、“吹风机”等实验学生便可得出:“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的结论。而对于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通过特定的事例来分析加以解决,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新课改,新教才给我们的感触是很深的,它并不是我们所象的那么简单。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可以不断延伸和拓展的,本节气体压强就是一个很好课例,这就要求我们*时要很好的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书本上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所隐藏的深刻含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气体的压强》这一课的说课,其间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法。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培养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进行实验

  A、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第四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学生学*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以及生活情景的引入,能使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以及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这是对整章物理知识的升华。这一节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起来就更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学*的内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重点是要经过学*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然后再让学生针对设计实验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理念。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通过的多媒体展示来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飞机的升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兴趣感。

  二、说学法

  1、本章每一节在知识点的内容安排及编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每节知识与每节知识之间相互串联。通过前面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学*,同学们在学*和探究物理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学*基础。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不能独立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此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通过实验学*知识,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向理论知识的概括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简单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降低学生学*难度。

  三、说教与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从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又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观察,并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逐渐学会如何归纳总结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点拨引导、类比、设问,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获得学*的成功喜悦感,并结合多媒体,使学生从多种感观上认识知识。从而增长对其学*的兴趣性,让学生学会关注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通过对几个生活情景的提出,接着又通过一个师生互动的小实验来引发学生产生学*兴趣以及思维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进一步对前面内容的联系,自然延伸到。

  2、新课的教学。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的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授课:

  (1)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让学生参照课本设计的一些实验和教师设计的实验来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现象的产生,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控制不同的吹气的速度,来体现流速的快慢,做好现象的记录,并前后进行观察对比,协同小组成员之间的进行合作观察、总结结论。然后让一部分小组说出实验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通过呼应开头,解决新课导入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小实验:往下面吹气,乒乓球为何不会掉下?使学生的疑虑和探究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然后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为题:快速行驶过街道的汽车,其背后的树叶往哪个方向集中?既可达到检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去留心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处处留心皆学问”,贯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着由*及远,练*课后*题“火车进站”的情形,“提出安全线的作用和物理原因”。这样有助学*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效果,提高学*能力。同时通过本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并潜意识地对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让同学们回忆总结“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然后大胆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飞机升力的产生”和“探究流动的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3)本节小结,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4、巩固练*:

  通过进一步对*题的练*,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我要告诉同学们知识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望!

  五、说板书

  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一个压力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从整个板书设计上看清晰明了,既要达展示这堂课具体内容又要达到简明扼要。所以列出本堂内容的要点和结论以及重点,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达到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让学生跟我学、跟我做的教师讲授型模式向学生自我我要学、我要做的学生探究型模式转变,整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说、学生做,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协作学*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较好地体现了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当今中学物理课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课中无论是机翼升力产生原因,还是后面的几个课后练*都贴*我们的现实生活,都面向了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4、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用flash演示飞机的飞行,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流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4)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范文五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二】(5min)想想议议

  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放置的*面,计算这个*面上方液柱对这个*面的压强?设*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压强说课稿汇总五篇(扩展5)

——《压强》评课稿汇总五篇

  柯老师的《液体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科学知识用学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进行体验,能恰当地运动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本节课通过海绵能形变,因为受到了压力,压力越大,形变程度也越明显进行类比引入液体对其它物体或是本身也有压强。 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给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凉讨论的过程中,柯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凉、查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这会更加比较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确的运用各种科学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其实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科学地进行科学方法探究。

  三、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 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限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向容器中不断加入水,柯老师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液体压强与浓度有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成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因为加水时液体深度是增加了但液体质量也增加了,如何把这个难点突破,可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开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两根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这时学生会发现,细的那根管橡皮膜形变明显,其实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变不明显,这样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不是与质量有关。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综合组在推进“生命课堂”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学*,也在进步。黎老师新授的《压强》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力学课程。以下我从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对黎老师的课进行得要的评析。

  一、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环境

  黎老师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时其实有的不太科学,黎老师注意保护学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如果黎老师的评价更机智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遵循自学、交流、实践、评价四步学*流程

  引入课题后,黎老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展现较好,小组之中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最后老师给出评价,整个流程较好顺畅。在探究环节中,如果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激情。

  三、强调学*行为的.自主、真实、有效

  从独学、对学到群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黎老师始终尊重过程的真实性。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四、发展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一点黎老师还可多训练学生,当一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呈现出来时,黎老师只是自己做了评价,其实学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学,其他组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长久地训练学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培养。

  总的来说,黎老师的课进步了, “生命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他在成长,听课的我也在成长,有了我们共同学*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课堂”的推进中,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任老师执教本节课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程序。一改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的基础。

  商榷: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稍少:注射器应该很容易收集或买到,若四名学生一组估测大气压的值,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借鉴:注重实验教学,创新改进实验,想方设法弥补学校仪器不足对教学的影响。如本节课估测大气压的实验任老师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初中的物理教学,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知识。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够,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或是担心孩子得不出什么结论,这一点任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

  柯老师的《液体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科学知识用学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进行体验,能恰当地运动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本节课通过海绵能形变,因为受到了压力,压力越大,形变程度也越明显进行类比引入液体对其它物体或是本身也有压强。 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给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起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凉讨论的过程中,柯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凉、查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这会更加比较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确的运用各种科学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其实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科学地进行科学方法探究。

  三、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 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限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向容器中不断加入水,柯老师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液体压强与浓度有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成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因为加水时液体深度是增加了但液体质量也增加了,如何把这个难点突破,可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开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两根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这时学生会发现,细的那根管橡皮膜形变明显,其实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变不明显,这样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不是与质量有关。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陈海锋教师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的内容中去,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三、学生学*活动情况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大,启发性强,例如:先猜塑料杯里面有什么?将塑料杯里的空气挤出,吸在自己脸上,一放手,让学生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能否进一步说明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里?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四、教师素质方面。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五、改进建议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

  (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

  (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

  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