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雨霖铃的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 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略。

  九、拓展练*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的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的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

  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 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 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的说课稿 4

  一、教材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专题第二板块"词别是一家"中的一篇。此板块选了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词婉约派四面旗帜:"愁宗"、"别恨"、"情长"、"闺语")。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紧密结合学校教科研室提出的课堂改革实施规范——学、议、练、展、评五步教学法。具体操作设计思路为四个步骤:自由诵读——品悟情感——赏析词句——声情并茂诵读。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五、教法与学法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设计——诗词情境导入

  2、问题导学——预*指导

  (1)在了解作者生*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词人的情感流露。

  (2)深入分析词作内容,把握意象、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1)诵读指导

  (2)个人诵读,理解词作

  (3)小组交流意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

  4、展示成果——质疑解难

  (1)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2)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导

  (3)在深入理解词人情感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诵读词作。

  5、课堂练*

  6、评价小结

  雨霖铃的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晏殊的《蝶恋花》(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蝶恋花》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模块中的一首婉约词。它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不仅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也有别后的惆怅。它不仅是晏殊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的经典。

  结合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这一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把握生字词

  2、在赏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3、在读写中拓展运用知识。

  (板书:读、赏、写)

  以上“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拓展运用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手指黑板),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

  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决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

  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 我们都熟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今天我们来学*《蝶恋花》(手指黑板),共同了解晏殊的另一首经典。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1、初读,读准音。(板书:读)把握生字词,如:不谙、彩笺等。这里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手指黑板)

  2、再读,读出义。概括上下阙的中心内容。

  学生回答后,明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

  3、三读,读出情。把握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情感充沛。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可能会回答:生动、形象。

  那么这种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然后总结明确: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词语,如:愁、泣等表现出来的。那么。“泣”可以换成“滴”吗?学生说,不行。因为“滴”只具备动感,不具有深情。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接着,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离别的伤感,别后的惆怅。至此,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手指黑板)

  语言是心灵的写照,是情感的映射,是思想的燃烧,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对于语言的真正解读则需要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再次燃烧,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则是这种燃烧的在现。为此,我设计了改写训练:(板书:写)

  把文中写景部分改写成一篇300字的散文,并尝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果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作文,作到奇文共欣赏。进而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手指黑板)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我的说课完毕! 各位老师辛苦了,谢谢!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1)

——雨霖铃说课稿 (菁华6篇)

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目标)

  三、学*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目标)

  三、学*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十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目标。)

  三、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②提问法③点拨法④讨论法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学*词义:(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赏析:第一环节:角色模拟,知识内化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以便唤起历史意识,用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模拟、去体验,充分体现知识的选择性和过程的体验性。

  模拟一:自我品读,感悟词境。

  首先,分组自学、问题导学、我点拨、共建和作探究的*台。使学生理解词的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其次,进入角色、引导学生配乐、绘画,让学生各抒已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像,展示学生艺术天赋。然后学生讨论质疑,音乐是激昂还是舒缓、是豪迈还是低沉;感情是否浓重、凄婉;场面是否依恋、悲烈,在学生提出种种设想后,教师点拔、归纳、整合本词低沉的感情基调。

  模拟二:寓情于景、虚实相济。

  首先,让学生结合学生的绘画作品、网络动画《雨霖铃》,来欣赏本词。让学生探讨“寒蝉”、“长亭”、“骤雨”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离愁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动静交织的心态;“杨柳岸晓风残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词有上、下两片,哪一片是实写呢,哪一片是虚写呢;情节上可分别前、别时、别后,哪一个情节是实哪一个情节是虚呢,从这些虚实中我们看到了两人怎样深厚的情感,如何的难舍难分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整体学*过程充满生命的跃动。

  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把学生分成几组,交换写作内容,互相借鉴,指出与词境相符或不相符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围绕词的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来评议,也可以肯定小作者的优点,既深化文章,达到了教学的延伸,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环节:交换空间,在线交流。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疑,展开思想交锋,通过我的引导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理愉悦,认识到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重视高中语文的文学鉴赏。

  问题1:柳咏是否只沉醉于个人情感,而不关注社会呢?

  问题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何理解,就真的没有朋友可交流了吗?

  问题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

  问题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作者对生活感到没有意义了吗?

  第三环节:提升自我、意义建构。

  诗词是古人语言的浓缩品,也是作者生活的缩影,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礼仪*惯、人生理想等等,教学中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达到反思历史、透视前人、认识自我的层面。通过把历史时空交换延展到现实世界,让学生感到前人的生活是鲜亮的、传承的,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快感,从而体现学*内容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在涌动的生命热浪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情感的升华。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义概念。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

  (七)课堂练*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结合板书总结)

  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板书设计: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烟暮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十)教学反思

  从传统知识灌输的行为主义学*理论到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的认知学*理论,再到重视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理论,说明教育理念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我个人认为:无论哪种理论、理念都要切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结合教育资源实际,不要惟理论而理论,惟理念而理念。本课采用的方法、理论不知当否,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雨霖铃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 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雨霖铃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2)

——雨霖铃说课稿实用10篇

  雨霖铃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方法:学*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说课稿 3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目标)

  三、学*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 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7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雨霖铃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寒蝉、长亭、骤雨----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执手、泪眼、凝噎----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10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3)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实用5篇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为何写?情感?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离别悲伤、无奈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虚实结合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五、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为何写?情感?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离别悲伤、无奈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虚实结合

  六、作业设计

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4)

——《雨霖铃》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一、介绍柳永生*,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三、学生再读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五、教师范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5)

——《雨霖铃》教学反思3篇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这一方向之后,我开始精心的准备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语言、选择适合的朗诵配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词人柳永想通过《雨霖铃》传递给我们的意境。但是,在进一步分析课文之后,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学生如果对诗词本身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没有载体的。因此,我改变了方向,将问题设计作为创设情境的重点,或许能获得相对好一些的收效。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究文本,主动思考,从而揣摩出诗词的味道。

  于是,我开始在教案中加入问题设计的环节。针对不同的诗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执手相看’的动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暮霭沉沉’的设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寒蝉凄切’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诗人会想到什么?”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不好,大家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积极回答,思考问题的热情程度也不高,课堂氛围呆板压抑。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原因,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不感兴趣吗?我翻看了一些学生的教材,发现他们的教材上记了大量的笔记,这证明学生们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课堂上没有进入充分思考的状态,只是简单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想法。导致了学过以后对于诗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问题的设计上。我发现,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性、区分性。很多问题的设计是雷同的,让学生感觉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就无话可说了。此外,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表面上出现了学生不与老师互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我所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将原来的问题改成“词的上片没有写‘情’却处处含情,是如何表现的?”、“‘念去去’一句出现在婉约词中是不是显得不协调?”、“‘经年’二字有怎样的味道?”、“‘虚设‘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经过这样的改动,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课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他们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们虽然在思考,但是却不能够的得出较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问题设计的太难了,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过对老教师的咨询,我体会出,这次的问题出在环节设计上,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科学的问题设计,更需要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悟。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最后反思的四点都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只能说,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6)

——《雨霖铃》的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7)

——《雨霖铃》翻译赏析3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⑤风情:男女相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

  那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此时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是啊!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在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关于《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所以这就是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句注释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得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城市得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得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得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得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得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得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得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得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得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白话译文

  秋后得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得心绪,正在依依不舍得时候,船上得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得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得人最伤心得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得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得晨风和黎明得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得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得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整体赏析

  由于得到艺人们得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得基础上,创制了大量得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得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得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得特点,写委婉凄侧得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得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得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得描写,氛围得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得铺写,也为后两句得“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得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得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得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得“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得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得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得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得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得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得*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得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得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得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得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得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得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得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得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得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得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得完整性,形象得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得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宋人借旧曲倚新声,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凝噎(yē):欲哭无声,喉中气塞。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那堪:兼之也。更那堪,即更兼之,更加上。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沉沉:通“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8)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雨霖铃的说课稿实用五份(扩展9)

——雨霖铃作文通用十篇

  汴京的深秋,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住,他在京都城外设帐与恋人饯别,十里长亭,愁情别绪,令人非常的难过。离别时的.各种悲伤互相交融在一起,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所以也就没有了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已经催着他出发了。他们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的泪花,两人都有太多太多想说的话,但直到最后也是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他想到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路途千里迢迢,江水一片烟波浩荡,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他站在船头,不停地向她招手,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两人的哭声是那么凄凉,好似秋雨之后的寒蝉。他渐渐的远了、远了,到了看不见的地方,走进了那沉沉的暮霭中。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怕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清秋时节,这样的离愁叫人怎能经受得了!罢,罢,罢,也只有借酒消愁了。今夜酒醒时,不知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那寒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知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即使遇到了好天气、好风景,也无心去欣赏,还不是一样的如同虚设,心里即便有千般情、万般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孤寂的晚风吹乱了荒草,寒蝉在天地间的鸣叫,凄寒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十里的长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却怎么也无法相隔一对恋人的心。一阵急雨刚歇,到处都是湿淋淋的一片。苍老的夕阳洒下的余辉,将这一片斑驳的泪水,映得凄凄惨惨。

  而苍凉复续苍凉,广大的天地之间,唯有感伤。一顶青色的帐篷里,独坐着我和她。遥想着幼时一起摘花捕碟的日子,长大后本想私守一世,而今却不得不远离他乡,心中除了愁还是愁。只能再饮一杯酒,可酒却是不能消愁的水,饮得再多也还是愁。别离已成为现实,可是从天黑坐到了天亮,又从天亮坐到了天黑,积蓄了再多华丽的词语,在那一刻已变得苍白。无言,成了最好也是最无奈的方式。

  可兰舟却催着出发,别离前的最后一声祝福,竟被激动与悲伤掩盖。我们的嗓子都在哭泣,抽噎着说不出半句话。时间为那一刻凝结。一滴晶。

  莹的粉泪从那张憔悴的脸上落下,从中映出了两双泪眼。我和她相执着手,相互望着,每向前走一步,手就拉得更紧,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终生的依靠。

  可离别依旧是离别。我还是上了兰舟。滚滚的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我望见秋风吹乱了她的秀发,那一袭素衣在风中渐渐远了,远了。

  千里的烟波上,一片浓云沉重得就像我是愁,压着江面,也压着我胸口----我的心在流血。苍穹是如此的广阔,可却怎么也容不下一滴恋人的泪水。前行的路,还很漫长。在漫长之中,只能重归孤独。而在漫长之后,也许是晓风拂柳,冷月挂空,而漫漫长夜,相知又有谁?

  有一份思念就有一份痛楚,一切美丽在思念之中,都是显得如此之苍白与无力,千万种风情,在孤独之中,演变成难耐的煎熬。思念让一对心贴得愈*的恋人,在距离被拉得愈远之时,饱尝着无言的痛苦。再多的`美好,我又该与谁诉说?还是将它们化作一首词,带着我思念与忧愁,变成秋天里的一片落叶,随着这涩涩的秋风,飘到她的身旁。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立意不明确,感受不深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有和人说?

  入了秋后的蝉站在树上,声音是那么的凄凉而急促。一位男主和他的恋人正面对面的站在长亭里。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天空中泛着黑灰色的云彩,像一位没有认真做事被别人训了,心情低沉沉的小姑娘。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地面上还有几个大水洼,大水洼里倒映着灰沉沉的天空。

  “娘子,我今儿要走了,你要保重啊!”“郎君,你别走,我舍不得你……”他的恋人牵着她的手说。他们这时正站在京都城外,设的帐篷里,两人即饯别。但是两人却都没有心思畅饮,他们正对对方依依不舍呢!“快上船啊!我们就要开船了!”男主和他的恋人正手握着手,面对着面,俩人的眼睛里全是泪花,泪花里都似乎写着不舍和担心。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放着千言万语,但是想说也说不出来,要离别了那千言万语,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尖。但就差那一点,千言万语就这样,没有跟对方说出。男主突然想到这次去南方,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远呀!看着南方灰沉沉的一片,再看看楚地的上空,竟然一望无边,看不见一点儿东西。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着萧瑟冷落的秋季,风“呼呼”的吹。“这离别愁伤,谁能受的了呢?”“也不知今天醒酒后会在哪里呢?”男主说到。到那时能在我身边的,就只有那岸边的杨柳了。男主的眉毛变成了一条条弯曲的蚯蚓,“我也只能独自一人面对凄厉的晨风和一人在夜晚看着那残缺的月亮了。”这次去南方,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和娘子相见。”男主伤痛欲绝,还相爱的娘子不在一起。男主想了想,今后就是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对男主也如同虚设。今后有千万种蜜意柔情,又能向谁去倾吐呢?

  如果只是遇见,不能停留,不如不见。他与她,不变的只是乱世中的那片真情……

  都道是红颜祸水,那如果,如果当初没有遇见,是不是结局会有所改变。

  她,很美,美得冰冷。“冰山美人”一词用于她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了。但他却深深被她的冷艳吸引了,无法自拔。“烽火戏诸侯”,不知何时听到的。隐隐约约,淡淡的,浅浅的记忆。曾经,只知道那是周幽王为博美人戏耍了诸侯;只随波逐流认为他爱江山,却更爱美人,只理所当然判定错在女子。

  那时云淡风轻,那时笑比十里香。始,车辚辚,马萧萧,骊山烟尘遮天蔽日,各路诸侯到之末,彩旗一挥,烟尘滚滚东逝去。然,只为博她莞尔一笑!幽王,他;褒姒,她。不惜牺牲一个君王的威信,只为换取红颜一笑。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他,让她缢死,即使有千万个不愿,千万个不舍,千万个不忍。只因众人认为红颜即祸水,逼迫他赐死了她。他,为唐玄宗;她,为杨贵妃。

  前世的尘,今世的风,这般无可奈何。或许,为她鸣不*,却被他感动了。且不谈他 ,只“雨霖铃”三字即扣余心弦。她和他,乱世中的凄美。或许,怨过他,却也为他伤悲。他和她承载了多少评论?或赞美,或谩骂。都道是红颜祸水,殊不知其真挚情感。只能说,是命中注定。

  这乱世中,不变的是他对她的爱,不变的是她对他的痴心,不变的是这无奈的江山局面。他与她,纵然万劫不复,也待其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长恨歌》已成佳话,他们对对方的情感从未变过。只愿: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成白发 共度余生。

  如果可以,可以陪你千年不老,千年只想眷顾你倾城一笑;如果愿意,愿意陪你永世不离,永世只愿留恋你青丝粉衣。云断,疏影横斜,雁过,栖息无声。这一切的一切,只因那份不变的爱。

  忘不了曾经最美逝去的曾经,如一场迷离的梦,遗留在风中的是那一张张唯美的笑颜,多少次在那魂牵梦绕的地方迷失了自己,一次次沉睡在梦中,那许多美丽的片段将自己埋藏在这紫色的梦境里。弥漫了许多的温柔,历经了几丝烟雨的吹打。

  寥寥几声蝉鸣,随着秋风散开,洪亮而沧桑,那大概是它们将即将殒落的生命里的能量的释放,让人们知道它们的价值吧,凄凄切切,又是那样牵动着我的心。长亭啊,这离别之地,宁对着你坐到晚上也不愿离去。凉凉的骤雨刚停,亭檐的雨滴缓缓而落,纵然不舍,也还是坠落,没有心思吃这顿饯行酒,留住的是有你的地方。而这里似乎也不能留太久,漂亮的船只催促着你离去。握着你的手,不想让你就这么走,有多少话,在此刻却是那么难以说出口,任泪水滑落,任哽咽凸显宁静。久久沉默。嘴里说你走吧,心却是那么的`不舍,望着你远去的背影,望着消失在尽头的船只,只剩下连绵的烟波久久不散。沉沉的暮霭在广阔的空中显得那么沉重。

  愁绪随风阵阵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就是为离别而伤怀,更何况又是在这个寂寥、冷落、凄清的秋季!又怎能不使我愈加断肠。今晚的我又会是酒醒何处呢?或许是在茂密的杨柳岸边,看那随风飘荡的柳条,破裂的月亮黯自神伤吧,这次离去不知多少年,本是良辰美景的时刻却因只有我独自赏看而形同虚设。再美的景与羁旅漂泊的我又有何干?即使有道不完的爱,说不尽的思念,又能与谁诉说呢?有的,只是我一人。

  孤寂的晚风吹乱了荒草,寒蝉在天地间的鸣叫,凄寒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十里的长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却怎么也无法相隔一对恋人的心。一阵急雨刚歇,到处都是湿淋淋的`一片。苍老的夕阳洒下的余辉,将这一片斑驳的泪水,映得凄凄惨惨。

  而苍凉复续苍凉,广大的天地之间,唯有感伤。一顶青色的帐篷里,独坐着我和她。遥想着幼时一起摘花捕碟的日子,长大后本想私守一世,而今却不得不远离他乡,心中除了愁还是愁。只能再饮一杯酒,可酒却是不能消愁的水,饮得再多也还是愁。别离已成为现实,可是从天黑坐到了天亮,又从天亮坐到了天黑,积蓄了再多华丽的词语,在那一刻已变得苍白。无言,成了最好也是最无奈的方式。

  可兰舟却催着出发,别离前的最后一声祝福,竟被激动与悲伤掩盖。我们的嗓子都在哭泣,抽噎着说不出半句话。时间为那一刻凝结。一滴晶。

  莹的粉泪从那张憔悴的脸上落下,从中映出了两双泪眼。我和她相执着手,相互望着,每向前走一步,手就拉得更紧,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终生的依靠。

  可离别依旧是离别。我还是上了兰舟。滚滚的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我望见秋风吹乱了她的秀发,那一袭素衣在风中渐渐远了,远了。

  千里的烟波上,一片浓云沉重得就像我是愁,压着江面,也压着我胸口----我的心在流血。苍穹是如此的广阔,可却怎么也容不下一滴恋人的泪水。前行的路,还很漫长。在漫长之中,只能重归孤独。而在漫长之后,也许是晓风拂柳,冷月挂空,而漫漫长夜,相知又有谁?

  有一份思念就有一份痛楚,一切美丽在思念之中,都是显得如此之苍白与无力,千万种风情,在孤独之中,演变成难耐的煎熬。思念让一对心贴得愈*的恋人,在距离被拉得愈远之时,饱尝着无言的痛苦。再多的美好,我又该与谁诉说?还是将它们化作一首词,带着我思念与忧愁,变成秋天里的一片落叶,随着这涩涩的秋风,飘到她的身旁。

  孤寂的晚风吹乱了荒草,寒蝉在天地间的鸣叫,凄寒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十里的长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却怎么也无法相隔一对恋人的心。一阵急雨刚歇,到处都是湿淋淋的一片。苍老的夕阳洒下的.余辉,将这一片斑驳的泪水,映得凄凄惨惨。

  而苍凉复续苍凉,广大的天地之间,唯有感伤。一顶青色的帐篷里,独坐着我和她。遥想着幼时一起摘花捕碟的日子,长大后本想私守一世,而今却不得不远离他乡,心中除了愁还是愁。只能再饮一杯酒,可酒却是不能消愁的水,饮得再多也还是愁。别离已成为现实,可是从天黑坐到了天亮,又从天亮坐到了天黑,积蓄了再多华丽的词语,在那一刻已变得苍白。无言,成了最好也是最无奈的方式。

  可兰舟却催着出发,别离前的最后一声祝福,竟被激动与悲伤掩盖。我们的嗓子都在哭泣,抽噎着说不出半句话。时间为那一刻凝结。一滴晶。

  莹的粉泪从那张憔悴的脸上落下,从中映出了两双泪眼。我和她相执着手,相互望着,每向前走一步,手就拉得更紧,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终生的依靠。

  可离别依旧是离别。我还是上了兰舟。滚滚的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我望见秋风吹乱了她的秀发,那一袭素衣在风中渐渐远了,远了。

  千里的烟波上,一片浓云沉重得就像我是愁,压着江面,也压着我胸口----我的心在流血。苍穹是如此的广阔,可却怎么也容不下一滴恋人的泪水。前行的路,还很漫长。在漫长之中,只能重归孤独。而在漫长之后,也许是晓风拂柳,冷月挂空,而漫漫长夜,相知又有谁?

  有一份思念就有一份痛楚,一切美丽在思念之中,都是显得如此之苍白与无力,千万种风情,在孤独之中,演变成难耐的煎熬。思念让一对心贴得愈*的恋人,在距离被拉得愈远之时,饱尝着无言的痛苦。再多的美好,我又该与谁诉说?还是将它们化作一首词,带着我思念与忧愁,变成秋天里的一片落叶,随着这涩涩的秋风,飘到她的身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