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9-28 00:00:00 说课稿,社会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中主题三“我们的国粹”中的一个分主题“引人入胜的京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我国的文化遗产为主线,从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和我们的国粹这三个内容层面,让学生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在*惯于大众文化的高速传播的今天,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又走到了哪里?为此我选择以我们的国粹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对京剧没有什么兴趣,要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手段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查找搜集资料,以学生为自我展示为主,感受京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选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小组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2、通过学*、小组交流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能力目标:

  1、通过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收集资料等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说说国粹、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等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活动,让学生对*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1.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2.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2、教师收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欣赏导入,说说国粹

  2、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3、认识脸谱,学唱京剧

  4、活动总结,升华主题

  (一)欣赏导入,说说国粹

  1、播放“星光大道”选手李玉刚表演的京剧选段《贵妃醉酒》。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贴*学生生活的京剧素材,营造了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他表演的是*的哪种传统艺术?(京剧)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经典曲目,男旦扮相,唱、作、舞等京剧效果点燃了学生学*的热情。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我们的国粹——京剧,感受它的精彩。(板书)

  4、了解什么是“国粹”(国之精髓),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看书中的小资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寻找答案。

  (1)二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板书:历史悠久)

  (2)京剧虽然不是*最古老的剧种,但它可以称得上是*最大的剧种。京剧的剧目很多,有上千出戏,有些已经失传了,现在演出的有三四百出呢。(板书:最大剧种)

  (3)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这说明京剧已经名扬世界了。(板书:名扬世界)

  设计意图: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效果,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京剧各方面的资料。学生的热情很高,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初步了解了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以及被称为国粹的原因,让学生对“国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刺激了好奇心,为后面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A、感受京剧

  1、课件展示人们在社区唱京剧、讲京剧中的故事和在家通过电视看京剧的几个画面,说说你生活周围的戏迷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京剧。

  2.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过京剧表演?看过外国人演京剧吗?

  设计意图:这里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回到生活中观察人们和京剧的关系,与今天的学*形成联系,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京剧,表演京

  剧等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京剧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是*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也让学生感受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地位。

  B、了解京剧

  对儿童来讲,京剧是比较陌生的,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为了能帮助学生在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的国粹,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片段,让学生来欣赏,给学生视听结合,通过图象和声音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为对了解*文化的精髓打好基础。所以在了解京剧这一环节我又设计如下:

  1、欣赏《雁荡山》、《三岔口》两个京剧片段,并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的动作,以此体验京剧舞蹈的优美,激发学*热情。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你们认为京剧与我们*时看的影视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加深对京剧的了解,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突出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倾听、发言的能力。

  4、播放多媒体图片,了解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京剧的来历。

  (清朝的时候,四大徽班进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后来就形成了京剧。)

  6、京剧伴奏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唢呐等,其中最重要的乐器是──京胡。

  京剧的乐队分为文场三大件与武场三大件。

  文场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

  武场三大件:单皮鼓、大锣、小锣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兴趣,让学生懂得京剧包含的知识很多,为学生理解京剧提供了知识基础。

  (三)认识脸谱,学唱京剧

  1、播放京剧歌曲《说唱脸谱》,让学生听一听歌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

  2、将人物的名字与脸谱连线,欣赏各个脸谱。

  3、猜一猜,这些脸谱分别表现什么样的人?

  红色赤胆忠心 、黑色耿直刚烈、白色奸诈自负、蓝绿黄勇猛暴躁。

  4、欣赏包公脸谱——运用了我们*画写意的绘画技法;孙悟空脸谱——运用了我们*画工笔的绘画技法。展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板书:民族特色)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媒体,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课件中选取的都是张飞、关羽、曹操、等大家所熟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脸谱,让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认识到脸谱色彩与人物的关系。老师再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并补充展示相关的文字说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脸谱,对其内涵有了深刻了解。

  5、学唱《说唱脸谱》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京剧并不是很难听懂,所以把更能贴进学生生活的《说唱脸谱》拿来,调动其积极性和演唱欲望,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模仿所听的音乐,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了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前也深入的研究了这首歌,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听了你们极具京腔京韵的演唱,老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唱上几句。(唱)”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学*,教师的演唱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学唱京剧的兴趣和自信。

  (四)活动总结,升华主题

  1、如今,京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的国粹,成为了*人的骄傲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我们国粹——京剧的魅力。今后让我们多听、多看、多了解京剧,做一个喜欢京剧的*人。

  3、最后,让我们将赞美送给我们的国粹——京剧。(出示文字)

  设计意图:“没有终点,只有永远。”走*京剧,这节课仅仅是一个起点,学生带着学*的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学、多唱、多演,甚至是酷爱京剧才是此次教学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我们的国粹——京剧

  最大剧种历史悠久

  名扬世界民族特色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2

  【说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主要讲大众媒体,包含“我们怎样了解外界”、“我们怎样利用媒体”和“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激发他们探究媒体世界的愿望,进而运用媒体这个小窗口了解大千世界。

  【说学情】

  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小是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长大的,对媒体的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均有所接触,但对于媒体的'有效应用却做得不够,往往是把有的媒体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了激趣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首先以学生喜爱的舞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发现各种媒体的作用,从而体验到大众媒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最后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运用媒体,以此培养他们利用大众媒体了解世界的能力。

  【说学法】

  在这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学*方法和合作探究学*法。

  【说教学目标】

  1.知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都是大众媒体。

  2.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点

  1.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激趣导入、新知感悟、媒体大搜索、媒体大比拼和新闻小灵通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影视片段,请学生跟跳舞蹈。

  2.请学生说说这段舞蹈出自哪里,是怎么知道的,大家从电视中还知道些什么?以此引出小小的电视窗口里有一个大世界。

  3.板书课题:“小窗口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我为了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型学*为主动的探究型学*,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教学法。

  1.创设情境

  森林里举行百科知识大赛,要挑选出一位知识最渊博大王来管理大森林。动物们都想成为森林之王,纷纷忙了起来,就连一些小朋友也不闲着,纷纷跑来为他们帮忙。可是他们忙了半天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赢这场比赛。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创设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便会主动地想出种种办法来帮助他们,大家可能会想到从电视里找资料、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听广播搜索资料或从书本报刊中寻找资料。

  2.学生回答问题后展示各种媒体并板书。

  3.教师引出大众媒体的概念:

  教师: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书本、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等被称为大众媒体。

  此时,大众媒体就在学生的自主学*、自主发现中由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身的认识。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还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们和小动物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到的信息。

  通过以上的学*,首先让学生主动地了解了大众媒体,然后在媒体信息的展示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个媒体小窗口带来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时使他们产生运用媒体了解世界的冲动,于是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媒体大搜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积,采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合作,尝试性地运用媒体搜索信息。

  1.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媒体

  2.喜欢同一种媒体的同学在一起组成一组

  3.设计任务:各组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准备的各种媒体中选择喜欢的媒体搜索感兴趣的信息。

  以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媒体大比拼

  在大家通过努力合作搜集到大量信息后,便进入媒体大比拼环节。

  1.各小组为自己喜欢的媒体设计一句宣传语。

  2.用文字、图画、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索到的信息。

  3.评一评各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颁奖小环节。根据各组的特点分别给他们颁发各具特色的奖状,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展示奖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

  五、新闻小灵通

  最后便进入新闻小灵通环节,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为了让学生从运用一种媒体搜索信息到运用多种媒体搜索信息,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任务: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媒体搜集今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完成,并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式的课堂,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出来。首先让学生在欢快舞蹈中感受学*的快乐,并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媒体,发现媒体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运用媒体、体验媒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首先在激趣导入教学环节中板书课题,然后在新知感悟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各种媒体,并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板书,最后通过把贴图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地球图案,以此表达通过各种媒体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的大千世界这一主题。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情感和态度 : 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方法 : 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惯。

  3、知识与技能 : 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小金鱼、鱼缸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

  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五、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

  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改种动物的生活*性、活动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超级模仿秀。

  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

  [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

  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

  [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

  [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家园

  贴动物明星卡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将“动物明星卡”贴到美丽家园图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动物送回他们自己的家,树立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手牵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是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我会珍惜》、《我们手牵手》、《亲亲家乡水》、《人类的好朋友》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我们手牵手》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为与*惯: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爱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和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学*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观察法、换位思考法、角色体验法等,让学生明白关爱和帮助他人是有爱心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会与人交往,行为文明的表现,关爱与被爱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关心和爱护同伴”,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学,同情残疾人,关爱老人是本课的重点。从本课教材看,从学生身边的人出发,沿着关心并欣赏同学——尊敬老年人和长辈、爱护幼子——了解并爱护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建,由*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牵同学的手、牵幼儿的手、牵老人和残疾人的手的爱心图画。在教学中,我通过选取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帮忙别人。牵同学的人的部分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并主动帮助朋友;牵幼儿的手和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学*做大哥大姐姐,为幼小树立榜样;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别人,懂得感恩和回报。因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都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教学。

  说教学难点:

  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本课为第一年级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关爱、体现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的和谐生活,而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即关爱我与他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题《我们手牵手》提示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说过,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小爱为大爱。最后,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相处状况看,在*时的学*生活中,喜欢打骂,没有做到互助互爱;对待来接送的爷爷奶奶没礼貌,甚至对骂,不会学会尊重老人……因此,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一)通过“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来引导学生能注意到别

  人的困难,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校园里的新同学不熟悉校园环境的图片,遇到这情况,新同学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你帮我,我帮你”来引导学生如何帮忙关心别人。

  环节一:设计了情景表演:需要帮助的人们。分别让三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女生;(2)够不着高处东西的小个子男生;(3)不会做手工的男生。

  环节二:爱心行动:谁来帮帮他?比一比,看谁动作快,竞争帮助上述同学的机会。

  环节三:爱心回报:我也来帮帮你。被帮助的同学向帮忙他的人表示谢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帮助自己的同学。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更意味着对儿童发展的开放,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同时也让帮助别人的同学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角色模拟,走*残疾人”来唤醒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在此,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拟活动具体展开,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一: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环节二: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环节三: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紧接着,我让他们把体验后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三个模拟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体验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关爱他人”这一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的研说流程是一、说课标1、课程总目标2、内容标准二、说教材3、教材编写特点4、教材编写体例5、教材内容结构6 、立体式整合教材三、说建议7、教学建议8、评价建议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我在成长和我是*人两方面。

  1、我在成长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2、我是*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

  (5)、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二、说教材

  (三)、编写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辨析和感悟。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领域与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将多种课程资源、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智能参与、多种学*途径、多种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方式,辅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四)、编写体例

  每一个学*活动主题基本上采用了主题词、正文、图文、小资料。

  (1)主题词:展示出本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的话题。

  (2)正文:对主题词的展开说明,简明扼要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

  (3)图说(图文):围绕话题,出现几幅图文,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开展活动。

  (4)小资料(资料卡):对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一些开展自主学*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等。

  (五)、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了6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有若干个学*主题,本册共有19个学*主题;每个学*主题又有若干个小的学*、活动主题,本册共有41个小的学*、活动主题。这样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单元内容上的横向体现

  本册教材中第1单元好大一个家第2单元壮丽的山河第3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都是围绕知识(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学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展开的。

  (2)本册教材与相邻年级的纵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祖国的行政区划与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主题的延伸,在四年级已经了解我们家乡及周边的省级行政区,本学期上升到了解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如: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与知识的比重。

  三、说建议

  (七)、说教学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如:我教学《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搜集、背诵描写名山的诗词,唱有关名山的歌曲。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母亲河”》时我带学生去调查港口河的概况、带来的好处、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治理等。

  2、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香港和澳门》时让学生画画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

  3、充分运用图像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教学直观性,调动学生学*兴趣。本册教材有大量的图文、情景和照片。让学生在阅读图文中认识社会,感知生活。

  (八)、说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态度: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任务的态度。学*能力与方法:学*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任务的能力。学*结果:完成学*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二)如何评价

  (1)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

  (3)评价应关注学*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行为。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教材中的资源

  如教学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学生了解了黄河面临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治理保护黄河?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教学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观看祖国风光影像片,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教学本册教材第17课《拒绝不良*惯》,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围人中有哪些不良的*惯,这些不良的*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产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如果说我们教师是躬耕于百花园中的园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恰似一缕花香,沁人心脾,幽远悠长!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们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手牵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是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我会珍惜》、《我们手牵手》、《亲亲家乡水》、《人类的好朋友》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我们手牵手》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为与*惯: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爱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和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学*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观察法、换位思考法、角色体验法等,让学生明白关爱和帮助他人是有爱心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会与人交往,行为文明的表现,关爱与被爱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关心和爱护同伴”,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学,同情残疾人,关爱老人是本课的重点。从本课教材看,从学生身边的人出发,沿着关心并欣赏同学——尊敬老年人和长辈、爱护幼子——了解并爱护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建,由*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牵同学的手、牵幼儿的手、牵老人和残疾人的手的爱心图画。在教学中,我通过选取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帮忙别人。牵同学的人的部分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并主动帮助朋友;牵幼儿的手和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学*做大哥大姐姐,为幼小树立榜样;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别人,懂得感恩和回报。因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都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教学。

  说教学难点:

  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本课为第一年级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关爱、体现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的和谐生活,而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即关爱我与他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题《我们手牵手》提示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说过,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小爱为大爱。最后,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相处状况看,在*时的学*生活中,喜欢打骂,没有做到互助互爱;对待来接送的爷爷奶奶没礼貌,甚至对骂,不会学会尊重老人……因此,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学*。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一)通过“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来引导学生能注意到别

  人的困难,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校园里的新同学不熟悉校园环境的图片,遇到这情况,新同学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你帮我,我帮你”来引导学生如何帮忙关心别人。

  环节一:设计了情景表演:需要帮助的人们。分别让三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女生;(2)够不着高处东西的小个子男生;(3)不会做手工的男生。

  环节二:爱心行动:谁来帮帮他?比一比,看谁动作快,竞争帮助上述同学的机会。

  环节三:爱心回报:我也来帮帮你。被帮助的同学向帮忙他的人表示谢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帮助自己的同学。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更意味着对儿童发展的开放,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同时也让帮助别人的同学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角色模拟,走*残疾人”来唤醒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在此,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拟活动具体展开,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一: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环节二: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环节三: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紧接着,我让他们把体验后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三个模拟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体验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关爱他人”这一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1)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菁华5篇)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我将本课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对于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却比较生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学*的网页,指导学生按照“选择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汇报”的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学*,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接着我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发送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的结束之际,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通信的演变历程,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学*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汇报交流自己学*成果,通过电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学*收获和体会,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即让学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都使用过哪些通信技术,引起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网络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

  课件出示: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网上探究,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参观结束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由于本探究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忽略活动目的,我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带着目的进行网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内容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环节的网络资源,补充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查阅,整理,分析,整合资料的综合能力,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内容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的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通过网上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相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与古代通信的不同,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利用网络 亲自体验

  由于内心体验才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环节我要求将本节课的收获通过网络中的电子信箱发送给别人。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收获,又使学生亲自体验了现代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信件发送出去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渗透通信礼仪知识。

  (四) 、整体感知,课堂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再次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五)、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安排的作业既是对课堂学*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的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品德与社会与信息的整合,是一节网络教学的探索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容纳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的的共享特点使其互补学*,在活动中渗透了学科知识,在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学生而努力着。

  五、说板书设计

  烽火台 驿邮 信鸽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学技术 电报

  网络电话

  本课板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学*的兴趣,学*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的研说流程是一、说课标1、课程总目标2、内容标准二、说教材3、教材编写特点4、教材编写体例5、教材内容结构6 、立体式整合教材三、说建议7、教学建议8、评价建议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我在成长和我是*人两方面。

  1、我在成长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2、我是*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

  (5)、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二、说教材

  (三)、编写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辨析和感悟。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领域与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将多种课程资源、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智能参与、多种学*途径、多种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方式,辅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四)、编写体例

  每一个学*活动主题基本上采用了主题词、正文、图文、小资料。

  (1)主题词:展示出本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的话题。

  (2)正文:对主题词的展开说明,简明扼要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

  (3)图说(图文):围绕话题,出现几幅图文,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开展活动。

  (4)小资料(资料卡):对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一些开展自主学*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等。

  (五)、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了6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有若干个学*主题,本册共有19个学*主题;每个学*主题又有若干个小的学*、活动主题,本册共有41个小的学*、活动主题。这样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单元内容上的横向体现

  本册教材中第1单元好大一个家第2单元壮丽的山河第3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都是围绕知识(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学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展开的。

  (2)本册教材与相邻年级的纵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祖国的行政区划与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主题的延伸,在四年级已经了解我们家乡及周边的省级行政区,本学期上升到了解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如: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与知识的比重。

  三、说建议

  (七)、说教学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如:我教学《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搜集、背诵描写名山的诗词,唱有关名山的歌曲。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母亲河”》时我带学生去调查港口河的概况、带来的好处、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治理等。

  2、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香港和澳门》时让学生画画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

  3、充分运用图像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教学直观性,调动学生学*兴趣。本册教材有大量的图文、情景和照片。让学生在阅读图文中认识社会,感知生活。

  (八)、说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态度: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任务的态度。学*能力与方法:学*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任务的能力。学*结果:完成学*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二)如何评价

  (1)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

  (3)评价应关注学*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行为。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教材中的资源

  如教学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学生了解了黄河面临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治理保护黄河?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教学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观看祖国风光影像片,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教学本册教材第17课《拒绝不良*惯》,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围人中有哪些不良的*惯,这些不良的*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产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如果说我们教师是躬耕于百花园中的园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恰似一缕花香,沁人心脾,幽远悠长!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们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学*的兴趣,学*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和*之路》一课的教学构思。

  教材分析:

  《和*之路》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的第二课。本课以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与冲突后,人们对和*的向往,通过和*鸽,雕塑,和*大钟,带“和*”的地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的向往之情,为第三课维护世界和*的学*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定目标提出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国际社会建立的各种维护世界和*的组织、机构及曾经作出的有影响力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世世代代憧憬和*的诚挚心愿,崇敬勇敢献身和*事业的重要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和*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

  二谈学情融教、学渗透理念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意识,对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旧联系,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诗文导入”、“阅读故事园”、“毕加索与和*鸽”等环节,使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源,以体现学科性质。

  (二)、注重多维互动,创设良好氛围。

  围绕《课标》,我“以生为本”,设计“诗文导入”、“读后感言”等情节,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感悟。

  (三)、注重教学细节,激发学生情感。

  为此,我抓住“人们表达向往和*的方式”、“读后感言、“和*使者”等细节,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感。

  三设流程、构板书,体现理念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展示有关和*的文艺作品,创作有关和*的美术绘画。

  2、举行和*主题的诗歌朗诵或演唱和*歌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惯。

  (做好了课前准备,就为第二版块——课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灵活板书,凸现主题。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本节课,首先学*“和*使者”时引入板书副标题;其次在红十字的精神学*过程中引入板书;最后在深化主题时,引入主标题,并通过突出书写和重读,以求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肤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2)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0)份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的兴趣。

  (二)学*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有一把金钥匙》。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我有一把金钥匙》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它从“自主学*”的角度出发,将重点锁定在对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上。

  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科学的、事半功倍的学*方法。三年级上册的《学*智慧树》一课已经从学*小窍门方面给了孩子们一些指引。本课则是从 “时间” 的角度将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和拓展。

  因此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自觉地提高学*效率。这个目标贯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学生的学*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要求。

  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能震撼心灵地感受到时间,能身体力行地珍惜时间,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

  1、以生为本,*等互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而我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引领学生达成的共识。

  2、凭借活动,真切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然后,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转为“主 动”,收到良好的学*效果。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样才能形成最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把童年比作 是人生的春天,那么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那***的种子,在生活这片土壤里只有播撒下这样的种子,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 总体思路和安排 ]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两个的板块,它们递进深入,紧密相连。

  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一板块的设计思路,接下来我还要对他做详细的教学讲解。

  在这一板快中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这三个活动由远及*,由浅入深,由社会到生活层层深入地将时间可贵,珍惜时间的观念输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让他们自发地寻求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好办法,从而引出第二个教学板块-----

  合理安排时间

  如果说第一板块是在思想上进行引领的话,那么第二板块则是从方法上加以导行。我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巧安排,节省时间多做事。

  为了树立统筹安排的观念,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出示课件)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时间内做完几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尽管不够完善,但这是孩子们自己从讨论、评价、感悟中得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因此我并不点破,而是随机推出了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受干扰,一心二用不可取。

  让孩子重复第一板块中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同样的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学*任务。所不同的是同时播放了孩子们*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干扰下,学*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学生们又从这一活动中,完善了先前总结出的概念,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能合理、科学、高效做完几件事才是合理地安排时间。(课件出示该句话)让孩子在两次活动中自主地体验,自发地辨析,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这才是真正的辨析---导行。

  在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我推出了第三个活动(点击课件,活动三:传秘诀,同学互赠金钥匙。)让他们将这一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去。我准备了这些钥匙状的小卡片,让他们将自己的学*心得记录下来,在同学当中互相赠送。赠送钥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的友情一并赠送。

  第一板块从思想上引领,第二板块在行动上导行这就是本课总体的设计思路。

  对小学生来说,思想上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第一板块中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我这样开课:

  [ 第一板快的教学讲解 ]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1、各行业的人对时间的感受

  同学们,对于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行业争分夺秒的图片,教师配解说]

  师:(幻灯1)这是一场特大的火灾,消防队员们正在与浓烟烈火抢时间,晚一分钟,国家财产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同学们,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是什么呢?对,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就是国家的财产;(幻灯2)这是一次重要的医学手术,医护人员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做手术,晚一分钟,患者的生命就危在旦夕。那么在医生的眼中,时间又是什么呢?是的,在医生的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幻灯3)竞赛场上,运动员正在奋力拼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世界飞人,我们的跨栏王子——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决赛中,他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杰克逊创下的12秒96的世界纪录,0.05秒,孩子们,杰克逊仅以0.05秒的微弱之差就与金牌擦肩而过了。你们说,在运动员眼里,时间是什么?是啊,在运动员眼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祖国的荣誉!当我们的**在奥运赛场上高高飘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自豪呀!)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过渡:时间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大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重要,那么,在我们小学生眼里,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生命度量尺。假设我们的生命线如同这长长的纸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活100岁,那么我们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6岁前是学龄前阶段, 6—12岁是小学阶段,13岁—18岁是中学阶段,22—60岁是工作阶段,60以后是老年阶段,那么,6岁前的学龄前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把它放在一边。13岁以后的中学阶段、工作、老年阶段还没到,我们也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小学的6年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师:是啊,同漫长的人生相比,我们的小学阶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孩子们,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谁来说一说。

  你们说的对,只有珍惜时间,做和时间赛跑的人,才不会虚度我们的小学阶段。当你赛过了太阳,赛过了月亮,赛过了西北风的时候,你就成了时间的主人。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1)一分钟有多长?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小学阶段的确很重要。可是我只浪费一分钟,区区60秒应该算不了什么吧?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看大屏 幕]同学们,看着这跳动的秒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

  (2)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师:是呀!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走了。那么,一分钟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事呢?同学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材料,准备好笔,第一小组抄写格言、第二小组做口算题、第三小组画简笔画、第四小组抄写英语单词。

  我们再用这个小闹钟计时,准备——开始!(动手操作:抄写格言、算口算题、画简笔画、抄写英语单词)

  教师随机提问:谁来说说在这一分钟之内,你做了多少事。

  小结:哦。原来一分钟之内,你可以写这么多条格言,字迹还那么工整,真了不起;还有你,居然能做这么多道口算题,真可以称得上是口算大王,哇,这么漂亮的简笔画是你在这一分钟之内画出来的?真有成就感。同学们,一分钟看起来虽短,可是抓住这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分钟呀!珍惜时间就要从珍惜每一分钟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讲解展示完了。在本环节中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动力,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良好的行为*惯真正生成于心灵的需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的兴趣。

  (二)学*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4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和*之路》一课的教学构思。

  教材分析:

  《和*之路》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的第二课。本课以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与冲突后,人们对和*的向往,通过和*鸽,雕塑,和*大钟,带“和*”的地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的向往之情,为第三课维护世界和*的学*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定目标提出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国际社会建立的各种维护世界和*的组织、机构及曾经作出的有影响力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世世代代憧憬和*的诚挚心愿,崇敬勇敢献身和*事业的重要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和*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

  二谈学情融教、学渗透理念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意识,对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旧联系,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诗文导入”、“阅读故事园”、“毕加索与和*鸽”等环节,使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源,以体现学科性质。

  (二)、注重多维互动,创设良好氛围。

  围绕《课标》,我“以生为本”,设计“诗文导入”、“读后感言”等情节,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感悟。

  (三)、注重教学细节,激发学生情感。

  为此,我抓住“人们表达向往和*的方式”、“读后感言、“和*使者”等细节,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感。

  三设流程、构板书,体现理念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展示有关和*的文艺作品,创作有关和*的美术绘画。

  2、举行和*主题的诗歌朗诵或演唱和*歌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惯。

  (做好了课前准备,就为第二版块——课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灵活板书,凸现主题。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本节课,首先学*“和*使者”时引入板书副标题;其次在红十字的精神学*过程中引入板书;最后在深化主题时,引入主标题,并通过突出书写和重读,以求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肤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5

  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知识、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就是指导学生跳出地球来认识地球,从而能够从整体上获得对地球“外貌”的初步认识。在此以前,学生可能从电视科教片、挂图、课文、亲人朋友、老师那儿得到一点儿零星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补充点拨,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地球,人类的母亲,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容易破碎,感悟到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在教学时,先引入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导出在哪里看地球比较适合的问题(可用鸡蛋的结构来比喻:“蛋黄”是地球,“蛋清”是大气层,蛋壳外面是“太空”。),然后是组织学生自己看这部分内容,再由学生发言知道地球哪方面的知识,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到学会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学会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其中,在谈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情况(“神五”“神六”“长娥一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计算体验,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大”;补充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感悟地球在“变小”,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感情。

  第二部分内容是“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大概过程:从受很大局限性的感知认识“天圆地方”,到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再到现在人们对地球的“有组织的全面研究”。从中体会到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不要满足于眼下的一知半解,而要活到老学到老。其中,在讨论“天圆地方说”时,可提一提古印度人的“龟象说”,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学“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时,可补充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学*“三叶虫化石”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主要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现在人们研究地球在时间上的“纵深”和在空间上的“广泛”,激发学生产生了解地球的兴趣。学*“在南极考察的日子里”这两篇日记,主要是了解我国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情况,以及体会到科学研究工作是辛苦而危险的,感悟到科学家的伟大、奉献精神。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设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积极完成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

  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预见能力不够,很容易引发危险,受到伤害。因此本课作为珍爱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增强小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学会运用居家安全常识、学会自护自救。本课通过竞赛、实话实说、实地演*等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我把这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明白危险在哪里?

  2、危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3、遇到危险怎么做,如何自护自救?

  教法、学法

  一、走进现实生活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把品德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而应开放地纳入各种来自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寻找出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我在执教《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这一课时,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前,以夏天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并畅谈假期里最喜欢做的事?将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写在小花上,贴到草地上,学生兴致盎然。我们的生活如此快乐,而现实生活中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火灾录象、新闻报道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危险,从而避免危险。并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回忆自己身边发生的意外事故寻找原因。特别是小诸葛亮出主意这一环节更是贴*学生生活实际,如“煤气中毒了,该怎么办?”“家里着火了,你会怎么做?”……选的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内化新知识。煤气知识、能否随意拨打报警电话等的讨论,真正走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让学生有所得。最后的作业“出去找一找安全标志、和妈妈一起填写安全卡”是本堂课面向生活的延伸,真正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在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导中品德自然也生成了。

  二、巧设课堂游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上《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我结合教材特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形式,小组之间比一比来组织教学,从举牌(辨析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小组讨论帮助小伙伴解决困难、到最后的卡通安全卡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的制作也是活泼新颖,六种危险情况的出示采用六个可坐可立的卡通娃娃动画,配以准备好的带有爆炸式的醒目的危险,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趣的是模拟拨打报警电话,把学生带入一种紧张的气氛。创设趣味情境,设计乐中求知的游戏、贴*生活的活动,让孩子们投入这样的游戏、活动、生活中,从中学会了生活,*得了品德。

  三、拉*师生距离

  新课程强调,老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老师要大胆地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做。老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中间,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在上《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我始终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觉得我并非一位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知心朋友。这样一来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敞开心扉,实话实说。在他们叙述身边的意外事故时,我也将自己的邻居小迪在今年暑假溺水的真实事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寻找原因,激起共鸣。在“游戏”这一版块中,我是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与学生*等对话,请看“你觉得他这样做好吗?你们认为呢?老师也想来评一评……”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相互的情感,对于生活积极的态度都得到了共同的提升。此时的课堂已没有了老师和学生,只有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一起感受生活。

  四、注重教学评价

  课堂中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化。这是指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各方面的评价,它很好地整合了教材内容与争章活动内容。如:教学中,我把学会如何自护自救与在校争当安全小卫士、在家争当安全小主人三者进行整合,让学生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是自己。我根据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也注重家长的评价。如:教学中,模拟119电话,通过学生评,老师评,最终让学生明确遇事不能慌张,要说清地点、拨号准确。

  (3)评价方法多元化。“小警察”找危险,“火眼金睛”找原因,“小诸葛亮”出主意。争当安全小卫士等。创设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品德课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过程,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施多元化评价,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特产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产品,也指一个地方的著名产品。特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的缩影,也是对外的窗口。因此,嘉兴特产无疑是一种宣传家乡的有效途径。 本文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各地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要是学生会想别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把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各地特产,特产相关因素,嘉兴特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感受祖国物产丰富。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3培养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是以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广泛了解各地特产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先以游戏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猜猜家乡特产,激发学*兴趣。在明确“特产”的概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全国各地都有些什么特产?老师再以直观的图片形式介绍全国各地的特产,以连线的形式,强化这些知识。在夸夸家乡的特产的这个板块,为活跃课气氛,我采用产品推销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产品做推销广告。在卖特产、尝特产、赞特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家乡的特产、以及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三、说教法

  l、用语言创设情景,以情激情。

  情感对学生的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育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 网状型的信息传递、交流、碰撞和反馈,而师生的情感则是信息交流的纽带。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们主动、愉快地认识事物、参与活动,高尚的情感产生正确的动机并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教师的煽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夸家乡板块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现场我们就举办一个“嘉兴土特产博览会”来推广我们的特产。

  2、重视教师的导向性。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但是学生 收集的资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释放。在课前,教师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从家乡特产的产地、特点、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学生有内容可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为课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以生为,全员参与。

  在推销特产时,我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善于演讲、有些善于动手、有些善于表演。在活动时,要求小组长,落实好每位同学的任务,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一些小组推荐出来的代表交流时,允许,组员做补充。教师要随时关注同学的反应,同时邀请一些同学上来闻闻、摸摸、尝尝,让大家调动多种感官了认识家乡的特产。

  总之,本节课教师努力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整合教材。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亲身体验中,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学*知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特产知多少》教学反思

  《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个主题“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圈小,社会活动能力弱,对家乡特产不甚了解,从调查问卷来看,90%的学生只知道家乡2、3种特产,更联想不到家乡经济效益,应设计 思想:让孩子们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同,对家乡特产了解不甚全面,再实物罗列,感悟家乡特产与家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是本 教案设计的一大特色。实物是生活的一大浓缩,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就是让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课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德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摘自《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该课例牢牢抓住“实物”(电脑图片)两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以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课中分为四大板块,以板块式的德育活动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在第一板块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对普通桔子与橙子进行观察触摸,品尝辨清,分清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和特别之处。第二板块,课堂实现多向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家乡特产展销会(电脑图片)的形式,实物(电脑图片)摆放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看、品、评,不再是空洞的描绘,立体化的感受会比*面感觉更完美。小组互动,各组参观,解说员解说,自己观赏等多种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合作,横向的,纵向的,使他们发现和了解了更多的家乡特产,从而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有那么多特产,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可爱。第三板块,以统计法将家乡特产给家乡经济带来的效益作统计,学生在具体、科学、真实的统计数据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产创建与家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内容层层深入,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也会随之提升,由此产生我也要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出点力的想法,自然进入第四板块,夸夸家乡特产。学生带着自豪的情感向我这个所谓的“外乡客“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看看他们的表情,听着他们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课一环紧扣一环,一波推动一波的实物(电脑图片)展示法的教学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富饶、家乡的可爱,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总之,所设 教案,以“实物”(电脑图片)为主线,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缺憾之处仍存,如:由于学生学*时间紧,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家乡特产展销厅并不十分丰富,幸好教师备课考虑到了这一点,把教者所带物品补充给学生,我觉得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甚高,如这堂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家乡知识,要进行社会调查,还需查阅许多资料,才能上好一堂满意的课。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学*的兴趣,学*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中国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十分可贵的个人品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诚信的道德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各个领域里的欺诈、不守信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教育相对缺失。学生中说谎、缺乏责任感、不守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心灵的成长。可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诚信教育这一主题。

  下面,我就我所执教的《诚信就在身边》这一课,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诚信,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展开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主题为线索,一明理实践为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惯。

  心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诚信。

  在活动的开始,我为学生播放故事《曾子杀猪》,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曾子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宁可杀猪也要实现对孩子的承诺是难能可贵的。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让学生懂得:诚信就是为人处世,诚实守信。这样的设计直奔主题,是学生对于诚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体验诚信、实践诚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感,体验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诚信故事会

  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事例和大家分享。这些小故事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了讲诚信的榜样,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可贵。

  活动二:诚信的镜子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也只能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确实,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不诚信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比比皆是,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倡导诚信,让诚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回避这个社会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努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安徽阜阳nai粉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认识诚信的重要,呼唤诚信,从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然后再回到课堂开始例举的图片,骇人听闻的事例,义正词严的言语,此时,学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点燃,他们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涨。我想这令人震惊的事例会让学生刻苦铭心的,从而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活动从反面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的危害,让学生理解只有诚守信,才能获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诚信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实践诚信。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践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诚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诚信度。接着让他们写出自己以前不诚信的经历,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不诚信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渴望。健全学生人格的形成,为今后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当我在试教时问到学生诚信和不诚信的事例的事,学生说到诚信的事是潦潦无几,而一说到不诚信的事却能滔滔不绝,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我们学生看不到生活的阳光之处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尽管我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变学生这种观念,改变这个社会。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的研说流程是一、说课标1、课程总目标2、内容标准二、说教材3、教材编写特点4、教材编写体例5、教材内容结构6 、立体式整合教材三、说建议7、教学建议8、评价建议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世界。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我在成长和我是中国人两方面。

  1、我在成长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国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

  (5)、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二、说教材

  (三)、编写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辨析和感悟。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领域与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将多种课程资源、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智能参与、多种学*途径、多种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方式,辅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四)、编写体例

  每一个学*活动主题基本上采用了主题词、正文、图文、小资料。

  (1)主题词:展示出本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的话题。

  (2)正文:对主题词的展开说明,简明扼要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

  (3)图说(图文):围绕话题,出现几幅图文,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开展活动。

  (4)小资料(资料卡):对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一些开展自主学*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等。

  (五)、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了6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有若干个学*主题,本册共有19个学*主题;每个学*主题又有若干个小的学*、活动主题,本册共有41个小的学*、活动主题。这样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单元内容上的横向体现

  本册教材中第1单元好大一个家第2单元壮丽的山河第3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都是围绕知识(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学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展开的。

  (2)本册教材与相邻年级的纵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祖国的行政区划与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主题的延伸,在四年级已经了解我们家乡及周边的省级行政区,本学期上升到了解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如: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与知识的比重。

  三、说建议

  (七)、说教学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如:我教学《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搜集、背诵描写名山的诗词,唱有关名山的歌曲。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母亲河”》时我带学生去调查港口河的概况、带来的好处、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治理等。

  2、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香港和澳门》时让学生画画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

  3、充分运用图像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教学直观性,调动学生学*兴趣。本册教材有大量的图文、情景和照片。让学生在阅读图文中认识社会,感知生活。

  (八)、说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态度: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任务的态度。学*能力与方法:学*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任务的能力。学*结果:完成学*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二)如何评价

  (1)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

  (3)评价应关注学*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行为。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教材中的资源

  如教学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学生了解了黄河面临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治理保护黄河?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教学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观看祖国风光影像片,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教学本册教材第17课《拒绝不良*惯》,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围人中有哪些不良的*惯,这些不良的*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产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如果说我们教师是躬耕于百花园中的园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恰似一缕花香,沁人心脾,幽远悠长!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们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3)

——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了,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纪律都较松散,学*能力较弱。

  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按照“136”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拟订学*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注意做好课前准备。

  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课件,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措施(一)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上课时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在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做一个维护环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只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沛的理论指导,才干防止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六)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七)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二、存在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四)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总之,本学期我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通过这一学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学生,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学*能力上,或者在学**惯、生活*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在这一学期里,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尽量做到: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社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民主生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等方式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5、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6、能体验到学*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7、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4)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我将本课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对于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却比较生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学*的网页,指导学生按照“选择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汇报”的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学*,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接着我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发送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的结束之际,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通信的演变历程,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学*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汇报交流自己学*成果,通过电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学*收获和体会,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即让学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都使用过哪些通信技术,引起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网络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

  课件出示: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网上探究,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内容,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参观结束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由于本探究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忽略活动目的,我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带着目的进行网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内容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环节的网络资源,补充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查阅,整理,分析,整合资料的综合能力,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内容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的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通过网上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相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与古代通信的不同,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利用网络 亲自体验

  由于内心体验才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环节我要求将本节课的收获通过网络中的电子信箱发送给别人。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收获,又使学生亲自体验了现代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信件发送出去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渗透通信礼仪知识。

  (四) 、整体感知,课堂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再次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五)、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安排的作业既是对课堂学*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的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品德与社会与信息的整合,是一节网络教学的探索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容纳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的的共享特点使其互补学*,在活动中渗透了学科知识,在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学生而努力着。

  五、说板书设计

  烽火台 驿邮 信鸽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学技术 电报

  网络电话

  本课板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他们的精神。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5)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一、学情分析:

  五甲班50人,80%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流动性大,学*基础较差。上学期班级班风有很大转变,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变得文明、上进了。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学*求知欲。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如下:一单元

  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感受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难点:学生能珍爱生命,重视健康。

  二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和了解,使学生懂得生活生活、学校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定规章和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难点:学生能自己的用纪律约束自己。

  三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了解中国的*代史,激发显示的爱国热情。

  难点:学生能珍惜现在的学*机会,好好读书。

  四单元:

  重点:收集了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难点:从小就热爱科学,学*科学,培养科学精神。

  五单元:

  重点:通过网上查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世界发展的轨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赋予我们的不同角色、特点,分别了解男孩、女孩的可爱之处,并且学会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

  2、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锻炼;

  4、使学生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特别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6、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7、通过学*、交流,让学生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多姿多彩;

  8、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三、课改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课时及进度安排

  时间

  内容

  措施

  电教

  第一周

  生命多么可贵

  体验、说教、讨论

  课件、图片

  第二周

  成长日记ABC

  回忆、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三周

  健康生活每一天

  小组学*、讨论

  课件、图片

  第四周

  校园“红绿灯”

  体验、观察、发现

  课件、图片

  第五周

  社会生活有规律

  发现、观察、感受

  课件、图片

  第六周

  法律保护你我他

  感受、了解、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七周

  圆明园的诉说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八周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九周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音乐感受

  课件、图片

  第十周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感悟、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一周

  新科技,新生活

  体验、感受、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二周

  超越梦想

  感受、想象、领悟

  课件、图片

  第十三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四周

  崇尚科学精神

  感受、体验、探究

  课件、图片

  第十五周

  商品的故事

  了解、观看

  课件、图片

  第十六周

  寻找商标的国籍

  演示、观看、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第十七周

  MADEINCHINA.ZHG中国制造

  查找、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八周

  你好,WTO

  了解、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一、学情分析: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为维护和*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教学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课时安排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5、通过学*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篇(扩展6)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十)份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题是《“问号”之歌》。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针对他们在学*上表现出来的不良*惯,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条件。了解自己祖辈的学*条件,让学生认识学*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条件而《问号之歌》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然而,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对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学*方法和良好的学**惯,做事拖拖拉拉,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预设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学*条件,知道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明白爱学*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懂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

  2、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

  难点:激发从小对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苹果落地、小鸟飞翔、热水沸腾”三张图片,让学生看一看,问一问,学生可能会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究竟是怎么落地的?”也可能会问“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热水为什么会沸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我们截取这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牛顿的故事。介绍牛顿当时因为受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然后刻苦钻研,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从而让学生懂得问号的魅力,认识到爱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今天的一小问,也许成就的就是将来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

  第二个环节是学*问号之歌。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小鸟和沸水深入思考“这两个现象又能带给人们怎样的启发呢?”在猜一猜的基础上揭示“如今的飞机最初的雏形就是飞翔的小鸟,现在的火车就是受到沸水的启发而运行”,而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有人从生活的小事中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才产生的。如此一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问的魅力。接下来再通过课件提供“雨后彩虹、秋日落叶、冬天飘雪”等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再次提问,然后由此延伸到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说一说“除了老师提供给你的这些现象,你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最后通过一首“问号之歌”来小结过渡,既总结了问号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爱问、善问的兴趣,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勤学”做足了铺垫。

  当然,生活也好,学*也好,仅仅有问号是远远不够的,好问只是改变世界的开始。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是整节课的引子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勤学”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猜一猜“牛顿从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到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这中间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然后再读牛顿为研究万有引力而“七年做研究和煮怀表”的故事谈感受,懂得即使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从小对学*的热爱之情。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条件,从小爱学*呢?我们引用了教材中“华罗庚在牛棚上的阁楼里写书和匡恒凿壁借光读书”这两个小故事,通过读一读故事,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从而在对比中懂得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养成勤学的好品质。

  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生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同学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同学“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学*实际水*,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同学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同学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同学了解学校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同学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同学在劳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同学“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同学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和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同学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优秀教案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优秀教案中,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和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同学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协助同学参与社会、学*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同学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身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优秀教案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同学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发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同学对劳动的兴趣和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同学学*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小朋友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小朋友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学校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3、*时你还参与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赶快拿出你的劳动体验日记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4、课件出示一则劳动体验日记,同学欣赏。

  5、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感受,累,并且高兴,累,但很幸福。是吗?(随机板书:累,并幸福着)。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该着重引导同学讲出劳动时的感觉和劳动后最终的感受。累,并幸福着。正是因为劳动这种独特的感受,才干鼓舞小朋友为着最终“幸福”的感觉而克服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感受,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场采访,了解他人的劳动。

  1、同学们,你们劳动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的劳动岗位,很多的劳动者,你们想了解他们的劳动感受吗?想,就请把你的问题准备好。同时课件出示:采访问题提示。(同学主要讨论采访时该怎样提问,教师指导同学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协助同学归纳采访问题。)

  2、请出学校管理学校电路、多媒体的教师—孙瑞炎老师,让同学们做现场采访。采访后,说一说自身的感受!

  3、老师对采访的情况作了总结:是呀,孙老师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虽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们在一天天地健康生长、慢慢幼稚,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幸福!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资源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动、传送和升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发生经历,感受经验,形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通过现场采访孙老师的劳动感受,不但深化了自身的劳动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使小朋友们有机会走*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现场劳动,体验真实。

  1、刚才,我们听了班上同学的劳动感受,也现场采访了老师的劳动感受。既然劳动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吧!

  2、分工合作,布置劳动任务:第一组:叠衣服;第二组:缝纽扣;第三组:剥花生;第四组:整理教室。(课件出示课本P42页“劳动须知”)

  3、同学进行劳动。

  4、刚才的劳动,你遇到困难了吗?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预设同学可能会说:①原先我觉得“穿针线”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呢!②叠衣服时需要耐心才干叠好。③我在剥花生时,发现有些壳特别硬,我怎么也剥不开,后来我就用东西把它砸开了。④拖地板真累,现在我知道妈妈*时干家务很辛苦。)

  5、展示劳动效果:整齐的衣服、缝好的衣服、一盘花生仁、干净整洁的教室。当你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6、劳动让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课本P45页“劳动的收获”)让同学说一说。

  7、师小结: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方法,开动了脑筋,培养了能力,所以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给我们发明出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从劳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板书:忙,但有乐趣!)

  (新课程强调,同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性的发展不只是一种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单向传送过程,而是依靠同学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经历、体验、建构的高效率的品德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以同学个体的亲身经历、主题体验为前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同学德育的自立建构,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激活同学主体,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引发和深化同学的感受和体验。本课堂我以“劳动感受”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谈自身的劳动感受”、“访问他人的劳动感受”、“当堂劳动体验感受”这些亲身经历或互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同学的主题道德教育与构建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累,并幸福着!

  我的劳动感受: 幸福 快乐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同学从自身的劳动经历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同学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说教材

  《漫话邮政》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走向信息时代”,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讯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等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思考,但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网络信息时代,快递业务也越来越丰富,对此早前的一些邮政业务孩子们还不是很了解。根据本课的要求和四年级小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住处方式变迁,感受现代信息社会中邮政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

  3.了解集邮常识,懂得文明集邮。

  4.学会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说重点难点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额教学重点是

  1.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邮政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日趋便捷。

  2.通过写信、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它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之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集邮常识,知道私拆他们信件、私揭邮票是违法行为,必须文明集邮。

  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将在欣赏广告、搜集资料、说话和书写等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通信方式。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简单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我这一课分为四个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环节是课题导入。

  第二个活动环节是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第三个活动环节是话说现代邮政。

  第四个活动环节是体验EMS。

  现在,我将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每一个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题导入

  1、播放:EMS广告(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

  2、问:什么是EMS?中国邮政局为什么要聘请刘翔担任全球特快专递的形象大使?

  出示课题“漫话邮政”。

  活动二: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么意思?(波斯人听着!你们能像鸟一样高飞,像老鼠一样在地下话动,像青蛙一样跳进池塘吗?如果不能,日你们就休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国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死你们!)

  2、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的资料,了解古时候人们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古代的信息传递怎么样?(慢,不方便)。

  3、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产物——邮政取而代之。

  活动三:话说现代邮政

  1、师:如今,邮政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你们知道邮政局提供哪些服务?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说说。(国内邮递、邮政储蓄、集邮业务)

  2、(出示表格),教师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享受邮政服务情况。

  根据我们刚才的统计,你们发现了什么?

  3、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进入网络时代,邮政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快递邮寄物品。

  活动四:体验EMS

  1、比较EMS快递和其他物品传送方式

  长兴到杭州路程约120公里,乘车费用(74)元;快件到达()天,邮费()元。

  2、小结:EMS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学生填写EMS单子

  要求:左边填写寄信人的信息,右边填写收信人的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邮政编码。

  4、小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坚持简洁、鲜明、条理、重点突出的原则,将板书设计为:

  漫画邮政

  方便快捷

  次板书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解脉络。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因此,对于学*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感。

  新课标指出:贴*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代表文三嘉绿苑进行《品德与社会》课说课的内容是《我来做个小导游》。

  本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了解我的家乡》的学*基础上,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杭州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孩子知道了解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是一种爱家乡的表现并在将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介绍给大家的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品德课是直接与孩子心灵对话的学科,因此,淡化教学痕迹,强调学生主体,对品德课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校所提出的课题“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式学*”就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重在突出以下几个特性:生活性、参与性、探究性。

  基于以上所述,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也重在突出这几点:

  (一)源于生活——让孩子的激情点燃课堂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堂的导入是以正在轰轰烈烈宣传中的休博会开始的,孩子们在*时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报纸、电视、人们茶余饭后对休博会的讨论让他们很有话说,如此重大活动的承办让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激情将点燃课堂,伴随他们参与到此后的每一个环节。而“青苹果社团”也是我校大队部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的活动,孩子们既熟悉,又了解。让他们作为“青苹果旅行社”的小导游来介绍杭州,使他们备感亲切,就这样自然地融入到了角色中。

  (二)真实体验——让孩子的风采飞扬课堂

  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动物。因此,我们在“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式学*”中,提倡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亲历活动。惟有参与,学生才能获得体验,惟有参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至。孩子们在学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口才,为了做好最佳小导游,孩子们不仅要参与组内的展示,还要参与全班同学对他的大考验。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很好的发挥,他们的风采也将被展示地淋漓尽致。

  (三)自主探究——让孩子的主动引领课堂

  “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式学*”就是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量都是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学*过程是儿童用参与“查找资料”“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为了争做最佳小导游,孩子们要在课堂上对于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组合,用最好的形式介绍杭州,短短几分钟的展示却要包含很多的内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势在必行,既简短又精练的介绍才能吸引游客。品德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小组合作让他们有了互相学*的好机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批批最佳小导游就这样新鲜出炉。40分钟的课堂,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是掌握了学*的技能和方法,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对学生未来负责任的,终极式的关怀。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题是《“问号”之歌》。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针对他们在学*上表现出来的不良*惯,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条件。了解自己祖辈的学*条件,让学生认识学*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条件而《问号之歌》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然而,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对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学*方法和良好的学**惯,做事拖拖拉拉,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预设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学*条件,知道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明白爱学*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懂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

  2、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

  难点:激发从小对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苹果落地、小鸟飞翔、热水沸腾”三张图片,让学生看一看,问一问,学生可能会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究竟是怎么落地的?”也可能会问“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热水为什么会沸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我们截取这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牛顿的故事。介绍牛顿当时因为受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然后刻苦钻研,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从而让学生懂得问号的魅力,认识到爱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今天的一小问,也许成就的就是将来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

  第二个环节是学*问号之歌。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小鸟和沸水深入思考“这两个现象又能带给人们怎样的启发呢?”在猜一猜的基础上揭示“如今的飞机最初的雏形就是飞翔的小鸟,现在的火车就是受到沸水的启发而运行”,而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有人从生活的小事中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才产生的。如此一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问的魅力。接下来再通过课件提供“雨后彩虹、秋日落叶、冬天飘雪”等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再次提问,然后由此延伸到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说一说“除了老师提供给你的这些现象,你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最后通过一首“问号之歌”来小结过渡,既总结了问号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爱问、善问的兴趣,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勤学”做足了铺垫。

  当然,生活也好,学*也好,仅仅有问号是远远不够的,好问只是改变世界的开始。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是整节课的引子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勤学”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猜一猜“牛顿从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到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这中间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然后再读牛顿为研究万有引力而“七年做研究和煮怀表”的故事谈感受,懂得即使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从小对学*的热爱之情。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条件,从小爱学*呢?我们引用了教材中“华罗庚在牛棚上的阁楼里写书和匡恒凿壁借光读书”这两个小故事,通过读一读故事,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从而在对比中懂得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养成勤学的好品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的兴趣。

  (二)学*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们的班级》一课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准备期中的第二课。

  从本课的课题上理解,《我们的班级》重在强化“集体”的概念,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维目标也应围绕“集体”展开。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这一课时才成为小学生没几天,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一定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许有些孩子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也许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却还没有机会或者勇气,作为学*准备期的这一课正好可以从此入手,依次从“认识集体环境”――使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级的名称、人数和环境;“认识集体成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学;“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知道教室的设施,初步形成能为班级出一份力的概念。这三点逐步将“集体”的概念形成于孩子们的心目中,既而达成教学目标――熟悉班级的师生与物品,喜爱自己的班级。

  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孩子们怀着积极参与的心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家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教学活动来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认识集体环境

  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带一个玩偶进入教室创设情景,并向孩子们介绍――这位是我们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请大家带着客人参观一下我们的教室吧!孩子们一定会被这样的活动设计吸引住,随着孩子们以班级主人的身份一一解开:“你们是几年级几班?”“带我参观一下你们的教室吧!”“刚才有好多小朋友给我介绍,你们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诸如此类的疑问,教学目标中所提及的班级名称、环境和人数也得到了落实,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在介绍班级环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孩子有能力并且也想介绍,而有些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不敢介绍,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可以请孩子们离开座位,给孩子们时间先绕着教室自己介绍一翻,然后再请有意愿的孩子介绍,之后,告诉孩子们老师会把教室的图片传输到家校网上,鼓励孩子们回家将自己的教室环境介绍给长辈们听,这样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心中也滋生出了身为班级主人的骄傲。其二,有关班级的人数,孩子们可能只算了在班级内孩子的数量,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强调在这个数字上加“一”,这个“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级成员之一,孩子们对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玩偶之口在总结这个教学环节时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地告知孩子们――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师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大家成长的大人。用这样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认识集体成员

  班主任作为班级成员之一究竟能参与班集体的哪些活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集体成员”的教学环节了。先引导孩子们回忆班主任家访时的情景,马上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产生熟悉的画面,他们都有能力说上几句,在温馨的气氛中,打开书本看图说说图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课堂中现场模拟开展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比如“现场排队”,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是很愿意动动手脚的,乘这个机会活动活动从而又重温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当然在这个活动中,无论孩子们的队伍排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主要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活动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的。聊完了书上的内容,还可以请孩子们回忆回忆自己与班主任之间发生的事情,譬如: 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们与班主任的感情又进了一步。此时,开场白中的玩偶作为过渡角色再次出场,引导学生介绍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是他们自己,通过三个闯关游戏,再次激发起他们参与的兴趣,闯关游戏第一关: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谁?第二关:比听力――蒙住眼睛,听声音,说说同学的名字。第三关:比一比谁的朋友最多?在里的“比一比”与第一课《我上学了》的认识新朋友是有联系的,我们这里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课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础上,相处后已经有过交往的朋友,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关也就是对第一课“找朋友”教学活动的反馈。最后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请孩子们边唱边跳与朋友玩在一起,结束这个教学环节。

  三、喜爱参与集体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为集体出上一分力,这样的成就感是会给孩子巨大愉悦的。虽然新的集体才成立不久,虽然孩子们年龄很小,但他们一样有能力能为集体作贡献。因此,第三部分“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从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入手。说到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我想班级的第一次环境布置就是很好的契机,事先收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来布置教室环境,课上将有学生作品和没有学生作品的环境进行对比,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为集体出力,借着这股力,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看看自己还能为集体做些什么?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