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运用。

  五、说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说过程:

  1。听一听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作者采用的是说话方式向他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尝试一下用“你好”写一句话,向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好吗?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七、说活动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八、说板书: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九、说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山中访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李汉荣,这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的是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少,生活经验有限,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写景类文章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幸而,对于大自然他们有强烈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品味语言,学*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山中景象的美好,体会作者情感,并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中好友”的深厚情谊。

  难点:品味优美语段,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字词疏通;读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受情感。

  第二课时:品读语段,感受山中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生则主要采用勾画圈点、合作学*、自读自悟的方式,自由感知文本。

《山中访友》说课稿3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行们,上午好!

  我参加的课件是《山中访友》——专题站。

  教学分析:

  本文是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基于对本文的理解,在制作网站时,我选用了阳光、大树、小花作为整个网站的背景,这样,当学生一进入网站的背景,就仿佛走进了大自然一般,课件与文章融为一体,自然而又合谐。按钮在网站页面的左方,这样设计不仅便于操作,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个清晰的了解。

  我的教学构思是采用谈—读—赏—练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进入网站后,就看到几幅山中的美景图,并配有鸟鸣啾啾、溪水潺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谈谈所见所想,随之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听读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因为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升到初中的初一学生,因此,我制作了这个flash动画朗读,可以让学生像观看动画片一样进入课堂教学。录制自己的声音更具有亲切感。

  接下来,让学生赏读,并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在这里配上背景音乐,更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

  文章由下到上缓慢上移,能锻炼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页面富于动感。

  接下来,我设计的内容是研讨赏析。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中问题。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方法的体现。第1和第3题有固定答案,当鼠标悬停时,有答案出现。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仅用语言,很难创设一个意境带学生走进山林,去感受自然美,可现实条件又不允许,后来,是多媒体技术帮了忙,我使用了movie maker,制作了这一段视频,按照作者拜访山中好友的顺序,配以清幽的音乐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这样就好似学生跟随着作者一同走进了山林,拜访山中的众好友,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林草木、花鸟鱼虫对话,想象自己成为一株株参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波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同时,也为下面的写作训练作铺垫。

  (山中访友)——说课稿,标签:初一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校园的景物,通过本文的学*,仿照文章的拟人写法,想象自己变成其中一景的情形、感受,然后进入创作天地,将自己的写作片段上传。在这里,我在网站上设置了留言本功能。因为我们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人手一机,所以使用留言本,不仅使学生能看到其他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使教师能尽快批阅、回复,有利于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所以,我又设计了“相关连接”和“拓展训练”,指导学生阅读其中内容,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会焕发出他的“活力”,拓展了学生的学*空间。

  在这里我设置了相关的文章和网站,学生能体会到搜索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小结:

  最后,对全部教学进行小结:

  如果爱心是动力,想象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标,好奇心是舵手,那么就让我们也同样会有美景在胸的情怀。我在此使用了cuttpage、flash、movie maker等工具,充分运用声、光、色为学生创设一个欣赏的情景:让学生在意境中驰骋、让学生在意境中想象、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突出了语文的情景教学,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

  我的课件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山中访友》说课稿4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

  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

山中访友说课稿1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说课稿4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得了语言,练*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自答——教师补充

  七、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推荐喜爱的.语句和段落,简略说明喜欢理由;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的呢?(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访友说课稿1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把自己想象成自然界的朋友,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同学们问老师好,你们希望老师什么好?老师回答同学们好,大家猜猜老师希望大家什么好?看来大家从方方面面祝愿对方好,已经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1.指明逐段朗读课文。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评价。

  过渡: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听老师读,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3.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

  师:我来总结一下,作者到山中里面见到一些景物,看到了一路的美景(板书:景)。这样说来,他的这次出行其实是“林中观景”,文章就可以叫林中看景,可为什么要说成“山中访友”呢?(板书:友)谁来说说

  (预设:题目更吸引读者,这就是起名的艺术;这些景物伴随作者三四十年,已经是老朋友来了)

  2.作者到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拜访的这些朋友,并把他们划出来。

  2.交流:同学们,说说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古桥树林……也就是山中的一切景物)

  3.老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段落,自己去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渡: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朋友。

  四、研读课文

  研读“古桥”

  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指名读(评价)

  生1:……(这就叫文中有桥,口中有桥,桥在你的口中变得鲜活)

  生2:……(这回老师把要求提高了,读到口中还不够,这回要读到你的眼前来,读到大家的眼前来。让老师眼中看到了这座桥)

  生3:……

  2.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称之为“老朋友”,说明交往的时间很长,感情很深厚——一个“老”字(德高望重)道出了我和(对)古桥的深厚情谊。

  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吗?(重——敬重、尊敬,品德高尚、名望很高,令人尊敬)那哪儿让你体会到了老桥的德高望重?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3.指名读最后两句,集体读。

  引读:老桥默默地奉献着,这弓腰俯身成了他永远的姿势。

  十年过去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时间在悠悠流逝,我们的语速也可以缓缓的)

  一百年过去了,老桥越来越苍老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

  团团水沫,浪来则聚,浪退即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同学们,把那座老桥在你脑中浮现出来,咱们再来看看。风吹雨打,山洪肆虐,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酷暑严冬,人来人往,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4.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作者,在你们的心中,那座依然如旧的古桥还是几块**,些许方砖砌成的桥吗?(预设:此时已经不是一座桥,有些有肉,有灵魂的老朋友)他还是一座桥吗?已经在我们心中已经幻化成什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心中的榜样,心中的楷模)

  读书不仅要思考还要想象,把有形的文字想象成鲜活的画面,这才是读书的高境界。

  5.配乐朗读。

  师:此刻这座桥已经不是一座桥,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让人钦佩的老人。让咱们把这座老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起读。

  过渡:拜访完第一个朋友,我们来看看作者要拜访的第二个朋友。

  研读“树林”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的想。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吗?(预设:作者变成了树)

  (3)同学们,你们想读读吗?自由朗读体会变化。

  (4)师:谁还想读!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有景物的地方,这回朗读要求提高了,你要把我们带到那种境界去,带到那种身化成树的境界中去!

  指名读,我们常说,知音难觅,而这片树林中每一棵树竟然都是我的知己,那是何等幸福啊!

  ——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变成一棵树,请把你变化的过程告诉大家。(这种变化是静静的、慢慢的)

  你感觉到了什么?——一棵树,读

  大家的感觉呢?——读

  ——这多么神奇,我,居然成了树!我与树身心合一,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再次享受这奇妙的变化。——背诵

  师:读书见景不是最高境界,读书入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上上之境!

  (5)多么奇妙的语言,就在人变树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一体的奇妙境界!其实,在每次的拜访中,和我融为一体的又何止是树呢?

  露珠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的身体慢慢地缩小,渐渐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翠绿的树叶上来回滚动,还有那自由自在的小鸟、翩翩飞舞的蝴蝶、随风摇曳的小花、小草、貌不惊人的昆虫……他们又何尝不是我的知己呢?(出示课件,音乐起)

  (6)写话训练

  同学们,让我们也和这些山中的伙伴成为知己,想象着和他们融为一体,来写一写。

  出示: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自由写——交流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7)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神奇的语言,此时,在你们和作者的眼里,古桥、小鸟、露珠、树木,山泉、溪流……这林中的一切都有思,有情,有感,其实我们知道,草木本无情,只因我们心有情,这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草木有情皆知己。(板书:情)这样,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说板书】

  山中访友

  景情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2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3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4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图景。本文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有利于巩固学生赏析美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博望山和石海洞乡自然风光资料片。

  一、说教法

  1、情景教育法:

  通过音乐渲染,图象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自渎点拨法:

  本文属自渎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要点。

  二、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2分钟)

  导入设计:(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闭上演讲,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根,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想象使我们变成了一棵棵老树,想象真实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板书:山中访友)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10分钟)

  ⑴ 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⑵ 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⑶ 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⑷ 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⑴ 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⑵ 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⑴ 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⑵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⑴ 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⑵ 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山中访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充满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浪漫色彩。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谰的大自然图景。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训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妙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段,感受美好意境。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中,应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点拨为辅来突出重点,以拟关键句、改重点段来突破难点,读赏结合、读想结合,从而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4.课时安排

  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

  5.教具准备

  (1)旋律轻松优美欢快的VCD音乐,与课文感情基调吻合,烘托气氛,增加美感。

  (2)美轮美奂的山林风光资料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抒情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2.学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落实“教——扶——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读议结合,以读促进”的方法学*,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上适当练笔能够活学活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应积极实践。

  三、说教学程序

  1.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诵读,比比谁读得有味道。再依据唐诗内容改编成故事,看谁编得生动而富有创意。随之教师为唐诗另起名(《山中访友》),由此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读诗有两大功效,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为新课的导入作辅垫。编故事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一石三鸟。

  这样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教师先设疑:唐诗中诗人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课文中作者探访的又是怎样的朋友呢?既而请学生大胆猜测课文内容,并简述交流。接着请学生读课文,前后共读三遍,要求由浅入深。第一遍的要求是:小声自由快速地诵读一遍课文,遇到字词碍

  查工具书解决,思考课题的含义。第二遍的要求是:美读课文(指名读)读出感情来,思考:作者探访的“朋友”是谁?怎样探访的?第三遍的要求是:师生(男、女生)配乐分读,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读前设疑及读前悬测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为后面的三读蓄势。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花样翻新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冼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增强了语感。

  3.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林的种种美景,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进而与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最后归结主旨: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环节力图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世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情境再现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4.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构画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前者可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后者可通过讨论第三节原文与改文的差异来达到。改编后的第三节如下: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它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固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请学生说出个人最喜欢的语句,就是尊重其审美选择的表现,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品味赏析精彩语段的好*惯。改写课文、对比分析是化难为易、促进理解的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中这一步骤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学*模仿,练笔实践

  在上一环节学*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当堂完成并交流。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2)国庆节后,太湖广场一片狼藉。假设你就是广场上的草木,请你与游人倾诉心声,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注意角度)。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两则练笔各有侧重,前者重在想象力的训练,后者重在第二人称的运用。让学生任选其一,折射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

山中访友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自答――教师补充

  七、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推荐喜爱的语句和段落,简略说明喜欢理由;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自答――教师补充

  七、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推荐喜爱的语句和段落,简略说明喜欢理由;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说课稿7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 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收获。让学生觉得学*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说课稿8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访 落叶 山花 雷阵雨

  友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山中访友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动机相对成熟、学*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地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文需要,本文将安排3课时。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六、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

  【板书:早晨黄昏】

  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

  【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鉴于此,我将带领学生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词句。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七、巩固练*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八、板书设计

  写板书时,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九、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十、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巩固课堂学*内容的作用。

山中访友说课稿10

  一、说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行班,学生语文学*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词。

  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

  检查预*,疏通生字词

  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中,字词的学*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

  ① 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

  “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

  ③访问了哪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

  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

  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

  (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让大自然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四步:再读文本,运用语言,传递表达我们的情感

  有了刚才这些美的品味,仿佛我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我们心中也有朋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调,对好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可是书中的,也可以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这样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同学们学*的东西很多,趁着课堂上学*的热情,动手写写自己的“朋友”,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在作者情感的熏陶下绽放得更美丽一些!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

  播放《山中访友》flash及原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进入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八、总结:

  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修改课堂上的仿写片断,使之语言更流畅、优美,感情更真挚!

  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如再把这新的思想的点滴加到你的文章中,定会绽放不同的美丽!

山中访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动机相对成熟、学*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巩固课堂学*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 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得了语言,练*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山中访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山中访友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

  四、说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运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八、说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李汉荣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简笔画)

山中访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充满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浪漫色彩。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谰的大自然图景。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训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妙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段,感受美好意境。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中,应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点拨为辅来突出重点,以拟关键句、改重点段来突破难点,读赏结合、读想结合,从而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4.课时安排

  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

  5.教具准备

  (1)旋律轻松优美欢快的VCD音乐,与课文感情基调吻合,烘托气氛,增加美感。

  (2)美轮美奂的山林风光资料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抒情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2.学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落实“教——扶——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读议结合,以读促进”的方法学*,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上适当练笔能够活学活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应积极实践。

  三、说教学程序

  1.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诵读,比比谁读得有味道。再依据唐诗内容改编成故事,看谁编得生动而富有创意。随之教师为唐诗另起名(《山中访友》),由此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读诗有两大功效,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为新课的导入作辅垫。编故事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一石三鸟。

  这样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教师先设疑:唐诗中诗人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课文中作者探访的又是怎样的朋友呢?既而请学生大胆猜测课文内容,并简述交流。接着请学生读课文,前后共读三遍,要求由浅入深。第一遍的要求是:小声自由快速地诵读一遍课文,遇到字词碍

  查工具书解决,思考课题的含义。第二遍的要求是:美读课文(指名读)读出感情来,思考:作者探访的“朋友”是谁?怎样探访的?第三遍的要求是:师生(男、女生)配乐分读,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读前设疑及读前悬测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为后面的三读蓄势。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花样翻新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冼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增强了语感。

  3.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林的种种美景,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进而与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最后归结主旨: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环节力图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世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情境再现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4.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构画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前者可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后者可通过讨论第三节原文与改文的差异来达到。改编后的第三节如下: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它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固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请学生说出个人最喜欢的语句,就是尊重其审美选择的表现,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品味赏析精彩语段的好*惯。改写课文、对比分析是化难为易、促进理解的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中这一步骤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学*模仿,练笔实践

  在上一环节学*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当堂完成并交流。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2)国庆节后,太湖广场一片狼藉。假设你就是广场上的草木,请你与游人倾诉心声,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注意角度)。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两则练笔各有侧重,前者重在想象力的训练,后者重在第二人称的运用。让学生任选其一,折射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

山中访友说课稿5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图景。本文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有利于巩固学生赏析美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博望山和石海洞乡自然风光资料片。

  一、说教法

  1、情景教育法:

  通过音乐渲染,图象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自渎点拨法:

  本文属自渎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要点。

  二、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2分钟)

  导入设计:(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闭上演讲,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根,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想象使我们变成了一棵棵老树,想象真实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板书:山中访友)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10分钟)

  ⑴ 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⑵ 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⑶ 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⑷ 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⑴ 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⑵ 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⑴ 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⑵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⑴ 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⑵ 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山中访友说课稿6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7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 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收获。让学生觉得学*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说课稿8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把自己想象成自然界的朋友,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同学们问老师好,你们希望老师什么好?老师回答同学们好,大家猜猜老师希望大家什么好?看来大家从方方面面祝愿对方好,已经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1.指明逐段朗读课文。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评价。

  过渡: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听老师读,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3.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

  师:我来总结一下,作者到山中里面见到一些景物,看到了一路的美景(板书:景)。这样说来,他的这次出行其实是“林中观景”,文章就可以叫林中看景,可为什么要说成“山中访友”呢?(板书:友)谁来说说

  (预设:题目更吸引读者,这就是起名的艺术;这些景物伴随作者三四十年,已经是老朋友来了)

  2.作者到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拜访的这些朋友,并把他们划出来。

  2.交流:同学们,说说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古桥树林……也就是山中的一切景物)

  3.老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段落,自己去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渡: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朋友。

  四、研读课文

  研读“古桥”

  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指名读(评价)

  生1:……(这就叫文中有桥,口中有桥,桥在你的口中变得鲜活)

  生2:……(这回老师把要求提高了,读到口中还不够,这回要读到你的眼前来,读到大家的眼前来。让老师眼中看到了这座桥)

  生3:……

  2.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称之为“老朋友”,说明交往的时间很长,感情很深厚——一个“老”字(德高望重)道出了我和(对)古桥的深厚情谊。

  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吗?(重——敬重、尊敬,品德高尚、名望很高,令人尊敬)那哪儿让你体会到了老桥的德高望重?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3.指名读最后两句,集体读。

  引读:老桥默默地奉献着,这弓腰俯身成了他永远的姿势。

  十年过去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时间在悠悠流逝,我们的语速也可以缓缓的)

  一百年过去了,老桥越来越苍老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

  团团水沫,浪来则聚,浪退即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同学们,把那座老桥在你脑中浮现出来,咱们再来看看。风吹雨打,山洪肆虐,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酷暑严冬,人来人往,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4.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作者,在你们的心中,那座依然如旧的古桥还是几块**,些许方砖砌成的桥吗?(预设:此时已经不是一座桥,有些有肉,有灵魂的老朋友)他还是一座桥吗?已经在我们心中已经幻化成什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心中的榜样,心中的楷模)

  读书不仅要思考还要想象,把有形的文字想象成鲜活的画面,这才是读书的高境界。

  5.配乐朗读。

  师:此刻这座桥已经不是一座桥,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让人钦佩的老人。让咱们把这座老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起读。

  过渡:拜访完第一个朋友,我们来看看作者要拜访的第二个朋友。

  研读“树林”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的想。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吗?(预设:作者变成了树)

  (3)同学们,你们想读读吗?自由朗读体会变化。

  (4)师:谁还想读!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有景物的地方,这回朗读要求提高了,你要把我们带到那种境界去,带到那种身化成树的境界中去!

  指名读,我们常说,知音难觅,而这片树林中每一棵树竟然都是我的知己,那是何等幸福啊!

  ——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变成一棵树,请把你变化的过程告诉大家。(这种变化是静静的、慢慢的)

  你感觉到了什么?——一棵树,读

  大家的感觉呢?——读

  ——这多么神奇,我,居然成了树!我与树身心合一,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再次享受这奇妙的变化。——背诵

  师:读书见景不是最高境界,读书入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上上之境!

  (5)多么奇妙的语言,就在人变树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一体的奇妙境界!其实,在每次的拜访中,和我融为一体的又何止是树呢?

  露珠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的身体慢慢地缩小,渐渐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翠绿的树叶上来回滚动,还有那自由自在的小鸟、翩翩飞舞的蝴蝶、随风摇曳的小花、小草、貌不惊人的昆虫……他们又何尝不是我的知己呢?(出示课件,音乐起)

  (6)写话训练

  同学们,让我们也和这些山中的伙伴成为知己,想象着和他们融为一体,来写一写。

  出示: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自由写——交流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7)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神奇的语言,此时,在你们和作者的眼里,古桥、小鸟、露珠、树木,山泉、溪流……这林中的一切都有思,有情,有感,其实我们知道,草木本无情,只因我们心有情,这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草木有情皆知己。(板书:情)这样,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说板书】

  山中访友

  景情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稿10

  一、说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行班,学生语文学*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词。

  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

  检查预*,疏通生字词

  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中,字词的学*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

  ① 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

  “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

  ③访问了哪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

  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

  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

  (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让大自然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四步:再读文本,运用语言,传递表达我们的情感

  有了刚才这些美的品味,仿佛我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我们心中也有朋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调,对好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可是书中的,也可以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这样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同学们学*的东西很多,趁着课堂上学*的热情,动手写写自己的“朋友”,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在作者情感的熏陶下绽放得更美丽一些!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

  播放《山中访友》flash及原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进入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八、总结:

  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修改课堂上的仿写片断,使之语言更流畅、优美,感情更真挚!

  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如再把这新的思想的点滴加到你的文章中,定会绽放不同的美丽!

山中访友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 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得了语言,练*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访 落叶 山花 雷阵雨

  友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山中访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运用。

  五、说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说过程:

  1。听一听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作者采用的是说话方式向他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尝试一下用“你好”写一句话,向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好吗?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七、说活动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八、说板书: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九、说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山中访友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一)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把收集到几幅学生在自然风光前拍的照片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学生说出照片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二)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1、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2、用“—”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3、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Ο”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三)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1)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2)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3)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

  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4)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1、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五)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山中访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动机相对成熟、学*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巩固课堂学*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得了语言,练*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读《山中访友》有感

读《山中访友》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山中访友》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它静静地站在那儿,方便人们穿过河流,任人们踩过它佝偻的脊背,却无半点怨言。哪怕人们踩痛了它,它也甘之如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为人们付出。

  我想,此时的作者一定与桥产生了共鸣,他感受到了桥所做出的贡献,他体会到了这座桥所历经的沧桑。

  《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写的一篇文章,初读题目,我还以为是写作者去深山访问多年好友。直到读了第三段才明白作者访问的朋友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动物、植物、景物,大作家写得文章可真独特。

  他首先拜访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古桥,我从“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不仅写出了老桥的古老,还重点突出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的品质。

  接着,他踏进树林,把见到的鸟儿、露珠拟人化,小鸟能叫我的名字,露珠能和我交换眼神,写出了他们很有灵性。连树木也望着我,成了我的知己,我靠着树,却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棵树,身上的一切,都成了树的一部分。

  走在路上,作者认为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山泉捧出一面明镜,要我重新梳妆;溪流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邀我一起唱和;瀑布是金嗓子,男高音十分有气质……

  在文章中,作者处处流露出对山中一切的喜爱之情。把一种种物体给予生命,令人回味无穷。

  在一个微风**的早晨,做着轻松的去拜访自己的“老朋友”。

  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和时间顺序。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深深描写出自己十分喜爱大自然。

  作者将老桥、鸟儿、山泉等等很多老朋友都一一通过赞美它们来表现出深厚感情,肯定了山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作者的朋友。当作者捡起落花、拾起落叶时,我感受得到那时间变幻,生命的奥秘。一阵雷雨,一阵清爽。在岩石下避雨,怎不富有诗情画意呢?

  结尾和开头相呼应,更让作者回味其中。

  作者的老朋友不是别人,是作者敬佩的老桥。在作者眼里老桥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的知己,不是谁,是仿佛就是自己的每一棵树,当自己和每一棵树交谈的时候,自己也融入了这个集体。作者的好朋友不是任何人,是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是飞流的瀑布、是陡峭的悬崖、是悠悠的白云、是叽叽喳喳淘气的云雀。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也都是我的朋友,小动物们也都是我的朋友,我不能摘花砍树,我要更进一步接*大自然,然后也和作者一样成为大自然的朋友,用心和大自然交流!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这段话写出了树的各个部份,却并非一张死板的树之解剖图那般生硬。而是用一种流动性的语言去描述。若说成“脚长根须,头发变树冠,胳膊变树枝,血液变树液”,恐怕就雅性全无了吧。

  读了《山中访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那融入景物的感情。他那丰富的想象力,把每一件事物都看做他的朋友,让那些事物更能体现出它们的优美。他的文章,通过他的千辛万苦、千思万想,才将文章写得如此美妙、神奇。

  作者写每一件事物,都写得娓娓动听、栩栩如生:写古桥,他把古桥当做他的老朋友,当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然后,他就写古桥的用途:古桥,你曾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些词、这些句用的多好呀!写出老人的千辛万苦,给老人记了多少“功”,写出了古桥它万古不朽的历史精神……

  我还发现了作者的写作规律:第一段,作者用了看的动作来描写;第二段,作者用了走的动作来描写;第三段,作者用了说的动作来描写;第四段,作者用了手上的动作来描写。作者真是个奇才呀!

  以后写文章,我也要学*作者将文章里的每一件事物写得栩栩如生!!!

  我的感想: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叶圣陶的《荷花》,都是将自己联想成周边的景物之一。作者李汉荣描写的这段话生动形象,尤其是最后一句:“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没有任何好词的装饰,却带给人无穷的回味。作者此时此刻已沉醉在美景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众棵树之中的一棵,自己成了树的同类,成了树的朋友、知己,更体现出了作者此时是“山中访友”,而并非“山中看景”。只当一个人已经被眼前的事物完全震憾,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便会忘记现实,作者已完全进入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初读文本,无不为作者新奇的构思,隽永的文笔所折服。而两节课教下来,更让笔者叹服的却不仅仅是清新的语言,诗般的韵律,更多的是文本背后人文般的关怀和哲学命题。那就是——

  (一)愿你天天都有好心情

  人若是有了好心情呀,觉得一切都可爱,看什么都顺眼:阳光是明媚的,下雨是及时的;花儿向你微笑,草儿向你点头;就连麻雀都能为你报喜,即使打雷都是鸣炮欢迎……所见之物,无一不喜;所触之景,无一不美。没办法,咱有好心情。

  文中显示,作者“山中访友”的时间应为初夏(教参p4)的早晨。夏天本是一个令人心情烦躁的季节,而作者却能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与微风撞个满怀”。因为风之怀抱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作者出门后的这一非比寻常的第一感受,为文章的基调*添了一份“好心情”。

  作者山中之行并非一帆风顺。常人看来,访友遇雨本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可是不慌,在作者视野里,这雨下的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呀。莫说有岩石为“我”撑起了巨伞,即使被淋了个通透那又如何,权作是我和“山之雨友”来了个亲密接触……作者能够如此豁达,我也愿你天天都有好心情,热爱每一个,快乐每一天!

  (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捧一朵落花,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看到的是蕴含的生命的奥秘;捧一块石头,都能听到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这也许就是对“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一哲学命题的最好诠释。

  (三)山中之友何其多

  那座古桥,是我的“忘年交”, 他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便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朋友。而林中的树却是我的知己:树为吾友,吾为树友;我树相融,浑为一体。“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犹如温柔贤淑的女子;“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堪比刚毅伟岸的丈夫;“悠悠的白云”好像恬静的少女,“淘气的云雀”却似调皮的男孩……随处可见的“落花”、“落叶”、“石头”好比芸芸众生。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不管是温柔的还是阳刚的,不管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只要是山中的,皆是我的朋友。而这些只不过是我山中朋友的典型而已。山中的一切似乎在尘世有了某种照应,唯一所缺少的便是尘世的俗不可耐,而这恰恰是我们红尘中人所孜孜以求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焉能没有好心情?

  如此好的心情,如此真挚的朋友。难怪作者该回家了还那么的留恋,那么的不舍得。作者如此,我亦如此。

  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给予我们生活的乐园。今天,我读了李汉荣先生写的《山中访友》。

  在《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中,作者李汉荣先生这样写道:“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溪流!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计,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有味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真是如诗歌一般的语言!”这是我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最大的感悟——那些大自然中的景物,像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这些在我们身边看似很*常的小事物,在作家李汉荣的眼中,竟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这些自然景观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景象了,他们在用心与作者交流,作者也在用心灵去倾听,在用自己的内心身处感受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在大自然那里,作者学到了生命的轮回,时间的交替复织,感受到天地间最美妙的境界。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很多著名的伟人也是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了启示,并且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如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了启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鲁班,从齿叶中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锯子。可见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在方便快捷我们的物质生活时,也在填充中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我问你:“当你心情感到烦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让自己开心起来呢?”想必一定是文艺形式吧?可是你知道吗?不少的文艺伟人也是从大自然那里得到启示的。以俞伯牙为例,俞伯牙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琴师听了,并没有评价,而是让他在一座有飞流瀑布、悬崖峭壁的山上独处七天,七天内俞伯牙被大自然的“琴技”惊骇了,琴技提升的很快,从此,他隐居山中,与大自然为友,终于成为了一代琴师。如果没有了大自然,还会有如俞伯牙这样的高师吗?古人说,名师必出高徒,但我认为,真正的名师,正是大自然啊!大自然是那么的伟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高师,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亮彩,却不求回报。

  看到《山中访友》这一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的“北极熊事件”,一群北极熊进入了人类的基地,但是人类因为北极熊的数量正报剧减少,所以只能防守,但仍然没能将北极熊赶走,有的人抱怨:“北极熊正是抓住了我们这一弱点,所以才敢闯进我们的基地。”对此,我非常愤怒,到底是北极熊闯进了人类基地,还是人类占据了北极熊的家园?那个基地,曾经是北极熊的乐园;那片土地,流着北极熊的鲜血,但人类却为了一已之利而占为已有,人类是地球上最可恶、可憎的动物!为了私欲,竟不顾其他动物的死活。难道,还有比失去家园更痛苦的事情吗?难道,还有比剥夺家园更残忍的事情吗?不是北极熊擅闯人类基地,而是人类闯进了北极熊的家园了!

  目前,地球上的“绿带”极剧减少,土地沙漠也日益严重,地球即将在我们人类手里毁于一旦了!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已经奄奄一息了。只有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才能让地球重发生机!

  《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富想象力的文章。这篇文章行文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文章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为诙谐幽默。“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奥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啊!老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一词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桥敬爱,为后文的“无私奉献”埋下了伏笔。“捧起一块石头,我听到了远古火上暴发的声音。”更加突出了作者已经被陶醉其中了,从而感受大自然,倾听大自然!

  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人类应该去敬重它,爱护它。作者能以如此的笔调去赞美大自然的美,而今天的人们对大自然的 破坏却十分严重 。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不清,浓茂苍翠的青山变得光秃秃的。由于废水排放不当,使大面积耕地受到破坏,间接地发生泥石流,历年来的大水淹没了多少人的家!“取之有废,用之不竭”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这样,人类才能生活的更好。

  “保护大自然”这是个永恒的主题,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山,保护我们的水,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家园。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让我领悟到了大自然真谛。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带着愉快的心情探访山中“好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好朋友,都是富有生命的人。从而营造了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在作者的笔下,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以及想象把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人们。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自己的好友,他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就连雷阵雨就好比一千个侠客或诗人,头顶的巨石也是像是为作者撑起巨伞?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大自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只对哪些特别美丽的大自然景物有喜爱之情,而对那些*凡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可作者却不一样,每一个大自然景物,都有着极其精彩的历史,作者跟每一个景物都有着深情厚谊,似乎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跟大自然交流,就会发现,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他不是只有我们能看到的美景,而是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地去观察,用心去和大自然交朋友。

  大自然,他是妙不可言的,是妙趣横生的,是生机勃勃的!

  学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后,我感慨万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茂盛的山林,探访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并与这些“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人,都是自己的知己。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作者开头就用轻快、舒适的心情去访问山里的"朋友”。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沐浴在心旷神怡的微风中感受大自然赠送的礼物!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指山中的一切。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古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中站立了几百年了吧?作者把古桥比喻成一位老人,足以婚看出老桥的年龄大,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答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作者走进树林,鸟儿在婉转地歌唱,露珠在调皮的跳舞,每一棵树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声音伴奏。就这样作者沉迷在这里,迟迟不肯离去。但是作者见多识广的心驱使着他去探个究竟:我认为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有回归自然的机会该是多么珍贵啊!

  此时此刻,我想对落叶说:“你好,缤纷的树叶,你在风中慢慢飘落,是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吗?…

  让我们热爱大自然,亲*大自然,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和幸福吧!

  读完《山中访友》这篇文章后,我的感受很深。

  我很佩服作者,他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出来。

  我最喜欢的是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写成一棵树那一段。作者好像写出了自己上辈子是一颗树似的,仿佛正在回顾上辈子。

  作者拜访的朋友都被拟人化了,有德高望重的老桥、活泼可爱的鸟儿与露珠,还有作者的知己——山林中的每一棵树、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和落花、落叶、石头。

  我真希望我能跟作者一样厉害,文章写得那么好,写文章的方法也能灵活掌握。

  读完《山中访友》,羡慕作者这种与自然为友的心境。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陡峭的山崖……”目之所及,这· 山中的一切自然景物都是作者的故交、密友。有百年好合的老桥;有暗送秋波的绿树,这些与世无争的山中景物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有情有义的知己,它们都有了生命有情感。不想我们人类,本来是好好的朋友,可一旦有了世俗之争,有了名利之逐,变少了诸多人间真情,多了几分虚情假意

  即使是知己也会如此,即使亲人也会如此。在利益面前,在权欲面前,人类首先考虑的只是自己如何能做大限度的攫取之,所以作为人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不像这些花草树木,即便是作者的单相思,作为一种精神慰藉,也是如此的令人羡慕,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种自得的悠然足矣。

  《山中访友》这篇有想象、比喻、拟人等的多种修辞手法的课文,是想象作文。我们很少“接触”这类的课文。

  作者李汉荣把大自然当作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好朋友。他把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当成了认识多年的好朋友、老朋友,和很熟悉自己、无话不谈的好知己。而看见《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很自然的想到作者是去山里拜访朋友,可是一看却是想象作文,思想别出心裁,题目也很吸引读者。

  从前在人类的身边,有一个高贵而美丽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她拥有很多,绿茵茵的草坪、金黄的稻谷、湛蓝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挺拔的树、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等。可是,人类的“杰作”让她的美丽惨不忍睹。因为这样,让这位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疯”了,开始疯狂的报复,沙尘暴、热带气流、台风、龙卷风、洪水和地震等一些自然灾害在警告着我们人类。当这位女子冷静下来时,人类已经开始保护她了,她欣慰的笑了。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1)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2)练*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3)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1)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2)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关于题

  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景物特征,体会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感受文章蕴含的美。

  2、过程与方法:阅读作品,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涵;研读讨论,把握写作技巧及作者情感表达方式并加以实践。

  3、情感态度:融入作品情境中,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关爱大自然。

  4、重点:品读优美语言,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6、预*:(1)、反复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2)、思考:作者欣赏山中美景为什么说成是“访友”?

  二、教学过程:

  1、导语:当你久居城市,远离大自然,你是否有一种被困笼中的感觉呢?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和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进行一次美的巡礼。

  2、检查预*:

  ⑴ 字词。

  ⑵ 解题:“访”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洗涤,“友”把自然人格化,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皆缘于此。

  3、文章赏析:

  就文章中的一位朋友或一幅画面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或就某一句话谈谈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4、技能延伸:

  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界中的朋友,结合其特点,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5、思维拓展:

  文中“我”与山中“朋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不和谐的。你想对这些漠视自然或破坏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

  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一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自云瀑布悬崖云雀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o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手工作和生活。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

  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自读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诵美文: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更有为之称颂的瑰丽的壮美诗篇。现在我们就边欣赏这奇山异水,边诵读这壮丽的诗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最,但余钟磬音。

  欣赏着这些美景,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同学们,想不想到山中走一走(想)。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同行,去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众朋友及称呼,并思考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尽可能用文中的词句)

  2、师生共同明确:`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坚韧

  树——知已自己变成一株树

  山泉——姐姐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邀我的唱和

  白云——大嫂好女儿、好护士、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歌唱家、金噪子、不求回报

  悬崖——爷爷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的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小弟弟有缘分、患难兄弟

  石头——时间的回声

  落叶——命运的神秘的手相

  小花——眼含柔情的女性

  雷阵雨——侠客吼叫诗人的朗诵感动人

  老柏树——慈祥给我避雨

  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用“朋友、知已、兄弟姐妹”来称呼山中的景物,用“德高望重、慈祥、从不说是非”等语句来评价山中的朋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亲*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赏析:

  1、朗读指导:

  师:所以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用饱含深情、喜悦的语调,较为舒缓的语速来朗读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段。"

  生:一齐有感情朗读。

  师指导:语调:喜悦(结合文章内容)

  语速:欢快(快:欢乐、激动、紧张慢:悲痛、低沉、抒情)

  重音:撞、好清爽、哼、踏(突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生: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生评价。

  师:指正、范读,学生跟读

  2、赏析指导:

  师:如果把第一段改为:“走出门,看见草上有许多露水,迎面吹来一股清风,送来桅子花的清香,好清爽!”你觉得怎么样?

  生:原句运用拟人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撞”指本人拟之间在无意间彼此相撞,“满怀”则见撞教师很厉害。作者把饱含着露水和桅子花气息的晨风想像成富有感情的人与我相撞,既富有情趣,又让人觉得与之相撞清爽,女子惬意。

  而改后的句子意思虽然正确,但少了那种拟人味,没了那份童真童趣,就像丢了魂的人,无精打采。

  师:如果把第二段中的“哼”改为“唱”,“踏”改为“踩”你觉得怎样?

  生:“哼”和“踏”,让人可以想像到我出游的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与第一段的好清爽相照应。而“唱”则显得不太轻松自在,“踩”不仅与原句内容不相符,而且也显得小心翼翼,与我轻松自在出游的心境不相符。

  2、朗读比赛

  师:根据老师刚才所教的方法,我们举行一次朗读比赛,请大家从3—7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要求

  (1)评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2—3人),并说明理由。

  (2)勾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

  生:生择段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生:评出2—3朗读之星,并说明理由

  师:恭喜你xx同学,被评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读到好文章时,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惯。

  四、品味欣赏:

  对于好文章,我们不仅要声情并茂地去朗读它,而且要学会去赏析它。那么怎样才能欣赏它的美呢?

  其实欣赏的办法也很简单,首先你觉得哪些语言写得好,就把它勾画出来,也许你还没有深入考虑,不过没关系,先跟着感觉走,因为你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接着你就想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好呢?尽可能给它说个“好”理由,来一点分析,那么,这就是赏析。

  刚才,大家已经勾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给你所找的好词好句,说个理由,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2)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拟人手法,动静结合,饱含深情地赞美,写出古桥的古老而又坚韧的精神)

  (3)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换”和“交换眼神”,拉*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4)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想像手法,与树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5)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从古唱到今。

  (写出瀑布雄深的气势,用男高音和歌唱家来形容它,赞美了他的奉献精神)

  (6)“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年代远远悬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

  (7)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写出了悠远的意境,让我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环境)

  (8)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雷阵雨给人既感动人又吓人的感受)

  (9)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拟人,写出了溪流声的悦耳动听)

  (10)惟我站立在地方没有雨……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反问,突出了老柏树慈祥地为我避雨,给我恩泽)

  师:找到好词好句,给它说明理由时,我们可以从修辞方法,饱含哲理,引人深思、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方面给它说说理由。

  五、仿写

  文章的情感美

  师:领略欣赏了文章的语言美,要是能把这优美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该多好啊!下面我们先分角色朗读第5段(女生读一景,男生读一景),然后我们大家模仿照第五段的句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景物,写一句或一段话。

  (提示: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景物特点选择内容和与它相符的词语,山泉清澈,比作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生:仿写(先同桌交流)

  师:巡回指导,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六、朗读结束全文:

  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朋友,走出山涧,走出山林,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也顺便带回了一路的月色……

  最后让我们朗朗的书声,告别山里的从朋友,带回这一路的收获……

  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就文章标题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访问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去会一会他“山中的朋友”。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李汉荣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2、 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栀子(zhi) 唱和(he) 禅心(chan) 湛蓝(zhan) 憔悴(qiaocui) 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奥:玄秘深奥。

  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的题材是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渎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走进山林”后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使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培养阅读能力)

  [点拨]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进山林”后的所见所想

  [学生活动]由学生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并思考探究: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关系是那么密切,他来到山中探访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这类训练重在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点拨]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在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 探究,领会深层内涵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后练*以及下列问题分小组研讨,深入领会作者匠心,然后在全班分小组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呼告语,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桥”。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点拨]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 味文学创作,感受艺术魅力

  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愫。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

  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下课。

  教学设计

  1、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资料,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3、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资料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境”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可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我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活力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向同学质疑,也能够向教师质疑,构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课堂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简便愉快的心境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诵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引导交流)寂静的山林,低矮的瓦房,久别的朋友,拥抱的身影,这常常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山中访友” 想象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们随着一位朋友去山中访友,你一定会见到一幅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读的部分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评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全班展示。

  4、交流初读感受:你看见了作者的朋友了吗?有哪些?

  三、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过渡语:

  拜访了这么多朋友,你觉得作者同他的朋友感情深吗?让我们一起再反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同他朋友间的深情。

  1、先默读课文,用符号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喜爱朋友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词句的含义,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下列训练点。)

  ⑴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一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德高望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这一段中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古桥的“德高望重”?(“你把多少人马……惟有你依然如旧。”)作者看到老桥,充满喜悦而又充满敬意,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在哪些诗句中见到过“知己”?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己”?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树是我的知己?我是树的知己?

  (“呼喊我的名字”“与我交换眼神”“我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⑶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作者像这样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形,读一读这一段,跟每个朋友热情地招呼一下。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你好,___的___!你____。)

  ⑷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为什么作者从一片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从一块石头听见了时间的回声?你能像作者一样联想一下吗?

  (鞠一捧清泉,我看到了 ;挥一袖清风,我听到了 ……)

  ⑸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开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样反复提到“好心情”说明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经典文段诵读

  上节课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了课文的语言,体会到了作者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现在谁能把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

  二、整体回顾,感悟写法

  1、当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我就特别喜欢。同学们喜欢读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你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了吗?(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写法)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这所有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举首投足”和“喜怒哀乐”,使人感觉栩栩如生。

  3、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

  三、总结全文

  随着作者在山中走了一圈,我们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即将要同他们告别时,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把这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当成这么好的朋友呢?你觉得他们值得做好朋友吗?

  如果与小树做朋友,我们的空气会更清新;如果与江河做朋友,我们的晴空会更明净;如果与大自然做朋友,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同学们,能在你们的朋友册上记录一些有关自然的新名字吗?希望下次能听到你与他们的故事。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笔:模仿课文段落写一、两段话。(任选一个话题)

  ⑴ 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

  ⑵ 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

  3、推荐阅读。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完美,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本事、想象本事与写作本事。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与预*字词,养成预*的好*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教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述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我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资料,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本事。(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资料。可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述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述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述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述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述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主角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应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能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述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先想象,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团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我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完美可亲的,我们应当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完美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欢乐。谁在自我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当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

  2、揭题: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

  阅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2)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用笔画下你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想像画面,体会景美。

  (3)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2、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研读赏析,感悟深情

  师: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1、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2、第四自然段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3、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4)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5)面对这我热情的招呼,我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先说出来再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第六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5、第七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6、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8、讨论: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学*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两次“满怀的好心情”一样吗?

  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

  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六、结束语:

  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七、作业: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一、课题:山中访友

  二、教学目的:

  1.学*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学*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山中访友》说课稿菁选

《山中访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⑵ 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1、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2、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⑴ 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⑵ 用“ ”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⑶ 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3、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⑴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⑵ 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⑶ 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 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⑷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4、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⑴ 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⑵ 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5、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动机相对成熟、学*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地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文需要,本文将安排3课时。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六、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

  【板书:早晨黄昏】

  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

  【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鉴于此,我将带领学生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词句。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七、巩固练*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八、板书设计

  写板书时,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九、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十、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巩固课堂学*内容的作用。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山中访友》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8)

——山中访友实用5份

  推开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桂花沁人心脾的香气,早晨,好清爽。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上山路,去拜访我的朋友。

  来得突然,才爬到半山腰,便与山雨碰面了。有些爱淘气的雨珠,直接落到了我的手心上,冰冰的,痒痒的,他们按捺不住,便顺着手心,掉到了泥土里。

  悄悄地来了,狂风,将树枝折断了腰,我跑到了身旁的草亭中。鸟儿不停地叫唤着,桌上的小虫子也在叫唤着。它们披着俏丽的彩衣,鸟儿穿着黑色的礼服,似乎在唱着一首奇妙的曲子,嗯,一首无字的歌谣。

  山雨改变了大自然的颜色,大自然又改变了山雨的颜色。雨停了,我爬上了山顶,这山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汩汩的溪流。你演奏一曲美妙的歌曲,是我与你一同合奏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天生的金嗓子,这几句歌词唱地多么有气势。你好,脚下的高山,对面的峡谷衬托着你高大的身躯,你的额头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远处几棵大树,你碧绿的身影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还给大自然添上了一份青翠。

  闻着身旁的一阵阵花香,捧着从树上落下的几片落叶,云岭上再一次地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挥了挥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有更深的友谊。

  再见,朋友……

山中访友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草,一鸟一石都成了有鲜活生命的人。它们仿佛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和大自然的知己情谊。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的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鸟儿呼唤他的名字,露珠与他交换眼神,他和清凉的山泉一起梳妆,和汩汩的溪流共同唱和……作者在奇妙的大自然里,捡起落花,闻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听见了缘故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在雷雨里岩石为作者撑起一把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根本都不热爱大自然,更别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抬头望望天,是污黑的一片天,低头看看地,是脏乱的一块地。人们乱砍树木、踩踏花草、随地吐痰,这些做法只为了自己的一时的方便,那他们可否想到,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己。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啊!

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

山中访友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老家后面的小山上,去访问我的好朋友。

我们几人不坐车,不骑车,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着那条熟悉的山间小路,去访问我的好友。

山脚的那条小溪是我第一个拜访的好朋友。小溪呀!你如一位知心好友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有目标,就有前进的动力。你那勇往直前的品质让我敬佩!

这山上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呢?我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你好,古老的.桥!你身上那斑驳的痕迹,记载着岁月的飞逝。你好,陡峭的悬崖!你高高的额头上刻满了智慧,花草树木是你的多样衣裳。你好,一泻千里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那歌曲是那么动听。嗨,快乐的百灵鸟!你们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谈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吧!

在山中,每一朵花儿,每一棵大树,每一只小鸟都是美丽的、可爱的,我又看了很久很久。我快快乐乐地看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访问了山中的好朋友,真是开心无限呀!

朋友,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到山中再去走走,顺便探访探访我那些山中的老朋友。

  走出门,就与迎面跑来的秋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瓜果的清香。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邀同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好心情,背上书包,踏一条幽径,迫不及待地去学校访问我久违的老朋友。

  那棵高大挺秀的雪松,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松树,你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同学,夏天天热时你为我们撑起一把巨伞,让我们乘凉。这几十年来花开花落,岁月更迭,世事沧变,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花园,蜜蜂和我挥手,蝴蝶邀我跳舞,每一朵花都是我的知己,他们迎面送来无边的色彩。我凑*一朵月季,仿佛自己也是一朵多姿的月季花。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头发长成花瓣,身体变成花茎,胳膊变成叶子,随着微风摇曳.........。

  这校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厚重的石书!你展现着奇妙的汉子,是告诉我要多读书吗?你好,圆圆的钟表!你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是告诉我要珍惜时间吗?你好,高大的葡萄架!你送给我们一份阴凉,是告诉我们要为别人无私奉献吗?你好,青青的木瓜!你和树叶一个颜色,是要和我捉迷藏吗?你好,活泼可爱的音乐喷泉!晚上,你散发着迷人的色彩,小水花们一个个往我身上跳,是告诉我该洗澡了吧。

  抚摸一朵菊花,我嗅到了秋天的气息;拾一片木瓜树叶,我仿佛闻到了木瓜的清香;捧起一片花瓣,我感觉到了生命的气息。

  夕阳刚刚洒下一抹余晖,就被天边的晚霞遮住了。我该回家了。我轻轻挥手,告别校园里的好朋友,带着一天的好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

  今天,我带着愉快的好心情独自去山中访问我的老朋友。走出门,一缕阳光照射在我的身上。早晨,好凉爽

  我顺着一条羊肠小路慢慢地走着。啊!毛竹,你弯着腰,附身凝望着那些过路人,对他们投以好奇的目光。顽皮的露珠在你青翠的竹叶上打滚着。阳光照射过来,露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我靠在一棵粗壮的毛竹上。静静地,仿佛置身在春天的美景中。一阵春雨过后,笋姑娘从地下探出头来。她长得多么诱人啊!我告别了毛竹,继续去访问其他的朋友。

  走着走着,又遇见了我的老朋友―――河。小河,你有多大的功劳啊!遇到一个口渴的过路人,你会捧出一口清凉的山泉,还给他们弹奏美妙的音乐,为他们消除旅途的劳倦。河边有一排粗壮的柳树,长长的柳条,微风一吹,便随着琴声翩翩起舞。蝴蝶经不住着美妙的音乐,也在河面上跳起舞来。此时,我也陶醉在这歌舞中了。

  在这里,我有数不清的朋友。啊!小鸟,你在枝头歌词,是邀我当你的伴唱吗?啊,茂盛的大树,你撑开一把大伞,是要给我乘凉吗?啊!美丽的花朵,你绽开笑脸,是在对我微笑吗?啊!路旁的蚂蚁,你们成群结队,是要带我去参观你们的新住宅吗?此刻,我好似也是这山中的一员,与它们互相寒暄。

  傍晚,直至夕阳亲吻着我的脸庞,我在发现自己应该要回去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家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