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惯于接受而不*惯发现,不*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第3题复*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 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惯于接受而不*惯发现,不*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第3题复*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题。

  1.复*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题还有拓展练*没有处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4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例1,2分数除法中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例1例2让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这些都是本课学*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本课时通过例3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6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观察、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按照布鲁纳关于儿童在学*过程中经历的三个表征系统的阶段,或奥苏泊尔意义学*的理论,或建构主义的学*理论。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思考解答

  1.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2.1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12小时?

  (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该填空题。)

  二.教学新课

  小明2/3小时行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下面问题思考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2/3

  (2)小组探索算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可以用综合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1)2÷2/3=(2×3/2)÷(2/3×3/2)=3÷1=3(商不变规律和倒数的认识)

  (2)2÷2/3=2÷(2÷3)=2÷2×3=1×3=3(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2÷2/3=2×3/2=3(由分数除以整数推想)

  (4)先画线段分析图,再列式解答

  2÷2=1(千米)1×3=3(千米)

  在这四种情况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对此题做一个重新的分析。

  教师讲解并有选择地加以板书,展现推算的全过程:

  (3)教师板书线段图

  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算么?

  启发学生明确计算思路:

  ①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

  ②再求1小时即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2×1/2×3

  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板书中约分的时候让学生说原被除数2约分得到的3,有什么具体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然后观察、比较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题。

  1.复*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题还有拓展练*没有处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惯于接受而不*惯发现,不*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第3题复*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 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惯于接受而不*惯发现,不*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第3题复*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题。

  1.复*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题还有拓展练*没有处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4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例1,2分数除法中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例1例2让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这些都是本课学*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本课时通过例3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6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观察、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按照布鲁纳关于儿童在学*过程中经历的三个表征系统的阶段,或奥苏泊尔意义学*的理论,或建构主义的学*理论。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思考解答

  1.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2.1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12小时?

  (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该填空题。)

  二.教学新课

  小明2/3小时行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下面问题思考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2/3

  (2)小组探索算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可以用综合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1)2÷2/3=(2×3/2)÷(2/3×3/2)=3÷1=3(商不变规律和倒数的认识)

  (2)2÷2/3=2÷(2÷3)=2÷2×3=1×3=3(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2÷2/3=2×3/2=3(由分数除以整数推想)

  (4)先画线段分析图,再列式解答

  2÷2=1(千米)1×3=3(千米)

  在这四种情况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对此题做一个重新的分析。

  教师讲解并有选择地加以板书,展现推算的全过程:

  (3)教师板书线段图

  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算么?

  启发学生明确计算思路:

  ①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

  ②再求1小时即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2×1/2×3

  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板书中约分的时候让学生说原被除数2约分得到的3,有什么具体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然后观察、比较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题。

  1.复*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题还有拓展练*没有处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3篇

  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21、22页的例5、例6。“做一做”及练*四。

  学*目标:

  1、知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方法:迁移应用。

  三、情感: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掌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除。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学*流程:

  【阅读质疑自主体验

  自主阅读课本21、22页。

  一、阅读提示1: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

  二、阅读提示2: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合作质疑互动体验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归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应用质疑矫正体验

  1、不计算,把下列各题的除数化成整数。

  2、根据6。3÷2.1=3填空。

  6.3÷21=

  63÷2。1=

  0.63÷2.1=

  6.3÷0.21=

  3、练*四第1至9题。

  【变式质疑深入体验

  学*链接1:

  1、本节课应学会的数学知识:

  2、本节课应学会的数学方法:

  3、在解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学*链接2: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81○0.5=40。581○0.5=54

  81○0.5=16281○0.5=82.5

  我会用知识树把今天的学*任务记录下来:

  学*反思:

  天的学*,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好,今后要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体表现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将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的方法。

  教学工具: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 复*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5.04÷6= 50.4÷60=

  (1)竖式计算5.04÷6=

  (2)不计算说出50.4÷60的商。(根据被除数和除数变化相同,商不变)

  2.新课引入

  奶奶编“*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结”?

  (1) 列式。

  (2) 与前面两题比较有何不同。(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3) 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吗?为什么?

  (4) 怎样列竖式?

  小结:一个数除以小数,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相同,商不变”,可通过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 基本练*一

  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62.4÷2.6= 0.544÷0.16= 12.6÷0.28=

  (1)说一说,怎样以上各式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竖式计算,学生1号本上演算,三位学生板演。

  (3)集体评讲。注意第三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用“0”补足)

  基本练*二

  1.8÷0.24= 21÷1.4=

  小结: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足时,用“0”补足。

  4. 基本练*三

  独立完成书22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判断对错,说明错在哪里并且改正。

  5.总结:通过今天的学*,说一说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6.作业布置。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教材把列表、转化等方法作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对于小数除以整数也掌握的比较好。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上有较大差异。但基本能过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尝试以及创新能力,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前几节课我们学*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本上做一做下面的题目。

  出示

  20.4÷24

  刚才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除法。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一)学*例5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为了庆祝教师节,美术小组的同学精心布置了学校的宣传栏。学校为他们买来一些荧光纸作装饰。(课件出示:学生装饰宣传栏的动画,接着出现对话: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

  学生自己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生发言

  生读两遍课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出发,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实验情况,合理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利用庆祝教师节这一活动,既向学生渗透了尊师教育,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校园活动实际。

  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呢?

  师板书算式

  7.65÷0.85=

  这个算式和我们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1.初步探究计算方法。

  请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呢?如果能,请算一算;如果不能,请试着把它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观察、发言

  生思考、动手做

  生观察、发言

  生1:我想,可以把7.65元和0.85元都换成用“分”作单位,这样原式就转化成了765÷85,就可以计算出得数了。

  生2:我觉得也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这时只要计算765÷85就可以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反思3篇

  课上完后,有了初步的反思,其中有个问题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在小组研讨中,综合大家的想法,知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太多,这样的话会出现“贪多嚼不烂”的结果。备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要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至于思想方法可以点到为止,逐步渗透。

  在小组教研活动中,与苗老师和王老师同课异构,听评课中大家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

  一、学生学*本节课的基础是什么?

  经过听课与讨论发现,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是理解并灵活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二是能正确地把小数或整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按要求移动;三是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因学生刚刚接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也向右移动几位,是结合了上面的第一与第二个知识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分析难点难在这里思维层次比较多。

  第一层次:把除数变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即可;——这一层次思维含量比较低。

  第二层次:除数变成了整数,小数点隐掉或省略了。需要思考:划掉除数的小数点相当于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第三层次:被除数的小数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时,有时小数位数够,如果不够还需要考虑添几个0,怎样添的问题。

  因学生刚刚接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不太熟练,更达不到半自动化(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提法),再加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思维层次比较多,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课前如果设计专门的准备课,再进行新知的探究也许能提高的教学效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二、怎样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出的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

  因为这节内容比较难,自己总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所以我和王霞老师都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苗洁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收集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于是思考:自己不放手的原因是什么?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还是怕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可能太拘于常规时间的限制)

  常老师提出来,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千差万别的错误与唯一正确的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呢?当时我想,是让正确的先入为主,还是先把错误的拿出来剖析?是怕错误的先入为主,还是根本没有辨析错误的意识?

  大家都认为苗老师的方法好,但在处理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顺序上有分歧。一方的意见是先展示正确的方法,再分析错误的方法;另一方的意见是先处理有明显小错误的方法,再逐步地处理有大问题的方法,最后确定正确方法。经过讨论,大家多数同意第一种意见,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方法的算理,再用其中的道理分析错误方法的问题所在,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理解算理,还可以帮助出错的学生弄清自己错在何处。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灵活地解决综合在一起的各种计算题。

  三、特例与一般例子哪个先出示比较好?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上的第一个例子是“7.65÷0.85”,经过分析这是一个特例,特殊在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紧跟着的“做一做”中前两个例子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也相同,最后一个是三位小数除以两位小数的计算。这样安排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数除以小数,把被除数与除数都变成整数(或去掉小数点)”的表面印象。所以我将例子改为“1.296÷0.72”,这样的例子更为一般,也不会让学生形成上面不太严谨的印象。我的想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苗老师与吕老师认为“7.65÷0.85”比较简单,应该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看法,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对比实验,看究竟哪一种方式的教学效率更好。

  今天,我上了一节《一个数除以小数》。从基本理念、教学构思、操作过程等方面去审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备课、教学教过程,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改进的问题。

  思想**的程度不够,从备课到讲课,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生怕重难点不突出,生怕学生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技巧,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追求40分钟以内的所谓知识的完整性太多的顾虑,导致产生前怕虎,后怕狼的心理,缩手缩脚,该放手做的事情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做,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影响着新课标、新理念的实施,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商不变规律,又牵涉到小数点移动规律,又想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引入,导至复*时面面俱到,时间用得太多。有点本末倒置了。

  二、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时,存在操之过急,包办太多的现象。

  本来,通过例5的学*,学生已经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商不变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能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不必要把这个过程总让教师“扶着走”。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自认为有一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第一,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比如,列出算式7.6÷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会算吗?自己先试试。”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明确,比如:给0.544÷0.16列竖式时,当除数和被除数扩大到它的100倍时,原来的0和小数点没用了就应该划去,课堂上的板书这一点做到了但没有强调,五(3)部分学生没有做好,但五(4)班大部分学生都忽略了显示移动的过程。于是学生就搞不清小数点的位置而导致最后的计算错误。其次,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多时,学生容易只移动被除数原有的位数而没有添0比如:11.7÷0.26只转化成117÷26。最后,商末尾的0没写,比如:13÷0.065转化后是13000÷65,学生容易得出结果是2,而忽略被除数末尾还有两个0,商应写回这两个0。当然这点与学生原有知识没有掌握好有关。第三,学生的课堂学**惯不够好,上课容易走神,感觉是一团“散沙”。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做了一些补救。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惯,改变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集中的时间不长)的坏毛病。课堂上我时刻注意着每个学生的学*状态,随时提醒他们。其次,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对一些作业上出错的同学进行面批逐个辅导(我教的是两个小班总共51人),效果不错。

  总之,每节课下来总觉得有很多的不足。

  以后应该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时会有一种课不会上的感觉,有点茫然。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内容,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有以**会: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900÷150=6直接写出90÷15、9÷1.5、9000÷1500的商。这是学*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难度。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二是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口算练*。使学生*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三、在练*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

  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发现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自认为有一下几点做得比较好:第一,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列出算式7.6÷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会算吗?自己先试试。”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即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怎么书写才能使计算准确率更高一点?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再把被除数的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

  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四、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把下一个数掉下来。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

  教学的节奏是由教师来把握,但是把我的前提是学生接受的程度,如果大面积的学生显示出需要“加强营养”的话,那我们就得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将会收获一堆青涩的果实。

  这是一节关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课,本节课由回顾“商不变的性质”导入新课,让学生再次感受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面对一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题目让孩子们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去解决。但是从个别学生的表情上我观察到了一种茫然,于是我想到了再次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回顾上学期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用最简单的整数除法的例题引导她掌握规律,充分的进行相关的练*,直到离下课还剩下5分钟的时候才给这个孩子出了一道简单的例题:45÷1。5,让这几个学生探索,让他们先观察这个算式与45÷15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想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果这里的除数是什么样的数字就好办了?学生立刻想到了如果是整数就好办了,可是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的话,得出来的商肯定要发生变化的不是吗?因此,让孩子们跟着我来回忆商不变的`性质是怎么说的……耐心的讲解和启发,是会让一朵朵小花开的很灿烂的!这种静待花开的感觉真好!

  这节课虽然分成了两步走来让全体同学接受新知,但是这其中也有弊端,当我给这部分学困生再次 讲解的时候对已经掌握了新知的那部分学生的练*安排得不够合理,课堂秩序有些失控,这是在安排新课时没有想到的。其实,对于这个班的教学,我应该随时安排两套方案的,一旦学生出现这种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应该尽可能的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开的精彩不是吗?

  这样的教学还是初次尝试,但是基本上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是有的。希望每天的花都能开的更美更艳丽,希望每天的教学都能够跟好更精彩!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生学*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即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怎么书写才能使计算准确率更高一点?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变成整数,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移在竖式上,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在旁边重新列一个竖式,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算理的理解不够,应该多让学生来交流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我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很多学生移动小数的位数错误,导致了计算思路不清晰,影响计算结果!而商不变的性质是小学中高阶段很重要的性质,它对于分数的'学*也至关重要,但真正能把这个性质弄懂弄透,并不容易,很多学生不能体会这个性质的内涵,当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解题时,其实是将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进行简化的,但是当被除数和除数发生相应的改变后,学生的思路跟不上,造成计算失误严重。

  二、学生整数除法的基础打得不牢,特别是商中间有0这种类型,它既是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三、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有部分学生认为学*小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懒与计算,动手太少。

  四、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以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强化了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

  二、总结列竖式的过程进行细化:

  1、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

  2、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位数。

  3、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

  4、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落下一个数继续除。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除法的学*由口算过渡到笔算,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不过所认识的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上明白了要怎样去操作,但是到了五年级学生学*小数除数时,他们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惑,主要是小数点的位置把握不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由于我还处于关注教材的阶段,并且有时教材也不能把握得十分得当。所以这节课中有些地方讲的不够透彻。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教学完小数除法后,我发现学生原有的书写*惯不太好,影响了计算的竖式,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原来的小数点的位置和新的小数点的位置不确定,所以上商的时候不知道小数点该打在哪里。当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时,有时候被除数就变了一个整数,就应该当作整数除法来算,当整数部分除完还有余数时,应该先在商中间打上小数点,再添0计算。我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很多学生移动小数的位数错误,导致了计算思路不清晰,影响计算结果!而商不变的性质是小学中高阶段很重要的性质,它对于分数的学*也至关重要,但真正能把这个性质弄懂弄透,并不容易,很多学生不能体会这个性质的内涵,当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解题时,其实是将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进行简化的,但是当被除数和除数发生相应的改变后,学生的思路跟不上,造成计算失误严重。另外,有部分学生认为学*小数乘除法是比较复杂的,懒与计算,喜欢使用计算器,我个人也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使用计算器是很普遍也是很实用的,学生使用计算机没有错,但是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来看,这是与新课程相违背的!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不仅应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应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条件。在学*小数除法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性质和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商是否准确,比如被除数比除数小,商就比1小,被除数比除数大,商就比1大,被除数除以小于一的数,商反而大,包括之前提到的商不变的性质。可是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并不能很灵活的利用这些性质和意义,在求出错误商时,不注意检查!

  在小组教研活动中,与苗老师和王老师同课异构,听评课中大家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

  一、学生学*本节课的基础是什么?

  经过听课与讨论发现,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是理解并灵活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二是能正确地把小数或整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按要求移动;三是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因学生刚刚接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也向右移动几位,是结合了上面的第一与第二个知识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分析难点难在这里思维层次比较多。

  第一层次:把除数变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即可;——这一层次思维含量比较低。

  第二层次:除数变成了整数,小数点隐掉或省略了。需要思考:划掉除数的小数点相当于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第三层次:被除数的小数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时,有时小数位数够,如果不够还需要考虑添几个0,怎样添的问题。

  因学生刚刚接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不太熟练,更达不到半自动化(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提法),再加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思维层次比较多,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课前如果设计专门的准备课,再进行新知的探究也许能提高的教学效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二、怎样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出的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

  因为这节内容比较难,自己总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所以我和王霞老师都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苗洁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收集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于是思考:自己不放手的原因是什么?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还是怕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可能太拘于常规时间的限制)

  常老师提出来,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千差万别的错误与唯一正确的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呢?当时我想,是让正确的先入为主,还是先把错误的拿出来剖析?是怕错误的先入为主,还是根本没有辨析错误的意识?

  大家都认为苗老师的方法好,但在处理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顺序上有分歧。一方的意见是先展示正确的方法,再分析错误的方法;另一方的意见是先处理有明显小错误的方法,再逐步地处理有大问题的方法,最后确定正确方法。经过讨论,大家多数同意第一种意见,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方法的算理,再用其中的道理分析错误方法的问题所在,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理解算理,还可以帮助出错的学生弄清自己错在何处。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灵活地解决综合在一起的各种计算题。

  三、特例与一般例子哪个先出示比较好?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上的第一个例子是“7。65÷0.85”,经过分析这是一个特例,特殊在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紧跟着的“做一做”中前两个例子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也相同,最后一个是三位小数除以两位小数的计算。这样安排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数除以小数,把被除数与除数都变成整数(或去掉小数点)”的表面印象。所以我将例子改为“1.296÷0.72”,这样的例子更为一般,也不会让学生形成上面不太严谨的印象。我的想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苗老师与吕老师认为“7.65÷0.85”比较简单,应该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看法,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对比实验,看究竟哪一种方式的教学效率更好。

  本节课的学*自认为有一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第一,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列出算式7.6÷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会算吗?自己先试试。”

  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对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明确,比如:给0.544÷0.16列竖式时,当除数和被除数扩大到它的.100倍时,原来的0和小数点没用了就应该划去,课堂上的板书这一点做到了但没有强调,结果一部分学生在练*时没有划掉0.

  本课是在学*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地基础上,重点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一个数除以小数错误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一个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说的方法来感悟,但在课堂中也发现了学生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那如何来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我觉得可能动手操作,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真正含义。

  练*中虽然显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但我觉得对练*的利用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练*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包含在里面,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如何对练*进行有效反馈也是我课后所思考的,是应该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还是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讲?怎样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把这两种方式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效果来进行选择。

  今天(4月13日)很荣幸我执教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数学课,得到了周莓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有两个例题:例2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例3是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拍手游戏的形式,复*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练*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把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要渗透在教学之中。备课中还要对学生有预设,注意学生的差异,注意细节。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言不严密,教师应及时纠正。

  3、学生动笔解决问题量还不够,课堂上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不当之处还请周老师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周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课活跃起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即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强调学*设置到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的掌握了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完成两个学*目标:一是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二是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进一步学*有关倍的知识的基础,也是学*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倍的概念是通过两个量的比较而产生的,用其中的一个数作单位,看另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后者就是前者的几倍。有关“倍”的知识,上学期学生有所了解,也建立了有关倍的初步认识。但是,上学期是根据倍数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而本节课的任务是根据倍数关系以及除法知识,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考过程。所以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是通过复*旧知,让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有关倍的知识;再次就是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充分的经历及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最后就是在练*中巩固新的.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倍”的含义及它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本节课中我的数学语言不是很标准。指导语不是很到位,出现了让学生不理解的语言。比如出现算式“15÷5=3”之后我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我应该让学生观察飞机图,然后再回到算式上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次在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上不恰当,有时会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很好的用来解决问题;再次,在处理练*题的时候速度过快,没有发挥课后*题的检测作用。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在讲课时总是放不开,害怕学生出错。“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更好的发挥老师的作用”。所以今后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在课堂中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的形式,让男生女生三人一组到前面站排,男生是女生的2倍。复*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到黑板前贴小猴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体会感受“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练*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

  教学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多注重让学生说说算理。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言不严密,教师应及时纠正。

  (3)学生动笔解决问题量还不够,课堂上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