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1-14 22:05:15 说课稿,语文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 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过程,指导学生学*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三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三峡》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衬托写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感受三峡雄奇险峻和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感受、想象审美之上,引导学生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把教学课时确定为一课时。教学准备方面,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卡片和学生自主学案。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本单元“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2、学法:根据《新课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要求,我会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求学生搞好课前预*,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完成《三峡》自主学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男女生竞赛的形式来朗读和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观感悟与联想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课文,出示目标。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多数人没有到过三峡,如何导入课文比较好呢?

  我会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然后问学生:这是何地?(生齐答:三峡。)并用幻灯片出示本课课题《三峡》及作者介绍。

  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学*,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鉴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出示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一上课就开始明确学*目的,使学生学*有方向。同时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学*目标进行探索和追求。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我会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并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我会采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即:男女生齐读和男女生代表范读的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第一段,男生代表范读第二段,女生代表范读第三段,男生齐读第四段。其中两位学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

  学生朗读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朗读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必要时教师来范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另外,我采用了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是学*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方法费神又费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疏通文意呢?

  ①让学生各自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

  ②要求前后桌学生每四人为一组: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其余两位学生帮忙纠正、补充。

  ③用课前发下的《三峡》自主学案反馈自学情况,检测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学生做完自主学案后,我会利用幻灯片明确答案。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找出哪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3)合作探究。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问题写在卡片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

  ②文章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写三峡?

  ③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两季合为一体?

  ④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四位学生代表来抽签完成其中一道题。并让他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卡片上,然后及时交给教师,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用板书总结。(幻灯片展示四个问题和板书)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学*要求,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适时引导学生探讨“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读欣赏。

  我会先请同学们圈点出自己体会较深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练*,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之妙。品读完后,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文章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写法、手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3、背诵课文,深化语感。

  我会采用男女生各四人分组接力竞背的方式,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全文。其中四位男女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学生背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背诵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

  设计意图:依据八年级阶段“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的学*要求。我继续采用竞赛的方式,再一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可见收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我会边让学生回顾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特点,边用幻灯片调出板书,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然后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世界奇观。郦道元用文笔来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来改造三峡,那我们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明确答案。)我们用歌喉来赞美三峡。(再次播放《三峡情》,与学生一起唱起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做到及时的回顾复*。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将会布置课外拓展练*:仿照本文的写景方法,任取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写作要求:学会精当描写,生动描写,立体化描写,尝试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再次积极的交融,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家乡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我是饶洋中学的刘德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时*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鲜活的张力。所以本课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批注体会,精读悟情,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使学生有层次地学*,螺旋式上升提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由秋景入手,谈话激趣: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眼中的秋天吗?是啊,秋天成熟而美丽。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礼物。

  2、播放录像《三峡风光》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录像后,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谈谈观后的体会、感想。随即揭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设计意图:激发学*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要求:

  (1)作者抓住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用一个词准确概括三峡秋天不同时段的景物特点。

  (3)用你所理解的方式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三)精读批注,想象成画

  从“找出美句,批注见解;朗读美句,评议点拨;感情朗读,体悟特点;美读想象,情景再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读、批、悟、想来体会三峡不同时间的景物特点。

  第一步,找出美句,批注见解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理由。

  第二步,朗读美句,评议点拨

  学生先读喜欢的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结合重点的词和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分析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以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感情朗读,体悟特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到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青色而透明,夜晚宁静而神秘。

  2、有学生可能会读不出感情。如三峡描写中午的段落读得语气*淡,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跳跃”“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让学生想想中午的三峡就像是一个精神高昂、热情似火的小伙子,他会如何说话的?并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热烈的场面,从而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方法,用轻快的语调体现三峡早晨的明丽,以轻缓的语调体现三峡夜的宁静。

  3、读到情深处,便陶醉其中,引导学生美读想象,情景再现。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完一段闭着眼睛回味想象,在头脑中有了一幅怎样绚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中,通过批注和逐渐递进的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在学生眼前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让三峡的美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赏读升华,感悟运用

  (1)配画,展现长江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图片:

  (2)先用课文的原话赞美长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3)再用自己的话赞美长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2、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

  (1)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为什么?

  (2)师总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之夜,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填空,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按()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到()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表现了作者()

  4、根据板书再次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板书:

  三峡之秋: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倒影*静(*静)

  夜晚长江(动与静)神秘(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点题这一天,正是中秋感慨思念

  气象万千雄奇壮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能更加深入的感悟三峡之秋的气象万千,雄奇壮美。并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仿写练笔。

  面对一幅幅如此优美的画卷,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能不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校园美景写下来呢?出示课外仿写要求,观察校园的一处秋景,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学生再次感受课文,并将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本课让我尽力让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美”,是学生在读中“长”。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1)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范本10份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

  《三峡》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第六单元的文言诗文的继续。

  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如果按景物分,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作者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2、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积累文言词语。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长江三峡的美丽景色,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二、教法、学法设想

  1、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宗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诗词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热情;利用讨论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采用“点拔导学”的教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种教法的交错使用,灵活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参与学*,从而达到了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最高效率。

  2、新课标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时间:第一次是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整个教学程序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循序渐进,阶梯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法指导上,重在读的训练。全课以读串起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用朗读拉开学*的帷幕,用朗读来理解内容,用朗读来品味词句、感情、特色。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提高 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 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来自网!http://,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3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5、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巴东三峡》赏析

  读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郦道元的《三峡》,已经让我们领悟到三峡的壮美。可只有在读了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后,才让我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奇、幽。可以说,三峡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体——一座浓缩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

  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劲健美

  余秋雨先生说过:“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点冲撞。”我没到过三峡,是刘大杰先生带我品位了三峡,他的《巴东三峡》卷起了我心中的.旋涡,使我无端涌起一腔沸腾的豪情。

  《巴东三峡》一开头就让我们感到一种力量。“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山势险峻,滚滚江水倾入峡谷,浪涛翻卷,奔腾咆哮。刘先生还没有具体介绍三峡,已经让我们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一种雄壮之美扑面而来。

  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三峡,领悟三峡,他依次给我们介绍了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正是由西陵峡的险,巫峡的秀,瞿塘峡的雄,构成了一副巨大的山水画廊,风云际合,气象万千,有**连山,隐天蔽日,一川激流,水急浪高之劲健气势,又不失江流湍急,回清倒影,风光雄伟秀丽之壮美。

  这不,刚到崆岭滩,刘先生如此描绘道“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的确,俯视江流,浪涛翻滚沧漩不断,水声隆隆,给人以“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正因如此,行船的人才有这么一句谚语:“青滩叶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充分表现了巴东三峡的狂涛怒吼、礁险涡凶的劲健美。

  二、山水清音,怡情畅性的和谐美

  西陵峡是险峻的,刘大杰先生分四段给我们作了描绘。写了黄猫峡的“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灯影峡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崆岭峡的“山形水势,突然险峻”;米仓峡的“水流太急,山更高峻”。试想一下,在群峰高不见顶,崖壁直立如墙的三峡,居然建有黄陵庙,并配有浓绿的树木,潇洒的竹子,红紫色的花朵,再加上袅袅不断的青烟,悠悠的钟声,让我们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难怪刘先生来两句即景的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力与美”完美结合,怡情畅性和谐统一,这也许才是三峡的最可爱之处吧!

  刘先生称巫峡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并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到“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船行其间,宛如进入一条曲折迂回的画廊,忽而大山挡前,似无去路,忽而峰回路转,一水相通。为了把游记写得更有味,刘先生还写了巫峡那变化多姿的云。“有的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的确,巫峡秀色,尽在群峦叠翠,云雾迷朦之中,再加上“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你说,三峡是威武雄壮的男子,还是柔情似水的女子?

  三、巫山云雨,白帝晨昏的古今叠映美

  刘大杰先生最后给我们介绍了最短的瞿塘峡,所用字数不多,却让人感受到一副神奇的图画,简直就是一座浓缩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正因为有“巫山神女”、“刘备托孤”的故事,白帝城才会成了历代文人喜欢游历的地方,才有李白在此斗酒高峡,杜甫在此以诗会友,放翁在此忧患天下……才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才能更到位地品味三峡的古今叠映美!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巴东三峡的力与美涵养着文化,收伏着心灵,永远值得我们一次次地探寻和一遍遍地重温

  《巴东三峡》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本文要了解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终成三足之势,这些人物都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兴趣。

  在把握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分钟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2分钟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①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 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方公里,水面*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学*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8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9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投影打出)

  (一)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介绍《三峡》中的其他描写,激发学*兴趣。

  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可是当配乐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10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2)

——语文《三峡》说课稿实用5篇

  语文《三峡》说课稿 1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二》,来自网!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过程,指导学生学*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语文《三峡》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首先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学*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三峡》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要用1.5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三峡美丽风光。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读一读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一读,掌握生字词,朗读停顿划分。二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读,领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3. 研读课文,品一品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第一段写山,**连山,隐天蔽日。第二段写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第三段,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第四段,写秋景,萧瑟凄凉。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解疑。

  第三步,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第一段写山的连绵起伏,险峻高大。前面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 2.大笔点染的手法。这一步骤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感受写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四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风光。“三峡的山多么——”,仿造这句式来描述。

  4.背一背 文言文熟读至成诵,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积累古典文化。

  5.写一写 (1)这环节作为课后作业,“我是三峡小导游”。让学生写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2)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这堂课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读得多,讲得多,写得多。在良好的情境中快乐地学*。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由于我校是农村初中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在语言表达环节中会占用不少课堂时间。把写作放在课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三峡》说课稿 4

  一、教材处理: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冊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两篇写草原美、小城美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从选编教材的意图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积累好词佳句;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情感目标:爱三峡,爱家乡,使学生的心灵建构爱美情操。全文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内学*(一课时),课后延伸。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并强调阅读的独立性、探究性,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强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景资源,网络中非常丰富的,加之我们学校五年级已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学生已具备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流,制作图文稿和演示文稿等技能,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在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美景、美文、美图、美乐的情境下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

  三、媒体设计: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于学生学*为宗旨,设计《三峡之秋》课程资源网页,包括课文朗读、影像欣赏、美文窗、品美阁、音乐台、交流室、三峡游七个部份,供师生在学*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流程:

  本文的学*,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1、课前阅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学*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资源,通过与教师及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为了让学生课堂学*课文时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我让学生于课前在家中作了两方面的预*:一是对我们学*的资源主体——课文文本进行预读,对文本所描写的美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二是利用收索引擎在网络上围绕学*主体收集学*资源。以“长江三峡”、“三峡之秋”、“三峡文艺”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从中筛选出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网页,记下站点或下载网页,为参与课堂学*作好准备,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

  2、影像阅读,情景之中初识美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的“情景”。创设学*环境中优美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文本阅读之前,点击学*网页中的“课文朗读”,大屏幕播放三峡风光视频片段,学生边看边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学生在优美的风景,美妙的乐曲,动情的朗读之中初尝美的感受。

  3、自主阅读,文本之中探寻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在协作探究之前,应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课文,以行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于书上或屏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三峡之秋》,记下自己对秋天三峡一天之中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景色的不同感受,勾出重点词语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

  4、协作阅读,细品三峡秋之美

  建构主义强调学*过程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协作过程中的“会话”。新课程标准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让学生充分品尝方纪笔下的三峡美景,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点击学*网页中的“品美阁”,弹出答题框:

  《三峡之秋》

  时间 感受到的景色特点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①各小组品读讨论后,提出本组的感受,利用讨论区发表本组的看法和依据。所有的小组和教师同时于“发言台”发言,品评三峡秋之美。

  ②输入本组认为正确的三峡美景的不同特点,确定后提交教师。

  ③教师根据学*小组提交的答题卡分别及时送以小礼物。并利用大屏幕进行小组点评,相机抽该组学生美读以细品其景色之独特美。

  5、拓展阅读,畅游三峡欣赏美

  教材只是为达成目标的一个资源例子,要建构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这个例子上,目标就难以达成。为此,我让学生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基于internet开放环境下的拓展阅读。

  ①根据课前阅读时筛选的信息,学生打开相应站点浏览网页,也可以打开学*网页上“网游三峡”中教师推荐的站点浏览,从中下载自己感受较深的,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美图、美文,从中全方位感受三峡景观之美。也可以浏览学*网页上“图文窗”中的三峡风光图片及文章。

  ②小组合作,从自己下载的图文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内容和学*网页上提供的背景音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三峡美景演示文稿;或根据自己选取的描写三峡美景的散文、诗歌,利用绘图软件配上优美的图画制作成图文阅读卡;并在演示文稿的一页或图文阅读卡的适当位置写上本小组学*结语。

  ③教师选择有特色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并结合本组的学*制作的情况进行学*小结。

  6、课后延伸,亲*自然赞家乡美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应打破课时与教材的束缚,将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秋游,利用本地自然风光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赞叹家乡的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感受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对家乡——三峡库区的一个移民县城的美进行个性化品味,以促使其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在课后的一个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秋游家乡老城的名山及双桂山森林公园,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及爱好,带上画板、相机、DV机等,去大自然观察家乡美的特点,带回家乡独特的美。同时布置学生回家后以美文、图画、相片、DV等形式作业,并将自己的作业以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同时在校园网的BBS上或三峡艺苑的BBS上发贴赞美我们的家乡,以最终达成学*本篇课文所期待的爱三峡,爱家乡的审美情趣的建构。

  五、教学总结:

  《三峡之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始终将学生放在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目标。其资源整合及信息流程如下:

  语文《三峡》说课稿 5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三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学生自主学*)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3)

——《三峡》说课稿9篇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文言文,了解*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说教材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精美的游记。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让学生掌握游记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了解祖国山河的秀丽。

  本文是第一篇,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系统地接触游记还是初次,教学时要注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品味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奠基铺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山水美的情感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

  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三、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的不*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作者、文本有关的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活动迁移——小结

  1.导入:()

  课件播放“长江三峡”的风景,在背景音乐中,再现课本情景。教师配上优美的解说词,导出课题,引领学生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美景。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等对话,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2.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快速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圈出作者的游踪、画路线简略图。3个别段落段落教师范读,强调语气、语调、情感、表情。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1根据游踪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2本文还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第一小题并不难完成,第二小题如果学生只会讲到形象生动,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画龙点睛等作用。这一环节是突破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细节,描写景物的能力。

  (3)鉴赏地读——精读精典段落:

  1.品读喜欢的句段2.摘抄优美句段3.赏析语言

  从修辞和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作者是如何驾驭文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难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语言的奥妙,积累语言,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3.活动迁移——“小导游”活动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让学生再次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游点充当导游。

  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书本到现实,加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4.小结

  本文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抓住游踪引导学生领略长江三峡的奇美风光,学会描写景物,品味语言,把握游记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五、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的不*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与七年级的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加深把握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

  2.写一篇以游家乡的旅游景点的游记。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

  2,抓住景物特征 当小导游

  3,品味语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演唱课,要求一课时完成,这是一首羽调式、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开头三小节引子汲取了湖北、四川一带船夫号子的音调,高亢而嘹亮。第一段前八小节旋律*稳、朴实,描绘了三峡迷人的景象,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后四小节再现了引子部分的号子音调,表现出乐观自豪的情绪;第二段由九小节组成,音区明显提高,显得热情而高昂。

  2、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视觉图象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祖国江河的同时能自主参加各项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而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③【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以“爱常州”为主题创编歌词并表现出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①学会歌曲《三峡的孩子爱山峡》;

  ②体会歌曲情绪,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引子部分的演唱及休止的停顿。

  二、说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中讲:“兴趣是学*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宗旨。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动的环境中学*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采取“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等办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在课内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素质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和体现歌曲的风格特色,建立起民主、*等的师生交流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㈠、导入:

  1、课前音乐,营造特殊音乐氛围,播放视频《爷爷的三峡号子》,【先入为主感受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爱家乡”的音乐主题的环境,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2、多媒体设问导入(逐步深入),老师提问:在长江上有一项举世瞩目的特大工程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之后加入旁白。

  师:一直以来,三峡以它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去观光,现在三峡工程又让世界的目光聚集到这里,生长在三峡边的孩子们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听听三峡孩子的歌声吧。

  ㈡、学唱歌曲:

  1、(欣赏《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视频并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欣赏完之后学生回答:表达了三峡孩子的自豪感。

  【由熟悉的三峡工程话题引入歌曲,配上视觉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发声练*要求学生用“LU”练*,之后带入“也咿”练唱【让练声和歌曲有机结合,把困难在练声时就解决,通过学唱引子部分,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

  3、师分引子、第一段、第二段三部分教唱,学生用自然、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通过分段教唱让学生能较快的学会,较难的地方还可以重点教。】

  4、注意难点处理:首先用节奏导入法,把这首歌曲中难掌握的节奏重点拿出来用听辨法让学生选出其中正确的节奏,初步让学生形成休止的概念,在学歌过程中了解音乐中的复合节拍。然后用接唱法让学生唱难点节奏,师跟接下去唱,进一步掌握它。其次是用旋律对比法找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句子,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演唱中不要混淆。【采用多种方法练*演唱,让学生能较快较准的掌握。】

  5、让学生结合重难点再认真仔细的听一遍音乐,并轻声演唱。【为了更好的唱准唱好歌曲】

  6、让全体学生用热情地、自豪地情绪,有感情的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通过整体演唱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㈢、知识拓展:

  1、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歌颂自己国家母亲河的歌曲或乐曲,下面看看哪为同学最聪明,回答的最多最快。(多媒体)

  曲名国家

  密西西比河美国

  长江之歌*

  尼罗河畔的歌声埃及

  沃尔塔瓦河印尼

  梭罗河捷克

  【通过游戏让学生对各国的母亲河的相关歌曲有所了解,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㈣、创编与表演:

  学生以《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第二段旋律创编歌词,以“哪里孩子爱哪里”

  为主题,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创作,并演唱,把个别学生创编出的歌词投影在屏幕上,集体演唱。【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歌曲旋律创编出适合演唱的歌词,体验创作的快乐。升华爱家乡的主题,首尾呼应。】

  ㈤、结束:

  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音乐是最好的语言,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听完我的这节说课,以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望评审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一、教材处理: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冊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两篇写草原美、小城美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从选编教材的意图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积累好词佳句;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情感目标:爱三峡,爱家乡,使学生的心灵建构爱美情操。全文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内学*(一课时),课后延伸。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并强调阅读的独立性、探究性,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强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景资源,网络中非常丰富的,加之我们学校五年级已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学生已具备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流,制作图文稿和演示文稿等技能,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在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美景、美文、美图、美乐的情境下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

  三、媒体设计: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于学生学*为宗旨,设计《三峡之秋》课程资源网页,包括课文朗读、影像欣赏、美文窗、品美阁、音乐台、交流室、三峡游七个部份,供师生在学*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流程:

  本文的学*,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1、课前阅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学*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资源,通过与教师及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为了让学生课堂学*课文时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我让学生于课前在家中作了两方面的预*:一是对我们学*的资源主体——课文文本进行预读,对文本所描写的美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二是利用收索引擎在网络上围绕学*主体收集学*资源。以“长江三峡”、“三峡之秋”、“三峡文艺”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从中筛选出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网页,记下站点或下载网页,为参与课堂学*作好准备,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

  2、影像阅读,情景之中初识美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的“情景”。创设学*环境中优美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文本阅读之前,点击学*网页中的“课文朗读”,大屏幕播放三峡风光视频片段,学生边看边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学生在优美的风景,美妙的乐曲,动情的朗读之中初尝美的感受。

  3、自主阅读,文本之中探寻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在协作探究之前,应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课文,以行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于书上或屏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三峡之秋》,记下自己对秋天三峡一天之中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景色的不同感受,勾出重点词语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

  4、协作阅读,细品三峡秋之美

  建构主义强调学*过程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协作过程中的“会话”。新课程标准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让学生充分品尝方纪笔下的三峡美景,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点击学*网页中的“品美阁”,弹出答题框:

  《三峡之秋》

  时间 感受到的景色特点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①各小组品读讨论后,提出本组的感受,利用讨论区发表本组的看法和依据。所有的小组和教师同时于“发言台”发言,品评三峡秋之美。

  ②输入本组认为正确的三峡美景的不同特点,确定后提交教师。

  ③教师根据学*小组提交的答题卡分别及时送以小礼物。并利用大屏幕进行小组点评,相机抽该组学生美读以细品其景色之独特美。

  5、拓展阅读,畅游三峡欣赏美

  教材只是为达成目标的一个资源例子,要建构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这个例子上,目标就难以达成。为此,我让学生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基于internet开放环境下的拓展阅读。

  ①根据课前阅读时筛选的信息,学生打开相应站点浏览网页,也可以打开学*网页上“网游三峡”中教师推荐的站点浏览,从中下载自己感受较深的,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美图、美文,从中全方位感受三峡景观之美。也可以浏览学*网页上“图文窗”中的三峡风光图片及文章。

  ②小组合作,从自己下载的图文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内容和学*网页上提供的背景音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三峡美景演示文稿;或根据自己选取的描写三峡美景的散文、诗歌,利用绘图软件配上优美的图画制作成图文阅读卡;并在演示文稿的一页或图文阅读卡的适当位置写上本小组学*结语。

  ③教师选择有特色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并结合本组的学*制作的情况进行学*小结。

  6、课后延伸,亲*自然赞家乡美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应打破课时与教材的束缚,将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秋游,利用本地自然风光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赞叹家乡的`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感受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对家乡——三峡库区的一个移民县城的美进行个性化品味,以促使其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在课后的一个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秋游家乡老城的名山及双桂山森林公园,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及爱好,带上画板、相机、DV机等,去大自然观察家乡美的特点,带回家乡独特的美。同时布置学生回家后以美文、图画、相片、DV等形式作业,并将自己的作业以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同时在校园网的BBS上或三峡艺苑的BBS上发贴赞美我们的家乡,以最终达成学*本篇课文所期待的爱三峡,爱家乡的审美情趣的建构。

  五、教学总结:

  《三峡之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始终将学生放在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社义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2、教学目标: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说课稿3篇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目标。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XX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29、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我是阿城区胜利小学的教师范金霞,我使用的是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3课《掌声》,课型是阅读课。

  《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与体会,去感知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使他们在爱的熏陶下感情得到升华,也在掌声中经历成长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通过课文的学*,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小英获得两次掌声的含义,难点是感受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戴天琦同学顺利通过了校园主持人的评选活动,成为了校广播站的主持人。请大家为她鼓掌。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掌声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掌声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我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再标出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指名通读全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文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梳理思路,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精读品悟蓄积情感。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把第一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进行了对比教学,首先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英?接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默默地”去体会、感悟小英的自卑。然后以“文中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截然不同的小英。”引入到第五自然段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感知到小英的自卑、忧郁与自信、开朗之后,再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以“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怎样让学生真正的走*小英,了解小英呢?接下来我以“体会小英心理变化过程”为主线,贯穿在2、3、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重点段,交流体会;细读重点段,深入人物;再读重点段,抒**感。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的方式,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让学生先抓住2、3自然段中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如“低头”“忧郁”“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词语去细心品悟,再引导学生揣摩“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进而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初步感知人物心理活动。这个偶然的机会使自卑的小英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然而,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后,她终于战胜怯懦,走上了讲台。

  接下来出示思考题进行第四自然段的学*,

  1、文中的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

  2、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3、这两次掌声对小英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在默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全班汇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分别是鼓励信任、赞扬与肯定。接下来细读课文,找出反映小英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流下了眼泪”“鞠了一躬”“微笑”等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情,让学生充分的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人物心理活动。联系2、3自然段的描写,小英从刚开始的“犹豫”到最后“微笑着走下讲台”这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学*也参与其中,感同身受。相信学生与小英走得更*了。此时再读课文,学生已经蓄积了一份真实的情感——要为文中的小英喝彩!那发自心底的掌声一定会让朗读更真实、更精彩、更能表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了理解文本内涵,感悟文章思想的目的。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在学生正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我设计了“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面前,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等生动的情境,通过小英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最终实现了让学生真正走入小英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该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心理,用自己的语言丰富“掌声”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包含着鼓励,代表着夸奖。小英自己又是怎样看待这两次掌声的呢?”由这个问题,我导入到六、七段的学*。通过自读、指名读小英的来信,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掌声的力量、爱的力量。怎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以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呢?我借用了文章精彩的结尾,通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文章主题: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掌声给人以尊重,掌声给人以鼓励,掌声给人以支持。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用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

  四、联系生活,延伸拓展。

  我采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代表的是什么?一种关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还有许多的表现形式,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一谈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鼓励、帮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针对拓展中学生的回答,我恰当地进行评价,并适时总结:是啊,爱是一杯热茶,爱是一声问候,爱是人类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把心底的关爱用掌声来传递同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文中的女孩,也献给那些需要鼓励需要帮助的人们。

  一、教材解读:

  1、文本细读:《掌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抓重点词句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体会掌声给予英子的力量。

  (3)、在体会英子内心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对“掌声”内涵的感悟,即: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爱、鼓励、尊重,主动关爱他人,也珍惜他人的关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表现英子掌声前后神态动作的词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英子内心变化过程,体会掌声给予英子的力量。感悟“掌声”的内涵。

  二、教学理念和策略: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三、流程预设:我的教学过程由三个模块组成。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点。

  1、复*导入:

  出示本课词语请生开火车读。紧接着我以轻松愉悦的语调这样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词语记得很牢固,那么上节课大家认识了一位年龄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好朋友是谁?(板书:英子)来,我们一起和她的打打招呼。我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为后面的情感之旅铺设基调。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找出课文里是介绍英子的段落,并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让学生交流。学生的发言可能会集中在两个片段:

  片段一: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片段二: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这两个片段都描写的英子在班里的表现。片段一是通过英子的动作展示掌声前英子的自卑忧郁,而片段二简单明了,可以一读带过。我是这样处理片段一的:

  1、朗读感悟片段一:

  抓住:“默默地、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等字词品读体会,想象体验:每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看其他同学游戏说笑的英子,天刚蒙蒙亮就要赶到学校而行色匆匆的英子,目送着一个个同学离开后才敢在暮色中回家的英子,内心会怎样?引导学生想象英子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英子是个可怜、孤独、害羞、自卑、怕别人歧视的女孩。再对比体验,联系我们*日的快乐生活,对比体验英子忧郁孤独的生活,焕起学生对英子的同情。我这样说道:是啊,英子本应该和我们一样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到操场上游戏,到舞蹈房跳舞,到林荫下散步,到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不愿意――,不愿意――,担心――所以她总是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一个――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那就是――忧郁!(板书:忧郁)面对着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在学生深刻体会了英子的忧郁孤独,内心涌动着对英子的同情和关怀的基础上,顺势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就让我们读出内心的同情,读出英子的忧郁自卑的内心世界吧!

  2、自读自悟片段二:了解英子的开朗活泼。(板书:开朗)

  3、比较质疑。(板书课题:掌声)

  文中的这两个片段充分展示了英子的不同表现,第一句写英子孤独、害羞、自卑、怕别人歧视,而后一句则写英子的开朗活泼。是什么改变了英子?这恰恰是课文的矛盾点。抓住这个“点”生发开去,比较质疑:请你们把这两处片段对比着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又有什么疑问呢?学生会被这个矛盾点吸引住,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是什么改变了英子?掌声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力量?很自然地就切入了关键点“掌声”!以“掌声的内涵”为突破口,再逐步延伸扩展。把感悟引向深入。达到课堂行云流水,疏密有致,情深意浓。

  (二)、以情激情,多元感悟。

  (1)学生自主研读“掌声”段落。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5)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

  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主干。

  教学难点:

  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画风筝》,选自黑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是教材第二课时关于画图的喷枪工具的讲解,并且贯穿以后整个画图教学,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地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设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喷枪工具的使用;

  (2)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感受对利用喷枪工具绘图的操作过程,掌握使用喷枪绘画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掌握用喷枪工具进行涂色的方法。

  课堂上恰当的教学和学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学重点分步递进,教学难点逐步化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区、快乐教学法,并且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悟、操作中探究”几个环节走进课堂,完成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玩是孩子们的爱好,通过创设情景,布置丰富的任务,让孩子感到学*信息技术并不枯燥,让他们沉浸在快乐的愉快的玩中,更有益于激发学*的兴趣;同时在玩中启发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实践领悟方法,进行有效的学*,并在学*的探究中进行创新。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新课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唤起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学*愿望,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获得知识,求得快乐。为此,在新课开始创设了这样一个趣味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了找颜色,学会了使用取色工具,这节课我们学*喷枪工具,看看它什么本领?

  2、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幅画,请你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呢?(出示)

  3、学生回答。

  4、师:嗯,第二幅画里的白云和绿草是用喷枪画的,有了喷枪工具,画面就变得更美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第六课《画风筝》里的喷枪工具。

  二、 任务驱动,学*新课:

  (一) 任务驱动,学*喷枪工具的使用:

  1、出示一幅图。师:春天来了,同学们又可以放风筝了。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一直喜欢这项游戏。现在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放风筝吧!大家看这幅春天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绿草好不好?

  2、师:我们来添画上去,好吗?

  3、师示范,用喷枪添上白云和绿草。

  4、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呢?好,现在谁能来为大家画一画。

  5、学生操作。

  6、师点评。我发现,大家都学会用喷枪工具,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使用喷枪工具的小窍门呢?

  7、学生操作讲解

  8、师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在激发出他们的“认知冲突”后, 才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要比单纯的'讲解深刻,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并在操作中探究学*,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重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构建积极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神奇与快乐的引导下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者。

  (二)赏练结合,综合创作。

  1、师:有了这么多作画的武器呀,老师相信,我们小画家们的画图本领一定更高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

  2、师:冬天气温很低,地面温度低于零度,高空云层温度就更低了。云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气流就托不住了,就从云层里掉在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雪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画幅雪景图吧。

  3、师:现在,要把你心中的雪景画出来吧,怎么来打扮?用哪些颜色来打扮是最适合、最美的?请大相互交流。

  4、师:谁先来说说?

  5、学生练*。

  在学生的练*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作品,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或是突出的问题,一般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他们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间的指导,学生的学*效果更高些。而且在此环节的设计中,我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操作中突破难点。

  三、评价作品,总结延伸。

  1、师:好,我看大家都设计得差不多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停一下,好吗?

  2、自评。展示2-3幅学生作品,请你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设计的想法。

  3、互评,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呢?

  通过这样的作品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点,并通过多维度的作品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针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思路要给以恰当的认可和鼓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喷枪工具的使用,通过学*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的本领,老师很高兴,老师最高兴的是同学们会自己学*了,还当了一回小画家,画出心中的美景,希望同学们继续好好学*,用学到的本领美化周围环境、美化生活。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6)

——《三峡》语文教案 (菁华5篇)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连山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一、教学目标

  (一)领悟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典型化描写的手法。

  (二)理清本文精妙的写作思路,欣赏优美流畅的语言。

  (三)了解三峡的沧桑巨变,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同学们,你领略过三峡的秀丽风光吗?电视专题片《三峡的传说》将你带进雄伟壮丽的三峡,现在我们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乡恋》(放VCD),让我们在歌声中游览三峡的秀丽风光吧!

  (二)美文欣赏

  配乐散文《三峡》背景音乐《三峡情》

  (三)点击作者

  大家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你一定会被《三峡》磅礴的气势、流畅的语言所折服,你可知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竟出自于一个地理学家之手,他就是郦道元。(介绍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

  (四)小组自学

  自学要求如下: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3.理清思路,感受美景。

  (五)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二”。

  2.用行楷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讲解文言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讲授新课

  1.讲解重点文言句,正确理解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互文)亭午见太阳,夜分见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互文)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该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船行之快。

  2.理清写作思路: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次写江水大而急。

  再写春冬之景。

  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色。

  3.分析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来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二)总结课文

  同学们,20xx年6月1日,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已下闸蓄水发电,几代*人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如果你乘着飞机,你会鸟瞰到三峡大坝的雄姿;如果你泛舟三峡水库,你会欣赏到“高峡出*湖”的奇迹。让我们为三峡出现的奇迹而引吭高歌吧!

  (三)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用行楷默写课文。

  2.知识延伸:观看专题片《三峡工程》。

  板书设计

  三峡

  山势*连山略无阙处动静结合

  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情景交融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7)

——三峡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的处理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任务(学生合作学*,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来提示。出示练*:

  练一练

  1、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 (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3篇(扩展8)

——三峡语文教案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顺畅背诵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学*遣词造句简练精确的特点;学*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能力。(难点)

  3.体味三峡的壮丽风光,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预*导学】

  1.知识储备: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郦道元,北魏(朝代)地理学家。其所撰的《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既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绝(yǎn)

  素湍绿潭(tuā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襄陵(xiā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略无阙处(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 至于夏水襄陵( 上 ) 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

  或王命急宣( 有时 )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快)则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 )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

  3.整体感知: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三峡景致,按照下列句式谈谈其特点。

  我爱三峡 (景致),因为 “ ”(原句)

  写出了其 的特点。

  示例:我爱三峡春冬季的水,因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其澄澈的特点。

  (2)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预*检测】展示课前预*效果:检测预*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三峡“山”的特点。请找出文中句子并分析。

  正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三峡的山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从侧面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高,江水狭窄。

  2.作者写水为何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由此可以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诗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拓展延伸】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字数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1. 完成第26课校本作业。

  2. 预*第27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方公里,水面*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 )绝()(yǎn)(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设想】

  这是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目标”

  二、出示学*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最好?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题。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其重点是“水”以及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它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本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设想:

  1、运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让学生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中模仿运用。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学会翻译,理解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教学难点:

  1、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

  ①查找有关三峡的知识、图片等。

  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

  ③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资料:

  ①《话说长江》中关于三峡的影片剪辑。

  ②“告别三峡”文化专题的图片、绘画等。

  ③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启发讨论、互动合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多媒体屏幕:一幅**高山,中间流水的三峡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