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11-01 00:00:00 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的方法.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复*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上的复*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知识,自己做这道题。

  学生填统计表并在统计图上画出表示各种车辆数目的条形图。

  复旧引新

  以前我们学*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例如统计一个停车场里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由于车辆是停着不动的,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据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1.教师出示例1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数据名称。

  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路口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具体辆数。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

  请学生读题后,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求是什么。

  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上面各种机动车的名称。

  学生数“正”字的个数,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教师将各种车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一说所见过的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举时统计选票。

  学生的回答。共同制成统计表。然后,在空白的统计表上填写摩托车和小汽车的辆数,再翻开教科书第2页,独立做在书上。

  独立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激发学生学*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惯,方法,应用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应该分多少栏?每栏有几个格?

  2.做练*一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拿一枚五分硬币,掷20次,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呢?

  3.做练*一的第3题。

  学生读题后回答,独立填写统计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翻开教科书自己读题,说一说五种农产品的产量各是多少,接着回答第(2)、(3)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能够掌握画正安字收集和数据的方法,并且会看统计表,会分析统计表中所说明的问题。个别学生基础差,练*中涉及到的简单问题不会回答,有待于辅导。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xx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xx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3)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

  正正正√√√√ √√√√ ○○○ ○○○○

  正正√√√√ √√√√ ○○○ ○○○○

  正正√√√√ √√√√ ○○○ ○○○○

  √√√ √√√√ ○○○ ○○○○

  √√√√ ○○○ ○○○○

  √√ ○○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5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

  ①今天学*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均数

  课题:求*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求*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三的第2题。2、练*三的第1、3、4题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菁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

  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85页:

  1、在教学中用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经验,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促进学生主动展开统计活动,并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这样的统计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读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以及它的结构和特征。

  3、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统计自己身边的事,进一步体会统计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又能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发展。

  4、在教学中,注意设置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哪些游戏的规则的公*的,哪些游戏的规则是不公*的。

  【课时划分】

  共计6课时

  统计2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性1课时

  练*八1课时

  单元练* 2课时

  第一课时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2。

  (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统计表。

  教学用具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表1)

  (二)学*新课

  教师: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这张记录单上的数据也是原始数据,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就要对它进行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②边教学边画出统计表。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③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的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表2)

  教师: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表3)

  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②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④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①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②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小学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2》。)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见表4):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表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①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②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2.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老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表6)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表7)

  (四)课堂总结(由学生总结)

  教师: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练*一,4,5,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例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教学的,又是复式统计表的.前奏。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课上汇报数据,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表的制表步骤和统计表的优越性都是由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观察概括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老师填表,并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整理制作统计表。

  第二部分: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高、最矮的;

  第二层:确定统计表的栏目、数据段,并填好,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第三层:统计名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并填写。

  第三部分: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进行强化练*,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层:从如何求*均数引出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第三层:由学生归纳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两个练*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xx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师: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画“正”的方法。(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观察记录 数量 4 3 2 4 14 3 2 1 4(观察记录画“正”在黑板上完成)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师生互动

  合作学*(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示意学生坐回位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按什么分类?(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利用EXCEL建立表格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按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利用EXCEL分别选中男女生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也可以从大到小)

  师: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2)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不需要

  师: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教师总结概括。同时展示幻灯片: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25码

  师: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以4人为一小组。游戏规则: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本节课的学*,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 3,4。

  五.总体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的方法.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复*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上的复*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知识,自己做这道题。

  学生填统计表并在统计图上画出表示各种车辆数目的条形图。

  复旧引新

  以前我们学*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例如统计一个停车场里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由于车辆是停着不动的,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据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1.教师出示例1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数据名称。

  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路口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具体辆数。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

  请学生读题后,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求是什么。

  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上面各种机动车的名称。

  学生数“正”字的个数,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教师将各种车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一说所见过的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举时统计选票。

  学生的回答。共同制成统计表。然后,在空白的统计表上填写摩托车和小汽车的辆数,再翻开教科书第2页,独立做在书上。

  独立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激发学生学*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惯,方法,应用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应该分多少栏?每栏有几个格?

  2.做练*一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拿一枚五分硬币,掷20次,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呢?

  3.做练*一的第3题。

  学生读题后回答,独立填写统计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翻开教科书自己读题,说一说五种农产品的产量各是多少,接着回答第(2)、(3)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能够掌握画正安字收集和数据的方法,并且会看统计表,会分析统计表中所说明的问题。个别学生基础差,练*中涉及到的简单问题不会回答,有待于辅导。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5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

  ①今天学*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均数

  课题:求*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求*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三的第2题。2、练*三的第1、3、4题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准备

  投影片出示复*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二)学*新课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www.zk168.com.cn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三)巩固反馈

  1.课本第5页练*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一,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当中,主动学*、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二、学*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1999年3月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副标题#e#

  三、巩固练*.

  做一做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1、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2、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二)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教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成绩记录单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评定成绩统计表

  1997年7月

  (三)下面是五年级二班男同学的体重纪录单.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填写下表.填完表后说出这个班男同学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体重(千克) 30以下 30~34 35~39 39以上

  四、课堂总结.

  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同学有课外书的数量(单位:册).

  27 13 25 16 28 17 26 18 19 9 11 7 27

  30 23 6 29 19 16 11 18 21 17 33 29 17

  9 17 28 5 15 19 14 22 16 5 15 14

  根据这些数量填写下表.填完表后再说一说,课外书的册数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并算出全班*均每人有多少册课外书.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

  使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游戏人数

  多于三人.

  游戏规则

  1.让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站好,将手藏在后面,在喊完石头剪子布后,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者布,看看谁的大(石头大于剪刀,剪刀大于布,布大于石头).为了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比赛的结果,每赢一次都得大声地叫一下:啊,我赢啦!这样玩6次.

  2.其他小朋友记下他们每人赢的次数,看看最后到底谁赢,并用不同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最后的结果.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9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范文五份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的方法.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复*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上的复*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知识,自己做这道题。

  学生填统计表并在统计图上画出表示各种车辆数目的条形图。

  复旧引新

  以前我们学*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例如统计一个停车场里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由于车辆是停着不动的,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据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1.教师出示例1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数据名称。

  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路口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具体辆数。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

  请学生读题后,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求是什么。

  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上面各种机动车的名称。

  学生数“正”字的个数,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教师将各种车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一说所见过的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举时统计选票。

  学生的回答。共同制成统计表。然后,在空白的统计表上填写摩托车和小汽车的辆数,再翻开教科书第2页,独立做在书上。

  独立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激发学生学*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惯,方法,应用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应该分多少栏?每栏有几个格?

  2.做练*一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拿一枚五分硬币,掷20次,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呢?

  3.做练*一的第3题。

  学生读题后回答,独立填写统计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翻开教科书自己读题,说一说五种农产品的产量各是多少,接着回答第(2)、(3)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能够掌握画正安字收集和数据的方法,并且会看统计表,会分析统计表中所说明的问题。个别学生基础差,练*中涉及到的简单问题不会回答,有待于辅导。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

  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85页:

  1、在教学中用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经验,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促进学生主动展开统计活动,并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这样的统计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读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以及它的结构和特征。

  3、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统计自己身边的事,进一步体会统计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又能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发展。

  4、在教学中,注意设置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哪些游戏的规则的公*的,哪些游戏的规则是不公*的。

  【课时划分】

  共计6课时

  统计2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性1课时

  练*八1课时

  单元练* 2课时

  第一课时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简单的统计,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五部动画片的主人公图片,简单统计学生分别喜欢那部。

  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三、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一的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课本第6页的第6题。

  七、布置作业:

  复*课本例题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5

  一、说教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任务。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表不遗漏

  分析数据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精选5篇)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

  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85页:

  1、在教学中用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经验,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促进学生主动展开统计活动,并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这样的统计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读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以及它的结构和特征。

  3、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统计自己身边的事,进一步体会统计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又能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发展。

  4、在教学中,注意设置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哪些游戏的规则的公*的,哪些游戏的规则是不公*的。

  【课时划分】

  共计6课时

  统计2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性1课时

  练*八1课时

  单元练* 2课时

  第一课时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二、学*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1999年3月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副标题#e#

  三、巩固练*.

  做一做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1、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2、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二)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教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成绩记录单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评定成绩统计表

  1997年7月

  (三)下面是五年级二班男同学的体重纪录单.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填写下表.填完表后说出这个班男同学体重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体重(千克) 30以下 30~34 35~39 39以上

  四、课堂总结.

  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同学有课外书的数量(单位:册).

  27 13 25 16 28 17 26 18 19 9 11 7 27

  30 23 6 29 19 16 11 18 21 17 33 29 17

  9 17 28 5 15 19 14 22 16 5 15 14

  根据这些数量填写下表.填完表后再说一说,课外书的册数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并算出全班*均每人有多少册课外书.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

  使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游戏人数

  多于三人.

  游戏规则

  1.让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站好,将手藏在后面,在喊完石头剪子布后,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者布,看看谁的大(石头大于剪刀,剪刀大于布,布大于石头).为了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比赛的结果,每赢一次都得大声地叫一下:啊,我赢啦!这样玩6次.

  2.其他小朋友记下他们每人赢的次数,看看最后到底谁赢,并用不同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最后的结果.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统计表。

  教学用具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表1)

  (二)学*新课

  教师: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这张记录单上的数据也是原始数据,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就要对它进行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②边教学边画出统计表。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③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的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表2)

  教师: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表3)

  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②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④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①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②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见表4):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表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①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②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2、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老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表6)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表7)

  (四)课堂总结

  (由学生总结)

  教师: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练*一,4,5,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例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教学的,又是复式统计表的前奏。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课上汇报数据,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表的制表步骤和统计表的优越性都是由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观察概括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老师填表,并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整理制作统计表。

  第二部分: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高、最矮的。

  第二层:确定统计表的栏目、数据段,并填好,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第三层:统计名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并填写。

  第三部分: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进行强化练*,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层:从如何求*均数引出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第三层:由学生归纳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两个练*进行强化。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4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

  ①今天学*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均数

  课题:求*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求*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三的第2题。2、练*三的第1、3、4题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整理和复*》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教材63页“和复*”

  目的要求:复*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5~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整理复*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2)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用乘法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效果测评

  1口算练*,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想一想算一算

  (1)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下表。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课堂独立练*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第24页的第2题。)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4页的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复*课,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减法表。而是让学生看不完整的减法表,根据已出示的算式找出内在的规律,尝试填出所缺算式。说理由时也不必很完整,就题论题,只要有道理就行。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整体的观察,从结构出发,找出一系列的规律。最后,通过利用减法卡片重建表格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利用这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找出差是6、7、8、9等的算式。在引导学生找规律时,横着看、竖着看,减数和被减数的变化规律都较容易找到。所以这里的引导重点放在从得数着手,看表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学生会发现得数相等的算式总是排在一条斜线上的。

  第三部分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特别是口算,熟练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专家评析

  这节复*课的重点是整理和寻找规律。教学设计的重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其一,为了突破规律的概括、表达这一难点。教师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先描述出一列或一行的具体规律,进一步再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去归纳列或行的算式规律。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且能有效强化对整个表格的认识。

  其二,对教科书练*六第一题的处理也比较细腻。顺应学生的思考特点,因势利导,使整个练*过程由开放、发散(不限制得数是6的减法算式范围)到集中、略有收敛(把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限定在20以内退位减法范围内),然后再略加开放、发散(“你能想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从而充分发挥这道*题的功能,同时也使斜行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引导梳理合作整理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整理

  议一议: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

  二、单元复*

  1、复*除法含义

  (a)举例说明“*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b)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a)复*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一()得一二()得六()四十二

  四五()二六()五()三十

  (b)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c)应用口诀求商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方米=()*方分米

  500*方厘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方法复*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

  1、做练*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方分米?

  2、做练*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课。(教材第44~45页练*九第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全长900 m,已修的米数是剩下的1/2。已修的、剩下的各有多少米?

  (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乙队单独修要5天。两队合作,需要修多少天?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二、指导练*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整理和复*》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基本练*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除法含义。

  (1)板书:46÷2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七的第2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十三。

  教学目标

  1、复*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