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11-04 00:00:00 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进入到学*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题巩固。

  *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复*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白板出示教科书中连环图。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跷跷板怎样就*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3、根据对话画出线段图。

  活动二:看书(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1、明确3个等量关系。

  2、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

  1、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

  2、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 、S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2、完成教材第65页1、2、3题练*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跷跷板和天*能够左右*衡的原理来讲解等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意思列出一条用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子,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看天*列等量关系式的题目能够容易写出,可是对于纯文字的题目,要求从里面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很多确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说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对文字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在这一块确实需要再进行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多读题,学会找题目的中的关键量,然后再用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条件用合适的运算符号跟关键量准确的串联起来,列出我们需要的等量关系,列出其中一条等量关系后,要善于提问学生,让学生学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样的等量关系式,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均身高、这个月得*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均值与5天的*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均值比5天得*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 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当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10篇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常规好,喜欢学*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似数,能求一个数的*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有充分的预*,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常规好,喜欢学*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似数,能求一个数的*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菁华3篇)

  第一单元:师生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师恩难忘》

  一、预*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8.小结:说说此时你对“师恩”如何理解?如果把“恩”换成“情”、“爱”、“益”是否可以?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一、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三、练*写生字10个。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2、《孔子和学生》

  一、预*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4、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5、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6、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

  三、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步骤:

  ①、情景导入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③、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④、指导书写生字。

  ⑤、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录音《植树歌》,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这是一首有关植树的歌曲,名叫《植树歌》。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去植树》)

  1、初读课文。

  2、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朗读、或轻读、或默读)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出示小黑板,读一读词语

  (3)读好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四节的第二句,第五节的第一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参”的读音。

  4、报名或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组织互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引导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写植树的好处?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引导交流汇报

  6、小结:

  (1)、1-2节讲少先队员怀着愉快的心情在荒滩、沟渠等处栽下了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2)、3-5节讲植树的好处

  (3)6节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4)、总结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段意

  第2课时

  〈一〉学*第一节

  1、指名读第1节。(课件出示第1小节的内容)

  2、合作探究,联系理解

  (1)诗歌写的什么季节的事?如何体现的?

  相机理解“和煦”

  (2)人物的心情怎样?从哪儿看出来?

  (3)探究三、四句

  出示句子:“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一读体会语气(招呼出发)

  二读体会心情(兴奋、愉快、朝气蓬勃)

  三读联系课题

  这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明题意,开启下文)

  〈二〉、学*第二节

  1、自由朗读第二节(出示第二小节内容)

  2、合作讨论

  (1)红领巾指什么?

  (2)他们在哪些地方植树?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4)少先队员植树时的心情怎样?

  (5)“金色童年”是什么意思?“一棵棵青翠的小树”是哪儿来的?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3、师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三〉、学*第二段(3-5节)

  1、默读3-5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2、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这三个小节所写的植树的好处

  回答后板书绿色工厂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3、讨论“绿色工厂”

  (1)为什么把树林比成绿色工厂?

  (2)出示课件关于树叶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同时将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制成养料,供树木吸收生长的小知识。

  (3)树木为什么能给人健康幸福(净化空气,减少污染)

  4、讨论“增添新绿”

  (1)“染绿”怎么解释?

  (2)“版图”指什么?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

  5、讨论“绿色希望”

  (1)说说绿色希望指什么?

  (2)这“希望”里包含了什么内容?

  (3)“叫”和“让”体现了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3-5节

  自读、指名读、齐读

  〈四〉学*第六节

  1、齐声朗读第六节,把握诗意

  2、讨论:“绿色宝库”指什么?

  3、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

  4、联系实际说说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什么作用?

  5、这一节与第一节有什么联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教学结束:

  总结

  通过自读感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通过朗读升华情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根据提纲背诵,使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三、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四、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第一段的学*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二)、第二、三段的学*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⑶、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件出示四句话)⑷、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⑴、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

  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⑶、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⑵、指名分角色朗读。

  ⑶、练*朗读二、三自然段。

  4、(课件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实用5份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移

  *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行的。

  二、*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第2题:本题*移后线段之间的*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行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数一数。

  活动一: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读出图中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一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像笑笑和淘气那样,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活动二:数小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可能会想:这么多,怎么数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有10个小正方体。5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要求让大家很快看出是100个。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出来的,复*已学过的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

  每小组摆出的100个是一层,让10个小组(如果班上没有那么多学生,教师可以设法补上)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学生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和教师一一开始出示的正方体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

  以一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活动三: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10本同样厚的书,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千页的书有多厚。随后,教师出示小学生敬礼图,让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想像一下一千名学生在操场**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有多少人,万人体育场有多大。

  仿照上面的例子,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对一千、一万的感受。

  教学内容:

  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惯,体验合作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设计说明:

  垂直与*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行是指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行线,正确理解“垂直”、“*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大胆想象

  1、复*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探究新知

  (一)认识*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行线。(板书:*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成果。

  (1)理解*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板书:互相*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上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旧知回顾,以旧引新。

  学生获取的新知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在学*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学*经历。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在复*导入环节设计了7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引导学生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复*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为新知的学*做好了铺垫。

  2.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的核心,没有思考,学*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在出示每道例题以后,都要求学生来找出这道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3.在探究中理解。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计算,使学生发现: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号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均身高、这个月得*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均值与5天的*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均值比5天得*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五篇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 802÷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150?

  906÷6=答案745÷5=答案480÷4=答案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