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02-08 08:30:55 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厘米。

  青蛙*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发学*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1)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

  ③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随堂练*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布置作业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22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质疑。

  讨论完成:书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书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钢笔长14() 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 旗杆高9()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十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

  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

  (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7)做书上第66页第3题。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

  (1)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1分米有多长呢?

  (2)学生自学教材,认识1分米的长度。

  (3)电脑显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也叫1分米。

  (4)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引出:1分米=10厘米。

  (5)量一?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分米)

  (6)量准备好小棒,看是不是1分米长。

  (7)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请一人带上1分米长的小棒上台来实际量一量,引出:1米=10分米。

  (8)量出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9)以分米为单位,让学生估计下面物体的大约长度: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10)将今天学*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巩固练*:

  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2、做书上第69页第1、2题。

  3、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

  教师口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请几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1分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回到家里可以对自己的家俱、电器等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下次上课再请大家汇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一开始让大家猜测某一学生的身高,并实际测量,接着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主动探索,学会学*。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等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22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质疑。

  讨论完成:书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书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跳绳长2()课桌高7()

  粉笔长75()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6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过程中,通过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十七第 1 题。分组练*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7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8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22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质疑。

  讨论完成:书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书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跳绳长2()课桌高7()

  粉笔长75()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10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3)

——《小数加减法》三年级数学教案3篇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复*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 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 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 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5= 12.53+4.67= 5–0.41=

  在自己的练*本上完成。

  5–0.41= 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3篇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

  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前面我们学*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 )厘米 床长2( ) 铅笔长15( )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5毫米有多长?

  生:1分米有多长?

  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时用的直尺(幻灯片播放),这上面除了我们认识的1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小格一小格的) 师:小博士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板书) 出示毫米定义

  (3)感知

  师:那你们现在知道1毫米到底有多长了吗?能不能用手比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毫米很小)对,因为毫米很小,所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时候就用毫米做单位 师:能不能再比一下5毫米的长度?那你现在知道5毫米有多长了吧?噢,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齐天大圣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毫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毫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毫米?

  (5)寻找关系

  师:大家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手比一下)

  师:那还记得米和厘米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的毫米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米或者厘米是不是也有关系呢?(播放幻灯片) 师:那你现在知道了吗?( 10毫米=1厘米)

  师:那2厘米=( )毫米?3厘米呢?5厘米呢?(出示练*题)

  (二)、认识分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了1分米放到了甜甜的手心里,通过图片,你能猜一猜1分米有多长吗?(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小博士(播放幻灯片) (小博士说: 10个这样的小格是1分米,用dm板书表示) 出示分米定义

  (3)小组合作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发现同学们会思考、会学*,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答,那你就跟分米成为了好朋友。

  课件出示题目

  (1)分米跟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2)分米跟米又是什么关系呢?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分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分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分米?

  (5)感知

  师:那你能不能用手比一下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噢,原来孙悟空又把他的金箍棒变到这么长,怪不得正好可以放到甜甜的手心里了

  (6)小结

  师:我们学过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什么?他们都叫做“长度单位” 出示长度单位定义

  三、自学检测

  师:今天大家表现这么好,相信在用这些长度单位时,大家也能表现的更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你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幻灯片出示练*题)

  1、 1米=( )分米 5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4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6厘米=( )毫米

  2、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3、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

  四、巩固练*

  1、 38米+54米=( )米 1米 -6分米=( )分米 57分米-17分米=( )分米=( )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38( ), 他的大拇指宽约( ), 手腕一圈长约12( )

  五、拓展延伸

  师:拿出1张白纸,谁能量出这张白纸的厚度?(生量后发现不到1毫米。) 师:其实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同样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细心、认真的学**惯,并在学*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

  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前面我们学*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 )厘米 床长2( ) 铅笔长15( )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5毫米有多长?

  生:1分米有多长?

  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

  1、练*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

  1、练*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十四第10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 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有!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学安排。此安排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上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学生独立看、想,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再合作学*,充分体现了学*方式的变革。]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 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新知:

  1.出示例5

  2.学生看图编题:

  有4盒奶粉,每盒545克,求这些奶粉共多少克?

  3.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

  4.师: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5.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1:我发现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师:你说的真对,你找到了今天的题与昨天的题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方.

  老师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学生2:我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是:每乘一位都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一共用了3次乘法和2次加法,等于做了5道口算题,特别复杂.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老师板书竖式:

  师: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6.师: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生2补充: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7.巩固练*,反馈调节: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

  1.对比练*

  (1) (2)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改错练*.

  3.在○内填上“>”、“<”或“=”.

  ○402 ○1325

  ○600 ○1122

  五、课堂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学会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生2:乘的方法与前面学的一样,每乘一步都要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进来的数,比较复杂.

  生3:今天虽然做的是笔算,可我觉得每一步都用到了口算,今后我要加强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例5 题目

  教案点评:

  教学中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试做,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1*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方分米)

  (2)一*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方分米的大小。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1*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会合作学*。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均每人……人数*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方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2、认识1/4。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3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学*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