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2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3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5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7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8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9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和探索。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阅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1)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实用五份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1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2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

  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3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4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的兴趣。

  2、学*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5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内布置一张模拟地图,从各个城市通向北京。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

  3、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三、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学*测量→幼儿操作→体验不同测量结果。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组织幼儿游戏:我的火车就要开,熟悉全国各地地名。

  2、学*自然测量。

  (1)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一个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2)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2)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范文5份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的兴趣。

  2、学*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2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3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4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5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3)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范文5份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1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3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4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的兴趣。

  2、学*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5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4)

——《图形》大班数学教案实用10篇

  活动目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梯形几种*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的区分六种几何图形。

  3、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动物图片。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盒七巧板。

  活动重点: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几种*面图形的形状。

  活动难点:

  1.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2.六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激趣导入本课。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美丽的花,小朋友们想看吗?出示由菱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组成的两幅美丽的花。

  3.让幼儿说说这些美丽的花漂亮吗?(漂亮)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特征是什么?

  4.出示手工折的燕鱼,让幼儿观察,指名说说燕鱼身体的外形各是什么图形?

  5.出示小鸡、小猪、小狗的图片,分别让幼儿观察说说他们的外形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6.让幼儿观察我们活动的教室和生活的地方,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

  7.指导幼儿区别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小结;正方形和菱形都有相等的四条边,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

  8.拼图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副七巧板)

  9.拼好自己喜欢图案的幼儿自由汇报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景物?

  活动延伸:

  开展图形拆分和拼搭活动,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关系。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较浓,人人参入观察美丽图案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的时候,幼儿对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说的较多,难点对物体表面是菱形和梯形说的较少,区别的不太清。也许幼儿*时不注意观察,见的较少教师引导的不到位的缘故。在拼搭游戏活动中,幼儿只能拼搭常见的景物。想象拼搭的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让幼儿能正确的分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活动准备]

  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正方形宝宝教具各一个,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交新朋友啊?

  幼:喜欢。

  师:今天老师在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三个图形宝宝,它们听说我们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是即聪明可爱

  又好客,它们想和小朋友门成为朋友,所以老师就把它们带来了,小朋友们欢迎不欢迎它们啊?

  幼:欢迎。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2、教师出示图形并学着图形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出示正方形宝宝:小朋友们好,我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正方形。我想你们成为好朋友,(接着出示三角形宝宝)小朋友你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三角形,我也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出示圆形)小朋友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圆形。我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能接受我吗?

  师:小朋友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了,现在都知道它们的名字了,那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分别像这些图形宝宝啊?

  教师出示图形宝宝让幼儿说像什么,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如说正方形像手帕时要是幼儿想不起,就可以提示说我们在吃东西时,把小嘴弄脏了幼儿园里的老师是用什么给小朋友们把小嘴擦干净的呀?等之类的话来引导幼儿

  3、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

  (1)在地板上分别画出大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游戏对象全班,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正方形全体小朋友就要站到正方形里去(如人数过多,站在图形外面也算)。这样当老师出示哪个图形小朋友们就站到相应的图形里去。

  (2)把图形卡片发到幼儿手里(一人一张,一部分幼儿发三角形,一部分幼儿发正方形,一部分幼儿发圆形),游戏规则:当教师是说麻烦小朋友们把图形宝宝送回家时,幼儿们就要站到与自己手中相同的图形中去,这样再让幼儿互换手中的卡片重复游戏。

  [活动延伸]

  利用折叠、剪纸、绘画等作图形,涂画图形,引发幼儿拿图形与具体实物的形状联系、对应、玩相同游戏。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小班的幼儿比较喜欢游戏,从而在活动中加入了游戏的小环节,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不会觉得学*是枯燥的,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后,并没有把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启发幼儿自己去寻答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情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的去尝试,让幼儿充分的感受科学的乐趣和作用。

  【活动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活动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画有各种图形的材料《涂图形》,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椭圆形。

  1、整理队伍,放音乐,〈火车钻山洞〉进入教室。

  2、师幼问好,谈话:图形宝宝,他们想跟你们交朋友。”教师出示圆形和椭圆形拟人化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椭圆形。并引导幼儿说出*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有那些物体像圆形?(幼儿回答:轮胎、车轮、方向盘、大西瓜等)哪些东西像椭圆形?(幼儿回答:嘴巴、芒果、鸡蛋等)

  3、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幼儿发现:这两个图形一个长一个短,一个扁扁的一个胖胖的等)

  5、教师示范,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幼儿同教师一起操作。

  6、谈话:“孩子们,你们认识了圆形、和椭圆形,能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吗?”(幼儿在教师得引导下用身体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等。

  7、教师启发幼儿想出尽量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其他伙伴合作表现。

  二、认识半圆形。

  1、出示“半圆形宝宝”教具。谈话:“瞧,还有一个图形宝宝呢,它已经等不及了,它的名字叫什么?这是什么形状?(幼儿回答:半圆形。)

  2、师:孩子们,你们再从自己的小组的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幼儿知道半圆形是圆形的一半,两个半圆形就是一个圆形。

  3、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4、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

  幼: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5、师:孩子们,图形宝宝光顾着跟你们玩了,忘记回家了,图形妈妈等不及了,你们可以把图形宝宝送回自己的回家吗?

  幼:幼儿把自己小组的图形送回家。

  三、给圆形涂色。

  1、师:老师知道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你们能帮它们也土上漂亮的颜色吗?

  2、教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材料。并提出要求:给图形分好类,一种图形涂一种颜色。

  3、幼:在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并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的笔涂色区分。

  4、幼儿涂色,教师做指导。

  四、游戏:有趣的图形

  1、师:你们都很能干,给图形宝宝涂上了漂亮的颜色,它们可高兴了,他们还想跟你们做游戏呢?

  幼:幼儿非常愿意。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要求: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进行行进跑,教师敲小铃,铃声停止,教师出示图形牌,幼儿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央相应的几何图形那里。游戏反复进行。

  结束部分:幼儿听音乐出活动室,把游戏叫交给其他班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是什么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所证实。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探索和自己的操作很感兴趣。目前,中班幼儿已经对颜色、事物单独的进行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难。而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我选择“图形找家,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老师讲和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过程。所以,这节课我运用游戏的导入,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和幼儿操作的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探索、操作的过程中来学*图形的二次分类。

  活动目标:

  1、学*看颜色、形状两种标记把图形进行二次分类。

  2、会自己收拾整理数学操作材料。

  3、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

  1、二次分类板

  2、绿、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3、课件PPT

  学具:

  1、每人一份操作板、

  2、每人一个小兔子盘子和一个小鸟的盘子里面的蓝色、红色、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复*已认识的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引导部分:引发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手指游戏:《小猴子盖新房》

  小猴子盖新房,小狗小猫来帮忙,钉的钉,抗的扛,房子盖的真漂亮,推门一看黑黢黢,原来忘记留个窗。《正方形的窗圆形的窗三角形的窗》

  (2)师幼互动

  师:游戏结束了,我想问问小朋友们,游戏中小猴子盖的新房子的窗户都有什么形状的窗户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出示故事《图形宝宝找家》课件PPT,初步了解图形的二次分类

  (1)播放第一段PPT(初步学*按颜色标记找家)

  师:今天高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图形宝宝找家》(观看PPT)故事中小兔子会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找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它进不去自己家了非常着急,原来小兔子自己家的门,被问题锁锁住了,进不去,想让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忙,问题是:1、故事中有哪些图形宝宝。2、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3、他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的。)需要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忙!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呢?请小朋友们先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PPT只播放到按颜色找到自己的家停止)

  (故事里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宝宝,他们有红色的,有黄色的,他们是根据房子颜色的标记:有红色标记和黄色标记)

  (2)播放第二段PPT(初步学*按一样的颜色和一样的形状标记找家)

  师:哦,小朋友真棒都回答对了,问题锁打开,小兔子非常的开心给你们送去掌声,这时小兔子高高兴兴的进到了自己的家里。瞧,(播放第二段PPT)天渐渐黑了……展开阅读全文

  师,故事又讲完了,高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我请聪明的小朋友告诉我,他们又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去睡觉去的?(根据形状标记)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播放PPT)你们太棒了,为了表扬你们给你一个大拇哥!

  附:故事《图形找家》

  1、第一段故事

  在一个漂亮的草原上,住着许多的图形宝宝们,一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暖洋洋的,这天,圆形宝宝们、三角形宝宝们、正方形宝宝们都穿着自己最喜欢的红色和黄色的衣服跑了出来,他们的好朋友小兔子也跑了过来,他们一起在草地上唱歌,跳舞,玩的非常的开心!

  突然天下起了大雨,图形宝宝们着急的要回自己的家,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了,小兔子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来带你们找自己的家。快跟我来吧。瞧,在这有两座大房子,一个是红色的房子是红颜色宝宝们的家,一个是黄颜色的房子是黄颜色宝宝们的家,图形宝宝们赶快去根据房子的颜色回自己的家吧。这时,红的圆形、红色三角形、红色正方形回到了红色的房间,黄色圆形、黄色三角形、黄色正方形也都回到了黄色的家里。小兔子也蹦蹦跳跳的回家了。

  2、第二段故事

  天渐渐的黑了,雨也停了,月亮婆婆带着小星星们出来了,这时图形宝宝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里睡觉去了,可是哪一个是他们的家呢?哦,原来图形宝宝家的大门都和形状宝宝们长得一样并且都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我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家呢?(教师指着红色圆形的门提问)依次……(教师播放PPT)

  就这样图形宝宝们很快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并住在了自己的房间里,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中………

  师:故事讲完了,高老师有一个问题,我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告诉我,天渐渐黑了,他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去睡觉去的?(根据形状标记)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播放PPT)回答正确给你们一个大拇哥!

  师:最后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再来想一想,故事中图形宝宝们第一次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的?第二次又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的。(再次提问加深幼儿对图形按颜色和形状标记找到的家)

  三、教师出示二次分类板,深入学*二次分类

  1、导入

  师:哦,小朋友们都知道他们是根据颜色标记和形状标记找到了自己的家。咦,听,什么声音?(助教老师发出哭的声音)谁在哭?是小兔子的在哭。原来小兔子的好朋友图形宝宝们参加快乐大本营活动,他们来到了黄色的田野里,(教师把图形宝宝散落在黄色桌子上)活动结束他们想回家,可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

  2、学*二次分类

  (1)第一次分类(只出示颜色标记)

  师:我们来看看这是谁的家?这是谁的家?(红颜色家、绿颜色的家)

  师:哦,那谁来帮帮小兔子,把它的好朋友图形宝宝们送回家。(请个别幼儿前来操作)

  师:哦,小朋友真棒都把他们送回了家,他们的家都住了几位图形宝宝?如果再来一个还能住下吗?哦,不能太挤了。所以我们给他送回家的同时,要给他们一个一个的摆好。

  (2)第二次分类(只出示形状标记的家)

  师:咦,哪里又有哭声,原来在黑板的后面还有一些图形宝宝他们也着急的想回家,我们把它们请到黑板的前面来,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那,这些图形宝宝们的家在哪里呢?我们来看这里这么多房间哪一个是他们的呢?谁来猜一猜?谁愿意把他们送回家?(请个别幼儿前来帮忙)

  师:哇,小朋友们都把图形宝宝们送回家了,这时回到颜色标记的家里和回到形状标记的家里的图形宝宝们非常的开心,小兔子也开心的笑了起来。(出示整个二次分类板)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一次按颜色标记和第二次按形状标记把他们送回的家,这个叫做二次分类板。叫什么啊?二次分类板。

  四、幼儿操作、验证

  1、操作(出示操作单PPT,讲清要求)

  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真能干,可是高老师这里呀又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想请小朋友来帮帮高老师的忙。老师的好朋友图形宝宝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一个在小兔子家玩的,一个在小熊家玩的,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把在小兔子家玩的图形宝们送回颜色标记的家,把在小熊家玩的送到形状标记的家里。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子用棉签和胶水把他们送回家。

  2、验证

  师:高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份,(出示PPT)请小朋友们看看和我做的一样吗?

  五、教师总结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们真棒,都帮高老师把图形宝宝们送回了家,那现在我们桌子上的操作单、胶水和棉签也要回家了,请小朋友把他们送回家吧。(播放轻音乐幼儿整理,放在桌子中间)

  课后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图形的二次分类》一直是被安排在大班,今年提至中班,无疑会给我们中班的孩子带来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思考:有没一种既让孩子学会本次教学知识,又能感觉非常的轻松与愉快?对于本次教学,主要有如下反思:

  1、师与生

  在此次教学中,老师与幼儿的配合还算是比较默契的。首先,我并没有为自己戴上“教师”的帽子。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用一个与教学有关的游戏《小猴子盖新房》来和幼儿“套*乎”进行导入,使幼儿开始对听课老师所产生的好奇与紧张感抛至九霄。紧接着我以PPT动画《图形找家》吸引幼儿,幼儿都能根据有趣的PPT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根据颜色标记和形状标记给图形找家。幼儿兴趣点很高。

  2、得与失

  这次教学,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致是我最大的收获。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度高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绳索的一头被老师牵引着,绳索的另一头是孩子正在一步一步完成老师早就设计好的路。儿童教育观认为:“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达,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做的是在旁的指导而不是在前的牵引。在播放PPT时,只讲了一遍故事,没有细致深剖,而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让幼儿有点吃不消,没有给幼儿多的思考空间,以至于到第二个环节有的幼儿很茫然,所以在这个地方是我的过失。我的这堂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真正的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是我以后的教学中所需要加强与注重的。所以,如果在幼儿自行练*的环节时,改变了二次分类板,或者不局限于红绿两色和仅有的三种形状,亦或是改变图形宝贝的大小,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完成,而教师则在一旁给予一定的提醒与启发,那么幼儿会对这部分的知识更巩固更深刻。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

  2、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等分后的一份叫整体的二分之一。

  3、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丝带、桔子、吸管、大米等物品,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图形。

  2、所需工具材料:尺子、剪刀、一次性透明杯、一次性纸盘、果冻盒、月饼盒、铅笔、橡皮若干;天*、秤等

  3、统计表一张、找朋友音乐、图形二等分VCR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初步感知物品的二等分。

  1、导入:故事VCR《两只笨狗熊》今天张老师也为这两只小熊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物品分成一模一样相等的两份,送给这两只小熊好不好?你们可以使用尺子、剪刀、一次性透明杯、月饼盒、天*、秤等来帮你们。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3、幼儿体验活动后,教师验证正误。

  ①丝带,幼儿展示结果,教师肯定是相等的两份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丝带分成相等的两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长短的等分)

  ②吸管,幼儿展示结果,教师肯定是相等的两份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吸管分成相等的两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长短的等分)

  ③米,幼儿展示结果,教师肯定是相等的两份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大米分成相等的两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如果米很多,怎样分会省事一些?(用秤称、相同的量杯)(重量的等分)

  ④桔子,幼儿展示结果,教师肯定是相等的两份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桔子分成相等的两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数量的等分)

  教师小结:把一个物品分成两份一模一样相等的两份叫做“二等分”。教师播放幻灯幼儿自己总结经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学*图形的二等分。

  1、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可二等分,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几何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用折的办法把几何图形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3、幼儿体验活动后,教师总结并记录在统计表上。

  ①出示圆形,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幼儿讲,教师演示,总结:圆形从任意边对折都能分成相等的两份)

  ②出示三角形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幼儿讲,教师演示,教师总结:角对角折)

  ③出示正方形、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幼儿讲,教师演示,边对边、角对角,有两种分法)

  ④出示长方形,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幼儿讲,教师演示,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角对角,有三种分法)

  教师小结:(出示圆形)下面我们来看看等分后的.一份和原来的一份相比哪个大。(原来的一份大)分后的一份正好是原来的一份的一半,我们把这一半叫做整体的二分之一(老师手势演示)。

  (三)游戏“找朋友”(播放找朋友音乐及图形VcR)。

  1、我们现在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游戏时每人拿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跟随音乐去找另外的二分之一,找到之后,要说:我是圆形的二分之一,我也是圆形的二分之一,我们合起来是一个圆。

  2、幼儿游戏,教师判断幼儿找的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

  (四)幼儿小组活动:智力大冲关。

  第一组:作业单,图形的二等分;

  第二组:根据影子拼找图形;

  第三组: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第四组:图形七巧板。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

  2、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等分后的一份叫整体的二分之一。

  3、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5)

——大班数学教案四等分合集10篇

  活动目的

  1、使幼儿里四等分的含义:四等分后的每份是一样大的,并能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不同的物体、材料的四等分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尝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周围的墙上布置有小动物的各种房子。

  2、每组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彩纸若干,另一个筐内装剪刀、铅笔、线、尺等工具),正方形纸若干置于桌上。

  3、另准备每组一筐特殊材料,如木片、肥皂、布、彩带、橡皮泥等。

  4、浆糊、抹布若干、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帮助小动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城来玩,你们高兴不高兴?小动物今天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一个忙,给他们刚造好的漂亮的房子贴窗纸。因为从店里买回来的窗纸都太大了,一嘀咕内哟昂把每张都分成一牙膏内大的四份后才能够用,小动物们都不会分,小朋友愿不愿意来帮助小动物?

  二、第一次尝试:四等分正方形

  1、教师提出尝试要求,将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窗纸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正方形四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对分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师:(1)请XX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四份是否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

  (2)有哪些小朋友的分法是跟他一样的?哪些小朋友的分法跟他不一样?

  4、老师将正方形的三种分法在磁性板上摆给幼儿看,然后请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小结。

  师:像这样把一个东西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四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部分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三、第二次尝试:四等分其他图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1、请幼儿为小动物贴窗纸,教师提出第二次尝试要求:四等分其他图形。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种正方形的四等分方法,真聪明,可小动物的窗户是各种形状的,我们小朋友崽来试试看,把其他形状的窗纸也都进行四等分,然后去帮小动物贴上,好吗?请轻轻打开毛巾,里面是其他形状的窗纸。

  活动目标:

  1、学*用多种方法将正方形、长方形进行等分。

  2、知道有些图形能被四等分,有些图形不能被四等分。

  3、愿意动手尝试,探索四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教学挂图32-4、蛋糕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菱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学具:幼儿用书p8、9,图形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理解等分的含义。

  1、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兴趣。

  2、小熊分饼干的故事。

  (1)教师:听过小熊分饼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呢?

  (2)鼓励个别幼儿介绍故事内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3、帮小熊分饼。

  (1)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教师:小熊兄弟俩又捡到一快饼,你能帮他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吗?

  (2)鼓励个别幼儿示范分圆形。

  (3)教师:怎样知道这两半是一样大小呢?

  (4)引导幼儿将分成的两半对应比较大小。

  二、问题解决

  1、帮助麦思妈妈分蛋糕。

  (1)教师:今天麦思妈妈做了几块不同形状的蛋糕,有些什么形状呢?

  (2)出示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蛋糕图卡,鼓励幼儿说一说。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引导幼儿了解同伴不同的分法。

  2、四等分蛋糕。

  (1)请幼儿取出图形卡中的蛋糕图卡,自主尝试分一分,剪一剪。

  (2)教师:你是怎么分圆形蛋糕的?分成的四块是一样大小的吗?

  (3)请幼儿展示并介绍分的结果,鼓励幼儿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分好的四块蛋糕是否一样大小。

  重点指导幼儿探索不同的分法,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述出来。

  三、操作与拓展

  1、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操作内容。

  (1)分蛋糕:引导幼儿用画的方式将自己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圈出四等分:引导幼儿用目测或动手剪一剪的方法判断哪些是被四等分,将被四等分的图形圈出来。

  (3)四等分方法多:鼓励幼儿画出同种图形不同的四等分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欣赏评价。

  出示图形纸片,请幼儿介绍那些图形能被四等分,并示范怎样四等分,师幼共同检查。

  四、经验小结:

  生活中我们为了公*,经常会用到等分,希望小朋友以后能够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等分的方法用到生活中,这样分起来又快、又公*,又可以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争吵。

  五、活动延伸:分食物

  教师:熊妈妈为了感谢小朋友帮助了它的熊宝宝,要送给你们一些食物,请小朋友把可以四等分的食物动脑筋分一分吧!并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不可以四等分的食物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

  课后反思:

  班级幼儿学*过二等分,在组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等分的活动很感兴趣,有继续学*的愿望,所以在幼儿学会了二等分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设计前我考虑到了活动的趣味性,即使是大班的幼儿,如何能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学*并学会图形四等分的方法?所以我选择了以故事情境贯穿的方式,运用课件、动画的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愿望和兴趣。从整个活动现场来看,幼儿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认真参与、大胆探索。另外在学*四等分的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学会四等分的方法。从简单的圆形逐渐过渡到正方形再到长方形,层层递进,遵循了幼儿的学*发展规律。四等分方法分享的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幼儿用完整化表达的*惯,促进幼儿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中教师也以帮助小熊想办法的情境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分享,体验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到的数学四等分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活动时间的把握上,环节应该再安排得紧凑一些、该简略的部分再压缩一下。

  活动目标:

  1、学*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毛线、课件、彩带、剪刀、 图形纸(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练*彩纸

  活动重点:学*二等分和四等分

  难点: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过程:

  (一)以两只“小熊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二等份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熊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熊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熊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熊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1、请小朋友帮帮帮小熊,应该怎样分? (幼儿演示操作)

  2、两只小熊刚分开想吃,突然听到敲门声又来了2个朋友,这下他们又要怎样分蛋糕? 幼儿用圆形纸片操作,观察分开的和整体的关系。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二等分,*均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小。

  (二)幼儿操作,图形、毛线,四等分,并观察。

  圆形的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或四份,那么如果我们用长方形、正方形、毛线等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或四份呢?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材料,小朋友自己动手分分看,要怎样才能把它们进行二等分和四等分,有几种分法?然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是怎样分的?

  1、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2、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提问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材料分成了相同的两份或四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

  (1)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自己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 幼儿演示后教师课件演 示。

  ( 2)小朋友真聪明,能把各种材料分成相同的两份或四份,而且方法很多,请你们说说看,分出来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分出来的毛线和原来的毛线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游戏“看谁说得对”

  老师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或四等分?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活动目标:

  1、学*用多种方法将正方形、长方形进行等分。

  2、知道有些图形能被四等分,有些图形不能被四等分。

  3、愿意动手尝试,探索四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教学挂图32-4、蛋糕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菱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学具:幼儿用书p8、9,图形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理解等分的含义。

  1、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兴趣。

  2、小熊分饼干的故事。

  (1)教师:听过小熊分饼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呢?

  (2)鼓励个别幼儿介绍故事内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3、帮小熊分饼。

  (1)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教师:小熊兄弟俩又捡到一快饼,你能帮他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吗?

  (2)鼓励个别幼儿示范分圆形。

  (3)教师:怎样知道这两半是一样大小呢?

  (4)引导幼儿将分成的两半对应比较大小。

  二、问题解决

  1、帮助麦思妈妈分蛋糕。

  (1)教师:今天麦思妈妈做了几块不同形状的蛋糕,有些什么形状呢?

  (2)出示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蛋糕图卡,鼓励幼儿说一说。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引导幼儿了解同伴不同的分法。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0篇(扩展6)

——幼儿园大班数学《自然测量》获奖教案汇总五篇

  活动目标:

  1、学*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活动点评: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06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环节是“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从中感知“同样的测量工具,量次数多的就长,测量次数少的就短。” 第三环节是“ 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从中感知“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第四环节是“ 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利用创设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与“要比较两个应该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四次的测量中,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要选择贴*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以充分调动幼儿学*的主动性,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数学的特点,选择贴*幼儿生活实际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内容,组织幼儿与爸爸妈妈,共同收集生活中的自然物进行测量,在活动中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操作测量,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究、记录中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让孩子将所学的本领运用到生活当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并学以致用,感受数学的奥妙之处。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 ,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

  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和探索。

  活动目标

  1.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2.掌握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测量树干、树枝、树叶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难点:会用不同的“量具”进行正确的测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具:示范纸一张,笔1支。学具:每人一张记录纸,各种测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绳子、纸条、布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组织幼儿来到小花园,向小树问好,亲亲小树。

  二、学*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尝试活动)

  1.目测:小树的树干有多高呢?(幼儿讨论)

  2.引出测量:我们用筷子来量一量好吗?

  3.幼儿尝试测量,老师指导,提醒幼儿在测量时对小树要有礼貌,小心测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来测量树干的?教师简单小结。

  5.幼儿再次用筷子以正确的方法测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记录幼儿测量的结果。

  三、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第二次尝试活动)

  1.幼儿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同一棵树干的高。

  2.讨论:测量同一棵树,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多?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少?

  得出结论:测量同一棵树,工具越长量的次数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数越多。

  四、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测量(第三次尝试活动)

  幼儿自由选择“量具”为小树测量,并互相交流测量情况。

  教师作个别指导。

  延伸活动

  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回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结合尝试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层次感较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孩子们为自己在每一次尝试中有所发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对园内的小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测量中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小树,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树木的关爱,也勾画出了一幅人与植物亲密无间的画面。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

  (二)、学*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