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1

  学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3+5=8

  1203/8=45(个)1205/8=75(个)

  2+3=5

  2502/5=1002503/5=150或250-100=150

  4+5=9

  364/9=16365/9=20或36-16=20

  1+5000=5001

  0.51/5001=0.55001=2500.5(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的灵活度,以及练*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2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3

  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

  1、出示课件练*: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十三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5

  教学内容: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训练。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口答。)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3)绳子的长度不变,剪下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订正:(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成正比例(5)成反比例(6)不成比例]

  2.对比练*,加深理解。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一节课要复*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师提问: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先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数量用x表示,列出方程解答。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基本练*,区分比较。

  出示复*题。(全班同学动笔完成,指名板演。)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几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6千米。实际多少天修完?

  [订正:

  ①解:设修完这条路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共用24天。

  ②解:设实际x天修完。

  答:实际20天完成。]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相同;不同点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商一定列比例式,反比例应用题根据积一定列比例式,所列出的比例式的形式不同。]

  (3)变式练*,加深理解。

  出示复*题。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0.1千米。实际多少天可以修完?

  指导学生审题,并与前面的`基本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学生可能有如下的解法:

  ①解法一:

  解:设修完这条路还要x天。

  解法二:

  解:设修完这条路一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一共用21天。

  ②解:设实际x天可以修完。

  (0.5+0.1)x=0.5×24

  0.6x=12

  x=20

  答:实际20天可以完成。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这两题在列式时和前面基本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强调列式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4)多种解法,培养能力。

  教师谈话:以上两题你们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订正:

  ①(12-1.5)÷(1.5÷3)=21(天)

  或:12÷(1.5÷3)-3=21(天)

  ②24×0.5÷(0.5+0.1)=20(天)]

  订正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算术解法和用比例知识解答各自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些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计算时比较方便,但是遇到稍复杂的题目,用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容易思考。今后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答。

  3.巩固练*,灵活运用。

  (1)用比例知识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7.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5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②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2千克蜂蜜含有多少克葡萄糖?多少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订正:

  ①解:设行完全程用x小时。

  50x=40×7.5

  x=6

  ②解:设20xx克蜂蜜含有x克葡萄糖。

  解:设x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学校买来塑料绳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能做几根跳绳?

  ②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任务?

  [订正:①(135-9)÷(9÷5)=70(根)

  或:135÷(9÷5)-5=70(根)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如用其它的方法,只要列式合理,计算正确,就算对。

  (3)用多种方法解。(全班动笔完成。)

  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是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4)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一间长4.8米,宽3.6米的房间,用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面,需要768块。在长6米,宽4.8米的房间里,如果用同样的瓷砖来铺,需要多少块?如果在第一个房间改铺边长0.2米的正方形瓷砖,要用多少块?

  [提示:如果瓷砖的大小不变时,房间地面的面积与瓷砖的块数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求出两个房间地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第二个房间需要多少块瓷砖。解法是:

  解:设需用x块瓷砖。

  如果都是在第一个房间铺,瓷砖的大小变了,总面积一定,瓷砖的块数与每块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注意这里是与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而不是与瓷砖的边长成反比例。)解法是:

  解:设要用x块瓷砖。

  0.152×768=0.22×x

  x=432]

  4.布置作业。(略)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1)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菁华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1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

  3、练*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二单元第5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以前学*过的*均分,由*均分的“公*”引出今天的题目如果还按照*均分,反而不公*。(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刚才两位如果劳动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第19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 此时用PPT出示“学*内容”“学*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9页。

  学*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里的3:5,也就是在8个方块,紫色占3份,红色占5份,一共有8份,紫色占了方块总数的83,红色占方块总数的85。求紫色(茄子)有多少*方米,就是求984*方米的83是多少,求红色(西红柿)有多少*方米,就是求984的85是多少。

  (2)把984*方米*均分成5份,3份是茄子,5份西红柿。总份数3+5=8,

  茄子为984÷8×3=369(*方米),西红柿为984÷8×5=615(*方米)。

  2、展示例2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3、展示“练一练3”的解题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

  (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

  (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 :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 : 7 : 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20页,1、2、4、5。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一要知道分配的数量,二要知道按怎样的比分配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4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2)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范本五份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同学们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让学生汇报调查的情况,并出示课本的银行存款利率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大家知道,钱存进银行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还能得到利息。怎样存能得到的利息多一些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探讨新知

  1、计算公式

  师:我们去银行存钱,存进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银行存款的利率,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有所调整,大家调查的银行的利率和我们书上的银行的利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

  利息的多少由存款的多少、利率的高低和存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请学生讨论利息的算法,老师适当的提示。

  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全班齐读公式。

  师:要求利息就必须要知道什么?

  2、计算利息

  师:笑笑和淘气知道你们会计算利息的方法,想请你们帮他俩算一算,他们可以得多少利息,你们愿意不愿意帮啊?下面我们一起来算。

  出示题目:

  笑笑说:300元压岁钱在银行存一年其整存整取,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淘气说:我存三年期的300元,到其实有多少利息? 师:笑笑存的本金是多少?存款的时间是多长?利率是多少?

  怎样算?淘气呢?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笑笑得到的`利息:300×2.52%×1=7.56(元)

  淘气得到的利息:300×3.69%×1=33.21(元)

  师:笑笑和淘气存同样多的钱,因为存的时间长短不同,利率也就不同,所以得到的利息也不同。

  师:同学们在调查中看到了利息税,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从1999年11月1日至20xx年8月14日,利息税是利息的20%,20xx年8月15日至20xx年10月7日,利息税是利息的5%,从20xx年10月9日起,免收利息税。如无特殊说明,今后我们在计算时不要求计算利息税。

  三、巩固练*

  1、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在全班讲评。

  2、光明小学为400名学生投保“*安保险”,保险金额每人5000元,保险期限一年。按年保险费率0.4%计算,全校共应付保险费多少元

  先提醒学生说出保险金额、年保险费率的含义,再让学生计算。

  四、课后总结

  1、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把压岁钱存到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存款方式有好几种,今后打算怎么处置自己的压岁钱呢?

  如果把它存到银行,该怎样存呢?

  建议学生课后亲自到银行存一次钱。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2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3

  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段教学,最后还有单元的整理与练*。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解答例1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教材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理解。明确这个问题是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公顷数相当于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产生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再求4公顷是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思路。或者先算出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的125%,再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的结论。两条思路、两种算法都是把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看作单位1(即100%),在线段图上能清楚地看到,两种解法最终都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练*一第1题利用已知的是百分之几求增长百分之几,或者利用已知的增加百分之几求是百分之几,通过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还带出了下降百分之几这个概念。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相比,后者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与实际造林公顷数相比,解决两个问题的算式中,被除数的意义不同,除数也不同。教材编写试一试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些不同,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将试一试和例题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得数不同,进一步理解这两个问题的含义与数量关系。练*一第5题里,第(1)、(2)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第(2)、(3)题的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通过解题与比较,能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是百分之几与高百分之几的含义。第7题分别求巧克力的单价比奶糖、水果糖和酥糖贵百分之几,要依次把巧克力比奶糖、水果糖、酥糖贵的单价与奶糖、水果糖、酥糖的单价相比,反复体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第8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求百分数的问题,首次把百分数应用于统计表中。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例2结合纳税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先找到数学问题60万元的5%是多少,然后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迁移过来,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于是列出算式605%。在上面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数学问题,只要理解了缴纳的营业税是60万元的5%,学生就会想到用乘法计算,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纳入原有的经验系统,从而发展认知结构。在计算605%时,可以把5%化成5/100,也可以化成0.05,前一种算法又一次体验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致的,用乘法计算是合理的。在练一练里,由于6.25/100的计算比6.20.05麻烦,所以计算含有百分数的乘法一般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练*二第1~4题是配合例2编排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进行思考。如,第1题是求门票收入的3%,因此接待游客18万人次是多余的信息。又如,第4题是求月收入超过1600元的部分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因此要先算出应纳税部分的元数,并找到相应的税率。

  例3计算利息,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由于多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在底注中解释了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并给出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要结合例题里的表格,让学生知道利息和本金、年利率、存期有关,一般情况下,本金越多,存期越长,年利率越高,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就多。还要让学生知道,存期一年,到期可得的利息是本金的2.25%;存期二年,每年的利息是本金的2.70%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计算利息公式里的数量关系。

  试一试利用例3求得的应得利息,继续计算缴纳利息税以后的实得利息。要让学生懂得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扣除缴纳的利息税以后剩下的利息,明白为什么先算出利息税是多少元的道理。从例题到试一试的全过程,就是我国现行的银行存款实得利息的计算方法:先根据本金、存期和利率算出应得利息,再扣除缴纳的利息税得到实得利息。学生完成练一练和练*二第5~7题就有思路了。要注意的是,计算实得利息的步骤比较多,练一练和第6、7题都采用连续提问的形式,适当降低了解题时的思维难度。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4教学与折扣有关的问题,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教材先对打折作了具体的解释,让学生明白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知道八折就是80%,从而把打折的实际问题与百分数的应用联系起来。原价和实际售价有什么关系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要从原价打八折出售得出原价80%=实际售价。这个数量关系能起两点作用,一是进一步理解打折扣的含义:图书按八折出售,实际售价只是原价的80%。二是形成求《趣味数学》原价的解题思路,在数量关系式里已知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列方程解答。本册教材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充分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加强对百分数乘法的理解,避免人为地把实际问题分类型,体现了各种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求出《趣味数学》的原价15元以后,对学生提出检验的要求,而且采用了两种检验方法。依据折扣的含义,既可以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看是不是打了八折;也可以看原价的80%是不是实际售价12元。这样安排,不仅检验了原价15元是正确的,还多角度表现了原价、实际售价、折扣三者的关系,在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同时,沟通了三种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联系。练一练求《成语故事》的原价,也要求检验,让学生独立经历与例4同样的学*过程,再次体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练*三的编排大致分成两段,第1~4题是第一段,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应用数量关系。第1、2题分别求打折后的实际售价与打折前的原价,都可以根据原价折扣=实际售价来解答。第4题求折扣,教材先让学生回答第3题,把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改说成打几折出售,体会求几折只要求百分之几,为第4题作了铺垫。第5~9题是第二段,仍然以求实际售价或求原价为主要内容,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第5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实际比原来便宜的元数,这里有简单问题与稍复杂问题的比较。第6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原价,是两种折扣问题的比较。第7、8题让购物问题更复杂一些,有利于学生在变化的问题情境中把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例5和例6是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两道例题分别把相并关系和相差关系作为列方程的相等关系,虽然相并与相差是学生早就认识的数量关系,但在复杂的百分数情境里不容易看到。为此,例题利用线段图给予直观帮助,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右边的括号里填36,体会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合起来是美术组的总人数。例6在线段图上突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那一段,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月用水量之间的相差关系。教材完整地写出两道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式右边美术组的总人数、十月份用水的吨数都已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列方程是解题的有效方法。虽然有了等量关系,但列方程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设男生人数为x,设九月份的用水量为x。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分析它的意义,体会这样的设句是合理的,不仅用x表示了单位1的数量,还很容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女生人数,表示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吨数。

  两道例题列出的方程里都有两个x,还含有百分数,解方程时要先化简方程的左边,再应用等式的性质。例题呈现了解方程的过程,并在练*四里安排三道解方程的*题,提醒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方程。检验不是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而是要检验得数是否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具体地说,例5要检验男、女生的人数之和是不是36,还要检验女生人数是不是男生的80%。例6要检验十月份用水的吨数是不是比九月份节约20%,或者检验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20%,是不是440立方米。只有符合实际问题的得数才是正确答案。

  练一练要先说数量关系再解答,突出寻找等量关系是解答这些题的关键,也是指向解题难点的基础训练。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里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开始,有条理地思考。如第11页练一练,种蓖麻的棵数是向日葵的75%,向日葵的棵数是单位1的量,蓖麻的棵数是单位1的75%,它们一共有147棵,等量关系就是蓖麻的棵数+向日葵的棵数=147;向日葵比蓖麻多21棵,等量关系就是向日葵的棵数-蓖麻的棵数=21。再如第12页练一练,美术组的人数比舞蹈组多20%,舞蹈组的人数是单位1的量,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是单位1的20%,等量关系是舞蹈组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解答练*四里的实际问题,也应经常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练*四第1~4题配合例5编排,第4题第(1)题曾经在六年级(上册)教过,那时也是列方程解答的,从第(1)题到第(2)题带出了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整数、分数、百分数都能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第4题把貌似不同的问题组织在一起,凸现这些问题在本质上的联系。第5~9题是配合例6编排的,在第9题里把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和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编排在一起,可以适当进行比较。第10~16题是一堂练*课的内容,第11~13题是百分数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两道例题的解题思路,第14~16题是三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促使例题的思考方法水*迁移。在六年级(上册)只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另一些分数实际问题则安排在这里教学。

  教学例4、例5、例6以及练*里的内容,要更新观念,改变*惯了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不要求学生识别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两类不同的问题,尤其不要机械套用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这些所谓的规律。过去这样教的解题效果虽好,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变成了依据个别词语的简单判断。改进教法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其次,不必进行有关分率与百分率的联想训练。如从用去25%想到还剩(1-25%);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想到两天看了全书的1/5+1/6,这些联想是为列除法算式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并、相差等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或列算式的依据,让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相衔接,为学生的后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4

  教学内容: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训练。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口答。)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3)绳子的长度不变,剪下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订正:(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成正比例(5)成反比例(6)不成比例]

  2.对比练*,加深理解。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一节课要复*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师提问: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先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数量用x表示,列出方程解答。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基本练*,区分比较。

  出示复*题。(全班同学动笔完成,指名板演。)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几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6千米。实际多少天修完?

  [订正:

  ①解:设修完这条路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共用24天。

  ②解:设实际x天修完。

  答:实际20天完成。]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相同;不同点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商一定列比例式,反比例应用题根据积一定列比例式,所列出的比例式的形式不同。]

  (3)变式练*,加深理解。

  出示复*题。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0.1千米。实际多少天可以修完?

  指导学生审题,并与前面的基本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学生可能有如下的`解法:

  ①解法一:

  解:设修完这条路还要x天。

  解法二:

  解:设修完这条路一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一共用21天。

  ②解:设实际x天可以修完。

  (0.5+0.1)x=0.5×24

  0.6x=12

  x=20

  答:实际20天可以完成。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这两题在列式时和前面基本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强调列式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4)多种解法,培养能力。

  教师谈话:以上两题你们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订正:

  ①(12-1.5)÷(1.5÷3)=21(天)

  或:12÷(1.5÷3)-3=21(天)

  ②24×0.5÷(0.5+0.1)=20(天)]

  订正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算术解法和用比例知识解答各自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些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计算时比较方便,但是遇到稍复杂的题目,用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容易思考。今后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答。

  3.巩固练*,灵活运用。

  (1)用比例知识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7.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5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②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2千克蜂蜜含有多少克葡萄糖?多少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订正:

  ①解:设行完全程用x小时。

  50x=40×7.5

  x=6

  ②解:设20xx克蜂蜜含有x克葡萄糖。

  解:设x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学校买来塑料绳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能做几根跳绳?

  ②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任务?

  [订正:①(135-9)÷(9÷5)=70(根)

  或:135÷(9÷5)-5=70(根)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如用其它的方法,只要列式合理,计算正确,就算对。

  (3)用多种方法解。(全班动笔完成。)

  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是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4)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一间长4.8米,宽3.6米的房间,用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面,需要768块。在长6米,宽4.8米的房间里,如果用同样的瓷砖来铺,需要多少块?如果在第一个房间改铺边长0.2米的正方形瓷砖,要用多少块?

  [提示:如果瓷砖的大小不变时,房间地面的面积与瓷砖的块数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求出两个房间地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第二个房间需要多少块瓷砖。解法是:

  解:设需用x块瓷砖。

  如果都是在第一个房间铺,瓷砖的大小变了,总面积一定,瓷砖的块数与每块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注意这里是与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而不是与瓷砖的边长成反比例。)解法是:

  解:设要用x块瓷砖。

  0.152×768=0.22×x

  x=432]

  4.布置作业。(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3)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上的直线图形.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4)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有关,观察点越*,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学生卡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请你估计一下我们学生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学生卡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动手测量来验证一下。

  【评析: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卡这个素材,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自己学生卡的面积,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学生卡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交流:

  办法一:用学具盒里的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共6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8*方厘米。

  办法二:用我们自己做的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整个卡片,每排8个,一排一排数,6排一共48个,所以卡片面积48*方厘米。

  办法三:我们也是用摆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行可以摆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列可以摆6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6行,所以8乘6就是4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3.同样是用1*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办法四:我们是用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乘一下面积就是48*方厘米。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长8厘米就是沿长可以摆8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一排8个;宽6厘米就是沿宽可以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6排,所以面积48*方厘米。)

  问:他们的解释你们满意吗?看来,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评析: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学生卡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教师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摆长方形,也可以自己画整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

  1.生分组实验。

  2.交流汇报。

  组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从学具盒里拿了12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6乘2面积12*方厘米;又摆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乘3面积12*方厘米;还摆了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12乘1面积也是12*方厘米。我们认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

  组2:(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组每人画了一个长方形。我画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乘2等于6*方厘米;他画了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方厘米;她画了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10乘8等于80*方厘米。我们用方格纸验证一下都是对的。

  组3:(在课桌上演示)我们组量了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5乘4等于20*方分米,然后我们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验证是对的。

  【评析: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表达长方形面积公式吗?板书:s=ab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口答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问:图(3)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而你能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能用字母表示公式吗?

  板书:s=aa

  【评析: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估估、量量、算算,你们身边的某一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整个练*,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评: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策略:

  1.教学例2中(涉及三个数量的乘法应用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的数量关系呢?自己试着画一画,可以提示一下:题里有小亮、小华和小新的储蓄三个量,所以可以三条线段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使学生明确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

  2、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1)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学生在练*本上画。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并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说明确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并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3、注意引导学生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比较归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答的良好*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中等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仍然要强调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果有必要,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画图。

  一、学生基础: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1--5的认识。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的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将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作用:

  此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的乐趣。

  4、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出示:大象1只、犀牛2头、长颈鹿3只、小鸟4只……)

  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那一种?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小学数学教案《1--5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摆一摆。

  提问: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 拨一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伙伴——计数器。

  (教师拨上一粒珠子)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粒珠子?(1个)又添了几个?(1个)现在是几?(2个)2添上1是几?3添上1是几?4添上1是几?

  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4、2、5、1,学生一起操作) 如果任意拨计数器上的珠子,你能用卡片上的数字表示吗?

  3、 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书上(描红),从1写到5,一个数写一个,看谁写得最好。写完后,小组内相互评价,最后老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学生练*书写。

  (三)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1、2、3、4、5,并且会写它们了,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出色,希望做作业时更加认真,看谁写的最好!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均步长。

  掌握确定*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表1

  数量/本2030405060……总价/元3045607590……

  表2

  单价/元1。52456……数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

  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

  [举例练*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可能有一定难度,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式。

  四、教学、具准备

  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写有口诀的盒子;主题图、表格、苹果树。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2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鱼(条)123456

  三角形(个)612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前面已对25的乘法口诀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本课的难点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学以致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①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②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③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3、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戏(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巩固,有所收获。如:①开火车:让同组的同学按顺、逆时针的方向,接下去说口诀;②投信:把写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写有口诀的盒子里;③摘苹果:先说出想要摘那个苹果(6乘几或几乘6),再说出其相关的口诀,说对了就把苹果摘走,否则不能。

  (三)结课。

  1、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2、知识伸展。这时,课以接*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可以这样提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又起一波,再次把学生带到另一个高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谈话引入: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刘翔和姚明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刘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的运动会可与以往不同啊!为了提高我校“秋季运动会”的知名度,我们学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谁代表我们学校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意见。)

  3、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但比较困难。)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你能根据其他几个班的统计情况来继续绘制我们刚才统计图吗?(学生补充完整统计图)

  8、评议:找三种类型的:(1)直条图少数字的;(2)画的直条不够规范的;(3)比较正确且美观的。让学生去评议。

  9、观察图,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大?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小?从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从六年级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谁更有可能担任我们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8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讨论练*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十二第12题。

  各自练*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三、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练*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具: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组织交流,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刚才的猜想是否一致?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的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应用拓展,巩固练*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课堂作业:做练*四第2题。

  课后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表面积》(五)份

  一、学*目标:

  1、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过程:

  (一)、旧知复*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和。

  2、底面是形,它的面积=。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3)侧面积的`练*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和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本节课内容。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导入】

  1、复*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

  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接着板书“=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五)份(扩展6)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呢过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的重点,在学*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