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一)口算各题。

  (二)列式。

  1、一支钢笔元,2支钢笔多少元?

  2、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

  这是一架天*、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衡,即天*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1

  教师提问:这个天**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

  这是一架天*、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衡,即天*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1

  教师提问:这个天**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 3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仍然*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 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图片:示意图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上午

  下午

  一天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 表示4个 , 表示3个 , 一共是(4+3)个 ,也就是 .

  (2)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4+3)个 , .

  6.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4+3) =

  答:这一天共运土 吨.

  7.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提示:1个 ,可以写成 .“1”可以省略不写.

  8.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 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 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 ,计算出结果.

  9.练*

  (二)教学例6

  例6.解方程

  1.教师提问

  (1)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2)应该怎样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解: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7×5+9×5=80,右边=80,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的解.

  3.练*

  解方程 3.6 -0.9 =5.4(要写出检验过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

  (一)填空.

  1. 表示( )加( ),一共是( )个 ,得( ).

  2. 表示( )减( ),是( )个 ,得( ).

  3. ( ).

  (二)直接写得数.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 )

  2. ( )

  3. ( )

  (四)用线段把下面每个方程与它的解连起来.

  +13=33

  =0

  3 - =80

  =10

  1.8 =54

  =20

  6.7 -60.3=6.7

  =30

  9 + =0

  =40

  五、布置作业

  (一)解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 5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5、归纳 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2、探究新知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看书上57页天*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这样做的目的: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

  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勾上这两句话并齐读三遍。

  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齐读的时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例题解析

  师:前几天我们学*了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又学*了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

  (3)如果a-7=8,那么a-7+7=8 ()

  (4)如果X+9=45,那么X+9-9=45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怎么表示呢?

  生:天*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一边只剩x呢?

  生:天*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两边还*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抛出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2)由例题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讲解例题。说明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X元X元X元

  18元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然后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训练。课后练*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 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②看题回答:1.6X=***(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①选择正确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X+8=30的解是 ()A.X=22B.X=38

  0.3X=0.21的解是 ()A.X=7B.X=0.7

  X=5是方程 ()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 ()的解。A.0.2X=6B.2X=15

  (5) 总结结论:知识性的内容 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 思想方法的 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这节课学*了什么?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6)变式延伸: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行重构,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优等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

  (7)板书:略

  (8)布置作业。P66第5—7题。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1)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简易方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和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已具有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并会应用等式性质解答简易方程。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纳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解方程”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学生学*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

  针对 “解方程”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出示天*,杯子,水,然后提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你能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吗?分组讨论后,点名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并展示操作的过程,我再借助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的“天*保持*衡的规律”列方程,从复*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x的值是多少,然后我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件的演示引出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同时出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借助课件出示例1,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该怎么根据题意列方程,之后分组讨论,汇报求解的过程,我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方程的格式、要验算等等。我的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解方程 x—2=15, 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减法的方程,能根据我们学*的加法方程的步骤来解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我再点评,补充强调细节问题。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对解简易方程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归纳小结 解方程的步骤: (1)先写“解:”。

  (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求出X的值。 (4)验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 、基础性练*: P57“做一做” 2 、综合练*: 练*十一第2题

  安排这两层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以及解方程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予当堂指导。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而且体现了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为今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2、布置作业

  用x 30 60 18自己设计一道方程,并且求方程的解。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进行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的内容又为后面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惯。

  (三)练*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的内容又为后面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的*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的良好*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利用*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

  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5、巩固练*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

  3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

  【教学过程】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我设计了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开始,我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出示天*,天*是*衡的,再引导学生看屏幕进行演示:在天*的左边放上两个50克的物体,天*不*衡了。在天*的右边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又*衡了,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50+50=100,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把天*的左边换掉一个重x克的物体,天*发生了倾斜,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引导学生用算式50+x>100来表示,及时说明这是一个不等式,表示左边的重量大于右边。这时在往右盘增加砝码100克,天*又向右倾斜了,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50+x<200。根据两个不等式的关系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又出现*衡了,学生观察后得出:50+x=150。同学们在思考交流中明白: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 。通过天*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衡与不*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方程的概念(像50+X=150 、2X=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的内容又为后面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方程的意义及方程解等概念,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从形象的*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的良好*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利用*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5、巩固练*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学*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促进良好的学**惯的形成。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2)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精选五篇)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学*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促进良好的学**惯的形成。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解简易方程

  1、复*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3

  一、教学目标:

  会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

  教学重点:把具体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难点:会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求值过程,能化简的化简后再求值。

  教学准备: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化简,代入求值要求学生把原先用简便方法表示的字母式,省略的乘号写出来。

  2.学生实际格式书写要做一定的辅导,有些学生再代入求值时,把原先的数字写在后面,其实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根本没有必要。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与导入探究阶段巩固阶段课堂小结:

  作业:

  1、求值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下面的算法流程吗?课件演示。当我们输入的数分别时3、0、50、6.5…时,输出的数是多少?从表中抽一个表示x的数,求18x+32的值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反馈后教师强调并示范书写格式:解:当x=36时,18x+32 =18×36+32 =648+32 =680学生模仿规范的书写格式计算当x取其它值时,18x+32的值。反馈时,注意书写格式。小结书写格式注意点:

  (1)写“解”;

  (2)写明式子中字母的值;

  (3)用递等式的形式代入计算式子的值。

  2、试一试:

  当a=3,b=12时,求9a-2b的值。

  观察,这一题与第一题有何区别?(有两个字母),思考一下,怎样书写?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板书:解:当a=3,b=12时,9a-2b =9×3-2×12 =27-24 =3当x=17时,求4x+6x的值。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注意:在求值的时候,能化简的先化简,再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再次小结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书写步骤,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写“解”,第二步写出字母等于几,第三步抄写题目,第四步能化简的要化简,第五步代入数值,第六步计算结果。小结:在求值的时候,能够先把算式化简的先化简,然后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2、求值:

  当b=5时,求9b+3b-6b的值。

  当m=5,n=3时,求8m-m+n2的值。

  拓展在第一个10x+32流程图中,如果输出的`数是98,那么输入的数是多少?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交流求值的格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里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馈评价、小结格式等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小组讨论。

  汇总反馈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后面两题。

  汇报交流输入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水到渠成的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再让学生举例字母x表示的数,让学生在举例中感知字母x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并为后面求值提供了来自学生自己的素材例题1提供的是含有一个字母的不需化简的式子,通过例题2提供求含有多个字母的和需化简的式子的值。

  拓展,供思考反思重建:

  板书:

  化简与求值(2)当x=3时,10x+32的值例2当x=17时,求4x+6x的值解:当x=3时,10x+32=9×3-2×12=27-24=3。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4~145页的内容和练*三十四的第1~4题,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回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S乘以h可以怎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4.5或a·4.5,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h可以写成S·h或Sh。)

  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

  如果每只圆珠笔的价钱是3.75元,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字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教师: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应该怎样写?(a/c+b/c=a+b/c。)

  一个商店原有80千克桔子,又运来了12筐桔子,每筐重a千克。

  教师指名回答。

  80+12a

  a=15时,80+12a=80+12×15=260

  答:商店一共有260千克桔子,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作教科书第144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对“a的3倍”与“a的3倍”的结果是怎样选择的。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复*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题:

  下列等式,那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9+25=43 5x+4x+8=35 x-2=8

  4×3-18÷3=6 3x+5=7 a+4

  学生指出:3x+5=7, 5x+4x+8=35, x-2=8是方程。它们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一起解答方程x-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教师:x=10是方程x-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析清楚。

  复*解简易方程。

  例3 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5=7 5x+4x+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 5x+4x+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做教科书第145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着重说明有3到小题,在解答中出现3x=150,方程的解都是x=50。

  例4 一个书的1/2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指名用口算检验。

  做教科书第14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复*的过程叙述和小结复*的内容。

  四、作业

  练*三十四的第1~4题。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5

  一、教学内容

  简易方程总复*

  二、教学要求

  (一)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定律、公式、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代人求值。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简易方程的解的算理和算法,并正确地求简易方程的解和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二)能力方面:正确解方程,提高解题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解方程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一、复*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⑴订阅《中国少年报》五年级订了320份,比四年级多订了X份,四年级订了()份。

  ⑵比X的5倍少1.2的数是()。

  ⑶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当V=32(千米)t=5(小时)S=;当S=120(千米)t=1.8小时,V=小结: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它不具体回答是多少,但是一旦字母数值确定了,它就可以得到具体的值了。

  二、巩固教材第128页整理与复*第1、2题

  三、复*简易方程

  1.等式与方程,下列各式中是等式的打上,是方程的打上△。

  ①3+5X()

  ②2X一1=0()

  ③1+2.7=3.7()

  ④15<1十X()

  第②题同时出现了和△记号,说明了什么?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先说说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怎样解简易方程?根据什么?怎样检验?又根据什么?

  3.解下列方程。

  ①54-X=48②54-3X=48

  ③13X+2X=9.9

  ④69+3X=70。

  ⑤6(l一X)=5.4

  ⑥3.5X+X=1.7

  小结:解简易方程,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多步的问题要进行转化处理,根据四则计算的关系求解。

  4.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时,首先应设要求的数为X(题目中出现了未知数X的,可以不设),再把文字叙述的形式翻译成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即方程),题中怎样叙述等式就怎样写,顺序一般不要改动,列出方程后按简易方程的解法才解,如:

  (板书)一个数的5倍减去37等于18,求这个数。

  解:设要求的数为X。5X一37=185X=18十375X=55X=11

  四、练*

  1.解方程〔第⑴、⑵要写出检验〕

  ⑴2X一5.56=3

  ⑵3X十1.5X=13.5

  ⑶(X十2)0.5=1.l

  ⑷(7.2-4.8)X=0.4

  ⑸6X-6=4X-4

  ⑹7X一4.2-5.8=1.92.

  列方程,并解方程。

  (1)某数增加5倍后与3的差等于117,求某数。

  (2)15加上一个数的2信等于38的一半,求这个数。

  (3)5的3倍比一个数的一半多8,求这个数。

  (4)某数的8倍加上10,等于它的10倍减去8,求这个数。

  (5)4.9减去4.9与0.5的积,比X的5倍少1.65,求X。

  整理与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最基本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根据题意迅速、恰当地选择解法(什么题目列方程解答简便,什么时候可以用算术方法直接解答),培养学生采用多种灵活简便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方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指导

  1.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它与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板书)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在算术方法中,为了求出未知数,需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而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可以让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相同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直接参加列式计算,直接地反映出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特别是在用算术解法需要逆解的题目中,列方程解往往比较容易。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正确地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时,可以把应用题中一般的数量关系作为等量关系,也可以把常见的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式作为等量关系。

  (4)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光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的7倍多20000千米。地球赤道大约有多少千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地球赤道7+20000=光的速度X千米300000千米

  列方程解答:解:设地球赤道大约有X千米。7X十20000=3000007X=280000X=40000答:地球赤道大约有40000千米。

  ②有一块梯形地板,面积为75乎方厘米,上底与下底的和是50厘米,高多少厘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上底十下底)高2=梯形面积50厘米75*方厘米

  解:设高是X厘米。50X2=7550X=150X=15050X=3

  答:梯形的高是3厘米。

  二、巩固(选择恰当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一捆电线,用去70米,比余下的3倍少20米。这捆电线用后还剩多少米?

  2.一块三角形的草地,面积400*方米,底边长8米,高是多少米?

  3.一长方形的宽是50米,长是宽的1.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4.刘磊看一本书,前3天*均每天看30页,余下的每天看40页,13天看完,这本书共多页?

  5.修一条2420米的路,已经修了5天,每天修260米,剩下的要4天修完,每天修多少米?

  6.妈妈买5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苹果每千克4.5元,共付出42.9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3)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五)份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2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

  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题“帮小兔找家”:

  4x-12=20 3x=15 x+7=15 2x+3×2=

  18-2x=2 15÷3+4x=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3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4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5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4)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5)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菁选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这四个练*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 。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 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菁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 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 ”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 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将永远警示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7)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这四个练*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这四个练*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8)

——大班数学教案:单数双数范文五份

  设计意图:

  数字对幼儿来说是空洞枯燥,但幼儿对生活中的物品充满了乐趣,于是我将一个个的数字融入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是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依据:《指南》提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尝试操作,能熟练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小树叶》、玩具小火车。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树叶、小猫小狗图片、纽扣、瓶盖)依据:《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序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同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废旧品,让幼儿在有效的探索中充分发展。

  活动重难点:

  正确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知道两相配的是双数,余下的一个不能两两相配的是单数。

  依据:《指南》指出5-6岁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新知,让幼儿找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

  1、出示挂图,让幼儿感知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2、幼儿分组操作(小猫小狗图片、纽扣、瓶盖废旧品),尝试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三)开火车体验学数学快乐,结束教学。

  依据:《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教师应充分运用废旧品,让幼儿在有效的探索中充分发展。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幼儿活动中,我让幼儿报数,之后说请单数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然后问我什么是单数?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理解。《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构思了认识单数和双数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游戏,要求幼儿能迅速区别出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初步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区分单数和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圆点卡片若干张。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幼儿动手操作

  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两个两个放在一起,有一个没有找到朋友的是单数。两个两个放在一起,都找到朋友的是双数。

  三.游戏。

  1.抱一抱。

  2.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

  3.找自己身上的单数,双数。

  4.找活动室里的单数双数。

  四.结束

  游戏《开火车》。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大班幼儿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但对单双数的认识还有各种问题,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有趣、有效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2.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总结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区分10以内单双数

  难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总结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个纽扣、各种形状的图形塑料片若干、ppt、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探索游戏,激发兴趣

  1.游戏大把抓扣子,认识单双数。

  请幼儿大把抓到扣子后,数一数扣子的数量,选择相应的数字卡片。

  2.幼儿探索,发现问题。

  什么样的是单数?

  什么样的是双数?

  通过让幼儿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请幼儿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两个两个的数,剩下一个的是单数。两个两个的数刚好的数完的是双数。

  二、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1.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让幼儿合作探讨,判断图形塑料片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单双数的排列规律,最后得出结论。

  10以内的单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

  三、游戏我是小法官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精美的动态PPT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中的物体是几个,单数还是双数。

  小矮人——7——单数 小猫——6——双数

  蝴蝶——2——双数 兔子——3——单数

  拿花小猫——4——双数 苹果——9——单数

  星星——10——双数 小鸟——8——双数

  四、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当老师说双数时两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当老师说单数时一个人蹲下来。

  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结束本节活动。

  活动延伸: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说目标:

  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说重难点:

  活动的重点为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难点是理解并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的动物卡片和火车票若干。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出,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1。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 "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


解简易方程数学教案范文五份(扩展9)

——小班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份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发现实物的特征,并能根据实物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分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4种水果(苹果、梨子、猕猴桃和橘子),4种零食(糖果类、牛奶类、饼干类水果冻类)。

  2、大筐2个,托盘8个,贴有标志的托盘20个。

  3、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陈老师今天买了很多的东西要带你们去秋游,开心吗?”

  幼儿按照男女不同排成两队。

  师:“现在陈老师请你们排成两队,男孩子一队、女孩子一队我们到大教室里先把去秋游的东西准备起来。”

  二、按照水果的名称进行第一次分类。

  1、出示水果让幼儿认识。

  教师将自己水果拿出来让幼儿认识。

  师:“老师买来了很多的东西,你们看看这些是什么?”(幼儿自由讨论)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你来说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给水果分类。

  师:“我们现在和这些水果宝宝来做个好玩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这些水果宝宝分一分,苹果跟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幼儿操作完后问:“你是怎么分的?”(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

  小结:刚才他的这样分水果是根据水果的名称不同来分的。

  三、根据零食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第二次分类。

  1、出示零食教师一一出示零食让幼儿认识。

  师:“除了这些水果外,陈老师还买来了很多的小零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自由讨论)

  师:“好多好吃的零食,你们喜欢吗,你最喜欢吃那种零食?”

  请幼儿找找老师手中食品的好朋友。

  2、个别幼儿给零食分类

  师:“我们要跟这么多的零食玩游戏啦,谁来把这些零食分分家,好朋友和好朋友在一起。”

  幼儿操作完后问大家:“你们说一说他是怎么分这些零食宝宝的?”(个别幼儿回答)然后问分的那个幼儿:“现在你告诉大家你是根据这些零食的什么特征来分的。”

  小结:他们这样QQ糖跟棒棒糖在一起,纯奶和酸奶在一起……,是根据零食的种类来分的。

  四、幼儿集体操作,第三次分类

  1、教师讲解操作的方法

  师:“这里还有很多的零食和水果要和大家来做游戏,请你们一起合作帮它们分分家。现在请四个好朋友一组,我在每一组的中间放了一大筐的水果和零食,在旁边放了几个小筐,请你们把它们分分家。

  2、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3、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检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分别请两组的幼儿上来跟大家一起检验。

  五、游戏《找朋友》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师:“这里有好多的水果宝宝和零食宝宝跟你们做朋友。”

  帮个别幼儿带上胸饰问:“你现在是什么宝宝了啊?”(我是苹果宝宝)

  师:“对了,你说的真好,现在你们带上什么胸饰就是什么宝宝了。我现在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给这些宝宝分一分,鼓声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去把一样的朋友拉在一起,鼓声一停的时候看谁又快又对。”

  2、幼儿游戏一次,教师或幼儿去检验。

  3、游戏数次后结束,幼儿**室。师:“我们玩的真开心,接下来还有更高兴的事情,我们**室检查完3组的实物后,装好后就可以去秋游了哦!跟老师们说再见吧。”幼儿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教案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教案准备:

  1、ppt课件:天*的介绍。

  2、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教案过程:

  一、感知轻重

  1、出示两个沙袋大小相同,一个轻(棉花),一个重(豆子)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2、请个别幼儿上来掂一掂,再说说,哪个沙袋重?哪个沙袋轻?

  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轻重。

  二、初步认识天*

  1.课件演示告诉幼儿天*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

  2.幼儿园教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天*的`变化

  1、让幼儿观察天*的变化,并说说:天*有什么变化?

  天*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2、看图分辨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比较体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五、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教学内容: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

  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仪器:

  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

  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大小、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大小‘长短”、“高矮”。

  (1)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

  4、小结

  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大小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小班数学:

  上下关系

  活动目标:

  1、判断上下的空间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2、学*用上下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活动重点:

  判断上下的空间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活动难点:

  学*用上下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活动准备:

  玩偶小狗、学*单每人一份、彩笔每人一份、投影仪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玩偶小狗互相问好。

  二、基本部分

  1、游戏:跳跳跳

  教师拿着小狗跳到桌子上、椅子下、电钢琴上(引导幼儿说出小狗跳到桌子上。小狗跳到椅子下的.句子)

  2、游戏:玩一玩

  小狗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请幼儿上台来说说想让小狗跳到xx上或者跳到xx下并用手把它拿到说的地方。

  3、游戏:你来说,我来做

  教师发号施令小朋友们做如:小手放在小腿上,小手放在桌子下,小手放在小脚上,小手放在椅子下等

  三、操作练*

  1、引导幼儿看图出示学*单

  图上画的有什么?分清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

  2、交代要求,幼儿分组练*。

  3、作业评价

  四、活动结束

  整理物品。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托班数学教案球宝宝来做客

  教学目标

  认识圆形和椭圆形,会辨别圆形和椭圆形。

  学会数一数,学记圆形和椭圆形的数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