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

  尝试反馈,巩固练*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法。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

  尝试反馈,巩固练*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

  *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法。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

  教科书第12页练*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法。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1)

——七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④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课本p59:1,2。

七年级数学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学生学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出示练*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提问

  (出示投影1)

  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口答)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

  (二)讲授新课

  1.例2 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

  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惯.

  2.尝试反馈,巩固练*(出示投影2)

  计算:

  ① ;

  ② .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

  3.例3 计算: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

  思考:容易看到 , 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尝试反馈,巩固练*(出示投影3)

  计算:① ;

  ② ;

  ③ ;

  ④ .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本上.

  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 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 与 的区别; , .计算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教法说明】*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

  (三)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

  【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

  (1)计算① ; ②

  ③ ; ④ ;

  ⑤ .

  (2)已知 , 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

  ① ; ② .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七年级数学教案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1节《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及组成是学*本节单项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数到式的变形是一个由质到量变化的抽向思维。学生对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2/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为让学生体验单项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教学。

  学法:针对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单向式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知识、感受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让学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学*经验轻松解答,对整节的学*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分2部分)

  单项式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能用字母表示是数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观察-猜想-验证-自主学*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单项式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回顾旧知)计算: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体积为()。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

  (4).数n的相反数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成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走入文本,自主学*)我们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也许一样,也许不一样.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给出了他们的说法,这样大家可以借助教材55页第二自然段-四自然段内容来验证一下.大家先独立阅读学*,然后前后每4人为一组相互交流,体验自己的收获,认识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弥补.这一设计,主要目的是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的氛围,形成新的学*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的知识经验.”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这个情感目标.同时对于学生的收获及时地整理,使获得成就感.

  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练*

  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x;

  (6)-xy2;(7)-5。

  △这安排是为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寻求认识单项式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节范例教学,练*反馈:

  范例学*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为()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1.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所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我马上让学生模仿解题尝试练*: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2b。

  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3、填空:

  (1)单项式-5y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单项式a3b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单项式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

  (4)单项式-5πR2的系数是___,次数是___

  学生接受单项式的定义不是很难,但是做到判断无误却很困难,需要通过练*,反复强调单项式判断标准及单项式中的系数和次数的不同和概念中要求,比如只有字母的系数的不是1就是-1,单独一个字母的指数是1等知识出现的思维错觉必须学生通过甄别、理解,逐步提高准确度和熟练度.同时及时总结提升经验.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让学生形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学*方式。当学生把所获得的数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联系时,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数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学*方式是必须的。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合作交流等学*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教案4

  一、课题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是正、负数?

  2.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

  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 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即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

  例1

  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

  例2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课堂练*

  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

  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练*设计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2.填空题:

  的数是______,在分数集合里的数是______;

  (2)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

  3.选择题

  (1)-100不是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四)课堂练* 练*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了,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使数学学*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得别的学科容易学*.显然,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地传授.本课中,我们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两点: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2.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七年级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合作学*

  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

  (教师可多举一些*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议一论

  P163课内练*1

  P163课内练*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如:

  在*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3

  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2)

——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教案1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面图形):“我是*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 (2)圆柱 (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和海*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面为界线,高于海*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

  1、练*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xxxx。水结冰时的温度是xxxx。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七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负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按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1、重点:正数、负数有意义,有理数的意义,能正确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2、难点:对负数的理解以及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某市某一天的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3、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四、课后作业:课本P5*题1。1A第1、2、4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4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合作式学*,探究式学*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y=10

  2-+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y=10

  2-+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 -y

  y

  上表中哪对-、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用坐标表示*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

  设计意图:几道练*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题,将学生水*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

  此练*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7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再由视图想到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较大的挑战,顺利地完成教学,对今后学*兴趣、信心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对教材做如下设计: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

  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教科院**光老师:

  1、周六研究课的定位:本学期的周六研究课不再是一节公开课,而是为解决我们在*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开设的研究、研讨课。

  2、在*日的教学中,不少学校和老师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学生听明白的多,学会的少。究其原因,是我们只注重了终端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另外让学生学会学*数学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的任务之一。这两节课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王长山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思考、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于坤老师抓住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处处让学生参与到学*探究活动中,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作法,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让学生探究、讨论,如果讲解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就用讲解法,讨论交流能引发思维的就用讨论法,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另外一定要突出数学自身的特点,在我们的老师的课上,多数老师在一节课的结尾都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对本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这样做就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了整体认识。另外不少老师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严格的解题步骤等作法都值得发扬。

七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练*,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面和低于水*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数。

  分析 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 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 +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一、 教学目标

  1、 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正负数的意义。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 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类型的数呢?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高出海*面8848.13米,我市某天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

  请学生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师: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板书:1、1正数与负数]

  (二)新课教学

  1、 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 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 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 风筝上升10米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 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

  1、 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1,2,3

  2、 补充练*

  (1)在-2,+2.5,0, ,-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

  (四)小结

  1、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

  教科书第12页练*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消元法;

  2、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重点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2、*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学生思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知识.

  探究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级里交流解法.

  解法一:①+②,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①,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①-②,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①得:4x=1000-4y,代入②,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零时,用代入法较方便;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方便.

  练*1: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它的解法.你会怎样解呢?(第1,2小题完成后再出示第3小题.)

  (1)

  (2)

  (3)

  第1小题用代入法,第2小题用加减法,都很明确,第3小题有争议.全班分成两部分.1、2大组用代入法做,3、4大组用加减法做.比较两解法的简便程度.

  反思:当方程组中任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是1,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经过变形利用加减法会使解法更简单.尝试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复杂数量关系?

  练*2:教科书第111页练*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空间,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3)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优选【五】份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题6.3.3第1、2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2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行线的性质和*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2)初步应用.

  练*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2.练*:

  (1)课本P5练*.

  (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五、作业

  1.课本P9.1,2,P10.7,8.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2.∨

  二、1.∠AOF,∠EOC与∠DOF,1602.150

  三、1.(1)分别是50°,150°,50°,130°(2)分别是49°,131°,49°,131°.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

此练*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4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P58-59

课型:新授

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过程

1.学*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a2b)?(2ab)3=

(2)(-2x2y)2?(-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问题: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am长,第二天修筑长bm,第三天修筑长c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m2.

因此,有=。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计算:

(1)(-2x)(-x2?x+1)(2)a(a2+a)-a2(a-2)

2、练一练

(1)5x(3x+4)(2)(5a2?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

对照学*目标,通过预*,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练*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6a2-8ab( )

(2)(3x2-xy-1)?x=x3-x2y-x( )

(3)m2-(1-m)=m2--m(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A.-1B.0C.1D.无法确定

4、计算(20__贺州中考)

(-2a)?(a3-1)=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3. 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行的条件.

4. 会用直线*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行.

5.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直线*行的条件.

难点: 直线*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问

复*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行

(3) 在同一*面内, 不*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了*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行线的过程,

如果∠4+∠2=180°, a∥ 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AB ∥CD.

又因为 ∠3+∠1=180°,

所以 AB ∥ EF.

从而 CD ∥EF (为什么?).

课堂练*: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B. 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 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D.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

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 BC*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行吗?

为什么?

(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题5.2 第1,2,4题.

补充练*: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

于 E、F,EG*分∠ AEF ,

FH*分∠ EFD EG与 FH*行吗?为什么?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4)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均数

  ⑷a和b两数的*方差与这两数*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均速度=

  所以*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方;

  (6)a、b的*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5)

——七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④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课本p59: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学生学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出示练*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提问

  (出示投影1)

  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口答)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

  (二)讲授新课

  1.例2 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

  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惯.

  2.尝试反馈,巩固练*(出示投影2)

  计算:

  ① ;

  ② .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

  3.例3 计算: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

  思考:容易看到 , 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尝试反馈,巩固练*(出示投影3)

  计算:① ;

  ② ;

  ③ ;

  ④ .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本上.

  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 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 与 的区别; , .计算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教法说明】*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

  (三)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

  【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

  (1)计算① ; ②

  ③ ; ④ ;

  ⑤ .

  (2)已知 , 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

  ① ; ② .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1节《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及组成是学*本节单项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数到式的变形是一个由质到量变化的抽向思维。学生对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2/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为让学生体验单项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教学。

  学法:针对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单向式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知识、感受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兴趣: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菁选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活动内容:复*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题1.4中所有*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

  尝试反馈,巩固练*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法。

  学*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兴趣.

  学*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7)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0份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题9.2第1题(1)(2)第3题1、2。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活动内容:复*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题1.4中所有*题。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方差公式吗?

  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果

  2.(1)叙述*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3.判断正误: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x29;(×)

  二、新课:

  运用*方差公式计算:

  (1)102×98;(2)(y+2)(y2)(y2+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

  (教科书5页练*)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

  课本P9-1,2P10-7,8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似值的'运算?

  在*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似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教科书第6页练*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题1.1第3,6,7,8题

  3,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教科书第5页练*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8)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实用五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

  练*: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和海*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面为界线,高于海*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

  1、练*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xxxx。水结冰时的温度是xxxx。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

  例1 (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 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

  1.填空:

  (1)+1.3的是______; (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 (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1)如果a=-13,那么-a=______;(2)如果a=-5.4,那么-a=______;

  (3)如果-x=-6,那么x=______; (4)如果-x=9,那么x=______.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基础和学*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0,|b|<1<|a|.-a,-b分别是a和b的,数轴上表示a和-a,b和-b的点都关于原点对称,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分别相等,用这个性质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它们的大小也就排列出来了.< p="">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b<1 < p="">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学*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9)

——七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以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激发学生学*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美,同时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以及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像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

  问题:观察下列几幅图片,大家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出示世博建筑物、奥运会开幕式鸟巢烟火、飞机、蝴蝶、窗花等图片)。

  (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对称给人以*衡与和谐的美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里,你*时有注意到吗?

  (2)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吗?

  (3)你能利用手中的彩纸,剪出具有对称特征的图案吗?

  二、动手操作,教师组织,合作交流,归纳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生互动操作设计:

  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观察图形,讨论其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各种美丽对称的图案,展示出来,可以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我们把这条直线看作轴),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比如在生活中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有:飞机、风筝、汽车等。

  1、经过学生讨论,找到特征后,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出示教材图片,下面的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概括这些特点吗?

  学生观察图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归纳。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主体探索、教师引导,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分线的概念

  1、△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和直线MN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行分析操作过程,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点A和A′是对称点,可以设AA′与对称轴的交点为P,将△ABC沿MN对折后A与A′重合于是有 AP=PA′、∠MPA=∠MPA′=90°对于其他的点也有类似的情况,于是可以发现,对称轴所在直线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

  2、鼓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发现数量关系并进行交流,同时给出线段垂直*分线的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3、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类似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四、师生合作,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1、出示生活中各种美丽的标志,如汽车标志,交通标志,数字,字母等等

  先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每个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点吗?你还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学生交流动手操作,标出一组对称点,找出每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师生交流心得和方法。

  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为下一课学*垂直*分线的画法打下基础。

  2、利用以前认识过的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行四边形,梯形等,以这些图形的任意一条边所在直线做为对称轴, 找出对称点,自己设计和创作轴对图形或是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并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五、 归纳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线段垂直*分线的概念;

  (4)轴对称的性质。

  2、你还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六、布置作业、下课

  作业: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对称的美。

  【教学板书】

  12.1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1)沿直线对折(2)两侧能够完全重合

  2、轴对称

  3、垂直*分线

  (1)过线段中点(2)垂直于这条线段

  4、轴对称的性质

  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1、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

  3、抽象出这类*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从“轴”字出发。

  5、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并通过说一说、指

  7、一指

  8、画一画。

  9、深入认识对称轴。

  10、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

  11、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3、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14、判断**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1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1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56—61页内容

  教学资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想想做做2所要求的字母一套,小剪刀,彩纸,水彩画颜料,钉子板等等

  一、 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物体,不过只有一部分,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枫叶、蜻蜓、天*等物体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猜中就出示物体的全幅图)

  师:是啊,这些物体可真有趣,你知道它们有趣在哪里吗?

  (让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的,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设计意图:有趣的“猜一猜”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些物体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同时也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 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物体的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特征的吗?

  (多媒体出示***、飞机、奖杯,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小结)是的,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吗?

  (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师:如果把上面的物体画下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

  (多媒体出示按***、飞机、奖杯的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我们小朋友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选一个,对折,然后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选三人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师: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指名说)

  小结:是啊,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3、识别,加深体验

  师: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娃娃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找一找,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组织大家讨论,不确定的可以动手折一折,然后全班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轴对称图形图形整理出来,分工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折一折,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种对折的方法?

  (指名一组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小结:要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只有一种对折的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的方法,正方形有4种对折的方法,这个特殊的五边形有五种对折的方法,而圆有无数种对折的方法呢!不管是一种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第一层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进行感知,第二层次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4、训练,巩固特征

  (1) 完成想想做做1,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勾,并且用尺子画出一条虚线来表示你准备怎样对折,全部完成了,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全班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2,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出生活中的许多轴对称图形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许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找出这些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吗?

  (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勾,如果不确定,可以拿出相应的字母折一折,完成了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5,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轴对称图形真是随处可见,你们看,这些是什么?对,**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下面的**,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是轴对称图形吗?

  (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勾,完成了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全班交流)

  (4) 完成想想做做3,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请小朋友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画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画又快又好!

  (独立练*,全班交流)

  三、 做一做——内化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了、找了、画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好吗?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工具做,也可以自己想法做,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做出的图形美!

  (小组活动,完成后,请一组到实物投影上展示,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四、 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的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多媒体播放)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有兴趣,电脑课时,可以上网查阅。

  设计意图:数学因为其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才能体现其生活的价值。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五、 说一说——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 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4、6

  2、 收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最好是同一系列的,如:都是建筑的,或者都是交通标志的,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得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得特点,找出相应得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得特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出轴对称图形得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纸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得图片,请大家欣赏,在欣赏得同时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1、屏幕出现图片

  (1)自然景观图片

  师:这景色美吗?

  生:美

  师:大自然得景色很美,而且还很有特点,聪明得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得特点设计和建造了一些美丽得建筑。

  (2)轴对称建筑图片

  师:你看到得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

  师:我们得生活中经常也可以看到具有这种特点得物体和图形。

  (3)生活中得轴对称图片

  师:剪纸是我国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剪纸图片

  2、对图形进行概括:

  师:你们所看到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生: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有一种对称美。

  师:上面这些图形给我们一种对称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这种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到底什么样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得问题。

  二、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1、师:我们来做个实验,先看大屏幕老师怎么做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得长方形纸和剪刀,向老师这样也剪出一个简单得图形。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剪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这个图形得两边一样,中间还有一条折痕,

  师: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轴对称图形。

  师:能用你得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特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