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完成练*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完成练*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阅读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1)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西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并通过例1和例2介绍这些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另外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k(一定)。引导学生学*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说教法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例1利用小区收水费的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在单价一定的前提下水费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用表格分户把用水量和水费对应起来,使学生一看就容易发现“用水量扩大几倍,水费就扩大几倍”的变化规律。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学*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比较,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科书仍然用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小麦和面粉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引出图像,教科书只作了在方格纸上描小麦质量和面粉质量对应点,并连线表示两者之间正比例关系的方法提示,而正比例图像包括描点、连线等步骤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要的结论教科书都没有将结果写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来。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是正比例的意义,我让学生根据两个具体事例通过讨论交流,从三个方面得出概念的内涵。其次,正比例图像教科书不仅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同时还通过问题“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向学生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其图像去探究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

  六、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七、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通过复*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欲望,增强学*积极性。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讨论、探索,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就可以归纳数量之间隐含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教学课堂活动

  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学*的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从常见的数量关系复*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沟通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本节课的学*;同时采用了准备题和新授课用同一个表格,只是表格的数据和列数增加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有所研究,只是这节课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层次更深而已,在教学例1时,从多方面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表中的规律,并且还通过多个例题找规律的方式,增加规律的说服力,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也比较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在“试一试”环节鼓励学生用例1的研究方法尝试研究,这样不仅使两个例题的教学形式有所变化,而且从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方法。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2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学*效果很好。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44、4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标中的陈述如下: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规律,制定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准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通过思考,正确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正确的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4、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体会函数思想。

  四、在本节课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既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比例的意义是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冰冷的美丽成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教法学法如下:

  1、学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呈现学*、反馈、展示的学*方法。

  2、教法:

  巧妙创设情境,设计以点带面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学*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落实。

  六、为有效达成学*目标,评价设计如下。

  1、根据具体实例和表格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目标达成检测、知识拓展和作业1、2的题目,通过提问、学生表述来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根据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写出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对目标2进行评价。(纸笔评价)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情况来对目标3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4、根据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对目标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在此叙述是索然无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陈述,将会在学*预案中体现。评价设计会像傲雪的红梅一样,镶嵌在学*预案中,绽放独有的美丽。

  七、学*活动预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一首诗来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及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从“听取蛙声一片”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来青蛙好多呀!同学们,一只青蛙几条腿?两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也和我们今天的学*内容有点联系呢,看谁到最后有所发现。

  这样的导入,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数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条数

  4条

  8条

  12条

  16条

  …

  2、观察表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也许会从左向右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

  学生也许会从右向左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腿的条数随着青蛙的只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一种量随着另一种发生变化,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两种量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腿的条数和青蛙的只数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学生会发现,

  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这说明两者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板书:变化规律一致。

  (3)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此时,学生也许会从纵向的观察中发现,青蛙的只数是腿数的四分之一或腿数是只数的4倍,两者之间的商或者比值是不变的。

  不变,在数学上称为一定。

  板书:比值(商)一定

  3、此时,依据板书小结,两种量具备了这样的三点特征,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量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板书:正比例关系

  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世界中“变与不变”奥秘中的一种。

  板书:正比例的意义变与不变

  4、通过观察、思考、展示和反馈,学生对正比例意义这一抽象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通过反馈质疑,明确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是正比例关系。

  5、小结。

  通过两个实例,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较深的认识,及时的小结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回忆例子,结合板书,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上述学*过程,由形象到抽象,通过对观察、分析、讨论情况的评价,初步达成目标1和4。

  6、引导学生用字母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通过刚才的实例,学生会发现,用语言来叙述正比例的意义,很麻烦。数学,是一种简洁的美。怎样能够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呢?回忆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对,用字母表达式。正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项,X表示比的后项,K表示比值。请同学们写出来。

  板书:=K(一定)

  依据学生写的情况,对目标2进行评价。

  7、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交流。

  通过对交流情况的评价,达成目标3。

  为了更加有效的检查学生的学*情况,设计目标达成检测如下:

  (三)、目标达成检测

  1、出示表1和表2,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情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对这两个表格,结合正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想法?

  此题的设计重在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才是正比例关系。当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时,肯定是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断出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关系。从而简化思维的过程,便于理解掌握。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袋水泥质量一定,水泥袋数和总质量。()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第2小题需要学生注意,减数一定,减数是被减数减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关系。

  (四)知识拓展

  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师:你们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别测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长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长/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运用物体的高度和物体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来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下研究吧!

  课堂要成为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探究的欲望是火热思考的桥梁。

  此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和相关问题的解答,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循序渐进中,进一步完成目标1和4。

  (五)小结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此环节重在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去发现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回到课始的那首诗,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点联系呢?稻花香里说丰年。对了,稻花飘香,预示着农民的辛苦劳作将有一个好的收成。常说,付出和收获要成正比,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学*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取得优异成绩!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第1、2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每一个细胞都翩翩起舞,让课堂散发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达成学*目标。

  八、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变化规律一致

  正比例关系

  3、比值(商)一定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4

  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题,在反复的练*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积极性,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练*设计,具有坡度,深化拓宽了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5

  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这课,对我感受很深。

  一.结合生活实际

  周老师利用学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为新课后区别判断正比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轻松自如,具有大师风范。周老师利用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发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周老师点出了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练*设计具有阶梯性

  周老师自从引出正比例定义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数量变化进行判断;其次出示文字叙述题进行判断;最后利用带有字母的等式进行判断。练*设计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我觉得在某些环节有点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义后,应该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在做练*时,第一题填空题和最后一题深化题不要马上让学生齐读,应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说一说。在教学正比例时最好和斜线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二、学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正比例之前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的《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我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六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首先是这节课的教学背景,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系统学*函数的开始。提起函数,可以简单的说:函数是一种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反映两种数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而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也是当中最简单最线性的关系,其实在学生以往的学*过程当中,比如说探索规律,还有对数量关系、运算公式的学*,包括字母表示数以及统计图、统计表的认识,以及比和比例等内容,都为学生学*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正比例意义的学*将直接为反比例意义的学*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乃至于将在初中系统的学*函数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学情分析

  刚刚谈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外从学生的学*情况来考虑,在课前访谈中,通过学生对于涉及的两种相变化的量思考的时候,还能够结合自己充分的生活经验,举出了大量实例。比如在访谈中,当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说:大树生长的高度跟它生长的年份相关系,还有的说一天当中气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等等。这些展示出了孩子对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变化现象的关注和探究的兴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学生面对正比例的学*角度来看,这方面的学*还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的,因为从研究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孩子对以往的数量关系,包括一些运算公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说路程、时间、速度这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应该说孩子比较熟悉,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正比例的意义是要从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分析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对两个变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因此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将从以往的静态过渡到今天的动态观察分析,乃至于抽象概括上来。这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二、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关于正比例意义的学*,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描述正比例意义的一段文字,还是说仅仅让学生能够记住关于正比例的关系式,或者说能利用正比例意义,利用关系式进行判断等等。能做到这些就够了吗?经过思考,不难发现,事实上这些仅仅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层面,学生学*正比例的意义,应该在系统地认识所谓函数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展开,其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学生以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应该在变化当中寻求对应关系,在对应中确定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说与以往观察的角度不同的理解,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基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抽象性,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取文字、表格、关系式和图像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有意义的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判断。

  2、在借助多种形式理解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初步的函数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教学难点比较突出,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征来丰富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五方面是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情境引入,初步感知,二是联系实际,建立意义,三是巩固练*,促进理解,四是质疑总结,拓展延伸。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首先是课堂的起始阶段,从情境引入,初步引发学生对两种相关联量的感知,出示这样一个实际的调查表,是一个男孩的体重变化情况,从出生到七周岁,当然这个表格的出示可以用动态的形式来呈现,随着出生后年龄的变化,而逐个出示与之相对应体重的具体情况。当观察表格之后,明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引发孩子具体观察里边的数据,当然这个过程学生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小男孩的体重是随着他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产生两种相互依赖的相关联的量这样一层含义。而后是引导学生继续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比如说刚才所提到的课前调研到的:树木生长的高度与年份的问题,包括孩子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充分举例,老师适时的呈现关于这个树木生长的话题,以曲线统计图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图像当中所反映问题的初步思考。

  刚才的两个情境,其实并没有直接进入典型的正比例关系这样一个话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只要是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并且充分感知,大量实例证明两种相关联的量在我们现实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以上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

  2、联系实际,建立意义

  第二是联系实际,建立意义的过程。首先呈现的是两幅表格,第一个是关于老师步行回家的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还是以动态的逐个逐列的呈现形式来进行,老师步行回家1分钟80米,2分钟140米,一直到8分钟提出明确的与之相对应的问题:8分钟行多少米?第二个表格是国庆时三军仪仗队通过***受阅区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形式大致相同,但是观察两个表格,可以明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完成表格填空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都是关于步行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为什么第一幅表格不能确定准确的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而第二幅表格却通过推算、简单的思考,能够确定出准确的路程呢?

  那么,通过具体的观察、讨论,学生们可以明确的意识到虽然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仔细观察,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据,我们也可以明确的发现,三军仪仗队通过***受阅区的时候,他们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也就是能够算出准确的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当然这个素材的选取也是经过一定思考的,比如相关的还有一些信息也可以藉此机会给学生提供,比如说还是关于***受阅区三军仪仗队的通过问题,还有相关的信息,比如说每步行进75厘米,一分钟116步,通过***整个受阅区911步,分秒不差这样一个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中也可以结合丰富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包括可以进行以后的初步判断等等。以上是第一个表格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是想丰富学生的进一步感知的材料,准备以单价、数量、总价这组常用的数量关系来进行,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部分数据,一个是苹果的质量,一个是总价。1千克对应的是5元,2千克对应的是10元,3千克对应的是15元,这里突出的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直观的发现苹果的单价,并且可以利用学生获取的这样一些数据信息,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买6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呢?这里学生可以借助单价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确定出与6千克对应的点的位置,其实孩子可以借助刚才三个点的发展变化趋势,来推测出与6千克相对应的点的位置。而后可以进一步借助图像增进学生的理解,也就是还可以购买不同质量的苹果,而且都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价钱。无数多个点集合在一起,并通过连点成线,就更明确地发现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以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观点去认识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当然还可以涉及到更多的价钱,乃至于0千克的价钱,从而完善了学生对这条直线的一个明确的认识。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到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苹果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所关注的还是内在规律,这样就把数据信息和图像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为了实现从图像和表格的多种形式融合,将上述内容移植到表格当中去,从而初步实现图像和表格的进一步沟通。通过以上两个情境的具体材料,应该说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借助刚刚两个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对比和沟通,从而找到两个事例当中的共同点。当然孩子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老师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可以借助手势的形式来进行。比如说刚才所提到的两个事例当中,都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具体来说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手势),一种量缩小的话,另一种量也随之缩小(手势)。同时,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保持不变的。从而以文字和手势的形式明确正比例的意义。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关系式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都可以采用一个关系式来进行,刚才所涉及到的路程、时间和速度,总价、数量和单价都可以用字母的形式来明确概括,即y/x=k(一定)的形式。从而初步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对正比例意义的初步概括。

  以上这个环节给孩子提供了熟悉的情境,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努力地抓住了示例中两个量变化的基本特点,进而总结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促进理解

  课堂的第三大环节是巩固练*,促进理解。首先是利用表格的一个判断形式,表格中所涉及到的是关于总价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什么?是买3只笔的这样一个常量。这道练*题目的设计,努力克服掉了刚刚学生所形成的总价/数量=单价(一定)的思维定式,从而实现关注整个事情变化两种相关联量的理解,以及到底谁没有发生变化这样一个关注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训练表达的问题。

  第二个练*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判断经验,引导学生用连贯的、完整的话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判断下面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第①个练*很清晰,每分钟打字50个,请思考打字的总数和打字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是引导孩子初步形成判断正比例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步骤。当然学生也可以举出实例,具体的数据加以解释说明。第②个判断的题目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它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周长与边长之间固定不变的四倍关系这个常量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引发判断时应该注意关注对定量的思考。第③个是一本书有200页,每天读20页,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这里明显是总和一定,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至关重要的是看他们两种量行对应的比值是否一定,才能下结论。第④个是借助函数图像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判断。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判断大树的生长时间和生长的高度是否成比例关系。当然这里还可以通过计算去解决,也可以通过直观预测和推断来完成判断过程。到15年后,大树的高度是不再生长的,现在不能准确说它成正比例关系。

  4、质疑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质疑总结,拓展延伸。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开放一点的题目来进行,就是观察图中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这里还是以图像形式来进行的,引出香蕉和苹果两种水果的单价与总价之间变化情况图像,引发学生思考:这里学生的发现应该是开放的,可以借助直观的图像找到相对应的价钱,比如说香蕉3千克是24元,苹果5千克是20元等等找到单价,计算单价。也可以通过描述发展变化的情况,变化的规律进行准确地判断,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两种线,蓝颜色的线和红颜色的线倾斜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初步渗透所谓的一次函数y=ks,k值的倾斜角度的感知和理解。以上是课堂的主体环节。

  六、教学特色

  如果从教学特色来看,有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知识系统抓本质,二是注重多种表达促理解。

  以上只是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所形成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也诚恳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8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2)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优选【十】篇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八第3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完成练*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数量与时间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十一第2~6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完成练*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8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内 容 结 束 ]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九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

  y/x=k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10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课时: 第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买的千克数 1 2 3 4 …… 总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 )千克,总价( )元 ……;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师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新知 (一)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  1、出示例1表格 2、提问:这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  : 时间= 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五、巩固练*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2、做练*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禹城市十里望中心小学   张 静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3)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5份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总价、数量;

  (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根据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 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板书)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师:比较一下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很好。请打开书,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

  (生看书,并画出重点,读一遍意义。)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总结,举手发言。)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八第3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七第1~5题。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4)

——《正比例》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

  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顷产量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提问: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90,=90,=90,=90,

  让学生观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比值9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教师板书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一定?板书:=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1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5)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六年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

  1、完成练*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6)

——《正比例》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

  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顷产量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提问: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90,=90,=90,=90,

  让学生观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比值9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教师板书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一定?板书:=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1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

  1、对比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出示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提高

  1、 变式练*,出示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出示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实用5份(扩展7)

——最新《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意义这一内容是在教学完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了一个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表格,然后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观察中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即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进而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千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从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即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之后,我又出示了两个表格,即数量和总价的'变化情况表格、高度和体积变化情况表格,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三个表格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每个表格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最后,在三个例题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怎么说呢?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数学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这节课,是在学*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也为下一步学*反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知识的.来源。这节课的教学,我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提高了学*的效率。

  2、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

  3、在合作中感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试探练*后,又加了一组巩固练*,这组练*,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3个题,让全体学生巩固了新知;接着又通过一个生活趣味题,让全体学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又设计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题,将课堂气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让学*能力强的学生学有所进,整个练*将全班上中下各类学生都调动起了相应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任务。

  我的这节课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非常感谢大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