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小组自主研究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预设:(1) (个);(2) (个);(3) (个);(4)3个 就是6个 就是 ,再约分得到 (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 个,3个人就是3个 相加。

  生2:3个 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六、扩展练*。

  1、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7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

  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这个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巩固学生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身高与影长的关系,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实践,可以发现:在同一时刻,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同时刻,由于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一个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测量时由于误差可能影响发现,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说明。这一活动也为以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了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还有少数同学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不清;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

  三、回顾小结:

  学生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教案9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

  基础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

  练*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

  1、完成练*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二十七的第8题,练*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提升学*水*,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教案2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时学*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六年级数学教案4

  一、注重指导学生复*方法,提高复*效率:

  1、指导学生巧复*

  数学学*中概念,公式,计算等等是很枯燥的。俗话说:"熟能生巧。"良好的复*方法是提高复*效率的重要途径。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的主动性,创造性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复*时要做到四点:第一是定调。给出复*“导引单”,学生依“纲”复*,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给法。对复*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第三是树靶。对复*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辨论,审视真伪。第四是立样。对辨论的结果给出是与否的肯定回答,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观点。

  2、指导学生定好学*计划

  复*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毕业考试的方向、内容和题形,明确复*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中去。

  首先我们用一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课本的内容,重在复*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相结合。学生在复*中注重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在复*中注重发现学生在综合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把遗漏点降到最低。然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把内容相关的单元内容分项复*。比如:数的复*,几何知识的复*等等。结合不同的复*内容。确定不同的复*重点难点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的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综合复*,,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在每一次综合复*中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3、指导学生摸索技巧与规律,提高能力

  能力测试是现代数学测试的主要方面,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复*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定期做一些计算练*及创新练*。知道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条件及应用题中的数学关系,归纳出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排除障碍;对一些看似复杂的难题,引导学生斩枝去叶,找出其核心部分,更快,更准地对题意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规定的答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醒学生切勿死记硬背,重在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摸索技巧与规律。

  二、注重研究教法,让复*省时、高效

  1、准确处理好集中教学与精讲的关系

  “集中教学是强化教学,它集中思想、集中时间、集中一切手段与方法,创造环境与条件,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根据这一原则,我觉得应该摆脱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打破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编辑知识体系,将那些基础知识重新编排、重新组合。通过超前集中、随机集中、综合集中,以及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综合等一系列双边活动使知识点、热点、重点具体化。这即夯实了基础,突出了重点,又给了学生新的感受。

  精讲是指对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引导,尤其是针对前面的自主复*活动和讨论过程中思而不解或有误的问题进行讲解,目的在于扫除学生的学*障碍,指引学*的途径,培养正确的学*方法。复*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而知新。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其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一般而言,复*时应精选学生*时漏缺的知识,精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精选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2、教师要准备好每一堂课

  不管是复*基础知识,还是复*重点,难点及要点;也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试卷评讲,教师都要对所授内容认真分析,精心准备。教师要在课下仔细钻研教材与新《课程标准》,要把握教材内容,善于提炼和归纳教材的知识要点和训练重点,要把握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复*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切不可抛开教材,大搞所谓的“标准化训练”,盲目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轻视对基础知识的复*。

  3、精心编排练*题

  我们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一点提出来,我觉得精心编排练*题是实施教学论断和反馈的好办法。要坚持每天布置适量的*题作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利用课余时间针对问题进行个别纠正,这一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贯彻了“因才施教",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复*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要在众多的复*资料中挑选和重心组织质量高、针对性较强的题目(题组),要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和当前的教改形势创造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

  4、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复*,及时评价

  复*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进行阶段性复*时,结合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专项训练,采用自主复*的形式,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强化运用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速度。学生不但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独立式学*,还可以自由选择学*内容与方式,自己控制学*进度和方向。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的主人。

  另外,总复*期间,六年级数学组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互相研究每节课怎样上,如何组织,采用何种方法,在上完每节课后,要用较少的时间及时交流课堂中的疑难点,处理方法,让教师迅速成长。在学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开展“四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制一本数学笔记,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提高复*效果。

  总而言之,采用自主复*的形式,可以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就象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师要及早精心安排,使学生的能量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结果。

六年级数学教案5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伴你成长》

六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8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均数,能够应用*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例1和练*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

  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练一练和练*十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内容。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与解释。如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出7月份哪项支出最多。第2题从我国的国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想到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较少,人口密度很大。练*十五第1题通过对应数据的比较,判断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二是看图估计或计算,如练*十五第2题根据拼盘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估计其他干果各占面积的百分比。第3题分别计算我国四个海域的实际面积。

  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现9个学生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5次,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

  第7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了众数,鞋店上周销售皮鞋中,25.5cm这个尺码的皮鞋售出的双数最多,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进货时要多一些这个尺码的男鞋。练*十六第1题配合例2的教学,男生身高的众数是153,女生身高的众数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说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即更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众数作为一种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时能起的作用。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

  例3要求学生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靠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

  例4求10个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均数,并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方法。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绩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

  练一练的教学不能偏重于求*均数和中位数,要把时间用在第(2)、(3)两个问题的讨论上。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中,有两个数据比其他数据小很多,所以*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用中位数代表9个家庭的住房水*比较合适。练*十六第2题的数据中,A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8秒,比其他飞机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数表示这8架飞机的飞行水*。如果A飞机不飞,其他飞机的飞行时间虽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都能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水*。第3题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的月工资比其他员工高出很多,教材让学生分别算出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均数比中位数、众数大得多,应该用中位数或者用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xx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时学*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

  基础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

  练*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

  1、完成练*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二十七的第8题,练*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提升学*水*,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时学*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一、注重指导学生复*方法,提高复*效率:

  1、指导学生巧复*

  数学学*中概念,公式,计算等等是很枯燥的。俗话说:"熟能生巧。"良好的复*方法是提高复*效率的重要途径。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的主动性,创造性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复*时要做到四点:第一是定调。给出复*“导引单”,学生依“纲”复*,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给法。对复*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第三是树靶。对复*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辨论,审视真伪。第四是立样。对辨论的结果给出是与否的肯定回答,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观点。

  2、指导学生定好学*计划

  复*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毕业考试的方向、内容和题形,明确复*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中去。

  首先我们用一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课本的内容,重在复*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相结合。学生在复*中注重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在复*中注重发现学生在综合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把遗漏点降到最低。然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把内容相关的单元内容分项复*。比如:数的复*,几何知识的复*等等。结合不同的复*内容。确定不同的复*重点难点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的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综合复*,,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在每一次综合复*中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3、指导学生摸索技巧与规律,提高能力

  能力测试是现代数学测试的主要方面,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复*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定期做一些计算练*及创新练*。知道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条件及应用题中的数学关系,归纳出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排除障碍;对一些看似复杂的难题,引导学生斩枝去叶,找出其核心部分,更快,更准地对题意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规定的答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醒学生切勿死记硬背,重在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摸索技巧与规律。

  二、注重研究教法,让复*省时、高效

  1、准确处理好集中教学与精讲的关系

  “集中教学是强化教学,它集中思想、集中时间、集中一切手段与方法,创造环境与条件,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根据这一原则,我觉得应该摆脱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打破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编辑知识体系,将那些基础知识重新编排、重新组合。通过超前集中、随机集中、综合集中,以及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综合等一系列双边活动使知识点、热点、重点具体化。这即夯实了基础,突出了重点,又给了学生新的感受。

  精讲是指对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引导,尤其是针对前面的自主复*活动和讨论过程中思而不解或有误的问题进行讲解,目的在于扫除学生的学*障碍,指引学*的途径,培养正确的学*方法。复*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而知新。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其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一般而言,复*时应精选学生*时漏缺的知识,精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精选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2、教师要准备好每一堂课

  不管是复*基础知识,还是复*重点,难点及要点;也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试卷评讲,教师都要对所授内容认真分析,精心准备。教师要在课下仔细钻研教材与新《课程标准》,要把握教材内容,善于提炼和归纳教材的知识要点和训练重点,要把握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复*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切不可抛开教材,大搞所谓的“标准化训练”,盲目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轻视对基础知识的复*。

  3、精心编排练*题

  我们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一点提出来,我觉得精心编排练*题是实施教学论断和反馈的好办法。要坚持每天布置适量的*题作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利用课余时间针对问题进行个别纠正,这一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贯彻了“因才施教",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复*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要在众多的复*资料中挑选和重心组织质量高、针对性较强的题目(题组),要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和当前的教改形势创造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

  4、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复*,及时评价

  复*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进行阶段性复*时,结合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专项训练,采用自主复*的形式,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强化运用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速度。学生不但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独立式学*,还可以自由选择学*内容与方式,自己控制学*进度和方向。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的主人。

  另外,总复*期间,六年级数学组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互相研究每节课怎样上,如何组织,采用何种方法,在上完每节课后,要用较少的时间及时交流课堂中的疑难点,处理方法,让教师迅速成长。在学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开展“四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制一本数学笔记,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提高复*效果。

  总而言之,采用自主复*的形式,可以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就象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师要及早精心安排,使学生的能量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结果。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伴你成长》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

  基础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

  练*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

  1、完成练*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二十七的第8题,练*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提升学*水*,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

  基础练*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

  练*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

  1、完成练*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二十七的第8题,练*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提升学*水*,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如何突破分数乘分数这个难点?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分再*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一、列式(要求只列式)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二、探讨怎么算,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三、进行验证:

  1、老师出题:1/2*1/5=?5/8*1/4=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2、进行总结:你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怎样算?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如何用以上的法则去学*分数乘整数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4、出两道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六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材分析

  已经学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再来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题准备

  老师活动:

  一、复*引入

  (一)复*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

  (二)复*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8∶4和2∶1这两个比。

  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你是怎么想的?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4∶21=(147)∶(217)=2∶3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18)∶(18)=3∶4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

  化简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值:求出商。

  25∶100

  4.2∶1.4

  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读作四分之

  三、巩固练*

  (一)化简比

  (二)选择

  (三)思考题

  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四、课堂作业:《伴你成长》

  学生活动;

  口答。

  约分:

  通分:

  3∶28∶47∶2127∶95∶2516∶424∶52∶1

  (比值都相等)

  (前项和后项都不同)

  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

  (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

  8∶4=84=(84)(44)=21=2∶1

  (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

  8∶4=2∶1

  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演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6∶10∶0.3∶0.4

  12∶21∶20.25∶1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2)21∶20(3)7∶10

  教学反思:化简比中小数与小数的比学生掌握的不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设计意图】学*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二、整理复*,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巩固:

  1、练*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课。(教材第55~56页练*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图做成教具,以供教学演示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

  1.做教科书第1页复*的第(l)题。

  先让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整

  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做教科书第1页复*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同分母分数相加,而右边的题三个分数是相同的,同样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力。

  教师:像右边的题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的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分数乘以整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根据学生说的题意出示准备好的教具。

  教师:每人吃了干块,要求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计算过程。

  用加法算:++===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能根据整数乘法的列式方法列出这道题的乘法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乘法算式。

  用乘法算:3

  教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相同加数。)

  算式中的3是什么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教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让学生先按加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乘法算式的后面写出计算过程。

  用乘法算:3=++=

  教师:分子上的2十2十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3。)

  教师接着把计算过程写完。

  用乘法算:3=++====(块)

  2.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计算过程、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如果用乘法代替加法,只看3和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概括出书上的结语: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教师说用以后计算分数乘以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同时指出,为了计算简便,上面的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可以这样写。

  3.做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使学生明确求相同分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似用乘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分数乘似整数的意义。

  第2题、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再说一说分数乘也整数的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怎样使计算简便。对8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先约分,要提醒学生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由于的计算结果是假分数(),一般要化成带分数()。同时说明。以后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乘得:结果如果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的第1题。

  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一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引导学生回忆在整数计算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现在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也要用乘法计算。

  3.做练*一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还可以让学生把(1)、(2)两题进行对比,说一说(1)和(2)的异同,使学生明确(1)和(2)都是求3个,都要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求的是用法的具体数量,要注明单位名称吨;(2)求的是用去的煤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不带单位名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材第67、第68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长方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3.*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小结:*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3)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圆周曲线就变成一条*似的直线段了,用这样的小块拼摆的图形就更*似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似看作线段,其中的一份是个*似的三角形,

  (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

  拼成长方形:

  老师说明: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长方形。

  出示教材第67页上面的图加以说明。

  拼成的*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3.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板书: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老师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方,再与π相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直接写出得数。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0.22=0.72= 0.9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4.一个圆桌桌面的直径是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四思维训练

  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491625364964811000.040.490.81

  2.12.56*方分米28.26*方分米1256*方厘米28.26*方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