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数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垂直方向的*移。本单元学*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移、再向下*移、再向左*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体会文章内容情感,指名读、范读、自由朗读等达到不同方式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朗读的方法使孩子会读书。

  2.通过读文、组词、用词说话、 讨论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在反复练*中巩固认知,做到会认会写会用,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达到规范、端正、整洁。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法学法:

  1.示范朗读,引导点拨。

  2.看图、想象与品读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的我们刚刚学到的《秋天到》这首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解题

  1.读课题,“秋游”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2.拓展:春天,我们到郊外游玩叫什么?在天朗气清的秋天里能去郊外游玩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齐读课题。

  3.孩子读了两遍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带着问题读书,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插图,由远及*,由上至下,你都看到了什么?天空什么样子?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田野上同学门在干什么?

  (用“有的??,有的??,有的??。”回答)

  瞧!读书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呀!让我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自学生字。3、想想我们提的小问号,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预*的时候我们标出了小节,画出了生字词。让我们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吧。

  指名读,评价。

  听你们评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篇课文了。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板书。其实,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告诉了我们课文主要讲的事情。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课件比较:天气凉了和天气渐渐凉了,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准确?“郊外”什么意思?到城市以外的田野游玩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小节。瞧,孩子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四、认识生字

  1.相信读好了课文,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课文的生字宝宝。

  2.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3.指名读。

  4.四人小组读字组词,讨论记字办法。

  5.交流

  6.开火车读字组词。

  五、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看看哪个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醒。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2.按笔顺表书空。

  3.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复*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人节约用水的*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

  1、练*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二:括号中应填几?

  ( )×32=256 1430÷( )=13 ( )÷109=109 128+( )=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行、垂直的定义及*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

  走进大自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4

  教材分析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垂直方向的*移。本单元学*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移、再向下*移、再向左*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5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

  例2.学*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画*行线,理解*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行 3课时左右

  (2)*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复*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人节约用水的*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

  1.练*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一、复*、导入

  1、复*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xx移动xx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和*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任教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度相对较弱,根据中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书写规范化的*惯、检查验算的*惯,要结合知识的复*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学期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学期重要教学内容。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1.数位顺序表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七、教学检测及评价

  每一单元课的题目都要同步在课时或者课外全部完成,此外,每一单元结束时要进行单元测试并对及试卷进行分析。

  八、学生辅导

  1、课堂练*时可以集体订正

  2、课后要对一些成绩差的同学进行错题讲解,并做记录,以便以后对该学生的日后辅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十九第3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

  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

  、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一、复*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美丽有趣的图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还有七巧板拼出了两个图形,你们认识它们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喜欢的七巧板入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提供了良好的探索环境,在身边找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提出疑问

  你以前见过他们吗?那你能找到藏在我们教室里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吗?

  2、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1从你的信封里拿出长方形。仔细观察,猜一猜: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猜一猜”一是培养学生的“经验直观”,二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2利用学具验证猜测,完成学*卡:

  长方形的对边 ,四个角都是 角。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折:横着对着,上下两边重合,上下两边相等。

  竖着对着,左右两边重合,左右两边相等。

  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四个角都重合,四个角相等。

  量:量每条边的长度,发现相对的边相等;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比,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是第一次探索长方形的特征,所以给出具体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是什么样的。)

  3、探究正方形的特点

  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研究长方形边、角的特征的方法去探究一下正方形的特征吗?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长方形特征的探究方法,学生会模仿着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所以这部分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再总结特点。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所以我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正方形不一样大,为了得到一个共同的特征)

  4、认一认

  刚才,我们从边和角连个方面去探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边的名称吗?

  长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相等,较长的一条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长”,较短的叫“宽”。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们都叫“边”。

  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一样长的,当他们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正方形。那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巩固练*: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在方格纸中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完成课本P68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在练*的处理中,我先是让学生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对照摆的图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从实物直观抽象到图形直观,加深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将学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运用,完成练*第3题。)

  四、拓展练*

  数一数,填一填。

  1、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2、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拓展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是没有实物图形的'情况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图形直观,所以运用了课件演示)

  五、小结

  你觉得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条边 四个角

  对边相等 都是直角

  四条边 四个角

  都相等 都是直角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以及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完成第103页练*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24页例2,练*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兴趣。

  二、探索学*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课后认真练*巩固的良好学**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④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一、设计理念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 、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 引导探索学*,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 设疑激情——— 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 交流评价” 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

  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图形变换和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说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

  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直线:

  (1) 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大多是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认识两种特殊的角:*角和周角;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认识*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度数范围及大小、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图中隐藏的*角解决问题。

  教学实录: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听:“一件东西手中握,东摇西摆风拂过,热天打来冷天缩”,打一个生活用品。这是什么呀?

  生:扇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也带来一把扇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扇子里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和周角。

  师:下面我慢慢儿地打开这把扇子,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你要有什么发现可要赶紧说。

  师慢慢打开扇子。

  生发现角,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当师打开到*角时,有生认出*角。师:对,这就是一个*角。板书:*角。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角叫*角?

  生: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就是一个*角。

  师:如果把这个*角画下来,你会画吗?

  请一学生到讲台上画一个*角。

  师:同学们认为他这样画可以吗?

  生思考。

  师:我认为这是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怎样让大家看出这是一个*角而不是一条直线呢?

  生:还需要再画上*角的形成轨迹。

  师补充。

  师:这是一个*角,可是这样画*角还不够规范,下面看老师来规范得画一个*角。(指明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继续打开扇子。生发现周角,师板书:周角

  师:关于周角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它有什么特点?

  生:周角的两条边靠在一起了。

  师:用数学语言说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

  结合刚才画*角的过程,你认为怎样画周角最规范。大家说,老师画。

  学生在练*本上画出*角和周角,指一指它们的顶点和边。通过画,让学生明确*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本质区别。

  2、生活中的*角和周角。

  师:生活中除了在扇子里见到*角和周角,在看表时也经常见到。看表中几点了?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生:六点,组成一个*角。

  师: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举例。

  师:看(课件中的)这个大风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叶片就组成一个*角;每个叶片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周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许多这样的数学现象。

  3、探究五种角的度数范围及关系。

  (1)问题提出。

  刚才我们打开扇子一周,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角的知识(板题:角)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遍扇子的打开过程,看屏幕,不仅仅要说出是哪一种角,还要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现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师:好,我这儿有两个问题,一能不能用度数来描述这些角?二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注意每个结论都要说出理由。

  (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师随生回答,板书各种角的度数。

  生: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

  *角等于180°。

  师:你怎么知道*角等于180°?

  生1:在量角器上有一个*角,就是180°

  生2: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在一起,就是180°。

  师让生操作验证:a让学生都来观察量角器上的*角;

  b动手用两个三角尺拼一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哪里。

  生:周角等于360°,把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周角。

  学生操作演示,指周角的两条边。

  师:那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生1、两个直角等于一个*角。生边说边拿起两个三角尺拼成的*角说。

  师:你的眼光真独到,发现了*角和直角之间的倍数关系,还有吗?

  生2:一个周角等于两个*角。生拿起两个量角器拼成的周角说。

  生3:我还要补充:一个周角等于四个直角。我是通过度数发现它们的关系的:180÷90=2,360÷180=2,360÷90=4

  师肯定同学们的做法。

  师:同学们有高有矮,那这些角呢?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4: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

  (4)师:这些角中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生认为周角、*角和直角比较特殊,它们都有确定的度数。

  三、应用拓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五种角,下面我想让你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看这幅图仔细观察,除了∠1到∠4还有其他的特殊角吗?

  生发现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角。

  师:那如果知道∠1=130°,你能算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1=∠3;∠2=∠4、

  师:我也看着∠1=∠3;∠2=∠4、,可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你能说出根据吗?

  生:∠2=180°—130°=50°……

  师:180°在题目有没有里直接告诉你?(没有。)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用直接告诉我们的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题里的隐藏条件,隐藏条件也非常重要!

  生计算出结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和周角;知道了各种角的度数。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3: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运用题目里隐藏着的条件。

  师:我用一首诗来总结了一下:

  一周二*四直角,关系密切不得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二十篇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态度不端正,学*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惯,强调“好好学*”,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惯和学*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的自律性比较差,学*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目的不明确,对学*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惯影响了他的学*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在练*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第八单元:总复*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