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1-07 00:00:00

十几减几评课稿1

  上周三听了杨老师的《十几减9》的一节课。我认为杨老师教态自然、富有激情,课的设计自然流畅,条理清晰,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在课的开始,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复*相关的原有知识,设计了数的分成、合成、9加几和加减混合的口算,为孩子们搭建了学*新知的桥梁,同时让孩子们做好心理的准备和学*新知的准备。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让学生完成“13-9”计算后在同桌间或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可以怎样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几点想法。

  课中杨老师出示主题图后,问学生:“图上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一年级学生可能还不懂“数学信息”的意思,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直接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或许孩子能懂得老师提问的意图。另外,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适当提出算法最优化,在学生没有意识到哪种算法比较方便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在课中有一学生在说16-9的算法时就说到了他是想的加法,这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利用以前学过的加法做减法比较方便。

十几减几评课稿2

  姚老师执教的《十几减9》一课,我有几点感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使用学生喜欢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谈话等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细节来鼓励;在练*中,培养学生的熟练计算、准确表达、灵活运用的能力。

  首先利用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9加几口算,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猜课题、指出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小猴卖桃,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顺利的引入新课。

  然后,运用语言激发(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想让大家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好的办法教大家计算13—9),同时,提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榜样作用和学生细节进步的评价。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中,进行独立思考,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先同桌互相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共同学*,互相促进的目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掰手指数数、做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比一比,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用?和同桌说一说”给学生以优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课堂中,基于学生课前已经会简单的十几减9了,所以教学重点就不是单纯是满足让学生会算,而是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好的方法计算,以拓展思路。

  因此,应该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想的培养。优化思想和规律的归结,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掌握。可是,课堂上的多种算法,也给个别孩子的思维带来了混淆,这孩子依然选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我想,练*是好方法熟练的基础,应该让学生练*,多加巩固提高计算能力。

十几减几评课稿3

  X老师执教的《十几减几》,我们年级组讨论了本课的几个特点:

  1、通过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元宵节的活动引出主题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

  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导地位摆在首位。

  另外对本课这些地方有些建议:

  1、对破十法的探究是不是应该让全班学生摆小棒,14根就是1捆4根,拿走9根,怎么拿?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可以把1捆打开从14根里拿走9根,也可以从1捆里拿走9根,剩下1根加4根是5根。低年级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是在具体事物、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的,所以我们觉得在教学14—9时让学生亲自摆小棒是不是好一些?

  2、教师在让学生总结算式的共同点后,应该进一步让学生寻找结果和被减数的规律,十几减九的结果等于被减数的个位加1,如12—9=3,3等于2加1,15—9=6,6等于5加,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破十法。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十几减9》评课稿3篇

《十几减9》评课稿1

  上周三听了杨老师的《十几减9》的一节课。我认为杨老师教态自然、富有激情,课的设计自然流畅,条理清晰,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在课的开始,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复*相关的原有知识,设计了数的分成、合成、9加几和加减混合的口算,为孩子们搭建了学*新知的桥梁,同时让孩子们做好心理的准备和学*新知的准备。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让学生完成“13-9”计算后在同桌间或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可以怎样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几点想法。

  课中杨老师出示主题图后,问学生:“图上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一年级学生可能还不懂“数学信息”的意思,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直接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或许孩子能懂得老师提问的意图。另外,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适当提出算法最优化,在学生没有意识到哪种算法比较方便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在课中有一学生在说16-9的算法时就说到了他是想的加法,这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利用以前学过的加法做减法比较方便。

《十几减9》评课稿2

  上周三听了杨老师的《十几减9》的一节课。我认为杨老师教态自然、富有激情,课的设计自然流畅,条理清晰,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在课的开始,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复*相关的原有知识,设计了数的分成、合成、9加几和加减混合的口算,为孩子们搭建了学*新知的桥梁,同时让孩子们做好心理的准备和学*新知的准备。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让学生完成“13-9”计算后在同桌间或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可以怎样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几点想法。课中杨老师出示主题图后,问学生:“图上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一年级学生可能还不懂“数学信息”的意思,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直接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或许孩子能懂得老师提问的意图。另外,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适当提出算法最优化,在学生没有意识到哪种算法比较方便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在课中有一学生在说16-9的算法时就说到了他是想的加法,这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利用以前学过的加法做减法比较方便。

《十几减9》评课稿3

  姚老师执教的《十几减9》一课,我有几点感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使用学生喜欢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谈话等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细节来鼓励;在练*中,培养学生的熟练计算、准确表达、灵活运用的能力。

  首先利用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9加几口算,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猜课题、指出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小猴卖桃,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顺利的引入新课。

  然后,运用语言激发(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想让大家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好的`办法教大家计算13—9),同时,提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榜样作用和学生细节进步的评价。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中,进行独立思考,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先同桌互相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共同学*,互相促进的目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掰手指数数、做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比一比,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用?和同桌说一说”给学生以优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课堂中,基于学生课前已经会简单的十几减9了,所以教学重点就不是单纯是满足让学生会算,而是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好的方法计算,以拓展思路。因此,应该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想的培养。优化思想和规律的归结,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掌握。可是,课堂上的多种算法,也给个别孩子的思维带来了混淆,这孩子依然选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我想,练*是好方法熟练的基础,应该让学生练*,多加巩固提高计算能力。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十几减几评课稿通用5篇

  十几减几评课稿 1

  1、环节安排清晰、完整。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导出6道算式,通过这6道算式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口算、笔算、估算、验算有机结合。接着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应用,用填方格的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最后到商场促销活动各类价钱的计算,又回到生活情景,使整节课内容安排紧凑、连贯。

  2、目标定位合理、准确。

  在本课中,既有基本知识的'的梳理,又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同时还有能力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把握是比较合理、到位的。

  3、反馈形式新颖、可借鉴。

  在本课第一环节由情景导入引出算式的反馈中,教师对算式反馈的处理干净、利落。指名一生说算式,其余同学说问题,反馈形式新颖,把算式和解决问题进行结合,由算式联想到意义,把算式的意义、作用扩大,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进行整合。同时使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思考,这种反馈形式可供我们借鉴。

  十几减几评课稿 2

  “10的加减法”这课时,刚才余老师和薛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课堂,现在就这两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课始,两位老师均以对口令的方式复*了10的组成。形式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熟练,看得出两位老师*时的教学很扎实。

  二、新授环节她们各自展现出各自的风格。余老师以我校“以学为主、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前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一图四式,且理解了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同时,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具体的小花到半抽象的三角形,再到直接出示抽象的组成,由图列式、看数想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促使逆向思维的培养。整个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润物无声中将目标落实。

  薛老师则先引导学生对点子图的观察、分析、抽象出加法、减法的列式和计算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分析、抽象、表达、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由形到数、式的思维过渡,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余老师的一问“两道加法都表示总个数,可以只写一道,那两道减法能只写一道吗?”;薛老师的一题“如果写一道加法,两道减法,怎么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均能自然地引导学生从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过渡。

  三、练*设计环节,两位老师均精心进行了设计,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余老师的最后一道,既有对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薛老师的10=( )+( ),及最后那道恒等式,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想和函数思想。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两堂精彩的同课异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最后,我对这两堂课稍微提些自己的小看法。

  薛老师的新授部分走得是由形到数、式,是否可以穿插由数、式想图,让数形结合做得更深入。另外,在练*部分,偏于数学味,生活味较为欠缺,适当添加解决问题的题型,让练*更加全面有效。

  十几减几评课稿 3

  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她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陈老师借助整数教**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重视错误资源,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师出示错误算式,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同时,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本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讨,

  1、复*题3米+4厘米=()厘米,与本课关系不大,可以改为一道整数加法运算。

  2、教师语言不严密,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末尾对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恰当评价。

  3、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本课教的是例1,例2是被减数末尾的位数不够,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处理,与例1相比,有难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练*中出现了例2的题目,学生练*时效果不好。

  十几减几评课稿 4

  张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本节课张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法,用图例说明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很好地落实数的运算的要求“算法直观与算法抽象”。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引导进行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素养。更形象去体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问题的过程。

  几点意见:

  1、引入环节不恰当,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知道“转化”的策略,但时间控制不够好,长达8分钟,与本课学*的知识虽有联系,但影响了练*的时间。

  2、计算方法提炼出来后没有及时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关键,这样一部分学生会做但容易出错。

  3、学生听课*惯不好,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不多。

  十几减几评课稿 5

  尤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当堂知识。上课学生的听讲状态也比较好,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这点我的课堂差的很远,往往讲几分钟就得整顿学生状态,需要虚心学*如何达到如此流畅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画图理解题意,学生画图,学生说图意,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自己说算理,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是我们学*的地方。建议是这节课的难点的突破是否能再深一下,比方说160-90最后算法最优化,大多数同学能说出16个十减9个十得7个十,所以得70.最后还有学生说16-7=9.9加个0得90,这里老师能否追问一下,9为什么加个0,算理就巩固加深了。

  在解决问题中学*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尤老师在看信息提问题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交流。尤其是一个学生读不懂信息的'时候,尤老师不是自己告诉学生,而是让读懂信息的学生来交流,充分体现了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的理念。同时本节课解决问题这个点也得到了体现,学生会发现信息,读懂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来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而在口算教学环节,尤老师让学生交流完自己算法之后,都会及时跟上针对性练*加以巩固,并及时对算法进行优化也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能看出来这是一节常态课,对于退位进位加减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尤老师在前面给学生的时间多,感觉后面处理的有点快。不过看学生检测的结果,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触动我的地方:

  1、关于70+20的算法,从学生的回答我感觉7个十加2个十这种方法学生还是没掌握。还是认为先用7+2,再添一个0,这只是表象,没道理,不通用,只是巧合。这是一年级的知识,其实是一种转化思想的体现——把“两位数的加减”转化成“一位数的加减”。我现在正在教,我觉得应该拿出计数器拨给学生看,得看到“7”和“2”,才明白这种方法的玄机。

  2、关于信息中“从入口到北三楼和北四楼”这组信息,学生不能把信息抽象出示意图,老师在备课时注意到了,并且找到了简单便省时的方法为学生展示,为学生的理解扫清障碍,这点我做得还不够,经常犹豫学生是否需要,犹豫之后就不了了之,看来要坚定地去做。

  3、我有点疑问,老师让学生说自己的算法,显然有些孩子对某种算法已经掌握,但是班上有部分同学肯定是不会的,也可能会做但不明理,我不知道这种孩子,在听过这么多(3种吧)方之后,是否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是否掌握并理解了某一种方法。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

  一、满意:

  1.备课组选用的教学视频资源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明了,语言特点、教姿教态也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

  2.学生上课期间在班级钉钉群踊跃发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4种计算方法的尝试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与学生连麦互动时,因为网络问题没有顺利进行

  2.个人讲授与视频资源没有准确结合,在视频与麦克风切换之间播放时长衔接不够准确

  3.杀毒之后依然会有广告小窗口出现,迅速关掉

  三、措施:

  1.视频连麦不成功时,可以挑选孩子在钉钉群进行语音发言,虽然耗时,但能更好地随机与学生进行互动,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实时监督

  2.视频资源停顿,进行讲解时注意时长跟上,操作练*熟练

  3.试着安装不同安全软件深入杀毒,拦截广告

  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有的学生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

  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一、满意:

  这节课设计是先让学生通过苹果图,列出一图四式,复*上学期学*的知识,对这节课用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做铺垫,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了用四种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对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在解决这道题的优势。最后通过练*,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用想加算减发计算更方便。

  学生上课期间在练*本上做题,在班级钉钉群里踊跃发言,课堂上通过看视频讲解和老师讲解相结合,通过做练*题巩固这节课学*的知识。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视频播放时中间出现画面不同步卡的的`现象。停下来让学生重新进入直播,调节清晰度。

  2.课堂讲解以老师为主,总结也是老师进行总结。

  3.讲课语言不够简洁。

  4.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想加算减法在计算中的简便,讲解中虽然提到了想加算减法的优点,但是*题中学生还是以破十法进行计算为主。

  5.缺少与学生连麦互动,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自己总结想加算减法的在哪种情况下用更简便。

  6.下午上课以复*上午学*知识,讲解*题为主,和学生连麦次数多,用的时间较多。

  三、措施:

  1.出现卡等问题时,及时停下来和学生进行沟通。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3.认真备课上课,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应对突**况的能力

  4.多与学生进行连麦互动,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6篇

  十几减九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感触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尊重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能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

  ①将剩下的桃子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

  ②想加算减: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连续减:13―3―6=4,13―9=4。

  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的效果甚微。今后在研究学生自主学*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十几减8、7》。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学得较好,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因此学*十几减8,7比较轻松。本课练*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能力。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大多数人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来完成十几减8、7的口算,而且一部分同学对不同的题目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根据题目来选择相对简单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当被减数小于15时,大多数学生用想加算减,因为他们对加法比较熟悉,而被减数大于15时,选择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我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试一试”15-7,13-7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热情。在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索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

  《十几减九》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通过这课教学实践和老教师的指导评课,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我想如果我适时加入以上适当的引导,学生不仅很容易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能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会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地闪现,碰撞。其次,我觉得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十几减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来计算十几减几。

  复*口算的环节,我创设了小猪要过生日,想邀请我们大家去参加,出示了几张邀请函,只要答对上面的题,就可以到小猪家的情境。学生们的学*兴趣很高,算得又对又快。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请两名学生来扮演两只小猫,出示鱼缸图,让两只小猫之间进行对话,提出来我们将要解决的两个数学问题。给同学们呈现了一个动态的情境来学*新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让同学们进行列式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用加法计算,当时我忽视了他的想法,没有让他继续表述,而是请了另外一位同学。这里处理的不太好,应该让这位学生表述完整,帮他重新分析题意,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同位说想的过程讨论出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学生在汇报方法时说得很完整,并且想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环节中,我又创设了小猪考大家和找朋友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进行练*。学生在做游戏一中,让大家发现每组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时,自己总结的不够完整,导致后边让学生举例说题时一部分孩子不太懂。在做找朋友游戏时,孩子在找一加一减好朋友时比较慢,有个别孩子还不太理解,在这里做完游戏后我应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算式之间才是好朋友。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抑扬顿挫不够突出,缺乏激情,鼓励孩子的语言不太丰富,应该面带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孩子的学*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气氛才会很活跃。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虽然前面已经学过十几减9,掌握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在一节课上把十几减几的题目都学会,不容易。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交流哪一种方法好。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使学生善学、乐学。

  为提高学生对“想加算减”的理解。在深化“想加算减‘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他们通过上下两道加减相反的题目自己总结出这种算法的简便性,提高他们方法优化的意识。

  不足之处: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启发的不到位,在组织教学方面还缺少经验。

  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基础上,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破十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中。教学中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

  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先试着去算12-3=12-4=12-5=通过学生试做,再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最后,我让孩子们在班上说出来。接着我让孩子独立完成11-5=11-4=11-3=8,看谁最快完成。

  通过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发现被减数没变,减数越小,结果就越大;减数越大,结果就越小。得到了课堂的生成。

  课堂不足,发现孩子掌握破十法以后,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怎么会用其他的如:看加想减,递减法等等。从作业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不能灵活计算,特别是学生相对喜欢用“想加算减”来计算,面对一个算式时,当他想不到相应的加法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十几减9》教学反思6篇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在教学这一内容的前几天,我们一年级进行了口算达标测试比赛,在试卷中出现了十几减9的题目,而这一内容之前还没学过。有部分学生在家中已接触过这类题目,所以能正确计算。而有些学生是瞎写一个答案,更有几个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干脆空在那里。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解时,我提醒大家今后计算此类题目时,可以想加法来算……

  于是乎,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都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只有一个学生根据情境,指出可以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算法的多样化已无从谈起……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局面,回想起来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是不是教师急于奖励学生的算法引起的呢? 还有,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最后,在练*设计上,一味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过于花俏,没有达到真正巩固的目的.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对于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活泼的生活情境,孩子更有兴趣。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

  在教学《十几减9》导入时创设情境:“夏天快到了,猴哥在路边摆了个水果摊。”出示动画ppt,老师接着叙述故事:“由于他笑脸迎人,生意一直不错。这不,没几天货架上的水果就没了,猴哥心里盘算着:看着这时节,桃应该也熟了,去摘几个桃子吧!”,老师激趣到:“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猴哥摘几个桃子吗?”,孩子们兴趣马上提上来了,很自然的进入对旧知的复*,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摘桃情节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孩子在学*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进行观察、思考的*惯,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孩子们学得非常的开心。

  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相对低年级来说,创设一些有趣的、动画的情境,会直接激发孩子学*兴趣,能培养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

  二、 加强学*活动,深化算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活动掌握计算计算方法。同时知识的德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活动,使学社对算理不断加深。为了使一年级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较好地进行练*,提高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在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课堂上只有小一部分学生都知道13-9=4,这时教师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提供让孩子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一盒桃10个和外面的3个)自由、独立地去探索,尝试计算,找到解题的方法,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活动中;二是同桌交流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三是师生交流,寻找不同算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机会,难点的破十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在学生汇报方法时不用急于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把计算思路说清楚,继续追问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师及时小结,用课件演示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板书计算过程。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揭示-操作-说-想-的一系列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过程,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方法和算理。

  三、 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的方法并不合理,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方法。

  教师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况。

  《十几减9》在新授的时候应该多呈现不同的方法,有一个一个减的'方法、先减3再减6的方法、“破十法” 、“想加做减”等方法,在呈现了不同算法以后教师再着重介绍“破十法” 、“想加做减”。在不断训练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应用这些算法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算法进行类似的计算。在教学“凑十法”时,个别基础薄弱数感不强的孩子不能完全掌握,给大数凑十能过关,遇到6、7这样的数反应就不快了,这是如果孩子能掌握“接着数”方法也是不错的。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创造意识的形成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索要”算法多样化,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而强制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多种算法。那些低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必再出示,教学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四、优化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的,只有学生自己喜欢并能灵活运用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在呈现算法多样化后,随着练*的不断加大,孩子慢慢能从自己的计算经验中体会出最优的方法来,教师有必要使呈现出来的算法得到最优化,或者得到调整和修改,并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在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上也是有差异的。如,须借助直观进行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明显低于用“做减想加”来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在于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作用的数学方法。

  五、练*有针对性,提高计算能力。

  《十几减9》的练*设计了四个层次,第一层出示两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借助小棒计算,再指名汇报。培养学生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念的同时,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第二层出示4题加减法对比练*,让孩子计算,小朋友完成得很快,交流中知道运用观察法这种题用“想加做减”比较简单。第三层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四层列出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并引导孩子们观察算式,发现规律。引导孩子思考“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这个1从哪儿来的?”从而巩固“破十法”的计算,在随后的计算中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计算速度明显增强。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练*, 孩子们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让孩子自己谈感受,孩子们说到:“一个一个数简单,但是没有图,没有小棒就不能计算了,而且速度慢”、“破十法简单,看到9就想到剩1,再加上个位的数就可以了”“想加做减的时候要细心,要把9的加法记牢固,不然就会想错做错”……在交流讨论中孩子们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教学建议:

  1、在设计练*时,第一部分应该设计做一做第2题的形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本课是十几减9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算得又对又快。

  3、从学生后期计算来看,想加做减在十几减9时孩子们应用较多,但是十几减几很多孩子还是选择破十法,主要原因是孩子们上学期的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假期时间长,生疏了,建议开学初或者在第一单元教学时有针对性的进位加法进行复*,效果会更好!

  4、创造性使用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突破学*难点。为了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设计学生学*资料,巧妙使用学具。如教学例1时,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资料是一盒桃(10个)和3个,小棒是10根蓝色和3根红色。当学生要计算出13-9的结果时,自然想到用10来减9。通过让学生操作有结构特点的、能帮助学生解题的学具,使学生能很快理解用“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并能应用它来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学*十几减九对进一步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依据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作用。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环节中,借助学具、实物图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帮助计算,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初次执教低年级,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环节,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在复*分成和求未知加数,并进行相应的练*这个环节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先让学生在练*本上做再汇报的方式。

  改进措施:这道复*题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此外,在学生回答9可以分成几和几时,对答的有规律并说的完整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样来回答问题。

  (二)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找到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

  (三)例题的出示过程中,采用12个风车先展示了一下,然后把其中的9个贴在了黑板上,其余3个直到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才贴在黑板上。

  改进措施:在呈现例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画面,也就是12个风车要同进展示,可采用画虚线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

  (四)在学生汇报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只说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十法这三种方法,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的是书写算式的方式。在学生说出*十法这种方法时说的有些含糊,老师要给特殊的点拨。

  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摆一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

  (2)学生回答破十法、*十法时,采用图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3)“*十法”这种算法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应采用图式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学生没能想到“减十法”这种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可以把这种算法告诉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法。

  一、激发兴趣,复*铺垫。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作为学*伙伴。通过小精灵请学生做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又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三、讨论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巩固算法,强化训练。

  在上一阶段学*成功的基础,教师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再通过摘小精灵算式进行十几减9的强化训练。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将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让较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说我能行,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发全体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算法形成后,让学生走迷宫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学生还寻找到了十几减9的秘密:十几减 9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存在差异。整堂课下来,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

  (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十几减几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十几减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2的内容。例1初步学*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主要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计算。在此基础上学*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用数学和多位数计算打基础。本节课是以一幅小猫数金鱼图呈现。一只金鱼缸里有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引导学生“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列出减法算式作为例题。并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达到真正掌握计算十几减几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学*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在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为今后学生学*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几。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的自信心。

  四、教材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算法多样化以及想加算减的优越性。

  五、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六、教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以学生熟知的小丸子过生日为主线的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七、学法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方式,实现了算法多样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你的生日是怎样过的?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丸子的生日,我们一起去参加她的生日会,好不好?小丸子可给我们出了许多问题呢,你可要动脑筋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创设小丸子过生日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自然提出,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

  2、利用买礼物,复*旧知识

  小猴子和小兔子去给小丸子买水果,他们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买水果的情境复*20以内进位加法,为学*十几减几时想加算减做铺垫。

  3、学*新课

  小丸子准备迎接朋友们的到来,正在布置房间。她买了一缸金鱼,两只小猫看见了,也提起问题来了。小花猫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小黄猫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这里通过两只小猫的话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提出不同问题。学生先独立列出减法算式13—8=和13—5=作为例题。在计算时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怎样用语言表达清楚计算过程。然后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也同时听取同伴的意见,用多种方法算出13—8和13—5的得数。在汇报交流时,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板书多种算法。最后比较不同算法,体会想加算减的优越性,用一道加法可以计算两道减法。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又动口。既独立思考,又能在和同伴的学*中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汇报时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体会想加算减的优越性,但不否定其他算法,最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算法计算。

  4、多种形式巩固新知

  (1)搭积木、通过小丸子提出的问题,先猜一猜右边搭了几块积木,再独立列式计算,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排排队、先计算,再和同桌说说规律,体会差随被减数的增大而增大,最后按不同方法排队。

  (3)点蜡烛、找规律、先计算,再在小组中讨论有什么规律。最后汇报交流。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计算吗?先根据小丸子的话提出问题,独立解答。再根据图中的信息,自由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找出相应的计算规律,而且能通过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总结本课

  让学生自己谈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学会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拓展作业

  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问题。请你做一个细心人,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关用十几减几计算的问题,下节课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设计意图:这样布置作业,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3 – 8 = 5 13 – 5 = 8

  想加算减:8 +(5)= 13(8)+ 5 = 13

  破十法:10—8=2 2+3=5 10—5=5 5+3=8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清楚明了,而且重点突出,各种算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为今后计算打下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学*十几减8、7以及今后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作好迁移准备。例题首先结合猴子卖桃的生活情境,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了15—9的版式。接着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然后通过“想想做做”安排看图计算、移动卡片、题组比较等练*形式,激发兴趣,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归纳出十几减9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有关*题。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复*铺垫。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及9加括号等于十几的题目,让学生计算,通过复*旧知,即巩固了口算方法,又为新知识的迁移找准起点,为正确顺利地迁移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算法我将分3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层次:从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卖桃的情景,共13个桃子,小兔弟弟买走了9个,接着老师问:你自己根据卖桃的情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你会解答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十几减9。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问题和算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第2层次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我估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前教育早,能很快得出得数,也有的学生思维较慢,针对学生情况,我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拿一拿,①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②同桌交流。③师生交流、讨论。④汇报计算结果。体会不同算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13—1—1—1—1—1—1—1—1—1=4 ,

  10—9+3=4 13—3—6=4 因为9+4=13所以13—9=4 这一环节设计,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台,在互相交流中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使同伴之间的思考方法得到互补,学生在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口算。

  第三层次。巩固算法,得到强化。①提问:还有哪几道是十几减9的题目呢?谁来举例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9 17—9 16—9 18—9 15—9 19—9 11—9

  12—9 ②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呢?算完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算法。这里,通过让学生举例,完善了十几减9的所有等式,进一步探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条理性,逐步掌握了算理。

  第三环节:深化应用,形成口算技能。这里我设计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十几减9的口算)完成想想做做1、2、3,主要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移动教学卡片、媒体演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练*。随着数字的移动,学生边说出减9以后的得数,这样可以反复练*,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出来,让学生先填出每道题的得数,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进而体会,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灵活进行计算。

  这3个层次的练*,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优化了思维,形成了口算的技能。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我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比较、推理、归纳,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九。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九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学*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向大家阐述对本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找伙伴”的游戏。游戏目的是复*9加几的知识.我首先选择8位学生起立,分别扮演“11—18”八个数字娃娃.我扮演“9”。我分别走到8位学生面前,说:“我和谁相加才能得到你?”相应的学生回答后,根据答案的对错,全体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并一起说出算式.

  通过这样设计不仅为学生学*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一个例题(出示课件),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很快的得出算式:9+2=11。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问:要从 11个苹果中去掉 9个,怎样列式?学生自由讨论列出算式,我相应板书:11-9= 。这个算式我们没有学过,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学生通过讨论可能有以下结果:

  (1)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11减 9等于2。

  (2)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直观图和加减法算式的对比,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用加算减的计算思路.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根据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初步了解,我将继续出示以下三个练*,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应板书以下三个算式:12—9 15—9 13—9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解决这三个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这四个算式的特点,继而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十几减九。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十几减几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教材11-12页练*二。第3-9题。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

  1.完成P11页练*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

  1.完成P11页练*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练*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教学目标:

  1、巩固十几减9、8、7、6的题目。

  2、是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破十法”计算的道理。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破十法计算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上节练*课。

  二、课堂练*

  1、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列式计算

  2、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3、列式计算

  看图列一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图的意思

  4、做减法

  学生计算,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游戏

  三个人一组,列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6、填未知数

  填一填,巩固9、8、7、6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课堂独立作业

  做120页5、6、9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学*十几减9、8、7、6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算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退位减法。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用“破十法”和“看减想加”的方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口算:

  9+5=11+4=5+7=16-3=10-9=10-7=

  4+8=6+6=19-9=15-4=10-8=9+3=(说说计算方法)

  二、新授:

  (一)十几减9

  1、学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列式计算吗?

  3、请你自己研究你怎样算这道题。

  (1)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师提问:你为什么要用10减)

  (3)教师演示破十法,边说过程。

  (4)谁愿意把你学到的方法讲听。

  (5)看着算式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说说怎样做这道题吗?

  (6)生说师板书。12-9=3210

  (7)师:用小棒、看算式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叫破十法)

  4、用你的好方法做题:13-9=14-9=

  5、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二)十几减8

  1、看图说图意15-8=

  2、用小棒验证

  3、汇报:能看着算式说过程吗?

  4、口算:14-8=13-8

  5、你发现什么?

  (三)十几减7、6(方法同上)

  (四):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今天学的都是什么样的题。引出课题:十几减9、8、7、6。

  三、课堂练*

  1、课件:小动物也来参加我们的课,它们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题:

  11-9=11-8=11-7=11-6=

  (1)口算

  (2)说方法


十几减几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1、不会使用儿童语言,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只用了“好”、“很好”,没有走进学生,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没有教学激情,所以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以至学生在课堂中死气沉沉。

  其次,从学生方面反思:由于刚开学才两三周,学生还没有回到学校的学*生活当中,没有走进角色,感觉学生也不太适应;再加上第二单元的内容和第一单元的内容没有联系。上学期学过解决问题,也只是让学生试着提一提,也没有当成重点问题进行学*。本节课又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问题,也就不会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有时他们能够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达出来。比如我讲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减九等于一,一加五等于六。学生会这种方法,但就是不会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差。

  第三方面,我从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不新颖,练*题设计比较单调。

  2、在备课过程中我过高估计了学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进教学内容中;如果老师有一步引导出错,学生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偏越远。本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引导有误,不会引导,以至学生走投无路,无话可说。

  今后打算:

  1、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同时也逐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

  2、多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虚心向老教师学*,逐步学会引导的技能。

  4、讲授新课时保持学*兴趣。

  我准备这样做:(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 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的有效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以及十几减9的口算,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过摆小棒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②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③“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一、首先,从自身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2、不会使用儿童语言,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只用了“好”、“很好”,没有走进学生,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好。

  3、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没有教学激情,所以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以至学生在课堂中死气沉沉。

  4、自身心理素质不太好,站到讲台上较紧张,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思维变的比较混乱。

  二、其次,从学生方面反思

  由于刚开学才一周,学生还没有回到学校的学*生活当中,没有走进角色,感觉学生也不太适应;再加上第二单元的内容和第一单元的内容没有联系。上学期学过解决问题,也只是让学生试着提一提,也没有当成重点问题进行学*;本节课又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问题,也就不会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有时他们能够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达出来。比如我讲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减九等于一,一加五等于六。学生会这种方法,但就是不会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差。第三方面,我从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不新颖,练*题设计比较单调。

  2、在备课过程中我过高估计了学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进教学内容中;如果老师有一步引导出错,学生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偏越远。本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引导有误,不会引导,以至学生走投无路,无话可说。

  三、今后打算:

  1、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同时也逐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多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虚心向老教师学*,逐步学会引导的技能。

  4、讲授新课时保持学*兴趣。

  四、我准备这样做: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小学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20以內的退位減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在计算思路上也做好了铺垫。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出示了书上第10页的主题图,孩子们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15-9,15-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接着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你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讨论开了,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汇报,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