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1 00:00:00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1)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

  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

  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2)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

  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

  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4)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3篇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5)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6)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我校根据中心校的安排,适时安排教师利用课余读一本书活动,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惯,探索科学的学*方法,树立终身学*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善于学*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终身化”的学*理念。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精心挑选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专著、各种教育期刊杂志以及课程标准、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解惑。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 “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学校召开学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商讨制定行动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初步选定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活动的场所地点及各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到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便于操作。学校以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为源头,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召开教师会,宣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并对奖惩措施也进行充分的研讨。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三、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逐步提高。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学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怀着感恩吃蔬菜比怀着怨恨吃肉香得多。这学期朋友送了我《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读罢此书,掩卷冥思,收获颇多:

  长久以来,我们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正是这一光环罩得我们教师无所适从,又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这份职业的不稳定性增加,增加了教师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由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焦虑、抑郁、担心等负性情绪正在悄悄侵袭我们的身心,教师也就唉声叹气地过上了日子,阳光心境正慢慢退出教师的心灵,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鉴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我认为做个不抱怨的老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不抱怨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抱怨自己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人不安。抱怨自己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不想得到的东西上,因此,当我们抱怨自己时,我们将远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抱怨越多,距离越多。有些事情我们越做不到越抱怨,但是越是抱怨事情就越没有顺利完成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情最终得不到解决。爱抱怨说明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自信。作为教师尤其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一般人还要多,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那就只会束手无策。

  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树立自信、坚定信念,不要轻易的贬低自己,抱怨自己。虚心向别人学*,努力自己创造,这样会使我们越来越强大!“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门”,堂堂正正的做人,堂堂正正的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二、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新城中学的校训是:乐知乐行,至诚至善。这其中的“乐”字却大有学问, 快乐工作是一天,昏昏沉沉也是一天,“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去何从,我们大家心知肚明,我觉得教师在教育中不应该迷失了方向,丢失了信仰,“当教师真没意思”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不是静下心来搞研究,而是天天攀比谁的工资多,谁又买车了,谁又买房了……“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你选择就是最好的。当然教师这个职业是*凡的、普通的。但是,我们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终有一日,也会成为被别人仰望、受人尊敬的模范。敬业,不仅是对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和社会有个交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教师而言,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只有敬业的意识根植于我们的脑海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体会到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你如果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注定于事无补。若想拥有美好的前程,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三、不抱怨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世界上不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我也曾抱怨过):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怎么这么不爱学*?怎么家长都不管?……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连带家长,似乎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麻烦。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有没有放弃学*。只要他还在努力,只要他还能接受你的话,我们就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相待。当我们真正对某个学生特别关注,我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我们以为我们在特别关心的同时,其实已经把他推到你最不想的那一边去了。说到底,是我们逼着孩子选择了这无奈的选择。

  换位思考,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是掌心里的宝,无论自己所教多少孩子,都会分到多少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拥有庞大的亲情集团,教育孩子是大工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意。我也知道“地荒是一季,人荒是一辈”,这样想法,报怨的情绪就少了。不抱怨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四、不抱怨家人,获得家庭幸福

  有家,就有幸福。在属于自己的屋檐下,我们可以尽享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温馨。当然,家人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精心呵护。作为至亲,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当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关爱、理解与宽容。想着他人的好,忘记他人的过,好好珍惜眼前属于自己的幸福,一位伟人曾说过,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累加在一起,你还选择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份。那深夜等你回家的一盏灯,你离家时凝望着你的眼光,那份父母久久等你回家的企盼和你所有对未来的希望都浓缩家这个小小的单位上。我们没得理由抱怨,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享受阳光,享受温暖。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做个不抱怨人,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起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可以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考虑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起去书店买学*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起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现在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现在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运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让我的学生在学*中得到更多的成长。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中最大的乐趣。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暑假里,我们学*了2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地是有关于德育方面的讨论,下面作一总结: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概括的来说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应从少年儿童学*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以孩子的实际行为与感觉为切入点的方式,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信条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真正贴*孩子们的心灵。而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本方法,重视对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他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他们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在行为*惯养成的基础上,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认识到道德价值,树立起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体验,而道德教育重在养成。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确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欢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学生,就是完善生命。

  教师的欢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终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终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梦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欢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提高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异常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欢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教师的,教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异常是在学*了魏书生教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四年中,我所以收到学生来信*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境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当学会的,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仅有“真”才是美,仅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教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异常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坚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日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日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我期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当今社会上,科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7)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请别摘走那朵向您微笑的小花,她还要向他人问好、一棵大树,可以制造千万根火柴,一根火柴,可以毁掉千万棵大树,请让绿水长流,请让绿树常青等,这便是最*看的一本书《旅游心理学》中关于景区景点服务心理的一段论述,这些在景区里本没有生命的文字标语,而被赋予人情后,既让游客感觉到人格遭到了尊重,又能让其领会到景区景点的善意提示,从而自觉遵守景区的管理,做文明游客。与此同时,这些人性化的新鲜标语构成了景区旅游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诚然,这就是心理学中细微服务在旅游服务各行业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旅游心理学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对旅***为心理、旅游服务心理等进行研究的一门边沿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展开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读了全国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规划教材《旅游心理学》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旅游服务心理中一些彰显细节进程的实际操纵题目,之前只听说旅游服务无小事,现在却深深地体会到小事做到细微处的困难。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熟悉及其在教学工作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感悟。

  一、细微服务的理念及其特点

  细微服务,是对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扩大和深化,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1.要留意细节。细微末节常常被人忽视,也常常是轻易出纰漏,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2.要留意从小事做起。服务进程的大事大家也想到了,也都有人做,只有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人们不关注,不愿往做,或不想往做。

  3.要亲历亲为不想固然。如在客房服务中,每一个电器的开关要每天检查。不能以为这个灯昨天还亮,没坏,懒得动手,有时恰正是这类想法会出现题目,引发客人的投诉。

  4. 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中国有句老话: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的性情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喜好、需求都是不同的,现在的客人更喜欢符合自己个性的服务产品。有了个性化的需要,就应有相应的个性化的服务。细微服务正是个性化产品中所必须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通过细微服务来满足客人个性化的需求,使其需求得到满足,心理得到尊重,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对企业的虔诚之心,维持和扩大企业客源。

  二、尊重是弄好旅游细微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求尊重的心理是马***需求理论中的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旅游服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同等与自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们常说:客人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中最不好的。可见,尊重客人在旅游服务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笑脸迎客,礼貌待客。让客人处处感到温馨,处处得到尊重,即便是景区里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标语,我们也要赋予人情,体现对人的尊重,游客既能感觉到人格遭到了尊重,又能领会到你的善意提示,自觉遵守景区的管理,做文明游客。

  满足游客求尊重的心理,让他们兴奋而来,满意而往,一样也适用于教师的*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每件小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让学生时刻感遭到浓厚的.师德、师爱。对所有学生都要等量齐观,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掘出其闪光点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和人生的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每个细节题目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如课间情绪的低落、某次课上的留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的不高、乃至是迟到的理由等这些细小的、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只有在这些小事上感遭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其受尊重的心理才会得到满足,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学会往如何尊重他人。

  一、客观现状(主观上,时间上,内容上,思想上,方法上)。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人吸收精神食粮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他们的学识、思想、精神、品格等人生收获会对你起到、感染、提升、丰富等受益无穷的作用。

  (二)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自身有一桶水已然不足,必须有长流水。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成为了必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读书三明:一明志,二明礼,三明心。

  三、教师应怎样读书?

  (一)兴趣方面,理性地思考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的紧迫感,有意识地培养读书欲望,提高自身的读书兴趣和主动性。

  (二)内容方面,古今通读,厚今薄古。专博俱修,专精博览。

  (三)时间方面,利用不同的时间段,来安排不同的读书内容。

  (四)需要方面,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为仰望星空,思考为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让读书成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手段。(学*,反思,创新,发展)。不膜拜,用审视和思考的目光来读书。逐渐完善并形成自我的思想体系。

  (五)机制方面,内力自读为主,外力劝学为辅;自我反思为主,互相交流为辅;现代手段为主,笔记资料为辅。

  四、学校应为教师读书创造怎样的条件?

  (一)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组织教师读书活动。

  (二)创造教师读书和展示条件,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每学期向教师推荐或购置一本教育专著,鼓励教师订阅教育专业杂志和书籍,配备相应的现代技术设备,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设立学校师生读书网页,评比教师读书明星、读书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或论文评比活动等。

  五、教师专业素养类阅读书目推荐。

  一类是“教育理性与智慧类”,包括经典和教育新理论类著作。如我们所知的、也是教育权威人士推荐的“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书架”书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论小学教学》,学校无分数教育三步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安!》、《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教育漫话》,《再论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的使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蒙台梭利方法》,《多元智能(修订版)》等,都是对人类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图书。作为教师,不读这些书就说明还没有进入教育者的状态。

  另一类是“教学智慧与探索类”,主要为了帮助老师们吸收他人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智慧。例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 教育专业图书*两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听名师讲课》、《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英美精彩课堂》、《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名师备课经验》、《课改新课型》、《课堂掌控艺术》、《教师反思的方法》、《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这些书都来自于实践,针对性强,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非常实用。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人已经弄明白的问题,我们不必要从零开始摸索。站在智者和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得更远,进步得更快。以上两类书籍,既有教育理论书籍,也有教育教学实践书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读理论家的书,也要读实践者的书,前者可以使我们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过的东西;后者可以使我们思路开阔,了解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

  读书四重境界: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循序渐进,三是熟读精思,四是融会贯通。理想中的读书最高境界,是兴趣和需要的完美结合,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三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崇高与快乐!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仍有拼命的工作热情,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朗诵一首诗。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学*的气氛也极为浓厚。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几年来,我因此收到学生许多贺年卡,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实现理想的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本学期,校长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王国亮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刘又喜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怀着感恩吃蔬菜比怀着怨恨吃肉香得多。这学期朋友送了我《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读罢此书,掩卷冥思,收获颇多:

  长久以来,我们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正是这一光环罩得我们教师无所适从,又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这份职业的不稳定性增加,增加了教师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由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焦虑、抑郁、担心等负性情绪正在悄悄侵袭我们的身心,教师也就唉声叹气地过上了日子,阳光心境正慢慢退出教师的心灵,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鉴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我认为做个不抱怨的老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不抱怨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抱怨自己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人不安。抱怨自己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不想得到的东西上,因此,当我们抱怨自己时,我们将远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抱怨越多,距离越多。有些事情我们越做不到越抱怨,但是越是抱怨事情就越没有顺利完成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情最终得不到解决。爱抱怨说明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自信。作为教师尤其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一般人还要多,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那就只会束手无策。

  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树立自信、坚定信念,不要轻易的贬低自己,抱怨自己。虚心向别人学*,努力自己创造,这样会使我们越来越强大!“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门”,堂堂正正的做人,堂堂正正的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二、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新城中学的校训是:乐知乐行,至诚至善。这其中的“乐”字却大有学问, 快乐工作是一天,昏昏沉沉也是一天,“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去何从,我们大家心知肚明,我觉得教师在教育中不应该迷失了方向,丢失了信仰,“当教师真没意思”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不是静下心来搞研究,而是天天攀比谁的工资多,谁又买车了,谁又买房了……“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你选择就是最好的。当然教师这个职业是*凡的、普通的。但是,我们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终有一日,也会成为被别人仰望、受人尊敬的模范。敬业,不仅是对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和社会有个交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教师而言,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只有敬业的意识根植于我们的脑海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体会到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你如果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注定于事无补。若想拥有美好的前程,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三、不抱怨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世界上不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我也曾抱怨过):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怎么这么不爱学*?怎么家长都不管?……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连带家长,似乎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麻烦。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有没有放弃学*。只要他还在努力,只要他还能接受你的话,我们就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相待。当我们真正对某个学生特别关注,我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我们以为我们在特别关心的同时,其实已经把他推到你最不想的那一边去了。说到底,是我们逼着孩子选择了这无奈的选择。

  换位思考,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是掌心里的宝,无论自己所教多少孩子,都会分到多少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拥有庞大的亲情集团,教育孩子是大工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意。我也知道“地荒是一季,人荒是一辈”,这样想法,报怨的情绪就少了。不抱怨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四、不抱怨家人,获得家庭幸福

  有家,就有幸福。在属于自己的屋檐下,我们可以尽享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温馨。当然,家人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精心呵护。作为至亲,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当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关爱、理解与宽容。想着他人的好,忘记他人的过,好好珍惜眼前属于自己的幸福,一位伟人曾说过,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累加在一起,你还选择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份。那深夜等你回家的一盏灯,你离家时凝望着你的眼光,那份父母久久等你回家的企盼和你所有对未来的希望都浓缩家这个小小的单位上。我们没得理由抱怨,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享受阳光,享受温暖。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做个不抱怨人,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

  前不久学*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xx等等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

  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

  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暑假里,我们学*了2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地是有关于德育方面的讨论,下面作一总结: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概括的来说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应从少年儿童学*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以孩子的实际行为与感觉为切入点的方式,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信条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真正贴*孩子们的心灵。而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本方法,重视对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他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他们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在行为*惯养成的基础上,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认识到道德价值,树立起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体验,而道德教育重在养成。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教学经验,我想谈谈自己的确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

  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

  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中最大的乐趣。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成功!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当今社会上,科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欢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学生,就是完善生命。

  教师的欢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终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终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梦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欢乐,而这正是他们走*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提高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异常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欢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教师的,教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异常是在学*了魏书生教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四年中,我所以收到学生来信*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境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当学会的,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仅有“真”才是美,仅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8)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项自我做的工程’,坚持自我的信念,并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不要彷徨犹豫,相信幸福就在自我手中,进取乐观地应对每一天的朝阳,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人生。”当我们应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我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我几缕闲暇,这样,教师的人生才不会感到枯燥,讲课才不会干涩,才会明白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才会让教育人生道路更精彩。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动不已:“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欢乐。”记得校长曾这样说过:“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可是我们能够改变自我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欢乐,将教师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

  教师的心态就要像阳光那样,是*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仅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掩上《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再细心品味书中那些诱人语句,才更真切地感受到“肖川教授文字的优美、自然、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在轻灵与明快之间磨砺着思想火花。”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每位教育者都上了一堂关于教育专业成长及人生幸福的一课,十分发人深省,十分令人受益。真是一本拨开乌云见日出的好书。拥有阳光心态,我们的心每一天都会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我也芬芳着学生,从此刻开始,幸福人生已然上路!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资料,共同参与,经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效果。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忙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状态中。进取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能够搞同类词语联想,也能够对对子、猜谜语;既能够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能够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能够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能够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一样的教学资料,不一样的教学要求,应有不一样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主角,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齐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我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进取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的主人,这是探究学*的基础。《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由于认识理解水*和知识驾驭本事的限制,小学生在学*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异常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明白教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提高,并且强化了学生的提高,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我在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完美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梦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梦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一、客观现状(主观上,时间上,内容上,思想上,方法上)。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人吸收精神食粮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他们的学识、思想、精神、品格等人生收获会对你起到、感染、提升、丰富等受益无穷的作用。

  (二)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自身有一桶水已然不足,必须有长流水。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成为了必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读书三明:一明志,二明礼,三明心。

  三、教师应怎样读书?

  (一)兴趣方面,理性地思考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的紧迫感,有意识地培养读书欲望,提高自身的读书兴趣和主动性。

  (二)内容方面,古今通读,厚今薄古。专博俱修,专精博览。

  (三)时间方面,利用不同的时间段,来安排不同的读书内容。

  (四)需要方面,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为仰望星空,思考为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让读书成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手段。(学*,反思,创新,发展)。不膜拜,用审视和思考的目光来读书。逐渐完善并形成自我的思想体系。

  (五)机制方面,内力自读为主,外力劝学为辅;自我反思为主,互相交流为辅;现代手段为主,笔记资料为辅。

  四、学校应为教师读书创造怎样的条件?

  (一)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组织教师读书活动。

  (二)创造教师读书和展示条件,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每学期向教师推荐或购置一本教育专著,鼓励教师订阅教育专业杂志和书籍,配备相应的现代技术设备,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设立学校师生读书网页,评比教师读书明星、读书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或论文评比活动等。

  五、教师专业素养类阅读书目推荐。

  一类是“教育理性与智慧类”,包括经典和教育新理论类著作。如我们所知的、也是教育权威人士推荐的.“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书架”书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论小学教学》,学校无分数教育三步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安!》、《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教育漫话》,《再论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的使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蒙台梭利方法》,《多元智能(修订版)》等,都是对人类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图书。作为教师,不读这些书就说明还没有进入教育者的状态。

  另一类是“教学智慧与探索类”,主要为了帮助老师们吸收他人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智慧。例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 教育专业图书*两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听名师讲课》、《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英美精彩课堂》、《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名师备课经验》、《课改新课型》、《课堂掌控艺术》、《教师反思的方法》、《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这些书都来自于实践,针对性强,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非常实用。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人已经弄明白的问题,我们不必要从零开始摸索。站在智者和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得更远,进步得更快。以上两类书籍,既有教育理论书籍,也有教育教学实践书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读理论家的书,也要读实践者的书,前者可以使我们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过的东西;后者可以使我们思路开阔,了解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

  读书四重境界: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循序渐进,三是熟读精思,四是融会贯通。理想中的读书最高境界,是兴趣和需要的完美结合,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起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可以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考虑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起去书店买学*用品,儿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起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现在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现在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运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让我的学生在学*中得到更多的成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

  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

  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己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三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崇高与快乐!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仍有拼命的工作热情,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朗诵一首诗。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学*的气氛也极为浓厚。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几年来,我因此收到学生许多贺年卡,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