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10-03 00:00:00 体会,读书心得,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篇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

  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菁华5篇)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一、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参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三、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教师必须树立*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等。相互学*、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把学*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的厌恶,对学*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的态度,变害怕学*、厌恶学*、逃避学*为好学*、乐学*、主动学*。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乐于学*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把学*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的厌恶,对学*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的态度,变害怕学*、厌恶学*、逃避学*为好学*、乐学*、主动学*。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乐于学*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

  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

  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读书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使这个寒冷的寒假也温暖了很多。而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除了幸福与享受之外,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得出了很多体会。

  一、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地扩充自己。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扩充自己,始终走在知识的最前沿上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丰富,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这样学生才能在你身上学*到更多。而任何形式的知识扩充都将对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学*是唯一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教育出成功的学生。

  三、对待学生要学会宽容。“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教育应从宽容开始。谁都曾年少轻狂,青春叛逆,用作为一名教师的爱去宽容你的学生,包容他的小缺点,小错误,教育必不可少,但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惩罚措施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只有学会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爱学生,学生才会学会理解你,爱你。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非常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己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接受一点*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责任,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曾经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己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己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生活上充满欢乐。老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该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老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作为一名教师,从书本中吸取知识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作为一名幼儿园的幼教,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去“读书”了。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方便,但同样,生活的节奏也变的更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很少再有机会去接触书本,甚至是电子书籍。

  而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我们意外的得到了参与阅读的要求。尽管很意外,但是对我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充电机会。对于这次的阅读,我选择了基本与幼儿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童话。这些都能给我的工作带来帮助。以下,是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对幼儿知识书籍的感受

  这次的阅读,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尤其是这些幼教知识书籍,这些书籍记载的都是一些篇幅较短的实用知识经验,我每次都是趁着幼儿午睡或者自己休息的空闲时间来阅读。

  尽管只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看书,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帮助可不小。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中,有不少都是非常实用性非常强的经验!我们老师之间常常互相交流,但是却渐渐的沿用了一套在学校中教导的方法。但是通过阅读,我学*到了不少更为出色的小技巧。这些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更让我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想出了不少的好点子!大大的丰富了我的教学。

  此外,我也学*到了不少的幼儿知识,并且认识到了我们*常一些*惯中的错误,我不仅仅自己吸收了这些经验,并且还和老师们交流,经验,将自己的收获交流了出去,让读书的效益更大化!

  二、对童话阅读的体会

  选择了童话,本身是为了让我能更多的掌握也些教学材料,也能成为一些实用的比喻。但是,通过童话的阅读,我发现受益的不仅仅是幼儿,看着这些童话中的美好故事,我自己也深受其感染,在教学中要和更能理解幼儿们的行为*惯,并且能更好的去引导他们。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十篇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

  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打开书,前言处的《我是教师》这首小诗,如同一杯espresso,香气扑鼻、口感醇厚,让人回味不止。细细品读《致教师》一书时,发现其更像一杯latte,没有过多的华丽外表,没有过多的酸涩咸苦,却多了一份真诚与感动。朱永新老师把自己对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与每一位教师分享,把自己对教师、对教育的热诚与挚爱向每一位读者传达。于我而言,除了收获满满之外,更多了一份思考与坚定。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还没有‘开窍’,一定是时机还没有成熟,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打开他心扉之门的钥匙。”孩子天生性格迥异,拥有着无限潜力,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的他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有时不妨退出教师职业的框架,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太多的闪光点,是你从未知晓、未曾想过的。

  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有关他的一切,让你对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善于表现,总是按照你的意思做好一切事务,让你肯定他的能力,然后委以重任;有的孩子善于沟通,总能与班上每一个孩子愉快地相处,让你放心地把班级管理的事情交给他。每每谈到这些孩子,总让你赞不绝口,引以为傲。但也有这样一些孩子,不爱围在你身边,问你这样、那样;不愿有事没事地凑在你身边,说要帮你干这干那;也不喜欢和大家聚在一块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总是那么不起眼,不能引起你太多的关注。可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时,你会发现那些善于表现的孩子,总会要求去承担太多事情,从未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特点,往往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不错,其实内里却一团糟,甚至毫无意义。而那些安静内敛的孩子,虽不会太多言语,却会细细思考,用心去做每一件他觉得有意义且是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承受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带着纯真与真诚来到你的身边,把世间最好的爱给了你,千万不要因为学*成绩不够优异,而去否定他的一切;千万不要因为同一个问题讲了多遍,他还不理解,而去质疑他会故意和你作对;千万不要因为他偶尔犯得一个错误而对他失去信心,不再信任……多给他些自由、时间、空间,他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会创造出令你惊讶的辉煌。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提到“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后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主人。”我想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尽我所能陪伴孩子,静待种子发芽、花朵盛开、果实成熟,坚守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圣洁之地,做孩子童年世界的守望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本10份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几年前就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此书篇幅很长,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长不惜重金购买了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百余本,每人发了一本,让暑假阅读。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刚上班的老师了?《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然而,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觉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违的教育理想。

  吴非老师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语无惊人死不休的 思想战士。他为迷茫的教育者们,自我反思却无所适从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 篇 篇指点迷津之后,我看到自己身上匮乏的东西,是啊,读书时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真是久违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里的自己,想在课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园里的每分钟。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让自己全付精力去应对。

  回想自己少年时,还是颇有几分壮志豪情,一部电影就能让自己激动不已,看来,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啊!于是,有翻出那曾让自己激情的岁月印记。我用一本书《致青年教师》,两部电影《危险游戏》《放牛班的春天》,来唤醒自己。

  先与我来到这部电影《危险游戏》中。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

  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常人多一份慧质,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让我们一步步回忆《危险游戏》中露安老师的作法吧!感谢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怀揣教育理想,艰难前行。

  当全班学生乱作一团,无人理睬这位本该是课堂权威的露安时,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的很有效。是的,周围同事看笑话般想看露安出丑,为她这一着怪棋感到不可思议,但确实,露安成功了。课堂上,如果学生都无视教师的存在,那对教师就是最可怕的错误。

  走出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个小小缺口,至少现在,学生们可以注意这位课堂的主宰了。

  当露安想讲授知识时,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们听不下去,也听不懂。这时,露安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死亡”,还有那首带有点隐喻的诗。露安真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学生开始出入图书馆,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让图书馆的老师摇头,哈哈,我们盼望的情节中出现的奇迹,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开。

  教书、育人同样重要。露安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她想帮助孩子,挽救心灵。一个黑人男孩犯错,她来到男孩的家里,抚摸着孩子的头,跟父母说:“他是好孩子。”我们所有观众都应该感到激动,因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阳光一下洒到脸上一般。之后,因为金钱问题,露安也尝试给他帮助,虽然自己的钱只够每天买个麦当劳,但露安几乎是威胁的让男孩接受自己的帮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为结婚,想放弃学业,到一所可以学*家政的学校学*,从此成为家庭妇女时,露安又带着她的那份执着出现了。她要让这个有才华的女孩继续读书。读书,是一种梦想,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以至于当露安因为自己失误想离开校园时,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对和一块作为挽留的巧克力,还有作为教师的最高赞赏:我们爱你!露安感动了,此时她知道,自己已是她们的 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给孩子 提供无限的安全感,她,已经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离开时,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礼物一般:那满天飞舞的纸飞机、纸飞机上的深情祝福与留恋、还有那伴随自己离开的脚步、渐行渐远的天籁歌声作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两个小插曲,表达了这样的命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中,两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园,露安执着的想唤回他们时,却遭到黑人母亲的唾骂:他们读书有什么用?他们注定是失败者、社会的边缘人,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没有人能挽救他们,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另一种尝试也是失败的,这个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经试着踏出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几乎听从了露安的建议,但是,当他急切想改变人生,进入校长办公室时,他的故事永远的结束了。仅仅是因为没有敲门,仅仅是因为校长自以为高明规则,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是不是编剧的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敞开心扉,来接纳这个孩子,来接纳这一帮无助的放牛班。

  这两个插曲,也许都是编剧给我们的艰难思考,露安,只是一个个体的人,怀惴教育理想,却不能真正改变别人的命运。是否这部影片也想让更多的人走入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群体,应该敞开心扉,接纳与关怀这样的孩子。

  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会都被露安这样的教师,也包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莱门特这样的教师深深感动,燃起教育的理想,改造、挽救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这本书作者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

  一、就让你的眼泪流下来

  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

  其实,不管是什么地方,每个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小农意识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知识阶层。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把小农意识带进教育。可怕的是这种*气又通过教师的`示范,传染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有些教师回忆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做人上差异过大,其实种子是在青少年时代种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学生“小气”,既需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个“大气”的人。

  三、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从而失去很多学*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

  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教师们能不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书中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注意学*的还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与希望,激励我前行。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王老师的教育实践,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王老师相比,自己还相差的太远,自己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老师。

  在书中,王老师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并养成好*惯。”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还说,教师要有悲悯之心……我以为说的都很在理。一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如果没有悲悯之心,恐很难教出一群知书达理又善良的学生。

  王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好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与阐释,但是因为自己断断续续地读完全书加之自己的水*有限,实在难以将书中精华用简练的文字全部表达出来。

  这本书的名字,王老师将它定为《致青年教师》,我想这是王老师的谦虚,选择了初入行的青年教师,希望能给他们刚刚开始的教育教学生涯有些指导和参考价值。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从绝对年龄上说,我也还是一名青年教师,但是,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适合青年教师读的书,他还适合其他所有的教师以及管理教育的领导和**官员阅读!

  当我打开《致青年教师》,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

  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

  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你为学生提供学*方式了没有?学生这节课有发展吗?这种隐性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二、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第二,要感谢在各个岗位上做奉献的纳税人,无论是工人还是个体劳动者。既使他们起早贪黑,生活无着落,也在为我们提供着经济保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他们的子女。第三,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因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学生,而购买这个服务的是家长,家长是学校的上帝。而消费者才是推动产品不断更新和质量提高的最强大的动力。所以,感谢家长,因为他们的选择,我们的工作才多一份安定,少一份危机;因为他们的选择,才为我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第四,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三、学会学*,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魏书生初中毕业,却达到了融合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培养他的是书籍;李镇西在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说:我就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

  四、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我们会着装整洁、得体、精神,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升**时我们会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因为孩子们也关注你的热爱和信仰。他们有了信仰,我们才好教育。我们一定不会在教室和学生**场所吸烟,接打手机、喧哗,更不会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更会保持办公室整洁。因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维护,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是会跟我们学的。我们是能够尊重学生人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和孩子们的尊重是相互的。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五、锤炼业务说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我们经常在实践中学*,学*中老年教师中多数人对工作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丰富的业务经验;但又不满足于同他们的竞争——作为青年人有理由对业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会时刻警惕容易在自已身上滋生的颓废与懒散,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就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尽善尽美,我们需要更多的锤炼。我们会备好每节课,参与好集体备课。我们的从容和自信,反思和提高,都来源于这里。我们会互相多听课,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们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收获的晴雨表。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让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7)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份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