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3 00:00:0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有了“田野”的铺垫,孩子们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果园、公园、学校、游乐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游泳池”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但教学中生字教学不够突出,听课老师提出,这是第一课时,应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把识字写字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大家建议运用字理知识教孩子识字,尤其是本节课的新偏旁“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主题来组织教学。小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提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希望给婆婆带来一些快乐的故事。诗文语言浅*明快,富有节奏感,情感真切自然,富有儿童情趣。是训练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导入,我抓住“盲”字,从分析字理入手,“盲”由“亡”和“目”组成,“亡”表示死亡、失去,整个字代表失去眼睛,就是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了。接着我请同学闭上眼睛走回座位,感受看不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明白盲人生活的.诸多不易,为理解课文“乐于帮助残疾人”奠定感情基础。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划出第一中表示“我”心情的词语,根据答案出示喜滋滋、乐呵呵两个叠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第二小节,我采用师生轮读的方式:“我”提着蝈蝈来到婆婆家,轻轻热热地喊――(学生:婆婆,婆婆)这是一只――(学生: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在师生合作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心。第三小节,同样通过字理分析理解生字“忘”,心里的事情没有了就是忘记了。同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句式模仿“歌声会_____,_____。”在反复朗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歌声还会带给盲婆婆哪些惊喜,旨在帮助孩子们体会盲婆婆内心的快乐,感受“我”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第四小节句式基本与第二小节相同,我也采用轮读的方法。

  整堂课教学的目标较为清晰,教学的设计也基本遵循着教学目标,整体上较为通顺流畅,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仿句练*没有梯度,难度过大。我在设计仿句练*时,仅仅简单给出了“歌声会_____,_____。”要求学生填空,忽视了句子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句子出现了句式错误、缺少修饰语等情况。在教学时应先填写:歌声会(带您去哪里),再填写(看到什么),最后加上定语(看到什么样的什么),如此分解句子之后再尝试让学生仿句。

  2、朗读评价过于单一,缺乏指向性。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指名读、轮读和齐读几种朗读方法,朗读的评价大多数为笼统的“声音响亮”“有感情”之类。其实朗读评价可以再有指向性一些,通过评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孩子们提高朗读水*。

  3、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整堂课虽然整体上下来还算流畅,但是大多数是由教师来推动的,孩子们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朗读、思考的时间,老师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和感悟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悟出应懂得的道理。在感悟的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如在读第四小节时,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蝈蝈代替小朋友来陪伴盲婆婆,听着蝈蝈欢快的歌声,婆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让我惊叹的话语。

  有的说:婆婆不会觉得孤单了。

  有的说:婆婆想,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还有许多人关心我!

  有的说:这么多人爱我,生活是美好的。

  说的'的是杨然:听着蝈蝈的歌声,想着大家对自己的爱,婆婆的眼前一片光明。

  能说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感悟课文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

  课堂中觉得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发言比较少,还需要多多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7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8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9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以儿歌的口吻叙述的,充满童趣,富有爱心的叙事诗。诗句清新,自然。这首诗既贴*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讲这一课时,我从朗读入手,努力搜集与孩子们生活比较贴*的环节,讲后心中有许多欣慰与失落。

  一、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讲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比较深,在出示课题后,我提问:“小姑娘抓蝈蝈是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她想送给盲婆婆”“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提前预*了。”“我就顺势引导说:“老师小时侯也像你一样,喜欢把要学的内容预*一下,这个方法不错,”讲完这一课后,孩子们就主动去预*新课文,这小小一句话,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学*方法,而且,对学*真是大有帮助。

  二、注意全面,不慌不忙。

  在讲这一课处理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我读课文,学生们可以做动作,可以出声音,还可以闭眼想象,然后我就自顾的读起来,用余光注视了一下,看有的同学在作动作,我就没仔细看,其实,和我配合的大多是积极,能力强的学生,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干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失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以锻炼学生为主。

  三、适时点拨,总括中心

  语文课注重的`是知识的学*,贯穿以一定的道理,在讲〈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结尾处处理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不但要注重知识的学*,同时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引导,这二者同样重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0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2、字字句句不放过,语言应往规范引。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2

  第二次正式开公开课。

  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首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儿童诗。

  我仔细揣摩着该如何才能让这节课课堂上既扎实又活跃?着实伤透了脑筋。

  诗歌中的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如果送一只给盲婆婆,让她分享田园情趣,唤起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忆,能减少一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切身体会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让学生回家做半个小时盲人,范读学生做盲人后的感受日记。为诗歌后半部分的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使学生对盲人产生同情心,引起学生想要帮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引出 “是谁送的?”“送什么?”“为什么送?” 的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课件展示蝈蝈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蝈蝈的可爱,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模仿蝈蝈的`叫声。这歌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并且让学生和婆婆一起想象歌声还可以把婆婆领进那些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最后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上完这了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不足:

  1、学*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审美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得到提高。我觉得在“超越文本”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文本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可能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太短,以后会尽量改正。

  2、学*生字词语也非常重要。这次应为一些安排失误只让学生读会了生字词,本来安排了写两个生字的写一写,一紧张忘了,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

  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

  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

  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这个练*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4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五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

  生;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三、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

  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读得真好听。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今天读的这首诗中句子和以前的课文中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每一行的字数都差不多。

  生:我发现了一些词语的格式都是一样的。“乐呵呵”、“喜滋滋”、“走进田野”、“带回童年”、“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

  生:我发现第一小节中最后的“蝈蝈”、“婆婆”,读起来很好听。

  师:就像小朋友们说得那样,诗歌的语言很美,节奏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师:在划斜线的地方稍稍停一下,读起来会更美,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和以往学过的语言的比较中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仄,节奏,对称,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

  四、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发现了美,他们热情的话语表现了美,也享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5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课**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第二次正式开公开课。

  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首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儿童诗。

  我仔细揣摩着该如何才能让这节课课堂上既扎实又活跃?着实伤透了脑筋。

  诗歌中的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如果送一只给盲婆婆,让她分享田园情趣,唤起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忆,能减少一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切身体会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让学生回家做半个小时盲人,范读学生做盲人后的感受日记。为诗歌后半部分的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使学生对盲人产生同情心,引起学生想要帮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引出 “是谁送的?”“送什么?”“为什么送?” 的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课件展示蝈蝈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蝈蝈的可爱,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模仿蝈蝈的叫声。这歌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并且让学生和婆婆一起想象歌声还可以把婆婆领进那些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最后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上完这了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不足:

  1、学*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审美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得到提高。我觉得在“超越文本”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文本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可能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太短,以后会尽量改正。

  2、学*生字词语也非常重要。这次应为一些安排失误只让学生读会了生字词,本来安排了写两个生字的写一写,一紧张忘了,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五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

  生;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三、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

  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读得真好听。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今天读的这首诗中句子和以前的课文中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每一行的字数都差不多。

  生:我发现了一些词语的格式都是一样的。“乐呵呵”、“喜滋滋”、“走进田野”、“带回童年”、“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

  生:我发现第一小节中最后的“蝈蝈”、“婆婆”,读起来很好听。

  师:就像小朋友们说得那样,诗歌的语言很美,节奏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师:在划斜线的地方稍稍停一下,读起来会更美,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和以往学过的语言的比较中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仄,节奏,对称,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

  四、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发现了美,他们热情的话语表现了美,也享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引领学生的:

  我问学生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因为课文有了“田野”的铺垫,孩子们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如:花园或游乐场,等。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游泳池”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花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五颜六色、各种美丽的花朵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就得心应手。

  有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是跟不上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但教学生字时不够突出,没能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把识字写字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应该运用字理知识教孩子识字,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的掌握好生字的写法和运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学*:“你帮助过哪些残疾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吗?你当时怎么想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帮助过人,可他们的想法却不禁使我陷入沉思。“帮助别人方便了别人,自己又不费什么力,而且觉得很快乐。”多么普通而又伟大的想法!“我帮助别人时也没想什么,觉得他有困难就应该去帮助。”是啊,帮助别人不需什么高尚思想的支持,应该是内心的本能!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是那么清澈明净,不掺杂质。因此,当我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读完课文很快就有了答案——为了不让盲婆婆寂寞,在小女孩不在的时候替她陪盲婆婆。是的,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这样做的。他们没有我们**复杂的思维,有的只是天真纯洁的内心本能,虽然幼稚,却是最真实的!

  清新、自然的诗歌,洋溢着纯真的童心和童趣,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保持这美好的童心,歌颂这清灵的儿童心灵世界,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美好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课**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主题来组织教学。小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提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性?”课文后的练*题是单元学*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首先,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活动。课前搜集有关蚱蜢与蝈蝈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它们的不同点来导入新课。这样,既符合作者细致观察才能明确蝈蝈的特征,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课**好铺垫。

  其次,注重学法指导。如: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绿色蝈蝈的特征时,强调学生学会找中心句,关键词句;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这样,学生不致于抓不到重点,泛泛而谈。在品读赏析优美句子时,强调学生善于运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最后,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恰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总之,本节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与探究学*的内涵。

  不足的是,该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预*不够充分,回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加强对学生预*监督。语文教学预*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而预*,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猜猜看:

  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

  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

  2.走*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

  三、检查预*:

  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

  喧嚣 劫掠 静谧 酷爱 吮吸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óu gōu火

  zhōng 斯 wōjù xīsū作响

  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四、阅读全文,概括要点:

  1.出示本课的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②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③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细致描写动物。

  2.出示“快速阅读指导”:

  a.思维集中,扫描跳跃阅读。

  b.勾划出关键词句,概括每段中心。

  c.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全文内容。

  示范:

  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 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 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4、课上得不够灵动,余味不足……初出茅庐,功力还很浅,还嫩的很。相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台,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我自己的好好学*,天天向上,我必须能改掉毛病,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提高!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一) 复*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

  2、通。读懂,读好课文

  3、通过多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好课文,激起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卡片。一个鸟笼,一块毛巾

  主要板书计划:多媒体

  作业设计安排:1 抄写生字

  2 口头填空:歌声会( ),看到或想到( )。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第四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题目中有三个字"婆。的。蝈"读轻声,应读得轻。短

  2、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了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

  1、看图

  图1:图上画了什么?拿着什么?神情怎样?

  图2:图上画了什么?在干什么?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幅图的?(听录音)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出示生字词)

  盲婆婆喜滋滋乐呵呵邻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难忘咯咯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 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 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4、课上得不够灵动,余味不足……初出茅庐,功力还很浅,还嫩的很。相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台,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我自己的好好学*,天天向上,我必须能改掉毛病,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提高!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金榜学案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

  既训练了学生语感。

  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几年前的一次课,虽初二家长会课件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

  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

  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学案教学案例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法布尔的文章。

  这样学*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找资料的*惯。

  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

  我准备了幻灯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

  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免费英语在线翻译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

  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

  5、合作探究环节。

  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

  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英语四级听力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

  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

  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

  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有了陌生感。

  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议论文素材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

  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

  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

  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

  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但《绿色蝈蝈》这一堂课总的来说上得不那么理想,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加强对学生预*监督。语文教学预*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而预*,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

  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实用五份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字册》上的描红练*。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听写生字。

  二、学*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方法学*这小节。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郊(  ) 居(  )

  2、扩词。

  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