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第3小节

  学*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第3小节

  学*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

  【设计理念】

  以课文内容与要求为依托,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识字效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把一篇课文中要求认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们对怎样既落实识字,又不忽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在读课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如“盲婆婆”“蝈蝈”“送”,再依次展开。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理解时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渗透学生善良美的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

  教学重点: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自身体验,课文诵读,感受诗中的那份童真,激起学生的爱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已经预*)

  一、谈话导入

  1.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呢?那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2.小朋友只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有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那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悟意境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由于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成为学生体悟课文的难点。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二、找准链接点,走入课文情境。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读准蝈蝈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蝈蝈,那绿色的小东西,总在秋意浓浓的时候,不知疲倦地唱着,无忧无虑地唱着,那歌声永远透着一股欢乐,有时很有节奏,让你雀跃,有时没有任何节奏,听着让你很想走进草丛去,探一探它们的世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秋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识字7》教学设计2以学定教”教学《王冕学画》教学实录案例《充气雨衣》教案设计《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20《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月亮湾》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3、读准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2、我们的世界真美呀!可是,这位婆婆失去了双眼,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在这黑暗的世界里,盲婆婆的心情——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5、这位好邻居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呢!

  (补全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三、初读感悟,打好根基

  (1)读生字

  ①请学生读生字,如果读准字音,如果读对了那么全班其他小朋友跟着读。

  (2)读词语读词语理解部分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3)读句子

  述: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①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②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③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真认真!(4)小朋友们读得可真棒,师范读课文生欣赏课文动画

  ①同桌互读感悟

  ②男女生分节朗读

  ③齐读

  感悟:为什么“我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你有没有做过一些帮助别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活泼明快的儿童诗,语言简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对于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却也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注重抓关键词句,让孩子谈感受,加深他们的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婆、绿、邻、居,重点指导书写

  (1)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书空,说出笔画,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写的好的字,让学生学*

  (4)给生字组词

  【设计意图】

  小学写字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落实低年级写字教学中的每一项细节,他们就一定能写出规范、端正、整洁的字来,从而提高写字的综合素养。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写好生字

  【设计意图】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秋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识字7》教学设计2以学定教”教学《王冕学画》教学实录案例《充气雨衣》教案设计《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20《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月亮湾》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一) 复*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

  2、通。读懂,读好课文

  3、通过多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好课文,激起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卡片。一个鸟笼,一块毛巾

  主要板书计划:多媒体

  作业设计安排:1 抄写生字

  2 口头填空:歌声会( ),看到或想到( )。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第四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题目中有三个字"婆。的。蝈"读轻声,应读得轻。短

  2、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了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

  1、看图

  图1:图上画了什么?拿着什么?神情怎样?

  图2:图上画了什么?在干什么?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幅图的?(听录音)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出示生字词)

  盲婆婆喜滋滋乐呵呵邻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难忘咯咯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把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6、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三。精读课文,读懂

  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找出一对意思相*的词语(喜滋滋。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谁这么开心?读的时候怎样?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3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4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为什么这样开心?

  过渡: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会说些什么?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会唱歌" "您"

  3齐读

  第三小节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什么?

  "为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过渡:歌声会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见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带回......

  她听着,想着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评价,哪儿读得特别好?

  4、齐读

  5、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填空)

  歌声会( ),看到( )。

  歌声会( ),想到( )。

  学*第四小节

  1、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常的?唱得怎样?

  2、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蝈蝈在不停地叫,他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很多很多)

  3、齐读

  四、小结:读了课文,小朋友,你们说说,少先队员为什么把蝈蝈送给盲婆婆?多好的一位少先队员啊,此时他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在微风中起伏,好象在说话呢,你想想红领巾会对少先低员说些什么?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表演(自背自演,上台表演)

  3、假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你准备怎么做?

  五、教学生字

  盲:(1)这个字你是怎样记的?

  (2)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让学生说说

  喜:(1)说说你是怎样识记的`?(部首"士"字头)

  (2)找出横中线上的笔画?找出最宽的笔画

  回忆写字姿势儿歌

  学生练写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一) 复*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份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2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齐读课题。

  2、检查生词

  二、学*第一节

  1、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上节课的学*,是谁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2、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吗?

  绿色的蝈蝈(看到的)

  会唱歌的蝈蝈(听到的)

  3、捉到这样一只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心情怎么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乐呵呵,我们来做一个乐呵呵的表情,现在就让我们乐呵呵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4、乐呵呵,心里多高兴啊,文中还有一个跟它有相同意思的词语,是(喜滋滋),他们不但意思相同,而且形式也相同,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形式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

  (笑呵呵的、笑眯眯、喜洋洋、笑哈哈)

  师:这样的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

  4、小男孩喜滋滋地把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你知道我们二(6)班的邻居是谁吗?所以盲婆婆就住在小男孩家的(隔壁),离得非常得*。

  5、就让我们开心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三、学*第二节

  过渡:对呀,把自己刚捉到的蝈蝈送人,我们都会有些舍不得。那小朋友为什么“喜滋滋”地送蝈蝈呢?我们读一读第二小节,从里面找一找原因。

  1、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

  2、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3、这两个词语怎么读呢?指名读(有点着急,想快点把这只蝈蝈送给婆婆,很开心,因为今天我捉到了一只蝈蝈。)

  4、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还是一只——(生接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你唱歌。)

  5、点红“替”理解替。

  那不上学的时候,小男孩就自己为盲婆婆唱歌。为什么要为婆婆唱歌呢?

  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所以她看不到(),指名说。

  然后完成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xxx,看不到xxx,也看不到xxx,她感到xxx。

  师:盲婆婆看不到红红的太阳,看不到花草树木,看不到这五彩的世界,她觉得自己非常孤独,感到难过。邻居家的小男孩有空就来陪伴她,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除了唱歌,小男孩还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小男孩。今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很开心,他喜欢蝈蝈,但更喜欢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怕自己上学的时候盲婆婆孤独,所以,他要把这只会唱歌的蝈蝈送给盲婆婆,让蝈蝈代替他给婆婆唱歌,解闷。

  7、谁来读一读这一段。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8、小结:无论是上学还是不上学,小男孩都想方设法地帮助盲婆婆,真是一位热心的好孩子。

  四、学*第三节

  过渡:那蝈蝈的歌声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第3节,找找答案。出示第三小节

  1、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快乐了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盲婆婆真的用眼睛看到了吗?(练读第1句,像盲婆婆一样美美地想象,再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是盲婆婆用心感受到的,(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指名说

  3、“往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童年”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们猜猜盲婆婆往日有哪些难忘的欢乐?(说后读好“难忘的欢乐”)

  同学们,听!(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你们知道吗?盲婆婆也有着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能看到一望无边的蓝天,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能看到自己美丽的村庄,听到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还时常和晓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呀!

  4、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出示:歌声会x____,xx。)谁能说得和书上不一样的?

  5、指导朗读

  (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男生读,女生读

  (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

  齐读

  5、你们瞧,盲婆婆听到这样的歌声,笑得多开心啊!小组比赛读,读出盲婆婆的快乐。

  五、学*第四节

  过渡:盲婆婆笑得这么开心,看来这只蝈蝈唱得怎么样?

  1、齐读第四节

  2、蝈蝈唱得多好啊!咯咯,咯咯,咯咯,点红省略号,这是(省略号)。在这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课文中是谁在笑?他们为什么在笑?)

  3、让我们一起聆听蝈蝈的歌声,感受盲婆婆的快乐。(齐读第四小节)

  4、文中的小男孩是多么热心地帮助了盲婆婆,让我们带着他的这份热心再读读课文。

  总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和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一起读好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六、教学生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准备

  1、(实物或图片)蝈蝈、插图、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试着蒙上眼睛做一回盲人,体会一下盲人的感受。

  教学时间

  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 ),看不见( ),也看不见( ),感到( )。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 画出一张笑脸 )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 画出一颗爱心 )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 " 有爱心 " 这个主题)

  (四) 学*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 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

  歌声会—————————————。歌声会 ————————。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五,生字书写指导:替,您

  1,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呀?(编儿歌的方法,猜字谜的方法.....)

  2,师示范书写,学生仔细观察。

  3,师;书写过程中,你要提醒大家那几笔呀。(指名说)

  4,学生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文小朋友送蝈蝈的图片) 因为 一颗爱心

  (盲婆婆面带微笑的图片) 所以 一张笑脸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4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 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 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 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第3小节

  学*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 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 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字册》。

  5、 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

  【设计理念】

  以课文内容与要求为依托,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识字效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把一篇课文中要求认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们对怎样既落实识字,又不忽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在读课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如“盲婆婆”“蝈蝈”“送”,再依次展开。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理解时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渗透学生善良美的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

  教学重点: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自身体验,课文诵读,感受诗中的那份童真,激起学生的爱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已经预*)

  一、谈话导入

  1.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呢?那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2.小朋友只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有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那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悟意境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由于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成为学生体悟课文的难点。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二、找准链接点,走入课文情境。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读准蝈蝈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蝈蝈,那绿色的小东西,总在秋意浓浓的时候,不知疲倦地唱着,无忧无虑地唱着,那歌声永远透着一股欢乐,有时很有节奏,让你雀跃,有时没有任何节奏,听着让你很想走进草丛去,探一探它们的世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秋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识字7》教学设计2以学定教”教学《王冕学画》教学实录案例《充气雨衣》教案设计《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20《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月亮湾》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3、读准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2、我们的世界真美呀!可是,这位婆婆失去了双眼,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在这黑暗的世界里,盲婆婆的心情——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5、这位好邻居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呢!

  (补全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三、初读感悟,打好根基

  (1)读生字

  ①请学生读生字,如果读准字音,如果读对了那么全班其他小朋友跟着读。

  (2)读词语读词语理解部分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3)读句子

  述: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①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②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③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真认真!(4)小朋友们读得可真棒,师范读课文生欣赏课文动画

  ①同桌互读感悟

  ②男女生分节朗读

  ③齐读

  感悟:为什么“我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你有没有做过一些帮助别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活泼明快的儿童诗,语言简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对于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却也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注重抓关键词句,让孩子谈感受,加深他们的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婆、绿、邻、居,重点指导书写

  (1)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书空,说出笔画,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写的好的字,让学生学*

  (4)给生字组词

  【设计意图】

  小学写字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落实低年级写字教学中的每一项细节,他们就一定能写出规范、端正、整洁的字来,从而提高写字的综合素养。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写好生字

  【设计意图】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秋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识字7》教学设计2以学定教”教学《王冕学画》教学实录案例《充气雨衣》教案设计《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20《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月亮湾》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篇

  第二次正式开公开课。

  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首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儿童诗。

  我仔细揣摩着该如何才能让这节课课堂上既扎实又活跃?着实伤透了脑筋。

  诗歌中的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如果送一只给盲婆婆,让她分享田园情趣,唤起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忆,能减少一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切身体会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让学生回家做半个小时盲人,范读学生做盲人后的感受日记。为诗歌后半部分的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使学生对盲人产生同情心,引起学生想要帮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引出 “是谁送的?”“送什么?”“为什么送?” 的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课件展示蝈蝈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蝈蝈的可爱,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模仿蝈蝈的叫声。这歌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并且让学生和婆婆一起想象歌声还可以把婆婆领进那些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最后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上完这了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不足:

  1、学*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审美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得到提高。我觉得在“超越文本”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文本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可能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太短,以后会尽量改正。

  2、学*生字词语也非常重要。这次应为一些安排失误只让学生读会了生字词,本来安排了写两个生字的写一写,一紧张忘了,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五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

  生;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三、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

  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读得真好听。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今天读的这首诗中句子和以前的课文中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每一行的字数都差不多。

  生:我发现了一些词语的格式都是一样的。“乐呵呵”、“喜滋滋”、“走进田野”、“带回童年”、“流淌的清波”、“难忘的欢乐”。

  生:我发现第一小节中最后的“蝈蝈”、“婆婆”,读起来很好听。

  师:就像小朋友们说得那样,诗歌的语言很美,节奏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乐呵呵地/捉回了

  一只/绿色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师:在划斜线的地方稍稍停一下,读起来会更美,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这个片断的教学,让学生在和以往学过的语言的比较中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仄,节奏,对称,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

  四、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练*说话。

  教学准备:

  1、制作一个课件。

  2、蚂蚁图片若干。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难点:

  会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提出学*目标:读懂、读好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练*说话。

  二、细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打出图片。这是什么季节?天气怎么样?

  出示“夏天真热……”,指导读。

  2、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1)蚂蚁在搬粮食(板书:搬粮食)动画演示。

  (2)它们怎样搬粮食。

  (3)夏天,他们不热吗?(理解“满头大汗”)

  (4)哪几个同学来演一演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

  (5)你看了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后觉得蚂蚁怎么样?

  (6)谁来做小蚂蚁。

  3、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蝈蝈们正在干什么?

  他们看到蚂蚁满头大汗地搬粮食会怎么说?你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指导朗读。

  2、如果你是蚂蚁,听到后会怎么回答它们?

  3、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交流蝈蝈们在干什么?蝈蝈们觉得自己过的怎么样?

  4、指名朗读。

  5、分角色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6、游戏(智力大冲浪)。

  (1)(电脑出示)第一关读一读:

  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指名读,齐读。

  (2)(电脑出示)第二关填一填:

  ①体育活动课上,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

  ②科技课上,同学们有的……有的……。

  ③电脑出示下表,先同桌讨论后交流。

  (3)(电脑出示)第三关说一说:

  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小朋友听,什么风刮起来了?

  (电脑出示图和风声)听后你觉得怎么样?

  2、指导读出句子的意思。

  3、这时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哪里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

  (电脑出示图片)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什么,你觉得这时蚂蚁过得怎么样?

  4、谁来读这句话,把蚂蚁舒服过冬的情景读出来。

  5、(出示图片)问蝈蝈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它们可能会说什么?

  6、指导朗读,读出蝈蝈又冷又饿。

  7、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一) 复*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

  2、通。读懂,读好课文

  3、通过多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好课文,激起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卡片。一个鸟笼,一块毛巾

  主要板书计划:多媒体

  作业设计安排:1 抄写生字

  2 口头填空:歌声会( ),看到或想到( )。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第四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题目中有三个字"婆。的。蝈"读轻声,应读得轻。短

  2、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了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

  1、看图

  图1:图上画了什么?拿着什么?神情怎样?

  图2:图上画了什么?在干什么?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幅图的?(听录音)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出示生字词)

  盲婆婆喜滋滋乐呵呵邻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难忘咯咯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把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6、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三。精读课文,读懂

  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找出一对意思相*的词语(喜滋滋。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谁这么开心?读的时候怎样?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3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4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为什么这样开心?

  过渡: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会说些什么?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会唱歌" "您"

  3齐读

  第三小节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什么?

  "为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过渡:歌声会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见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带回......

  她听着,想着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评价,哪儿读得特别好?

  4、齐读

  5、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填空)

  歌声会( ),看到( )。

  歌声会( ),想到( )。

  学*第四小节

  1、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常的?唱得怎样?

  2、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蝈蝈在不停地叫,他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很多很多)

  3、齐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篇(扩展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菁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有了“田野”的铺垫,孩子们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果园、公园、学校、游乐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游泳池”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但教学中生字教学不够突出,听课老师提出,这是第一课时,应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把识字写字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大家建议运用字理知识教孩子识字,尤其是本节课的新偏旁“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主题来组织教学。小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提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希望给婆婆带来一些快乐的故事。诗文语言浅*明快,富有节奏感,情感真切自然,富有儿童情趣。是训练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导入,我抓住“盲”字,从分析字理入手,“盲”由“亡”和“目”组成,“亡”表示死亡、失去,整个字代表失去眼睛,就是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了。接着我请同学闭上眼睛走回座位,感受看不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明白盲人生活的.诸多不易,为理解课文“乐于帮助残疾人”奠定感情基础。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划出第一中表示“我”心情的词语,根据答案出示喜滋滋、乐呵呵两个叠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第二小节,我采用师生轮读的方式:“我”提着蝈蝈来到婆婆家,轻轻热热地喊――(学生:婆婆,婆婆)这是一只――(学生: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在师生合作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心。第三小节,同样通过字理分析理解生字“忘”,心里的事情没有了就是忘记了。同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句式模仿“歌声会_____,_____。”在反复朗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歌声还会带给盲婆婆哪些惊喜,旨在帮助孩子们体会盲婆婆内心的快乐,感受“我”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第四小节句式基本与第二小节相同,我也采用轮读的方法。

  整堂课教学的目标较为清晰,教学的设计也基本遵循着教学目标,整体上较为通顺流畅,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仿句练*没有梯度,难度过大。我在设计仿句练*时,仅仅简单给出了“歌声会_____,_____。”要求学生填空,忽视了句子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句子出现了句式错误、缺少修饰语等情况。在教学时应先填写:歌声会(带您去哪里),再填写(看到什么),最后加上定语(看到什么样的什么),如此分解句子之后再尝试让学生仿句。

  2、朗读评价过于单一,缺乏指向性。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指名读、轮读和齐读几种朗读方法,朗读的评价大多数为笼统的“声音响亮”“有感情”之类。其实朗读评价可以再有指向性一些,通过评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孩子们提高朗读水*。

  3、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整堂课虽然整体上下来还算流畅,但是大多数是由教师来推动的,孩子们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朗读、思考的时间,老师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和感悟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悟出应懂得的道理。在感悟的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如在读第四小节时,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蝈蝈代替小朋友来陪伴盲婆婆,听着蝈蝈欢快的歌声,婆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让我惊叹的话语。

  有的说:婆婆不会觉得孤单了。

  有的说:婆婆想,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还有许多人关心我!

  有的说:这么多人爱我,生活是美好的。

  说的'的是杨然:听着蝈蝈的歌声,想着大家对自己的爱,婆婆的眼前一片光明。

  能说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感悟课文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

  课堂中觉得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发言比较少,还需要多多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第一课时我抓住“送蝈蝈”这一事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明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陶冶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学*第二小节时,抓住“替我”一词,让学生体会“我”*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来理解我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通过说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再次理解了小姑娘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以儿歌的口吻叙述的,充满童趣,富有爱心的叙事诗。诗句清新,自然。这首诗既贴*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讲这一课时,我从朗读入手,努力搜集与孩子们生活比较贴*的环节,讲后心中有许多欣慰与失落。

  一、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讲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比较深,在出示课题后,我提问:“小姑娘抓蝈蝈是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她想送给盲婆婆”“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提前预*了。”“我就顺势引导说:“老师小时侯也像你一样,喜欢把要学的内容预*一下,这个方法不错,”讲完这一课后,孩子们就主动去预*新课文,这小小一句话,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学*方法,而且,对学*真是大有帮助。

  二、注意全面,不慌不忙。

  在讲这一课处理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我读课文,学生们可以做动作,可以出声音,还可以闭眼想象,然后我就自顾的读起来,用余光注视了一下,看有的同学在作动作,我就没仔细看,其实,和我配合的大多是积极,能力强的学生,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干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失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以锻炼学生为主。

  三、适时点拨,总括中心

  语文课注重的`是知识的学*,贯穿以一定的道理,在讲〈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结尾处处理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不但要注重知识的学*,同时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引导,这二者同样重要。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2、字字句句不放过,语言应往规范引。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重视了让学生说规范的口头语言。不遗余力,字字句句不放过,重视让学生说完整的口头语言,力争运用积累,流畅优美。在今后的每节课中我都将以此为目标,为向书面语言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