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

首页 / 文库 / |

  定风波 苏轼 1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 苏轼 2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 苏轼 3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 苏轼 4

  【宋词三百首·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 苏轼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0.(1)拟人。(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2分)

  (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静。(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2分)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1)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 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 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 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

  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地说出, 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 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 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

  将《定风波》改写成一篇散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2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

  1、小序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2)

——定风波苏轼优选【五】篇

  定风波苏轼 1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苏轼 2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苏轼 3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定风波苏轼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是何等地与众不同!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苏轼的这一表现,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要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和面对着清澈的溪流而写作诗章的举动和苏轼上述表现何等相似!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和气质的接*,所以苏轼是那样地钦佩和赞赏陶渊明。接下来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可见作者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骑着马要强得多,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生”三字是指*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的份量。确实如此,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以为常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生”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印象。

  下片中,自然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换头后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了常事,有时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细一琢磨就会感到这样写实在太好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此究竟应作怎样的理解呢?有的解释是这样的:“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解释当然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苏轼其人一贯的气质并不太吻合。看来还不如作这样的解释为好:“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也即无所谓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总之,这首《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定风波苏轼 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吟完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此词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失意,苏轼用一首《定风波》来表达了他豁达的胸襟。《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了其遇雨阻却无悲无喜,醉醒全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狂风骤雨,黄州之贬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萦怀,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对生活的磨难,他淡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艰难险阻在他心理如无物,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抒写大气磅礴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浊烟迷人眼,我有正气存人间”之势。

  是啊,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苏轼的态度中我体会到良多啊。还记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觉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蛰伏的茧一样,处于高考无边黑暗中。身边的种种约束与不自由都成为了一把强有力的锁,约束着我的心。废寝忘食地拖着废倦的身体如行尸走肉般地为明天担忧,也许高考路上本来就是风波不断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无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这时读了《定风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定下来了。《定风波》教我要不怕风雨,顶风冲雨地从容前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进,要看开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地前进……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从容前进的身影……苏轼的处世态度*定了风雨,也*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许人生就是要从容不迫的吧,每个人在行路中难免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当困难来时我们何不学学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人生的风雨劈头盖脑又怎样,迟早会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烟雨任*生”。生命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荣辱得失犹如过眼云烟,超越困难,解决困难就要有勇气面对。超然洒脱地活着,只要内心*静,内心从容又充实,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们恐怕没有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都不防闲时读读《定风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3)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五)份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生。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自己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11月份9天内有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有一位博士生跳楼前曾说“我很累,要休息了”。在这美好的青春里,他们却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只因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整天忧郁不安。对于他们,我只能说

  他们实在实在是太傻了,成不了大海,至少我们可以做一朵晶莹的浪花,成不了草原,我们至少可以做一颗快乐的小草,我自有我的精彩,何必整天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有福有高有低,但是穷人未必就难过,富人未必就快乐,**未必就开开心心,*民未必就闷闷不乐,快乐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必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珍惜现在,感激生活的赐予,相信快乐很简单,我命有我不由天,快乐由我不由人,生活无论是“宝马香车”还是“竹杖芒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就是快乐的。坦然的面对生活,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雨俱来,雨滴打在叶子上,传来阵阵响声,作者苏轼却表现淡定,在风雨中吟啸、漫步。这在常人看来是疯狂的、另类的。别急,且看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是否真能“轻胜马”呢,或许作者洒脱的性格。再读“一蓑烟雨任*生”,从表面上看,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自己对烟雨的淡定,不妨再看作者的人生,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只惜后来怀才不遇,受权贵欺压,打击无数,颠沛流离,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已让他身经百战,眼前这点“小风小雨”又算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们初步了解作者的状况。

  想想看:一位竹杖芒鞋的老人在风雨中缓缓前行,他没去理会喧闹的世界,静静地思考人生的沉浮,世事的变迁。至此,“一蓑烟雨任*生”之寓意不言而喻:从容面对茫茫的人生和世俗的烦扰。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低谷期”。对此,有人耿耿于怀,心情沉闷难以恢复,无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对待后来的事;有一类人却会选择从容面对,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去享受“风雨”的磨练,学会昂首迎战“风雨”,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苏轼那种旷达。就譬如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远方吹来三月的春风,作者醉意全无,寒意来袭,此时斜阳会意的送来一丝温暖。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停了,雨停了,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

  纵观全词,作者偶遇风雨自喻仕途坎坷,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乐观从容的处世态度。突然联想到歌曲《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该静下来想想,如何用从容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低谷。就算遇到再多的烦恼,来一句“一蓑烟雨任*生”,心情不就豁然开朗了吗?不够的话,再来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问题都抛之脑后,所有事均变得如此渺小,那小小的烦恼又何足挂齿呢?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3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

  遥想苏轼当年,22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全然加之于上,导致一生颠沛流离,“乌台诗案”更让他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可他却在风雨中高呼:“一蓑烟雨任*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啊!

  仕途的艰难,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述之苦……华年老大,功业少成,一般人难免心生苍凉消沉之情,而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淡泊超然。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的坎坷,这一路的无奈,并没有使苏轼消沉、失落。他没有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愁与悲苦,如小女子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学杜甫的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没有玩深沉的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没有隐者心境,如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如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那么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要有坦荡的内心和从容的气度,活得像苏轼一样的明亮,一样的豁达。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4

  微雨朦胧的午后,倚在窗边,听雨声,读宋词。

  偶然间翻看到苏轼的词,“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图吸引了我,远方的山模糊高大,*处的人*静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让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词句,字字读来,意境悠远,让人感慨万干。

  雨落成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在*生。”山林间赶路偶遇风雨,同行皆狼狈,但他却能以*和心态不畏山路崎岖,笑傲人生,自在轻松,传唱千古。

  苏轼的乐观、自信、潇洒、旷达的形象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看着窗边不断坠落的雨珠,掉在窗台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经历。

  同样是一个雨天,我抱着重重的书包在小雨向家跑去。雨水斜织着打在我的脸上,任凭它灌满了眼角,弄湿了头发,也顾不上擦去眼角的雨滴。此时的我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越走越慢,回想上学时的不快遭遇。心中埋藏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加快速度冲向家。奔跑着,双脚东一脚,西一脚地踩在水坑里,裤脚溅上雨渍、泥点,还被淋个浑身湿透,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惨不忍睹。现在回想,假如当时有苏轼的一份悠闲自在,假如有一份不惧风雨,笑对人生的心态,那时心中是否还会充满愤怒?

  乐观的人,心中永远有阳光。拿破仑与敌军作战时,损失惨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浑然不顾,大吼着“冲啊!”战士们看到他那幅模样哈哈大笑,在乐观的心态下,冲破险境,取得胜利。我想,那时的拿破仑一定像苏轼一样,心中阳光普照。

  “四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不过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对人生坎坷崎岖,怀着*和心态。

  合上书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动起朵朵美丽的浪花。愿我们做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苏轼,无畏风雨,独自前行。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5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

  遥想苏轼当年,22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全然加之于上,导致一生颠沛流离,“乌台诗案”更让他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可他却在风雨中高呼:“一蓑烟雨任*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啊!

  仕途的艰难,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述之苦……华年老大,功业少成,一般人难免心生苍凉消沉之情,而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淡泊超然。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的坎坷,这一路的无奈,并没有使苏轼消沉、失落。他没有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愁与悲苦,如小女子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学杜甫的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没有玩深沉的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没有隐者心境,如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如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那么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要有坦荡的内心和从容的气度,活得像苏轼一样的明亮,一样的豁达。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4)

——《定风波》教学设计3篇

  【设计思想】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 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 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 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

  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地说出, 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 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 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

  将《定风波》改写成一篇散文。

  【设计思想】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5)

——《定风波》阅读答案6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3)“一蓑烟雨任*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几句写景,后一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

  C.下片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静,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8.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

  7. A (2分) 8.D(2分)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8-9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8.“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一) 8.莫听 何妨 谁怕9.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6)

——打嗝风波作文(精选五篇)

  嗝~嗝~嗝~唉,不知怎么,吃完饭我就会大打其嗝。为此让我大伤脑筋。

  舌尖上的麻辣嗝

  哇!麻辣小龙虾!太棒啦!我一眨不眨紧盯着桌上那盆小龙虾,匆匆忙忙地戴上手套,就大快朵颐起来。

  突然一大团气体从我的肚子里向上爬,我不得不张开嘴把它放出来。一时间,满是辣味的空气围住了我。我立刻拿起水瓶往杯子里倒了满满一杯水,顾不得烫,一下子全喝下肚,才总算把大军冲了下去。我悠哉悠哉的喝着饮料,早把大军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不好!大军又卷土重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到我嘴里。嗝气宜疏不宜堵,我只好张开嘴:嗝一个巨大的嗝喷涌而出,打出来也就算了,可它偏偏把辣味也带了上来,辣的我直吸气,害得我喝了三大壶水才不打嗝了。

  课堂上的尴尬嗝

  因为妈妈回来晚了,我吃饭晚,又快迟到了,所以我唏哩呼噜地把稀饭吃完,就急急忙忙地去上课了。

  一路上妈妈风驰电挚,我喝了不少西北风,终于到了。我风一般冲上楼,课已经开始了:老师好!嗯,进来吧!老师微微抬了抬手,让我进去上课。我坐到座位上,拿出课本,开始全神贯注的上课。正当我以为可以风*浪静地上完课时,嗝又给我开了个玩笑:需要这个单词读嗝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嗝冲了出来。同学们先愣了一下,接着笑声都快冲破屋顶了!我无地自容,羞地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早不打晚不打,偏偏这会儿打!就不能等下课吗?我暗自腹诽。就在这时,下课休息的铃声响了,老师生气的瞪了我一眼,宣布:不下课了,延迟5分钟!啊同学们立刻纷纷扭头瞪着我,那目光,好像要把我撕碎一样。我气得七窍生烟,也无可奈何。谁让我有错在先呢?

  唉,打嗝真讨厌,谁来救救我啊?嗝

  “啊!真烦,我又开始打嗝儿了。”我一边喃喃道,一边拉着妈妈的手。“那怎么办?”“妈妈,你出一个问题让我思考,我就不打嗝儿了。”“好吧。”妈妈欣然同意。我等了好一会儿,妈妈才不紧不慢地说:“明天早上要背课文哟。”“背什么?”“你想想呀?”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也没想出《家乡的红橘》中的一个段落。我赶紧打开书,又在心里默背了一遍。“会背喽!”我高兴地大声宣布。“没打嗝了吧。”妈妈狡黠地笑了。“哈哈!”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是在分散我的注意力呢。

  妈妈的方法真好,认真地学*也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打隔儿,试试我的方法灵不灵吧。

  哦不!今天早上我睡过头了,拿起一个鸡蛋就跑,一口就吃了下去。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我打嗝了。都怪早上吃太快了,上课时,我一直发出“嗝嗝”的声音,大家都盯着我。我害羞的低下头,恨不得把头都钻到桌子里。我拿起水杯狂喝水,这样也不是办法,终于熬到了下课。

  “大家帮我出出主意,不能影响大家了。”我赶紧召集我的朋友和同学们,叫大家帮我出出主意。有位同学说:“要不就一直喝水,喝到水没了才行。”我无奈地说:“不行呀!到时上课老是跟老师说上厕所,老师会不耐烦的。”“不会的。”听了同学的话,我无奈的试了,没想到上课时还是忍不住打嗝,还想着去上厕所。老师不耐烦地说:“下课不去,上课才去。”我一声不吭的坐在位子上。

  我的尿憋的住,可是我的嗝憋不住啊!”“嗝嗝。”一个同学提议道:“围着学校跑几圈说不定就行了。”“这能行吗?不试的话,就一直打嗝,还不如试试。”

  我冲到操场上,奋力的跑,跑了两圈,我就累的不行了。不过好像我不打嗝了,太好了。

  "*时大家都是在吃完饭或者喝完水之后才会打饱嗝,但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很特别,他可以打一个非常长的饱嗝,还可以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打嗝就什么时候打嗝,更夸张的是他在打嗝的时候,嘴里还可以说出各种不同的话,他就是我们班的打嗝大王——潘哲瀚!

  有一次,我们大家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叶老师让潘哲瀚回答“999”减去“45”等于多少?这时他懒洋洋地站起来,抿抿嘴,突然打了一个又长又响的饱嗝,嘴里还说“I LOVE YOU”,说完之后才开始慢吞吞地回答问题。因为他搞笑的饱嗝声,把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叶老师的脸色也变了!

  我和潘哲瀚在下课的时候经常一起玩,有问题的时候还会互相帮助。记得我有一道数学公式不会了,就去向他询问,可他皱了一下眉头,就用打嗝的方式对我说:“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爱因斯坦……不讲道理。”潘哲瀚苦笑了一下,就飞快地跑出了教室,而我站在原地面无表情,耳边却还有潘哲瀚打嗝的声音。

  我一直很好奇潘哲瀚是怎么打出这么多花样儿的饱嗝的呢?可能需要我去采访一下这个打嗝大王——潘哲瀚了!"

  完了完了,飞子真成“嗝神”了,我建议大家别去看飞子的作文了,不然“嗝”,不然就会传染上打嗝。嗝,看,连作文也写不成了,嗝~

  刚来学校不久,我买了一袋方便面,嘎巴嘎巴地吃着,突然,石老师来了,我赶忙把方便面放到书包里。还没咽下去,石老师又喊我,得!从这时开始,我开始打嗝。

  上课了,爱回答问题的我,早以忘了我打嗝了。“怎么求圆柱的侧面面积?”我连忙站起来回答:“底面周长嗝。乘高嗝。因为底面嗝。周长等于嗝。”还没等我说完,本来坐的挺整齐的班,一下子拧成了一个**花,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不大笑,就连一向很严肃的石老师也忍不住笑起来。嗝。嗝。我又连住打了2个嗝。

  唉~我算完了,我把好好的一节数学课搞成了笑话课,对于石老师这种敬业的老师来说,下课不把我K死算我好命。

  不出我所料,这一刻果然来了。“你每天怎么不在家里吃饭,来这吃饭,你看看,好好一节课……我们的课又上不完了,今天加一个自*把这一点上完再放学。”

  “啊?--石老师,嗝。我本来不想打嗝,可我嗝。管不住我嗝。”“算了算了,你回去通知同学们吧。”

  “同学们,嗝。石老师通知嗝。今天下午加一个自*,嗝。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7)

——苏轼名言(精选5篇)

  1、天覆群生,海涵万族。 ——苏轼 《湖州谢上表》

  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

  3、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

  4、长淮忽过天远*,青山久与船低昂。 ——苏轼

  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苏轼

  6、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苏轼

  7、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苏轼 《晁错论》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杂说送张琥》”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卜算子》

  13、思其始而围其终。 ——苏轼 《思治论》

  1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1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 《赤壁赋》

  1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 ——苏轼 《陌上花》

  1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18、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 《临江仙》

  19、“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苏轼 《无题》”

  20、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苏轼 《晁错论》

  21、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 《少年游》

  22、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2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次叫童儿去打扫, 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 花影刚刚隐退, 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苏轼 《花影》

  2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苏轼 《定风波》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望江南》

  2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

  28、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东栏梨花》

  29、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

  3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

  31、“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 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32、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苏轼

  3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34、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苏轼

  3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3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3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3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39、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苏轼

  4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41、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42、修其本而末自应。 ——苏轼

  4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44、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苏轼

  45、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4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琴诗》

  4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晁错论》

  48、人间何处不巉岩。 ——苏轼 《慧湖峡阻风》

  49、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50、临大事而不乱。 ——苏轼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8、天涯何处无芳草。

  9、多情却被无情恼。

  10、十年生死两茫茫。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此心安处是吾乡。

  1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0、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2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25、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2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0、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3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3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3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34、至言不繁。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37、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38、夕阳无语燕归愁。

  39、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0、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41、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4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43、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4、君子不重则不威。

  4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46、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47、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8、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49、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50、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51、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52、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5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4、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55、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5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7、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58、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59、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6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6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6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65、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3、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4、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5、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6、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7、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8、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9、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10、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1、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够苹�酒。

12、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13、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14、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1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1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7、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18、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19、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20、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21、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3、人间有味是清欢。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8)

——风波的作文350字(精选五篇)

  我这人心直口快,说话有口没心,因此也闹了不少笑话,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又有人在笑了,还是因为我。

  星期三下午放学,我正咬着笔杆苦思冥想一道题的答案,可是始终不得其解。我便向袁红请教,由于太心急,把她的名字喊成了“红薯”,没想到一个滑稽的绰号便因此而产生了。这却让他的同桌袁子健笑翻了天,上气不接下气的嘲笑:“哈哈哈,红薯,哈哈哈,红薯,嗨,小红薯……”笑着还用他那小胖手拍着袁红的头,看着他那滑稽样我也跟着笑起来,可一转身看到袁红,妈呀,脸一阵红一阵青,气呼呼的坐在那里怒视我俩,恨不能把我俩“**万段”。大事不妙,连忙忍住笑,一脸“诚恳”的道歉:“对不起,袁弘,我不是故意的,都是这个死胖子跟着瞎起哄,别生气了!”这时袁子健却不知悔改反而火上浇油:“嗨,小红薯,我再给你取个绰号吧,就叫红包吧,你看你衣服是红的,脸是红的,又叫袁红,跟红色多有缘啊!就叫红包吧。”说完又扭着肥胖的身体手舞足蹈的叫嚷起来:“红包,红包,快给我点钱,哈哈哈…”看到此情此景,我真是欲哭无泪啊,这不是添乱吗?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把他吓得赶紧捂住嘴逃之夭夭了,我还不依不饶大声喊道:“袁子健,你小心着,再敢看笑话看我不叫你好好减减体重才怪。”袁红看着我俩的样子“扑哧”一下子笑了,一脸怒气终于烟消云散了。

  哎,一场小意外,也让我吸取教训以后要“慎言慎行”啊!

  【汽车风波】

  “我棒!”“我快!我漂亮!”.......汽车王国里传出一阵一阵的叫声。噢,原来是车子们在争论。

  跑车先站出来说:“我在汽车中肯定是最重要的'。你们看,我身材精美,价格昂贵。我开在路上,所有人都对我传来赞叹的目光。你们说,我重不重要?”

  “才怪!“轿车得意洋洋地说,“正是因为你速度快,才会让一些人失去性命。你们看我,整天载着主人上班,双休日载着主人游山玩水,我才重要呢!”轿车的讥笑,把跑车惹怒了。

  “喂喂喂。”火车不屑一顾地说,“你们这样说,还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告诉你们,我的家庭可庞大啦:爷爷蒸汽机车,奶奶内燃机车,爸爸动车,妈妈和谐号列车,我磁悬浮列车。而且我们身体是你们的几十上倍长,要是打起架来,10秒就可以搞定。

  卡车闻声而来,冷静地说:“你们都不算伟大。我可是在军营里工作,每天我载着***叔叔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保卫祖国,那才叫伟大!”

  “哼!”站在一旁的装甲车也不甘示弱,慢慢地走来说:”你那点奉献也叫伟大?我每天在战场上消灭敌人,那才叫伟大,没我,你早就被敌人打坏了。“

  这时,一位汽车长老----一辆老爷车发言了:“车子 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要学*别人的长处啊!”车子们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以后,汽车王国一片和*,大家都在为人类奉献中。

  【乒乓球风波】

  吵嚷了几天,爸爸总算买来了乒乓球拍,我迫不及待地拉着他去了小区的活动室。

  爸爸发球,一个踉跄,没发好!惹得我笑得肚子疼!现在正式开始,我发了一个慢球,爸爸一个快球发来,只听“当”一声,我呆若木鸡,静静地看着球滚来滚去。而爸爸呢?他正得意地哈哈大笑。这次,不能再输了!想着,我发了一击致命球——反球!看着球越来越快,我暗自窃喜。可是……自杀了!再来一球!晕,又自杀!

  这次爸爸发球,我竟然接住了!爸爸一快球打来,“爬狗洞”!我往板上狠命一打来回敬他,没料到他却用快球反致我于死地!

  我还是跟妈妈打吧,爸爸太厉害了!

  把爸爸打发走,让妈妈和我打。妈妈发了一个慢球,我信心十足一定能接到!谁知,球和我的板擦肩而过,静静地滚到一个角落里去了。捡起球,我连板都没碰到,又直愣愣地掉了下来。

  重新发球,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招快球发去,妈妈竟没接住耶!可当球落地的时候,她又把球打回了板上!

  苍天啊!大地啊!打乒乓球怎么这么难呀。

  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家,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欢乐的地方,家是孕育我们生命的地方……家,是这么的美好啊!可是,家里也偶尔会发生一些小矛盾……

  “叮呤呤,叮呤呤……”妈妈的手机响了,妈妈一看手机,是爸爸来电话了,一接听,就听到了爸爸那沙哑的声音:“老婆,今天我不会来吃饭了,你们饭少烧一点儿,因为我这里有客人,拜拜,亲爱的。”吃过晚餐,我们就在客厅里等爸爸回来,等啊等,等啊等……终于在10点钟左右等到了醉酒的爸爸,他的样子真是邋遢,瞧他那酩酊大醉的样子,身上还散发出一股令人很想吐的烟酒味。妈妈一见,大发雷霆,她使出狮子般的吼叫声:“老公,你真邋遢啊,今天我命令你,滚到一楼的泥土上,和虫子一起睡吧!”说完还用力推了几下爸爸。爸爸强词夺理说:“我也没有办法呀,是客人让我抽的,我总得给点面子吧,不行吗?”妈妈一听觉得也对,说:“今天我就饶了你,让你洗洗睡吧!”我心想:妈妈和爸爸说的都有理,但我还是觉得爸爸应该少喝酒抽烟会比较好。

  风波过去了,它使我们家更温暖、和谐了,我好感谢风波。

  奶奶病了,心里空荡荡的,再加上最疼我,最爱我的爸爸也去照顾她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家里因为有了爸爸才热闹,虽说我是妈妈生的,但我却与爸爸更亲,妈妈不爱说话,但我知道她心里是爱我的。已经上初中一个月了,在即将月考的前一天,狂风屋外肆虐地刮着

  考试后一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复,自以为考得不错的我,当老师报到时,恍如晴天霹雳,令我难以忍受,竟考了这么低的分,让妈妈在家长会上怎样见人。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再加上老师的严厉,我下课时常常喜欢讲话,已经被老师发现两回了,想到这里,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下去。

  ‘家长会在今天下午1点20分举行,希望各位家长准时到达’老师打了个手势示意让我们安静,成绩好的同学则咧开嘴的笑,差的似乎要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而我则一声不响地沉默着,因为老师说过,好学生能风风光光地上台领奖,而我却只能沉默在众人之中。

  第2天,老师留了妈妈,走出教室时,眼里充满了怒火和泪水,妈妈对我无语了,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只**淡淡地跟我说了几句道理。

  我的路还长,6年的童年我不能浪费,我要更加的充实自己,做好自己,从小事做起。

  “哎呀”怎么又停电啦,现在这几天几乎天天停电,烦死人啦!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这些天每天早上大概6—7点多就停电啦,而晚上7—8点就来电了。

  现在我们似乎都已*惯了这样的生活,可是,在刚停电的时候,那时的我们对一切都感到那么烦躁。蝉儿的鸣叫声听着让人心烦,哎,真怀念以前有电时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

  没有电的生活好难熬啊!不能玩电脑不能看电视不能扇风扇,我不禁发出感慨:“啊,生活好没意思啊。”回想起以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日子。不知不觉我竟然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天哪,竟然发生了破天荒地的变化,来电啦,我一下子来了精神,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到电脑桌前,打开电脑好好珍惜着苦苦等来的电。

  哎,我就算是想破头皮也想不到我暑假最后一点光阴是在停电中度过。真有趣。

  今天上午,是一个太阳当空照,积雪铺满道的上午,奶奶见天气天蓝阳艳,万里无云。

  就和爸爸带着我一同去了水果库那个批发水果蔬菜的地方。一到水果库,我就编了两句诗:大街小巷走满人,水果店铺尽是门,我与家人闲溜达,看上一堆核桃仁。之后我们深入水果库,看到了火红火红[比火还红],而且还披着盔甲的威武大将军龙虾。只见那一只只已去世的大将军瞪着两颗小玻璃球似的眼睛,两个大钳子伸向前方,特别精神!我们又逛了水果摊,买了两袋大苹果,又买了好多瓜子。花生。干枣。榛子就满载而归了。回到家里,打开装苹果的袋子后,爸爸和奶奶比发现了新大陆还要惊讶,一个好的也没有!全都烂了一块!于是两人便用小刀把烂的地方往下挖,挖下去的都已经能有十多个苹果了,唉!白花了十块钱!

  等第一个苹果洗好后,我抢先咬了一口,啊!还是挺甜的嘛!奶奶虽然也觉得挺甜,但还是在气头上,晚上打扑克时嘴里还在念叨:这俩损小子,把苹果烂的地方都朝中间放着,让人看不清,还在上头又包一层泡沫网袋,太损了!每到奶奶嘀咕时,爸爸就会在一旁插嘴:哎呀,现在这时候,买的就是没有卖的精啊!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9)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单元主要是学*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xx》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xx》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学*《定xx》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扩展10)

——定风波·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五)份

  原文: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原文: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风波·红梅》。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文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翻译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原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