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定风波》说课稿 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单元主要是学*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定风波》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xx》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xx》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学*《定xx》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

  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定xx》,结合苏轼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了解苏轼其人,以及从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里,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5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约2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在的酒*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但有一道名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菜。(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一道名菜。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上仍是充满快乐的。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

  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也能够对苏轼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背诵,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这首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约5分钟):

  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我会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读音、

  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指导:

  1、读准字音

  例如: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2、读出节奏

  这首词朗读时应采用二二三拍,有些词语应做到抑扬顿挫,文句要有舒缓轻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结合课文注释,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写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便,更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只管在风雨中度过一生。下片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向我。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大作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用文字来述说时,尽可能把作者乐观、坦然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环节三(约6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美读。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这个环节里,我仍然是要努力完成美读这个教学目标。经过环节二的疏通大意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再各自朗诵,从中请几位学生示范,以便其他学生点评。最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四(约25分钟):

  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的3个问题:

  (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生”。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我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这就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的心态。

  环节五(约7分钟):

  1、随堂练*:

  结合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请学生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苏轼这种面对挫折的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设计的结语是: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旷达、超脱,这就是《定xx》,这就是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旷达乐观。由此可见,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课后作业:

  在人生之雨来临时,我们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 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风雨”?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完成。

  《定风波》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 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风雨”?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完成。

  《定风波》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阳光课堂》相关练*完成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1)

——定风波 苏轼(精选五篇)

  定风波 苏轼 1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 苏轼 2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 苏轼 3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 苏轼 4

  【宋词三百首·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 苏轼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0.(1)拟人。(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2分)

  (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静。(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2分)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2)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 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 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 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

  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地说出, 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 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 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

  将《定风波》改写成一篇散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2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

  1、小序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3)

——定风波苏轼优选【五】篇

  定风波苏轼 1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苏轼 2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静。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定风波苏轼 3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定风波苏轼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是何等地与众不同!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苏轼的这一表现,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要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和面对着清澈的溪流而写作诗章的举动和苏轼上述表现何等相似!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和气质的接*,所以苏轼是那样地钦佩和赞赏陶渊明。接下来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可见作者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骑着马要强得多,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生”三字是指*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的份量。确实如此,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以为常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生”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印象。

  下片中,自然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换头后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了常事,有时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细一琢磨就会感到这样写实在太好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此究竟应作怎样的理解呢?有的解释是这样的:“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解释当然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苏轼其人一贯的气质并不太吻合。看来还不如作这样的解释为好:“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也即无所谓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总之,这首《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定风波苏轼 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吟完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此词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失意,苏轼用一首《定风波》来表达了他豁达的胸襟。《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了其遇雨阻却无悲无喜,醉醒全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狂风骤雨,黄州之贬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萦怀,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对生活的磨难,他淡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艰难险阻在他心理如无物,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抒写大气磅礴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浊烟迷人眼,我有正气存人间”之势。

  是啊,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苏轼的态度中我体会到良多啊。还记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觉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蛰伏的茧一样,处于高考无边黑暗中。身边的种种约束与不自由都成为了一把强有力的锁,约束着我的心。废寝忘食地拖着废倦的身体如行尸走肉般地为明天担忧,也许高考路上本来就是风波不断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无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这时读了《定风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定下来了。《定风波》教我要不怕风雨,顶风冲雨地从容前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进,要看开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地前进……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从容前进的身影……苏轼的处世态度*定了风雨,也*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许人生就是要从容不迫的吧,每个人在行路中难免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当困难来时我们何不学学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人生的风雨劈头盖脑又怎样,迟早会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烟雨任*生”。生命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荣辱得失犹如过眼云烟,超越困难,解决困难就要有勇气面对。超然洒脱地活着,只要内心*静,内心从容又充实,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们恐怕没有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都不防闲时读读《定风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4)

——《定风波》阅读答案6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3)“一蓑烟雨任*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几句写景,后一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

  C.下片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静,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8.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

  7. A (2分) 8.D(2分)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8-9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8.“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一) 8.莫听 何妨 谁怕9.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5)

——风波续写作文(精选五篇)

  清晨的校园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可我们班的走廊里却挤满了同学。

  挤开人群,我发现门居然锁了!要知道,我们班目前还没有确定谁开门呀!

  十分钟过去了,走道里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人来回踱着步,有的人趴在窗子边往里看,有的人生气地敲着门……

  有同学终于耐不住了,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子就冲出了我的视线。尹瑞更是向我借起了订书钉,准备模仿电视上开锁。然而,锁并没被开开,不过拿钥匙的同学却回来了。由于钥匙有一大串,同学们只好一把把的试,但很长时间都没开开门。“我来!”只听纪颐中自信地说道,随后兴冲冲地接过钥匙,快速将钥匙一一尝试,却一直没开开。就剩最后几把了,难道这么不巧?

  突然,李婕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手里还拿着一把钥匙,左老师也在旁边。我突然什么都明白了,那一大串钥匙里没有我们班的,而我们的就在左老师办公室里。

  只见纪颐中瞬间垮脸,一脸质问地望着李婕,好像在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就这样,钥匙风波在“道可道,非常道”的诵读声中*息了下来。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有的很快被人遗忘,有的却会让人难以忘怀。而我自己就有这么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情。

  记得有一天课间操时,我正准备下去做操却被学*委员叫住了。“你不去做操,先把错题改正了再说。”于是我又回到座位上认真改错去了。不一会儿课间操结束了,我看见老师向我走来。到我身边时他有点不悦地问道:“刚才课间操时你不好好做操,为什么要和五班的同学嬉戏打闹?”听了老师的话我一脸茫然,仔细想了想;“不对啊,我刚才在教室改错并没有下去做操啊,也没人和五班的同学嬉戏打闹啊。”于是我把事情的经过给老师认真地解释了一遍。听完我的解释后,老师连忙说道:“不好意思哦,老师误会你了!对不起哈。因为刚才在课间操时有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同学在跟五班的同学打闹,我正准备过去制止他们的时候,课间操结束了,同学们也全部**室了。”听完老师的话我连忙说道:“老师,没关系的。”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我并没有因为老师误会我而讨厌她,反而让我越来越喜欢她了。因为她不仅是一名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她还是一位公*、公正的好老师。只要我们犯了错误,她都会耐心地帮助我们改正;当发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求证,意识到自己观察错误时并没有因为我是学生,她是老师而不对我道歉。所以在我心里,她是一位非常值得我尊敬的好老师。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个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他又把小木船踩摔了,我见了,无疑是火上浇油。一把夺过他的船,用力仍在地上,还嫌没出够闷气,两只脚用力地踩,直到把小木船踩得四分才下。

  陈明气得打不过一处来,他指着我说:“你 ……你……”我说:“谁让你把我的弄破?现在我把你的踩摔,算打成*手,哼!”然后我就扬长而去。陈明只是摇摇头,伤心地弯下腰,一片又一片地把摔片捡起。我见了,心里酸酸的,想:我会不会太过分了?但不一会儿,我的心又有另一个声音:才不呢!是他先把我的踩破,我这样做又何尝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让他惹我!

  就这样,为了这只小船,教室里再也没有出现我们俩勾肩搭背的身影!我虽然还是认为是陈明的错,但也因为无聊而感觉到陈明的重要。到了快毕业时,我们班开了以个毕业派对,在派对结束时,陈明在我的口袋里放入一封信。然后笑着离开了。我立即打开信,信里写着:

  朋友:

  对不起,我并不是有意毁坏你的小船。只是无心之过。请原谅!我不想失去你这位好朋友,如果我们还能成为好朋友,请于放学后在学校门等,我有礼物送给你!

  希望和你重为好朋友的陈明

  我看完信后,开心地笑了。我等呀等,总觉得时间老人走得太慢。放学铃声终于打响了,我提起书包用火箭般的速度飞向门口。我见到陈明时,已经上气不接下气。“我早就想跟你道歉,但都没勇气!”我气喘吁吁地说。陈明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做了很久了,望你接受!”我双手接过,激动地说:“陈明,谢谢你。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说完,我们击了一下掌,手搭肩地回家了。

  今天下午,不争气的肚子又咕咕叫了起来。我思前想后,便打算吃锅盔,可是外面的锅盔十块钱左右一个,出去还麻烦,我打算自己做一个。

  我从冰箱里掏出梅干菜,又拿出了面粉,一个接一个称量好放进碗里。我打开水龙头,清水如同瀑布一般落下,把碗里的梅干菜洗了又洗,总算洗干净了,怪不得奶奶每次做梅干菜烧肉时,都把梅干菜从早晨泡到晚上,原来是太难洗了。我打开开水壶,把清水一股一股倒进面粉里,没想到,我一触碰面团,手指就被黏住了,越挣扎,面团沾得更紧。我只能动用我的左手,把面团不停的往外扯,使劲全身力气,把面团扯下来了,原来是面粉放少了。我一会儿往面粉洒水,一边往面团里加面粉,忙的手忙脚乱,经过几十次尝试之后,总算找到了正确用量。

  我把做好的梅干菜馅包进面团里,用擀面杖擀开。用尽全身力气,屏气凝神,朝着刚刚擀好的面团上以疾风骤雨般的速度敲打100下。这样才能保证面足够筋道。

  打开烤箱,定好温度和时间,我把锅盔放了进去。等了整整20分钟。总算把锅盔做好了,我一口咬下去,我的那颗本来就松动的牙就被磕掉了。

  星期天吃完午饭我向往常一样把碗筷往厨房一扔边钻进卧室打开书走进知识的海洋了,这时厨房里传来一阵阵吵闹声,原来是爸爸妈妈的声音,今天怎么了?爸爸妈妈一般不吵嘴啊!

  于是我蹑手蹑脚的走进厨房旁因为门紧闭着我只好贴着门窃听窃听情报。“看看你把她惯的连碗都不洗”,妈妈说:“让她多学会儿有什么错。”爸爸不开心的说道你这样会让她越来越懒长大以后自己一个人什么活也不会,怎么生活啊“?”你消消气声音小点他还在屋里学*呢整天就知道学这些“一直没吱声的姐姐说的妈妈爸爸说的也对小妹妹的干活缓解缓解疲劳我想休息休息一会儿不要让他一直呆在屋里都闷坏了活动活动没什么不好让她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惯不要说了妈妈我刷碗吧

  说完我撸起袖子就开始干,“你都听到了“,爸爸尴尬的说。

  这场不愉快的风波很快就结束了,可是我而我的心久久不能*复我想着想着……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6)

——电视风波作文300字(精选五篇)

  今天是周末,我们全家休息。我写完了作业就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我正看得津冿有味,突然屏幕一片漆黑,吓了我一跳。爸爸说:“没电了,电视也不能看啦!”我站起来,垂头丧气地向外走去。

  爸爸偷偷一笑,不知怎么弄了下就重新看起了电视——“足球赛”,爸爸正看得入迷的时候,妈妈突然换到了“新闻联播。”爸爸说:“看啥新闻联播呀!有啥好看的呀?”妈妈说:“可以了解各地的`事呀!”爸爸无语了。

  这时我回来了,看到电视还开着,爸爸不是说没电了吗?这简直是自相矛盾呀!我恍然大悟,我被“骗”了!爸爸和妈妈正吵得起劲,却听到了动画片的声音,于是他们跑过来说:”谁让你看的!”我说:“为啥不能看?”爸爸苦思冥想,他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赢了就让谁看。”我问道:“怎么一个比法?”爸爸东张西望,说:“就玩益智拼图吧!”我和妈妈说:“好!”

  我们一人拿了一组拼图,开始拼了。不过,每次都是我胜,所以我赢了!当我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大吃一惊:什么足球赛呀,什么新闻联播呀,什么动画片呀,都结束了。我们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哈哈大笑起来。

  此刻,我才觉得,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

  我有一个弟弟,今年已经4岁了,说起我这个弟弟,长得非常可爱,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双眼皮,浓浓的.眉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是那么的顽皮,只要稍微不顺从他,他就会大喊大闹,真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天的电视风波就是因为他而发生的。

  这天我放学回家,打开电视,开始看我最喜欢的科技频道,我从这个频道里学到了好多的科学知识,正当我看的起劲的时候,突然频道却换了,我生气极了,我看一看,原来是我弟弟拿着遥控器乱按,把我最喜欢看的频道调走了,他却安然的坐在沙发上看着动画片,顿时我气不打一处来,我吵了他几句,把遥控器从他手机夺了过来,下一刻我就听见嗷嗷的哭喊声,哼,哭吧,不管你了。

  但是好景不长,妈妈听到哭声赶紧过来了,弟弟说他想看动画片,妈妈二话不说,拿起遥控器就调了,我生气的对妈妈说你怎么这样,妈妈说,弟弟还小,就不会让着他点么。

  哎,真是的,我还能说什么呢,不看了,睡觉去。

  俗话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们家却为了一台电视闹出了一段苦笑不得的

  故事。周末终于来临了,好不容易可以轻松来的玩了,我打开电视调到我喜欢看的科幻 节目《魔幻手机》正当我看的流口水时,妈妈回家了,看见我在看电视,心里痒。便命令我说:“女儿,该干吗?就干吗去!”可是.....我撅着嘴心里不情愿的走进了卧室。然后,妈妈心花怒放的调到《开心辞典》津津有味的看着。一瞬间,门开了妈妈的“克星”爸爸回来了。他看见妈妈在看电视心里忍不住的便说:“老婆,累了吧!让我来替你吧“!妈妈只好无奈的走开了。爸爸调到电影频道开心的看着。这是门开了在外面遛弯的奶奶大人回来了。奶奶看见爸爸在看电视便说:“儿子工作累了吧!去一边休息去吧?”然后,拿过遥控板就把电视调到《西游记》看了了起来。爸爸不满意的做在旁边。这时我和妈妈从卧室里吵闹着面出来了。奶奶看见我和妈妈出来了,赶紧抱紧遥控板。我连忙说:“看科幻可以让我们富有想象里。”妈妈说:“看《开心辞典》能增长知识。”爸爸接着说:“看电影频道,可看看到中外名片。”奶奶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

  一家人争着争着,突然停电了。一家人面面相觑的笑了!

  我家一到下午5至7点这段时间,家里其中的两名成员:我和奶奶就会开始忙碌起“抢电视”。

  这天下午,大约4点左右,我打开电视看湖南卫视的偶像剧。到5点左右时,我正看的津津有味,谁值,奶奶一把从我手中抢走了遥控器调到泉州第四套,看她的闽南语电视剧。

  我勃然大怒,正要从奶奶手里夺回遥控器,谁知,她一把年纪了还眼疾手快,一下察觉到我的动向,立马把遥控器藏在口袋里,得意地说:“你这个小不点还想跟我抢遥控器,没门!”“你,你怎么说我小不点,我哪儿小啦!”我生气道。“哼。”奶奶丢下这句话,头也不会地看起电视来。我气得差点哭出来,心想:如果我就这样放弃了那奶奶岂更瞧我起我,因此,要想夺回遥控器,就必须得智取。

  我故意走到房间,让奶奶以为我放弃了。她转头,看看我走进了房间,又安心地在电视机前沾沾自喜地看电视。

  正当奶奶看得十分投入时,我悄悄地走到她身边,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遥控器从她的口袋里掏出来,并调到湖南卫视。当奶奶发现时,我早已把遥控器藏起来了。

  可是奶奶不甘心,一气之下把电视关掉,让我也看不了。我只好无奈将遥控器交给奶奶。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呀!

  终于写完作业了,看会电视轻松一下。我打开电视,坐在沙发上,嘴里正吃着我最喜欢吃的薯片。

  不过轻松的时间并不长。姥姥从屋里走出来和我一起看电视,当我把台调到《武林外传》时,我姥姥说“:接着调!你都看860遍了!”“就看一会。我恳求的说道。“不行快点调!”姥姥不耐烦地说。哎——,姥姥的旨意不可违抗啊!我继续调台,调到了我最喜欢看的,《新白娘子传奇》。这时姥姥又说

  :“继续调台”。反正都快到末尾了。现在广告可真多,什么都不演”。姥姥边说边往屋里走。耶!一进屋电视就是我的啦!

  我调到《武林外传》那个台,居然广告呢。没事,还有《新白娘子传奇》呢!一调到哪个台,也演广告呢。真是想看的不想演,不想看的驶进演。

  看个电视什么也没看到我喜欢看的频道,白白浪费我那么久的时间,有那个时间我就应该回屋看书了。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7)

——电视风波_(精选5篇)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有“顽童”爸爸、“将军”妈妈和我这个出谋划策的“参谋长”,但一到晚上准会发生“电视风波”。

  晚上,我写完作业刚想看电视,就听见“顽童”老爸和“将军”老妈正在客厅里争吵。老爸说:“十二频道有个动画片,挺好玩的,快点换过去看看!”老妈马上来了一声“河东狮吼”:“我的天啊!都什么年纪了,还喜欢看动画片?真是个老顽童!今晚有球赛,我要看球!”“看动画片!”“看球赛!”“动画片、动画片!”“球赛、球赛!”他们俩倒是争得热火朝天,完全无视我这个“参谋长”的存在嘛!哼!不理他们,本“大人”可要看电视了!

  “day sha me on you!(真不像话)……”我正看着电视学英语,有样学样,忽然传来一声mezzo(女中音):“sha me on you!”用膝盖想也知道是老妈在叫。只见她双目圆瞪,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身为家里的参谋长,就应该替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现在家里有了问题,你竟坐视不管!你应该……”明明是自己引发的战争,但每次都要人家来收拾烂摊子!我边想边做了个“打住”的手势:“将军大人,您有什么问题?”“你看嘛,你爸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居然还看动画片!应该让给我看球赛嘛!看我多爱国!关心国家的足球事业……”“停停停!”我忙大喊。回头瞟了一眼,发现英语节目已经演完了。“你们真是的,家里有两台电视机,一人看一台不就完了嘛!”“哎呀,闺女儿,老爹对你的敬仰真如长江流水DD滔滔不绝!”老爸一脸“崇拜”地说。那当然!我是谁!我在心里想,一不小心竟笑出了声。

  原以为战争终于结束了,但又来了一声女中音:“哎呀!都怪你!球赛结束了!”接着又传来了一声男高音:“动画片演完啦!都怪你!”“怪你!”“怪你!”……

  呵呵,战争好像还没结束?

  今天我放学回家,就闻到一股香味,恩,老妈早就已经把饭做好了,正等着我吃呢!今天的菜可真丰盛!有我的最爱葱油鱼,我最拿手的番茄汤,老爸爱吃的麻辣豆腐……要在*时,我一定把饭吃得一粒米也不剩,可今天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匆匆扒了几口饭,便跑到了电视机前。今天还有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在等着我呢!

  我坐到了沙发上,随手拿了一包薯片,边看《家有儿女》边吃薯片。正当我沉浸在电视连续剧的海洋中的时候,老爸走了过来,“凡凡,帮我去泡杯茶,茶叶稍微放多一点儿!”唉,我正看在兴头上呢!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父命难为”啊!于是,我便无奈得走到了饮水机前,离开了“亲爱”的电视机。正当我以一分钟八百五十米的速度冲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却发现我那最爱《家有儿女》已经变成了股票讲评。天呐!于是,我两手插腰,对那眼睛已经快飞进电视机里的老爸大喊一声:“老爸!”老爸吓了一跳,说:“干什么啊,我在看电视呀!”“老爸,我要看《家有儿女》!”我瞪着眼睛说。“啊呀,看看股评嘛,赚钱呀!”我不管老爸怎么说,一把抢过遥控器,按到了《家有儿女》。老爸见了,连忙把遥控器抢了过来,说:“你作业做完了没有啦,快 一点去做作业!”“那你干什么不去写论文啦?哼!”正在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拿起放在一边的遥控器,按到了《浪漫满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哼,可恶的妈妈,趁人之危!于是,我把遥控器抢了过来,按到了《家有儿女》。妈妈见了,也进入了抢频道的行列之中。可恶,有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正在我们抢地不可开交的时候,我猛然间想起了房间里还有一个电视机,于是我一蹦一跳地跑到房间,准备看“亲爱”的《家有儿女》,却意外地发现,它已经放完了……

  每当到了双休日,我家就会上演一场场电视风波。

  瞧!上演了,上演了,又上演了!

  “哈哈,哈哈哈”看,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一会儿拍着双手,一会儿拍着大腿,身体前仰后翻。这部《兰桐花开》可是奶奶的最爱啊!每晚八点山东卫视准时开播。

  “苏凌,苏凌!八点半了,《奔跑吧,兄弟》开始了!”哥哥大声喊道。“哦,马上!”说完,我和哥哥一起冲向了客厅,我一个箭步上前夺过了奶奶手中的遥控器,三下五除二就调到了《奔跑吧,兄弟》。“‘大黑牛’,出场了,加油!加油!”我和哥哥一边呐喊助威,一边拍打着茶几。

  奶奶这才反应过来,火冒三丈,就使出了她的必杀技——狮吼功:“快——调——回——来!最关键的时候了!”

  这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爷爷突然出现在了我的身后,抢走了我手中的遥控器,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看!看!《铁道游击队》开始了!”爷爷得意洋洋地喊道。

  “看了十七八遍了还看!”说完,爷爷手中的遥控器又飞到了奶奶手中。

  “苏凌,苏凌,出击!”哥哥见大事不妙就赶紧指挥道。正当我要使“无影手”时,“啪”电视机变黑屏了,只见妈妈手中拿着那体现她身份的法杖,在茶几上一拍,似乎大地都要抖三抖,“作业都做好了?回房间去!”

  “哈哈,母老虎发威了都回房间各做各的去,这里我包了。”爸爸幸灾乐祸地说道。

  一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明天继续!

  这就是我家每个双休日都上演的好戏,是不是很有趣呀?

  这是周末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就坐在电视机前争着看电视。我爱看动画片,爸爸爱看足球赛。妈妈要看电视连续剧《天下兄弟》,外婆要看中心台的戏剧频道,右是家里太一台电视机,我们谁也不让谁。怎么办啊。我又迫不及待地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水孩子》。

  爸爸对我说:“你是个学生,造作业往。”妈对爸爸说:“你不是说晚上要加班吗,怎么还不走?”爸爸说:“我改天加班了。”爸爸说完,就用远控哭调到了中心台五套,妈妈不服气就抢过远控哭调到了江西台的《天下兄弟》,妈妈生气地说:“你们不给老的看,也不让小的看,你们怎么尊老爱幼啊?”

  听了外婆的话,爸爸提议说:“我们干脆来个小节目,成语接龙,谁赢了,就让给谁看喜欢的电视,好不好?”妈妈说:“行!”,外婆也点点头,这是我最拿手的,我当然兴奋地举双手赞成。

  爸爸说:“那好,成语接龙为抢答题,谁先答出为胜。”

  我说:“别噜嗦了,快出题吧。”比赛开始了。爸爸出的第一个题是:“虎头虎脑”我眉头一皱就想出来:我立即举手说:“脑袋聪明”妈妈又说:“明目张胆”我听了,思考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胆颤心惊”这时,这时轮到外婆接,外婆想了一会接不上,我替外婆接:“惊心动魄”民,现在轮到爸爸接,爸爸想了一会儿说:“迫不及待”,我说:“爸爸接错了”……

  外婆接不上往跳露天舞了,爸爸接错了,就对妈妈说:“还是小帆接得成语多,好,今天晚上就让小帆看电视,我们散步往。”说完,就拉着妈妈出门往了……

  呵呵,这天晚上了,我看动画片看过瘾了,我心里更感叹道,我们的小家庭真是个***幸福之家啊!

  这是周末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就坐在电视机前争着看电视。我爱看动画片,爸爸爱看足球赛。妈妈要看电视连续剧《天下兄弟》,外婆要看中央台的戏剧频道,右是家里太一台电视机,我们谁也不让谁。怎么办啊。我又迫不及待地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水孩子》。

  爸爸对我说:“你是个学生,做作业去。”妈对爸爸说:“你不是说晚上要加班吗,怎么还不走?”爸爸说:“我改天加班了。”爸爸说完,就用遥控哭调到了中央台五套,妈妈不服气就抢过遥控哭调到了江西台的《天下兄弟》,妈妈生气地说:“你们不给老的看,也不让小的看,你们怎么尊老爱幼啊?”

  听了外婆的话,爸爸提议说:“我们干脆来个小节目,成语接龙,谁赢了,就让给谁看喜欢的电视,好不好?”妈妈说:“行!”外婆也点点头,这是我最拿手的,我当然高兴地举双手赞成。

  爸爸说:“那好,成语接龙为抢答题,谁先答出为胜。”

  我说:“别噜嗦了,快出题吧。”比赛开始了。爸爸出的第一个题是:“虎头虎脑”我眉头一皱就想出来:我立即举手说:“脑袋聪明”妈妈又说:“明目张胆”我听了,思索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胆颤心惊”这时,这时轮到外婆接,外婆想了一会接不上,我替外婆接:“惊心动魄”民,现在轮到爸爸接,爸爸想了一会儿说:“迫不及待”,我说:“爸爸接错了”……

  外婆接不上去跳露天舞了,爸爸接错了,就对妈妈说:“还是小帆接得成语多,好,今天晚上就让小帆看电视,我们散步去。”说完,就拉着妈妈出门去了……

  呵呵,这天晚上了,我看动画片看过瘾了,我心里更感叹道,我们的小家庭真是个和谐幸福之家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