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

首页 / 文库 / |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 1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项的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有的意思)相混,更不能理解为或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即,活是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立即,救活,使活命。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分析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要认真阅读选文内容,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外,还要结合题干中所提供的二则材料,否则答案不全面,也不符合要求。如: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由材料二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题干中的二则材料。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 2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济民( ) ②曾任范县令( )

  ③值岁荒( ) ④上有谴 (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A.观之正浓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至之市

  【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 3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 4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 ( 承受、承担 ) (2)去任之日 (离开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 5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9.B

  20.(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1.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1)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3篇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1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济民( ) ②曾任范县令( )

  ③值岁荒( ) ④上有谴 (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A.观之正浓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至之市

  【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清乾隆元年进士

  A清乾隆/元年进士 B清乾隆元年/进士

  C清/乾隆元年进士 D清乾隆元/年进士

  2、解释加点词(4分)

  1).值岁荒,人相食 值:_______

  2).或阻之 或: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参考答案:

  1、B

  2、1)遇到,正赶上 2)、有的人

  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3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B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2)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优选【5】份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 1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A 说明: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 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B

  小题2:(2分)(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2分)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小题1:

  试题分析:B中“或”在这里是“有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活”词类活用,注意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这里郑板桥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 3

  文言文阅读。(10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我任之( ) (2)去任之日( )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小题3: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承担 (2)职务

  小题1: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小题1:这些人害怕上面责怪下来,自己要承担责任

  小题1:廉洁、爱民、勤政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中“郑板桥开仓放粮时,有人阻止他时,郑板桥说的话”来分析理由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郑板桥”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 4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 ( 承受、承担 ) (2)去任之日 (离开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 5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3)

——《春》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甲)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革及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北京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

  江南的春风__________ 北京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4分)

  ②段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③段文字表示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字以内)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江南春风图

  5、柔 刚

  6、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①。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②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①眠三:指蚕儿快要三眠了。是蚕儿长得最快的时候。②篝灯:灯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运用清新洗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斜风细雨、生机盎然的暮春图景。

  B、“先自离怀百不堪”一句,揭示出游子心情,道破他的“离怀”之不堪忍受,点明主题。

  C、“樯燕呢喃,梁燕呢喃”两句中,词人用风雨中独自翻飞的燕子比喻漂泊不定、孤独无依的自己。

  D、“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一个“强”字,可见词人在灯下阅读家书,思念亲人的苦痛矛盾的心情。

  15、简要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

  答案:

  14、C

  15、描绘了农人们采了满筐、满篮的桑柘之叶喂蚕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农人经营生产与家业的繁忙。用“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更突出思乡之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用绕桅樯、河梁呢喃的燕子反衬词人的孤单,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这既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也涉及到艺术手法的考查,分析的时候两者都要兼顾。“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思是:家蚕已经进入了三眠时期,桑叶已经装满了筐筐篮篮,柘叶叶装满了筐筐篮篮,就等着蚕宝宝醒来吃了。这三句,流露出作者内心满满的幸福喜悦之情,充满了对江南生活的热爱和满足。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词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所以作者描写“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是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的。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地吹动,山涧的溪流也开始淙淙细细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得耀人的双翼,栩栩地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栩栩地来临了。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当我们在暖和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花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舞着。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地扇动。一群儿童嬉笑着追逐在它们之后,见它们停下了,便悄悄地蹑足走*,等到他们走*时,蝴蝶却又态度安闲地舒翼飞开了。

  “呵,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整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1.理解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1)墙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蹑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泛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偕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角落。(2)轻轻地。(3)追赶。(4)流出来。(5)共同,一块儿。(6)翅膀。

  2.蝴蝶来了,就使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10、(1)[答案] 拟人(1分)。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 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俞国宝①(南宋)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②,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③。

  [注]①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②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③花钿:女子头饰。

  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

  答案:

  8.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别是运用了以乐衬哀、以盛衬衰的表现手法,即在乐景中写哀情,在盛况中写衰败。(3分)

  通过写西湖春游,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2分)

  ( 能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明日再携残酒”好。(1分)

  诗人本是贫寒酸儒,穷愁潦倒,加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已是无钱“沽酒”,第二天把饮剩的“残酒”再带来消愁解闷,也是情理中的事情。(2分)

  再说,携带“残酒”,来游览或浇奠这残山剩水,岂不益发可悲可叹!(3分)

  “明日重扶残醉”好。(1分)

  本词表面是以杭州西湖春日游景为吟咏题材的记游词作,实际是形象含蓄地反映南宋朝廷内外苟且偷生,纵情淫乐,寄生腐朽的生活。(2分)

  统治者们可以不顾国家危亡,穷奢极侈,醉生梦死,而且醉后有人搀扶;一个“残”字,更令人联想到高宗(赵构)的残生,朝廷的残局,以及南宋苟延残喘的社会现状。(2分)

  总之,“重扶残醉”更具讽刺意味。(1分)

  诗歌鉴赏: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4)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度:推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遂发愤以卒 B.填淤则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

  月出于乐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5. 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 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6.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以为:认为。因:于是。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 失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蹑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遮安军 遮:拦截

  “*安,滁人,小字保儿”阅读答案附翻译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 )(3分)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3分)

  A.*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

  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

  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安军队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安被捕。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3分)译文: ▲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3分)译文: ▲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4分)译文: ▲

  参考答案:

  5.选C 引却:后退

  6.选C 解析:①⑥燕王朱棣所为;③乃顾成语,是间接表现。

  7.选A 解析:燕王逃脱是因为恰遇朱高煦救兵到来。

  8.(1)(燕王)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创”受伤,1分,“竭”用尽,1分;“折”折断,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2)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谕”告诉,“谨”小心,“示”给……看,三处各1分。整句语意明显错误或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3)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谋”谋划,1分;“就”获得,1分;“夜”在夜间,当晚,1分;“走”迅速出发,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附参考译文:

  *安,滁州人,字保儿。建文元年,攻打燕国,*安凭借列将的身份跟从出征。后来担任先锋。燕王说:“*安,竖子罢了,以前跟随我出塞,识破我用兵的计策,我要先打败他。”等到打仗的时候,不能挫败*安。燕王迷了路,只有三个骑兵跟随他。*安打败了燕国将领。燕王看到情况紧急,亲自上战场冒着箭雨、飞石奋力作战,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燕王于是飞奔登上大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迷惑敌人,恰好朱高煦救兵来到,才得以幸免。在这时,*安作战最为尽力,燕王差一点就被*安的兵器伤到。

  第二年,燕打败了盛庸,调军和*安作战。*安大败他们。又在滹沱河作战,又打败了他们。*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做成楼台,达几丈之高,作战激烈时,就登上楼台眺望,用强弓向燕军发射,燕军死了很多。滹沱河这场战斗,箭射在燕王的旗帜上就如同刺猬身上的刺那样多。燕王派人送旗帜到北*,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顾成在这之前已经被捉到了燕国,看到旗帜就流下了眼泪说:“我从小参军,现在年老了,经历了多场战争,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激烈)的。”

  八月,*安和燕将李彬在杨村作战,打败了他。建文四年,燕军攻破萧县。*安带领军队跟随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击敌人。*安辗转作战,斩杀王真。王真,是一员骁将。燕王曾经说:“如果诸位大将都像王真一样奋力勇猛,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燕王于是亲自迎战,*安的部将火耳灰手持长矛大声呼喊,径直上前刺杀燕王,这时,身下战马突然跌倒,火耳灰被活捉。*安稍微引兵退却一些。过了一些时侯,又前进到小河旁,从左右两路夹击燕军,杀了燕军大将陈文。不久,何福的军队也到了,与*安的军队会合。燕军更加害怕,燕王一连几天几夜都穿着铠甲。

  何福想要持久作战使燕军疲劳,就把部队转移到灵璧, 深挖护城河(壕沟) 加高城墙来使自己的城池坚固。粮草运输遭到燕军的阻截 。*安派兵前往迎接,燕王用精锐骑兵阻截*安军队,使他一分为二。何福打开壁垒前来救援,被朱高煦打败。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第二天,燕军突然迫*军营,发了三声炮,士兵误以为是自己的信号,争着赶赴城门,于是军队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安军人马纷纷跌落壕沟,把壕沟都填满了。*安等三十七人都被捉住。*安在真定驻扎了很久,多次打败燕兵,斩杀了好几员善战的大将,燕军将领没有人敢触其锋芒。现在被捉住,军中士兵欢呼震动天地,说:“我们这些人从此就安全了!”燕王爱惜他的才能和勇气,选精锐士兵护送他到北*,命令世子和郭资等人好好照顾他。永乐七年三月,皇帝在北京巡查,批阅奏章看到*安的名字,对身边的随从说:“*保儿还在啊?”*安听说了这件事,就自杀了。皇上命令用指挥使的俸禄给养他的儿子。

  阅读《最小的星星也闪光》,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6分,第9、12题各2分,第10、11、13、14题各3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9.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10.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B.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C.第②段到第⑧段,设置了两个悬念性的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D.本文语言*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13.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4.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答案:

  9.(2分)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10.(3分)(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每空1分,跟小说情节的四个环节分别对应r>13.(3分)内容上:①暗示文章的主旨。②烘托意境,增强文章的蕴味。 结构上:①照应了题目。②与第九段相呼应。③引出后文。(必须是从“内容上”、“结构上”两方面作答,每点1分,答出任三点即可;如果只从一个方面作答,最多只能得2分。)

  14.(3分)①“神采飞扬地讲着课”,说明“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②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应,意对即可;多字、少字该空不得分。)

  11.(3分)A 12.(2分)(1)①不被理解的委屈 ②挨训后的后悔 ③被叫家长的害怕 (2)①受到鼓励后的兴奋。②得到肯定后的激动。(每小题1分,写出任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五瓣丁香

  入春以来,我一直惦念丁香。听人说, 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女子都是虔诚的,我这个穿军装的女子也一样。

  同病室的几个病友几乎每天傍晚都去医院的后山坡上探看丁香,带回来的消息一天比一天惹人心动:“冒出新绿了。”“生出嫩叶了。”“结花蕾了。”……可是我们嫌慢, 埋怨丁香的疏懒乏情。

  昨天晚饭,她们又结伴去探看丁香了,留下我一个在病房里。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我心想:这条伤腿一定害我误了花期,不能去找五瓣丁香,寻不着它,那么好运和幸福也就与我无缘了。这样想着,自己把心情弄得灰灰的。

  这时,她们回来了,个个兴高采烈,争着向我炫耀她们的“幸福”——五瓣丁香。有白色的、紫色的,小小的花朵很是美丽,花瓣儿更是精致、娇巧、细柔。她们有人要分给我一朵,而我也十二分地想拥有它,可我还听人说:别人送的五瓣丁香不具有神奇的魔力。于是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看着她们如同寻得幸福一般的喜悦面孔,我的心羡慕得有点微微发疼。

  晚上,我早早地蒙上被子——除了想找一朵五瓣丁香,好像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人,有时就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希望。由于太希冀、太向往,我甚至做了一个丁香梦:我的腿好了,来到一个好大的丁香园找五瓣丁香,可是到处都是四瓣的,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没有找出一朵神秘的五瓣丁香。

  感觉天亮了,我懒懒地不肯睁开眼睛,心中仍存着找不到五瓣丁香的遗憾。做晨检的护士来了,问我:“别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她们一个都不在。大概是因为太兴奋睡不着而早早跑出去疯闹了吧?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妒忌她们了。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只见她们个个手里拿着一大束丁香花,原来她们一大早去替我折花了。她们把花递给我:“快找你的五瓣丁香吧!”我一时语塞,为她们的热情、真诚所感动,懊悔刚才对她们的妒忌……顿时,我感到自己整个儿沐浴在友爱结成的温馨之中。

  我细心地从她们采摘来的一束束丁香花中,找到了一朵白色的五瓣丁香。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

  阅读题

  1、 文章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请用较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我为什么一直在梦中追寻找到一朵五瓣丁香

  3、 “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 ,白色的墙壁 ,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表示白色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4、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 “我 ” 围绕 “五瓣丁香”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再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请找出揭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所有词句,并有序地摘抄下来.

  5.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惦念着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吧心情弄得灰灰的”?

  7.“五瓣儿丁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文章讲述了“我”在听说了五瓣丁香的传说后,看到别的女孩兴高采烈地去寻找五瓣丁香,而我由于腿的问题,却只能旁观,心里的难过以及对别人的嫉妒.可是一个病房的女孩的热情,却让我真正的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温暖,以及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是由于丁香而体现出来的.

  2、因为我渴望幸福

  3、连用了三个白色的词语,来体现我心中无比的苍凉和绝望

  4、苍白、灰灰的、微微发疼、遗憾、妒忌、感动、懊悔、温馨

  5.A 惦念

  B 炫耀

  6.“语塞”是因为我看到大家为我折回许多花而反应不过来以及反应过来后的激动和兴奋.

  第七段的“妒忌”是因为我发现 昨天别人采到五瓣丁香后,而自己得不到心中羡慕而引发的“有点微微发疼”是隐含的妒忌 ,而感到羞愧自责.

  7.、"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这句话升华了本文的主线索“寻找五瓣丁香”,由我内心的羡慕和妒忌在大家的 真情 中变成感动和自责从而发现以我为标准的五瓣丁香的含义成了朋友之间的浓浓友情和有这样朋友的好运、温暖和幸福.

  愚公移山(节选)(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参考答案

  15.(3分)(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16.(2分)D

  17.(2分)(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8.(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王国维之死》阅读原文: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美学家王国维,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他于一九二七年投昆明湖自尽。

  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

  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么秀丽绝顶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你是聪慧的学者,目光比别人伸延得更加遥远。你看到了*代美的曙色。你的笔,像长天的彩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他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的播种。

  但你确是太认真的遗老,太怜惜那个死去的王朝,太迁就身上那一套过时的花衣布褂。那些古老的鬼魂、陈腐的观念,竟有那么大的力量,搅乱你的神经,蒙住你明亮的眼,还紧紧地拽住你的衣角,把你拖进了永恒的寂寞。

  学术上的启蒙家啊,政治上的蒙昧者;新的先驱,旧的忠臣;一半朝前向往,一半向后顾恋;在书本上驳斥着陈旧,在现实中恐惧着新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凝成了大苦闷,终于撕碎了你的心,胀裂了你的灵魂,并酿成了昆明湖这一节令人叹息的悲剧。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叹惜!是呵,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进的不被守旧的拖住了脚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残雪征服,那么,活着的,前进的,萌芽的,该会散发出多少更加浓郁的生命的芬芳。

  《王国维之死》阅读题目: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雪在无声地飘落”,“雪飘落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6.从文中看,王国维之死的原因是什么?(5分)

  7.作者对王国维及其悲剧持怎样的态度?(5分)

  《王国维之死》阅读答案:

  5.首尾呼应,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象征王国维之死,表达作者对王国维之死的悼念和惋惜。

  6.新与旧、前进与倒退、学术上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这些矛盾不可调和,终酿成悲剧。

  7.既肯定他学术上的进步,又指出他政治上的保守,更揭示他思想上的矛盾,并对王国维的死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原文: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新学。“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枋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定,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20xx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返经信古未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 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帐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特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由。1920xx年,王国维**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0xx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作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B.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C.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D.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E.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答案:

  12.(1)C 3分,D 2分,B 1分

  (2)①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她对于“忧郁气质”的分析总领了全文。(2分)②一开始写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是为了由本雅明过渡到王国维,使行文自然巧妙;(2分)③二人身世、气质、选择、结局均相似,二人比照着写,互相映衬,更能突显王国维的人物形象。(2分)

  (3)①王国维受传统价值观中名节观念影响极重,曾在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后以死相抗,他认为那时就应该一死谢国,因自杀未遂,名节有污,必当赎回,所以称“只欠一死”。(2分)②“世变”,应指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清王朝岌发可危,即将改朝换代。(2分)③“再辱”,王国维曾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又猜测北伐军进京后,自己必将再受大辱。(2分)

  (4)①王国维治学方向的四次转变:科举而哲学,哲学而文学,文学而戏曲,戏曲而经史考证。②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把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王国维治学过程中多次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对自己不利和有利因素的正碗把握。做大学问首在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王国维治学由哲学而文学,是因为研究西方哲学在感情上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尖锐矛盾;灰心于文学、戏曲,是因为济世无门;最终转向经史考证,是为了继承中国文化的儒家道统。

  [清]梅曾亮

  法之正,千古不易也;而用法之术,今古不同。古为令者,百里之内,刑政自专之。通经术、*名法者,得自辟为曹掾;逐捕吏兵,不待索而具;下有啬夫、乡老、亭长分其职,而上独一太守仰其成。其权专,其势便,故事易行,文易文,武易武也。然终汉之世,循吏不过数人, 而多以鹰击毛挚①为治。此无他,威生于易行,权便于独断,法不足以治人,人失而法随之,故能守法以便民者, 古循吏也。

  后世之制,大吏多而小吏少:令下有丞尉,备员而已;而有六七级之上官,递临其上。士分于学,而官师不相兼;兵分于营,而文武不相属。所指挥独有胥吏,皆恒产世业,自为授受,非官所得专。上下之情,途人无以异。其权分,其势格,虽武健恣睢之人,不得显肆其暴,此制之所为得也。然人不足以胜法,及法敝而人亦随之,其有能执法以安民者,则今之循吏也。

  然则若之何而执之?曰:今之法,固足以困贤者,不得行其意矣;其藉法以行私者,固未绝于世也。然则法所能困者,吾意之苟可以止而止者也,吾意不以苟可以止而止,法固不能吾困而为吾用,执法者亦善其术焉而已。

  吾友张子梧岗,谒选得仁化邑。将行或告以地*南海俗悍轻宜克以刚者然循吏者循法而已法如是何名为刚哉?而善其术而有意于刚,又非所云能执法者矣。昔人论书谓“结字今古不同,而执笔千古不易”,法亦犹是也。梧岗贤者而深于书,则于是必能推而合之。

  [注]①鹰击毛挚:鹰展翅扑击飞鸟,喻为政酷烈。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吏不过数人 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B. 令下有丞尉,备员而已 备员:能力齐备的官员

  C.其权分,其势格 格:阻碍

  D. 固足以困贤者 困:困扰,束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权便于独断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其有能执法以安民者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

  C. 然则若之何而执之 大王来何操

  D. 梧岗贤者而深于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起始写到“法之正,千古不易;而用法之术,今古不同”,是全篇的纲要,作者在后文以古人书法艺术的原理与之呼应。

  B.本文旨在议论地方官的执法问题,前两段分述古今执法不同的原故,为下文谈地方官执法时应知“善其术”提供有力论据。

  C.本文对古今吏治的评述颇有见地,特别指出当时官制的冗赘、上下级存在隔膜、不能同心协力等弊病,有针砭时政的意义。

  D. 本文论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最后归结到赠友,希望张梧岗先生到仁化县后精研书法,这样写使得文章的论述不显刻板。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将 行 或 告 以 地 * 南 海 俗 悍 轻 宜 克 以 刚 者 然 循 吏 者 循 法 而 已 法 如 是 何 名 为 刚 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下有啬夫、乡老、亭长分其职,而上独一太守仰其成。(3分)

  (2)昔人论书谓“结字今古不同,而执笔千古不易”,法亦犹是也。(4分)

  [答案]

  16. B(备员,充数、凑数)

  17.C(何,疑问代词,怎么 A于,介词,在介词,到 B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而,连词,表并列表承接)

  18.D(‘希望张梧岗先生到仁化县后精研书法’错,应是由书法悟出执法之道)

  19.将行或告以地*南海俗悍轻宜克以刚者\然循吏者循法而已法如是何名为刚哉

  20.⑴下面有乡官、乡老、亭长分管其职,而上面只有一个太守仰首等待成功(坐享其成)。

  ⑵前人谈论书法时说‘字的间架结构古今不同,而执笔的方法则是历代不变的’,法也像这样。

  [译文]

  法律端正,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古今不同。古时担任县令的人,方圆百里之内,刑罚政令由其独断。通晓经术,熟悉名分与法律的人,能够自行聘用下属官员;追捕手下,不等索链捆绑,(事情)已经办好了。下面有乡官、乡老、亭长分管其职,而上面只有一个太守仰首等待成功(坐享其成)。他的权力专断,他的威势通行无阻,因此事情容易办成,想文就文,想武就武。然而整个汉朝,良吏不过几人,多数官吏凭借酷政作为治理的手段。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威势产生于容易行事,权力通行于独裁专断,法律不足以治理人,人有了过失,(官员)马上就处理他,所以(如果)能守法来方便百姓的人,就是古时的良吏。

  后世的制度,大官多而小吏少:县令下面设有丞尉,充数罢了;却有六七级的**,逐级凌驾其上,读书人各有所学,而官和师不得相互兼任;士兵分布于军营里,而文职武职各不隶属。县令所能指挥仅有胥吏,这些人都有固定的世代相传的产业,自行交接,不是官员所能专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路人没区别。他的权力被分散,威势被阻碍,即使是勇武刚健暴戾之人,也不能任意显示他的暴力,这就是制度达到的效果。然而人治不足以胜过法律,等到法律凋敝,人治也就失效了,那些能够靠执法来安定百姓的人,就是现在的良吏。

  然而像这样怎么才能执法呢?答案是:现在的法律,固然足以束缚贤人,使之不能实行自己的意图;(然而)那些通过法律来谋求私利的人,本来没有断绝于世。然而法律所能束缚的人,我觉得如果可以停止的(我)就停下来,我觉得如果不用停止的(我)就不会停下来,法律本来就不能束缚我而被我所利用,执法者也不过是善于运用他的手段罢了。

  我的朋友张梧岗,赴吏部应选仁化县令。将要出发,有人告诉他(仁化)靠*南海,民风强悍轻慢,应该用强硬的手段来治理,然而良吏不过依法治理罢了,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何必用强硬来形容?善于运用手段却又想用强硬,又不是所说的能够依法治理了。前人谈论书法时说‘字的间架结构古今不同,而执笔的方法则是历代不变的’,法也像这样。梧岗是贤者且精研书法,那么在这里必定能推行来合乎这个道理。(译得:尹瑞文)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来回走动。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捡起来!”他说,“放回去。”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定,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所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了的),灾难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信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

  “的确很难找。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1.小说强调“我”第一次找到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肯定钻石丢失“是他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这句话有什么弦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穿脏衣服的人”为什么会把钻石还给“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件事给了“我”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下文埋下伏笔,表明工作难找。

  2.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

  3.你不要因此而让我失去工作。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5)

——《等》阅读题及答案实用五篇

  村居

  郑板桥

  雾树溟潆①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②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③。

  【注释】①溟潆:模糊不清。②后夜:指早晨。③沙:江南水村多以“沙”命名。

  《村居》阅读题目

  (1)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乡村早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遣”一词,将诗人的内心表露无遗,请结合最后两联诗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居》阅读答案

  (1)湿润朦胧春寒料峭春意盎然

  (2)第三联,诗人描绘了恬静、自在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最后一联写早已经忘记尘世,千万别让江涛之声传入远村,“莫遣”是“不要让”的意思,意在不要让尘世的烦扰来惊扰宁静的小水村,表达了诗人厌恶尘世的喧嚣,喜爱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情。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4分,每点2分。如从远*、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①山中幽静而富有生机,景趣良多。

  ②诗人向往宁静脱俗的生活。(4分,每点2分)

  1.等是一种态度;等是一种智慧;等是一种境界。

  2.举例(事实)论证 这样更能生动具体地阐明作者等是一种境界的观点。

  3.人要热爱生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发展。

  14.全文描绘了故乡的五幅美景。请你补全这五幅美景:(3分)

  犬吠声中 ① →犬吠声中交谈→犬吠声中枝叶响→犬吠声中 ② →犬吠声中 ③ 。

  看落日 迎客人

  15.请分析开头句“暮色像一只大鸟张开了翅膀,在田间劳作的人抬头望天,陆续拖车走回村子。”的作用?(4分)

  16.品析文中⑹⑺段划线的【A】【B】两个句子。(6分)

  ⑴品析【A】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火塘里不时爆出阵阵轻微的“噼啪”声,蹿起的火苗星子舔着柴火,将火光映照在众人的脸颊上,光影分明。

  ⑵从修辞的角度赏析【B】句。(3分)

  一些老旧的故事经由老人沉郁的语调传递开来,便都有了宿命的味道,如同火塘里蹿出的袅袅烟火,总是熏得人们泪眼酸痛。

  17.黄犬的吠声是文章的线索,请你结合原文内容谈谈黄犬的形象特点。(4分)

  18.结合全文内容,分别从结构、主旨两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6分)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十六)董行成答案

  1. 神探(或:破案高手)

  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

  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 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实用5篇(扩展6)

——使命阅读及答案合集5篇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 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葜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24.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4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1.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对应。)

  22.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

  23.B

  24.答案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_________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_________

  岂直五百里哉 直:_________

  长跪而谢之谢:_________

  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