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中秋节

中秋节传统*俗1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称之为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在澳门,中秋是非常受重视的节日,在多处公园、草坪、海边、休憩区等,入夜后人流如织,全家一同猜灯谜及参与各区贺节活动,或到水边赏月,*距离欣赏烟花,其乐融融。

  在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每逢中秋节来临,新马路的饼铺门前一定七彩纷缤,各出奇谋,竖立起招徕的广告牌,立体布置,画上历史人物,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八仙过海、太空飞船等活动装饰,晚上亮起霓虹灯,闪闪烁烁,整条马路观热闹的行人水泄不通,卖月饼的店号也因此其门如市。一般的饼店,每年靠一个中秋节,生意滔滔,可以赚一大笔。

  澳门人的“闹中秋”,要从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热热闹闹地闹上3天。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这期间,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纷纷在各街心公园举办文娱表演、摊位游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供民众免费参加。

  *人最注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除了吃月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一家“团圆”的意思。还有,煮熟的芋仔、沙田柚,都是过节时一般人喜欢吃的东西。

  在这一天,大批澳门当地居民带着家人一起到公园和水池边赏月,孩子们则手提着纸扎或者电子灯笼,共同享受月圆人团圆的节日氛围。

  在澳门,中秋之日有玩赏兔子灯笼的*俗,兔子机敏通达,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与澳门还有不少渊源。比如澳门回归祖国的年份为兔年,古代澳门的地形与兔子相似,在澳门兔子常被作为中秋灯笼的题材。

  在塔石广场,还有不少庆祝中秋的文艺晚会举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烟花汇演”也将在这一黄金大假期间上演压轴戏,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花制作高手,将带上自己最拿手的作品现场燃放展示。

  一向看重家庭生活的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和家人共度中秋享受天伦之乐是中秋节的最大乐趣,而中秋节最大的愿望则是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中秋节传统*俗2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夜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结语:中秋节的风俗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的吃住行各个方面,要展开来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怎么也说不完的。

中秋节传统*俗3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节传统*俗4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中秋节各地*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中秋*俗也是花样百变,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猜谜语来历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猜谜的形式中以*灯谜最为常见,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节目。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猜谜是一项有趣的智力游戏,深受人们欢迎。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由一人随意择一物覆盖起来,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来推测里面的物品,类似于猜谜游戏只是谜面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据易经八卦的象、数、理从无限种可能的事物中推断出某种具体事物来。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娱乐身心,启迪智慧。否则,胡猜乱想,既伤脑筋,又索然无味。归纳起来,破谜技巧关键在别解。所谓“别解”,是指谜底与谜面的扣合并不像字典、辞书那样对某字、某词作出通常意义上的正确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曲解。很多人都说谜语难猜,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别解的要领。别解不是常规思维,而是一种非常规思维。拿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头脑多转弯”,就是不要正面去想,而是要转一个弯,进行非常规思维。由于谜语猜射时“非想非非想”,所以才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中秋节传统*俗5

  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1)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

中秋节传统*俗1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称之为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在澳门,中秋是非常受重视的节日,在多处公园、草坪、海边、休憩区等,入夜后人流如织,全家一同猜灯谜及参与各区贺节活动,或到水边赏月,*距离欣赏烟花,其乐融融。

  在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每逢中秋节来临,新马路的饼铺门前一定七彩纷缤,各出奇谋,竖立起招徕的广告牌,立体布置,画上历史人物,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八仙过海、太空飞船等活动装饰,晚上亮起霓虹灯,闪闪烁烁,整条马路观热闹的行人水泄不通,卖月饼的店号也因此其门如市。一般的饼店,每年靠一个中秋节,生意滔滔,可以赚一大笔。

  澳门人的“闹中秋”,要从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热热闹闹地闹上3天。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这期间,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纷纷在各街心公园举办文娱表演、摊位游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供民众免费参加。

  *人最注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除了吃月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一家“团圆”的意思。还有,煮熟的芋仔、沙田柚,都是过节时一般人喜欢吃的东西。

  在这一天,大批澳门当地居民带着家人一起到公园和水池边赏月,孩子们则手提着纸扎或者电子灯笼,共同享受月圆人团圆的节日氛围。

  在澳门,中秋之日有玩赏兔子灯笼的*俗,兔子机敏通达,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与澳门还有不少渊源。比如澳门回归祖国的年份为兔年,古代澳门的地形与兔子相似,在澳门兔子常被作为中秋灯笼的题材。

  在塔石广场,还有不少庆祝中秋的文艺晚会举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烟花汇演”也将在这一黄金大假期间上演压轴戏,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花制作高手,将带上自己最拿手的作品现场燃放展示。

  一向看重家庭生活的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和家人共度中秋享受天伦之乐是中秋节的最大乐趣,而中秋节最大的愿望则是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中秋节传统*俗2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夜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结语:中秋节的风俗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的吃住行各个方面,要展开来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怎么也说不完的。

中秋节传统*俗3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节传统*俗4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中秋节各地*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中秋*俗也是花样百变,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猜谜语来历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猜谜的形式中以*灯谜最为常见,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节目。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猜谜是一项有趣的智力游戏,深受人们欢迎。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由一人随意择一物覆盖起来,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来推测里面的物品,类似于猜谜游戏只是谜面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据易经八卦的象、数、理从无限种可能的事物中推断出某种具体事物来。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娱乐身心,启迪智慧。否则,胡猜乱想,既伤脑筋,又索然无味。归纳起来,破谜技巧关键在别解。所谓“别解”,是指谜底与谜面的扣合并不像字典、辞书那样对某字、某词作出通常意义上的正确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曲解。很多人都说谜语难猜,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别解的要领。别解不是常规思维,而是一种非常规思维。拿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头脑多转弯”,就是不要正面去想,而是要转一个弯,进行非常规思维。由于谜语猜射时“非想非非想”,所以才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中秋节传统*俗5

  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2)

——中秋节传统*俗作文3篇

  对于几十年前来到美国的老一代移民家庭来说,不少人还保留着从前的传统*俗,尤其是风俗较多的广东潮汕一代,中秋拜月的*俗更是必不可少,在这个中秋佳节,在此祭拜月神是不少广东老移民的保留仪式。

  中秋节在*有不同的意义,几十年前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移民家庭更是把这种多元的文化带到美国,几十年来保留着他们的传统。与新一代移民不同,老一代的移民将*的文化继续保留了下来,沿袭传统*俗和节日成为他们与中华文化重新连接的神秘接口。

  上世纪80年代从广东中山来到洛杉矶的黄先生(化名)一家4口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两个儿女已经长大**而且也成了家,现在还有两个孙女。在圣盖博谷阿罕布拉拥有一个三居室的房屋。逢年过节,这里就成了一家人团聚的重心地。黄先生和黄太太计划在这个中秋节继续拜月的*俗,当皓月初生,黄太太就会在院子里的草地上设下祭台,点上香和蜡烛,摆满水果和月饼作为祭礼。

  这是广东人的一个传统,为了祈求福泽,全家人在月光下祭拜完月神之后,大家就会将祭过月神的祭品一同分享。黄太太说,在这个日子除了祭拜月神还要祭拜祖先,所以家人都要在自家的祖先牌位前用香祭拜。祭拜之后一家人再聚到一起吃月饼、石榴和芋头。

  黄太太说,黄家30年来一直这样过中秋节,家庭成员不断增加,有了女婿、孙女,现在又有了儿媳,将来可能还会再添孙子、孙女。她说,不知道儿女是否会将传统沿袭下去,但是作为老人还是希望儿女不要忘记祖先和自己的根。

  对于几十年前来到美国的老一代移民家庭来说,不少人还保留着从前的传统*俗,尤其是风俗较多的广东潮汕一代,中秋拜月的*俗更是必不可少,在这个中秋佳节,在此祭拜月神是不少广东老移民的保留仪式。

  中秋节在*有不同的意义,几十年前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移民家庭更是把这种多元的文化带到美国,几十年来保留着他们的传统。与新一代移民不同,老一代的移民将*的文化继续保留了下来,沿袭传统*俗和节日成为他们与中华文化重新连接的神秘接口。

  上世纪80年代从广东中山来到洛杉矶的黄先生(化名)一家4口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两个儿女已经长大**而且也成了家,现在还有两个孙女。在圣盖博谷阿罕布拉拥有一个三居室的房屋。逢年过节,这里就成了一家人团聚的重心地。黄先生和黄太太计划在这个中秋节继续拜月的*俗,当皓月初生,黄太太就会在院子里的草地上设下祭台,点上香和蜡烛,摆满水果和月饼作为祭礼。

  这是广东人的一个传统,为了祈求福泽,全家人在月光下祭拜完月神之后,大家就会将祭过月神的.祭品一同分享。黄太太说,在这个日子除了祭拜月神还要祭拜祖先,所以家人都要在自家的祖先牌位前用香祭拜。祭拜之后一家人再聚到一起吃月饼、石榴和芋头。

  黄太太说,黄家30年来一直这样过中秋节,家庭成员不断增加,有了女婿、孙女,现在又有了儿媳,将来可能还会再添孙子、孙女。她说,不知道儿女是否会将传统沿袭下去,但是作为老人还是希望儿女不要忘记祖先和自己的根。

  农历八月十五日,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美好的节日吧!没错,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们都知道他的来历吗?从前,有十个太阳把大地都烧焦了。后来有个叫后羿的人,就把九个太阳射下,之后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嫦娥。后羿靠打猎为生,王母娘娘送给就送给了一颗仙丹给后羿,他却把仙丹给了嫦娥,可是嫦娥被小人逼迫,无奈之下吃下了仙丹飘向了天空,以后人人都在怀念着嫦娥,就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摆好糕点,烧香祭拜。那天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到了,我们都高兴极了。妈妈奶奶都把他们的拿手好戏展现出来。他们正准备团圆饭。奶奶先打开灶火,一勺油倒进锅里,烧的滚烫,然后放入食物,接着翻炒,放配料,最后装盘。这速度实在是惊人啊,时间慢慢地流逝,饭菜也一个个整齐地摆在桌上。闻到那香喷喷的美食,我的口水直流三千丈。拿到可口的饮料,我想美食配饮料,这才是绝配吧!“吃饭啰!”爸爸一阵吆喝。我一溜烟地冲上了桌边。像一个贪吃的小熊大吃特吃起来。一家人边吃边说,谈笑风声。真的快乐极了!

  晚饭后,妈妈和奶奶在收拾碗筷,爷爷和爸爸在家门口的老树下乘凉,喝茶开心地聊天。我和哥哥,还有小玩伴在一起游戏。这时,月亮哥哥在天边露出了美丽的笑脸。并且把自己打扮的又帅气又美丽,还敢光明正大的升上来。“哇”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闪闪发光的月亮,赶紧拿出一盒月饼,还有其他美味的水果。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赏月。月亮就像一个白玉盘,我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朗诵起诗来。“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句诗词从我嘴里冒出来,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大诗人。

  这是我过的最快乐的中秋节,希望下一个中秋节还能更加快乐!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3)

——中秋节传统*俗6篇

  中秋节传统*俗活动

  中秋节传统*俗: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俗: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传统*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节传统*俗: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寓意什么

  1、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南北方过中秋节都有哪些*俗?

  南方过中秋节的*俗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北方过中秋节的*俗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发展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安。

  中秋节的来源传说简介

  一、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

  二、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

  三、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

  四、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今天是中秋节,我过了这么多中秋节,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让妈妈上网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来历是: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十个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俗是: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好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还学会了一首古诗,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声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有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俗,真是高兴呀!

  韩国在古代很久远的时候,曾经是*的附属国,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继承了*的中秋节,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进而变成如今这般模样,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韩国的中秋节*俗是怎样的吧!

  韩国秋夕节:家团圆,品松糕。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 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佳节。韩国“秋夕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上艳丽的传统服饰,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 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糕。松糕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

  韩国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也就是*的中秋节。秋夕可以说是韩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甚至比春节(阴历新年)更隆重。

  韩国的“中秋节”源于*,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变化。*人过中秋,主要是家人团聚,不能团聚的也讲究千里共婵娟。韩国人的“中秋节”,除了全家团聚之外,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

  每年的“中秋”假期,韩国都会上演“民族大迁移”的壮观场面,就像*的春运一样。火车票和大巴票很难买,对于*均每家有1.5辆车的韩国来说,很多人都是开私家车回乡的,所以高速公路上堵车十分严重。

  韩国中秋节过程:

  秋夕的清晨,韩国家家户户都会摆好新谷、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和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韩国传统上是由长子继承家族的正统,因此秋夕祭拜祖先时,均是兄弟们到大哥家里祭祖。祭典开始时,男人们都要恭敬地站立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长子要先把家里的大门打开,意指请老祖宗进到家里来。然后回到祭桌前,烧香、献花与献酒,率领家庭成员行叩礼。在祖宗们享用祭品的时候,主祭者要向家人介绍祖宗的光荣事迹,然后卜问祖宗是否已享用完祭品。完毕后,主祭者再率领家族成员对祖宗行叩礼,恭送祖宗。祭祖仪式完毕后,大人们将祭酒喝掉,然后开始吃团圆早饭。

  除了祭拜祖先外,秋夕还有扫墓的*俗,一般是在秋夕前一天或前两天举行,*代则多在当天举行。因为韩国人的祖坟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扫祖坟被称为“上山”。秋夕“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了“上山”。

  秋夕节祭祖在韩国有一句俗语叫“做得好松饼,嫁得好人家”,韩国女孩子从小就要学做松饼,要为“嫁得好”而努力奋斗。韩国人吃松饼就相当于*人中秋节必吃月饼,除了品尝它们的美味,更多的是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除了一家团圆外,韩国的“中秋节”还有祭祖和省墓的*俗。韩国中秋节的祭祀非常的隆重和繁琐。中秋早晨,每家每户早上都起来很早,男女老少们都换上新衣服,举行中秋“茶礼”(即祭祀),追思父母及祖上的恩德;而省墓则和*清明节的扫墓差不多,一般是中秋节当天去祖坟伐草和祭奠,以尽孝心。当然,韩国中秋节的当晚,也少不了赏月活动。

  中秋节*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4)

——中元节传统*俗 (菁华5篇)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4、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5)

——传统*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菁华5篇)

  饺子,是*北方人过年常吃的美食,没有它,就不太像是过春节,它已经从传统*俗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传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了饺子,饺子看着像耳朵吧?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耳朵太冷才出现的。春节的时候正是天气最冷的时候,耳朵经常会冻,吃饺子这个*俗,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春节这天,全家都准备吃饺子,我正好学一学怎么做饺子,妈妈告诉我先调馅、和面,然后擀饺子皮,妈妈在擀皮,我拿起一个饺子皮,然后把调好的馅放进饺子皮里,想学着爸爸、妈妈那样把一个饺子包好,看着爸爸、妈妈包起来那么容易,到我这里就不听使唤了呢,不是馅放多了,就是捏不住了,我拿起一张饺子皮,也像妈妈那样,放馅,对折,捏紧。咦,皮怎么破了,我急忙想把破开的口子捏紧,可是越捏越破,馅也全部漏出来,我束手无策了,急得手忙脚乱,瞬间有点气馁了。妈妈看到后笑着说:“你刚刚学,馅不要放太多,那样不好包,等你熟练了,才可以做的更漂亮,别灰心,继续加油!”得到妈妈的鼓励后,我信心十足,便继续做起来,做了几个后,终于做出像模像样的饺子。妈妈看着我的杰作后,对我竖起大拇指来。我心里乐开了花。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包硬币饺子。说是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气的人。妈妈把一枚伍角的硬币洗了又洗,然后递给我,让我包进了带有肉馅的一个饺子里。终于包完了,我焦急的等待着煮好的饺子,还没剩到碗里,我就恨不得一口吃进嘴里,特别期待的是谁能吃到那枚硬币饺子呢。我们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心翼翼地咬,生怕把硬币吃到了肚子里。谁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那兴奋劲头儿甭提多高兴了!

  春节吃饺子,不仅仅是*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过春节!

  最盼望的就是春节了,春节里总是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包饺子了。

  春节包饺子的时候是最热闹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男人和小孩在客厅里玩耍、拉呱;女人们则在一旁拉着家常。一直玩到傍晚,才开始准备包饺子的馅料和面团。包饺子正式开始时,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候了。女儿们和儿媳们个个心灵手巧,一边闲扯家常,一边手上不停。手指翻飞间,一个个饺子初具雏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该是下饺子的时候了,摒弃了*常用的煤气,而是启用了逐渐淘汰的灶台。大锅里倒上满满的一锅水,灶台下柴火烧得正旺,风箱被拉得呼呼作响,饺子被一个个地赶下了锅。这时,小孩子按捺不住好奇心,也要跑来帮忙拉风箱、添柴火。饺子煮好了,孩子们的手和脸也变黑了。

  饺子真正上桌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这时春晚也开始了。男人们在大厅里划拳喝酒,看着春晚,一片热闹;女人们则在厨房另拼一桌,轻声细语地扯着家常,一片温馨。农村有个*俗:女人是不能上正桌吃饭的。

  每当在外面吃了饺子,总是会想起春节时家里包的饺子,永远也不会忘掉那种家的味道。

  在北方,过年的时候,吃什么?是最为讲究的。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饺子了。 除夕时,家家都要吃一顿饺子宴,我家也不列外。

  我们东北的饺子,皮薄肉厚,每个‘小元宝’都挺着大肚子,看上去就让人“口水流到三千尺”。而且,饺子不光样子好看,馅也多种多样,有:白菜肉的、酸菜肉的、韭菜肉的、芹菜肉的、空心菜肉的、三鲜馅的等等。还有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包上最小的硬币、包上最甜的糖。吃到钱的,这一年都财源滚滚,则吃到糖的全年的小日子甜甜美美。去年除夕夜,为了吃到钱和糖,可把我撑坏了。 “饺子来了!”姑姑一边端饺子,一边对我们说。刚听完姑姑的话,我就“饿狼扑食”似的扑向饺子,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周围的人都瞪着金鱼般的大眼睛看我,我猜他们心里一定想,这姑娘是怎么了?就这么饿啊?其实啊,我是用吃饺子的量来达到吃到钱和糖的目的,这样我的零花钱剧增,小钱包越来越鼓的情景,使得我越吃越起劲,吃着吃着……没了一盘饺子都下肚了,依然还没有吃到有钱的饺子呢?正当我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妈突然来了一句“哈哈,上当了吧!我早就知道你想增加点零花钱的小心思,所以就拼命吃饺子,想吃到钱。可是钱都是我包的,全都在第四盘里,哈哈!别想增加零花钱了!”我实在是连气带撑没了力气反驳,在心里恨恨的说,我爱饺子!我爱饺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猜猜是什么节日呢?没错,就是春节!

  许多人都盼着过春节,因为春节里我们可以和家人团聚,还可以吃美味的饺子,我的家乡除夕夜是吃饺子的,你们那里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过年,除夕的晚上我们全家动手包饺子,场面可热闹了。奶奶告诉我:首先要用温水和面,先把面粉倒进一个盆子里。然后把温水倒里面,用筷子快速搅拌成光滑的面团,接着把面团拿出来放在面板上揉起来,再放到旁边醒发,这个时候我们就接着做饺子馅了,先把肉剁碎,然后在放其它食材,有大虾、韭菜、木耳、大葱、鸡蛋,把这些切好的菜馅和肉混合放入调料,饺子馅就做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弄饺子皮了,先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圆圆的小剂子,把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我们把好吃的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对折,捏紧,饺子做成了!

  经过奶奶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终于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包饺子!尽管一开始肉馅和面皮都不听我的话,一会馅跑出去,一会面皮不配合,粘不住。但最终经过我的细心观察和我的一对巧手的帮助下,成功的制服了它们!

  等我们把全部饺子包好后,爷爷烧的水也如滔滔江水一样,滚开了。妈妈说:孝华我们来猜个谜语吧,你猜对了,我给你个大红包。来吧,我说了啊,从那边来了一群白大姐,噼哩啪啦跳进河,先沉底,后飘着。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爸爸说:哈哈哈,我知道,我今天要有大红包了,是饺子!奶奶说:孩子你看,刚才下锅的饺子是不是飘起来了,这证明饺子熟了,我们可以吃了!

  我们全家在欢声笑语中吃着美味的饺子,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春节,因为我不仅会包饺子了,我还知道了我的家乡春节吃饺子的含义团团圆圆!怎么样我们的春节有趣吗!

  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这的风俗一定是吃饺子。还有一句话叫“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这句话也充分印证了“吃饺子”在我们家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风俗。

  我们北方的人都把饺子作为美食之一,在外地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就要先吃顿饺子,代表着一家团圆。每当吃饺子全家老少都要出动帮忙,虽然总是忙成一团,但也乐在其中。北方过年期间,基本从年三十直至正月十六会一直吃饺子,我吃过饺子皮橙色的和纯白的饺子,还有各种不一样饺子馅。

  过年时吃着饺子蘸醋那味道才叫一个绝,当饺子遇上了醋、酱油的合成品,醋中和了饺子的浓汤合成了世界最完美的食物。第一天剩余的饺子第二天可以油煎一下,味道更香。

  过年吃饺子是我的家乡风俗之一,我很喜欢这个风俗,让我知道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6)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

  正月亦叫元月,十五之宵是月圆之夜,元宵就是元月月圆之宵,也是一年一度的首次月圆之夜,民俗中管它叫团圆节。

  元宵节跟古代祭祀太乙神有关。太乙神就是天帝,主宰人间祸福,传说他指挥着16条龙替八方行云降雨。在农耕时代,雨水息息相关着作物命运,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新年元月里首祭的就是太乙神。到了西汉武帝时,建《太初历》,在历法中正式规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节日这天从朝廷到民间都要祭祀太乙神。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跟道教有关。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叫天师道,后世给他封号为张天师。道教尊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天官最大,上元节又是传统的元宵节,道教又宣扬天官好乐,人们为求得“天官赐福”,就在这既是元宵节又是上元节的节日里大搞娱乐活动。元宵节大放花灯,迎神赛会,境庙上灯,演出百戏,因此元宵节又叫上灯节,直到二月初二上灯结束,叫落灯节。

  元宵灯会当然是一大亮点。如走马灯,它按照某一戏剧情节制成角色,在灯中旋转,如同舞台演出一般。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龙是中华民族威严和祥瑞的象征,宁海最常见的龙灯是布龙。布龙由单节构成,至少要有3节,多到有29节的。

  舞龙的历史悠久,东汉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就有过描述。最雄健的是舞狮,宁海叫打狮子,舞狮在三国时就有,舞狮必须跟武术表演结合,用大锣大鼓配合,节奏感极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元宵还是一个美食节,北方叫吃“浮圆子”,南方人叫“汤圆”,宁波汤圆更是名闻中外。它的原型来自“嫦娥奔月”神话,说嫦娥偷吃了不死药,飞上了天,奔进了月宫,下不来了,她捎信给丈夫后羿,叫他在正月十五之夜月圆时,吃上糯米粉做的“元宵”,夫妻就可以在天上相会。于是,“元宵吃汤圆”就成了*俗。

  在宁海,除了“元宵吃汤圆”之外,民俗有吃用粳米粉裹红豆馅的“团子”,俚语是:冬至日吃圆,正月十四吃团。

  天下元宵在十五,宁海正月十四闹元宵。宁海古属章安,章安就是台州。传说元朝末年,南方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台州地区约定在正月十四杀胡人。为了庆祝起义胜利,便把元宵节提前一天,定在正月十四。

  十四之夜,家家户户上境庙高烧红烛,礼拜境主爷爷(白鹤大帝赵炳),家里有纱灯的,点起纱灯,没纱灯的,点起大灯笼,至少一对,挂在自家堂前廊上,上灯应节。村里或*村有龙灯会、狮子会组织的,更热闹了,挨家挨户打龙灯,打狮子。大村落还举行盛大灯会。孩子也拖着家制的毛兔灯之类凑热闹。

  狂欢之后,每户人家都得做两件事过节:燀址界与喝胡辣汤。

  史载元朝灭了南宋后,把南方人民定名为“南人”,列为最低民族,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为防止南人反抗,在南部地区编连设界管治,每五户南人编为一个连,每个连与连之间立一块址界牌,禁止互相往来。

  元朝统治者意想不到,最先起来反抗“杀胡人”的竟是这些被贬入底层的“南人”。台州地区是在正月十四杀胡人的,杀了胡人,人们便把封锁他们的“址界牌”烧了。燀址界就是烧址界。在那时,燀址界是一场反压迫壮举,到后来渐渐地演化为人们祈求发家致富的意愿了。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能在娘家过吗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7)

——中元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

  各地*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霑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 “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鬼节)的成因、演变及传统*俗、中元节老北京传统*俗

  成因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民间最大的鬼节。

  农历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演变

  中元(农历七月十四午夜——七月十五夜半)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地藏菩萨)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三大冥节(清明、中元、寒衣)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鬼节”就这样结束。)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农历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各地*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8)

——*传统*俗作文 (菁华5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当人们把这句话挂在嘴上,预示着新年又来了。十二月中旬新年的准备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首先最大的活动便是杀过年猪。虽然生活水*提高了,但是猪肉仍是除夕餐桌上的比例最大的菜色。腊肉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猪血丸子更是我们邵阳的一大特色。这些原料都在养了大半年的猪身上。每年除夕之前,屠户都是最忙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他们的帮忙。一般在这天我们都会请亲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在过年前热闹热闹。小时候最喜欢到亲戚家轮流吃饭了,气氛热烈,开开心心的。

  新年除了年夜饭,另一个重头戏便是拜年。我们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到处拜年的,另一个便是这天不要花钱。据说是初一花钱,这一年就很难进财。对于小朋友来说,拜年就意味着存钱罐又多了压岁钱,只希望亲戚朋友们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那儿有些地方对拜年的亲戚都会有回礼。比如扯一根红布条再加上苹果。红布条寓意着这年红红火火,苹果则是*安的“代言人”。

  除了这些年俗,介绍一个我们邵阳的特色菜-猪血丸子。顾名思义,猪血丸子是用猪血、豆腐、碎猪肉揉成丸子,随后用炭火烘干。别看它黑黝黝的,味道可好了。除了腊肉,这也是家家必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俗并未改变,却总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环境并未改变,只是身边的人少了,随之心态也变了吧。

  “中间窄两头宽,转得很大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玩具出名。”估计这是真的。什么?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摇空竹。空竹由竹子和木头制成,是中空的,因此得名。空竹最早叫“空钟”,全国各地叫法不一。北方人*惯称之为“空竹”。

  空竹动摇多少年了?1300?1500?还是1700年?我来给你解释一下。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就写过一首诗叫《空竹赋》,说明空竹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宋朝时,宋江写了一首七言四句的诗:“低声到高亢,高亢的声音清晰明亮。空气中有很多男性的长处,没有一个是徒劳的。”因此,空竹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空竹是一种通过摇动绳子使其快速旋转并发出声音的玩具。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学*抖空竹,首先要掌握好*衡,右手反复上提下提,左手轻轻上提。晃动时始终保持空竹的*衡。现在的空竹有很多种,比如“望月”、“鲤鱼摇尾巴”、“大海寻月”、“直冲云霄”……眼花缭乱,令人眼花缭乱。

  我妈给我买了个空竹。我试着弹了一下。抖空竹看似简单,其实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不容易学。慢慢来,反复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抖空竹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加乐趣。同学们不要小看。现在已经成为知名的健身娱乐玩具。空竹的玩法有很多种,等待你去探索和体验。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去看赛龙舟和吃粽子;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月饼,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赏月聊天;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给我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耍,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节日,那就非元宵节莫属了。今年的元宵节,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不但吃到了香甜嫩滑的汤圆,还和小伙伴一起去别人家亮了灯,也到街上观看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晚饭时,妈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汤圆,让人一见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粒,往嘴里一送——呀!烫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爸爸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说:“真是个小馋猫!”吃过晚饭,几个小伙伴约我一起去邻居家“亮灯”。我喜滋滋地拿出自己的“莲花灯”跑了出去,这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一家一家地走进去,叫一声:“恭喜发财!”主人们便抓一把糖果或拿一些零花钱放到我们随身带的小袋子里,等到亮

  完灯,我们的袋子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零食,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亮完灯,我又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看“花灯”,只见各式各样的灯连成一片,使我们这个小镇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元宵节,我过得太快乐了!我多么盼望下个元宵节快点到来啊!

  十月金秋,经典诵读大型展示活动要在我们学校开展,赵老师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次表演,不仅能为校争光,还能学*到古诗文,真是一举两得呀!”

  接着,我们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我们年级选定诵读的是《少年*说》这首诗,它教会我要为国争光,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

  在这次演出中,我和张择煊还有七班的两个同学做了领诵。我暗暗下定决心:这次表演我一要赢得满堂贺彩,让观众赞不绝口。

  十月十二日,今天我们要演出了。本来昨天还阳光明媚的天空,今天却刮着四、五级的北风,太阳公公好像也要休息了,迟迟不肯露面,但是丝毫没减少我们表演的热情。我们还是早早来到学校化装,换上服装。表演准时开始了,四个主持人大大方方的走上台去,拉开了演出的帷幕。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艺术高中的哥哥姐姐们表演的节目《游子吟》,他们把母亲在儿女将要外出时的那种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人们不停的鼓掌,发出阵阵的赞叹声。

  我们的节目是最后一个,终于到我们上场了,我还是有点紧张。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走上台去,开始了激情的表演:“志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我看见台下的观众露出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心里的紧张立刻减少了许多。我们的表演结束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悬着心也终于落了下来,感觉十轻松。

  演出成功了!我以后还要多多学*古诗文,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说起皮影戏,我可是双眼放光,对它情有独钟。

  记得是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爸爸说:“这附*来了个皮影戏剧团,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瞧瞧。“那时的我觉得十分新鲜,不知是啥样。我吃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妈妈老远就听见锣鼓喧天,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屋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了一个一米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接着又表演了《西游记》《哪吒闹海》《葫芦娃》……精彩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节目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旁,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爸爸走过来说:“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就立刻变得非常精致。”这皮影大部分是仿照人的关节制成的,让我越发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我爱皮影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