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中考

中考文言文复*1

  1、重视预*,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中考文言文复*2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3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4

  对于比较阅读题,我们应如何下手?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点跟单篇课文的考点应该说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所不同者,在于后面两点大多以比较的形式出现而已。

  同学们在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一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叙事类语段,要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写景类语段,要品出景物特点、作者感情。二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三要联系全文,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哪些课外篇目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考试题中的课外文言文,大多跟课内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是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关联点”入手:

  与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相关联。如,考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能联系到跟孟子相关的故事《孟母三迁》;考查《出师表》,就可能联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学了《醉翁亭记》,就可能联系到“画荻教子”的故事;学了《岳阳楼记》,就可以联系到《范仲淹少年苦学》,这是与课文作者的关联。考查《墨池记》,就会联系到《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关联。

  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联。如,我们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墨池记》,懂得了学*条件的好坏并非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懂得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与此主旨相关的文言短文很多,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学弈》等;学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联系《史记》中“卧薪尝胆”的故事,此二者都与忧患意识有关;学了《马说》,我们可以联系《韩非子》中的《和氏》(和氏献璧),因为两文都跟人才的被埋没有关。

  与课文中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相关联。如,我们学了《捕蛇者说》,就会联系到与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观点相关的文言短文《礼记·檀弓下》;学了《鱼我所欲也》,就可联系“嗟来之食”的典故。

  此外,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短文,容易为命题人所青睐,诸如孝心、节俭、苦读等。

中考文言文复*5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⒈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则或千或百( )

  ⒉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

  ⒊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从小善于_________周围_________的事物,并且富于_________而体味到的________________。

  ⒋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⒌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这三则主要从 方面来谈儒家的做人标准。

  2、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 、_________ 。

  3、解释加点的词:

  日( )省( )忠( )信( )

  传( )贤( )齐( )内( )

  4、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

  5、我们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要以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为准绳。

  6、说说加点的字的不同含义:曾子 子曰

  7、翻译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之恶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处( )美( )是( )虽( )

  3、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

  4、当今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但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以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为准绳。

  5、翻译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怎样理解孔子主张的**之美?

  (三)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为政》)

  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①说:yuè 通悦 ②愠:yùn恼恨 ③罔:wng迷惑

  ④殆dài疑惑 ⑤识:zhì记

  1、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2、找出其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表示学*态度的有:

  表示学*方法的有 。

  4、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寒雪日内集( ) 公欣然曰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七(下)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世隶耕 ( ) ○2未尝识书具( )

  ○3或以钱币乞之 ( ) ○4收族为意 ( )

  ○5宾客其父( ) ○6令作诗 ( )

  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请说说理由。

  5、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译句: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短 文 两 篇

  (一)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 )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⑷孔子不能决也( )

  ⑸孰为汝多知乎( )( )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 ) 窘( ) 苫蔽( )( )

  奔倚( ) 数刀毙之( )( )

  隧 ( ) 尻( )尾

  2、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1)目似瞑 ( ) (2)意暇甚 ( )

  (3)屠自后断其股( ) (4)乃悟前狼假寐 ( )

  (5)缀行甚远(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

  (7)一狼乃从( ) (8)屠大窘 ( )

  3、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翻译下列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

中考文言文复*1

  1、重视预*,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中考文言文复*2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3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4

  对于比较阅读题,我们应如何下手?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点跟单篇课文的考点应该说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所不同者,在于后面两点大多以比较的形式出现而已。

  同学们在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一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叙事类语段,要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写景类语段,要品出景物特点、作者感情。二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三要联系全文,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哪些课外篇目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考试题中的课外文言文,大多跟课内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是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关联点”入手:

  与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相关联。如,考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能联系到跟孟子相关的故事《孟母三迁》;考查《出师表》,就可能联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学了《醉翁亭记》,就可能联系到“画荻教子”的故事;学了《岳阳楼记》,就可以联系到《范仲淹少年苦学》,这是与课文作者的关联。考查《墨池记》,就会联系到《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关联。

  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联。如,我们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墨池记》,懂得了学*条件的好坏并非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懂得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与此主旨相关的文言短文很多,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学弈》等;学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联系《史记》中“卧薪尝胆”的故事,此二者都与忧患意识有关;学了《马说》,我们可以联系《韩非子》中的《和氏》(和氏献璧),因为两文都跟人才的被埋没有关。

  与课文中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相关联。如,我们学了《捕蛇者说》,就会联系到与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观点相关的文言短文《礼记·檀弓下》;学了《鱼我所欲也》,就可联系“嗟来之食”的典故。

  此外,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短文,容易为命题人所青睐,诸如孝心、节俭、苦读等。

中考文言文复*5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⒈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则或千或百( )

  ⒉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

  ⒊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从小善于_________周围_________的事物,并且富于_________而体味到的________________。

  ⒋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⒌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这三则主要从 方面来谈儒家的做人标准。

  2、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 、_________ 。

  3、解释加点的词:

  日( )省( )忠( )信( )

  传( )贤( )齐( )内( )

  4、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

  5、我们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要以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为准绳。

  6、说说加点的字的不同含义:曾子 子曰

  7、翻译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之恶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处( )美( )是( )虽( )

  3、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

  4、当今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但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以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为准绳。

  5、翻译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怎样理解孔子主张的**之美?

  (三)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为政》)

  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①说:yuè 通悦 ②愠:yùn恼恨 ③罔:wng迷惑

  ④殆dài疑惑 ⑤识:zhì记

  1、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2、找出其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表示学*态度的有:

  表示学*方法的有 。

  4、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寒雪日内集( ) 公欣然曰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七(下)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世隶耕 ( ) ○2未尝识书具( )

  ○3或以钱币乞之 ( ) ○4收族为意 ( )

  ○5宾客其父( ) ○6令作诗 ( )

  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请说说理由。

  5、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译句: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短 文 两 篇

  (一)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 )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⑷孔子不能决也( )

  ⑸孰为汝多知乎( )( )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 ) 窘( ) 苫蔽( )( )

  奔倚( ) 数刀毙之( )( )

  隧 ( ) 尻( )尾

  2、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1)目似瞑 ( ) (2)意暇甚 ( )

  (3)屠自后断其股( ) (4)乃悟前狼假寐 ( )

  (5)缀行甚远(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

  (7)一狼乃从( ) (8)屠大窘 ( )

  3、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翻译下列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扩展2)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3篇

  课型:复*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

  复*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

  复*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方法。

  课前预*:

  学生提前解答*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方法,才能使复*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复*的内容、复*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词语解释题“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复*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题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中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鉴赏题。我们要善于抓住相关的情节的疏通,特别是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初中所学文言文课文积累来帮助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三、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大家可以对《阅读新视野》中的'阅读练*题作一分析,按照复*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资料所编排的练*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时间、节奏把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阅读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阅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策略。只会被动的学*,而毫不讲究学*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布置:

  自己规定完成时间作完《阅读新视野》中的相关阅读练*,并结合评价标准思考判断自身解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的特点与缺陷,以便有针对性的修正。教学后记中考在即,如何搞好复*?该是各位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而文言文较其它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显然,文言文的复*教学也将是复*课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改逐课过关为“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复*法,收效很好,这里把它介绍给大家,但愿能有所帮助。

  (一)设计预*《学案》(亦如“教案”,供学生使用),明确复*目标、重点、难点。

  由于《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方向,而且,每课时都把目标及重点又进一步分解,这样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清复*思路,提高复*效率。

  在《学案》上,对重点举例进行了解析,如关于“词的古今义”复*,古今变化情况,一般有三种,即一是古今词义相同,如:人、水;二是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三是古今词义相*,如痛恨、感激……。复*的重点是“不同和相*”两种情形,这在预*《学案》中对学生给予明确指出。

  在《学案》上,对复*难点的预*作出了指导。如:词的古今义的复*,其难点是“如何较准确地判断词的古今义有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此,我在《学案》中明确了方法:读悟、回忆、判断。读悟即认真读、多读细读原文,在读中悟其语境意义,切忌不读而凭想当然;回忆,即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回忆其用法,注意古今的结合,在不能准确把握判断时,可运用于现代文中进行理解,再结合文言文上下文分析把握。这样经过读悟、回忆,一般都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二)预*和讲练结合,以预*为主,讲练为辅。

  复*课教学同样要有预*,文言文也是如此。共28篇诗词曲,17篇古文,各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预*范围、重点,学生要么是如切肉片样一块一块地切开来,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直接影响复*效果。

  1.精心设计预*自学训练题。

  每教时复*前,我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自学《学案》,明确了复*的范围,而且围绕各教时复*重点设计了这样几类题型。

  (1)强化识记题,主要是古诗文中名篇名句的背诵,这类题目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另外,各教时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我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以“简介”的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这样,令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得以熏陶,真正保证并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初衷和大纲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实际质量。为了保证预*到位,每节课前我都将这类题目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对不合要求的,限定时间完成,并跟踪督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归纳疏理题,要求根据各教时复*的目标重点,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如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专项复*,对词义古今有变化的30多个词,在《学案》中已为学生疏理出例句,让学生判断出有变化的词并解释;又如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的复*(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学案》已有例析,并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进行了归纳,要求学生对归纳出的句式进行判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质量。

  (3)感悟理解题,根据复*的目标重点,结合具体的篇目,要求学生写写思想感悟。如结合实际谈谈学*《马说》,在今天它有何社会意义;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夜静之景;例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和感受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能力考察题,根据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篇目中完成一些题目(当然,这些篇目是能体现这一重点的)。如从《桃花源记》中找出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并分析,找出省略句并补充完整。这也作为检查自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上我将根据检查情况,设计练*进行补救。(5)深化训练题,此类是以课外一些短小古文设计成的训练题,旨在对目标重点的复*把握,作些相继的补充。如在复*《捕蛇者说》一文时,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之说,我将那篇短文打印在《学案》上,围绕目标设计了些训练题,让学生去完成,不过这类题目不多。

  2.讲练力求做到精、简、明。

  (1)有的放矢,会的不讲。每节课开始时检查《学案》情况,学生整体把握较好则不讲,个别把握不好个别辅导。讲的内容,练的内容,不超出目标,不偏离重点,简洁明白。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析复*重点、难点,总是与练结合起来,上面谈到的“课内训练”“深化训练”也都是这里的练,它围绕目标中的难点而设计,有的通过检查自学发现已不再是难点的题目,便在练中一带而过,有时,根据情况,还会补充些“加深题”。总之,不管是讲的,还是练的,始终围绕“精、简、明”展开。

  (三)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以专项为主,综合为辅。

  1.分块处理,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八块,分别是:1.诗词曲;2.词类活用;3.词的古今义;4.一词多义(实词);5.一词多义(虚词);6.通假字;7.文言句式;8.文言文体裁。

  (1)重点集中,围而歼之。明确了八块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为重点而重点,把初中所学的文言篇目,对能体现各块重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不让一个漏网,带领学生集中消灭之。

  (2)部分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专项训练中去,如实词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明确指出各个专项训练的重点篇目中的实词,要正确理解把握,篇目中需要识记的内容亦明确要求掌握。把大量的实词和需要记忆的内容分解到八个专项中去,这样把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保证了训练的容量与质量,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3)明确篇目,确立范文,各个专项根据文言文对该专项的体现情况进行分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义变化的词较多,则把它列入“词的古今义”专项;有关“铭、记、说”等的文章纳入“文言体裁”专项中,这样明确了范文,突出了重点。28篇诗词曲,17篇文言文依据其示范性,进行有效地分解,达到了分而歼之,便于学生轻松掌握。

  2.综合训练,把句法、词法、体裁等相*的项目进行合并训练。

  (1)针对性综合。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扩大训练面积,增加训练的重点项目。当然,这增加的训练的项目权重比例视“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大小而定。如“一词多义”专项中的“虚词”复*,复*时是较难的古文知识,那么在综合训练中再加以强化,保证学生经过补救后完全地理解把握。这段的训练仍以课内语段为主,以本为本。

  (2)系统性大综合训练。循重点而行,增加训练难度,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感悟能力,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补充些课本以外优美文章进行训练,把各专项的重点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美文欣赏中去。

  (四)加强文言文课堂结构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1.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学案》检查占有15分钟左右,“课内训练”“深化训练”占有25分钟左右,而教师的重难点的点拔仅用10分钟左右,这样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动手动口上,以学生为主。课堂的复*始终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多读多说多讲。而且背诵欣赏,讨论分析,板演训练,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抛砖引玉,重在点拔,使学生在读、讲、练中对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升华。

  教学目的:

  ⒈复*文言文基础知识。

  ⒉复*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⒊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

  小结:学*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扩展3)

——《文言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基础教育(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实及质量检测中又是怎样的现状?

  笔者从本校20xx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

  [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1、作品[乙]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

  2、[甲][乙]描写的景物,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从两首作品中的“________”来看,它们表现的特定时间也相同。

  3、[乙]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表现“声”的句子是_______;作品[甲]虽未直接写声,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画外之音。

  4、[甲]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5、[乙]通过一系列景物的组接,空间上______巧妙暗示了远行者的情况。

  6、最能表现作品[甲][乙]主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

  7、[甲][乙]都运用了有形可感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可见两首作品都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一种场景,然后用一句古诗词或自作一句诗来表现它。

  从试卷分析可看出,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是83%、81%、85%、26%、65%、51%、21%。也就是说,客观性试题得分较理想,而主观性试题很多学生则“束之高阁、未动笔答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练“背”功。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读、背、默“三字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理论的落后,思维的定式、教学的惯性、随意的行为已成了制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1、轻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有的老师甚至在复*过程中把试卷上的题目先讲出来再让学生记下来,测验时准确无误地默到试卷上。问题是统一不变的问题,答案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比如上《论语十则》,教师陶醉于自己的朗读示范中,然后布置背诵默写任务,学生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位老师上《三峡》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整地板书的结构拼命忙着,师生尽量往标准答案方面靠拢。教师这样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这样做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课堂主人的地位。

  2、忽视学生阅读*惯的培养。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人追求的是短期目标,需要的是短期效应。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材料应试分析,完整的阅读材料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无法获得整体的感受,无法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残不知,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有联系,它们和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考试题型讲解,其结果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阅读中丢失宝贵的思想和灵魂,进而使失去活力和生命。

  3、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元素。但有人急于求成,建构所谓的“整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有一种模式为“读写结合”,即不管是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课堂,都要结合阅读让学生写出来。有的老师一上公开课,就编演课本剧,真是“课课表演课课演”。还有的公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但最后要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作文,有的当堂完成,有的课后练笔,一堂阅读课变成了写作技巧的学*指导课,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属,阅读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试问:事先来作准备能当堂完成作文吗?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急功*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反映。

  二、解决的途径

  1、学会阅读方法

  学会阅读,应是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除此以外,掌握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①朗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②默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也比朗读更利于思考。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有必要的。③诵读。诵读注重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④精读。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⑤略读。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读书不必一次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有的书多读几遍就读懂了。多读一些书,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⑥浏览。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通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它一般采取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比较注重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的提示性,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

  2、学会与文本对话

  ①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对话。

  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实际上,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开始交流呢?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才敢走进课堂。”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是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切记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三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对话“倾听”中,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丰富、提升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学生还没有认真读完就被要求停止,学生与文本之间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题、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是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特别是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

  ②在教师引领导下与文本对话。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有人把三者的关系表达为三种境界:老师带着教材走*学生,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老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第一种境界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境界,它着眼于教师,教师教学好像是定量供应,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第二种境界是老师觉得已经注意让学生自己读了,已经注意教材为学生服务了,但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还是不放心,把学生带进教材后给学生灌输的还是现成的答案。第三种境界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老师是个引领人,应该让学生读、用心去读、去品,一旦进入真正的读书意境中,学生就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进去,又能出来,完全成为阅读的主人。

  3、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

  以现行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例,教师在潜心阅读时,就要跳出教参中框死的圈圈。突破传统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新思路。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如《呆若木鸡》传统的观点指修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但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焉”,主要得益于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

  4、随文学*基础知识。

  在初中7-9年级所选文言文课文中,虽然短而精,但由于古今音义,词语经过长期演变发生了变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曹刿论战》为例,要读准的生字有10个,要理解、识记的词语有37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有7组,一词多义的有6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介词后置句、省略句等,还有象“之”、“以”、“夫”、“也”等文言虚词。(限于篇幅,字、词、句,未一一列出),其它课文还有语法修辞等,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把以上基础知识罗列出来,更没有把知识分解为多少个知识点,而是渗透、分布在阅读教学之中,体现了随文学*的原则。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必要的基础知识,但不进行系统集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和表达。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再次,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几乎篇篇都有。怎么学呢?首先是学在精彩处。文中练字练句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语法修辞运用最妙之处。其次是学在疑难之处。文中有疑难之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思想内容、有关知识,学懂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学*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汉语字词的解释,然后再无其他,甚至到了大学,选择中文系,学*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仍旧认为掌握字词解释就万事大吉了,记一次文言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然而,在我准备完《狼》这一篇古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我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不应该仅限于字词解释。那么,文言文的学*和学*语文是有所脱离的。那么问题又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想语文的学*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而另一方面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学*,从而从精神上架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上就要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学,我为我之前的认知感到愧疚。身为中文人,却抱着如此狭隘的想法。

  在这次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单纯地讲授是不行的,学生只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机械地吸收知识,效果自然是不好的,教学反思《记一次文言文教学的课后反思》。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由最开始的详细地分析讲解到一半交给他们。所以,我在一开始会让他们在预*时就只在课本注解的帮助下自行翻译,自行了解文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在整个过程中,参考书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来翻译句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细节问题,那么对于这些细节问题,我觉得不能那么快就替他们解答,我更希望他们能对这些细节引起重视,能够通过思考来收获这个答案。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学生们的学*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观察,我觉得他们学*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内容及基本注释之后,就要进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对于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传达,达到效果。所以在这里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过。因此,许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只重视字词解释,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传承。也因为这点,许多学生学*文言文觉得枯燥无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这都是源自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时候,忽略了中华文化的传递。那么,在我自己看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从这篇文本联系其他文本,从而传达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许,我在这方面还不成熟,但是我觉得人都是从无到有,而吾将上下求索,终有一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成功之处:

  1、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3、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地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以后对孩子的学*是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

  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而不是采取填鸭式教学。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本节课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节课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一节的朗读、整体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优点:

  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扩展4)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知识点实用5篇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 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一、一词多义

  1、见: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

  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