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摘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最*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性人才就业前景广阔。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雄厚的工程应用的背景作为支撑。国家在最新的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奋斗目标,要对学科加以优化,打造出地方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地方高校的人才,需要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的人才类型上,对专业和学科的方向加以调整,确定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以及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1]。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现状

  1.1国内的培养现状

  *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长期采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比如:注重传授传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课堂的教学活动缺少实时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比例较低,验证性的试验相对较多,最终的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对毕业实*设计和专业生产实*的部分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没有有效处理,直接造成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背离,新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2国外进步的经验

  国外高等的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大学生在创新这块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更为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探究式和启发性的学*,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密切联系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2]。

  2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要联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并结合现今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经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指的是生产的一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上岗的专业型人才,以技术型、专业型为特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在综合能力和知识水*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初步掌握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获取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应用背景比较强,是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现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实践创新上[3]。

  3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3.1注重内涵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

  学校之所以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推进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需要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修订,实践环节的比例分配要适当,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比例。在方案的修订中,也要适量增加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请一些在电子信息行业比较出门的专家成立专业的委员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校园和企业加强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定位培养目标等提出可贵的意见,不断地提升专业定位和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的基本准则是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配合。按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企业合作和软件类课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密切联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机制。

  3.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作为授课老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时候,需要从电子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践与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仿真技术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括了HFSS,Labview,ADS,Multisim,Proteus以及Matlab等。在这些电子仿真计算机软件中,单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还是能够涉及的,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效果的增加。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的热情。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水*的提高。

  3.4加强企业实*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实*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企业实*的方式有效加强对今后工程技术工作具体内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实践练*的加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的特点来说,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等3类内容的区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教育中心,这样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存在着不同项目,其中包括了数据通信、Android软件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以及FPGA应用的开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专业学*或者是实践学*可以维持在1~3个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单位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指导老师,在学生实践的这段时间中,指导学生实践经验,并解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也需要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现。通过企业实践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5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台建设开放共享性的提高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课本,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扩大,重视电子信息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为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需要加强实际教学内容的了解,并高效结合相关的科研知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当老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之后,可以留取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在创新*台的作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的作用实现创新实验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实现互帮互助良好现象的建立,进而形成大学生独特的创新组织。此外,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竞赛合作的团队、老师的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等,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创建相关的学*小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大学生个人魅力的展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更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4]。

  4结语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授课老师,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了解,并加强上述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水*的提高,这不论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凯,许云峰,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2.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30-34.

  [3]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31-32.

  [4]罗海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50-15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固然*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范围、产业素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程度在不时进步,特别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停止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程度还比拟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基本性的改动,在建筑工程范畴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时进步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程度进步的独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牢靠的科技成果普遍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范畴。

  一、施工新技术的开展情况

  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时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程度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进步,特别是*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时呈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呈现,不但处理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瓶颈,推行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呈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绝后的进步,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本钱、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加强了工程施工的*安牢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目前建立部重点推行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衔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构造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装置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推行运用节能新资料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资料的种类较多,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新型墙体资料在墙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新型墙体资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开展情况来看,各地需求依据本地的实践,量体裁衣地开展新型节能墙体,经过改动墙体资料构造来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度的开展状况很值得自创,欧美国度的砖产量目前曾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开展。各种新型的建筑资料在欧美国度都有着比拟好的开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开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开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资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资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普遍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流和热传导最活泼的局部,因而成为建筑热能耗费比拟大的局部。因此,节能门窗的运用,关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寓居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耗费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四周构造的传导耗热量和经过门窗孔的空气浸透量两局部构成。而运用节能门窗,一方面经过门窗型材本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方法进步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经过运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经过发泡保温资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浸透而形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普通状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经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资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完成的。因而,可选择的保温资料有很多,能够运用加气混凝土块、收缩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资料,还能够运用收缩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参加水泥停止现场浇筑。再者,还能够采用收缩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懈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能够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资料停止现场泡发浇筑。

  三、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立中所采用的施工手腕,包含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践、能处理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本钱。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的完成。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停止检查时,要剖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能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计划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请求,时节性施工采用措施能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能否契合设计和标准请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施工计划

  依据施工图及工程详细状况,提出施工计划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细致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详细技术问题肯定明白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办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资料、如何检验资料的详细请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设计文件及标准请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计划,并分离工程实践,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停止剖析、综合思索,促使施工计划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契合国度有关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规范,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

  1、防水技术

  关于防水,很多工程都是在基层上直接做上防水层,只把管洞四周、墙体阴角处抹灰处置,但由于基层外表粗糙,防水层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运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呈现漏水现象。为使防水长期有效,能够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工艺,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程度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程度灰缝砂浆丰满度≥8%,施工完后应及时停止淋水养护。

  2、裂痕技术

  裂痕是钢筋混泥土常见的一种缺陷,其水化热是主要缘由,不断搅扰着建筑施工者,降低混泥土的水化热是减少裂痕产生的主要措施。能够在混泥土中添加粉煤灰,不只能够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行进行一次振捣或停止外表的抹压,扫除上外表的泌水,用木拍重复抹压密实,消弭最先呈现的外表裂痕。

  3、计算机技术

  现代建筑项目逐渐完成大型化、范围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到各个范畴,建筑业也不能落后于新技术。以往建筑设计图只能手工绘制,费时耗力,效率低,精确率不高,而且所设计的只是*面图,无法真实呈现设计效果。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作量,而且准确度高。比方应用CAD技术设计楼梯,只需输入踢段的宽度和踏步的步数和宽度,就可自动生成,且能够选择恣意层楼梯的表达方式。

  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进步项目管理力度,经过网络,可是停止网上招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等,完成资源共享,节约本钱,防止招标由于压价而带来资金紧缺而形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经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绘制各种质量评定线,完成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

  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方向

  1、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技术效益型良性开展的思绪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的开展上应该走效益型持续开展的道路,可以充沛思索市场的实践状况,把科学和经济严密的分离在一同。在开发手腕、信息搜集、机构设置和鼓励竞争等方面做好完善的开发应变机制,不时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创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不时的强化建筑施工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见地产品的本钱,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从基本上进步经济效益,完成可持续的开展。

  2、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

  关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身点,也是验收创新技术成败的主要场所,任何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创新项目必定是失败的。这就阐明,有技术不一定就具备市场,只要真正贴*市场的创新技术才干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依照市场的需求,以效益为主要的目的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树立具备集约型增长需求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行为契合集群体、创新主体的集团化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参加WTO,创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国际经济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向,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战。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需以市场为导向,不时的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以最好的效劳来开辟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时开展壮大。

  3、抓紧停止科技成果的推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时的搜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并引进对企业的消费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的成果,并不时的总结经历经验,在理论中不时的进步和完善本身的技术程度。除此之外,要树立一套完好的创新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立足于市场。

  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停止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不得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将来节能研讨的焦点。我们置信经过推行环保型建筑资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开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摘要】现代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摸式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 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体系的日趋分化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专业化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就必然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足以使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所应具备的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大学教育仅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不够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的发展。“因此,任何注重大学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1]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其处理人生事物的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活动的自我扩展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可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力;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具备着眼于未来,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就会使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日益萎缩,必然将制约创造性的发挥。

  3. 加强实践教育,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

  创新型人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的高度发达和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的创造力包括对事物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里一对永恒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的突破点是加强结合专业的实践教育,有效实施实践教育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泛指一切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加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在狠抓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提高的同时,把实践学*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建立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几项原则:①育人首位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协作和交往、体验和奉献,使处于“人格准备状态”中的学生们实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反观自照,形成了社会义务和责任,获得了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有机地统一。②密切结合专业的原则。这是大学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则,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③讲求实效和双向受益的原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是实践教学得到社会认可、支持和欢迎的保证,只有坚持地方和学校(学生)双向受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出信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实践出人才。实践沟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成为其个体道德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使每个人在实现对自身的肯定,满足自己最深刻的道德要求,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彼此肯定的关系。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研究,重新审视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极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专业于1998年随着管理学学科独立,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目前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全国有超过500所。工商管理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极广,其具体内容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全貌,要求掌握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往往难以明确具体职业方向,毕业时无“对口”岗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年来就业难度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困境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科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仅仅强调应用型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将在与高职院校比肩的过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般本科专业教育,学科知识结构通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30%以上,必修课比重大于专业选修课。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师资及课时限制导致选修课开设不足,由此造成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趋同,创新不足。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学生需要培养成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其专业定位和方向极广,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因而对于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口径过宽、大而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常态性问题。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界定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教学研究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因而学校和学科评估要求驱动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看科研成果,教学师资更多关注科研轻实践,实践型师资短缺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学生难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知识学而不能用”等问题,诸多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两个方向结合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如管庆智在2000年就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但他并没有阐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直到2005年,陈婵等才有了“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说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能够把科学原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后逐步从培养体系(胡桂川,2009)、课程体系设计(陈益飞、王慧,2007;罗方清,2009)、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结合不同专业具体情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教育部规划了19所高校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而“专门人才”更多地强调专业性,与陈支武,张德容(2011,2012)提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分析后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的界定[1]。在明确了内涵后,学者们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提出了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和合作(续勇波等,2011;刘树忠、张维梅,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张兄武,2011)、基于电子竞赛(李卫兵等,2012)、基于CDIO(刘培艳,2015)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多的研究是结合具体专业从实验教学、开放式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而如何总体设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体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推动学科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的通识教育

  根据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通识教育既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同时结合辅修与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涉及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条件。因而,现代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在认可专业教育地位前提之下的一种普遍、共同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2]。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3]。学者们认为应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本,通识教育课程应侧重开设人文社科类科目,以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完美人格。而根据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一般通识教育课程范畴包括了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这些占据了本科总课程35%以上的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大类课程,使高校能根据专业自主设计的选课空间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空有理念而难以有效实践的直接原因。但工商管理专业原本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本身就涵盖了诸多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诸多课程在关注和理解企业价值实现的知识传授之时本身就蕴含了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特别是*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本主体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发展和联系的关系;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体,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渗透是企业管理的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趋势必然是谋求人文精神培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比其他学科专业更有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行包括语言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囊括,无需另行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所组成的分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多元选修培养学生宏观综合的人文及通识视野和涵养,这部分课程只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修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即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基本上可以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如此工商管理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可以建立。

  (二)依托学校强势应用型学科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大工业而产生的,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需求会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急剧增加,由此也推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范畴不断拓展和更新。在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工业化后期,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产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科教育职业化理念逐步被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有学者就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化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院士也认为:“*大学的教育应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提出了依托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要在本科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强调其应用性,形成应用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主要培养强调理论较系统、技能较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度按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开设课程,结合经济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要求,通过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分制组织教学和实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职业工种,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应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要实践就业导向、明确职业方向,可以根据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要求分设“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等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来取代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模块也更容易与实践对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课程模块选学形成特色化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按层次设计课程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宽*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由此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专业教育与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联系[6]。可以依托具体学校的强势应用型学科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上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所在,也是各专业办学的主要切入点[7]。如传统的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定位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林产工业相关学科具有明显优势,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将林产工业的产业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纳入研究领域,以现代林产品制造业和林业工程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强化与林产工业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在造纸企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家具企业管理、林产化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一旦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科知识将不再空泛,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实践特性加强专业应用性也水到渠成。

  (三)利用学校资源运作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从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到结合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进行创业训练;再到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学生面向市场、从事创业工作的创业实战三个阶段[9]。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围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设置,创业最终也是运营一个工商企业,因而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专业职业化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重合,创业竞赛及创业模拟等创业训练更是主要依托商科学科知识,因而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出自商科。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契合专业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让前面两阶段的学*有的放矢并落到实处。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不涉及工业技艺和行业具体技术,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一些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而这类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由此导致项目的生命基因不强大、质量不高[10];哪怕在切入项目时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也由于不能快速汇集强大的资源*台而导致优势丧失;也有学生创业时尝试与理工、农学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合作获取项目,但应用性或创新性强的项目也极少被找到。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要运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依托学校资源支持,有两大类比较理想的项目:一类是可以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创立一些经营性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服务学校师生员工,必须使用部分学校资源;另一类是结合本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的科技下乡或科技服务项目,创立管理类服务或咨询公司。一旦项目运作创立公司,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运营,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任公司,也可以另谋他就,公司则接应补充新入的学生,保持项目良性、长期运作。这类创业企业实质上类似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中非常关键的校企合作中的“教育企业”,与其学校把绝大多数能够运用的创业支持资源分散支持诸多项目,不如针对性地定向支持具体的创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家、学校没有对企业投入却希望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矛盾和尴尬。一旦专业创业项目工商良性运作成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台将不成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将主要集中在创新上,可以依托创业公司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大赛: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创业企业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创新大赛或组织结构设计大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组织服务型企业流程设计或再造大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薪酬设计或工作分析大赛;“创业管理”课程可以组织商业模式大赛等等,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旦有优秀可行的竞赛方案,专业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推行实践,如果有更新的商业模式或业态在竞赛中涌现,可以应用于现有企业,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再孵化新企业。

  四、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应用性不足而一直遭受诟病,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主流,但又不能让其本科人才培养变成研究型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夹心面包”,因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是根本,要通过职业化教育实现其应用性,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

  本论文基于金融行业发展的视角,从金融应用类人才的新兴岗位的设置入手,深入分析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创新日新月异,金融活动越来越繁荣。在传统“银、证、保”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尤其是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所以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本论文立足行业发展需要,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根据不同行业对岗位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适应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为根本,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智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如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巨资参股银行、券商;货币市场基金畅销一时,银行营业部摆满了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公司等的理财产品,跨行业金融交叉日新月异,大金融时代来临。

  (二)现代金融人才的市场需求 金融类毕业生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等岗位的工作,也可以在非金融机构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市场营销、管理等岗位。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从专业对口性上升到能力侧重性,要求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营销能力、市场研判能力等。通过对2014年6、7、8月份全国金融行业招聘数据分析,金融招聘分布显示出了以销售为导向的趋势,银行系统招聘萎缩。招聘需求从高到低的排序是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业务员、投资理财顾问、客户经理、证券、信贷管理、资信评估、风向管理、融资经理、专员、基金国债经理人、银行会计、柜员。招聘的职位中,对学历和经历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为大专以上学历。

  二、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不少职业院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没有突出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二)财政金融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我国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到重视实践教学,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层次上,没有资金或者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

  三、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深度分析行业与企业,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精准的定位。

  (二)解构职业岗位,明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两个途径分析金融行业职业岗位:一是通过毕业生调查。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与毕业生举办座谈会,分析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主要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寒暑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调查金融机构公司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以确定的方向有:银行方向、证券期货方向、投资理财方向、保险方向、民间金融方向、互联网金融方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方向。

  (三)与金融新兴人才与“新兴岗位”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年来新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篇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摘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最*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性人才就业前景广阔。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雄厚的工程应用的背景作为支撑。国家在最新的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奋斗目标,要对学科加以优化,打造出地方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地方高校的人才,需要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的人才类型上,对专业和学科的方向加以调整,确定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以及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1]。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现状

  1.1国内的培养现状

  *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长期采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比如:注重传授传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课堂的教学活动缺少实时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比例较低,验证性的试验相对较多,最终的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对毕业实*设计和专业生产实*的部分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没有有效处理,直接造成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背离,新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2国外进步的经验

  国外高等的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大学生在创新这块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更为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探究式和启发性的学*,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密切联系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2]。

  2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要联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并结合现今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经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指的是生产的一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上岗的专业型人才,以技术型、专业型为特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在综合能力和知识水*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初步掌握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获取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应用背景比较强,是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现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实践创新上[3]。

  3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3.1注重内涵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

  学校之所以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推进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需要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修订,实践环节的比例分配要适当,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比例。在方案的修订中,也要适量增加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请一些在电子信息行业比较出门的专家成立专业的委员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校园和企业加强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定位培养目标等提出可贵的意见,不断地提升专业定位和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的基本准则是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配合。按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企业合作和软件类课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密切联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机制。

  3.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作为授课老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时候,需要从电子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践与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仿真技术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括了HFSS,Labview,ADS,Multisim,Proteus以及Matlab等。在这些电子仿真计算机软件中,单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还是能够涉及的,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效果的增加。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的热情。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水*的提高。

  3.4加强企业实*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实*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企业实*的方式有效加强对今后工程技术工作具体内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实践练*的加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的特点来说,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等3类内容的区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教育中心,这样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存在着不同项目,其中包括了数据通信、Android软件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以及FPGA应用的开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专业学*或者是实践学*可以维持在1~3个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单位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指导老师,在学生实践的这段时间中,指导学生实践经验,并解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也需要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现。通过企业实践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5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台建设开放共享性的提高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课本,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扩大,重视电子信息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为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需要加强实际教学内容的了解,并高效结合相关的科研知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当老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之后,可以留取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在创新*台的作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的作用实现创新实验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实现互帮互助良好现象的建立,进而形成大学生独特的创新组织。此外,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竞赛合作的团队、老师的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等,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创建相关的学*小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大学生个人魅力的展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更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4]。

  4结语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授课老师,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了解,并加强上述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水*的提高,这不论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凯,许云峰,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2.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30-34.

  [3]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31-32.

  [4]罗海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50-15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固然*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范围、产业素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程度在不时进步,特别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停止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程度还比拟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基本性的改动,在建筑工程范畴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时进步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程度进步的独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牢靠的科技成果普遍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范畴。

  一、施工新技术的开展情况

  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时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程度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进步,特别是*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时呈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呈现,不但处理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瓶颈,推行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呈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绝后的进步,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本钱、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加强了工程施工的*安牢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目前建立部重点推行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衔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构造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装置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推行运用节能新资料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资料的种类较多,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新型墙体资料在墙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新型墙体资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开展情况来看,各地需求依据本地的实践,量体裁衣地开展新型节能墙体,经过改动墙体资料构造来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度的开展状况很值得自创,欧美国度的砖产量目前曾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开展。各种新型的建筑资料在欧美国度都有着比拟好的开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开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开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资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资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普遍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流和热传导最活泼的局部,因而成为建筑热能耗费比拟大的局部。因此,节能门窗的运用,关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寓居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耗费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四周构造的传导耗热量和经过门窗孔的空气浸透量两局部构成。而运用节能门窗,一方面经过门窗型材本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方法进步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经过运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经过发泡保温资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浸透而形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普通状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经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资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完成的。因而,可选择的保温资料有很多,能够运用加气混凝土块、收缩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资料,还能够运用收缩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参加水泥停止现场浇筑。再者,还能够采用收缩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懈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能够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资料停止现场泡发浇筑。

  三、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立中所采用的施工手腕,包含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践、能处理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本钱。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的完成。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停止检查时,要剖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能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计划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请求,时节性施工采用措施能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能否契合设计和标准请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施工计划

  依据施工图及工程详细状况,提出施工计划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细致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详细技术问题肯定明白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办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资料、如何检验资料的详细请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设计文件及标准请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计划,并分离工程实践,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停止剖析、综合思索,促使施工计划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契合国度有关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规范,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

  1、防水技术

  关于防水,很多工程都是在基层上直接做上防水层,只把管洞四周、墙体阴角处抹灰处置,但由于基层外表粗糙,防水层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运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呈现漏水现象。为使防水长期有效,能够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工艺,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程度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程度灰缝砂浆丰满度≥8%,施工完后应及时停止淋水养护。

  2、裂痕技术

  裂痕是钢筋混泥土常见的一种缺陷,其水化热是主要缘由,不断搅扰着建筑施工者,降低混泥土的水化热是减少裂痕产生的主要措施。能够在混泥土中添加粉煤灰,不只能够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行进行一次振捣或停止外表的抹压,扫除上外表的泌水,用木拍重复抹压密实,消弭最先呈现的外表裂痕。

  3、计算机技术

  现代建筑项目逐渐完成大型化、范围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到各个范畴,建筑业也不能落后于新技术。以往建筑设计图只能手工绘制,费时耗力,效率低,精确率不高,而且所设计的只是*面图,无法真实呈现设计效果。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作量,而且准确度高。比方应用CAD技术设计楼梯,只需输入踢段的宽度和踏步的步数和宽度,就可自动生成,且能够选择恣意层楼梯的表达方式。

  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进步项目管理力度,经过网络,可是停止网上招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等,完成资源共享,节约本钱,防止招标由于压价而带来资金紧缺而形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经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绘制各种质量评定线,完成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

  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方向

  1、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技术效益型良性开展的思绪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的开展上应该走效益型持续开展的道路,可以充沛思索市场的实践状况,把科学和经济严密的分离在一同。在开发手腕、信息搜集、机构设置和鼓励竞争等方面做好完善的开发应变机制,不时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创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不时的强化建筑施工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见地产品的本钱,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从基本上进步经济效益,完成可持续的开展。

  2、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

  关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身点,也是验收创新技术成败的主要场所,任何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创新项目必定是失败的。这就阐明,有技术不一定就具备市场,只要真正贴*市场的创新技术才干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依照市场的需求,以效益为主要的目的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树立具备集约型增长需求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行为契合集群体、创新主体的集团化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参加WTO,创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国际经济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向,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战。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需以市场为导向,不时的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以最好的效劳来开辟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时开展壮大。

  3、抓紧停止科技成果的推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时的搜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并引进对企业的消费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的成果,并不时的总结经历经验,在理论中不时的进步和完善本身的技术程度。除此之外,要树立一套完好的创新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立足于市场。

  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停止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不得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将来节能研讨的焦点。我们置信经过推行环保型建筑资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开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摘要】现代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摸式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 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体系的日趋分化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专业化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就必然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足以使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所应具备的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大学教育仅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不够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的发展。“因此,任何注重大学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1]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其处理人生事物的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活动的自我扩展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可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力;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具备着眼于未来,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就会使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日益萎缩,必然将制约创造性的发挥。

  3. 加强实践教育,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

  创新型人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的高度发达和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的创造力包括对事物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里一对永恒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的突破点是加强结合专业的实践教育,有效实施实践教育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泛指一切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加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在狠抓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提高的同时,把实践学*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建立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几项原则:①育人首位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协作和交往、体验和奉献,使处于“人格准备状态”中的学生们实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反观自照,形成了社会义务和责任,获得了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有机地统一。②密切结合专业的原则。这是大学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则,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③讲求实效和双向受益的原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是实践教学得到社会认可、支持和欢迎的保证,只有坚持地方和学校(学生)双向受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出信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实践出人才。实践沟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成为其个体道德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使每个人在实现对自身的肯定,满足自己最深刻的道德要求,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彼此肯定的关系。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研究,重新审视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极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专业于1998年随着管理学学科独立,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目前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全国有超过500所。工商管理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极广,其具体内容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全貌,要求掌握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往往难以明确具体职业方向,毕业时无“对口”岗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年来就业难度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困境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科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仅仅强调应用型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将在与高职院校比肩的过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般本科专业教育,学科知识结构通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30%以上,必修课比重大于专业选修课。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师资及课时限制导致选修课开设不足,由此造成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趋同,创新不足。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学生需要培养成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其专业定位和方向极广,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因而对于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口径过宽、大而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常态性问题。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界定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教学研究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因而学校和学科评估要求驱动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看科研成果,教学师资更多关注科研轻实践,实践型师资短缺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学生难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知识学而不能用”等问题,诸多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两个方向结合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如管庆智在2000年就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但他并没有阐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直到2005年,陈婵等才有了“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说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能够把科学原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后逐步从培养体系(胡桂川,2009)、课程体系设计(陈益飞、王慧,2007;罗方清,2009)、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结合不同专业具体情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教育部规划了19所高校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而“专门人才”更多地强调专业性,与陈支武,张德容(2011,2012)提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分析后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的界定[1]。在明确了内涵后,学者们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提出了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和合作(续勇波等,2011;刘树忠、张维梅,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张兄武,2011)、基于电子竞赛(李卫兵等,2012)、基于CDIO(刘培艳,2015)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多的研究是结合具体专业从实验教学、开放式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而如何总体设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体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推动学科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的通识教育

  根据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通识教育既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同时结合辅修与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涉及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条件。因而,现代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在认可专业教育地位前提之下的一种普遍、共同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2]。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3]。学者们认为应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本,通识教育课程应侧重开设人文社科类科目,以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完美人格。而根据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一般通识教育课程范畴包括了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这些占据了本科总课程35%以上的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大类课程,使高校能根据专业自主设计的选课空间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空有理念而难以有效实践的直接原因。但工商管理专业原本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本身就涵盖了诸多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诸多课程在关注和理解企业价值实现的知识传授之时本身就蕴含了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特别是*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本主体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发展和联系的关系;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体,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渗透是企业管理的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趋势必然是谋求人文精神培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比其他学科专业更有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行包括语言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囊括,无需另行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所组成的分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多元选修培养学生宏观综合的人文及通识视野和涵养,这部分课程只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修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即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基本上可以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如此工商管理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可以建立。

  (二)依托学校强势应用型学科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大工业而产生的,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需求会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急剧增加,由此也推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范畴不断拓展和更新。在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工业化后期,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产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科教育职业化理念逐步被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有学者就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化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院士也认为:“*大学的教育应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提出了依托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要在本科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强调其应用性,形成应用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主要培养强调理论较系统、技能较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度按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开设课程,结合经济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要求,通过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分制组织教学和实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职业工种,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应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要实践就业导向、明确职业方向,可以根据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要求分设“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等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来取代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模块也更容易与实践对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课程模块选学形成特色化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按层次设计课程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宽*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由此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专业教育与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联系[6]。可以依托具体学校的强势应用型学科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上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所在,也是各专业办学的主要切入点[7]。如传统的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定位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林产工业相关学科具有明显优势,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将林产工业的产业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纳入研究领域,以现代林产品制造业和林业工程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强化与林产工业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在造纸企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家具企业管理、林产化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一旦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科知识将不再空泛,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实践特性加强专业应用性也水到渠成。

  (三)利用学校资源运作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从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到结合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进行创业训练;再到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学生面向市场、从事创业工作的创业实战三个阶段[9]。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围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设置,创业最终也是运营一个工商企业,因而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专业职业化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重合,创业竞赛及创业模拟等创业训练更是主要依托商科学科知识,因而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出自商科。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契合专业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让前面两阶段的学*有的放矢并落到实处。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不涉及工业技艺和行业具体技术,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一些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而这类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由此导致项目的生命基因不强大、质量不高[10];哪怕在切入项目时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也由于不能快速汇集强大的资源*台而导致优势丧失;也有学生创业时尝试与理工、农学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合作获取项目,但应用性或创新性强的项目也极少被找到。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要运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依托学校资源支持,有两大类比较理想的项目:一类是可以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创立一些经营性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服务学校师生员工,必须使用部分学校资源;另一类是结合本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的科技下乡或科技服务项目,创立管理类服务或咨询公司。一旦项目运作创立公司,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运营,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任公司,也可以另谋他就,公司则接应补充新入的学生,保持项目良性、长期运作。这类创业企业实质上类似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中非常关键的校企合作中的“教育企业”,与其学校把绝大多数能够运用的创业支持资源分散支持诸多项目,不如针对性地定向支持具体的创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家、学校没有对企业投入却希望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矛盾和尴尬。一旦专业创业项目工商良性运作成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台将不成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将主要集中在创新上,可以依托创业公司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大赛: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创业企业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创新大赛或组织结构设计大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组织服务型企业流程设计或再造大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薪酬设计或工作分析大赛;“创业管理”课程可以组织商业模式大赛等等,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旦有优秀可行的竞赛方案,专业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推行实践,如果有更新的商业模式或业态在竞赛中涌现,可以应用于现有企业,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再孵化新企业。

  四、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应用性不足而一直遭受诟病,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主流,但又不能让其本科人才培养变成研究型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夹心面包”,因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是根本,要通过职业化教育实现其应用性,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是为了向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团体输送较为合格的音乐人才。目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不断进行着扩招,生源的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对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素质高且有着创新精神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是当前这一专业的重点课题。笔者查阅了很多专业学者的研究和论述,综合了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内容,不管讨论的内容如何,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回归至示范性中,并将其作为宗旨,将教育教学作为主要的任务。本文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展开了相应的探讨,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随后提出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策略。

  一、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对师范性人才存在较大需求的情况下,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通过对简单的知识基础、基本的技能水*实行考察就评判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而是要对具有师范院校独特专业性质的进行保持,保证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独唱演员;再者,可以在多方面实行了解并且对教学工作进行熟悉,同时还能配合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实现课堂有效活跃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来看,当前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还不具备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将师范人才进行划分,就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能上,更加没有确定人才的发展方向,只是单纯地将各音乐专业的学生综合在一起进行培养和教育,这样不但会严重影响音乐专业的深入开展,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未来教学基本工作性质的混淆。学校对于示范性的实践并没有满足相关标准,师范院校内,教师的专业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为学生做好教学质量保障,降低了音乐教学的体现效果。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缺陷

  (一)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在师范院校中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仅仅将行为师范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则教育模式是严重缺乏全面性的,这需要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依据相关调查,目前中小学的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中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概率为80%,这代表着,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出了校门后将会伴随着一生的音乐职业。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但是就当前的高等师范专业学生的课标来看,十分容易得知,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音乐专业院校保持基本一致,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并不存在其示范性、专业性的特点,这就反映出了当前的课程体系是不科学的。

  (二)关注主项忽视次项的问题比较普遍。主项和次项是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参考进而得出的结论,主项的课程设置中于专业院校之间无明显差别,教学中选择的曲目和具体的难度与专业院校保持一致,就音乐教育专业主次分明的情况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主项实行重点关注,同时对次项产生一定的忽视。在教学实践中,主项会较大的耗费学生的精力,院校老师也更愿意重视主项更好一些的学生,这也使得学生向主项进行了倾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使得学生不能够在以后的音乐基础性教育中胜任相应的教育工作。

  (三)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结构缺陷。就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来看,可以被概括成:音乐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授课的安排中严重缺乏科学性,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对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教育专业课程,如政治理论、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编程等被忽视,同时还有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学生仍旧需要兼顾,以上这些课程和中小学生的课程教育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四年时间内,学生的学*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和教育以及音乐联系不大的课程可以适当地进行优化,这些课程对学生宝贵时间的占据,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教育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中,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其就业竞争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策略

  综合上文,研究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人才的教学模式定位不够准确,对音乐__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不够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中知识中对教学讲堂的适应,无法和学生开展最为基本的互动,对此,我们需要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创新人才模式开展相应的研究。

  (一)将培养方向设定为一专多能,并且对课程架构实现明确。师范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合格和优秀的教育人才,对此,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要明确,针对和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相似性的内容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同时要强调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理论并且具备良好的教育修养和品行,要真正地站在教育讲台上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同时还要实现对音乐专业学生职业空间的适当拓展。笔者在电话随访往届的毕业生中得知,从事和教育不相关的学生占到了比例为20%,并且,多数学生已经可以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逐渐展露出头角。将一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毕业生对音乐教育岗位的适应性,同时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二)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直接反映在教学基本模式中,就当前的师范院校的基本课程开设情况来观察,课程设置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中获得专业知识。院校要在这一基础上,实现音乐专业课程的优化,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教育结构。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岗位上的专业人才,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是否可以将其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工作理论和现实的教育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简单来讲就是指在中小学生的授业中是否能够体现出师范生应该具有的教育和专业水*,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设置课程架构上要多j 进行一些相关性的调研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但要保证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中要掌握和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实现不断地自我完善,促使自身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学生处于活泼积极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对学生的熏陶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和音乐综合素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在不同的角度上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审视,不断实现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特色的突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运用之间产生良好的结合。针对院校学生的考试评价,对相应的考试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试题的出示中可以结合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等试题,有效降低学生对高分值的期待,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将不会存在任何意义,社会的需求很好地决定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需要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是一门人生必修课。在实践活动中,学校不但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考察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养,同时在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自身就有深刻的自身体会,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在寒暑假期间义务的开展同中小学教师或是音乐工作者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私立的音乐小学和学生进行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实现音乐教学实际的亲身感受。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到社会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现对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促进。

  四、总结

  综上可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重视音乐专业学*忽视教育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教育;学生和教师都偏向于主项教育忽略次项教育;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等。对此,本文提出高等师范院校要改善教育思想和意识的观点,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重视对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知识上,促使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

  本论文基于金融行业发展的视角,从金融应用类人才的新兴岗位的设置入手,深入分析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创新日新月异,金融活动越来越繁荣。在传统“银、证、保”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尤其是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所以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本论文立足行业发展需要,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根据不同行业对岗位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适应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为根本,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智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如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巨资参股银行、券商;货币市场基金畅销一时,银行营业部摆满了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公司等的理财产品,跨行业金融交叉日新月异,大金融时代来临。

  (二)现代金融人才的市场需求 金融类毕业生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等岗位的工作,也可以在非金融机构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市场营销、管理等岗位。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从专业对口性上升到能力侧重性,要求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营销能力、市场研判能力等。通过对2014年6、7、8月份全国金融行业招聘数据分析,金融招聘分布显示出了以销售为导向的趋势,银行系统招聘萎缩。招聘需求从高到低的排序是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业务员、投资理财顾问、客户经理、证券、信贷管理、资信评估、风向管理、融资经理、专员、基金国债经理人、银行会计、柜员。招聘的职位中,对学历和经历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为大专以上学历。

  二、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不少职业院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没有突出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二)财政金融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我国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到重视实践教学,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层次上,没有资金或者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

  三、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深度分析行业与企业,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精准的定位。

  (二)解构职业岗位,明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两个途径分析金融行业职业岗位:一是通过毕业生调查。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与毕业生举办座谈会,分析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主要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寒暑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调查金融机构公司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以确定的方向有:银行方向、证券期货方向、投资理财方向、保险方向、民间金融方向、互联网金融方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方向。

  (三)与金融新兴人才与“新兴岗位”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年来新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2)

——人才培养方案10篇

  为提高临床卫生技术水*,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现对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 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现有在职职工1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中级职称466人,博士12人,硕士290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多人,&&&&&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省、市学会担任主要学术带头人,10余人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二、 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①扩大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五年内全院临床医师人员本科学历占 %,硕士研究生学历占 %。五年内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 人。②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人才在各学科间分布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更趋合理。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预期目标: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和能力素质有更大提高。使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竞争力达到更高水*。

  三、 战略人才培养计划

  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精鹰计划”和

  “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医院战略人才库。

  “雏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飞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职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精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医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更高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雄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医院今后的战略布局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医院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医院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医院为应对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医院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四、 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队伍。

  (一)加强学历教育:坚持院校培养的主渠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青年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广泛的学*与学术交流,获得更多的骨科卫生前沿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

  (二)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支持医疗、护理、医技专业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培训的学*,有计划分期选派人员外出参观学*,建设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健全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证书制度和学分登记制度。

  (三)切实抓好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①继续做好年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一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二是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转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②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加强理论学*,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③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的培养突出“三基”和操作训练,强化无菌操作和与医生的配合意识,同时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一个新水*,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五、 坚持重点专科为龙头,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与往来,搭建人才培养的广

  阔*台。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带动我院各专科的发展。针对性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聘请合作医院教授为重点专科的专家,带领、指导和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二)加速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各科室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培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加强后备人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培训和进修,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三)通过政策倾斜,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给予科研课题及配套经费、落实保障性住房、家属及子女工作上学等问题。建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从收入中拨 %用于人才培养工作。

  六、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一)按照“培养、引进、聘用”三个环节,实施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努力营造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结合医院发展实际,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在打造一批重点、优势、特色专科的同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二)建立规章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及医疗合作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指导,定期选拔院内年轻骨干赴合作单位进修学*,鼓励职工不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提高全院各类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

  (三)以高端人才引进为重点,形成引进人才带动本地人才、本地人才争做高端人才的氛围。按照高标准培养人才、高层次引进人才、高效能使用人才的标准。积极引进高能力人才。

  (四)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形成优势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培养,人才引进培养与项目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积极选拔后备人才,以在职攻读高学位、到国内外顶尖医院进修等形式重点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配备结构,促进科室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建设项目,以项目为*台,引进培养科研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及紧缺的专业人才。迅速建立起一支优秀创新人才的科研团队,引领带动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形成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七、 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科研、教学队伍水*。

  借助高校成熟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提高医院的层次,促进医院从以医疗为主体向医、教、研同步发展的教学型医院转变,以河南大学为依托,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教学、科研和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医疗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及提高医护人员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医院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人才、技术优势从而大幅提高医院科研教学质量。

  八、 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医院科学发展。

  多管齐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尝试建立医院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邀请管理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内

  一、现代物流运输对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要求

  现代物流环境要求的商品包装应该具备一些新的特征来应对商品损耗率上的趋势。那么从商品所历经的各个环节来看,运输、仓储、库存、包装、搬运、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环节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外包装结构、外包装材料,形态、内包装材料、结构、形态,以及物理上的抗压、防碎、防潮、防堆积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包装设计所遇的新问题。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要求有:

  (一)外包装结构和材料新要求

  对于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现代商品流通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它没有可参考性,不能为追求控制成本而选择不适合物流运输的材质。材质的选择应慎重,还应该注意外观的形状的特征,多件商品连包形态等。

  (二)内包装结构和材料新要求

  外包装的材质和形状是必须谨慎和考虑的,但内部的包装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内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包装中的商品,现代物流过程中保护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因商品经历的流程复杂,运输过程漫长,且转换时空过程中接触商品的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为保证商品尽可能不受损伤,我们在设计商品内包装时就应该注意更加严格测试商品内包装的结构和抗损能力,应提高抗损级别和测试强度。

  (三)商品包装和物流包装的物理抗压新要求

  现代物流运势往往是多件商品的同时运输,货仓式货车的运输路途中颠簸强度,以及大件物品压力都是比以往要更加增大的,且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不可能因为某件商品而改变摆放位置,所以任何商品的包装都要增加抗压级别,已达到现代物流运转中的抗压测试最高级别,否则一旦出现出现外包装垮塌,直接影响商品的完整性,并且有可能还会导致损坏其它商品的可能性。

  (四)运输包装的防碎、防潮、放堆积垮塌新要求

  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中,一般级别的防碎、防潮、放垮塌的商品在商品的外观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大件商品的各种测试都应增加相对于传统运输模式的级别和强度,以防运输过程中中因为外力原因而导致商品的损坏。现代的物流运输,为节约成本,不断增加商品的堆积和挤压,以节约空间和增加堆放件数,物流运输企业往往和销售企业不是同一个商家,这样造成的各阶段对商品的损坏重视程度不一致,会导致商品的损坏程度加大。

  二、现代物流环境对包装设计人才的新要求

  现代的物流运输环境要求,包装设计人才须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只有熟悉了现代物流知识和现代电商销售模式以及商品的流转过程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创新,而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往往是滞后于社会需要求的,这种新形势和动向,带来的是对人才培养方式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新要求。发展的环境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具备这种有前瞻意识的眼光和魄力,将电子商务、物流运输、创新材料等各个环节纳入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大纲中,要求学生和教师都将这种有时代特色和背景的思维纳入学*的范畴,并使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的必备素养。

  (一)包装设计人才需具备现代物流运输知识

  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以及运输知识,与物流运输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必须纳入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范畴,应在课程设置或者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所辖范围,否则设计人才不能接触到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点,不了解商品流转的过程和环节,就谈不上所谓的创新和优化设计了。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流转包含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而网络购物时代的物流运输已经和电子商务*台以及商家连成一体;基于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运输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和储存、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中,如何创新优化商品的包装设计可以减少商品损耗,更大程度保护商品,并起到推广商品的品牌辨识度,是有益于促进商品销售的重要一环。具备现代物流知识体系的设计师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设计商品包装,使之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传达品牌信息;并设法解决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动向:运输过程更长、转运次数增加、堆积层次增加、相互加压程度增加、分拣次数增加、地点转换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二)包装设计人才需要熟悉现代电商销售模式

  现今的设计人才所面对的市场,不同于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如今的商品随着网购订单,运输转送、分拣次数都增加,并且所历经的路程与地点转换更是超过以往的传统模式销售,为到达消费者手中,商品历经高速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人工转运等等过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些过程,需要我们设计人去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并根据现代各类运输的特殊性而增加商品包装的保护装置,并对包装设计内部做相应的优化处理,这种优化处理可以改善物流运输过程中损耗,并能够是商品外观完整,内部商品不受破坏。现代物流运输的特殊性,需要当今的设计人才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掌握现代商品流转的过程和各个环节,只有了解各种运输形式的不同之处才能根据这种不同,寻找新的有益于商品流转的优化设计,为现代商品包装寻找新材料、新结构、新思维,从而让包装设计的功能更加强大和完善。因此具备了解和熟悉现代电商销售模式的设计师,对电商销售行为更加清楚,也能针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需求,给予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中,优化客户和商家对于商品流转过程中损坏的担忧,以更加优化包装设计的内部结构,提高外部防压、防堆积、防垮塌的级别,从而减小商家与消费者的忧虑。

  (三)包装设计人才应更全面掌握包装技术

  现代物流的运输特征导致商品流转的过程加长,这种流转过程延长、转换次数增多、人员接触量加大、搬运和中转次数更多的情况,对于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品的包装设计包含的了内外包装的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装潢等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的流转的过程延长,运输过程的增加带来的商品运输损耗的加大,使得现代的包装设计不得不对包装设计做出改良和优化创新。商品流转过程中,多次暴露可能经历很多的恶劣天气和运输环境,在此对于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现代物流运输过程的繁杂,将防水、防碎、防摔、防颠簸、防撞击、防潮、防污染等等外力因素纳入优化设计的范畴之内。要求设计人才应更加全面掌握包装材料的各种承受指数,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相关数值,并使之与现代物流环境过的要求匹配和一致。现代物流环境下,对于包装工艺的选择应避免过于脆弱,设计师应谨慎选择包装工艺,尽量避免一味追求形式感而导致商品的包装脆弱不堪,应充分考虑运输过程的种种外力因素,尽量优化设计,将扁*化外包装设计、标准化外、多件组合设计包装设计等适合物流运输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包装设计以及包装工艺的选择中去,减少运输损耗。对于现代物流环境中出现的种种新动向,设计人才应快速更新知识结构,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只有了解物流的过程,知晓商品流转的特征,才能更加具体的了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为优化设计找到方向和切入点,且所有的创新设计都是基于深入了解和知晓的前提之下的,基于现代物流的种种创新包装的设计,可以解决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种种包装缺陷,更加完善包装设计的材料、结构、形态、工艺等。

  三、改变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应成为必备素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培养目标是建立一些专业理论基础,不具备新的电商环境业务实践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如何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包装技术、设计能力并同时具备物流管理流程控制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是目前我们高校的设计专业应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扩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设计技巧等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应贯彻到教学实践和课程设置中,而不是仅仅流形式和口头的表述。以电商销售模式为基准的包装设计新的要求,应加强设计人才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对物流运输过程的熟悉。懂电子商务的设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运输,也熟悉包装设计的流程所以能够在创新包装设计中优化结构、材质、视觉等,除了保护商品以外并加强品牌视觉表现、结构设计人性化等特征。

  四、适合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

  电子商务发展、现代物流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更高要求使得我们包装设计人才必须具备适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否则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包装设计人才能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现实顾客需求出发,了解物流流程,并对各种中转过程了如指掌,才能奠定人才创新的基础;而包装设计的创新包含了多个方面,思维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系列创新活动,这些创新要求,高校设计教育就应该从招生体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艺术实践上整理规划和思考;并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前瞻性,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能力的发展;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和是社会支持下促进“校企联合”的实施,包装设计本来就是应用型专业,结合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环境的新型设计人才,只有到现实中能为消费者才具有生命力。

  为使我院更好地履行承担区域医疗卫生枢纽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德江县人民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与保障措施和培训方案》。

  一、重要意义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医疗卫生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根据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决定将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用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实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加快我县基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环境

  1、建立卫生人才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我院基层卫生人

  才培养制度和政策保障,严格执行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驻点帮扶1年以上的政策,鼓励我院具有中高及职称人员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驻点帮扶或开展短期的学术讲座、临床教学和理论授课等,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和综合服务技能。

  2、改善条件接纳人才培训。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 到我院临床进修或短期实*,我院创造条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我 院进修或参加短期实*的人员免费提供住宿,医院食堂向进修实* 人员开放,以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学*,提 高学*效果。根据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安排,我院每 年重点帮扶6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持续帮扶时间为5年,帮扶理 念以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增强了帮扶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 帮 扶 效 果 的 持 续 性。

  (二)人才培训方案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积极参加我院每周开展的专题讲座,各卫生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人员到我院进修学*,我院根据其人

  员、进修学*专业等要求,无条件地接收并按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需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

  2、我院计划每年度定期至少开展专题知识1期讲*班,由我院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讲课或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人员参加。

  3、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专家资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技术传承工作,培养后备医疗技术人才力量,掌握先进专业技术,使其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4、每年开展1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科学化管理水*。

  5、加大对乡镇的巡回医疗工作力度,成立专门的医务部负责组织落实,组建专门的巡回医疗队,每周至少下乡巡回医疗1次,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50%以上行政村。

  6、我院积极组织学术讲座活动,外聘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及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讲,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般技术工作。

  7、我院每季度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一次,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来我院参加培训,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经费投入

  1、我院计划从全年业务收入中拿出0.5%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金,用于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所开展的讲*班举办、学术讲座、短期培训、临床进修实*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有关人员来我院进修学*,进修人员按规定享受与本院职工同等待遇。

  2、加强培训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多媒体室音像设备,持续改进教学成效

  1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情况

  1.1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1.2植物保护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新时期对植保工作的要求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321世纪植保工作迫切需要高素质植保人才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植物保护学科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植物保护专业未来发展思路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5.3丰富植物保护内涵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嘉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N].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3-143.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xx,1:51-52.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xx.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xx,3.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

  (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有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

  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

  9.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有发展潜能;

  10.*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选拔程序

  (一)申请

  1. 由个人申请并填写“青年人才工程培养申请书”。

  2.科室(部门)初审后推荐至科教科。原则上每期同一个学科(专业)推荐人数不得超过2人。

  (二)评审

  1.初审:科教科、人事科根据有关要求对申报对象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者报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考核:对初审符合条件者进行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的测试;组织学者进行专业知识现场提问和答辩;并以投票方法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侯选人。

  3.复审: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提出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建议名单。

  4.公示:经复审后,在医院OA网上进行公示,征求职工意见。

  5.审定: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学者评审意见和考核结果,结合公示情况,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人员。

  五、培养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导师指导:培养对象可自选导师2名(院内、院外各一名),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署培养教学协议书。医院协调确定培养对象的指导老师并督促、指导培养对象跟师学*。

  (二)理论学*: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专业书目,制定读书计划,深入学*,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体会,努力提高理论水*。

  (三)临床实践:培养对象除了在本院坚持临床实践外,培养期内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上级医院定点培养(进修)。掌握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每年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学术交流1次以上。

  (四)临床研究:瞄准本专科前沿,选择课题进行临床研究1项以上。

  六、管理与考核

  (一)医院负责本工程培养考核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对入选对象跟踪评估、定期考核。

  (二)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导师)负责对学员的日常工作、学*和临床实践等情况的督促检查,为培养对象创造锻炼学*的条件和机会。保证顺利完成培养任务。

  (三) 培养对象每年须撰写课题年度进展报告、工作总结,填写考核手册,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送院科教科;由人事科、科教科组织学者进行年度考核。培养周期结束后进行总体考核,周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对出色完成“青年人才工程”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或考核不合格者,医院将追回已付出培养经费。

  七、培养经费

  (一) 医院对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合计3万元。设立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短期培训、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学*经费、导师带教津贴等。

  (二)培养经费使用管理措施参照“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八、培养周期

  培养周期为三年/期,每期培养对象10名左右,每三年选拔一次,培养结束后须在本院工作5年以上。

  本方案自职代会通过后执行。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拥有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热爱民航事业的航空商务和运输产品设计工程师、航空运输产品营销策划师、航空运输生产运行调度工程师,能在国家及省、市的民航运输管理部门、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经营、指挥、商务营运、现场运行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的性质

  对于我们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更应该意识到,由于我们专业未来可从事的行业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心中的“乌托邦”职业方向。二专业的就业对每个二专业同学的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我们对民 航知识、民航系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我们对此如数家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同时需要我们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摸清客户的心理。

  三、专业发展方向

  1、民航运输: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建设需要,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航空公司、机场、旅*业等,从事经营分析、航班计划编制、舱位控制、运力和航线网络资源分配、机组排班和调度、不正常航班恢复、航空运输生产组织、市场开发及销售等工作。如民航客运营销员、售票业务主管、民航地面服务人员。

  2、物流管理: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及航空货运相关知识,从事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特别是航空物流业务管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民航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管理与操作人员、民航货运舱位分配及控制人员、机配载人员及配载业务主管及物流企业一线操作与管理人员。

  3、航空服务: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机场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一线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是各大机场。

  4、也可到民航业以外的企业公司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工作或者在*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四、专业优势与劣势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培养我们全方面的能力;综合实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上升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工作环境好。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劣势:可替代性较强,其他专业的人士有可能经过培训与我们站上同一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素质能力较苛刻,有些人很难达到。

  五、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l 知识方面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基本理论。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民航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掌握航空运输规划学、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管理学、航空运输市场学、航空客运与货运、值机与配载等专业知识。

  l 素质方面

  1、热爱民航运输管理事业,对从事民航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3、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能够科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法制意识和革新意识。

  l 能力方面

  1、具有民航运输组织指挥、民航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2、了解民航工程设备及民航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熟悉国际和国内关于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的方阵、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类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1、本专业的`同学大多对专业的发展前途以及就业方向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家仍然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由于学院中存在的流言蜚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本专业的很多同学对专业的优越性存在着疑问,都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转专业的想法,这样会使本专业人数锐减,消弱了竞争力。

  3、11级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相较于10级、09级在成绩上实力相对较为薄弱。

  4、现在本专业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欠缺,而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的性格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不会适应民航业的工作。

  5、本专业的同学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留在民航系统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那么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再根据自己的的规划来明确目标。

  七、提高方案

  本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大,以后更多的是与人交往,因此具备一个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相处 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专业特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1、成绩是就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占有一*之地。因此,针对我们班成绩较为薄弱的现象,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提高大家的学*氛围,让大家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学*的好*惯。

  2、英语是我们民航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好英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会让大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养成每天学*英语的好*惯。并实施组团考证的措施,旨在提高英语学*氛围,督促每个人对英语的学*。逐步进行学*小组的分工,让有相同目标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帮助,带动其他同学。此外,鼓励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小语种,既是兴趣也是提高日后个人就业的竞争力。

  3、民航业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因此对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学*,体育锻炼也同样重要。我们会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友谊的同时也锻炼了每个人的身体。鼓励大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惯,提高身体素养。例如,每周几天的时间去羽毛球馆组团锻炼,或者组织班级间的篮球联谊赛。

  4、针对部分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的问题,我们会定期召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班会,将表达的内容弄的更加的多元化。例如,我的职业规划,我对民航以后发展的看法等等。将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们都有能够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口齿伶俐的人。

  5、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学对本专业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陆续的为大家提供本专业毕业同学的就业趋势,让大家能够了解自己以后出去能够做什么,不再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同时,我们会争取学院老师的支持,请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我们的就业方向,为我们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6、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学*中多多给自己创造机会。例如,鼓励大家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寻找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兼职;多与自己的学长学姐包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交流,向他们吸取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多去参与民航系统的讲座,充实自己。

  八、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课程学*误区:

  l 建议:1)应该具体调研航空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并根据调研成果开设课程。

  2)设置的课应该更加人性化,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学校的现有硬件,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课程方案。

  2 误区: 1)本科阶段是全方面提高技能的阶段,不能要求每门课程都学得很透彻.

  2)对就业的方向明确后要主攻某一个课程,但不意味着其他的课程都放下,要系统的学*。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重视起来。在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抓紧时间来弥补他,重视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 *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 *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 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 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 *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一、研究背景介绍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 *方公里,市场经营总面积400 余万*方米,商位6.2 万个。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7 万余家,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2453家,网商*50000家。作者从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获悉,当前实用型专业人才仍是义乌各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义乌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已相对稳定,在用人上主要看重人才的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不再硬性强求学历。

  随着义乌经济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毕业生从事一线会计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需求的主要群体。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义乌市唯一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责任。

  二、专业背景介绍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3)

——人才培养协议书 (菁华5篇)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 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指导,负责实*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 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毕业实*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内容,组织及指导实*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和岗位操作规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6。提供实*设备、场地和原料。对学生实*成绩进行相关的评和考核。

  7。作为甲方的合作单位

  三、费用结算

  具体根据甲乙双方校企合作项目,如就业推荐与员工培训、订单培养与合作办学、顶岗实*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做为本协议的附件另行约定。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为 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

  2。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宣,可由双方协商约定,作为本协议的附件,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X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甲方:

  乙方: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畅⑻岣吖芾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代表(签章)

  代表(签章)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 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指导,负责实*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 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毕业实*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内容,组织及指导实*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和岗位操作规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6。提供实*设备、场地和原料。对学生实*成绩进行相关的评和考核。

  7。作为甲方的合作单位

  三、费用结算

  具体根据甲乙双方校企合作项目,如就业推荐与员工培训、订单培养与合作办学、顶岗实*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做为本协议的附件另行约定。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为 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

  2。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宣,可由双方协商约定,作为本协议的附件,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X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4)

——人才培养总结 (菁华5篇)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笼统

  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全面的英语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教育、旅游、新闻、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从这一目标看,其并没有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种专业培养目标上;其对于学生基本功或知识面方面的要求过于泛泛,并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其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培养内容不相符合。这会影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致使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无法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无法与教学目标统一。

  2.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院校进行了合并、升格及转型,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据统计,我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设有英语专业,并且大多数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设置并未考虑本学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难等恶果。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体现出本学校特色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

  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据调查,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英语专业总学时中占了三分之二(67%),其他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分别只占15%和18%。这就使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也就很难在人才市场中拥有竞争力。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在研修英语专业知识,而缺少拥有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生能力单一,就业面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仍是传统的模式,过于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能力单一,毕业后就业面窄。

  二、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知识全面的外语人才却极其有限。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词法、语法等语言技能的学*,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自己成为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由于人才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而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无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与市场接轨,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最后,*几年英语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自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而传统的就业行业*于饱和。*几年,英语专业已被列入高失业率专业之中,单纯性人才几乎无法找到对口职业。因此,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英语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拥有外语这门语言能力之外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增加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首先在教职员工中更新观念,确定现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转变原来培养英语教师和专门翻译人才的单一目标。

  2.改革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大多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以及综合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即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综合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达标之类的课程。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应该加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此,建议建立以下三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文化修养教育模块以及教育实践模块。 " 文化修养教育模块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此阶段可开设英美概况、英文文学作品选读、欧洲文化入门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课程。并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要作为语言中介角色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历史,更应该了解*语言文化内涵,所以这阶段应同时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当代文学以及民俗研究等有关*语言文化课程。同时,建议开设西方礼仪、中外音乐文化视听、外语影视赏析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文化修养。

  教育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主要课程除了开设毕业论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还应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英语角、口语协会、翻译协会、外国语言文化艺术节、语音训练小组和自主学*中心等,以及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包括英语戏剧、英语配音、英语演讲和英语写作等,并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外事接待、社区志愿者家教或到工厂翻译实*等机会。

  3.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合作。现今,很多院校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提出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学生实践实*机会,高校按需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在学*阶段不仅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在就业前就已经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等方面内容,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样,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各企业提供了很快能进入“角色”的优秀人才,一举两得。

  4.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模式

  (1)主修加辅修方式。是指本科生在学*主修专业(本、专科)的同时,辅修另一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贸易、法律和管理等,修满规定学分后,可获辅修证书。这个方式与多专业方式的区别在于无需修满第二或第三专业所有课程,只需选修其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获得外语专业以外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2)选修课方式。选修课的优势是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环境需求以及个人兴趣,选修自己感兴趣的非外语专业的课程。选修课是目前操作最容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3)考取资格证书方式。职业资格证书是持有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应该鼓励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多种资格证书。学生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准备复*过程中,会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培训自己,经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最高效、最实用的方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采取国内外进修方式培养教师。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国家留学基金等方式到国外进行相关专业进修,还可以到国内各高等院校进行国内访问学者的交流,向有较多经验的高校学*、交流,了解其他院校是如何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

  其次,可采取校内交流方式培养教师。在高等院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可以实行资源共享,外语学院可以和其他学院合作开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利用校内的其他资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承担课程,对外语系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复合型的知识教育。

  为提高临床卫生技术水*,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现对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现有在职职工1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中级职称466人,博士12人,硕士290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多人,XXX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省、市学会担任主要学术带头人,10余人获“XX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①扩大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五年内全院临床医师人员本科学历占%,硕士研究生学历占%。五年内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人。

  ②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人才在各学科间分布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更趋合理。

  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预期目标: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和能力素质有更大提高。使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竞争力达到更高水*。

  三、战略人才培养计划

  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医院战略人才库。

  “雏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飞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职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精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医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更高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雄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医院今后的战略布局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医院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医院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医院为应对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医院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四、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队伍。

  (一)加强学历教育:坚持院校培养的主渠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青年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广泛的学*与学术交流,获得更多的骨科卫生前沿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

  (二)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支持医疗、护理、医技专业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培训的学*,有计划分期选派人员外出参观学*,建设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健全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证书制度和学分登记制度。

  (三)切实抓好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①继续做好年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一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二是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转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

  ②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加强理论学*,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③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的培养突出“三基”和操作训练,强化无菌操作和与医生的配合意识,同时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一个新水*,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五、坚持重点专科为龙头,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与往来,搭建人才培养的广阔*台。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带动我院各专科的发展。针对性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聘请合作医院教授为重点专科的专家,带领、指导和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二)加速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各科室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培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加强后备人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培训和进修,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三)通过政策倾斜,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给予科研课题及配套经费、落实保障性住房、家属及子女工作上学等问题。建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从收入中拨%用于人才培养工作。

  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一)按照“培养、引进、聘用”三个环节,实施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努力营造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结合医院发展实际,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在打造一批重点、优势、特色专科的同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二)建立规章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及医疗合作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指导,定期选拔院内年轻骨干赴合作单位进修学*,鼓励职工不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全院各类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

  (三)以高端人才引进为重点,形成引进人才带动本地人才、本地人才争做高端人才的氛围。按照高标准培养人才、高层次引进人才、高效能使用人才的标准。积极引进高能力人才。

  (四)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形成优势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培养,人才引进培养与项目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积极选拔后备人才,以在职攻读高学位、到国内外顶尖医院进修等形式重点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配备结构,促进科室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建设项目,以项目为*台,引进培养科研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及紧缺的专业人才。迅速建立起一支优秀创新人才的科研团队,引领带动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形成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七、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科研、教学队伍水*。

  借助高校成熟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提高医院的层次,促进医院从以医疗为主体向医、教、研同步发展的教学型医院转变,以河南大学为依托,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教学、科研和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医疗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及提高医护人员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医院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人才、技术优势从而大幅提高医院科研教学质量。

  八、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医院科学发展。

  多管齐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尝试建立医院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邀请管理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内

  外医院管理工作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以此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管理理论水*。同时,不断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管理水*,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九、开拓创新为建设现代化骨专科医院提供优质人才储备。

  秉承“厚德精诚力行博爱”的医院精神,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按公*竞争的用人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投入。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医院专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重点选择;实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有步骤的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建立一支基础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医德医风高尚的骨科卫生队伍。为我院建设成为大型骨专科医院,河南省骨科中心和中部地区骨专科名院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一、20XX年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总结

  20XX年,市委宣传部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人才工作文件精神,紧紧围绕20XX年全市人才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宣传文化系统的实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创新人才工作,全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总体实力显著提升。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市委宣传部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多次召开部务会议研究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才工作,并在年初的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导小组组**员。市级新闻媒体充大力宣传省、市有关人才工作文件精神,宣传我市人才强市战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全市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努力在全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紧密结合根据宣传文化人才特点,积极探索构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拓展宣传文化人才来源渠道努力优化人员结构。20XX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通过各种方式招聘选录引进优秀人才9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0人;市委党校重点引进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等专业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市文化局既组织人员赴外地招聘高校毕业生,也把眼光瞄准本地,注意加强与市级机关、县(市、区)兄弟单位的人员交流,采取公开遴选、公开选拔等形式吸收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到文化系统工作。

  嘉报集团面向全国招聘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新闻人队伍。二是创新宣传文化人才选聘机制。扎实开展了第二批嘉兴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表彰工作。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选拔表彰了20名在社科理论、文化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新闻出版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认真做好了全市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挖掘、选拔工作。全市有82名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并受到省委宣传部表彰和奖励。细致做好全市宣传文化系统20XX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推荐选拔工作,经过磷选,有2名人选入选申报省委宣传部。积极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开展干部竞岗选聘工作,让有能力的宣传文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一年来共新提任中层干部24人,其中正职12人。三是完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素质。积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短期学*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学历提升等方式,助推宣传文化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20XX年举办了全市镇(街道)党委委员培训班、学*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和文化产业专题培训班,全市300名宣传文化干部参加了培训。嘉报集团继续通过举办文化素质提升大讲堂、与高校合作点评、组织培训和异地采访等活动,提高采编人员和文化产业经营骨干业务素质。嘉广集团通过“以评带训”及“请进来”、“送出去”等活动,分层次、分类别、形式多样,抓好人才培训。市文化局对全市现有的镇(社区)专职宣传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全年共举办队伍培训1100次,参加人数6367人次。

  3、树立大宣传理念,统筹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作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与加强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有机结合,在开展宣传文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高级人才推荐工作,倾力打造适应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做好高级政工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根据省里文件,在全市开展选拔推荐报名工作,指导好有关人选的材料准备,并组织他们参加培训,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的人选进行认真的评审,今年有9名同志被省委宣传部评为高级政工师。二是做好新闻人才的选拔工作。扎实在全市宣传系统开展新闻职称评审工作,举办好新闻人才培训班,有120名新闻人参加了培训,组织专家评委对今年申报的110人新闻专业人才进行认真的评审,有108人通过了评审。三是做好政工人才的选拔工作。在全市从事政治工作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全市共有78人申报了政工职称,有72人通过了严格的评审。

  二、20XX年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思路

  1、壮大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人才,组织实施好“嘉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奖项的评选推荐工作,加大对文化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努力形成发现一批、培养一批、评选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加快引进人才,坚持多渠道多领域多方式引进人才,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着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宣传文化人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引进和培养,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

  2、提高人才质量。抓好领军人才培养,通过业务研修、资助专著出版、举办作品研讨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对骨干人才进行超常规培养,提升领军人才创新创作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抓好青年英才培养,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台,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英才。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人才扎根人民群众,坚守职业道德,追求德艺双馨。

  3、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优秀文化企业家培养力度,依靠他们的引领,把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一支既熟悉文化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新型专门人才和政治过硬、外语娴熟、懂国际宣传规则的对外宣传文化人才。

  4、落实人才待遇。充分用好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嘉委[20XX]34号《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细化考核奖励办法,完善文化扶持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促进精品生产。利用嘉兴市文学艺术成果奖、嘉兴市文化发展工程重点特色项目扶持资金等*奖项,加大对文艺人才、文艺创作和文化特色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市“十佳文艺工作者”等人才选拔*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提升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营造文化业务工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4、夯实人才基础。牢牢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有利契机,把强化镇(街道)、村(社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配齐配全专兼职宣传干部队伍,确保宣传文化工作在基层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无盲区。倡导和支持名家名师通过组建工作室、举办培训班、拜师收徒等,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扶植,广泛开展文化创意团队创建活动,积极抢救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文化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考察阶段的工作,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现对学院评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全力投入评建工作

  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所组建仅仅5年的高职院校,要达到评估标准,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举全院之力,集中全院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评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16号)文件精神和评估新方案精神,XX年2月24日,学院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台管理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数据*台填报工作。XX年5月22日,院党委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成立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通知》(咸职院党发〔XX〕15号),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全院评建工作。同日,又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咸职院党发〔XX〕16号),详细部署了学院今后评建各项工作。

  随着评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XX年4月13日学院党办和院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评建工作组及其职责的通知》,重申了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指责,调正了评建工作机构,成立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学生工作”、“宣传舆论”、“后勤、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校内评建专家”和“材料数据”等十个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建工作,亲自督查评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评建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使学院评估工作整体高效推进,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

  XX年10月15日,召开了全院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院评建工作。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动员会。为加强宣传工作,评建办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加班加点,按期连续编印《评建简报》、《评建工作手册》,建设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评建网,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层层动员和广泛宣传,使全院师生提高了对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借鉴,以评促改

  评建工作启动后,我们组织全院教职工及学生认真学*教育部教高〔XX〕16号文件,深刻领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法规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并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实施整改,加强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的大学*、大讨论活动,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先后编印了《评建工作手册》4期,《评建简报》11期和《评建工作系部档案材料目录》。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年多来,先后邀请翟轰等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我院作专题辅导报告。学院主管领导先后带队前往延安、宝鸡、杨凌等高职院校考察学*,选派骨干教师赴宁波、上海、深圳等地教育部高职教师培训基地进修,使全院教职员工的理念、知识、水*、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顺利推进评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在评建工作启动之初,学院根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方案》,下达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系部任务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处室任务书》和《评估佐证材料清单》,督促各处室、各系部制定了详细的《部门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处室、各系部签订了《评建工作目标责任书》,通过责任的层层细化,使每一项工作明确到人,责任到人,从根本上保障了整体评建工作的落实。为做好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工作,学院召开了全院迎评冲刺阶段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现场评估实施方案》和评估专项工作流程,保证了现场评估的顺利进行。

  (五)精心安排,努力做好专家进校考察工作

  在专家进校考察的三天时间里,师生员工精神饱满、奋发向上,大家把对学院的热爱化为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为了保证工作的细致有序,各个专项工作组分工不分家,紧密配合;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学院的工作亮点和办学成果,评建办精心设计每一个考察环节;为了剖析好一个专业、说好一门课,各个教研室废寝忘食、潜心研讨;为了开好座谈会,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工作人员、联络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他们关注每一个细节,衔接好每一个环节,为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给专家组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们能够顺利通过评估的重要基础。

  二、评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5)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是现在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战略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积极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菁华5篇)(扩展6)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优选【5】份

  1、培养目的

  1.1 根据公司确立的“五个一”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质,以促进A服务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公司新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实现:

  1.1.1 人才无断层:要保有一到二名的合适人选,当某个关键职位由于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原因出现空缺时,可接替这个职位。

  1.1.2 工作顺利交接:要保证连续性较强及较重要的工作,当承担工作任务的人员突然离开岗位时,后继的人选在短时间内能顺利交接工作。

  1.1.3 形**才磁场: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类贤才的加盟,达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2 、培养原则

  2.1 领导问责培养原则。各级单位及部门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责任,人才培养的成效应纳入考核范畴。

  2.2 滚动进出培养原则。不论资排辈,实行“赛马制”滚动培养,每年根据实际工作表现调整人才梯队,选择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库中,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一般的人员淘汰出人才梯队。

  2.3 个性化综合性原则。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同步进行,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发展通道和培养方法。

  3、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4、管理职责

  4.1 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负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认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5、甄选方法

  5.3.1 职业操守、知识技能、工作资历等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结合日常工作观察情况进行分析。

  5.3.2 关键能力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条件具备的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5.4 甄选程序

  5.4.1公司关键岗位的数量可按公司当前职位总数的30%之内进行评定,每个关键岗位至少要选定1~2名后备人员。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特殊岗位,可考虑外部招聘。

  5.4.2 后备人才由各单位根据公司制定的甄选原则及条件进行筛选确定,并报A人力资源部审核备案。

  5.4.3 确定的关键岗位一般应公开,但关键岗位后备人选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可在单位内部公开,也可只在单位领导班子范围内公开。

  6、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库

  6.1 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确定的后备人才,创建关键岗位后备人才库,完善后备人才档案,以促进信息查询、跟踪培养、管理评估、选拔与调动等管理。

  6.2 梯队层级。根据同一关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先后顺序,按照各单位的综合评价划分一级梯队和二级梯队,一级梯队人才为优先发展级,二级次之。

  6.3 梯队晋升。当关键岗位出现人员缺位时,优先考虑从一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同时从二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补充到一级后备人才;当二级梯队人才空缺时,则相应从公司选拔优秀者补充空缺。

  *** 晋升条件。关键岗位空缺时,应优先从后备人员中聘任,后备梯队人员一般应在经过1年以上培养后才能晋升上一级管理岗位(特聘人员除外)。

  7、培养使用方式

  主要通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双向选聘、工作优化、导师制等方式循环培养,合理地挖掘、开发各层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新员工试用(见*)期的培养管理,按照《新员工入职指导管理办法》执行。

  7.1 挂职锻炼

  7.1.1 挂职对象。主要针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型人员开展“T”形培训,让他们在熟悉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纵向或横向增强对其他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识和了解,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业务工作能力。

  7.1.2 挂职周期。由派出单位与挂职单位协商确定,原则上按全日制3~6个月为一个周期,或按每月挂职工作时间不低于15天。

  7.1.3人事管理。

  (1)挂职职位一般跨单位或部门安排,以部门副职或助理职位为主,以学*、调研、议政等形式参与兼职部门工作,在业务上接受挂职部门领导的管理,并接受所在挂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结果应反馈给派出部门。

  (2)挂职人员人事关系仍然隶属于派出单位,享受挂职前的薪酬待遇。

  7.1.4 审批流程。

  (1)跨单位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单位提出议案(明确挂职人员、培养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协调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挂职工作;

  (2)跨部门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部门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议案,并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3)挂职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挂职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或部门。

  (4)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且负责安排好挂职人员的工作。

  7.2 岗位交流

  7.2.1 交流对象。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高级专业管理骨干,通过单位(部门)之间双向或单向交流方式,让交流人员熟悉多种业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A公司范围内人才的良性流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7.2.2 交流周期。原则上为6个月~1年或以完成一定任务为限,具体交流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2.3人事管理。

  (1)岗位交流以跨部门为主,一般参照同级别职位交流,由接收部门聘任上岗,直接参与部门的具体工作,并按新聘任岗位考核,发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议案,经A公司同意后跨单位交流的,人事关系一般隶属于派出单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单位发放。

  (3)由A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岗位交流,人事关系一般转移到新聘任单位,并按新聘任岗位相应的标准发放薪酬待遇。

  7.2.4 审批流程。

  (1)单位内部交流:由各单位自行调配——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备案;

  (2)跨单位交流:由各单位提出议案——A人力资源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财务、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岗位人员交流还应征询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3)岗位交流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备案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交流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

  7.3 双向选聘

  7.3.1 选聘对象。业务拓展难以获取的特殊专业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据工作对象专业工作特长,结合本人的意愿在A内部进行优化配置,由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后聘用,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促进A公司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 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增强其综合知识水*,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 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二 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 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 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 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 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一、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三、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 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 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四、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