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

首页 / 方案 / |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

  根据***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20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2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再学*的*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该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过程比学*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应以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提供探讨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3

  一、 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二)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 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 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 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 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一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三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 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 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四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 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一 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 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二 后备人才淘汰 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三 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一 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二 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三 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四 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4

  一、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党的领导,有自我学*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同时对其他青年有榜样作用,激励作用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

  二、活动方案

  1、创业经验分享会

  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分享创业经历,让在校学生聆听校友的创业历程、奋斗经历、了解创业创新,使学生*距离的感受创业文化及校友的奋斗经历,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学*热情和创业意识。

  ①活动嘉宾:创业成功的校友(在校及往届)

  ②活动对象:我院在校大学生

  ③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第一次于“五四”前后,第二次于“七一”前后。

  ④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内容分两个环节,分别为嘉宾演讲及观众现场问答

  ⑤活动总结:调查同学们的分享会后反馈,总结制定并筹划下次活动内容

  2、案例分析会

  由我院文化企业管理或传播学专业老师对社会当下引人瞩目的青年创业案例进行分析与交流。

  ①活动嘉宾:我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或传播学系系主任

  ②活动对象:我院在校大学生

  ③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第一次于“五四”前后,第二次于“七一”前后

  ④活动内容:青年创业案例分析演讲

  3、企业对接

  当代的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为党和国家发展强基固石,应加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联系,从实践中学*进步。

  ①企业参观:为在校多学生搭建与企业桥梁,参观学*。

  ②企业实践:联系企业,推荐我院在校大学赴企业进行短期实*,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③企业文化交流会:邀请企业代表赴我院进行企业文化交流会,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管理以及企业所需人才素质。

  三、活动总结及评优

  活动后所有活动参与者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形式不仅限于于文字,可以是PPT、图片或长微博等。最后由学院对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优异者颁发奖状,并在有企业实*机会时优先推荐。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5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 *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 *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 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 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 *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1)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3篇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1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实践活动,学生学*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的*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XX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共同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江苏省积极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项目,并已通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评审、同意备案。

  经镇江市教育局推荐、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热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遵循“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的原则,坚持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班计划

  3个班,120人左右。

  三、推荐与报名

  (一)报名条件

  20XX年入学,具有阳丹市学籍的初中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绩优秀,在开拓创新方面有特长;身体健康。

  (二)报名程序

  1、个人申请:填写《省丹中第三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报名表》,表格请从省丹中网站下载。

  2、学校推荐:由所在学校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审,按分配参加考试的人数推荐参加选拔的学生,名单由所在校公示不少于三日。

  3、资格审查:由所在学校统一到我校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时应带“选拔报名表”、“学校报名汇总表”、考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我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发给参选资格证。

  4、报名、考核费用:150元/生

  四、考核办法

  (一)笔试

  7:30—9:30 数学(160分)

  10:00—11:30 理综(100分,含物理、生物、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13:30—15:30 语文(120分)

  16:00—17:40 文综(120分,含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面试对象的确定

  1、根据笔试成绩,按分配指标数1:1的比例,划定各校的面试分数线,从高到低确定面试对象。笔试总分相同,以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排序;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相同,以数学成绩排序;若数学成绩仍相同,则均确定为面试对象。

  2、城区初中名额分配到校,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农村初中在分配指标总数内确定面试对象20人(生源数200人以上的,每校最多不超过2名,生源数200人以内的,每校最多不超过1名)。

  3、具有阳丹市户口的考生,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非阳丹市户口、笔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不占用本校的分配指标。

  (三)面试

  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

  五、培养对象确认

  在笔试成绩和面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优确认培养对象,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六、日程安排

  1、报名日期:6月25日—6月28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公示)。

  2、资格审查:6月29日(各初中学校派专人到丹中办理相关手续,交纸质报名表和电子版汇总表)

  3、考核日期:

  7月1日笔试;

  7月3日确定面试名单;

  7月5日面试;

  7月8日公布培养对象名单。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3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2)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6篇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

  目前,我厂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技术水*呈*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仍然偏低,还存在人才管理机制较落后、培训机制较滞后,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

  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和我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计划。

  一、加强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用人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并非是简单的“管人”,也并非是单纯的待遇提升,而更应该是关怀人、重视人和尊重人,塑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只有按照个人的身心特点去实施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关怀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的生活环境等,用关心和服务员工来换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忠诚服务。

  二、实施梯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充足、均衡,后备力量强大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制定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是人才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梯队人才培养包括管理型梯队人才和技术型梯队人才培养。企业应对员工的特点、专长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设立清晰的梯队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完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明确人才推荐、储备、培训、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增强员工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动力。本着公*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导员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积极稳妥,有步骤的实施变革,确保公司实现新跨越。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

  对人才的培训支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费投入,更是一种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更有技术上、管理上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比单纯的资金投资更为长远更为有意义。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明确培训流程。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能和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选择标准,避免培训对象的随意选择性。培训中,组织应该全程控制,应当选择专门人员与培训人员和受训人员保持联系,建立培训效果反馈系统。同时,除了正规培训外,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发各岗位帮带教练。

  四、健全激励机制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考虑到“双赢”,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上,动态的为员工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空间激发员工自我发展动力,以机制促进员工成长。为了使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应根据其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同时为了保证人才资源效用符合本公司的利益,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五、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

  培养人才需要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应遵照多量化,多维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关键胜任力人物,制定有侧重的考核指标系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特长,公正考核,综合评价。

  总之,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2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3

  一、目的

  1、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经发物业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

  2、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各物业服务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质量管理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三、主要内容

  本计划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1、战略人才的甄选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制定甄选标准。

  甄选条件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内年龄在32岁以下,有大专以上文凭,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青年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甄选程序

  首先由各部门根据甄选条件和《战略人才推荐表》提候选人员名单,质量管理部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然后根据总经理审批结果确定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2、战略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公司对战略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复合型管理人才,采用:轮岗工作(不同岗位)+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3、战略管理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战略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战略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和公司其它管理制度相结合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淘汰

  经过绩效考核,不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的,由主管领导建议,经质量管理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晋升

  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战略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战略人才库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再考虑从公司外部引入适合人才。

  四、具体实施日程安排

  1、20xx年11月1日~5日各部门完**才的推荐。

  2、20xx年11月6日~10日质量管理部完成推荐人才的审核。

  3、20xx年11月11日~12日经总经办讨论确定人才培养名单。

  4、20xx年11月15日起开始实施“青苗培养计划”。

  5、20xx年5月15日结束。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4

  为加通信学院社团服务部干事的工作能力,提高干事考核活动、管理社团的能力,制定以下计划

  一、培养目的:

  通过培养使干事具备较强交际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写作功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干事具有提出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合理处理工作和学*的关系的能力,以及熟悉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具体计划:

  1.培养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了让干事在锻炼同时做好工作,把所有干事根据特长分成2组,分别为外务组,内务组。

  外务组负责辅助协会策划活动,以助手身份深入到整个社团内部工作,负责协助社团的活动,总结社团服务部的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务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写新闻稿,制定值班表,部门内的人文关怀(生日贺卡等),以及每学期的资料整理,制作评分表,并且仍需参加各社团的考核活动。

  外务组及内务组成员应定期调换职位,以保证干事得到充分锻炼。

  2.培养干事的活动能力。

  所有的干事轮流参加社团考核活动,了解活动的各个基本元素

  社团服务部会安排每位干事至少一次完整参加社团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行动,反馈。

  社团服务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部门活动,要求所有干事参加。

  3.干事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多给干事创造互相倾诉,互相交流的机会,并定期安排演讲活动,让干事站在讲台,锻炼口才。同时,也会在开会时候突然给他们话题,让他们面向大家,能够面不改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对于干事写作能力的培养,先教干事怎样写策划和总结(发给干事一些策划书和总结),让他们有东西可以模仿,逐渐找到自己写作的感觉。并且加入到社团活动中,参加社团策划,完成实践。同时,所有的干事应当轮流写新闻稿。

  5.增强干事的团结合作精神,首先有定期的例会,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干事交流感情,其次适当的人文关怀,过生日时送贺卡等。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5

  目前,我厂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技术水*呈*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仍然偏低,还存在人才管理机制较落后、培训机制较滞后,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

  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和我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计划。

  一、加强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用人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并非是简单的“管人”,也并非是单纯的待遇提升,而更应该是关怀人、重视人和尊重人,塑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只有按照个人的身心特点去实施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关怀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的生活环境等,用关心和服务员工来换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忠诚服务。

  二、实施梯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充足、均衡,后备力量强大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制定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是人才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梯队人才培养包括管理型梯队人才和技术型梯队人才培养。企业应对员

  工的特点、专长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设立清晰的梯队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完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明确人才推荐、储备、培训、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增强员工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动力。本着公*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导员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积极稳妥,有步骤的实施变革,确保公司实现新跨越。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

  对人才的培训支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费投入,更是一种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更有技术上、管理上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比单纯的资金投资更为长远更为有意义。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明确培训流程。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能和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选择标准,避免培训对象的随意选择性。培训中,组织应该全程控制,应当选择专门人员与培训人员和受训人员保持联系,建立培训效果反馈系统。同时,除了正规培训外,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发各岗位帮带教练。

  四、健全激励机制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考虑到“双赢”,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上,动态的为员工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空间激发员工自我发展动力,以机制促进员工成长。为了使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应根据其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同时为了保证人才资源效用符合本公司的利益,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五、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

  培养人才需要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应遵照多量化,多维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关键胜任力人物,制定有侧重的考核指标系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特长,公正考核,综合评价。

  总之,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6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精神,以及《xx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总体规划》的统一安排,我院将于20XX年年底前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了切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推动学院又快又好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学院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xx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推动学院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评估方针为指导,要让其核心要求“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学院领导层及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落到实处,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的精神,切实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二、评建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迎评促建,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真正得到充实,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真正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xx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一)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培育和提炼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大幅度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台信息,全面、客观、深入查找分析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建设。通过一年半的迎评建设,务必实现全部7项主要评估指标、16项以上的关键评估要素以及7项以上的核心评估要素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确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内涵建设进度。确保在接受正式评估之前,学院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达到或接*评估要求。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充实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辅队伍和督学队伍,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评建,促进全院教风、学风、管理水*、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评建工作原则和保障机制

  1、要处理好建设与评估的关系。按照“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核心要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扎扎实实地促改进、促建设、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求真务实,力建内涵。

  2、要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切实加强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更要重视学院教风、学风、管理水*、文化氛围等软件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xx人才培养模式。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全面改进的关系。在自评建设中,既要突出重点,对“关键评估要素”特别是“核心评估要素”要大力建设,加强对重点考察项目的整改力度,也要着眼于整体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要处理好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学院领导班子对评建工作要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推动评建方案落实到位;同时要广泛动员,组织全员参与,确保学院人人了解评估指标,人人参与评建工作,人人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职责。

  5、建立“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时限明确,工作到位”的评估指标(任务)责任人制度。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要坚决服从学院评建领导小组的指挥,不折不扣地接受学院布置的任务,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预定的建设项目,不拖学院评建工作后腿,不影响学院评建工作大局。

  6、建立院领导督办和评建工作例会制度。院领导分工督办项目小组及各系(部)、处(室)的评建工作;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评建办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也要建立评建工作例会制度。

  7、实行评建工作检查制度和评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因自身原因导致工作延误或失误,将追究其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将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对评建工作优秀单位和个人,学院将给予表彰奖励。

  8、在今明两年学院经费预算中编列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和评建工作专项经费。把当前制约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两大瓶颈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校企合作”*台建设作为全面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成立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力度,加强政策导向,落实资源保障。

  四、评建工作步骤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拟按以下五个阶段实施评建工作:

  (一)学*动员及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3月至4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等重要评估文件,深刻领会教育部新一轮xx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精神实质和二十字评建方针,准确理解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建立评建工作机构,分解下达评建任务。主要工作包括:

  1、学院成立评建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各系(部)成立评建工作小组(3月下旬前完成)。

  2、3月20日,召开全院迎评促建动员大会。

  3、制定学院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根据指标体系将评建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处、室(3月下旬前完成征求意见稿)。

  4、建立学院评建信息网,设立评建工作宣传栏,编发评建简报(3月下旬前完成)。

  5、邀请省内外评估专家来我院做辅导报告,到兄弟院校学*考察(4月上中旬)。

  6、数据*台工作人员培训(4月上旬)。

  7、编发《xx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手册》和评估学*资料参考目录(4月上旬前完成)。

  8、组织全院师生员工进行xx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文件和评估知识的学*讨论(3月下旬至4月中旬),4月下旬组织考试。

  (二)自查自评,全面整改建设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

  本阶段历时一年,是决定我院评建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其工作任务是在全面自查,摸清学院和本部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进行整改建设,确保各项评建任务在本阶段基本完成,预定确保的评估指标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标准,并通过学院内部验收。

  1、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根据评建任务分解表,分别召开研讨会,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台信息,联系实际,对各项指标项目及其对应的“说明”和“重点考察内容”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项目工作小组或本系(部)整改建设方案(时间跨度为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并于20XX年5月25日(周五)前报送学院评建领导小组。

  2、各系(部)应制定本单位的评建任务分解表,将任务详细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按照“边查边改边建”的工作思路,整理、充实、完善自20XX年3月以来的各级各类文件、课程教学基本资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妥善建档备查。学院评建办将于20XX年6月中旬停课前组织检查评比。

  3、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及其他重大项目规划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文件,是组织实施整改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在20XX年6月上旬前制定并正式颁发,包括:

  (1)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3)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4、教务管理部门根据评建要求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组织修订《xx工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xx工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台xx工商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等重要教学管理文件,为20XX年度试行开展学院全员评教提供工作标准。上述工作应于20XX年11月底前完成。

  5、5月上旬前,学院确定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抓落实,抓质量。

  6、加快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步伐。5月上旬前学院出台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标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管理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的相关政策,制定每个学期的培训计划,安排挂职锻炼指标。

  各系于5月中旬前制定20XX—20XX学年度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并报送人事处和评建办;各系(部)、各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外聘兼职兼课教师工作力度,力争通过一年半的建设,使全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20%以上由企业行业的专家或业务、管理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40%以上由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承担。

  7、各系整改建设方案应包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鉴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各年级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或职业标准达标要求的计划,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与职业资质获取紧密衔接;努力扩充产学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力争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方面取得实效。

  8、加大对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按照评估要求的“就业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配套的校内实验、实训软硬件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9、20XX年10月前,完成20XX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台的数据填写、审核和报送;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负责人必须熟悉和分析更新后的*台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整改建设工作。

  10、20XX年12月下旬,进行全院整改建设工作中期检查评比,结合20XX年年度工作考核,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三)总结验收,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20XX年5至8月

  20XX年5月上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整改建设阶段工作情况总结报告”(项目小组还须提交项目自评报告初稿),学院组织检查验收,分析评估前阶段工作进展及确保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意见。评建办根据专家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要求,并下达《整改任务书》。

  20XX年5月中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0XX年6月,评建办组织编写学院自评报告和分项目自评报告,6月底完成初稿呈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审改。

  20XX年8月前,学院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学院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定稿付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完成最后的补充完善及归档建档工作。

  20XX年8月,在接受正式评估前3个月,接受省教育厅对我院进行的评估基本条件检查。

  20XX年8月下旬,评建办组织检查相关责任单位准备“专家现场考察”、“特色专业剖析”、“精品课程建设汇报”、“说(听)课”、“深度访谈”、“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准备工作情况,8月底前全面完成自评建设工作。

  (四)预评估及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9月

  组织好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预评估,并根据专家组模拟评估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研究并进行最后整改,以巩固提高前面两个阶段自评建设的成果,同时对薄弱项目和前段遗留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倾注全力攻坚克难,务求突破。

  高质量地完成20XX年度数据*台信息填报工作。

  按评建规程要求,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将自评报告、数据采集*台最新信息及相关材料及时提交省教育厅和评估专家,并通过校园网向社会公布。

  (五)接受专家组进校评估阶段—20XX年10月至11月

  全院动员,全力投入,高质量地完成11月专家对我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的各项工作准备。

  迎接专家组进驻我院进行正式评估。

  评估后整改阶段—20XX年上半年或全年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估文件的要求,xx院校在接受正式评估后,不论评估结论是“通过”还是“暂缓通过”,都必须继续实施半年至一年的整改。

  学院将根据专家组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不足,确认差距,拟订整改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整改建设,以巩固评建成效,弥补工作弱项;继续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3)

——人才培养方案6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分析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针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电子信息专业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控制以及加工处理的技术学科,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信息处理和运输方面的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就给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高校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状况,构建科学的技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电子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与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做出了探讨。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收入规模也接*万亿元,信息技术的服务增长趋势突出,产业的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的出口也在*稳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之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望实现正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饱和与颠覆性创新缺乏,使得通信设备的领域增速不断下降,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在全球市场萎缩的前提下,虽然国产品牌在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增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通信设备产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驱动,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的移动技术、睿智光传输网络将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

  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在智能手机、*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冲击下,全球的PC市场持续低迷,商用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以克服当前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比较严重,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电子产品逐渐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取代了资源和产品的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逐渐的规模化、个性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也在日益显著,逐渐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

  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无论学*哪门专业都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专业基础知识,懂得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懂得信息处理的基本应用,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在电子信息领域要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学*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在国际贸易领域可以顺利地沟通交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熟悉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基础理论水*到现在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改革教育观念。

  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体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学*,从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学会生存的本领,改变被动式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获取新的知识,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

  2.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信息等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阐述电子信息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视觉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点,有助于电子信息概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互动,学生也能够更主动地学*,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电子信息专业相对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扩大学生信息量的接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能力、创新能力,分层次地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专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光电器件的测试、安装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电子行业的产品设计师以及产品工程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4.校企结合。

  电子信息专业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开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模式,把校企结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的调整与有效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地点的一体化,高校要与企业单位签订实*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定岗实*,学生在实*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企业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员工培训,使得企业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在校企结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创新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培养高水*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给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的投入,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先进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探讨,全面培养教师的是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强化教师政治、理论、法规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学*党的新时期路线与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和道德思想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知识层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

  五、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不断缺乏,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控制了核心软件的技术品牌,我国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管理,有效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采取激励的措施,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刻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与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高校对人才模式的不断改革依旧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xx,(2).

  [2]张璐,赵永久,丁岚,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xx,(10).

  [3]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xx,(12).

  [4]谢俐,何勇,彭文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4).

  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教学无疑是*画专业的基础课,虽然各高校美术专业均开设有书法课,但书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仍处于选修课地位,基本上徘徊在可有可无的教学边缘。尤其对于*画专业,书法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分析。

  一、书法在*画中的历史地位

  *百年来,随着素描被引入*,*美术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当初人们欢呼“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几十年来*画教育是失败的”,其争论的焦点说到底就是书法与*画的相互关系问题。实际上,学术界探讨的不是书法与*画的关系问题,本质是*画的未来走向问题。从张彦远的“书画同源”说、赵孟頫的“以书入画”说、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说,到黄宾虹的“画法即书法”说,都是*画发展史上重要的美学命题。

  从本质上而言,书法与*画在生态上有极大的同类性,二者都在笔墨的世界里探索艺术的本原;从形态上而言,二者虽然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核心的黑白观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从艺术载体上看,二者均以宣纸或绢帛为创作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从艺术表达上看,二者在诗性与诗意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文化属性的分类上看,二者均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本性与特质。因此,书法与*画从来都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然而,随着西方绘画语言进入*,书法与*画的*衡从此被打破。*画更注重造型的现实让书法与*画的亲缘关系被强力分解。

  二、书法在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处境

  *当代美术对造型能力的考核与提倡,导致书法在*画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年来,以*美术学院为首的专业美术院校大力提倡*传统文化进课堂,这种提倡往往以书法进课堂为主要载体,强调所有专业的学生均把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从课程上讲,书法教学的某种回归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另一方面是对书法审美地位的重新定义。对于*画专业,专业美院往往把书法作为核心基础课,部分院校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书法课,开展基本的笔墨训练,但其目的实质上与书法教学无关,而是以书法为载体强化学生对笔墨的熟练程度,书法教学实际上是缺失的。另外,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有*画专业,并在美术学专业名下开设*画方向,但各高校因为师资配备的差异,在*画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与专业美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画专业难以设置人物、花鸟和山水三个独立的方向,而是将这三个方向糅合在一起,部分高校采取三个方向的课程并行发展的方式,部分高校则以人物为主攻方向,花鸟和山水则成为了补充。而这两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采取与专业美院不同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画专业素描课程,主要为人物画教学提供基础性训练。

  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书法一般在基础课中会有体现,学分有多有少,一般不超过四学分。在这种以素描作为核心基础的考核环境下,书法教学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书法课程的不重视态度和书法教师在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三、*画专业书法教学现状

  从专业美院的书法教学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美院均开设了书法学专业,应该说,专业美院基本上完全具备了书法教学的师资力量。但是,书法专业教师往往拒绝接受其他专业的书法课程教学,或者不愿上其他专业的书法基础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则使用研究生或者外聘的方式解决书法基础课的师资缺失问题。换言之,专业美院的书法师资力量几乎没有在*画专业中产生作用。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部分配备了书法教师,大部分尚未配备书法师资,在这种背景下,往往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画专业的教师或者学校其他书法爱好者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二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删除书法课程,以免除寻找书法师资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书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语

  书法教学对于*画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待教育者进一步梳理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江英。论*画的书法性用笔。装饰,20xx(4)。

  [2]居瑢。*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xx(2)。

  [3]曹桂生,崔朝阳。*画中的书法介入问题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xx(2)。

  一、前言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报告首先通过对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外高校的差距与异同,其次调研国内八所著名高校对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情况,以期为我校20xx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关注本科教育,品评国外人才培养之优劣,并以资借鉴。

  (一)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大发展又在总体上确保了高质量、高水*。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与大学本身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法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与英国相*,在为数众多的法国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有约十四所大学校,其实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

  法国大学校学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预备班已学*两年),进入大学校后的三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工程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第三年,学生需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年的学*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业或国外的学校完成。实际上,多数学生第三年的学*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大学校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特别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业务扎实,更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师。

  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综合培养,使本科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巴黎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学校应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此,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

  德国的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基础学*阶段不分专业,设置共同的基础学*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在主体学*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实践环节体现为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主要途径为:企业实*,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双元制”专业等。

  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合作模式。“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其特点为: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编制上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养成综合适应能力的人”,作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首要目标。教育政策也一直是这一导向,提出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这表明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培养探索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各个大学根据本校的理念和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一元化的体制,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大学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国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

  (1)共同的趋势

  课程设置中基础科学是全部所有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短短的求学期间要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

  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左右,法国的高等学校其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可达40%~60%左右,此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基础课比例分别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性课程已成为*年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

  l、基础课程设置综合化

  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科综合。如美国的麻省理工

  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修完72学分的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另如德国的柏林科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向。 2、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实*、重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的选修上,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事实证明,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思维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开设的选修课程恰恰为培养和造就通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法国高校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日本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30%~50%。美国和英国的选修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选修课程虽然总量较少,但每年均呈递增趋势。澳大利亚则和英国的情况类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始终贯彻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各类课程配置比较均衡、全面。在实践上,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比较注重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为此,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德国的综合大学积极发展新学科,把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各高校及时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增设新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设置考虑为社会服务,也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设置和改变一门课程既考虑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是否选学这门课程。学校每两年对已有课程要进行回顾与审核;新设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学院提出足够的证据,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情况,成本核算,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批新设或调整的课程。

  (三)国外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的反映。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也有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评判的标准是能否适合一个国家的社会

  发展水*,能否适应并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观念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多样并存。从50年代我国就开始学*苏联的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学*了“舍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又借鉴了“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校修读课程,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时半时还未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加之办学条件有限。因此,虽然也在着手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则举步维艰。

  2.教学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公开化。而美国更重视的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对“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敢想、敢说、敢问是国外学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阔思路,提倡“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如何应付一个新的空间”。以悉尼大学为例,学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学,把科研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水*。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设立教学学院,研究教学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开展向学生了解教学质量的调研,以此对学校课程作出调整。在教学上提倡和实施探讨式教学,澳大利亚大学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与学生讨论,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我国的教学方法则比较呆板,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谈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学。据调查表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知识是最好的。但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特殊性,对该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其他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别,提出了一些培养管理该专业学生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xx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模式研究”(20xxZX06)

  作者简介:韩自存(197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20xx年9月,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唯一的“*软件名城”称号,南京以“一谷两园”(*软件谷、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为核心,打造以“软件产业集聚区”为特色的世界软件名城。南京凭借着地域优势,拥有众多软件领军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亚信联创等知名软件公司,集中了数10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科教优势明显。

  20xx年,教育部、商务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5号),号召全国高校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20xx年,开始在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在江苏、浙江两省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34号)。为推进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转型,深化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江苏省在部分地方高校开展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20xx年,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正式作为江苏省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并于20xx年9月正式开始首届招生。

  20xx年6月,由南京市人民*、江苏省商务厅、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现代服务外包人才战略研讨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就江苏省高校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是江苏省南京市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与推进现代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组织,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制,拓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思路及模式,努力实现服务外包人才的无缝对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对各服务外包试点高校提出的三点要求:(1)进一步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能力;(2)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3)专兼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水*的服务外包师资队伍建设。

  二、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服务外包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产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高等教育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积压许久。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市场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高校知识结构调整速度。与企业运营相比,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要滞后于市场节奏,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基础理论铺排和专业知识架构,加之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倾向于科学研究,而科研管理者所谓的科研均*惯于论文数量、质量,科研项目等容易管理的量化指标,使得高校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心教学,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重论文轻工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要方面无疑就产生了缝隙。()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也使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经过*20年的累积,出现了今天的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校企脱节问题。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接触较少,不了解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和外包企业零距离对接。(2)专业知识跨度大,难以驾驭。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知识涵盖计算机、管理、金融、物流、外语等多个专业领域,专业跨度大、内容庞杂。(3)校企缺乏长久合作机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培合作”“校企合作”,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合作缺乏共同的利益点和长久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关系很脆弱。而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提供实*基地、安排学生实*等方面,合作不够深入。(4)服务外包师资缺乏。许多学校的教师、学*工作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外包企业中工作的经历,只能讲授空洞的.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5)外语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差。除了学生自身业务素质较弱外,语言和交流障碍也不容忽视。作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包方的国家一般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由于语言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我国企业很难与发包方沟通,获得大订单的机会很少。

  以上问题虽然没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能力和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后面几点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介绍我们的几点管理经验。

  三、我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研究

  传统的本科生管理模式中,负责学生工作的主要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学院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和副主任(可以由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品学兼优学生担任)组成,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社团管理、社会实践、发展入党、推荐就业等。而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授课、专业指导、学科竞赛、学术报告、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与指导等。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过程中,虽然偶尔也有需要协调,但多是各行其道,缺乏沟通。在某些具体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短接,甚至“两不管”的问题。本课题中倡导学工与教学密切配合,以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为首,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干部为辅,实现针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

  1.实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联合管理。在信息学院院党委及分团委领导下,在学院职业发展协会中成立一个活动部,专门配合服务外包专业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形成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管理团队,不定期地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或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汇报工作。如此,可达到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互相联合,互通消息,取长补短、密切联系。

  2.加强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年来注重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信息学院已先后与深圳怡化电脑有限公司、江苏省高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加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项目经理、资深工程师、项目培训师等走进大学校园,把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实训,感知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流程,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工作:

  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主要通过入学专业介绍、导师指导及副班主任交流,增加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专业兴趣;通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类团队,让大一新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和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为后期的自我专业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20xx年起,我院正式建立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本科专业,该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培养,采用NIIT的课程体系,培养软件服务外包类人才。安排印度籍外教Rupali来我校授课,开设编程逻辑与技术(PLT)、SQL数据库、JAVA、C#等四门课程及相应的实训项目。

  针对二、三年级的同学,通过举办计算机专业技术类讲座,如“IT沙龙”系列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能力;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联动,通过“以赛促学”的竞争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内的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院已和NIIT(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我校签订本科软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寒暑假安排二、三年级的学生去NIIT进行实训,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针对四年级同学,通过政治学*、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应聘技巧、就业安全的教育,同时配合系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为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打下良好基础。

  3.通过“传、帮、带”进行专业引导。通过专业竞赛团队的组建,将研究生、专业竞赛获奖选手、专业技能过硬的学长介绍给低年级同学,通过“朋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的动力。同时,院里还通过“青春演播室”、优秀校友报告会、座谈会、课程设计辅导及专业实*实训辅导等形式,为他们沟通搭建*台,实现“传、帮、带”。

  4.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现“奖”、“惩”一起抓。为了巩固优良院风、学风,院里在进行评奖评优、推荐入党、推荐社团主要干部、推免研究生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学分绩点排名外,还优先考虑那些在全国、省内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并在院里进行大力表彰。同时对那些成绩差、经常旷课的同学,在推荐入党及社团职务调整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在院里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4)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5篇)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20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为了建立有效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以便建立公司的后备干部梯队,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资本支持,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后备干部培养方向,即培养在某一专业工作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并熟悉本工作领域其他相关知识,且有较高管理水*的复合型后备干部人才。

  二、培养对象

  XX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后备人选。

  三、培养周期

  一般为1-3年。

  四、培养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2.学*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注重发展潜力,重在培养提高

  4.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5.分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原则

  五、培养职责

  公司领导班子负责确定后备干部候选名单、审定培养计划、最终审议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后备干部的晋升。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负责组织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如在岗培训的落实和监督、岗位交流、培养效果的评估等。

  各部门领导为其所管理部门后备干部培养的辅导人,负责协助后备干部制定培养提升计划,对日常各项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

  六、培养方法

  (一)定期业务培训

  1.每年由市分公司外聘培训师,对后备人员开展一次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5-6月;培训结束一个月内,后备人员需要提交培训心得体会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500字以上。

  2.每季度由人力资源部指定2门网上大学课程,要求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领导进行网上学*。同时要求后备人员根据个人提升需要,自选2门网上大学课程进行学*。每季度次月提交上一个季度的网上大学学*心得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3.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每年精选2-3本书箱或影音资料,由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自学或集中学*。在规定学*时间结束一个月内提交学*心得并交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4.每半年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各专业部门,根据以上培训及学*内容,组织理论考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理论知识、逻辑知识、行业情况、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工作等),目的是对后备人员的学*情况及综合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评估。

  (二)负责专项工作

  有意识地安排后备干部做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较强的实际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主要如下:

  1.负责本领域兼职内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征集各专业部门意见,制定专题培训计划,由相关领域人员负责专项课题培训,一般每人每年至少有2个专题的兼职内训任务。通过兼职内训工作提高后备人员的学*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2.负责带领“营销突击队”或“营维突击队“开展专项突出活动,通过实战提升组织能力和带队伍能力。

  3.根据公司领导和专业部门需求,有针对性的负责临时性的专项工作,通过专项工作提升业务能力、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

  4.后备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基层专题学*调研,每次调研时间一般为一周,通过基层调研,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XX字的调研报告。使后备人员了解一线生产经营情况、运作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服务基层的意识和处理基层问题的能力。

  (三)实行后备干部定期谈话和交流制度

  1.公司领导每年要对所分管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一次,人力资源部领导要对所有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二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达到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助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并将谈话内容作为培养考核后备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谈话记录详见附件一。

  2.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了解后备人员思想情况,及时发现各种思想倾向和问题,及时进行帮助教育。对工作和学*中出现的困难,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要及时谈话,帮助分析原因,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大胆工作。

  (四)岗位交流锻炼

  1.市分公司本部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到县分公司、乡镇支局等一线去工作,一般以挂职支局长或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主为、担任一线主管为辅助的方式,向基层学*,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2.各县分公司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根据培养方向,有计划安排到市分公司管控部门或业务部门工作,重点安排到市场部或网络运营部任主管,使后备干部全面了解公司的工作及运作模式,增强全局观念和统筹能力。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3.加强其他后备干部交流换岗,使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加多方面的才干。

  (五)建立后备人员专职导师制

  每名后备人员指定2名导师,其中1名为本单位的正职领导,另1名根据培养方向选择其它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导师.导师要负责对后备人员进行辅导,主要是专业知识、经济管理能力和领导水*的综合培养,尽可能在部门内部给予后备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每季度必须与后备人员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填写附件一),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达到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助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应该每年负责组织本单位绩效考核小组对后备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及评估,将考核结果按附件二要求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作为后备人员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履行导师职责较好,能够按期沟通并有沟通记录、每年度提交考核评估情况,所指导的后备人员晋升为中层领导且该后备人员认可导师培养工作的,给予导师奖励1000元/人。

  (六)参加公司重要会议

  后备人员每月必须参加市分公司的经营分析会及其它指定参加的会议,各部门领导应尽可能安排后备人员参加本单位的各项会议,使后备人员掌握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提高后备人员的信息量及全局观念,掌握公司的工作重点,为今年任职积累知识和经验。

  (七)召开年度工作汇报会

  每年11月初举办一次后备干部学*及工作汇报会,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备人员需要汇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主要进步、收获体会、存在不足及下一步能力提升计划。汇报时间为每人10分钟,然后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点评,帮助后备人员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5)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15篇)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1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 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期上岗,未见*的,需经过见*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透过见*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透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取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

  学*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创新,透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取对岗位有帮忙的书籍

  学*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透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忙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取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验收:学*心得

  4、行动学*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透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透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透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此刻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期间,透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潜力、管理潜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时间根据实际状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能够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资料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取(个性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主角认知

  (1)管理者主角、地位与职责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与培训计划安排

  略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潜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四大培养资料,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状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务必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理解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潜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潜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潜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透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透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到达基准分者即淘汰。到达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潜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状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资料。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到达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潜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推荐,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理解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潜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潜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状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行以下者;

  2.潜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资料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资料,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用心、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20xx年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xx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和到企业顶岗实*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xx年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后一个月到企业实*,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顶岗实*,学生学*、实*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边指导边学*,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然后再开展毕业实*。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手工会计模拟实*、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6)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优选【5】份

  根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保证我院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的顺利申报,医院将从这一年始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以提高我院学科梯队实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该方案围绕实现医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优势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临床医疗领域的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内部培养通过后备人才库培养医院内部正式职工。外部引进通过项目引才、职位引才、合作引才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坚持“专业型和综合型同步培养”的原则。专业型人才指在医院专业技术岗位上掌握较高专业水*的人才。综合型人才指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的人才。

  坚持“公*择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动态遴选机制,综合评价遴选对象。从各个方面制订详细量化评分标准,对后备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量化考核。

  方案将在三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目标为学科带头人,指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在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临床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学者,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和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层次培养目标为学术带头人,指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某学科或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解决一些关键和重大技术难题。第三层次培养目标为专业技术骨干,指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能独挡一面,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采取导师制、轮岗培训、继续教育及其他方法(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建立导师人才库,实施动态遴选制度;建立中青年重点人才培养档案,定期考核。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院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确立医院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医院的人才梯队。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领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xxx发展观和xx人才观,着力建设一支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医、教、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学科技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事业发展和重点专业建设要求、符合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和良好环境,为我院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养目标

  通过选拔中青年医学人才并经五年的重点培养,使培养对象成为我院医德高尚、医疗技术水*高、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医学、科研力量和学科带头人,从而合理完善我院“老、中、青”的人才梯队。

  三、人才选拔

  (一)选拔条件。

  1、优良的思想品德。热爱本专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愿为医学事业献身,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有埋头苦干的求实作风,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2、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对学科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处理较复杂的疑难问题,在本专业中有一定影响,能够提出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想,有较好的科研、教学、临床、组织管理能力。*五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无不良医疗行为,无年度考核不合格。

  3、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有探索医学科学求知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精神,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进取。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能够看懂一般专业外文资料。

  4、身体健康,原则上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下。

  (二)选拔程序

  1、个人申请

  2、部门推荐

  3、医院审批

  四、培养原则

  (一)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时,要坚持技术和品德两方面培养并举,培养出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医学人才。

  (二)坚持高标准、严格培养。从选拔或考核抓起,提出高标准及起点,做到“宁缺毋滥”,严把考核关。建设一支能在医疗、科研等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医学人才队伍。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我院将从工作条件、人事环境、生活条件、职称晋级等方面下功夫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人才。

  同时大力发展自身后备人才的培养,达到既补血又造血的目的,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的问题。

  (四)坚持医、教、研并重。在实施工作中不能以医疗技术水*、科研业绩或教学水*其中之一作为单一培养指标,而是要坚持医、教、研并举。将中青年医师培养成三方面都突出的医院后备人才,促进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三个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培养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政治理论学*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积极拓宽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为他们的培训进修、合作研究和科技攻关创造条件和机会。优先推荐他们到各级学术团体任职,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竞争,给与充分的科研自**,帮助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出国进修、出版专著,让他们经受锻炼,不断增长知识才干。另外,通过聘请有名的国内外专家教授来医院进行学术讲座、专业培训或指导的方法提高中青年医师素质。

  (三)建立导师制。培养对象须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学术导师,提高培养起点。导师必须保证在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工作一定时间,并与培养对象单位鉴定合同,保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四)鼓励“老带新”培养方法。定期组织院内老专家与中青年

  医师相互学*的交流会,用老专家的经验帮助中青年医师提高自身医疗水*和医德医风。

  (五)激励人才、奖惩分明。通过物质、情感等有效地调动中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中青年医师创造出成绩。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和条件留人”,留住医院人才。

  六、管理办法

  (一)制定中青年医学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和规章,统一组织中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二)与培养对象签定培养合同。

  (三)负责批准或撤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对未能如期完成合同计划的培养对象,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消培养资助计划;

  (四)组织评估考核。对培养对象实行目标考核与动态管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终期综合评估,建立考评档案;

  (五)根据考评结果,在原核定经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下一年度经费额度;

  (六)组织培养对象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活动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七)组织培养对象进行省内、国内的合作与培训,扩大建立科研合作与业务培训渠道,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八)根据考评结果,对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为提高临床卫生技术水*,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现对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 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现有在职职工1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中级职称466人,博士12人,硕士290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多人,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省、市学会担任主要学术带头人,10余人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二、 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①扩大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五年内全院临床医师人员本科学历占 %,硕士研究生学历占 %。五年内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 人。

  ②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期目标:人才在各学科间分布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更趋合理。

  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预期目标: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和能力素质有更大提高。使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竞争力达到更高水*。

  三、 战略人才培养计划

  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医院战略人才库。

  “雏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飞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职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精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医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更高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雄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医院今后的战略布局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医院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医院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医院为应对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医院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四、 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队伍。

  (一)加强学历教育:坚持院校培养的主渠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青年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广泛的学*与学术交流,获得更多的骨科卫生前沿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

  (二)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支持医疗、护理、医技专业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培训的学*,有计划分期选派人员外出参观学*,建设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健全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证书制度和学分登记制度。

  (三)切实抓好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①继续做好年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一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二是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转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

  ②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加强理论学*,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③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的培养突出“三基”和操作训练,强化无菌操作和与医生的配合意识,同时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一个新水*,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五、 坚持重点专科为龙头,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与往来,搭建人才培养的广

  阔*台。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带动我院各专科的发展。针对性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聘请合作医院教授为重点专科的专家,带领、指导和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二)加速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各科室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培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加强后备人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培训和进修,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三)通过政策倾斜,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给予科研课题及配套经费、落实保障性住房、家属及子女工作上学等问题。建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从收入中拨 %用于人才培养工作。

  六、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一)按照“培养、引进、聘用”三个环节,实施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努力营造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结合医院发展实际,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在打造一批重点、优势、特色专科的同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二)建立规章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及医疗合作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指导,定期选拔院内年轻骨干赴合作单位进修学*,鼓励职工不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提高全院各类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

  (三)以高端人才引进为重点,形成引进人才带动本地人才、本地人才争做高端人才的氛围。按照高标准培养人才、高层次引进人才、高效能使用人才的标准。积极引进高能力人才。

  (四)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形成优势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培养,人才引进培养与项目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积极选拔后备人才,以在职攻读高学位、到国内外顶尖医院进修等形式重点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配备结构,促进科室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建设项目,以项目为*台,引进培养科研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及紧缺的专业人才。迅速建立起一支优秀创新人才的科研团队,引领带动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形成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七、 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科研、教学队伍水*。

  借助高校成熟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提高医院的层次,促进医院从以医疗为主体向医、教、研同步发展的教学型医院转变,以河南大学为依托,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教学、科研和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医疗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及提高医护人员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医院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人才、技术优势从而大幅提高医院科研教学质量。

  八、 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医院科学发展。

  多管齐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尝试建立医院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邀请管理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内

  为提高临床卫生技术水*,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现对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 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现有在职职工1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中级职称466人,博士12人,硕士290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多人,&&&&&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省、市学会担任主要学术带头人,10余人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二、 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选【5】篇(扩展7)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范本5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有所长,多才多艺,能担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二、培养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少年儿童,愿意献身小学教育;初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熟悉我国教育事业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2、掌握较广的文化艺术基础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具有较扎实的师范素质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良好的教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三笔字”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水*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能胜任小学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3、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小学管理的综合型师资,具备小学各项基本活动的操作能力与组织、指导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素质、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表演能力;掌握体育锻炼常识和生理保健、心理咨询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和自我调节能力。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能力,通过湖南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水*一级考试。

  5、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刊,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

  三、学制、学分与学位

  学制:四年

  总学分:180-182

  学位:教育学学士

  四、修读指导

  (一)、四年内修满公共基础课51学分(包括公共选修课10学分),专业课程111-113学分,实践课程18学分,总计180-182学分方可毕业。

  1、公共基础课中的“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实践教学课程中的“两课实践”、“军事训练”、“劳动”不计修读学时与学分。

  2、公共选修课可在全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选修,选修时必须注重文理渗透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读2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的健康教育类课程,总共修满10学分。

  3、每位学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取得由学校“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认证中心”认定的10学分。

  4、本专业设语言文学、数理和艺术三个方向,每位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方向,修满该方向上所有课程,取得相应学分。

  语言文学方向:主要培养在汉语言、英语等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能胜任小学语文、英语、社会等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活动课教学工作。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甲等标准,英语口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数理方向:培养在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等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能胜任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活动课程教学工作。计算机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艺术方向:培养能胜任小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承担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工作。获得其中至少一项艺术专业等级证书。

  5、任选课程须修满6学分。

  教材:徐青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教出版社出版

  xxx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教学要求:在中小学已学语文知识之基础上,立足文学本位,以审美(培养语感)为核心,融文、史、哲为一体,凸显人文性,淡化知识性和工具性,在学*新内容的同时激活和升华旧知识。强调直接面对作品本身,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复由理性认识回归至体味、欣赏,不在文学史方面做过多的纠缠,以期与中文专业这文学史课程相区别,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综合人文素质基础。

  ①突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引导性、示范性、启发性解读;

  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体味、欣赏,使学生的内心更为充实、丰富、净化、健康;

  ③以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为核心,带动学生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古代文学作品(古代诗文)、现代文学作品(现代诗文)、外国文学作品。教材及参考资料: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3第一版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主编《大学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第一版

  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6第一版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课程内容:函数和极限,主要内容为函数的知识、数列与函数的极限以及连续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导数与微分,主要内容为导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各种函数的导数及高阶导数的求法,微分的概念及其在*似计算中的应用、中值定理及其应用等,第三部分为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主要内容为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求法以及定积分的应用。

  教材:姚绍义主编《高等数学》(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第五版

  参考书: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旦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基础

  课程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要求能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社会科学概说、社会科学的功能、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发展与创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发展及趋势、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的空前发展

  6、学年论文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模拟教育实*进行,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结合专业方向课程进行。

  7、关于教师职业素质及技能的具体要求:

  普通话:达到国家二级乙等标准;

  书写能力:能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三笔字”;

  交往沟通能力:性格开朗,能顺利地与儿童、**进行交往和沟通。

  音乐技能:能进行常见儿童歌曲的视唱、伴奏及儿童舞蹈的编排,能组织班队艺术活动。

  美术技能:熟练运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制作小学教学所需教具等;能独立完成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的设计和制作工作。

  教育技能:能独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践活动: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在实*前进行统一测试,作为教育实*资格认证考核。

  (二)、主要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内容,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内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心理的实质、生理基础和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等;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具体应用,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品德、个性(含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保健等。

  教材:全国12所重点师大合编《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7版

  参考资料:

  1.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版

  2.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1版

  3.李小东主编《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版

  课程名称:教育学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教育科学、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今后进一步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阐述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况,教育的目的、结构与功能,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基本问题。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施途径与方法;阐述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与团队工作、以及教育评价、教育法制和教育科研等问题。

  教材:陈梦稀主编《现代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8版

  参考资料: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版

  2.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版

  课程名称:教师口语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系统学*普通话语音,能应用较规范的口语交流思想、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教师职业口语技能,为以后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育口语训练。

  教材:《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湖南省普通话培训中心编写20xx.7版

  陈培元《教师口语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7版

  参考资料:徐青主编《现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6版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教学要求:本课程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向小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基本技能的能力,成为合格的本科程度的小学教师。

  教学内容:汉字的性质特点及现阶段使用情况、词汇的构成,词义的性质、构成;语法的特点和各种语法单位、修辞的基本理论和修辞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及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既有较宽厚的小学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共计58条培养标准。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3.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4.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小学生学会学*,养成良好学**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和心态。

  8.勤于学*,不断进取。

  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的知识。

  4.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5.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6.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1.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4.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调动小学生学*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兴趣。

  4.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为切实提升财经学院专业建设内涵,提高财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教职员工充分讨论,特制定财经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根据归口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办公室、实验室、教学系为实施单元,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负责总体计划研究、任务分解、过程控制与总结。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总体目标

  以“特立交通,经济天下”为办学特色,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发展,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为主题,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一)专业提升计划

  1、专业提升计划目标

  “专业提升计划”以促进财经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为根本目标,各专业通过5年建设,建成在市内有较强竞争力、在校内拥有比较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使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1)会计学专业

  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先进水*,校内专业评估达到“优秀”,

  并争取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与认证。

  (2)市场营销专业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实*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前列,校内专业评估达到“良好”,并积极争取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经济学专业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校内先进水*,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达到校内中上水*,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2、专业提升计划基本思路

  (1)研究专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确定专业特色和优势建设方向。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外校专家、行业专业、校内专业专家构成,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各专业在研究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讨论、诊断2次以上,由学院相关领导牵头,各系负责组织。

  (2)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合

  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践教学,各专业在把握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实验实践学分。形成理论课程、课内实验课程、独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课外实践课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有机体系。

  理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与学分制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学生选课、选师、选时的自由。

  (3)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建设精品课程。

  逐步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完善课程授课质量规范,建立院-校-市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4)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验教材。

  加强学院教材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实验课程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各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努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完善团队考评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与学*,不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6)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围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针对性的改革实践。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本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并形成一系列改革成果。

  (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1)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重视学生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用3-5年时间将各个专业打造为实践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2)成立学生实践工作部,专职管理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实践工作部由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学生干部组成,每年年初制定实践计划,年末提交实践总结。

  (3)创造学生校内实践*台,提升学生校内实践能力。由学生实践工作部与宣传部、学工部、后勤总公司密切合作,建立校内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4)创造并拓展学生校外实践*台,提升学生校外实践能力。 以学生实践工作部为主导,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

  (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种专业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生人文礼仪素质提升计划

  (1)制定财经学院学生礼仪规范标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2)加强学生文体素质培养,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文体比赛。

  (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培养,构建学生道德档案,建立学生道德信息跟踪系统。

  (四)学生就业提升计划

  (1)完善财经学院学生就业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学院、教学系、教辅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职责。

  (2)广泛联系社会行业单位,建设学生就业实*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更新就业观念,创新就业形式。

  (4)通过3-5年时间的建设,会计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十位,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6%;市场营销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二十位,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3%;经济学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三十位,考研率达到2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三十五位,考研率达到2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8%。

  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外校专家、行业专业、校内相关专业专家构成,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确定专业发展定位,探索专业发展特色,诊断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专业发展实施方案。

  (二)教学团队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相似相*课程群为单元,整合学院教学资源,组建优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实行负责人制,设负责人1人,每个教学团队由若干相关课程负责人组成。

  (二)科研团队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教师研究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研究方向为核心,整合学院科研资源,组建优质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实行负责人

  医院“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和培养实施办法为加强我院人才的培养,建设医院临床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库,促进队伍的建设,现设立医院“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医院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遵循公开、公*和公正的原则,重点加强各重点专科、领先专科、新兴专科等的建设,由本人申报或科室推荐申报,医务科组织专家评议和审定。“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工作每年举行一次,每批选拔名额为20名,并就其中优秀者(5名)推荐参加医院“优秀青年医生”的评审。

  一、选拔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及工作责任感,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具有奉献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满1年以上,具有本科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3年,具有大专学历毕业工作满4年,具有中专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5年的在职临床工作人员。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业务能力。

  4、善于团结协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选拔程序

  1、本人申请、科室推荐,填写《医院人才培养计划推荐表》。

  2、“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采用申报者自荐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及主管科室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工作目标的科学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进行评议,然后由“人才培养计划”评议小组审定批准,报院务、党委会通过。

  3、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者在院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医务科公布“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名单。

  三、资助经费

  1、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者培养期为两年,最高资助额为1万元人民币,并以第一年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经费资助的依据。

  2、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培养人才而开展有关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内进修等,采取“实报实销制”。

  四、组织管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