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2022-10-11 00:00:00 复*资料,数学

1、区分比和比值

2、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3、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读作百分之。

4、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5、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6、如果甲比乙多或少a﹪,求乙比甲少或多百分之几,用a﹪÷(1±a﹪)

7、求价格先降a﹪又上升a﹪后的价格:1×(1-a﹪)×(1+a﹪)(假设原来的价格为“1”。求变化幅度(求降价后的价格是涨价后价格的百分之几)用1-降价后又上升的百分率。

8、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9、理解比的意义。

10、分数乘法:分数的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11、比和比例的联系:

12、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13、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14、周长计算公式:

15、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6、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面图形。

17、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18、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19、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

20、只有1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21、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直径用字母表示C=πd

22、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的周长最短。

23、常用各π值结果:π=3.14;2π=6.28;5π=15.7

24、常见半径与直径的周长和面积的结果。

25、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6、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7、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8、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9、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pai)表示。

30、两个圆: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方。

31、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32、内心和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3、圆的种类:整体圆形,弧形圆,扁圆,(4)椭形圆,(5)缠丝圆,(6)螺旋圆,(7)圆中圆、圆外圆,(8)重圆,(9)横圆,(10)竖圆,(11)斜圆。

34、“[]”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5、解法:(建议:用方程解答)

3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37、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38、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39、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40、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1)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30句菁华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区分比和比值

4、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5、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6、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7、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8、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9、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10、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11、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12、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3、分数的倒数: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14、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16、圆心: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注:圆心一般符号O表示

17、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18、外方内圆(内切圆)公式S=0.86r推导过程:S=S正-S圆=d-πr=2r×2r-πr=4r-πr=r×(4-π)=0.86r

19、8314

20、520.35928.2663.585

21、会观察统计图。

22、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和一共占百分之几。

23、每幅图的圆点总数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的积,这些算式还可以用*方数的形式来表示。1+3=221+3+5=321+3+5+7=42得出: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方。

24、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25、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26、常用各π值结果:

27、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8、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29、10=15÷10=1、5

30、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2)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3篇

  一、学情分析:

  1、两班共有学生107人,其中一班53人,女生54人。

  2、两班学生的听课*惯已初步养成,两班学生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态度端正,学*能力强,学*积极性高,学*兴趣浓厚。

  3、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4、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5、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目的不明确,学*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二、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4、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本学期总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教师可以结合总复*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的重点,使复*具有针对性。

  四、复*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2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册的复*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七、复*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等多形式的组织复*活动,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成立互帮小组。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性练*和针对性训练。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迅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复*形式:

  分类复*、综合复*

  三、复*内容:

  本册教材9个单元:

  1、分数乘法2、位置与方向(二) 3、分数除法4、比5、圆 6、百分数(一)7、扇形统计图8、数学广角—数与形9、总复*

  复*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分数乘法和除法以及比和百分数(一)、圆和位置与方向(二)、扇形统计图和数学广角这三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连贯分数乘法、除法的知识点,对分数计算有整体的认识,建立有关分数综合计算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位置与方向可以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具**置,增强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理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圆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和计算,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具体安排:

  周 次

  内 容

  备 注

  分单元复*基础知识

  分版块复*,“穿针引线”连贯知识点

  综合复*及检测

  从大局入手,查缺补漏

  六、复*措施:

  1、教会学生复*方法,先全面复*每一单元,再由学生主动重点复*有关重点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本期知识内容以及复*重点:

  本学期学*内容包括七部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圆、统计和可能性以及百分数,其中,第一、二、三、七单元紧密相关。在计算方面,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相关计算;再代数初步知识方面,能解含有分数、百分数的简易方程;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认识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认识扇形、轴对称图形;再应用题方面,能正确解答分数四则应用题。基本概念的辨析以及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及解答是本次复*的重点。

  基本情况:

  经过*一学期的学*,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基本情况是:

  在计算上,本学期学*了分数的乘除法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基本没有问题,但在练*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审题不细、对比不到位等,导致正确率低下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比较顽固;在混合运算中,不求简算和盲目简算的同学都存在,也反映出学生学*过程的随意性大,自觉性不强。

  在概念方面,相对于上学期,本册新概念不太多,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很多以前所学*的概念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大量运用于这学期的学*中,因此,也多次出现在检测中。学生的思维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深刻性、准确性、全面性等方面都急需通过学*和训练进一步提高,在填空、选择及判断题中,学生失分依然十分严重,需加强复*。

  应用题,历来是发展滞后学生最感头疼的部分,而且,本学期的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板块中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有的学生掌握很好,但不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稳定,也应当强化训练。

  几何:本期所学几何知识是圆的认识,以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同时认识了扇形和轴对称图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正确提取、正确分析。

  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采取知识归类复*,知识与知识之间穿插练*的方法进行复*,每节复*课后安排一次8-10分钟的专项训练当堂检测及时帮助。

  计算类知识主要放在*时,每天都安排进行适当听算、简算,力争达到计算熟练、正确。

  应用题的复*是本次的重点,注意在沟通知识的联系的同时,加强填空、判断、选择的方式的练*。

  具体措施:

  1、在制定复*计划前全面、认真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应用题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容易混淆、出错比较多等,再系统制定期末复*计划,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增强复*的针对性。

  2、每节复*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复*内容,将自我整理和全班复*相结合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复*效率;课堂帮助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基础性,突出能力训练。避免*均使用力气。

  3、借鉴其他各区的综合练*题目,重视对练*内容的选择,力求全面而精简。使学生通过复*达到既弥补了知识上的缺漏,又能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4、做好个别生的辅导,并争取家长的配合。

  5、控制好学生的复*时间,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

  6、重视每次练*后的及时分析,加强针对性复*。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3)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似数

  1、求*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似值。

  注意: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

  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五、解决问题

  1、实际生活中的估算应用,可以估大或者估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2、分段计费的问题,比如乘坐出租车的问题、电费水费的问题都属于分段计费。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分段计费后在合并;第二种全程单价计算然后再加上少算的金额。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1、因为2×6=12,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2、求一个数的因数,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3、求一个数的倍数,用一个数去乘1、乘2、乘3、乘4……

  4、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是偶数。

  7、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8、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9、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0、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整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类:1,质数,合数。整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类:奇数,偶数

  13、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法,把36分解质因数是?

  14、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合数是4,最小奇数是1,最小偶数是0,同时是2,5,3倍数的最小数是30,最小三位数是120

  15、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16、a是c的倍数,b是c的倍数,那么a+b的和是c的倍数,c是a+b和的因数,a—b的差是c的倍数,c是a—b差的因数。

  17、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8、轴对称图形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19、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完全相同)。

  20.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为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21、长方体有8个顶点。

  2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3、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24、长方体棱长之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25、正方体棱长之和:棱长×12。

  26、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28、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29、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30.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31、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a×a×aa3表示3个a相乘。

  3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升和毫升。

  33、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4、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其中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5、米表示

  (1)把5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米,算式:5÷8=(米)。

  (2)把1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米,算式:1÷8=(米),5个米就是米。

  36、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除数不能为0)区别: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4)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菁华5篇)

  20xx年X月X日晴天

  我发现猫也有许多数学。比如,猫的胡子一边3个,不用说了,两边和起来当然是6个啦!我还知道猫的胡子作用可大了,胡子可以测量洞口的宽度。这是为什么?原来猫的胡子两侧的长度跟身体的宽度同样长,所以猫在小洞里爬来爬去也不会被卡住。

  你们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画圆吗?

  第一,我们可以用量角器画两个半圆拼在一起。

  第二,可以用杯子下面的圆对准画上。

  第三,可以用一根绳子绑成一根笔,把绳子拉直摁住,用带笔的一头来画,这样不仅画的圆,还可以自己调整长度,就像圆规一样。

  第四,可以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一点点修边儿变为圆形……这些都是画圆的方法。但是最简单、最方便而且画的最圆的还是圆规了,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知道用圆规怎么画吗?

  首先,我们捏住圆规的手柄,然后分开的它两个脚,把尖锐的一头固定在纸上不动,用带铅笔的一头围着它转一圈就能画出一种很圆的圆形了,是不是很简单呢?

  下面我们来学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定义。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并且,我们说两个半径相乘等于一个直径,或一个半径等于直径除以二。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同时,它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和直径都相等。

  今天的课已经讲完了,你们学会了吗?相信聪明的你早已掌握的很熟练了吧?

  20xx年X月X日晴天

  我发现猫也有许多数学。比如,猫的胡子一边3个,不用说了,两边和起来当然是6个啦!我还知道猫的胡子作用可大了,胡子可以测量洞口的宽度。这是为什么?原来猫的胡子两侧的`长度跟身体的宽度同样长,所以猫在小洞里爬来爬去也不会被卡住。

  X年X月X日晴天

  今天,我仔细看了看我家的电话机,上面有1、2、3、4、5、6、7、8、9、0和x、#这些数字和符号,我发现这些数字通过不同的排列组成了很多电话号码。我家的是63732156,我爸爸的电话号码138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六年级上册3578,数字的用处可真多!

  10月15日星期三晴

  那天的数学课上,刘老师说了这的样一句话:“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简短而意味深长。

  六年级的上半个学期,我们学*用正比例解应用题。通过书上的几个例题的学*,我们得出了:正比例图象都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就在我们要解决下一个问题时,范安琳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可能是上下起伏的折线而一定是直线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便是在为她解答困惑中度过的。争论了一会儿,我也有点儿困惑了。我发现别的同学也略显困惑。老师让范安琳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我们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如果数轴上的数据不按顺序排列,那图象就不会呈直线上升或下降。原来范安琳是忽略了数轴的特点。

  这件事不就验证了那句话吗?课堂上因为她的一点错误,而使全班对数轴与正比例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还使我认识到,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解决。由此我明白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出错而踯躅不前——课堂会因差错而精彩。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5)

——六年级下册数学复*计划 (菁华5篇)

  一、复*内容:

  六年来学*的数学知识,以三到六年级所学的知识为主,分为数与代数部分,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部分

  二、复*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知识网络系统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三、复*的重点:

  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

  四、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复*。

  五、复*时间

  安排八周的复*

  六、复*策略:

  1、9~11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顺序复*。

  2、12~14周教材上的内容完后按题型来复*: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

  3:15~16周按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来分优生、中差生来复*,优生在一个教室里复*,又学生互相辅导,中差生在教室里又老师辅导。

  复*资料:1教材里编排的总复*内容

  2、学生每人都有的小学生作文报上的复*内容,

  3,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为查漏补缺编写的题单

  七,差生辅导

  特差生王华和胥晓庆包给同学个别辅导、王华是由杨鑫瑞辅导,胥晓庆由代一乐辅导。李昊兰由老师辅导,他们三个都主要是把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就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计算会做就好,考试能得到30分都好。李昊兰可以做一点分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能得50分也不错。其他的中差生李亚飞,李长鑫、尤汶川,姚玲玉,在75以上,每天守到他们做完作业。这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太严重了。

  每次单元测验以后老师认真分析试卷,对每一题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做好分析记录。加强复*,提高优生率。

  紧张的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我们进入了全面复*阶段。通过复*巩固,才能真正应用好数学。首先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复*突出概念和方法。其次是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然后是积累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思想。最后是促进学生良好学**惯,自学整理知识,回顾、反思所学的方法与策略。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复*整理工作,及时制定计划,使复*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效率,调动全体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优等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所学的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2、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复*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到好中差衔接准备。

  二、复*目标

  1、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以及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数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为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2、在复*同时有意识的链接旧知识。

  3、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了解学*数学的价值。

  三、复*原则

  1、系统性原则。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针对性原则。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计算能力训练不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训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针对班情做好分层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效率。

  3、综合性原则。为了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复*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所学知识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等多形式的组织复*活动,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正确辨析乘、除法应用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以口头表扬和发奖状,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分数乘法。

  3、分数除法。

  4、认识比。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6)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资料10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资料10篇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是相等的,都是它本身。

  5、完全数:6的因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像6这样的数叫完全数,也叫完美数。完全数较小的有6,28,496,8128……

  6、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7、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自然数中的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8、奇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相临两个自然数之和为奇数,相邻自然数之积为偶数。

  如果乘式中有一个数为偶数,那么乘积一定是偶数。

  9、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0.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者5的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12、2,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13、2,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14、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15、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都是合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ab+ah+bh)×2

  6、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7、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1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1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和ml) 1L=1000ml 1L=1000立方厘米1ml=1立方厘米

  14、容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似数

  1、求*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似值。

  注意: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

  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五、解决问题

  1、实际生活中的估算应用,可以估大或者估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2、分段计费的问题,比如乘坐出租车的问题、电费水费的问题都属于分段计费。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分段计费后在合并;第二种全程单价计算然后再加上少算的金额。

  1、因为2×6=12,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2、求一个数的因数,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3、求一个数的倍数,用一个数去乘1、乘2、乘3、乘4……

  4、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是偶数。

  7、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8、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9、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0、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整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类:1,质数,合数。整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类:奇数,偶数

  13、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法,把36分解质因数是?

  14、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合数是4,最小奇数是1,最小偶数是0,同时是2,5,3倍数的最小数是30,最小三位数是120

  15、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16、a是c的倍数,b是c的倍数,那么a+b的和是c的倍数,c是a+b和的因数,a—b的差是c的倍数,c是a—b差的因数。

  17、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8、轴对称图形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19、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完全相同)。

  20.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为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21、长方体有8个顶点。

  2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3、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24、长方体棱长之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25、正方体棱长之和:棱长×12。

  26、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28、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29、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30.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31、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a×a×aa3表示3个a相乘。

  3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升和毫升。

  33、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4、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其中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5、米表示

  (1)把5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米,算式:5÷8=(米)。

  (2)把1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米,算式:1÷8=(米),5个米就是米。

  36、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除数不能为0)区别: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37、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38、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时,用整数部分和分母相乘再加分子所得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39、A是B的几分之几?用A÷B

  40、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4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常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把它们所有的公有质因数相乘,来求最大公因数。

  42、如果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是互质数。两个连续自然数;两个质数;1和其他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43、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4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把每个数分解质因数,把它们所有的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相乘,来求最小公倍数。

  45、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叫做通分。

  46、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先求其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求出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再与第三个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7、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48、如果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49、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的几种特殊情况:1和其他自然数,相邻两个自然数,两个质数。

  50、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化成最简分数。

  1、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单位换算的方法

  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3、常用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

  4、图形之间的关系

  (1)*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2)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等面积,等底,则三角形的高是*行四边形的2倍。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等面积,等高,则三角形的底是*行四边形的2倍。

  (4)把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

  5、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仔细观察,确定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或添补成哪些可以计算面积的基本图形。

  (2)找到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

  (3)分别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然后再相加或相减。

  1、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像6、28、496、8128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

  6、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7、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8、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9、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0、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1、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2、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3、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4、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5、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6、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7、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18、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9、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0、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写成cm/3,dm/3,和m/3。

  2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2、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3、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4、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量长、宽、高。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是常用分数来表示。

  25、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6、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a÷b=a/b(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28、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9、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比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30、像1 1/2,1 3/4...这样的数叫做带分数。

  3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32、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33、它们最大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5、4/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6、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7、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8、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39、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0、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1、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42、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43、复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7)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记菁选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记3篇

  一天又结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用心地写一篇日记了。日记写什么内容才新颖、丰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日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0月10日星期三晴

  生活中到处离不开数学!

  今天,我在家里做了一个事情,就是量一元硬币。

  工具是:一套尺子,一个一元硬币,一只彩笔。

  先用彩笔画出一元硬币的直径,它的直径是2。5厘米,要想算出圆的周长,再用2。5乘3。14等于7。85厘米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在求圆的周长,应是:圆的半径乘3。14乘2。

  我还知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今天,我在家里没事干,就找到了一个以前四驱车的轮子。我就开始测量它的周长。找不着圆点是一个难事,于是我借用个课堂上的几个方法,由于这个轮子是安到这里的,所以很不好测量,最后我还是按照车轮的大小在纸上画出了一个圆。

  测出了直径。3.14×2.5=7、85(厘米)。

  这可真是一次有趣的测量啊!

  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11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 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今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对小区感兴趣,有四个问题困扰着我。小区有多大?一栋楼有多少户?总共有多少户?除楼以外占地多少?

  为了解决问题,我进行了调查和测量,发现小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80米,200*80=16000(米)这样一算,小区占地面积就解决了,大约是16000*方米。第二个问题每栋楼的户数,就拿我家住的`6号楼来说吧!楼高25层,两个单元,两户一个单元,户数是25*2*2=100(户)。7号楼和6号楼一样也是100户,4、5号楼是17层的,每栋楼应有17*2*2=64户;1、2、3号楼是小区最矮的楼了,每栋楼只有11*2*2=44户。第三个问题把刚才算的数加起来就行了;100+100+64+64+44+44+44=460(户)。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小区绿化、停车场、健身器材、道路一样不少,小区绿化高达30%,*均楼间距40米,银杏树20颗,梧桐树15颗——小区中间还有一个鱼池,每天都有鱼儿在里面游动,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说了那么多,回到正题上来,我计算过了,*均每栋楼占地570米,七栋楼加起来570*7=3990(*方米)。除楼以外面积应是16000-3990=12010(*方米)。

  数学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