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

首页 / 心得 / | 2022-01-07 00:56:53 读书心得,谈话,教师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1

  忙里偷闲,今天坐下来欣赏了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触颇深。

  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我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极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2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爱学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

  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

  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学生,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

  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每一次与孩子们相遇,我都有一种农夫面对良种般的喜悦,一个个孩子谅是那一颗颗饱满且不同品种的种子,等待我将土地松弛,辅助他们阳光和养分,给予成长的一份空间,静静地等待这些蕴含生命的种子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一性一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一精一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一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一精一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一爱一学生?如何用正确的一爱一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一爱一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一精一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一精一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1)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1

  *期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界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这本书非常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书中采取谈话、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这种比较不是空泛而谈,也不是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赞科夫从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出发,来分析如何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他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着重抓“能力培养”,这也是现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而在书中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是它的崭新理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作用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巧和技能。但是现在的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能一直用传统来应对现代教育,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现在的教育。但对于“发展”这个概念,赞科夫只下了一个很笼统的定义。他说“至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包含着发展这个概念的无所不包的意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教师不能默守常规,需要我们去改变我们的教学技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我们的角色定位,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去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而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我发现之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总是感觉学生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总是被动的跟着自己的教学而学*,学*效果很不好,总是不能发动学生的学*动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所明白了。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还可能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就很难进行,就更不要提育人了。

  那么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去创建呢?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很大程度由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方法所决定。要做到和谐首先需要老师改变以前的角色定位,要去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效。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感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又跟那种本能流露的爱有着原则性上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将教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而又间接的讲这种热爱展现在了自己学生的身上。上面说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不能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溺爱,我们应该将对学生的关爱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学*做人上的严厉要求。

  我们刚刚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没有了这种认同就更不可能很好地去关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只能感受到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实现。通过对赞科夫的话的感悟,再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候自己经历了一些不开心烦闷的事情,有事就没有携带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毫无激情可言,就像是在给学生读课本一样,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整个课堂一点学*氛围都没有,就像往湖里丢下一颗石子都不起水花一样。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让他们这样。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去激化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其次,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科夫说过“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衡,把他在学*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科夫的这段话自己深有感触。

  在之前的教学中,个人一直觉得两种人能让我记住,一种是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生。那时候对待这些“差生”、“落后生”的时候做的真的不是很好。记得自己当班主任的那几年,班上有些学生学*上没有积极性,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师职责感,让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助他,可是这些学生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最后我也就用一些不是很合适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结果显而易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而从赞科夫说的话中,我理解到我们对待这些“落后生”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觉得他们差、落后就漠视他们,当然也不能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急功*利,教育是急不来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他们、吸引他们。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树立起信心。

  同时我们更要去关心关爱他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不能带着成见去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要相信他们,多去挖掘他们的优点,从优点出发,鼓励、表扬他们。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自尊心,再获得一份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孩子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天性。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掉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去吸取教训,再而改变它修正它。所以教师要学会去宽容学生,无论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再次,我觉得教师应该爱学生、“管”学生的同时,应该和学生做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所以要做学生的好朋友才能取信学生,那怎样才能做学生的好朋友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学生们融为一体,从学生们的思维出发,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工作中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走出以前的胡同,不要再将自己定格为学生的对头,不要总是认为师即父师即母,而应该作为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和他们一起去感受,一起去努力。从中感受到学生学*上的困难和困惑,然后去帮助学生去排忧解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那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才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所不谈、无谈不欢,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

  另外,在读这本书中我还得到启发。现代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教本宣科了,不是教师教学生学那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了,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要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真正的将知识学到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的脑海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变之前的死学为活学,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其次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准备,要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再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学生的学*基础不同、水*不同,其对于学*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让基础差点的学*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吃的了”,也让基础好的学*能力强的“吃的饱”。有的学生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我们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不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些期望和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分层制定方法。尤其是对学*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在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提到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教材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从之前所看到的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何都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有很大关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课堂气氛不好,教育就不可能好。由此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处理师生关系,也让自己反省了我许多在教学上的误区,可以更好的去培养我的学生。从中学会要做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和学生同欢乐、同努力、同分担、同分享,做到师生一体,这样才能将教育真正的做好,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2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

  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疑问。

  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 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了 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

  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 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3

  *期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界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这本书非常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书中采取谈话、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这种比较不是空泛而谈,也不是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赞科夫从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出发,来分析如何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他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着重抓“能力培养”,这也是现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而在书中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是它的崭新理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作用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巧和技能。但是现在的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能一直用传统来应对现代教育,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现在的教育。但对于“发展”这个概念,赞科夫只下了一个很笼统的定义。他说“至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包含着发展这个概念的无所不包的意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教师不能默守常规,需要我们去改变我们的教学技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我们的角色定位,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去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而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我发现之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总是感觉学生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总是被动的跟着自己的教学而学*,学*效果很不好,总是不能发动学生的学*动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所明白了。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还可能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就很难进行,就更不要提育人了。

  那么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去创建呢?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很大程度由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方法所决定。要做到和谐首先需要老师改变以前的角色定位,要去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效。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感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又跟那种本能流露的爱有着原则性上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将教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而又间接的讲这种热爱展现在了自己学生的身上。上面说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不能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溺爱,我们应该将对学生的关爱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学*做人上的严厉要求。

  我们刚刚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没有了这种认同就更不可能很好地去关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只能感受到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实现。通过对赞科夫的话的感悟,再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候自己经历了一些不开心烦闷的事情,有事就没有携带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毫无激情可言,就像是在给学生读课本一样,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整个课堂一点学*氛围都没有,就像往湖里丢下一颗石子都不起水花一样。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让他们这样。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去激化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其次,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科夫说过“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衡,把他在学*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科夫的这段话自己深有感触。

  在之前的教学中,个人一直觉得两种人能让我记住,一种是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生。那时候对待这些“差生”、“落后生”的时候做的真的不是很好。记得自己当班主任的那几年,班上有些学生学*上没有积极性,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师职责感,让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助他,可是这些学生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最后我也就用一些不是很合适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结果显而易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而从赞科夫说的话中,我理解到我们对待这些“落后生”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觉得他们差、落后就漠视他们,当然也不能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急功*利,教育是急不来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他们、吸引他们。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树立起信心。

  同时我们更要去关心关爱他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不能带着成见去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要相信他们,多去挖掘他们的优点,从优点出发,鼓励、表扬他们。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自尊心,再获得一份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孩子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天性。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掉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去吸取教训,再而改变它修正它。所以教师要学会去宽容学生,无论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再次,我觉得教师应该爱学生、“管”学生的同时,应该和学生做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所以要做学生的好朋友才能取信学生,那怎样才能做学生的好朋友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学生们融为一体,从学生们的思维出发,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工作中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走出以前的胡同,不要再将自己定格为学生的对头,不要总是认为师即父师即母,而应该作为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和他们一起去感受,一起去努力。从中感受到学生学*上的困难和困惑,然后去帮助学生去排忧解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那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才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所不谈、无谈不欢,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

  另外,在读这本书中我还得到启发。现代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教本宣科了,不是教师教学生学那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了,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要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真正的将知识学到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的脑海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变之前的死学为活学,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其次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准备,要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再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学生的学*基础不同、水*不同,其对于学*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让基础差点的学*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吃的了”,也让基础好的学*能力强的“吃的饱”。有的学生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我们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不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些期望和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分层制定方法。尤其是对学*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在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提到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教材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从之前所看到的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何都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有很大关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课堂气氛不好,教育就不可能好。由此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处理师生关系,也让自己反省了我许多在教学上的误区,可以更好的去培养我的学生。从中学会要做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和学生同欢乐、同努力、同分担、同分享,做到师生一体,这样才能将教育真正的做好,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4

  *期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界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这本书非常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书中采取谈话、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这种比较不是空泛而谈,也不是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赞科夫从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出发,来分析如何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他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着重抓“能力培养”,这也是现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而在书中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是它的崭新理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作用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巧和技能。但是现在的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能一直用传统来应对现代教育,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现在的教育。但对于“发展”这个概念,赞科夫只下了一个很笼统的定义。他说“至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包含着发展这个概念的无所不包的意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教师不能默守常规,需要我们去改变我们的教学技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我们的角色定位,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去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而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我发现之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总是感觉学生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总是被动的跟着自己的教学而学*,学*效果很不好,总是不能发动学生的学*动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所明白了。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还可能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就很难进行,就更不要提育人了。

  那么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去创建呢?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很大程度由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方法所决定。要做到和谐首先需要老师改变以前的角色定位,要去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效。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感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又跟那种本能流露的爱有着原则性上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将教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而又间接的讲这种热爱展现在了自己学生的身上。上面说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不能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溺爱,我们应该将对学生的关爱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学*做人上的严厉要求。

  我们刚刚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没有了这种认同就更不可能很好地去关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只能感受到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实现。通过对赞科夫的话的感悟,再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候自己经历了一些不开心烦闷的事情,有事就没有携带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毫无激情可言,就像是在给学生读课本一样,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整个课堂一点学*氛围都没有,就像往湖里丢下一颗石子都不起水花一样。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让他们这样。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去激化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其次,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科夫说过“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衡,把他在学*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科夫的这段话自己深有感触。

  在之前的教学中,个人一直觉得两种人能让我记住,一种是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生。那时候对待这些“差生”、“落后生”的时候做的真的不是很好。记得自己当班主任的那几年,班上有些学生学*上没有积极性,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师职责感,让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助他,可是这些学生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最后我也就用一些不是很合适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结果显而易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而从赞科夫说的话中,我理解到我们对待这些“落后生”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觉得他们差、落后就漠视他们,当然也不能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急功*利,教育是急不来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他们、吸引他们。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树立起信心。

  同时我们更要去关心关爱他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不能带着成见去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要相信他们,多去挖掘他们的优点,从优点出发,鼓励、表扬他们。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自尊心,再获得一份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孩子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天性。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掉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去吸取教训,再而改变它修正它。所以教师要学会去宽容学生,无论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再次,我觉得教师应该爱学生、“管”学生的同时,应该和学生做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所以要做学生的好朋友才能取信学生,那怎样才能做学生的好朋友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学生们融为一体,从学生们的思维出发,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工作中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走出以前的胡同,不要再将自己定格为学生的对头,不要总是认为师即父师即母,而应该作为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和他们一起去感受,一起去努力。从中感受到学生学*上的困难和困惑,然后去帮助学生去排忧解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那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才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所不谈、无谈不欢,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

  另外,在读这本书中我还得到启发。现代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教本宣科了,不是教师教学生学那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了,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要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真正的将知识学到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的脑海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变之前的死学为活学,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其次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准备,要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再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学生的学*基础不同、水*不同,其对于学*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让基础差点的学*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吃的了”,也让基础好的学*能力强的“吃的饱”。有的学生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我们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不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些期望和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分层制定方法。尤其是对学*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在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提到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教材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从之前所看到的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何都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有很大关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课堂气氛不好,教育就不可能好。由此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处理师生关系,也让自己反省了我许多在教学上的误区,可以更好的去培养我的学生。从中学会要做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和学生同欢乐、同努力、同分担、同分享,做到师生一体,这样才能将教育真正的做好,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5

  《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1901—1977)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一、赞科夫主张通过系统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来大力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系指促进儿童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主张尽可能创造条件,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

  赞科夫认为,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要领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得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使得系统知识的学*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

  二、赞科夫主张教学要引导儿童“个性自然的成长”,也就是引导个性自由发展。

  赞科夫特别重视语文课教学改革,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设作文教学;强调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着重促进儿童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因此他反对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僵化程式和死记硬背;他从发展心理学的科学高度较详细论述了语文教学。

  三、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赞科夫认为,学*的动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的“外部动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内在的诱因”或动力,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

  为追求好分数而学*,甚至突击成风,赶考成灾,那么儿童学到的知识则会随考试的完毕而忘光。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这不单是忘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可能的后果是培养出健忘的恶性和毫无自学能力与*惯。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我想,我们常见的那种“分数高能力低”的现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因而,如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简单化地归结为重复传统教学论或实用主义教学论,或者认为他仅是“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己见”,那又是不公正的。科学发展中的任何合理的突破,必须有合理的继承,而不是简单重复。

  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和苏联的赞科夫,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也是当代国际上教学论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派,此外尚有许多其它学派。三派立论各有异采,但在若干根本理论问题上也是异中有同。研究本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学论在国际上发展的若干理论上的共同趋势。这是大有助益的。

  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仍只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科,无论在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学术研究上都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议的热烈纷杂的局面;人们不应该独尊一家。即或在苏联国内,对赞科夫的新体系迄今也仍然多有异议。这种事实说明,不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东西。我认为,在教育理论上可比较的学科和可比较的部分,应打开眼界,重视研究外国,才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因此切不可闭关自守,作茧自缚;但双不能单研究一国一家,尤不应生吞活剥照搬一切。

  正确的原则应该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为主,博采诸家众国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相宜而弃之;尤其重要的是,应通过自己的多种类型教育改革实验,进行跨学科研究,熔化古今中外于一炉,建设*式的教学论和课程论新体系。袁枚《诗话》说得好:“虽师勿师,不取亦取”。这才是个正理。

  虽然书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在今天已不再新鲜,但我想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是永远不会落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吸取经验,多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一句话:走自己创新之路。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2)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五)份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1

  最*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

  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的关系。

  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等和幸福快乐,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2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共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和传统教学论的一些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因为我新学期要接手低年级,因此我也非常关注初入小学的孩子,教师到底该注意些什么?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挣脱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探索新教学。

  在书中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自己在以往教学经验中总困扰着一个问题,发现一些孩子总是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最初的思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而是确实需要我们斟酌的和想方设法做到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是不可取的,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即将教学一年级的我,通过再次学*这本书,帮助我回忆起很多教学案例,启发了我很多共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努力提高学*效率。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3

  初看《和老师的交谈》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无味,没兴趣没什么仔细看一看。可是以便写读书心得,因此耐着脾气认真地看过一遍,想不到还一些获得和启迪。

  作者最先回忆了教师这个词,不容置疑,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社会发展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饰演一定的人物角色,即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处于一定的影响力,具备非常的真实身份。而从古至今有众多学者对于此事作过精辟的的阐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因此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者也。

  作者还觉得,在教育工作上的缺陷之一,就取决于教师尽管不否定自身拥有教育学生的每日任务,可是经常把他们当做主次的每日任务。我很赞成作者的见解:

  一、作者仅仅觉得教育工作中沒有和教学有机化学的融合起來,但我觉得教师有是*常人,也是凡胎肉身,也是有自身的家中和工作不太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心力和精力都资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上来。

  二、我本人觉得教师便是理应在教学時间内极好自身的课,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一惦记着干那个,由于毕业论文及其别的主题活动危害自身,非常是新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期盼获得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不是一味塑造自身较为垂青、注重的人,假如长期下来,必定会比较严重危害教师的教学上进心。

  那麼,究竟教哪些?怎样教?教师在学生眼前怎样塑造自身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怎样用恰当的爱去教育学生?如今的小孩大多数是独生子,她们由于害怕害怕跟爸爸妈妈倾吐烦恼,积少成多,小朋友们欠缺真诚,没有安全感。因此,我一直觉得,教书虽然关键,可是教书育人更关键。让小朋友们产生身心健康的人格,对小孩终生发展趋势而言,一直有利的。而根据多方式掌握小孩,掌握她们的喜好和才可以,掌握她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她们的快乐和忧虑,也许沒有比这一点更关键的事儿了。

  学生优良人格的产生,针对学生的学*培训也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每日,大家都是有义务让学生在开心中学*培训,在开心中玩乐,他们的世界应当有蓝蓝的天空,璀璨的阳光,轻快的欢笑声。学生的许多运势,实际上把握在教师的手上,因此,要是熟记这话,你一定会勤奋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对那样有与众不同性命的小精灵,大家无须去清理她们,可是又不可以逃避她们校园内日常生活的诸多分歧,只是要包容豁达大度,尊重她们。可是我自始至终确信那样一句话用阳光的微笑看待阳光的学生,大家的教育一定会填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4

  大学毕业后很少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因为在我看来,只要多读书(闲杂书籍也行),真心的爱孩子,努力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职业,一切就足够了。至于专业书籍,不是太过专业看不懂就是看上几页就心浮气躁,大多数都以工作太忙为由而忽略。所以学校暑假的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重新找回了大学读书的做读书笔记的感觉。

  寒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 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 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 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教师要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 “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5

  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3)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最*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等和幸福快乐,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最*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等和幸福快乐,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读罢全书,恍然大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学校教育教学竟是一代一代的循环更替,并无大的时代差异性。智者倾其数年经历研究其中规律,对现行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好书犹良药,可以治愚;好书犹益友,可以建言;置身《和教师的谈话》之中,收获颇多,却始终以第三者的身份聆听教师的对话,现欲参与其中,与名书对话,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如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

  我觉得不能。这也是初为人师的我现在易犯的错误。如若还像以前传统式的课堂,将一切都替学生安排好,为学生准备一份丰富的知识大餐,学生即使品尝到了美味,却很难学会制作的过程。正如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课堂上充斥着杨秀清老师所说的三声即掌声、笑声和欢呼声,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愿为之而努力。

  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我对这句话非常的感同身受。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播撒一份爱,回收一份爱。狰狞的面孔,粗犷的声音,一时震慑住了孩子,却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买账。真威信的树立根源来自于对儿童真正的热爱,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机敏的教学智慧,终归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反感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大多时候看来,这句话并不无一定的道理。

  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我认为在低年级使用可能要多一些,但一定要注意适时和适度。只有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具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此,我想谈谈对“直观教具”的使用。我所从事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化时期,抽象思维慢慢形成,必须借助直观教具,并且还要让学生参与到直观教具的使用当中,才能真正的使学生明白知识,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一定要用小棒或计数器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数的变化,体会加减的意义。

  在复*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求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要有利得多。

  先暂且不谈如何复*,在实际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新知识的第一次传授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如果常常想着新课讲不好,靠以后复*来弥补,那就打错特错了。巩固复*时,最好是加入新的元素,这比单纯的复*旧知识更有效。而这些新的元素与旧的知识直接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在复*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名师在讲授阅读应该包涵感情时,并没有一遍一遍的领读,而是通过_____游到了纸上;鱼____到了纸上;鱼游到了______无形中学生就理解了哪些部分应该重读,应该以怎样的感情来读。不得不令人佩服,这就是创造性。领读三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怀揣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绝不会止步于此,将创造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性的工作。

  最后我想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4)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菁华5篇)

  最*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等和幸福快乐,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我继续耐心地坐下来读这本书,发现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等,与赞科夫早先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

  书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和教师的谈话》中赞科夫通过对实例分析、引导并启发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具体事例等方式,教育工作者要以鲜活的有感召力现实生活实例教育学生,从正面,从可视、可感的层面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

  于是乎,我反思着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应该联系生活”,要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

  英语课堂一直在提倡:在真实情境中创编对话。我想,如果在我的课堂上,能经常涉及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对话,以孩子的喜好为前提,并鼓励孩子多多发言,这样我的课堂就会活泼生动几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迁移和培养。渐渐地,也就和学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共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和传统教学论的一些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因为我新学期要接手低年级,因此我也非常关注初入小学的孩子,教师到底该注意些什么?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挣脱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探索新教学。

  在书中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自己在以往教学经验中总困扰着一个问题,发现一些孩子总是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最初的思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而是确实需要我们斟酌的和想方设法做到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是不可取的,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即将教学一年级的我,通过再次学*这本书,帮助我回忆起很多教学案例,启发了我很多共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努力提高学*效率。

  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在头天学*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5)

——和朋友分享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寒假里我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我们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并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大闹天宫、直捣地府,搅得天上和天下人仰马翻,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调皮好动、冲动鲁莽、爱作弄人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好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志,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捍卫了自己的自由和自尊;与妖魔鬼怪斗智,善辨人妖的火眼金睛决不会放过一个妖魔;变化自如的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斗争,决不退缩,他赴汤蹈火,冒着生死的考验,还要承受来自师父的`不信任所带来的委屈。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出色地完成取经的任务。

  说到猪八戒,虽然他也是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有功之臣,但它没有孙悟空那样神勇,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他在《西游记》中算是一位最搞笑的人物了。从外表上看,它肥头大耳、袒胸露腹,一副滑稽可笑的模样;从性格上看,它有时贪吃贪睡、还藏私房钱、怕困难、好沾小便宜、爱耍些小聪明,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爱撒谎,骗师父让他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好让他自己解解气。他有时又热情、乐观、无拘无束。

  师父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搞笑、沙僧的老实、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一心向佛,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顽固执着。他对妖怪的毫无辨别力和抵抗力显得那么不中用,尤其是他时不时会犯糊涂,会相信猪八戒的谎话或妖怪的变化,从而对孙悟空进行惩罚,有时还逼他走。我觉得唐僧是那么刻板无趣。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的。想想自己,我在学英语、国际象棋的过程中,一碰到困难或者有不懂的,不通过自己努力思考,便想半途而废,甚至还大哭大闹、有头无尾,我没有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现在想想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是坚持到了最后。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书中主人公鲁滨孙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与困难都应该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绝不轻言放弃!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可怕的大风浪,船翻了,除了他船上的人无一生还。他流落到了荒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终于逃出了荒岛回到了英国。这个既倒霉又幸运的人就是书中扥主人公鲁滨孙·克罗索。

  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20xx年,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初到荒岛时,鲁滨孙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一定会死在那里。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也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来了,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不再只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了,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用双手,创建了自己的家园,他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了种植园,有了牧场,还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他很多的力气,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才得到的。

  看完《鲁滨孙漂流记》,我不禁反省自己:假如我流落到了孤岛上没有食物吃,没有衣服换,能活几天?三四天?五六天?我又能干些什么呢?我连*日自己的衣服也要妈妈洗!再说没有一个人与我聊天,讲话,多孤单啊!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乐观向上!我要像鲁滨孙学*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要学*他不论遇到什么危险都绝不轻言放弃的斗志!我也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寒假里我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我们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并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大闹天宫、直捣地府,搅得天上和天下人仰马翻,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调皮好动、冲动鲁莽、爱作弄人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好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志,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捍卫了自己的自由和自尊;与妖魔鬼怪斗智,善辨人妖的火眼金睛决不会放过一个妖魔;变化自如的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斗争,决不退缩,他赴汤蹈火,冒着生死的考验,还要承受来自师父的不信任所带来的委屈。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出色地完成取经的任务。

  说到猪八戒,虽然他也是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有功之臣,但它没有孙悟空那样神勇,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他在《西游记》中算是一位最搞笑的人物了。从外表上看,它肥头大耳、袒胸露腹,一副滑稽可笑的模样;从性格上看,它有时贪吃贪睡、还藏私房钱、怕困难、好沾小便宜、爱耍些小聪明,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爱撒谎,骗师父让他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好让他自己解解气。他有时又热情、乐观、无拘无束。

  师父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搞笑、沙僧的老实、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一心向佛,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顽固执着。他对妖怪的毫无辨别力和抵抗力显得那么不中用,尤其是他时不时会犯糊涂,会相信猪八戒的谎话或妖怪的变化,从而对孙悟空进行惩罚,有时还逼他走。我觉得唐僧是那么刻板无趣。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的。想想自己,我在学英语、国际象棋的过程中,一碰到困难或者有不懂的,不通过自己努力思考,便想半途而废,甚至还大哭大闹、有头无尾,我没有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现在想想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是坚持到了最后。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6)

——感动的教师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是收获良多的。他给我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最*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8、9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7)

——教师优秀的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五部分。旨在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从教授的对象,教学方法与语言技能,资源世界,教师的管理技能以及教师的个人与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不失为教师的好帮手。

  第一部分介绍了小学外语学*的重要性及孩子们如何进行学*。

  第二部分就教学方法及语言技能进行了阐述。

  这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语音教学、全面身体反应、交流、一任务为基础、以故事为基础、交叉课程等六种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英语的动机,小学生学*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第三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各种最新的英语教学资源以及选择教学资源的原则。

  对歌曲、韵律诗、游戏、故事等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在英语教学中怎样使用新技术。

  第四部分阐明了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课堂管理的技能是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技能。

  它是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协调集体所做努力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地顺利地进行的保证。课堂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计划”、“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包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包括目标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五部分就教师个人与专业发展做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要兼具儿童教师和语言教师的双重身份。文中从语言发展目标及技能和技巧发展目标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教学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阅读《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一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对小学英语兴趣方面的培养。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小学英语教学是主要是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去学*,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英语。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学生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学*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中,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

  阅读了此书,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既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插曲或悠忽而至的灵感,促进今后的教学。

  20___学年的暑期,我有幸参加了南浔区领雁工程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聆听了多位专家讲座,他们都谈到了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等问题。另外,我又在暑期接触到了《有效教师》这本书,用有效作为教师的定语还是第一次看到。《有效教师》这本书,到底向我们阐述了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起了这本书。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到有效教师的发展环境,从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到有效教师的发展策略,最后到有效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每个单元都由问到述,由述到论,每一步渗透着对教师的理解和关爱。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让教师快乐成长,成就教师的成功之路。也让我对成长为一名有效教师产生许多感悟。

  感悟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思考,如果不思考,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不会有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该是沧海一粟。青少年儿童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什么都想知道,如果教师没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就不能恰当地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知识不能局限于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感悟二、教师的成长需要爱岗敬业,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拥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在教师中,敬业是使所有其他素质成为可能的特征。好的教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帮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中。许多名师,都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中;他们的教育超出了课堂,敬业精神扩展到了学校、甚至社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感悟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再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显然,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的环节。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学*,通过反思,教师能获得改进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还能有助于建立学*共同体。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

  (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

  (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

  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

  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惯和性格。

  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8)

——教师诚信的读书心得 (菁华3篇)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前天读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心爱的小猫死了,透过窗户,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小猫突然离去,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时,他的奶奶走过来,轻声地对他说:“宝宝,你为何不打开一扇窗呢?”小男孩听了,一边流泪一边慢慢打开一扇窗户。一刹那,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窗外多种鲜花竞相开放,蝴蝶在飞舞,蜜蜂在采蜜,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小男孩不禁破涕为笑,心情大为好转。

  由此想到了我们老师,面对各个不同的孩子,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教育,尤其是面对家庭离异、身体异常、学*困难、活泼好动等特殊群体的孩子,更应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多看看他们的长处,尽力弥补他们的短处,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日常活动中,有的老师会数落学*困难的幼儿,如做数学练*时,有的老师当着别的孩子说:“这道题我讲过至少3遍了,你还不会做,真笨!”试想,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人人都有存在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开发这种潜能,就会有无穷的能量。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和幼儿真诚对话,学会用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的言行,打开另一扇窗去看待他们,或许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而在艺术上却意兴盎然呢?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挖掘了自己的特长,后来有了杰出的成就,散发出了沁人的芳香。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他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的伟大。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肯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3篇(扩展9)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精选十篇)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爱学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学生,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每一次与孩子们相遇,我都有一种农夫面对良种般的喜悦,一个个孩子谅是那一颗颗饱满且不同品种的种子,等待我将土地松弛,辅助他们阳光和养分,给予成长的一份空间,静静地等待这些蕴含生命的种子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它的崭新立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以往在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总感到在教育上有缺陷。发现他们总是缺乏自主学*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气氛,变死学为活学,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良好的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学生的学*基储潜能、水*不同,其学*的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补课,尤其是对学*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总之这是一本对我们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通过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懂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努力提高学*效率。

  忙里偷闲,今天坐下来欣赏了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触颇深。

  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我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极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和教师谈话》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著作中,被誉为“教师必备书”的著作之一。这本著作中,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这种形式,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容易的多,更能够思路清晰地去感受书中每个章节主要内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目前,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在前六章的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就属赞可夫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章节中所阐述的内容。赞可夫在本章中说:“师生之间互相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老师。”这句话让我想到,现今多数师生之间关系,要么是管理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要么就是放任挚爱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却很少。赞可夫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那首先就要获得学生由衷对教师的尊重。可是,学生对教师由衷的尊重却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基础上,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正当的权利。

  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呢?用“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是否就是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如果是的话,那些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中难道教师没有用“爱”的态度吗?尊重做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有些茫然了!接着读下去,当我看到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我明白了,尊重学生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而且这种爱是要面向全体的孩子,而不是个别的孩子。这样的爱才是高尚的师德。我们用这样的爱,不仅会在学生面前树立真正的威信,也会感化那些学困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但是,“严”是不是意味着,就像传统教学那样,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是传统教学那样,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岂不是很快就会变成专制型的吗?所以,这里的“严”是在不违背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这里的“严”和“爱”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在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我们可以过去拍拍他的肩,给其传递一种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眼神;或者对其说‘老师需要你的合作,请你把书关上,谢谢你!’这也是对错误行为的一种严格管教,但它却是在爱中的严格。老师尊重了学生,那学生也会在感激中,尊重老师,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应该着急,应认真听完学生的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不应该是主宰者。二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上,并不能完整的回答一个问题,不会说出思考的过程,教师只要引导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有种*惯,回答问题就会越来越棒。所以,我特别同意赞可夫所说的:“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巩固教师的威信。”

  当然,要真正做到“严中有爱”,需要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了解了他们,我们才可能对阵下药付出我们的爱。那如何了解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和善于观察的能力。这也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不仅要想到集体,也要想到个别。其最终还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才是真正爱的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真正的民主化。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健全发展。

  正如赞可夫所说:“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爱与其他东西不同的是:它会越分越多。这样的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付出,慢慢体会其价值所在。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最*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要要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等和幸福快乐,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匪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在头天学*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

  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原因是:

  1、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2、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忙里偷闲,今天坐下来欣赏了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触颇深。

  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我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极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