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 / | 2022-12-03 00:00:00 心得,电影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1

  袁隆*爷爷说过:“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题记

  袁隆*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他辛辛苦苦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我国人民不再挨饿,都能够吃饱饭。小时候,妈妈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好好吃饭,拒绝浪费!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能吃饱饭了,但世界上却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据资料统计,2017年,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上升至8.21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中每9个人就有1个人在挨饿。当我看到非洲小孩饿得皮包骨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他们那深陷的眼窝、无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但地球的另一边,有些人却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粮食,经常浪费,奢侈无度,白白浪费太多的食物(插评:若将浪费粮食的情景描绘出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杜绝一切奢靡之风,拒绝浪费。

  要做到不浪费粮食,就要“好好吃饭”。比如在吃自助餐时,我们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馆吃饭,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光盘行动。

  在我家,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粮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饭,我们也不会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饿时,给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饭,也很美味。我们在外面吃饭时,如果不小心点太多吃不完,也会打包回家。每当弟弟不想吃饭时,爷爷就会跟我们讲他年轻时缺粮少食、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教导他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爷爷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国人民都伤心不已,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给他敬献鲜花,有的人到现场为他送别,有的人为他书写挽联。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好好吃饭,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隆*爷爷最好的缅怀。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2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爷爷去世了。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纵观袁隆*爷爷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路有饿死殍,路有冻死骨。

  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爷爷亲眼目睹了在街边有人饿死的景象,这给正在研究农业的他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让袁爷爷明白了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从此袁隆*爷爷走上了研究水稻的道路。

  一心一意做研究,坚持不懈出成果。

  那时袁隆*发现苏联人的方法并不可靠,于是他只好偷偷研究欧美的学说。学*完后,袁隆*便天天下地观察,寻找合适的秧苗。他经常四处奔波,在各地的农田地里观察。为了育种,他在火车上用体温育种。尽管有人总会反对,说他不好,但他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取得突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不断反思、总结。终于取得了突破。以至于在滇南大地震的时候他也在临时的帐篷里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研究出了野败。后来,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突破新高,为我们的粮食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禾下乘凉几时有,杂交水稻覆全球。

  袁隆*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杂交水稻的亩产是不断增加,秧苗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我相信在不久后的,禾下乘凉梦一定会实现的。可惜袁爷爷没有等到这一天,这可能是他的一个遗憾吧。现在,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不少当地人的吃饭问题。这是袁隆*爷爷对世界做也的贡献。

  袁隆*爷爷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该学*他纯朴、勤俭、纯粹、高尚的品德。现在,我们充分落实光盘行动就是对袁爷爷最高的敬意。国士无双,原袁爷爷一路走好!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3

  就在昨天,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在长沙去世了,享年91岁。说起袁隆*爷爷,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老百姓心中的‘米菩萨’”吧!

  袁隆*,1930年出生于北京,江西人,中学时就立志要成为农业科学家,让百姓们吃饱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工作。

  说起袁隆*爷爷,咱们还是得从他研究杂交水稻说起。

  在1960年,*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百姓都因吃不上饭而吃土、吃书皮,有的甚至饿死……而袁隆*作为农业工作者,*便提出了一个高要求:让百姓们吃上饭,而且还要吃饱饭。于是,袁隆*用6年时间研究了1000多品种,进行3000次组合无数次实验,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普通水稻每亩产粮160多公斤,而杂交水稻却每亩产粮600多公斤。杂交水稻救了老百姓的命,老百姓有饭吃了,吃饱饭了。世界人民授予袁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袁隆*爷爷虽然在农业上有了巨大的研究,但他依旧是朴实的农民科学家。他*常买衣服一直都很便宜。获得的奖金都捐赠到了自己成立的基金会,把*奖给他的别墅作为单位的办公楼……

  袁隆*爷爷在工作上认真与敬业实在让我们敬佩。普通人60岁就退休了,而袁隆*爷爷70、80、90岁,还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因此也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和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科学院院士”“*最高发明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还被**颁发了“共和国勋章”,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米菩萨”。

  而现在听到这个噩耗说您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热爱的工作岗位,让我感到很伤心难过。在此,我只能默默的哀悼:袁爷爷,感谢您的付出,您老一路走好!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1)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 (菁华3篇)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1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他是*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

  2021年5月22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袁隆*与世长辞。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先是不肯相信的,袁老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震撼的成就,为全人类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将他视作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一个精神永存的标杆,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着生老病死的普通人。

  我久久难以*息内心的惊讶,难以起笔写下这篇文章。我带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重新回顾了袁老充满坎坷与坚持的一生,试图从单薄的语言与真实的影像中汲取这一伟人的精神甘泉,用我不够厚重的文字,以我最真挚的情感,记录我眼中的山高水长的袁老之风。

  袁老是一位伟大的梦想者。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动人的梦想,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从那个“涂有饿莩”,饥荒肆虐的时代到不被认可、难见成效的时期,袁老始终敢于梦想,始终追求梦想。“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袁老这些追梦人中的一员,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为水稻产量年年创造奇迹,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不断前行!

  袁老是一位执着的坚满分持者。

  袁老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承受了成千上万次失望,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方向,从失败中找寻经验,在失望时愈加勇毅。数十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却未能让他的坚持有丝毫动摇。靠着这份坚持,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明知前方陡峭,偏要开路而往,用恒心培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农民展笑颜,让人民露欣喜。

  袁老是一个积极的乐活者。

  与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同,袁老更像一个朴实的老人。袁老爱好广泛,乐于生活,袁老爱游泳,爱理发,爱打排球,爱拉小提琴,富有情调。袁老养猫,希望猫儿长大,守护家旁的水稻试验田。袁老爱打麻将,防止老年痴呆,想要多坚守岗位几年。袁老心系水稻,心系工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消除饥饿的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5月24日,在袁隆*遗体送别仪式中,在飘着点点细雨的长沙,壮观的场面让我感慨袁老的贡献之大,更感动于袁老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我想,袁老啊,您是去了天上,在比高梁还高的稻穗下乘凉了;我们每个人都铭记“袁隆*”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我还有万千思绪,此刻竟无法收笔,唯道一句:“袁老之风,山高水长!”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3

  “袁隆*”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今天,我要说的是我家的“袁隆*”。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濟上去就像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向行车,整天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虽然戴个大草帽,皮肤还是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淸福了吧,可他还不#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蓿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退休已经十多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旱稻”来。他说,这种旱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解决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旱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旱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天天下田观察、记录,常常忘了按时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在我心中和袁隆*一样了不起!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2)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通用5篇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 1

  袁隆*爷爷说过:“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题记

  袁隆*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他辛辛苦苦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我国人民不再挨饿,都能够吃饱饭。小时候,妈妈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好好吃饭,拒绝浪费!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能吃饱饭了,但世界上却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据资料统计,2017年,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上升至8。21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中每9个人就有1个人在挨饿。当我看到非洲小孩饿得皮包骨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他们那深陷的眼窝、无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但地球的'另一边,有些人却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粮食,经常浪费,奢侈无度,白白浪费太多的食物(插评:若将浪费粮食的情景描绘出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杜绝一切奢靡之风,拒绝浪费。

  要做到不浪费粮食,就要“好好吃饭”。比如在吃自助餐时,我们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馆吃饭,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光盘行动。

  在我家,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粮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饭,我们也不会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饿时,给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饭,也很美味。我们在外面吃饭时,如果不小心点太多吃不完,也会打包回家。每当弟弟不想吃饭时,爷爷就会跟我们讲他年轻时缺粮少食、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教导他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爷爷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国人民都伤心不已,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给他敬献鲜花,有的人到现场为他送别,有的人为他书写挽联。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好好吃饭,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隆*爷爷最好的缅怀。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 2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爷爷去世了。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纵观袁隆*爷爷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路有饿死殍,路有冻死骨。

  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爷爷亲眼目睹了在街边有人饿死的景象,这给正在研究农业的他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让袁爷爷明白了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从此袁隆*爷爷走上了研究水稻的道路

  一心一意做研究,坚持不懈出成果。

  那时袁隆*发现苏联人的方法并不可靠,于是他只好偷偷研究欧美的学说。学*完后,袁隆*便天天下地观察,寻找合适的秧苗。他经常四处奔波,在各地的农田地里观察。为了育种,他在火车上用体温育种。尽管有人总会反对,说他不好,但他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取得突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不断反思、总结。终于取得了突破。以至于在滇南大地震的时候他也在临时的帐篷里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研究出了野败。后来,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突破新高,为我们的粮食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禾下乘凉几时有,杂交水稻覆全球。

  袁隆*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杂交水稻的亩产是不断增加,秧苗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我相信在不久后的,禾下乘凉梦一定会实现的。可惜袁爷爷没有等到这一天,这可能是他的一个遗憾吧。现在,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不少当地人的吃饭问题。这是袁隆*爷爷对世界做也的贡献。

  袁隆*爷爷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该学*他纯朴、勤俭、纯粹、高尚的品德。现在,我们充分落实光盘行动就是对袁爷爷最高的敬意。国士无双,原袁爷爷一路走好!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 3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的国士——袁隆*。

  袁隆*爷爷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而他在采访里说出了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袁隆*爷爷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研制了杂交水稻。可惜的是他在91岁时因器官衰竭而死,我们要向袁隆*爷爷致敬。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袁隆*爷爷,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将一生铭记您,袁隆*爷爷,您就是夜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星!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 4

  永远的纪念——一代伟人袁隆*!

  2021年5月22日,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仙逝了,享年91岁。这是令人悲伤的一天。

  袁隆*爷爷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领头人,半个世纪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开创、勇攀高峰,用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推广解决了中国难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严寒酷暑,你都会在田间地头看到一位弯着腰的老人在认真地观察禾苗,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一寸田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颗稻穗都印着他的丰功伟绩。

  袁隆*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名满天下,却只专注于田间,他有二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可以安心的在天国好好休息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是我们对袁爷爷最好的纪念方式!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的心得 5

  今天的中国,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悲伤的事情,有一位爷爷他离开了,他的名字叫做——袁隆*。

  5月22日13时零7分,袁隆*院士老爷爷因为病逝世,今年91岁。

  以前我并不认识他,自从我们共读《稻田里的发现》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杂交水稻走出了国门,来到了东南亚;来到了美国;还来到了非洲……杂交水稻种子洒遍了全世界。它们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袁爷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过去,我们中国许多人在忍受着饥饿,吃不饱饭。而少年时的袁爷爷就开始了研究水稻,他用神奇的魔法种子,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超级杂水稻、海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对全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袁爷爷走了,为了纪念他,我们更要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是我们最好的纪念方法。

  袁爷爷,您一路走好!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3)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1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想起一个伟人——袁隆*爷爷。

  袁隆*爷爷是1930年9月出生的,小时候缺少粮食,袁隆*爷爷有时只能吃糠维持生命,所以袁隆*爷爷发誓他一定要让中国人吃上一顿顿的饱饭。1949年,19岁的袁隆*爷爷即将报考大学,袁隆*爷爷的家人反对,他却不顾家人的任何反对,还是执意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23岁时毕业,毕业后袁隆*爷爷来到了偏远的湘安农学院任教,袁隆*爷爷一待就待了18年。袁隆*爷爷被中国人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院的士——袁隆*爷爷。他是湖南省**原副**,袁隆*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爷爷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得知袁隆*爷爷去世这个消息后,眼睛里逐渐冒出了米粒大泪水。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啊!多么的伤心啊!多么的悲哀啊!我正在手机上搜集关于袁隆*爷爷的资料时,我看到了一个视频——袁隆*爷爷去世的第七天,也就是2021年的5月29日。在医院袁隆*爷爷老伴的床头,飞来了一只人们从未见过的很大的蝴蝶。很多人看到后都看哭了。这是多么感人呀!

  袁隆*爷爷您养活了半个中国的人民,如今您走了,我怎能不悲伤,怎能不悲痛呢?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您没有放弃,您的这种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袁隆*爷爷我们永远爱您!您一路走好!(指导老师:李其贤)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2

  所谓“人以食为天”,如果想要生存就离不开粮食,保证粮食的供给是每个国家的基本国策。但问题是,中国是一个耕地面积小,但人口又众多的国家,如何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粮食呢?有个人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袁隆*。

  袁隆*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他于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系,开始了自己研究农业的生涯。他在农业学校任教期间,发现了一株特殊形状的水稻,他利用水稻测试,发现这株水稻相比于一般水稻来说有不同的性质,是所谓的“天然杂交水稻”。这也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发现,在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后,袁隆*便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全中国水稻增产20%,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的农业大国。

  可能大家对农业方面并没有什么概念,可我要告诉你的是,农业是每个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自古以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意味着国富民强,天下太*。而每次的皇朝更迭,一般都是天灾人祸导致粮食紧缺,人民吃不饱饭才开始造反。农业与国家的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可见它的重要性。袁隆*就是通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使得中国以世界5%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创造了一个全球的神话,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脚步。

  袁隆*院士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学*的好榜样,今天他虽然走了,但他科技兴国,不断奋斗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3

  2021年5月22日,是共和国历史上,举国悲痛的一日。下午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初次听到袁爷爷逝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觉得胸口下坠,似是被剜去了心一样,好像世间所有的文字,都冲不破我内心的冰凉。

  放学回家后,我急切地打开电脑查看,网上铺天盖地全是致敬袁爷爷的信息,我也好想插上翅膀飞到长沙湘雅医院去悼念袁爷爷!泪眼婆娑,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就这样永远地走了!袁爷爷再也没法像过去那样,笑眯眯地出现在满眼金黄的稻田里,用地道的`湖南话说出幽默机智的段子,自嘲自己是有“有偶像包袱的90后”梗王。他朴素执拗得如同故乡的父老,真诚幽默得就像身边的亲人。

  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袁爷爷虽然已经走了,可他的精神、事迹和话语却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我们的心田。他说过:我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说过:一粒粮食能绊倒一个国家,也能拯救一个国家;他说过:*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爷爷这一生,都在为年少时做得那个“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的梦而追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子之梦,即是中华之梦。袁爷爷虽然已逝,可他的这些话,如同稻米一般滋养着我们。我想,对袁爷爷最好的致敬,不仅是把碗里的饭吃光光,还要传承他的梦想,练就一身本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反思自己,生于蜜罐,成长于独生家庭,尽享了两辈人的偏爱,却很少懂得感恩和付出。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上,粗心大意一知半解;思想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扪心自问,这样的自己又该如何传承袁爷爷的梦想!

  100多年前,詹天佑12岁就赴美留学,立志为早日富强祖国而学*科学;60多年前,革命青年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无数年轻人走向长沙街头,加入到送别悼念袁爷爷的人山人海中。我想,他们的心中,必然像袁爷爷一样存有坚定的信仰;他们的身上,必然像袁爷爷一样存有拼搏的光芒!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袁爷爷,请您放心,虽然您带着禾下乘凉梦去了远方,但您已经将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年轻一代。我们会传承您的梦想,勇于奋进,继续前行!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4

  不畏艰难,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深谙这个道理。

  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

  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隆*”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

  但袁隆*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心得体会 5

  2021年5月23日13时7分,袁隆*爷爷“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因器官衰竭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做了一个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梦见,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自己和助手在穗下乘凉。他曾说过一句话:“一粒小小的粮食既能绊倒一个大国,同样能使一个国家进步。”袁爷爷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梦想,就是超越研制杂交水稻无果的美国和日本,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天天想着不劳而获不会有好结果。袁隆*爷爷小时候游泳特别厉害,但在比赛选拔时,他却因为个子太矮没能入选,别人只是坐在家里空遗憾,袁隆*爷爷不服输,他跟着教练偷偷地进了场,教练发现了,说:“那就给你一个机会吧。”比赛的结果,是袁隆*拿下了一等奖。看吧,有心者自赢。

  袁隆*爷爷也是个自强不息,乐观的人,在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有人将他的700株稻子尽数拔走,最后只在下水道里发现了残留的5株稻子。袁隆*爷爷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坚持。

  是因为有袁隆*爷爷不懈的努力,才有现在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袁隆*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星;2017年9月,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创世界亩产纪录;2018年9月8日,获“未来科学大奖”;同年12月18日,获“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奖;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国士无双,举国哀悼,愿天堂有稻穗如葡萄大小的水稻梦想!致敬袁老!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4)

——2022《大国粮仓》启迪心得3篇

  米饭者,香甜而软糥也,不腻口,不粘牙,实乃主食之甲……

  说真的,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是吃着米饭长大的,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我也是被米饭一口一口喂胖的。米饭真有如此好吃?我看未必。既无独特之味,又无韵味之口感,要不然,那么多的下饭菜又是为何而发明呢?可吃了十多年的米饭,我似乎与那不怎么好吃的米饭结下了悠长而难解的情结。

  小时候,我就被教导不要浪费一粒粮食。可那时的我并不愿意吃米饭,更读不懂母亲那勤俭节约是美德的论调,我那不锈钢的小碗总要剩下一两口已变凉的米饭,美好的午间时光总要变作我与母亲关于一小口米饭的“拉据战”,母亲脸上总要升起一些愠色,母亲的责骂声与我的吃饭声此起彼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些讨厌米饭的味道,可光盘的*惯却被一直保留下来,对每一粒粮食的尊重成为了当年“拉据战23”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

  长大后,与米饭长达多年的敌视似乎突然就和解了。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不是脱鞋放书包,而是问母亲饭熟了没?入目所见是桌上明艳的菜色相互交织点缀,米饭上的氤氲水气正在蔓延,还有诱人的米香钻入鼻子,嗯——扣住了我的心房,赶紧扒拉一口,空空如也的胃便立刻温热了。母亲笑问好吃吗?“嗯嗯”,我忙不迭的往嘴里送上美味,含糊不清的答道。“别吃太急,别噎着了”,我慢下来与母亲相视而笑,心仿佛被米饭的温度捂热了。现在想,那种温馨似乎并不止来自于米饭的温度,更来自一粒粒米上承载的一个个家。

  再后来啊,我开始了解米饭的前世今生,米饭,来自于稻,数千年前就被种于长江流域,后来逐渐推广于华夏大地乃至全世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到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米饭也不甘落后,在大厨手下,米饭一会儿成为久经磨练的勇士,一次次深入危险灼人的锅底,于是便有了锅巴;一会儿又成为多情的小女子,在与汁水的交融中缠绵悱恻,于是便有了泡饭;一会儿,又成为时髦的青年,烫了个发,于是便有了米花。变的,是米饭的形式,不变的,是*人对新事物永不停息的探索与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袁隆*爷爷带着他的梦想离开了这片他炽爱的土地。我想,他只是把这人间的缕缕炊烟、阵阵稻香带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将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而辛勤耕耘。而我们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努力学*,勇立潮头,扛起历史的责任。我仿若看到千千万万农民为耕种出香甜的水稻胼手胝足,看到了稻田里颗颗稻粒愈发饱满,逐渐金黄。米饭啊米饭,你那晶莹饱满的身躯凝聚了那位老人的汗、泪、血,你那微微扬起的弧线,隐含着那位老人的微笑与他生命的弧度。米饭啊米饭,你是一颗颗搏动的心啊,中华民族的血自你的经贯脉络流动着、冲击着,翻起一片芬香的稻花。

  致敬米饭,致敬手捧稻穗的袁老!

  致敬米饭凝结的华夏魂!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 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

  2021年5月22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袁隆*与世长辞。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先是不肯相信的,袁老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震撼的成就,为全人类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将他视作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一个精神永存的标杆,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着生老病死的普通人。

  我久久难以*息内心的惊讶,难以起笔写下这篇文章。我带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重新回顾了袁老充满坎坷与坚持的一生,试图从单薄的语言与真实的影像中汲取这一伟人的精神甘泉,用我不够厚重的文字,以我最真挚的情感,记录我眼中的山高水长的袁老之风。

  袁老是一位伟大的梦想者。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动人的梦想,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从那个“涂有饿莩”,饥荒肆虐的时代到不被认可、难见成效的时期,袁老始终敢于梦想,始终追求梦想。“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袁老这些追梦人中的一员,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为水稻产量年年创造奇迹,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不断前行!

  袁老是一位执着的坚满分持者。

  袁老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承受了成千上万次失望,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方向,从失败中找寻经验,在失望时愈加勇毅。数十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却未能让他的坚持有丝毫动摇。靠着这份坚持,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明知前方陡峭,偏要开路而往,用恒心培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农民展笑颜,让人民露欣喜。

  袁老是一个积极的乐活者。

  与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同,袁老更像一个朴实的老人。袁老爱好广泛,乐于生活,袁老爱游泳,爱理发,爱打排球,爱拉小提琴,富有情调。袁老养猫,希望猫儿长大,守护家旁的水稻试验田。袁老爱打麻将,防止老年痴呆,想要多坚守岗位几年。袁老心系水稻,心系工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消除饥饿的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5月24日,在袁隆*遗体送别仪式中,在飘着点点细雨的长沙,壮观的场面让我感慨袁老的贡献之大,更感动于袁老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我想,袁老啊,您是去了天上,在比高梁还高的稻穗下乘凉了;我们每个人都铭记“袁隆*”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我还有万千思绪,此刻竟无法收笔,唯道一句:“袁老之风,山高水长!”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5)

——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通用五篇

  我听到南日的报道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长袁隆*爷爷去世了,是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我当时听到消息后,心都快碎了,因为伟大的袁隆*爷爷就这么离开人间了。

  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看过这个图片注释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考大学时,袁隆*一直想要学农,当时父母都不同意,袁隆*说,师范是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这才说服父母,学了四年后,袁隆*就说出来一句话“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学农。”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农民伯伯种田,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在一些时期,他像小孩一样胖着出来的秧,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1970年11月,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的水塘边,大约两百*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要异常,袁隆*打算打给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既把它命为“野败”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上,他正式宣布,中国探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他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爷爷。他就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我们国家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吃饱肚子,摆脱饥饿就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之一,虽处不同国度,不同疆域,都拥有着一个永恒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而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吃饭成了国人最大的问题,尽管古代历朝历代想尽办法,也未能解决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局势才发生了改变,改变这个局势的人就是——袁隆*。

  袁隆*,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人人都吃着香甜可口的大米饭,这些福利可都是袁隆*爷爷带给我们的,我们要懂得感恩。请让我尊称您一声:袁爷爷吧!

  作为小学生,我们除了要像袁隆*爷爷那样胸怀大志,艰苦奋斗,同时,还要从小事做起;一丝不苟,必须学会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这可都是众多人努力的结晶啊!

  炎炎夏日,蓝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白云,一望无际的稻浪在夏风中翻滚,悠悠传来淡淡稻香,您就在这稻香里,辛勤地工作,您头顶着破破的草帽,遮住了艳阳,岁月在您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痕迹,您的眼睛深深陷下去。古铜色的皮肤显得各外年迈,你在稻田里来回走着,观察着一株株稻子,记录着数据,您满目欢欣,只是看着自己的稻田,满意地笑了,汗水打湿了您的衣衫,衣衫上留下渍水,裤腿上沾满了泥土,可您丝毫不在意。每天这样工作着,任凭太阳有多辣,依旧动摇不了您的心,任凭风吹得多闷热,但却坚定了您的脚步,远处望去稻花香里的您多么刻苦啊!

  您说过:“我不是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你把田里当作自己的毕生心血,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让全世界有饭可吃不再饥饿,你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在世界培养无数杂交水稻,培养人才,让他为自己国家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你就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你不断朝着一个目标奋进,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坚持,就能达到光明的彼岸,不错,从上世纪开始,您就不断完成自己梦想,抛开“书本和电脑”种出杂交水稻,那是多大的荣誉。2019年9月17日,您获得共和国勋章,可您无论自己一颗种子,创出多大森林,一片花瓣造出多少花海,一条小溪绘成多大的海,你也像路灯一样无闻,如烛一样无私,把汗水都奉献给稻浪,“高处不胜寒”您即使是一颗明星,也依旧朴素而不奢华。

  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无数人的温饱,您用一粒种子让世人铭记,您用一粒种子成为夜空中最明亮但不张扬的星,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每当看见碗里的米饭,我总是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他用自己的汗水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吃饱饭,是一个大英雄。可惜,我们却都收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袁隆*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

  袁隆*爷爷从小时候去园艺园看葡萄就对稻田好奇,总是问这问那的,虽然因此遭老师的“讨厌”,但是就靠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爷爷靠自己的发现和充足的农业知识,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让大家都吃的是好米。再回头看上个世纪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的人,但我们多了一位英雄:袁隆*爷爷,我们以后再也不怕有这种事情发生。

  袁隆*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因为每片金色的稻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袁隆*爷爷的身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贡献,说起来简单,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即便袁隆*爷爷去世了,他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炎黄子孙将会学*他的精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还看过一本写袁隆*爷爷的绘本,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面写了袁隆*爷爷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在很高很高的稻谷下乘凉,谷子上的米还有花生那么大,于是袁隆*爷爷励志要完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他钻研苦学,历来艰辛工作于农务发展,终于,他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谷子,谷子上有200多个麦粒!他把这个谷子起名叫鹤立鸡群。他靠这个谷子开始钻研杂交水稻,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当我们看见碗里的米饭和美丽的稻田,千万不能忘记,那位伟大的英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5月22日是一个举国上下哀伤的日子,因为我最敬佩的人---袁隆*爷爷因病去世了。

  袁隆*爷爷是个有梦想的人,他的一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袁隆*爷爷将毕生都投入到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十年如一日,每天辛勤地工作,把每一滴汗水都洒在了田间地头。袁隆*爷爷说过,他不在家就是在试验田,既不在家也不在试验田,那他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爷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矢志不移地在田间和实验室工作。在几十年的不不断尝试和摸索之中,终于得以实现。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爷爷最让我敬佩的除了艰苦奋斗、毫不退缩的精神外,更多的是他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如果袁爷爷贪名求利,他早已可能是亿万富翁,也不用以八九十岁的高龄,仍流连于田间。

  袁隆*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梦想永远留在我们身边。最为新时代的少年,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一定不会退缩,我要向袁爷爷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6)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汇总五篇

  《袁隆*》是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它是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片,于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导演史凤和采取散文诗化的手法,以环球杂志记者绿蒂对袁隆*的采访为主线,设计成三个“乐章”,以交响曲贯穿始终,电影艺术地再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矢志不渝、创造奇迹的非凡经历。

  正如先生片头讲的那样“只要有阳光,就有生命的交响曲”,先生用他的执着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成为了高山仰止的歌者!蓝天,白云,海边,先生说“我是一个把生命当歌唱的人”。整部影片视角下移,用乐观、阳光、朴实的画风和手法,讲述了袁隆*历经坎坷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人类吃饭难题的故事。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全国大饥荒,是真正触动袁隆*的点,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真正的“生根发芽”。他尊重科学,根据生物遗传学,潜心研究水稻,他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高产稻穗,他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参差不齐。他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他历经千辛万苦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他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却错过了父亲的葬礼。

  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杂交水稻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引来了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可不但没有削弱他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说“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以致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

  电影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却通过人物朴实幽默的语言,用*民化的视角来塑造他,减少人物的神话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实生动的人格之美,通过他面对谎言、挫折的态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真实、执着、幽默、多才多艺、纯粹而高尚的人物形象,还原了真实的伟人袁隆*。

  影片结尾,袁隆*亲自出演了老年的自己,这是影片最惊艳的地方。他讲着流利的英文,从容不迫地回答记者绿蒂女士的问题,他说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而生命不息,他将继续追寻他的禾下乘凉梦。

  生命如歌,生命是跋涉,执着是灵魂的归宿,是激情的永恒,袁隆*用他的坚韧和执着,用他胸怀苍生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袁老走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

  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磨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

  袁隆*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1.袁隆*的童年故事

  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随父母辗转北*、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袁隆*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袁隆*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传说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袁隆*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听了这则传说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袁隆*印象最深的一则故事是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馋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长大**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母亲讲过的这个故事,年幼的袁隆*一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从小给他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发展。

  2.最初的土地启蒙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两年。1936年8月,袁隆*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切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6岁的袁隆*眼前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母亲对袁隆*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3.第一次参拜神农

  如果说上述母亲对于袁隆*关于土地的启蒙只是“言传”的话,那她带领孩子们参拜神农洞则算是一种“身教”了。

  神农氏即炎帝,是人类的始祖。相传5000多年以前,人类多食用肉食,饱受疾病之苦。为此,神农氏,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是人们万世敬仰的先贤。1936年秋天,袁隆*一家迁居到汉口不到一个月,*时就注重孩子德育教育的袁母,借此机会带他们兄弟游览了距汉口不远的“神农洞”。

  “神农洞”相传是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这里青山环绕,香火鼎盛,时值秋季正是农民即将秋收的季节,来这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农民准备好了三牲美酒,来祭拜祖先,祈望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爱提问的袁隆*看到这么多人朝向神农的塑像虔诚祷告,禁不住问母亲,为什么神农这么受到人们的爱戴呢?于是母亲便给他们兄弟讲了神农诞生的故事。

  传说上界神仙,见人民疾苦,欲救苍生,于是便化作一个英俊青年,投入到一个牧羊女的梦中与之相爱了。这个牧羊女梦醒之后,便怀孕了,几个月,临产前她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这男子交给她一本神农书,嘱她将这本书交给他们的儿子,等儿子长大了,一定要按照神农书的点化,兴修水利,耕地播种,收获五谷,造福百姓。于是,便有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史。

  “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看着来往祭拜的人群,再听到母亲讲的故事,袁隆*听得痴了。不禁在母亲的引导下向这位光耀九州的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以表达他们一家人对这位先贤的景仰之情。

  这次是袁隆*第一次听到神农的传说,通过这件事,在袁隆*的心里深深地打上粮食和民生疾苦的烙印。看着周围人们祈望和虔诚的表情,他似乎懂得了一点“民以食为天”的含义。

  袁隆*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八旬的袁隆*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深情缅怀袁隆*先生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启迪心得 (菁华3篇)(扩展7)

——2022纪录电影《大国粮仓》学*心得范文五份

  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个看似*常日子和时间,却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常的事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袁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每当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时,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袁爷爷的身影。他那古铜色的脸上,总挂着那笑容,一道道深刻的皱纹记录着他那不*凡的岁月;他总是穿着那几十块钱的衬衫,顶着严寒,忍着酷暑,在农田中奔波……

  “永不满足,永远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让中国人端稳中国碗,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这是袁老至死坚持的信念。想当年,当袁老发现了第一颗杂交水稻时,当他公布这件事时,是那么多人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只有袁老和他的两位学子依旧坚持在岗位上。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当时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健康幸福的生活。

  正是那一颗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中国人民,也喂饱了多少国家。像美国,日本当时那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早就开始了研究水稻的工作,他们向里面砸进了多少钱,却依然没有好的成果。但是当袁隆*爷爷向世界、向国际发出这一发现时全世界的人民都震动了。美国还轻蔑的说:“我们做不到的事,区区一个中国乡村教师却能做到?”但是事实却让他们打脸,正是袁爷爷发现的那一粒种子喂饱了我们所有人。

  我们现在还不能向袁爷爷那样,为杂交水稻,为国家做贡献。但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珍惜每一粒粮食,实行光盘行动。不让远在天界的袁爷爷心寒。

  袁老,走好!

  我毕生的愿望,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

  愿我还能想起,面对一餐一饭之时,如洗碧空下翻滚的稻浪;愿我还能看着,吟咏《观刈麦》的隽语之时,老农粗糙的双手捧起的新粮;愿我还能听见,此后风吹过稻花沙沙,应是他灵魂的回响。

  “后来,历史书上的人,真的成了历史。”

  慢慢地我才明白,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时我们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我们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因为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没有生老病死。然而,他们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会升起,划过天幕就不会再回来。他们的光芒照耀的地方越多,我们就越会感觉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编。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上陨落的注脚。我们虽然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遥记国士袁老,曾将毕生的梦想汇聚为二:其一,乃禾下乘凉之希翼;其二,乃推动杂交水稻覆盖寰宇之宏愿。袁老曾说,他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最是难忘60年代,饥荒之难*卷华夏,饥殍遍野,满地荒芜。若非袁老领军,三九严冬,步履不辍;三福酷暑,志意犹坚,历十年坎壈,终成杂交水稻之盛果,又何来今日一国之河清海晏?“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他的名字永刻大地,他的灵魂向死而生。禾下乘凉梦,后辈不敢忘!

  都说人的悲喜并不想通,但现在看来,并不是那样,我和好多人一样,我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哭。可我好像又与他有着一面之缘,或在课本中,或在饭桌上,或在电视机,或在中国的稻田里。老一辈人十里长街送**,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感受,但看见了长沙人乃至更多人送袁老我突然知道这种感受。总有人说中国人不懂浪漫,可我无数次为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而热泪盈眶。“浪漫至死不渝”。《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先生有言如是:“真正的中国人是有这赤子之心和**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

  世间最浪漫,莫过于中国人。是他们自发的聚集在医院门口,看着灵车驶出,又紧紧追着跑;是他们纷纷停车,鸣笛致哀;是他们送去了三束水稻,带着泥土和大地的气息;是他们在给他的照片打伞;是他们在纸片上写下“禾下乘凉,我们接棒”;是他们在天上看见了稻穗状的云,愿意相信神明的存在;是他们倾尽了一城的花,只为祭奠一个人;是他们排了两小时的队,只为鞠躬说声谢谢;也是他们免费发放口罩,提供鲜花,接送吊唁的人;更是他们熄灭了景观灯,作出了稻穗状的烟花……“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这种特有的浪漫,我称之为怀念。

  “一愿社稷昌,二愿黎民宁,三愿我所爱无忧无虑,岁岁长安。”世人皆知袁老的两个梦想,却不知道他第三个梦想是与妻子白头偕老。袁老曾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妻子始终和他在一起。当年,他的实验种盆被人砸,是她在安慰;那年,她突发脑炎,是他在照顾;后来,他栉风沐雨,穿梭田间,是她陪他粗茶淡饭,分外香甜。袁老自是幸运,遇到了他人生低谷中的一束光,伴他盛世将倾,深渊在侧。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他把人民放心间,人民便把他高高举起。我明白,他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种子走向了远方,秋天到来时,稻穗在烈日下低头,那是他在身后。

  而在我心里,他也应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开着他的小车,带着他的小猫,穿梭在他的实验田,看着稻穗粒粒低垂。

  最后愿,稻菽千层浪,禾下好乘凉。

  先生所做事业,千古流芳。

  2021年5月22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与世长辞。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先是不肯相信的,袁老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震撼的成就,为全人类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将他视作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一个精神永存的标杆,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着生老病死的普通人。

  我久久难以*息内心的惊讶,难以起笔写下这篇文章。我带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重新回顾了袁老充满坎坷与坚持的一生,试图从单薄的语言与真实的影像中汲取这一伟人的精神甘泉,用我不够厚重的文字,以我最真挚的情感,记录我眼中的山高水长的袁老之风。

  袁老是一位伟大的梦想者。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动人的梦想,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从那个“涂有饿莩”,饥荒肆虐的时代到不被认可、难见成效的时期,袁老始终敢于梦想,始终追求梦想。“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袁老这些追梦人中的一员,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为水稻产量年年创造奇迹,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不断前行!

  袁老是一位执着的坚满分持者。

  袁老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承受了成千上万次失望,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方向,从失败中找寻经验,在失望时愈加勇毅。数十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却未能让他的坚持有丝毫动摇。靠着这份坚持,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明知前方陡峭,偏要开路而往,用恒心培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农民展笑颜,让人民露欣喜。

  袁老是一个积极的乐活者。

  与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同,袁老更像一个朴实的老人。袁老爱好广泛,乐于生活,袁老爱游泳,爱理发,爱打排球,爱拉小提琴,富有情调。袁老养猫,希望猫儿长大,守护家旁的水稻试验田。袁老爱打麻将,防止老年痴呆,想要多坚守岗位几年。袁老心系水稻,心系工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消除饥饿的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5月24日,在袁隆*遗体送别仪式中,在飘着点点细雨的长沙,壮观的场面让我感慨袁老的贡献之大,更感动于袁老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我想,袁老啊,您是去了天上,在比高梁还高的稻穗下乘凉了;我们每个人都铭记“袁隆*”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我还有万千思绪,此刻竟无法收笔,唯道一句:“袁老之风,山高水长!”

  2021年5月22日下午1时。我国乃至全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袁隆*。他的一生奉献于研究杂交水稻,为全世界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离去很突然,更让我们悲痛欲绝,但他会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袁老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他在年轻时便许下了“禾下乘凉梦”,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养活全球更多的人口,我很受触动。袁老许下愿望后并为之努力,一直向着目标奔去,我明白——袁老的目标实现了。

  袁老是一个敬业的人——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袁老曾一次又一次的面临困难,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如此终于取得了成果。尽管到了退休年龄,却还不忘工作,每日都与水稻打交道,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袁老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用袁老的话自己说。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袁老是幽默而又追求自由的人,在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袁老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亲切。

  袁老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种着中国的农田,心里却装着全世界的温饱。他奋力逐梦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杂交水稻,也永远激励着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他就是我们的国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袁隆*院士长相土里土气,梳着**头,脸上布满皱纹,看起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虽其貌不扬,但他对全世界人民的影响却很大。

  袁隆*院士生活的年代,人民忍饥挨饿,他曾亲眼看见骨瘦如柴的人们饿死在街边路旁,他暗暗立誓:一定让中国人民过上能吃饱饭的生活。从1961年开始,袁隆*院士每天都到三亚农场去做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970年杂交水稻实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实验田曾多次被人大片毁坏,好不容易才保留了一些种子,得以继续研究。

  袁隆*院士也是中国人中奖项获得最多的科学家。他身价千亿,但却从不张扬。一件衣服只有三十多,一块卡西欧手表戴了几十年。

  袁隆*院士一生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院士用尽毕生心血一心研究杂交水稻,最后造福全中国。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他的双手从未停止对稻谷的抚摸,他的生命永远浸润在甘甘稻花香中。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