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

首页 / 心得 /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1

  当了老师才知道所谓的轻松,所谓的假期只是别人看起来的轻松与悠闲,*时工作很紧凑,上完课就没事儿都是假象,除了上课最多的就是管理学生。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反问自己: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就像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在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会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我们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2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

  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3

  在其他老师已经看了此书并把读书心得写好放在blog的时候,我还在忙镇文艺汇演的排练而耽误了对此书的阅读。第一次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在今年教师节当天教师会议,校长作为教师节送给每个老师的礼物。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所执教的学科音乐,很多歌曲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在上网、看电视的同时,留心倾听,那么很多歌曲就会哼唱,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乐于观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兴趣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我们实际的教学生活,学生对学*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和思考,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学*的欢乐。学生没有兴趣,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天赋、才能、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学*。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我们要向优秀的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的时候,不管理解不理解,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如何通过向老教师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如何培养学生学*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4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下面谈谈给我触动很深的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而这些广博的知识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举了一位讲课非常精彩的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更需要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拥有广博知识、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关于儿童研究和教师的语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研究儿童,就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在上课时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我们要知道,上课时我们的注意中心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新教师初登讲台常常忽略的一点,总是按照备好的教案,一字一句的认真传授教材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筋疲力竭,教学没有诉诸学生的心灵。而如果教师能用语言来创造准确、鲜明、儿童能理解的形象,就能启发儿童的思维。这让我深深反思,有时抱怨学生一个知识点讲了这么多遍还是记不住,其实是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到位,今后我要精磨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晰有逻辑,备课时就要思考这样表述学生能理解吗?不理解时我应该用个怎样具体的例子?

  二、关于教学

  我们要学会研究教学,在上课之前我们就要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这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上课之初在学生面前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学中灵活应变,仔细观察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堂应该在一种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中进行,给学生最大的学*、思考、创造的空间。

  三、关于学生

  “在致未来的教师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儿童的学*脑力劳动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促使儿童学*,激发他的学*兴趣的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对待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和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能毁掉一个学生,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老师,我们一定要谨记,孩子们的学*之路刚刚开始,孩子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用学*来树立自尊和自信,教会学生进行脑力劳动,从中感觉自己的精神力量,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第二,给“后进生”多一点爱。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当面对差学生出问题时,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惩罚,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

  第三,教给学生阅读。书中的第十九条“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到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在小学里,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前两天看到网上一则消息,谈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其中就有一条是突出语文尤其是阅读在高考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考察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即使是数学试卷,阅读量也会增加。由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伴随学生的一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我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5

  最*几个月,我有幸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用心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共鸣,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都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下面我结合本书,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认识。教师如果非要一锤定音,那岂不是磨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吗?如果教师能退一步,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等。

  二、教师要善于学*。

  教师要善于学*,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那些有德之人,有渊博知识的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学*的榜样,学*他们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一个教师群体中,个体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年长的教师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各有所长。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来说,论教育教学经验,与年长教师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创造的同时,能吸取一些经验,岂不是自己的教学会更有吸引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面对的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启迪着我,看过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课上、课下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要使知识“活起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我以前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很多,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操作起来确实困难。但是,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某些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记住要背的化学概念、一下子理解某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不断发展打好基础。

  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从而,我也给我的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多学*新知识。

  我还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不要吝啬赞美和表扬;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轻易责怪;当孩子拘谨时,要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即便优点是那么微小,也要让孩子觉得成功并不那么遥远,从中尝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被赏识的快乐。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需持之以恒地读书,今后,我一定会每天坚持下去,多读书,读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真的让我折服,他的话,犹如一把金钥匙,在实际工作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只要灵活运用这把“金钥匙”,相信我们一定能更科学地艺术地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在此,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点感受,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听!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兴趣、学*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3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4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5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题。学*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学*再学*,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兴趣、学*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3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4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5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题。学*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学*再学*,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篇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是经常变化的,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观察

  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数学学*更是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观察新知识的关键点,观察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公式的运用,观察知识运用的易错点等等,能认真观察的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观察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从引导学生观察到学生能主动观察,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复*

  复*是学*之母,这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位慈善的母亲却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学生需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完成已经是个问题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学*方法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复*应该符合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数学的复*可以通过布置*题来进行,学生通过解题,在思想上对多个知识进行复*,使得一个理论性结论跟另一个理论结论有关系、联系和“连接”,在知识的转化上产生飞跃,学生能从这些理论性结论中发现他过去未发现的的东西,从而使对结论的理解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笔记的旁边留下空白,用红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翻阅课堂笔记时就可以复*这些内容,从而将这些知识深刻的记忆在头脑中。

  三、阅读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有时候会对学*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学生的学*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们也总是让成绩差的学生只看课本,这样或许只能让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上的“困难”。

  四、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师只应在学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这个工具,切不可把它带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记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师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评论某些学生和教师,避免让孩子产生傲慢心理,从而对老师说话粗暴无礼;尽量不要把孩子编在自己的班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作为父母更亲*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们聊天、读书、散步;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爱劳动、爱读书、爱科学的好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更要取众家之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走进《给教师的建议》,惊喜的发现,它犹如一杯好茶浓香四溢,回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他的书中无处不体现出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用无数教育实例告知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参加反*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他还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负责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和孩子泡在一起,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他甚至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了3700多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针对着教师们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开启心智,让人有无尽的收获与体验。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惯和学**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兴趣、学*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

  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

  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著作。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让每一位教师读来都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后萦绕于心、深思反省。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教师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常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

  苏霍姆林斯基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写教师日记,一记就记了32年。如果不来北京学*,如果没有任务驱动式学*,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写教育反思日记,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写教师日记。这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读一本好书,如与伟人面对面对话;读一本好书,是对自我的一场反思;读一本好书,是自我的一次再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我用于漪老师的话说:“一辈子学做教师。”

  最*,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今年寒假,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76、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改变以往对待学*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最*重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教学经验,我对书中的建议有了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建议就像指路明灯,我每次对教学有疑问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本次阅读感受最深的是课外阅读、家庭教育和写教育日记。

  一、课外阅读

  书中讲述了全体教师根据多年的阅读和教学经验编制一个推荐阅读的好书目录,目录中收录了多种学科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很多学生都能找到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本或几本书,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指引,并通过各种途径奖励或赠送书籍,让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自由阅读。

  我对阅读的建议是高度认同,课外阅读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充实课后生活、养成良好*惯、提高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虽好,但也要有所选择,好书伴一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在阅读中提高。

  我每个学期都根据教育部编制的小学生推荐读书目录筛选一部分较好的文学著作让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读后感或者自己所感写日记,语文的学*靠的是积累,阅读恰好是最简单有效的提高方式,也是教学补充,开卷有益。

  二、家庭教育

  书中认为学生的品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有很多*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塑造,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召开家长会时,我会邀请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和阅读,并请家长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同时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更加关心体贴父母,一个相处融洽的家庭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4)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惯和学**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本”就是学生*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最*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或者是**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5)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范本5份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并且能够终身学*,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学*,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通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应该怎样教。

  著作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怎样教育后进生的建议,有给未来教师的建议,有关于智力的开发,有对写教育日记的指导,有怎样开展集体备课,有的谈到作业的检查等,写的相当详细。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很多建议都让我受益颇深。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都结合了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德育。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耐心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终坚持把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建议我们逐步培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在书中写道:“学*、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段话对素质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忠告。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想到自己学科的教学,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扰,滋养心灵,它会给你力量,给你智慧,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让我们每天不断地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实用5篇(扩展6)

——给教师建议教师读书心得范本5份

  教师,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对于新手上路的我,可以说经验匮乏,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一位资深的教师或是一本能解读心中困惑的百科全书做些指导。于是,想起了房山教委下发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兴致勃勃地拿起这本书,开始了我的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打开书的目录页,首先,开始品读增订版前言,从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些句子:

  1、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起,如果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你最需要的是支持。

  2、任何教师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第一句话中,我体会到教学的意义。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首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由于各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就要做出指正,这时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学,不仅是学*课本知识,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时就需要领导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具也极为丰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仔细想想,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真的最需要就是支持。

  虽然,我只是一名顶岗实*教师,但我身上承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解读第二句,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看完增订版前言,我感触就挺深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于是,我就继续读下去。

  读完前言,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满了激情。首先,前言部分讲到: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超群的能力。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上要求,这也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使我有了方向。其次,在给新教师的部分,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是无比宝贵的,有了他们的指导,新任教师会少走弯路,才会较为快速的进步。当然,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与指导教师交流,虚心请教,态度端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是永久且深远的。

  进入正文部分,我学到了课堂管理、教学规划、实际授课指导、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行为、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以及新增的7条建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一、关于课堂管理

  1、学*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坚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坚持让学生认为他们每天都有所不同;坚持拒绝放弃任何人;坚持帮助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坚持良好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坚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精神领袖;坚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是成功的人。总之,坚持就是课堂管理的钥匙。

  2、明白到教师要想积极地开展教学,就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你,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遨游四方。

  3、确立规章和制度,当学生背离了约定的章程时,就要督促他们练*、练*、再练*。等等。

  二、实际授课指导

  1、人非圣闲,教师在不小心犯了错的时候,要及时改正错误。要做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一蹶不振,要勇敢地振奋你的精神。

  2、要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或是多让指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从中会受益颇多。

  3、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切忌只讲不练、切记照本宣读、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适当传授一些社交礼仪、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业适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总之一切教学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首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要保持微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开开心心的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教师要搭建成功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前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他们就能做得到。

  4、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新增的7条建议中

  1、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建立了某个规范后,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只要你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掌握教师管理权。

  2、从讲桌后面走出来,站在讲台上,你是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思想的源泉,走出来,拉*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听讲意识,促进教学的展开。

  3、乐观地教学,切记,学生需要的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他们更喜欢这样的老师,同时也更喜欢这样的老师讲的每一节课。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结束语部分。在结束语部分,明白了老师勤于探索和追求,就可以点亮孩子的灵魂,慢慢地,改变他们的世界,让孩子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用爱心去感触每一个孩童,一直鼓励他们勇于攀登,耐心地给予他们你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可以改变孩子的整个世界。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职责,明白了教师力量的伟大,明白了教师职业神圣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体会到教师真正的意义。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新手上任的我,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会快速成长,试图做一名合格、称职、优秀、受所有学生敬爱的老师。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生,我会鼓足干劲、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天的教学。相信爱心+耐心+恒心=成功。教师职业,我来了!

  认真拜读了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撕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确实际事例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以解惑,让人心旷神怡。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每个老师多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能做到这一点应当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如果在学校里没有一种学科教师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就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当我读到这里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学生中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学生。他对于老师的教育与批评和同学的帮助多无动于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学*成绩落后,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同学学*,甚止要欺负同学和老师顶嘴。心理极不健康。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我按照书上的提示,我先寻找他对那件事感兴趣,因为他不可能对任何事多不感兴趣的。

  通过观察及与父母了解发现他喜欢唱流行歌曲,于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龙比赛,但是由于他*时要欺负同学,同学们不愿意和他合作,这可急坏了他,他求着我给予安排,我就借这个机会给予了批评与

  教育,他是满口答应认真上课,不欺负同学。在教育中我也不急于安排,而是根据这个同学爱唱流行歌曲的优势安排了一个关于数量的比赛,果然不出意料他诙谐的动作,较多的数量赢得了同学的掌声,大家多争着和他一组。通过这个活动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使他在某件事、某种活动中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触动他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听从教师的教育及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成功与喜悦。

  这个事例是我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根据自己实际的教育问题,依靠他的理论分析进行的由理论到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对我的教育促进很大。同时也感到我们不光要看这本书,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时的教学中去实践,好的建议可以去做如:建议教师写教学日记。我从教12年,我从来多不写教学日记,也感觉到损失了多少珍贵的财富呀,我决心从本学期开始撰写我的教育日记。

  教师,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对于新手上路的我,可以说经验匮乏,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一位资深的教师或是一本能解读心中困惑的百科全书做些指导。于是,想起了房山教委下发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兴致勃勃地拿起这本书,开始了我的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打开书的目录页,首先,开始品读增订版前言,从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些句子:

  1、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起,如果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你最需要的是支持。

  2、任何教师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第一句话中,我体会到教学的意义。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首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由于各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就要做出指正,这时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学,不仅是学*课本知识,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时就需要领导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具也极为丰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仔细想想,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真的最需要就是支持。

  虽然,我只是一名顶岗实*教师,但我身上承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解读第二句,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看完增订版前言,我感触就挺深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于是,我就继续读下去。

  读完前言,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满了激情。首先,前言部分讲到: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超群的能力。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上要求,这也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使我有了方向。其次,在给新教师的部分,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是无比宝贵的,有了他们的指导,新任教师会少走弯路,才会较为快速的进步。当然,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与指导教师交流,虚心请教,态度端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是永久且深远的。

  进入正文部分,我学到了课堂管理、教学规划、实际授课指导、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行为、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以及新增的7条建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一、关于课堂管理

  1、学*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坚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坚持让学生认为他们每天都有所不同;坚持拒绝放弃任何人;坚持帮助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坚持良好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坚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精神领袖;坚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是成功的人。总之,坚持就是课堂管理的钥匙。

  2、明白到教师要想积极地开展教学,就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你,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遨游四方。

  3、确立规章和制度,当学生背离了约定的章程时,就要督促他们练*、练*、再练*。等等。

  二、实际授课指导

  1、人非圣闲,教师在不小心犯了错的时候,要及时改正错误。要做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一蹶不振,要勇敢地振奋你的精神。

  2、要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或是多让指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从中会受益颇多。

  3、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切忌只讲不练、切记照本宣读、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适当传授一些社交礼仪、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业适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总之一切教学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首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要保持微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开开心心的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教师要搭建成功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前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他们就能做得到。

  4、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新增的7条建议中

  1、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建立了某个规范后,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只要你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掌握教师管理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