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

首页 / 心得 / |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1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的进程的,而‘学*’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3

  这几天,匆匆读完日本佐藤学的教育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颇有感触。掩卷闭目,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某次研究会上,老师们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老师上课,一个环节接着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结束了,都会有一种焦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老师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授课者虽然“嗯、嗯”地点头、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倾听的老师与其说是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

  多数老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为过……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读了这个故事,仿佛打开一扇窗,我眼前变得敞亮起来。文中所讲的故事,不也是当老师的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吗?心中往往想着上课的进度,没有倾听学生真正的心理想法,无疑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效果。学生感到难的地方,需要老师放慢脚步,进行指导突破;学生感到容易的地方,可以快速推进;学会倾听,从学情出发,师生关系会更融洽,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交往中学*。佐藤学指出:自我主动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会中,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学*的本质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在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现在的问题是:“儿童不关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淡漠,而大人与儿童的关系也单方面局限在‘教育热心’上。”

  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有小组活动的学*,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毫无疑问,这方面是欠缺的。我们似乎更重视自我的学*,强调个体的努力,而缺少交往与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学*等。今天,团队合作已经非常重要,如果学校不重视,那么将来步入社会,自然也就不会懂得与人交往,更谈不上合作。单打独斗怎能拼得过一个团队的力量呢?因此,要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开展综合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虽然组织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对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相互开放教室。佐藤学提出让所有教师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这是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在学校里,要想让所有教师一个不漏地公开授课却又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详细分析了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比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教师文化中也存在问题,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

  相互开放教室,一年内,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把许多陋*,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评别人的陋*;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的陋*……清除干净。

  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相互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我想:其实,这是在构建一个学*共同体,凭借课堂这一阵地,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此外,书中提到“教师与家长合作,形成学*共同体”等都是很有见解的。静悄悄的革命,从改变课堂开始,既要靠校长大力推进,也需要每位老师的积极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4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是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翻译的。

  本书主要讲了对许多教学实例进行剖析和论述,针对学校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这本书是一首唱给老师们创意的,创造的实践赞歌;是给每个学生学*的尊严支架。

  就《教室里的风景》这一章节来说,其中第四个问题应对教师本身的语言中提到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我国语文“双基”教学中,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能力,从“听”开始,而我们听的是学生表达是否完整,关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书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重要意义。而我常常会在课堂中想着下一个问题,该怎么办?这样就很难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顾课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体识字课时,学生介绍识字方法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五分钟的交流讨论时间到了,我因为还有教学任务,于是立即截止,而在学生a说他的识字方法是按结构进归类识字。我只是说:“这也是一种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学*”。如果当时这样做:我嘴角上扬,脸上挂着微笑,眼神投去赞许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学生的自信心会加倍同感共鸣,更是无庸赘言。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说话时学*主人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这样撑起了教室里尊重、和谐的支架。

  学生的学*不开老师的引导,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谓任重而道远。但书中介绍了教师的成长,需要打开教室的大门,就是说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对此我觉得上一节无论成败的公开课,对一个人业务都是一次进步,甚至是飞跃。没有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的教书人是失败的。教书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有领导推门听课、组内研讨听课、学校安排全员听课等,但无论怎样承担讲课任务,总会有压力,生怕讲不好,在意别人怎样看,好像觉得别人的意见可已经敲定终身似的。其实我们错了,敢于在别人面前暴露错误的人才是勇者,愿意接受他人宝贵建议的人才是智者。

  课堂上的演绎从备课开始,你可以预设问题,可以与同事商量怎样高效掌握知识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家常课堂不一定节节都是现场直播,而公开课节节都是重播后再直播。一堂课不断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达到预设的高效。

  记得11月份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坐井观天课》课前与组长及同仁们共同商议讨论。制定了导学案,再后来试讲了一次,又进行了研讨,并且研讨的焦点是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陈老师,冯老师,魏老师,他们认为课前导入欠佳,换成趣味性强的“看图猜成语”,周老师给了我分析了应用多媒体里的工具栏里激励方式,既省时又便捷。其他的老师也给我在选案的细节上进行了修改,最后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课堂出彩了。

  《静悄悄的革命》是跨国间互相学*,群策群力,助力我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5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 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和地、安心地学*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到了“学*”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1)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菁华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2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的基础,是学*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任务以诱发学*,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3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通用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4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87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他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的进程的,而‘学*’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5

  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的内容杂乱、学*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2)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范本10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1

  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2、改变教学 ——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的内容杂乱、学*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

  朋友推荐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还是问别人借的。拿到这本书时,翻了前言没有看懂,当时很有压力,觉得这本书很有难度,反复看了前言几遍还是一知半解,硬着头皮往下读,可渐渐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里引用《薛瑞萍读教育专著》中读《静悄悄的革命》感想中的一句话毕竟是一衣带水,情景是何等的相似。是的,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我向来对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抵触情绪,但细细读来、慢慢品后,我被佐藤学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的内容杂乱、学*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对于我来说,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书中的许多理论和案例,直接改变了我许多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评价方式。

  我想很多爱读书的同行们都读过这本书,我相信他们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也许会受到更高更深的启迪。对于我来说读一本好书要反复的读,细细的品,才会有独到的领悟。所以这本书我要自己买来再来品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3

在阅读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吗?这本书又在讲述一种怎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呢? 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倾听是学*的基础,是学*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教师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

同时,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一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4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的基础,是学*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任务以诱发学*,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5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6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努力的用爱心一个属于我的——润泽的教室,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安心的、互相信赖的环境中成长!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和地、安心地学*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8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林辰老师推荐给我的,该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佐藤学先生,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读了这本书后,发现佐藤学先生是一个*易,深刻,务实的人。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等,并且剖析和论述了许多教育实例,跨越国界的相互学*,让我受益匪浅。

  佐藤学先生在本书中谈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现在我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话,我想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佐藤学先生20年来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他与校长,教师一起研讨,把自己当做教室里的一员,观察教室里的每一个现象。认真严谨的研究精神让我十分钦佩。

  书中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发言,并没有去认真倾听,没有想过去应对学生的发言。学生如果回答的有偏差,或者与我提出的问题毫无关系时我都只是一带而过,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我还不擅长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现在我要改变的是应当去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重视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思考如何去应对他们的每一次发言,让学生觉得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有意义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寻找方法让学生也学会互相倾听,在教室里形成互相倾听的关系。课后,迅速的记录下学生的发言,总结经验。相信日积月累我也必定会成长起来。

  “让教室里的学*成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当读到这里时,我有点惭愧,想到了一二班的毛梓睿,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上课的时候他能乖乖的坐到板凳上,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孩,为了上课的进度,我有时候不自觉的忽略他,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不擅长画画,总是在本子上乱画一通,如何去关注这种类型的学生,我的经验少之又少,但百分百的关注是必须的,去关注了才有经验,才会有积累。老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校更会改变。

  关于教研活动,作者在相互开放的教室这一章第二节,未来打开教室的门中说道:过去的教研活动,与其说是为了进行得有趣,愉快,还不如说是追求了“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大部分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过程中进行多次的商量讨论,但最终不过是搞过了的事。“说到公开课,老师们积极的准备,认真的研讨,但追求”做过了“的还是占大多数,我也是如此。老师们大多都没有”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作者在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改变,我也明白了”只要*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

  这本书,就像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给我传道授业解惑。但我读的不精,不够详细,一本书要反复的阅读理解,细细体会。我们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后就立刻茅塞顿开、华丽变身,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多读书,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克服只爱看图,不爱看书的*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相处“,要不断的学*各种技能,不仅要学会如何去教,也要努力的去学。书就是最好的老师。任重而道远,我将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9

  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共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沟通学校内外,在书中他着重提到要将家长引入学校。在小千谷学校里,家长可以在设定的观摩教学时间里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然后再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教室听课,最后与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嘉宾来教室成为教师的助手或亲自上课。尽管实施时的确有诸多的困难,比如家长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性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但是在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让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正确,这场革命最终将会是一个双赢,即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更有活力,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10

  这两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我始终觉得课堂里似乎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是一种氛围。对,是缺少了一种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实生活的交际氛围。可是,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怎么会有不够融洽的感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反反复复地想过后,我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是站的位置出现了问题。课堂中的我,尽管态度亲切,可是始终把自己当作教师,站在讲台边上,和学生进行远距离地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一个个小脑袋隔开了。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交流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距离的,这样才能倾心相诉,侃侃而谈。是呀,只有空间距离的缩短,才会使心灵距离缩短。否则,交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这个原因!今天,在课堂上我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课堂氛围真的变了。在和婷婷交流时,我弯下身子认真地倾听她的发言;和小丽交流完时,我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微笑示意她请坐。同学对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转过身去真诚地面对其发表看法……真神奇,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了。我和孩子们之间,心更*了;孩子们和孩子们之间,心更*了!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因此受到忽视,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映了学生学*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乐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赞赏鼓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距离的控制,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都是十分微妙的,它们无形地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师走*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课堂氛围融洽而和谐,口头表达过程展开充分,目标有效达成。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3)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菁华6篇)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真正能转化学生思想素质,塑造一批批道德高尚、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是从教育开始。教育在*历史上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这个“百”是形容词,它象征着历史很长很长,整个历史都是以教育为主线而贯穿的,教育当下的作用就是人才的不断涌现,国将兴,必重师。重视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征兆,教育从哪里抓?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收获颇多,下面就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译。乍听书名,我产生了许多疑问:“革命怎么会是静悄悄的?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读完书后,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只有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改变,从“学*”、“教室”的本质出发,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学*、幸福成长,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既不是追求“自学学*”,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让教室里的学*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

  一位老师,无论教哪一个学科,当你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你就是一盏灯,你教什么的背后,你为什么这样教?你是否带着爱,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这都是每个教室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保证每个学生都爱上学*,并且学*成绩不滞后呢?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佐藤学教授强**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展开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构成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专心专意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的确,学生之间的倾听,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其中教师要相机介入,引导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明白,学生的相互倾听始终伴随着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倾听。那种仅仅接收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有利、有用的信息的“假意倾听”,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没有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甚至是扭曲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就拿我现在所教三(2)班的同学来说吧,该同学上课时不善言辞,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不到3分钟,属于典型的注意力涣散型儿童,我在上课时多提醒、多鼓励、多赞美的方式来调动他上课的积极性,只要我看到他举手,都会叫他回答问题,并耐心听完,有不正确的地方再让其他同学相继补充,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就让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有了自信,从而养成了会思考并回答出老师问题的*惯。的确,老师不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的教室”,而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师生互动得好,课堂氛围才好,学生爱学,学生会主动学*,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让我借鉴的地方很多很多年,读完它,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一次洗涤及升华,我们要“为师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不忘初心,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办塑造灵魂的教育,用课程引领,重构优质高效课堂,走内涵发展之路,让教育从“心”出发,让“爱”回家,为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继续面对新的更加艰巨的挑战!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在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佩服他做研究的毅力和执着,能够坚持访问学校、参观教室接*20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在学*班中推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在学校里推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实践。

  学*共同体,它正是由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它是由愿景、哲学、活动系统推动的改革。学*共同体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比小组合作学*更加有深度。它从交流意见向协同探究转变,小组学*变成相互说、相互倾听。学*共同体是由四个人一个小组,共同组成一个学*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学*任务。我们熟知的小组合作学*在完成老师任务时需要小组讨论后给出一个统一答案,但学*共同体里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时,其他组员要学会倾听,“倾听”在学*共同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共同体能成就对话性深度学*,而其条件共有六方面,一是相互倾听的关系、真正的学*、跳跃的课题、活动性协同性反省性学*、学*的主人、关爱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尊严、互惠、信赖、有共同的目标。

  再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共同体成立了吗?学*共同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在大问题的抛出上,又怎样设计出深度适宜、引领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真正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渐地去实践、摸索、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摒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全员参与的对话性、深度学*。

  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共同体成立了吗?学*共同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在大问题的抛出上,又怎样设计出深度适宜、引领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真正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渐地去实践、摸索、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摒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全员参与的对话性、深度学*。

  读完整本书,感受颇深的还有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这一观点,对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学,不免产生共鸣之处。

  下面我先引用佐藤学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互相倾听是相互学*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因此,相互学*的关系式不可能产生的。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出相互学*的教室的。

  曾有特级教师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是否能真正专心听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些现象:孩子们善于思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去专心的听;当一个孩子回答完后,就会有另外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表达不同意见,结果却说得和第一个孩子一模一样;甚至还有孩子看似聚精会神地在听,然而提问时才发现原来他对老师问什么也不知道。而在一些公开课堂上也能听到一些教师为了让整个课堂控制在自己的预设中,难免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甚至是扭曲的回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恩,你说的就是某某意思,是吧。”反思着这一切,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惯。

  倾听,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然而,倾听的*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心情、态度等。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着被倾听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起上进的渴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让他们更愉快的投入到学*中去。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善听的孩子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的学生:“猜猜某某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想想看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等等。相信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才能真正养成倾听的*惯。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不仅仅把教学当作一个认知过程,也把教学当作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我们总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学生能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佐藤学把倾听作为课堂的基础,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他认为在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教一年级时候,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很多时候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自我回答是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学生的学*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以往也读过一些教育类书籍,诸如《课堂实录》、《案例分析》、《如何听、评课》等,这些书籍由于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切入,读的时候很轻松。有些技艺、技法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主义”,在短时间内的确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随着见识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发现自己的那些所谓技能越来越来单薄,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如“如何让学生学会学*”、“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学*的乐园”、 “如何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一切的一切让我困惑不堪,职业生涯陷入瓶颈。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理念的书籍。书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2000年5月份完成,十余年后我再读到这本书依然被书中一些高屋建瓴的理念所震撼,书中提到的学校要成立“学*共同体”,教师间要相互开放课堂,开诚布公的研讨,集体教研。这些正是我国十年课改的主旋律,十年课改,我们都得以成长,又一次的被佐藤学先生的远见所折服!

  通览全书,第三部分最让我心向往之,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到了“学*”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不是由上而下的变革,而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当然我们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后就立刻茅塞顿开、华丽变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相信只要我们多读书、勤思考、真实践,今日的理想之花定会在明天华然灿放!《静悄悄的革命》如微风拂过,吹起一池涟漪。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4)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的基础,是学*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任务以诱发学*,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通用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成为学*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87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他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的进程的,而‘学*’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的内容杂乱、学*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5)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通用10篇

  20xx年4月13日,我市在景范小学文峰校区开展了“学*共同体”课堂建设推进会。早在20xx年我就接触了“学*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当时的我还从张晓骊校长那得到一本关于“学*共同体”的书——《静悄悄的革命》。

  初看《静悄悄的革命》,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不一样,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样。可经过上海的学共之旅,我的想法变了。回到家中的我第二次阅读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注重德育、想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可我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倾听、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启示我们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早已经设计好每个问题所应该有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望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走。这就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根本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这本书告诉我,佐藤学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自身深入教育的实践中。他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跟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学案例,走进他的教育天堂,审视自己的课堂,让我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静则思,思则悟。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这样的精辟之言让我耳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我的思考:倾听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下岗的双职工家庭里,他们也会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这些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时也见多识广,在人面前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出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就举手,于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别人才说一半,他就**来,别的同学发言他不听,一门心事争发言,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小学教师互动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把握小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小学生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既要为学生的今天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学校提出“芯动课堂”,我也有幸成为了教学改革实践的一员,学期初我就为本学期要讲的两次芯动课做准备,芯动课堂的核心是“自主管理,自主学*”,通过怎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自主学*,自主管理呢?我就上网搜了一下“课堂改变的书”引入眼帘的就是《静悄悄的革命》,我被这个名字吸引力,买回来发现它就是我想找的书,书中不是大谈教育教学理论,而是用一个个实践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课堂中推进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本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第三章设计课程;第四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构成。

  本书刚刚开始,在译者序中就说了佐藤先生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本书写的都是日本的教育,但我觉得说的和我们学校推行的芯动课堂一样,希望从教室实践中互相学*,把学校变成“学*的共同体”,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最初我认为芯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那主要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一节课我就绞尽脑汁组织各种活动,把我讲课变成让讲课,一节课我能不说话尽量就不说话,就是想体现学生在动,但动的.好像就那么几个学生,看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发现想让学生动,不是只给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孩子一个舞台,也不是让老师退出课堂的舞台,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生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这就让我想到了刘旭亮老师常给我们说到的要关注课堂生成,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问题。书中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课堂上要有倾听,不止听正确答案,更要关注有用的错误答案,以前听到学生回答不对我就会急着去点其他同学回答或者直接用一个正确答案来反驳他,让他先坐下,其实现在想想后果只能让这些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怕答错。从而导致课堂越来越安静,看完书后我意识到课堂就是给予学生练*和试错的*台,一堂课不止关注常常回答正确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少数始终不举手的孩子,多倾听小声回答或不回答的学生的问题,他们或许回答不上来,或许回答错误,但我们用耐心正确引导,让他们知道相对想错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在思考,老师就会关注到你,就会听见你的声音。

  刘旭亮老师提出“课眼”一说,我印象深刻,刘老师说课眼者,点破课题、观察课堂之眼也,有时一节课的亮点就是“课眼”,在生成性问题,但不论是好的生成性问题,还是学生卡点,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节课不止看老师的讲,更要看学生的学。

  佐藤学先生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日本学校最*几十年来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和效率化,以综合学*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有益于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时间过得真快。我无意识地工作了13年。作为一名初级班的班主任,我忙而杂。它很难读或写。因为“我工作很忙”,我的罪恶感逐渐消失了。我很庆幸自己在专业研究上没有取得进步。慢慢地,我未来教学事业的完美理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然而,这个暑假,就在我静悄悄地意识到佐藤先生的“安静革命”之后,佐藤先生的教学研究精神却深深震撼了我几十年。作为一名“行动研究者”,佐藤先生数十年来走访了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维修学校,与一线教师一道,尝试从学校内部改革教育研究和学校管理。他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回顾自己的工作,我开始为自己自豪人民教师充满无数的完美幻想未来,现在他们正逐渐**益复杂的日常工作,这是缺乏教育的不懈追求和理想,佐藤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

  在序言――教师改变教学中,佐藤先生写道,小林先生决心改变从一个老师每年一次由法国菜一位老师一日三餐询问柴火、大米、油和盐,并可能使美味的菜肴;他下定决心要把原本期望学生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持续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后来的研究活动中,小林老师带来的视频震撼了每一位参与研究的老师,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在当时所做改变的正确性和价值。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和必要的改变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安于现状的老师。有时他们甚至会被暂时的成就和困难所蒙蔽。他们会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先生用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成功再次提醒我们。要改变教育,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去体会,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过年的时候老师到你家去玩,你会冲糖水给老师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在校长的推荐下,假期中认真研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工作已13个年头,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忙而杂,很难静下来看看书或写写东西,而心里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渐渐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在专业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刚工作时的那种对自己未来教师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就在这个暑假,就在我静静感悟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佐藤学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几十年里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尝试从学校内部对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进行改革,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从对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对未来充满无数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渐渐**益繁杂的日常工作所淹没,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学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对教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后来开展的研讨活动中,小林老师提供的录像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当时所作改变的正确及其价值。这是多么可喜的、必要的改变啊,而在我们周围,安于现状的老师比比皆是,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被暂时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蒙蔽双眼,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由活动?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的感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讲来。教师生涯是一个意义深长的生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命将在不断的学*、不断的付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长,从而实现和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将为之而努力!

  暑假,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例题3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通过浏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发现,这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结合课程标准和知识点,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即按每几个一份*均分的方法,扩充“*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传统的备课资料中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的“等分”。然后将情景图进行对比,让学生的通过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均分的含义。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是*铺直叙,毫无悬念的,学生按部就班,机械接受,激发不了学*的兴趣。

  我想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

  1、改编了原来教材中出现的分8个果冻情景,把例题改为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分12颗糖果。先让学生体会“每2颗分一份”的实际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对*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达和含义的理解,为除法含义的学*奠定基础。最后将分得的过程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把12颗糖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的教学。再把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要分的糖果总数虽然都是12颗,但是每份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分析理解6个2与2个6的区别。为后续学*除法*均分成几个几打基础。

  2、随后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12颗糖果,除了每2颗分一份,每6颗分一份,还可以每几颗分一份,也正好分完?通过每3颗、4颗、1颗、12颗分一份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加深对包含分意义的理解上,让学生体会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数量关系。

  整个新授都是以‘把12颗糖每几颗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贯穿教学的,旨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把同一个总数*均分,每份的数量不同,分成的份数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体现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

  正如佐藤学博士说得那样——“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愿我也能学*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20xx年4月13日,我市在景范小学文峰校区开展了“学*共同体”课堂建设推进会。早在20xx年我就接触了“学*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当时的我还从张晓骊校长那得到一本关于“学*共同体”的书――《静悄悄的革命》。

  初看《静悄悄的革命》,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不一样,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样。可经过上海的学共之旅,我的想法变了。回到家中的我第二次阅读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注重德育、想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可我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倾听、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启示我们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早已经设计好每个问题所应该有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望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走。这就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根本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这本书告诉我,佐藤学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自身深入教育的实践中。他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跟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学案例,走进他的教育天堂,审视自己的课堂,让我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静则思,思则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6)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优选【5】份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是综合学*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一种幸福。

  从未细读过地道的江南小镇,所以在暑假听说安排班主任去杭州培训时,异常兴奋,去火车站之前,买了一大袋子吃的,想着可以打发八个多小时的动车。大家一块出去在车上最方便的就是能随意的换座位。最终,李靖老师在我身边“安顿”了下来。厉害的老师到底是厉害,坐下没多久李靖老师就从背包中拿出了让我汗颜的物件------《静悄悄的革命》,并且对喧哗的车厢无感,认认真真的边读边画。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大概这是其中之一。而我也在她休息的时候借来读了几页。果然,左右嘈杂阵阵,再也入不了我的耳。

  回来的路途上,李靖老师还拿着这本书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你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看看,我们刚开始那会儿,都是自己摸索,没人教给我们怎么做,你们现在多好,书里面好多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番话,*静如水,但我的内心已经激流暗涌。

  《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没有一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实、质朴,深中我意。而且让我讶异的是,我现在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年前佐藤学先生同样也遇到过,在各项艰苦的任务完成之后,还给出了*乎完美的解决方法。下面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给我的启发略谈一二。

  一、 教室里的风景

  高二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被失落环绕,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口沫横飞、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形成了超强的免疫功能,我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解。但书中给出了答案:“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都感到带刺儿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教室分为的根源在于老师的对应……要把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切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静的声音回到教室,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高三开学之前,读到了这一章,我决定开学之后一定要让班级发生一些变化。

  开学之后,因为时补课时间,所以学校的管理部门都不在。在以前,我认为板报的制作非常耽误时间,所以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甚至有些图画我觉得画的还不错就让学生下期接着再用。但是,高三开学之后我就急切的想办板报,心想着:对我的话形成免疫,那就再刺激一下同学们的其他感官。把我们班的板报小组长孙春阳叫过来,大致说了一下要怎么办,让他准备准备,趁周六的时候时间多些把这件事情做了。

  周日进班,我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刚开门觉得班级气氛有些异样,再抬头一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个大字铺满了后黑板,黄色的毛笔字体,红色的阴影,像火焰中我们拼搏前进的青春。我不太容易感动,但是那几个大字确确实实触动了我的心底。还有照片墙,同学们会有一种家庭的温馨感。虽然是小小的变化,却起了大大的作用。

  这一段路程很难走,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 与冷漠作战

  高中有段时间,我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外界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别人好,我这样;别人不好,我还是这样。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对外界漠不关心也是必然,可怕的是外界也包括成绩。后来真正刺激到自己还是成绩,到了低谷才开始知道反弹。一段时间的低沉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考之前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拒绝冷漠。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个特殊的超长假期,我终于认真地读完了佐藤学教授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一所所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分为“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个部分。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虽然书中内容远在十几年前,但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课堂现象和教学状况,不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课堂吗?不得不感叹“教育无国界”啊!佐藤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提出有见解的对策,让我不禁审视起自己的课堂。看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感慨与收获:

  一、改变课堂营造“润泽的教室”

  书中说“润泽”是表示湿润程度,也可以说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心情。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都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而与之对应的是一种极端的教室,比如“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等等”。

  这些极端的教室,多多少少都映照着我的教室的影子。在学生对我某一个问题抛出时而产生激烈的争吵的时候,我曾大声呵斥他们,于是吵闹的课堂渐渐地变成了死气沉沉,学生再也不敢踊跃发言。在自*时,我离开一会,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肆意妄为,吵吵闹闹。在公开课时,我的教室又被扮演着学生表面很活跃、高高举手发言的教室,而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听课的教师对我的.课堂报以赞赏的一种虚荣心......其实这样的极端课堂肯定也出现在很多的学校,大家都认为优秀的课堂是活跃的,是热情的,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学生们真实的感受,他们是否从心底接受这样的教室呢?

  佐藤学教授的文字让我醍醐灌顶。在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润泽的教室里,学生应该是如沐春风,自由自在。在润泽的教室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得到极大的尊重。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奏都应该是柔和的。这样的课堂所滋润的学生才能茁壮而又健康。

  二、改变课堂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善于学*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学生的倾听,不仅仅仅是在倾听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课上发言热闹积极是好的课堂,认为创造出这样的课堂的老师便是优秀的教师。我也曾一直追求这样的课堂,把那些在课堂上静默不语的、神情呆滞的学生擅自贴上“不爱发言、不爱动脑”的标签。现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因为我错误的教育标签而丧失对学*的兴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是因为不会倾听才表现出课堂上所谓的“静默不语、神情呆滞”。当学生表现出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也只是一味地去呵斥,而没有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方法。其实教室里,也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总是预设学生的发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回答得和自己预设的一样,就算不一样,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往预设答案上引,甚至让该学生直接坐下让其他同学继续回答。因此,往往忽略了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他的答案值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通过对照,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浅薄。

  细心的倾听者应该能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到心灵的声音。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自身自始至终地要专心专意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和他讨论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作为学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要举手发言或者大声发言,静悄悄的教室氛围会让他们独立思考,与文本对话。倾听,就像一面镜子,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者”。

  三、改变课堂打开教室大门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打开教师大门”就是让所有教师都要上公开课。说到公开课,很多老师都是拒绝的,甚至一些资历老的教师会认为这是年轻教师该做的事,他们年纪大了,不适合上公开课。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样的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因为,他们把教室把学生当作了私有财产。”可是,这样不上公开课“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学校不成文的规定了。我们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学校老师大多已经老龄化。每年的公开课任务都是由我们年轻老师自己承担。这样下来,我每一年都会有公开课,外出听课活动等都是我参加。而老教师只负责参与提供意见,有的甚至从来不参与任何一次教研活动。

  拒绝上公开课的老师,一方面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课堂缺陷;二是不想自己的课堂和教学方式被同事们指手画脚。因为,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长此以往,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探讨是很难开展起来的。要让所有老师打开教室大门,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因为只有校长能要求不肯上公开课的老师打开教师大门;二是要有充实的教研活动,而且必须开展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这样每个老师都会愿意参加。当老师们都能畅快地打开教室大门,润泽的教室,相互倾听的课堂还会远吗?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好处,我们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潜光而行,润物细无声,用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静悄悄的革命”不就开始了吗?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范文550字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是综合学*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范文900字

  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很快速地浏览,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但当读完,只记得大概,至于细节,忘了。可是读这本书,我发现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阅读*惯,因为按以往的读书方式阅读,居然不行,读不懂。你看,“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方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什么意思?回过头再读,一连读了三四遍,还是不懂。那就放着,一知半解吧,继续读。于是又看到了两个词:“服装裁剪”“交响乐团”,不禁莞尔,对作者深深佩服。这本书,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贴切的比喻,对比,很形象,读来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浮躁的、肤浅的读书方式,让我回归了学生时代细致、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再说得严重些,它改变的其实不只是我的阅读方式,还有我的学*态度,能让我终于定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

  边读着书,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书中的事例与我们的现实相比,然后感叹,国情不同,教育也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呀。

  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教科书上“一幅豆大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提问“豆大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作者的想法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样没水*的问题。”读到这里,我也在想,教师这样提问为什么就不好呢?体会人物的心理,感悟人物的品质,不是我们时下很流行的做法吗?为什么在日本就被认为是“没水*”呢?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我迷惘了。

  还是我们的新课标提得好啊。一位原田老师带领学生研究蒲公英,“为了不引起同年级其他老师的注意,他们把30多个牛奶盒并排放在了教学楼边美工室的.里侧墙跟”,因为“同年级的同事们有暗定的‘齐步走’框框”,而最后的结果是,“听说还没等这些蒲公英开花,已通通被校长拔掉了”。我想,这样的事情,这么多的阻挠,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们同事间既没有“齐步走”的框框,也不用遮遮掩掩来研究,更不会有学生的心血被毁的下场。因为我们的新课标正鼓励着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看着日本这样的事例,我庆幸呀。

  书,不厚;内容,不多,但很丰富,值得读,好好读。因为,这本书常读,常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