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

首页 / 心得 / |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 1

  1942年初秋,袁隆*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中,袁隆*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 2

  作为水利战线的一员,我由衷地赞扬袁隆*院士。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认真学*袁隆*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为祖国、为信念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袁隆*院士勇于为国家、为人民、为事业建功立业的精神。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国家,他们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他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我要把个人理想与高校目标、国家目标、民族目标统一起来,把人生追求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本职工作做好,重点做好教学,加强科研,拓展专业。

  其次,要学*袁隆*院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院士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孟德尔和摩尔根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科研岗位上持之以恒,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

  再次,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始终着眼大局,从难点出发,考虑全局。所以,一个项目的每一次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协同攻关。上世纪70年代,他将自己研究团队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同研究的步伐,可以快速实现后续的配套研究。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财务教研室主任,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我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而不是雨后的雨伞,围绕自己的专业和部门统筹决策,统一认识。

  最后,要学*袁隆*院士良好的品格、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为权威。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我们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攻坚克难的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精神。

  袁隆*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并不丰厚,但我们从事的事业却无比崇高。我会努力实现我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我们,也净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作为一名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地落实县委和局党委的安排,努力工作。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 3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出生于1930年9月1日。20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缺粮的现状,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研究团队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新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和感动。当时这个假设需要勇气。因为要沿着孟德尔和摩尔根当时被诟病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理论去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而袁隆*并不迷信权威。根据米楚林和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因此实验没有意义。但是,袁隆*必须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辟一条新的科技之路。从一开始,这条路就充满艰难,但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不懈努力。他下定决心与饥饿和饥荒作斗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凭着自己执着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和效仿,我们在日常的学*和生活中也应该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要坚持不懈的学*,练琴要知难而进。。。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要朝着目标前进,绝不后退。而且还应该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我们应该从小就努力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 4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一些精神提振不够,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日常工作的“敲钟”思维,写稿子的“为老而活”心态。午休时间,学*《典故背后的故事》第九集:这个“90后”让全世界1/5的人吃了一顿饱饭,他觉得自己像挨了一巴掌。一瞬间,他彻底昏昏欲睡,想了半天,出了一身汗,精神让人“向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普通人要用心追梦,不要甘于*庸。伟大的时代是伟大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是*凡人的坚持中的不*凡,有的是*凡人的奋斗中的不*凡。人民科学院院士袁隆*的成功,来自于他几十年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个梦想的背后,有父母那颗只求人民吃饱饭的心,有凌云那颗天下没有饥饿的人的志向,有他那颗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的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xx年11月2日,我们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水稻相继取得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端得稳饭碗,稳得住心。袁隆*的追梦人生令人敬佩,令人钦佩。

  不敢比较,就不会有进步;和先进的比,就会学*,然后知道不足;惭愧就勇敢;如果你很优秀,你就会很棒。梦想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科学家口中说出,更是振奋人心。相比袁隆*“古有建庙”的丰功伟绩,或许,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可以忽略萤火虫的光芒。然而,90岁的袁隆*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依然执着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科技兴农。这种生活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坚韧,巨大的决心和毅力,真的让人心碎。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能高枕无忧吗?能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幸而抑郁,或者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止步?党员要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天有所收获有所收获――青春不该有梦想,人生不该追梦!

  想想吧。未来将成为90后的我们,心中依然可以有梦想,依然可以执着地去追求。可还是像90岁的袁隆*一样,“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那么大,我就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不求容易的事,就能成功;不避难则进。”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但奋斗者前进,唯胜者为王。党员干部要以“大我”磨砺自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负责主业。在*凡的岗位上,他们要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一颗研究的心对待工作,把工作当成事业,把工作当成事业。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 5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一些精神提振不够,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日常工作的“敲钟”思维,写稿子的“为老而活”心态。午休时间,学*《典故背后的故事》第九集:这个“90后”让全世界1/5的人吃了一顿饱饭,他觉得自己像挨了一巴掌。一瞬间,他彻底昏昏欲睡,想了半天,出了一身汗,精神让人“向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普通人要用心追梦,不要甘于*庸。伟大的时代是伟大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是*凡人的坚持中的不*凡,有的是*凡人的奋斗中的不*凡。人民科学院院士袁隆*的成功,来自于他几十年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个梦想的背后,有父母那颗只求人民吃饱饭的心,有凌云那颗天下没有饥饿的人的志向,有他那颗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的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xx年11月2日,我们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水稻相继取得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端得稳饭碗,稳得住心。袁隆*的追梦人生令人敬佩,令人钦佩。

  不敢比较,就不会有进步;和先进的比,就会学*,然后知道不足;惭愧就勇敢;如果你很优秀,你就会很棒。梦想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科学家口中说出,更是振奋人心。相比袁隆*“古有建庙”的丰功伟绩,或许,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可以忽略萤火虫的光芒。然而,90岁的袁隆*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依然执着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科技兴农。这种生活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坚韧,巨大的决心和毅力,真的让人心碎。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能高枕无忧吗?能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幸而抑郁,或者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止步?党员要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天有所收获有所收获——青春不该有梦想,人生不该追梦!

  想想吧。未来将成为90后的我们,心中依然可以有梦想,依然可以执着地去追求。可还是像90岁的袁隆*一样,“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那么大,我就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不求容易的事,就能成功;不避难则进。”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但奋斗者前进,唯胜者为王。党员干部要以“大我”磨砺自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负责主业。在*凡的岗位上,他们要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一颗研究的心对待工作,把工作当成事业,把工作当成事业。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1)

——袁隆*人物事迹实用10篇

  袁隆*人物事迹 1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袁隆*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中国人强大了。袁隆*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中国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美国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中国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让中国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中国人的梦想,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袁隆*人物事迹 2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貌。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袁隆*人物事迹 3

袁隆*(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最新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1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的一*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也与众不同,袁隆*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2

袁隆*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与百姓贴的*,更与实践贴的*,在贴*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3

袁隆*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4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学*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5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袁隆*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6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20__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政策的高水*,二靠袁隆*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__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7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许多人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

电影《袁隆*》里,袁隆*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开始努力了,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8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想实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人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人拥有了理想和抱负,才会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袁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驰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科学奖,11月2日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少年时的袁隆*,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育种研究。

然而,使袁隆*铁下心来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却是1960-1962年中国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无数的农民被活活饿死。袁隆*感到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摆脱饥饿!

确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选择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门派之下,但是经过实验和思考后,他觉得他们的理论太空洞、太教条。于是,在一位老前辈的启发下,他开始对孟德尔的杂交优势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隆*下定决心,“改变方向,搞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达到水稻杂交优势的目的。他认真地翻阅前人实验的各种记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在目标确定后,袁隆*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独自在田野里寻了半个月;为了寻找远缘品种,他与助手远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浇水、观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时只能获得几颗种子。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尝试了多个栽培稻品种的杂交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66-1976年期间,他虽然没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编制的厄运却他无法摆脱的。一次,他从家里返回学校,发现实验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他丝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强了他把实验搞好的愿望。

为了育种,中只在家中过了3个春节;然而最遗憾的是,父亲死前也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农业研究机构和同志们的协助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这一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国家增产粮食2120亿斤。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的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引进实验,增产都在20%以上。袁隆*成为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济世的朴素的思想,在这种朴素的思想支撑下,才有了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为我国、为世界增产粮食的美好愿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9

袁隆*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袁隆*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员投入到了***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袁隆*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0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1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2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3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院士不仅是中国的袁隆*,也是世界的袁隆*。

***说,袁隆*院士为科学界作出了表率,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他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易*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这样的专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袁隆*院士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

***在座谈时说,袁隆*院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对国家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们要在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向袁隆*院士学*的活动,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4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15篇)相关文章:

★ 袁隆*的事迹作文素材300字10篇

★ 袁隆*的优秀事迹介绍五篇

★ 袁隆*的主要事迹300字(8篇)

★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5篇

★ 袁隆*伟人事迹简介5篇

★ 袁隆*的事迹(推荐5篇)

★ 袁隆*的事迹素材简短10篇

★ 功勋模范人物袁隆*事迹故事(5篇)


★ 功勋模范人物袁隆*事迹故事(7篇)

  袁隆*人物事迹 4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袁隆*人物事迹 5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人物事迹 6

致敬的袁隆*,是您让中国人将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您是民族的脊梁,是国人的骄傲,是人间的福星。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袁隆*人物事迹概括,希望大家喜欢!

袁隆*人物事迹概括篇1

*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人物事迹概括篇2

*日,一“请暂时遗忘袁隆*”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星,可以说袁隆*“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贡献。但最*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说袁隆*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的人不想让袁隆*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变成神,想让袁隆*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袁隆*人物事迹概括篇3

袁隆*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与百姓贴的*,更与实践贴的*,在贴*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人物事迹概括篇4

袁隆*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人物事迹概括篇5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学*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袁隆*人物事迹 7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七十岁的袁隆*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人物事迹 8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儿媳段美娟说:“*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 ———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人物事迹 9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院士。

袁隆*,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电影《袁隆*》通过再现袁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学*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袁隆*人物事迹 10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20__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政策的高水*,二靠袁隆*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__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2)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范文五份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 1

袁隆*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 2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

外界对袁隆*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隆*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 3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 4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院士不仅是中国的袁隆*,也是世界的袁隆*。

***说,袁隆*院士为科学界作出了表率,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他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易*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这样的专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袁隆*院士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

***在座谈时说,袁隆*院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对国家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们要在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向袁隆*院士学*的活动,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 5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袁隆*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3)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实用五篇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1

袁隆*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学*,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袁隆*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袁隆*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2

“隆恩似海,腹饱只缘田有稻;*德如山,国哀长哭世无公”。

20__年5月22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世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我的脑海里,袁隆*爷爷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的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是稻田的守望者,那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守护了*70年,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稻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隆*爷爷一生的梦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这又是个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这是世界上农业史上迄今为止,无人攀登的高峰,袁爷爷也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很高兴,就算吃再多苦也没关系。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多么伟大的理想,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梦想,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爷爷像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的夙愿实现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他让中国远离了饥饿。

20__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爷爷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10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人民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袁隆*爷爷就像一个装满稻穗的老人,他将自己的食物洒向中国,也洒向了全世界!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淳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一个真正让我们吃饱饭的大英雄——袁隆*爷爷。

你把双脚浸泡在稻田里,你把功劳写在了大地上,你把稻香留给了全世界!

致敬我心中的英雄——袁隆*爷爷!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3

*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星,可以说袁隆*“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贡献。但最*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说袁隆*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的人不想让袁隆*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变成神,想让袁隆*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5

早上班主任看着手机,突然紧锁着眉头问我们:“这有个不好的消息,你们要听吗?”,我们以为是什么考试联考什么的,都说不想听不想听,结果老师淡淡的说了一句,袁隆*去世了。

“什么,不可能!”我们班上同学异口同声道,大家都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我曾记得前几天他还在*台上发布自己健身锻炼的视频呢,他那么一个健康的人,怎么可能会突然……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们都以为这是造谣,说不定真的是造谣呢。我在心里给了自己一点台阶。

但现实是骨感的……

放假后拿到手机,我就连忙打开社交媒体搜索袁隆*,结果发现搜出来的全是“去世”,“缅怀袁隆*先生”之类的文章,我不禁心一颤。

我又打开之前有人采访过他的视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禾下乘凉梦,丹心映青田。这不就是袁老先生最初的梦想吗?他奋斗了这么多年,一生都在为我们能吃得上饭而努力,我心里为他感到可惜,袁老先生如果您还在,我们一定会迎来禾下乘阴凉的时候!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4)

——央视《榜样6》人物事迹心得 (菁华5篇)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不仅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又一个英勇壮举,也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书写了人类精神所演绎的又一个动人篇章。“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体现,这也是*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印证。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绘就了榜样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发起了新*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精神支撑。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的道义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因此我们要将这种抗疫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展现出来,形成各条战线的榜样力量。

  学*抗疫精神,就是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作为一名基层的中石化员工,要在*凡的岗位上,做好服务工作,始终把树立中石化的良好企业形象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工作作为努力的方向,做得精上求精,做到无私奉献。

  您好!有幸学*到您的先进事迹是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为了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为了带领当地牧民脱贫致富,为了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您以“梦”为“舟”,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牧民办好事、办实事,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巴特尔”的蒙语意思是“英雄”,而您就是新时代名符其实的英雄,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未来,我们像您一样,驾驶为民之“船”、扬起梦想之“帆”、紧握奋斗之“楫”,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逐浪前行。

  驾驶为民之“船”,行稳致远葆初心

  。在*50年的时间里,您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探索出了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会始终以您为榜样,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当成心头事、手中事、紧急事来处理。我们会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夯实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初心如盤、使命在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让*人的为民之“船”在历史的进程中行稳致远。

  扬起梦想之“帆”,扎根一线做奉献。

  *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凡。您曾说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您的职业荣耀。您一生心系牧民、情系牧区,本来有机会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可您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留在了条件最艰苦的地方,留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择一事,终一生,未来,我们也会像您一样,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我们会以“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姿态扎根基层沃土、植根人民土壤;我们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奋力扬起梦想之“帆”,用心守护脚下的每一寸热土,自觉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紧握奋斗之“楫”,务实笃行创辉煌。

  您的父亲廷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虽生长在父辈的光环下,可您却下定决心要自己做出一番事业。面对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现状,您提出“围封轮牧”让草场可持续发展;面对牧民们的将信将疑,您决定从自家做起、用成果说话;经过不懈努力,您带领牧民们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把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未来,我们会像您一样,紧握奋斗之“楫”,以实字开头、干字当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凡事冲在前、走在先、带头干、抢着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会始终保持务实笃行的姿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我们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康庄大道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您有很多的称呼:张桂梅同志、张桂梅校长、张桂梅妈妈……您是人民心中的张桂梅同志,是学生家长心中的张桂梅校长,是学校孩子们眼中的张桂梅妈妈。而我最想称呼您的是:张桂梅老师。您不仅仅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您用您的一生教会了孩子们知识,也用一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价值和追求。

  您是一盏明灯,照亮乡村女孩的梦想。

  建校13载,步行12万余公里,教出1800多名大学生。这一串串数字是您用您的时间、您的脚步、您的心血筑就的榜样一生。疾病压得垮的是您的身体,压不垮的是您一心想要山区的孩子们走出的信念。困难挡住的是您解决孩子们需求和问题的速度,挡不住的是您一往无前、绝不退缩的脚步。命运变不了的是起点,变得了的是终点。您说,“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因为您,偏远山区的家长有了送孩子上学的意识,学生们有了上学的希望;因为您,毫无基础的学生低分进、高分出,华坪女高创造出了教育奇迹;因为您,贫困家庭的女生摆脱了大山女孩的命运,改变了人生轨迹。您像是一盏明灯,燃烧自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照亮梦想前进的方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您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您是一面旗帜,成为全体教师的榜样。

  参加工作30多年来,您一直站在三尺讲台,将自己的每一天都用在为学生服务上。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在扎根贫困地区,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全身心投入。您对自己百般节俭,把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却对学生无比大方,帮学生交学费、带学生去看病、给学生添置衣服。您没有自己的子女,却是很多孩子口中的“妈妈”,您把母亲般的关爱全都献给了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精心培养、细心引导、全心照顾,您让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您说,“我人生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得比我好,我就满足了!”您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您以自身为千万教师树立了学*榜样,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开拓进取,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国之栋梁。

  您是一杆标杆,树立*员的模范。

  5千元、7千元、3万元、30万元……县委给您的置装费您给学校买了电脑、获得的奖金您捐给了灾区、劳模奖金您一次**了党费、兴滇人才奖您捐给了贫困小学。治病的钱您捐了,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您捐了,甚至丧葬费您都想提前预支捐了。您把您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党和人民。您用您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员的追求,始终为党和人民奋斗。您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您以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将爱国情怀、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融入教学和学生心中。您用您的一言一行,用您的亲身实践,坚守着崇高的政治信仰,践行着最初的入党誓言,担负着*人的初心使命,树立了*员的标杆。

  张老师,您用您的实际行动承担人民教师的责任使命,践行*员的初心使命。您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我们将以您为标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基层工作中守信仰、葆初心、强本领,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

  今天,在这举国同庆盛世华诞的美好日子里, 再次学*您的先进事迹,我的心里不仅充满了力量,更让我认识到您是一位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敢闯敢干的*人。多年来,您带领仙林街道党工委坚持奋战,顺应新时期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不断推进“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攻破基层管理工作上的个个难点,收获了连续9年*“4个零”的成绩,打造出新时期城市版的“枫桥经验”,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16个,群众满意度长期保持95%以上……您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我们要向您学*。

  学*您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

  “党组织把我放到这个岗位,干的是基层党务,打的是党的根基。我们扎根越深,党的事业就越兴旺。我一定牢记初心使命,深耕细作责任田,努力当好常青树。”多年来,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仙林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工作为引领,顺应新时期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不断推进“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攻破基层管理工作上的个个难点,赢得了居民的拥护和支持。您就是街道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上的一盏明灯,照亮自己更照亮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每当**发表重要讲话,您都及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每年1月和7月那雷打不动的千人党群学*大会,更是让*的精神和**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入脑入耳入心,并得以践行。您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党组*,也是一名优秀的*员。我们要以您为榜样,向您学*,时刻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增强“*”,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

  学*您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

  您无论是在卫生局担任工委副*,还是在*局担当局长职位,抑或是上任仙林街道党工委*,不管哪个岗位,您都是那样履职尽责、兢兢业业;您总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业绩,赢得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我们要以您为榜样,向您学*,自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岗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始终做到群众有事随喊随到,在*凡的岗位上抒写不*凡的人生业绩。

  学*您淡泊名利的如水情怀。

  多年来,您牢记宗旨,建好建强街道社区党组织,让社区成为了幸福家园;您创新网格化机制,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化解老百姓急难愁盼……几年下来,社区矛盾少了,居民笑脸多了。仙林街道因此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国际安全社区等国家级荣誉16项,吸引了各省市*1000批考察团前来考察学*。然而,在这多如牛毛的荣誉中,您自己的个人荣誉却一项都没有。每当别人问起这个问题,您总是笑笑说,“我觉得荣誉都是集体的,拿先进集体,代表着每个人都是先进,包括每个老百姓都是先进。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工作大家做、困难一起克服。所以荣誉是大家的,包括*代表这个荣誉也是属于集体、属于大家的。”我们要以您为榜样,向您学*,学*您这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敬业、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学*您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直面矛盾和问题,是*员的本色。骨子里,您就是一个敢于“顶真碰硬”的人。您担当作为,总是主动把千斤重担扛起来。在城市基层工作中,街道社区是兜底的,您敢担重任、敢滚钉板、敢打硬仗。有个拆迁安置小区,1056个地下室被老百姓私自占用18年,乱搭乱建、杂物成堆,安全隐患大,成了街道的“烫手山芋”,谁都不敢碰。怎么办?是您坚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分昼夜发动党员、干部10个月连轴转,持续做工作,引导推动群众参与配合,正是您这种实干苦干的精神,感动了群众,大家从怀疑到支持,纷纷参与进来,最终拔掉了这个“硬钉子”,而且许多居民也从*户变成了志愿者。我要以您为榜样,向您学*,恪尽职守、担当作为,坚持做到敢于担当、不怕困难,不畏凶险,一心为民,耕好基层责任田,努力当好基层常青树。

  了解您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心生敬佩,但我认为对您的敬佩之情要升华出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您为楷模为榜样,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自觉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强化党性修养,把心思集中在干事创业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诠释责任与担当而不懈努力奋斗,为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没有红军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永远跟党走,继续在边境线走下去,直到走不动、动不了的那一天。”1940年出生的您,没有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却用一生践行了长征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您用坚守诠释了“青春”。

  您出生在三大革**据地之一的沂蒙大地。1964年,24岁的您响应号召从*转业到新疆工作,并在新疆塔城边境管理支队吉也克边境派出所担任一名普通的护边员。在这50*方公里的无人区里,冬季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暴雪一下就是一米多深;夏季高温酷热,蚊虫猖獗,当地人戏称“十个蚊子一盘菜”。可是您一扎根就是一辈子,57年过去了,您的昔日战友陆续撤回团里或回内地工作,边防战士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您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在萨尔布拉克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您深刻诠释了一名*员的责任和担当,心中始终不忘的是入党时庄严的誓词。您用行动告诉我们,一名党员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的第一身份是*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办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党,想到党的事业和党所代表的群众利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牢记党员身份,坚定人民立场,把群众的口碑当作党员至高的功勋。

  八千里路云和月,您用双脚度量了“国界”。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您常说,边境“这地方不能空着”,于是在萨尔布拉克的烈日下、额敏河南畔寒凉的夜晚,您用双脚度量了这方20公里的边境山河,成为了边境线上的移动“界碑”。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您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那一刻,您抚摸着*173号界碑泪流满面。几十年下来,您的巡边总里程已经达到2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6圈。您的足迹告诉我们,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的标语和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前进的道路往往不是*坦大道,甚至满是艰难险阻,*员应秉持进取之心、克难之志和开拓之力,学*在先、调查在先、研究在先、实践在先,在不断地实践中塑造自我,闻毁不戚,闻誉不欣,慎始如初,善作善成。

  一片孤城万仞山,您用一生塑造了“丰碑”。

  57年来,您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管控区内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时间,见证了岁月,见证了您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萨尔布拉克一草一木的变化。时间,更见证了坚守,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民警们爬冰卧雪、用脚步丈量边境的初心。您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2017年,您获颁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奖;2019年,您被授予“最美奋斗者”。2021年6月29日,*中央授予您“七一勋章”。可您却直说自己心里不踏实,“我也没做什么,这些荣誉太高了,招架不住!”您肩负着初心使命和爱国情怀,向全国党员干部彰显了党员本色,您用一生的默默奉献告诉我们,*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淡泊处世,砥砺志趣,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做到负重承压,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干实事,扎扎实实干出成绩,实实在在让人民满意。 “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一座土坯房,一个收音机和手电筒,一口苦涩的盐碱水井,边境线上几十年如一日伛偻且执着的背影蓦然高大。您择一事,终一生,守护祖国的边远寸土,直到白头,当*飘扬在戈壁荒滩,在家国的取舍中,您和一代代守边人一样,毅然地选择了后者,用坚守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悔誓言。而我们,将循着您的足迹,追逐您光辉的背影,在靠*光的过程中成为光,在*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青春和力量。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5)

——袁隆*的人物事迹实用十篇

袁隆*爷爷,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生前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最敬佩的人。

很遗憾,袁隆*爷爷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这位让人敬佩的院土从此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们。袁隆*爷爷曾在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专家,所以在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农学专业,从此走上研究农业的道路。

袁隆*爷爷他曾经说,他做过一个这样的梦: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梁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这场梦还没有实现,您为什么就远行了呢?目睹灵车驶过长沙街头的场景,我的眼泪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这个为了国人能吃饱饭,而奋斗了一生的袁爷爷,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现在,袁隆*爷爷的的禾下乘凉梦,还没有实现,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学*,刻苦钻研,依靠科技,把爷爷的梦想去实现。

  袁隆*的人物事迹 2

*日,一档名为《似是故人来》的节目专访了袁隆*先生。在节目中,袁老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试想来,我们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8个字的指引。袁隆*教授给在稻田里讲述里的人生一课,我们细细品味:这味道真甜。

用知识武装头脑。袁老的杂交水稻是智慧的结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为人民服务中就只能“望洋兴叹”。一些党员干部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解不开难题、捋不清思路,做起事来毫无章法。这种现象不只在老年干部身上存在,同样也存在在青年干部身上。青年干部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匹配,又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终就无法成长成才。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知识储备,不只要向书本学*,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学*,更要从互联网汲取知识,这样才能担当大任,也能为未来做好准备。

用汗水磨砺人生。袁老说,他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农业的。其实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如果不愿意深入乡间,不愿意爬山路、走泥路,怎么才能了解真正的乡土中国,又怎么谈得上服务群众?书本里记载的、电视里播放的、新闻里报道的,毕竟只是只言片语,无法涵盖全面。所以朱有勇才会把实验室放在泥土里,所以张桂梅才会把学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黄文秀才会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他们的汗水也没有白费,收获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同志需要铭记的。

用灵感突破创新。“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获得灵感的迸发。爱迪生的灯泡实验、杂交水稻的种植成功即是无数次的努力加一瞬间的灵感获得的结果。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实践、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期间可能会诞生很多独到新颖的想法。灵感的产生只在一瞬之间,倏忽就可以烟消云散,此时就一定要及时记录,并且将它们用于实践的创新之中。当然有些灵感是思维火花碰撞的结果,闭门造车产生不了灵感,不妨与老百姓和同事们多多交流,让灵感的火花烧出来熊熊火光。

用机遇实现跨越。因为抓住了杂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机遇,我国极大地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可见,机遇是如此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年轻干部要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期,低头赶路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抬头仰望星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青年党员干部唯有通过奋斗,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汗水砥砺人生、用灵感突破成长,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实现人生和事业的跨越。

  袁隆*的人物事迹 3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的人物事迹 4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的一*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也与众不同,袁隆*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袁隆*的人物事迹 5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想实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人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人拥有了理想和抱负,才会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袁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驰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科学奖,11月2日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少年时的袁隆*,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育种研究。

然而,使袁隆*铁下心来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却是1960-1962年中国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无数的农民被活活饿死。袁隆*感到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摆脱饥饿!

确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选择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门派之下,但是经过实验和思考后,他觉得他们的理论太空洞、太教条。于是,在一位老前辈的启发下,他开始对孟德尔的杂交优势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隆*下定决心,“改变方向,搞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达到水稻杂交优势的目的。他认真地翻阅前人实验的各种记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在目标确定后,袁隆*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独自在田野里寻了半个月;为了寻找远缘品种,他与助手远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浇水、观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时只能获得几颗种子。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尝试了多个栽培稻品种的杂交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66-1976年期间,他虽然没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编制的厄运却他无法摆脱的。一次,他从家里返回学校,发现实验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他丝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强了他把实验搞好的愿望。

为了育种,中只在家中过了3个春节;然而最遗憾的是,父亲死前也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农业研究机构和同志们的协助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这一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国家增产粮食2120亿斤。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的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引进实验,增产都在20%以上。袁隆*成为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济世的朴素的思想,在这种朴素的思想支撑下,才有了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为我国、为世界增产粮食的美好愿望。

  袁隆*的人物事迹 6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6)

——*代爱国人物事迹优选【10】篇

1937年10月25日,是钱三强来到居里实验室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伊莱娜·居里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钱三强在伊莱娜·居里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高能物理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在实验室工作一天以后,回到宿舍还要整理资料,写实验报告。生活*淡、枯燥,但他却从不感到厌倦。他认为自己所面对的是对他充满诱惑力的神秘的原子世界。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核物理学家去开垦。

居里实验室,是全球性的研究集体。在这里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有来自法国的、波兰的、意大利的、荷兰的、中国的……不过钱三强总是这个群体的佼佼者。

钱三强的实干精神,深得伊莱娜·居里的赞赏。不久,她推荐钱三强到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伊莱娜·居里的丈夫--约里奥·居里就在这个实验室主持工作。这样,钱三强就将同时在两个实验室工作。

约里奥·居里先生,这位著名的核科学家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法国人,身材魁梧高大,性格热情奔放。他非常喜欢与助手交谈,善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没有那种大科学家的架子,而且和工人合作得很好。看得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核能研究,有着一种狂热的痴迷。约里奥非常关心中国的*况,同情中国人民遭受日军侵略的处境。当话题转到钱三强的学*问题时,约里奥问钱三强:“你到法国来学原子核物理学,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的委派?”

钱三强回答说:“是我自己的选择。”

“原子核物理与原子能化学密不可分,你知道吗?”约里奥提醒钱三强。

钱三强会意地点点头。约里奥接着说下去:

“我的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同伊莱娜的实验室一直联系密切。我与伊莱娜生活上分不开,工作上也分不开。”

约里奥与钱三强的谈话轻松愉快。第一次见面,约里奥便开门见山地向钱三强交代了工作意图,他说:“我想对云雾室作两种改进。一是改进充气的压力,使压力可以调节,这样测量粒子的能量范围也就可以调节了。另一项改进,是把膨胀速度放慢,使有效灵敏的时间拉长,这样,一次实验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例。”

钱三强认真作谈话记录,同时,他也开始考虑将要着手的工作细节。

“原来云雾室的有效灵敏时间是多少?”钱三强经过认真思考以后,向约里奥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是0秒到0.2秒。时间太短了,实验受到限制,所以要改进。”

“改进方案由谁来做?”钱三强问道。

“先由你提出一个方案,我们共同讨论后再论证。改进成功之后,你就以云雾室研究a与质子的碰撞为题,完成你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钱三强面见约里奥之后首先查阅文献,而后对现有的云雾室进行了仔细考察,对其原理结构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钱三强向约里奥交了一份云雾室的改进图,请老师审查。

约里奥对个别地方做了一些修改之后,便交给钱三强着手操作。一开头,约里奥每天到实验室查看一次;后来,隔几天查看一次;再后来,两三个星期查看一次;最后,一两个月也难得来一次。约里奥似乎对钱三强的工作很满意,也很放心。

过了一段时间,约里奥又到实验室来了。

只见云雾室的主要结构件都加工好了,钱三强正在进行组装。

约里奥惊讶了。他发现最难加工的金属底盘、金属网、金属丝,都加工好了,真不敢相信。“这都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都是你干的?”他兴奋地询问三强。

“我对每一个小部件都画好图纸,制作成样品后,再到工厂去请金工师傅帮助加工。”三强回答说。

“工厂在哪里?”

“在巴黎郊外。那里有很好的设备,工人们也很热心帮助。”

约里奥很欣赏这样的科学青年,能想出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且踏踏实实,从不张扬。

几个月后,新的云雾室制成了。经过试验,两种改进效果都不错,其中有效灵敏时间达到0.3秒——0.5秒。

新的云雾室刚制作成功,约里奥又提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再设计一个自动照相的系统,把粒子轨迹自动拍照下来?”

没过多久,钱三强创造性地制造成了一台同云雾室相匹配的自动照相机。

从此,约里奥·居里对钱三强更加器重。约里奥当着许多人称赞说:“法国大学生只有考试分数,而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则同时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

由于钱三强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刚去法国居里实验室一年多,便为华夏学子争得了荣誉。

此时,钱三强心中怀念着那位遥远的美丽的姑娘,他愿意与那位美丽的“天使”共享这份来自居里家族给予的荣誉!

  *代爱国人物事迹 2

***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爷爷非常重视***的教育。“从五六岁入私塾,到从日本留学回国,他前后上了18年学。”李亚中说,***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事业的远大志向。

李亚中说,***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是140块大洋,后来任教授涨到200块大洋,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块至300块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北京支部成立后,***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此外,他还会向穷学生仗义疏财。每到发工资时,***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交给李夫人。

***的高尚品质感染了许多人。在为***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块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等80余人。在狱中,***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等20位革命者绞杀。***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李亚中说,“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颠沛流离。父亲李葆华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并未获得学位。

  *代爱国人物事迹 3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晓连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传奇飞行女将军。她先后飞过七种机型,是目前中国军-所飞机型最多的女飞行员。

说起刘晓连,人们都会想到她曾创造的航空史上的奇迹。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日九时三十二分,刘晓连和她的机组完成转场任务后,驾驶军用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返回部队。当飞机爬升到七百米高度时,忽然受到一架歼击机的撞击,“嘭”地一声巨响,机组人员全部被震昏过去……

被震倒在中-操纵台上的刘晓连清醒过来后,第一个发现飞机已下坠四百多米。“快抢救飞机!”她大吼一声并奋力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抓住驾驶盘,但由于机头底部被撞破,机体变形,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严重损坏,部分操纵系统失灵,飞机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她强忍伤疼在机组人员的协同下,以超常的力气将飞机拉*。

此时又出现意外。正当刘晓连机组艰难地驾驶重伤的飞机降落时,她发现跑道上有歼击机在起降,如果强行在跑道上迫降,很可能与其它战机相撞,造成机毁人亡。于是,她毅然决定在备降的草坪上着陆。在前起落架被撞掉的情况下,刘晓连靠*时练就的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惧的军人品质,飞机迫降成功!

一场灾难避免了!事后专家们在检查飞机时认定,机上铆钉等连接部件已大部分断裂,再有三分多钟,飞机将在空中解体。这样的飞机能安全飞回,在航空史上是奇迹。从飞机被撞到成功迫降只有五分钟。就在这短短的生死之间的五分钟里,刘晓连创造了奇迹,保住了战友与战鹰的安全,为此她荣立了一等功,被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刘晓连在她四十多年的军旅中,不停奋进,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和“之最”。

一九六九年,二十岁的她担任机长,成为空军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女机长;一九六九年,她担任团飞行参谋,是中国军队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女作战参谋;一九八二年,她荣立一等功,成为中国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飞行员。她领受任务,驾机进藏,成为第一个驾驶大型运输机进藏执行任务的女机长;一九八六年,她从空军学院(空军指挥学院)毕业,成为空军第一位由院校毕业的女指挥员;一九九一年,被空军首批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如今,刘晓连不再驾机升空了,但她仍然保留着做飞行员的标准: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身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她以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作风,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空军指挥员。同时,还在为中国女飞行员的培养尽心尽力。

  *代爱国人物事迹 4

离圆明园十里,有个谢庄村。谢庄团练冯三保有个智勇双全的女儿叫婉贞,各种武艺无不精通。

1860年,一个英国军官率领100多名骑兵袭扰谢庄,被奋起的村民打得狼狈逃窜。冯婉贞分析说:“小股敌人虽然败退了,大股敌人一定会来报复。如果他们带着大炮来,我们村庄就会遭殃。我们善于武术,不如用己之长攻敌之短。”为了全力拯救谢庄,她自告奋勇,带领100多名精通武术的青少年,身穿黑衣黑裤,手持雪亮钢刀,来到离村不远的树林子里,埋伏下来。

不大一会儿,五、六百敌人果真抬着大炮来了,婉贞坺刀奋起,异常英勇,率领大家扑向敌人。敌人未料到这里有埋伏,惊恐万状,乱作一团。随后,敌人纷纷败退,婉贞带领大家乘胜追击。

到了傍晚,被砍杀的敌兵大约有100多人,剩下的敌人扔下大炮,落荒而逃,谢庄得到了保全。

  *代爱国人物事迹 5

少年女英雄马秀英

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16岁加入***。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7)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心得优选【五】篇

  如今,激进暴力分子对香港的破坏,已经从实物、设施层面,蔓延至公共秩序、法律规则、社会人心层面,进而严重消耗着香港赖以发展的软实力。街头乃至校园暴力不断升级,“黑色恐怖”蔓延,香港甚至“经历了二次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失去了免于恐惧的自由。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病入沉疴的香港,包括工商界在内的香港各界中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人士,如果再不站出来抵制暴力、为社会的公义和香港的未来发声,那就不只是对激进暴力分子的纵容,更是在眼睁睁看着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滑入深渊,是在亲手断送香港的明天!

  可以理解,一些工商界的企业家,乃至不同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站出来抵制暴力顾虑重重,是怕引火烧身。但只要稍稍向前看远一些,就能明白,倘若今天因为惧怕而一时哑忍,看似保全了自己,实则是遗祸无穷。香港一旦被激进暴力分子打上恐怖、失序、不安全的标签,就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香港的商业、金融业乃至各个领域。如今,已经到了危及香港整体利益和各行各业自身利益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香港人心中都需要一杆秤。

  不受严厉惩处的不会轻易收手,暴力乱港的势力不会自行褪去,反而是你越弱、他就越强。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一些人还在犹豫、观望、抱怨甚至投机,那么最终必然悔之不及。香港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经不起一点折腾。大家救香港,就是救自己!

  之前,已有一些香港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站出来对暴力说不,也有大的地产企业捐出土地用于兴建公屋,聚焦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现如今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带头发声、传递正能量,并且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抵制暴力,抵制煽暴纵暴的行为,支持特区**和**严正执法、维护法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止暴制乱的声音越响亮,邪恶暴力的声音就会越微弱;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盈香港,极端激进分子的暴力凶焰一定会被扑灭。

  张xx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xx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xx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xx、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20xx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xx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xx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xx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__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心得 5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等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显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展示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凡人。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米9秒大关重新学起跑,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贵,看到真心、无畏和忠诚的亮光,而这道光,给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生辉。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8)

——中国榜样人物事迹(精选五篇)

刘念东,1976年8月出生,中**员,新城区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

为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原本已经休假回老家的刘念东,立即飞回西安,第一时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防治新冠疫情院感培训,严把院内防控关。同时,还承担了火车站出站口、社区与隔离住宿酒店排查任务,面临的风险更高,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后果不堪设想。刘念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督促药械科,另一方面充分发动身边的朋友、同事介绍资源,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式筹集物资。

此外,她多年来义务为辖区内多所中小学校师生以及南方酒店员工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为晶洁鸟阳光家园的残疾孩子捐助过冬棉鞋和生活用品,为白鹿原回归儿童村孩子捐衣捐物,为长乐星光老年公寓老人义诊。

  中国榜样人物事迹 2

__X,男,1956年2月生,中**员,王曲街道__X村村民。__X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现担任王曲街道乡贤协会会长、关工委专职副主任、长安唐村文化顾问、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火”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

党的政策的“宣传员”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时,__X第一个报名参加__X村“***员先锋队”。他一边参与巡查工作,一边代表街道乡贤协会印发《防控工作倡议书》,义务进行广播宣传,并创作《乡贤助治防疫感想》等长诗6首,为乡亲们战胜疫情鼓劲加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火”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他经常利用传统节日为村民、中小学生进行爱老敬老专题演讲,讲述村寨“孝子贤孙”“孝子三弟兄”等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将尊老爱幼村风代代传递。

村寨文化的“记录者”

2020年5月31日,__X在长安唐村与当代艺术家白夜,参加了大秦网视频直播——古村落初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讲述村史活动,第一次将南堡寨推向了社会宣传;6月19日,参加了人民网视频直播:“云游唐村,插花品茶忆乡愁,盛唐原乡探故事”村史馆讲解员讲解活动,1000万人在线“围观”,扩大了王曲的影响,提升了南堡寨的知名度。__X还写了不少宣传家乡的文章。《故乡的变迁》荣获西安市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退休不退“钢”,战“疫”主动上》荣获长安区“颂英雄,传能量”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奖。

数年来,__X坚持不懈,调查走访,探究村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堡寨物华忆长安》——南堡寨史话*7万字的村史撰写工作。为了写好村史,他走遍了荒废多年的老村子的大街小巷,冒着危房塌落、塬高坡滑的危险,迎着风雪大雨,顶着烈日阳光,不顾荒草没身,先后考察30余次。又走访了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老干部、知情者等相关人员50多人,通过实地考察、详细记录、反复核实、拍照存档、丈量尺寸、绘制史迹节点图。又为南堡寨村门楼、祠堂以及__X村史广场书写对联9幅、整理史迹节点牌12幅,让广场不仅成为活动锻炼的场所,更是村史学*的场所。

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__X不仅是乡亲身边的宣讲员、书写家乡的宣传员,更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他负责王曲街道的关工委工作。王曲地区地理位置复杂,高原、川道、河流相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村寨、中小学校,走访摸底单亲家庭、残疾家庭、贫困家庭30余户,记录、记载、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学*、纪律道德表现等,为区关工委每年支助帮扶、捐物捐款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支助到位,帮扶到人。市、区关工委多次对__X的先进事迹进行通报,《陕西日报》《陕西老年健康报》也作了采访和专题报道。

__X如今还在做长安唐村村史馆的筹建工作、长安八中校史馆的文字整理工作……

  中国榜样人物事迹 3

王晓曼,男,汉族,***年11月生,2015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3月加入***,研究生文化,广州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现任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务科科员、行一部门工会**,2018年9月至今派驻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

王晓曼同志自2018年9月到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挂职以来,能立足医院需求、利用广州资源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努力协助医院做好新院开业准备工作。

一、发挥专业优势,补医院管理短板

针对医院处于异地重建的现状,医院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尚未起步,通过抓住“管理先行,制度挺在前”这一工作重点,协助该院走好开业关键的第一步。

重点从管理理念更新、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好规范化、标准化的开业准备,协助医院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和各科室岗位职责,完善各项行政、医疗管理制度,并于2018年12月组织毕节市相关医疗机构19名管理骨干到广州市接受为期一周的管理技能培训班,切实提升医院管理水*。

二、积极参与新院建设,破新院建设困局

新院区建设存在专家引进难、建设思路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创新性提出柔性引进专科特设岗位专家团队的举措,牵头组织从广州市三甲医院柔性引进放射科、骨科等三个专家团队,重点扶持相关专科建设,并推动医院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建立远程影像会诊系统和远程心电会诊系统,多举措以期实现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管理水*与广州市同质化,快速提升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服务能力。

此外,通过参与新院区组织架构设计、制定人员配置规划,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和规培生招聘,链接广州专家对新院建设和流程改造进行现场指导,对接骨干人员到广州进修,从多方面理顺医院开业筹备工作,争取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助力脱贫攻坚,送医送药深入深度贫困地区

多次组织广州市相关专科专家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干组成医疗队深入织金县、威宁县等深度贫困村送医送药,为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送医送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缺医少药”问题。

多次深入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撒拉溪分院关怀、探视麻风病人,了解麻风病人的生活和医疗状况,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争取更多社会关注。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王晓曼同志能牢记使命,立足脱贫攻坚一线岗位勤恳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广州市优质资源,创新帮扶方式,从医院管理层面推动新院区建设,为助力毕节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本医疗保障奉献力量。

  中国榜样人物事迹 4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中国榜样人物事迹 5

他的名字烙在人民心里,他的功勋祖国永远铭记。他是祖国土地的守护者,他是保卫人们安全的英雄。他就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2018年10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最后一个雷场进行扫雷作业。组长杜富国及战友艾良发现一颗当量大,危险性极高的弹体,这时,杜富国命令艾良:“你退后让我来。”当杜富国小心翼翼地趴在地上拨开泥土时,“轰”的一声,弹体爆了,而杜富国下意识的倒向两三米外的艾良,正是由于杜富国的舍生忘死,战友艾良仅受了皮外伤。可杜富国自己呢,防弹衣被撕成碎片,全身血肉模糊。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抢救才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却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臂。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关心战友如何。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杜富国正是这样的英雄,从小家到大家,从自我到超我,他无私地坚守着岗位,完成了肩上背负的使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毫不畏惧,完成最后一个扫雷作业后,战友们手拉手趟过雷场,完成土地的交接仪式。可以杜富国再也无法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任务,无法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精神永远都在,它勉励着战友们。“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杜富国站上《感动中国》的颁奖台,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动的,掌声传遍舞台。扫过雷的雷场变成了农田,撒上种子,结出果实。这样的男儿,顶起中国的一片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安心。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应该向英雄奉献自己的敬意。英雄们用血泪换来的安全、繁盛,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总有人把信仰放在利益上面,把大家放在小家之前,实现超我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类英雄,也不必让每个人都去做人类英雄,但我们应该尊敬人类英雄。致敬扫雷英雄——杜富国!


袁隆*人物事迹心得优选【五】篇(扩展9)

——红色英雄人物事迹优选【5】篇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

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红色英雄人物事迹 2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1936年7月,任**南满省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红色英雄人物事迹 3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我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终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齐去河边练*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终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红色英雄人物事迹 4

江竹筠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的精神。她在上学时十分用功,记忆力超群。之后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新民主主义论》,供难友们学*。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1947年春,**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提高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川东地委**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红色英雄人物事迹 5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