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3、14、15班的语文教学.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我的语文教学阶段性任务也圆满地完成了.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现对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经过自己课余对新课标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我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四、每篇课文教完后都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小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

  五、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动机,学*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目的;学*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吸取组里教师一些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2

  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此次机会去宜昌参加“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此次学*中,我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再次了解到了“课改”的趋势,并学到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而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疑惑。

  一、对“课改”的认知

  无论是在荆州的观摩课,还是此次的优质课竞赛,展示的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其特征大致有以下四点:由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由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学生从倾听型转向言说型。

  这说明“课改”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认可,自己今后的教学也应该朝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我认为在认可“课改”的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去荆州学*,好像只有三位老师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所有的课程下来,都没有偏离“课改”的核心思想,至少在教学设计上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次的优质课竞赛,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教师都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感觉比较生硬,似乎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在此,我没有要评价某种教学方式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何种形式教学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

  此次所听的课程全部是作文课,所讲的主题几乎都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所配备的学生的实力也大致相当,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我想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好的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学*方法,有亲和力,能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当的点评和归纳。这几乎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基本素质。而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要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因为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尊重学生,那么他的教学就必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实际操作时,一旦学生的发挥超出了他的预设,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种种方式把学生硬拉回自己预设好的轨道,使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这个,评委往往很容易就会发现。所以,我认为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应具备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不人为遏制学生发挥的素质。这不是说要老师一味的迎合学生,而是说要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削弱课堂的预设性,当学生的观点并不错误,只是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要懂得灵活处理。

  三、教学方法

  在所有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课。那位老师的作文课,以对一张白纸的感触入手,由小见大,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观点,畅所欲言,再从学生的发言中去归纳打开写作思路的具体方法,然后再依据所归纳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写作,并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中进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

  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始终围绕着写作教学中的“怎么写”这一主题。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另一方面,整堂课又有实在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流于形式,图个表面热闹。这也给予了我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做题方法的总结,同时倾听和思考学生的做题思路,给予学生实际的应用指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实在。

  四、自己的困惑

  两次的外出听课,让我觉得上语文公开课时老师注重的基本上只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这次的优质课竞赛,大部分老师的课堂内容与应试无关,有的甚至只是某个话题的讨论会,仅是表面热闹。

  中学语文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教考分离。理科学科,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教学,我猜想,无外乎老师把书本知识先弄懂,并有适当的拓展,然后尽量让让学生弄懂,最后通过做题巩固。但是语文的教学,一篇文章,老师懂了,学生懂了,却不一定就能考出好成绩,而且高考除了默写题也不会考书上的文章。所以单就一篇课文去讲课文容易(教参上有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学生上课只要是听了的,一般也不存在有谁听不懂);进行课外的延伸,使语文教学更丰富、有趣,这也不难(依靠自己的学识或在备课时查找相关的资料即可);难的是如何对一篇课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虽然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不直接考课本内容,但我相信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毕竟考试的文本赏析也无外乎课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体裁,这种体裁上的相同,让我相信只要能够按照体裁分类,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结合相应的考试题目类型,弄清楚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学生需要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日积月累,这些看似高考不考的课文也终将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这也是我今后要探索的方向。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3

  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惯的养成和语文学*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第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 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目标和学*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课文,通过 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和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第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 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 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第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向40分 钟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 大课堂”。引导学生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第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曾看过这样一事例:一堂优质课《蘑菇该奖给谁》,一开课教师就让媒体展示了故事的动画,师复述内容,生提问,就是不让学生读书,用多媒体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阅读,就是把文字符 号转换成图象,多媒体运用得不当,剥夺了学生转换语言符号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4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所得,那么才有货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去阅读,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来静心阅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高中的语文教师有备不完的课还有改不完的各种作业,特别是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与之相对应的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想要静下心来阅读,可能更多的教师会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其实,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会发现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和学生成绩的最佳方法。

  曾经有人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备课、阅卷、和学生谈话等占据。

  阅读课外书的教师数量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去图书馆次数最少的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这样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语文教师不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吗?事实却让大家大失所望。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为如此,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学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底气不足、有着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两年,当地教育局组织的高三教师与学生考同样的试卷,并将试卷混在学生卷里同时批改,出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学生的情况,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上至**开辟天地,下至风土人情,从天文地理历史到古今中外名人传记,无所不含。因此,教师只有宽泛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得了语文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则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持之以恒、广泛地阅读,才能够得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只有书本能带给教师丰富的营养和广博的世界。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范围狭窄,接触人群和事物单一,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或者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追求,不断成长。纵观一些起点普通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的领头羊,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并且形成独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细细探究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发现他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常年与书结伴而行,在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知识面比普通教师要广、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底蕴更加丰厚,自然而然地教学能力更强。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的选择

  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籍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即使穷极一身,也不可能读完。因此,选好书、读好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发挥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要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须有广泛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语文学科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涵盖其它学科的内容。

  由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阅读并且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涵盖社会、科学、生命等广泛领域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以高的专业素养教授出出色的学生。

  再次是要钻研教育发展类的书籍。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光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配合以渊博的知识,才能够出色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知识储备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预*

  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讲课前,可以要求他们书面翻译出所要学*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再求助于教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教师及时、真实地了解到了学情,讲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熟读成诵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应该充分重视文言文课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讨论解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几个步骤去读。首先,让学生对照着注释把文章从头到尾边读边译,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圈出来,同时整理到笔记本上,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直到真正弄懂为止。其次,让学生试着不看注释诵读文章,在还不能记住意义的地方作出标记,然后将这些难记的知识反复地记忆。在这样的自主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入学*。同时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明白诵读对学*文言文的意义。所谓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

  三、激活知识

  文言文学*不是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而是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为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先前知识,建立文言文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体现在对词义的理解、语法使用方面,也体现在对情感的感悟上。比如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还有常见的固定格式,在新课文中可先激活先前相关知识再联系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解和保持。通过这种方式,使已有的知识在多次重复中得到逐步的强化。

  四、重视积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也加大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力度。因此,背诵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既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适应高考的需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惯,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6

  在刚刚结束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三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回顾有欣喜、有遗憾、有收获、有不足。

  一年来,我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求自己,恪尽职守,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为了能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大纲,并买了些教学辅助资料,及一些语文工具书籍。同时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时,我还注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在上每节课之前,我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

  教学方面:认真研究各课改省份高考题,认真研究高考精神,认真组织备课组进行复*研讨,认真制定第一轮复*计划。

  在正式展开复*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究20xx年考纲和考试说明,重点关注宁夏、海南省份的新课程改革。同时深入领会参加的市里的调研活动,争取把新高考要求落实到每个专题中。认真参加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个专题都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再深入领会,细心吸收,精心选题,根据生情校情学情,制定工作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完成。

  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以下方面的提高:

  第一,对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_,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学*语文更应把视角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科目多,学*内容量大,所以*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并提出有效阅读的要求,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学生写作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

  高三的教学任务重,责任大,虽然一年的教学工作顺利结束,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各知识板块的复*安排上,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科学,基础知识的复*占用了太多时间,致使后边的重要内容,即阅读及写作部分,进行的紧张而显杂乱,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汲取教训,以期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大量讲述;

  ②大量训练;

  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我以为,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总之,自踏上教师这一岗位以来,爱岗敬业,一直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一些进步,但在教学水*及经验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仍须努力学*,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工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7

  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此次机会去宜昌参加“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此次学*中,我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再次了解到了“课改”的趋势,并学到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而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疑惑。

  一、对“课改”的认知

  无论是在荆州的观摩课,还是此次的优质课竞赛,展示的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其特征大致有以下四点:由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由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学生从倾听型转向言说型。

  这说明“课改”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认可,自己今后的教学也应该朝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我认为在认可“课改”的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去荆州学*,好像只有三位老师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所有的课程下来,都没有偏离“课改”的核心思想,至少在教学设计上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一次的优质课竞赛,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教师都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模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感觉比较生硬,似乎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在此,我没有要评价某种教学方式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何种形式教学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

  此次所听的课程全部是作文课,所讲的主题几乎都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所配备的学生的实力也大致相当,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我想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好的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学*方法,有亲和力,能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当的点评和归纳。这几乎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基本素质。而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要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因为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尊重学生,那么他的教学就必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实际操作时,一旦学生的发挥超出了他的预设,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种种方式把学生硬拉回自己预设好的轨道,使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这个,评委往往很容易就会发现。所以,我认为在“课改”的形势下,好的教师还应具备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不人为遏制学生发挥的素质。这不是说要老师一味的迎合学生,而是说要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削弱课堂的预设性,当学生的观点并不错误,只是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要懂得灵活处理。

  三、教学方法

  在所有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课。那位老师的作文课,以对一张白纸的感触入手,由小见大,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观点,畅所欲言,再从学生的发言中去归纳打开写作思路的具体方法,然后再依据所归纳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写作,并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中进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

  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始终围绕着写作教学中的`“怎么写”这一主题。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另一方面,整堂课又有实在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流于形式,图个表面热闹。这也给予了我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做题方法的总结,同时倾听和思考学生的做题思路,给予学生实际的应用指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实在。

  四、自己的困惑

  两次的外出听课,让我觉得上语文公开课时老师注重的基本上只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这次的优质课竞赛,大部分老师的课堂内容与应试无关,有的甚至只是某个话题的讨论会,仅是表面热闹。

  中学语文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教考分离。理科学科,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教学,我猜想,无外乎老师把书本知识先弄懂,并有适当的拓展,然后尽量让让学生弄懂,最后通过做题巩固。但是语文的教学,一篇文章,老师懂了,学生懂了,却不一定就能考出好成绩,而且高考除了默写题也不会考书上的文章。所以单就一篇课文去讲课文容易(教参上有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学生上课只要是听了的,一般也不存在有谁听不懂);进行课外的延伸,使语文教学更丰富、有趣,这也不难(依靠自己的学识或在备课时查找相关的资料即可);难的是如何对一篇课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虽然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不直接考课本内容,但我相信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毕竟考试的文本赏析也无外乎课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体裁,这种体裁上的相同,让我相信只要能够按照体裁分类,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结合相应的考试题目类型,弄清楚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学生需要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日积月累,这些看似高考不考的课文也终将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这也是我今后要探索的方向。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8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xx市xx中学的听课学*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瘦弱颇多。

  用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能概括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加重要,学*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生的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抓住机会,知道学生学*,将“渔”的能力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而且能使学生“会学”,让学生了解掌握语文的学*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渔”的方法我觉得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在xxx上的诗歌鉴赏这以复*鉴赏课中,方法的教授体现得尤为突出。xxx老师在上课的开始用复*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这样就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学生面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时,xxx老师又渗透着诗歌鉴赏的方法性,渗透着方法性教学。

  第二位老师是x老师的课,她的课思路很清晰,环节流畅,她讲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课时。x老师抓住重点“始得”并贯穿全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可见x老师的课扎实有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她上课也比较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值得我去学*!

  这两位老师的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非常突出,自己扮演着主导角色,她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听了她们的课后,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她们比,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成绩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听了她们的课,我学到了很多,今后自己一定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9

  新学期开始,很多同学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对于这个跨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更是一筹莫展,想要学*好高中语文就要有正确的学*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1、多读:

  阅读课文是复*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

  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

  查什么呢 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方法、摸索学*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时学*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 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

  就是通过做练*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多想:

  复*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10

  一、寻找重点,完成目标整合

  在进行语文整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教材和方法这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合适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抓住主线、运用明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实现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一篇文章每个部分都应讲到,而是应围绕文章的重点,很自然的与其他相似文章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丰富话题,完成与内容的整合

  整合式的教学总的来说是非常讲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是不被采用的,而是应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三、将书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在实践中,完成资源的整合

  学*书本知识是为了以后的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语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强调语文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课中可开拓室外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可布置与语文教学符合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实践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资源的整合。

  四、问题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自我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同时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现的任务情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中,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就锻炼了学生在文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与竞赛教学方法整合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重要的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展开课堂竞赛,比如抢答比赛和辩论赛。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处在青春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教学资源与竞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性。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1)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我担任高二1714班和高一1715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师,5月份开始接手1716班。我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三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较为适宜的教法,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第一次使用的教材也能较的把握和处理了,较为满意的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在*时的教学中,首先我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如语音题、古诗名句背诵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在处理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学期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使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

  四、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阅读课及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探索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创设情景来引发学生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所得,那么才有货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去阅读,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来静心阅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高中的语文教师有备不完的课还有改不完的各种作业,特别是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与之相对应的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想要静下心来阅读,可能更多的教师会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其实,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会发现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和学生成绩的最佳方法。

  曾经有人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备课、阅卷、和学生谈话等占据。

  阅读课外书的教师数量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去图书馆次数最少的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这样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语文教师不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吗?事实却让大家大失所望。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为如此,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学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底气不足、有着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两年,当地教育局组织的高三教师与学生考同样的试卷,并将试卷混在学生卷里同时批改,出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学生的情况,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上至*开辟天地,下至风土人情,从天文地理历史到古今中外名人传记,无所不含。因此,教师只有宽泛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得了语文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则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持之以恒、广泛地阅读,才能够得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只有书本能带给教师丰富的营养和广博的世界。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范围狭窄,接触人群和事物单一,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或者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追求,不断成长。纵观一些起点普通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的领头羊,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并且形成独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细细探究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发现他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常年与书结伴而行,在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知识面比普通教师要广、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底蕴更加丰厚,自然而然地教学能力更强。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的选择

  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籍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即使穷极一身,也不可能读完。因此,选好书、读好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发挥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要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须有广泛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语文学科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涵盖其它学科的内容。

  由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阅读并且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涵盖社会、科学、生命等广泛领域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以高的专业素养教授出出色的学生。

  再次是要钻研教育发展类的书籍。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光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配合以渊博的知识,才能够出色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知识储备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一、寻找重点,完成目标整合

  在进行语文整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教材和方法这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合适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抓住主线、运用明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实现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一篇文章每个部分都应讲到,而是应围绕文章的重点,很自然的与其他相似文章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丰富话题,完成与内容的整合

  整合式的教学总的来说是非常讲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是不被采用的,而是应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三、将书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在实践中,完成资源的整合

  学*书本知识是为了以后的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语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强调语文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课中可开拓室外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可布置与语文教学符合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实践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资源的整合。

  四、问题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自我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同时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现的任务情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中,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就锻炼了学生在文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与竞赛教学方法整合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重要的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展开课堂竞赛,比如抢答比赛和辩论赛。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处在青春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教学资源与竞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性。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6

  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完善和创新,一步步地达到自己理想的教学境界。

  一、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无论学什么东西,首先都是通过文学来理解的,也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所以一个人的文学程度,决定着其对所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能力。所以缺乏文学知识的人,无法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处理身边的事情和问题,不会调解矛盾,找不到事情的奥妙所在……其实就是不懂得逻辑推理的人。像现在很多人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就是因为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只有闷在心里,久而久之积累成疾……如果他的文学好,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劝解自己,不至于闷在心里而积劳成疾。当人们明白其中的自然哲理,自然而然就明白重视文学的重要性了。如果再让他们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哪有得这种病的?就会更增加他们的重视度了。当人们认识上去了,都重视了,家长就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学*文学,孩子本身也会主动去学*文学,教师自然也会好好教了。可以说,提高认识,是学生学*的第一步,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遍及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带来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单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往往比较抽象,语文教材丰富的内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生一直是死记硬背地被动学*,渐渐对学*不再感兴趣,缺乏了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效率。而多媒体是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术。

  多媒体呈现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登泰山记》时,我精选了一组突破。

  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制作在课件的开头,作为导入。学生为这些风格各异的著名大山的瑰丽景象所吸引、震撼,不少学生在啧啧惊叹中拿起了笔,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又添下了一笔对大自然伟大神力的记述。

  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功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更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规律,通过直观生动的电视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学*、欣赏和应用内容的感知距离,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教学功底扎实,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在课堂上博闻强识总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比如,课文中穿插历史小故事、举一些幽默的事例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语言精练、幽默,板书清晰有条理,学生喜欢听课,教学成绩自然也不错。在课堂下,教师的博学多才能解决不少问题,课间我们常常能见到教师身边围着不少学生,而那些学生中不仅有问语文问题的,还有问英语或化学等其他科目问题的,实在让我们惊诧。就是同事间偶尔聊天,这样的教师的话语也常常能一语中的、抓住要害,又或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教师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能拖延,敷衍。尤其是现在教师们往往一个人要带好几个班,学生多,任务重,更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我有一位同事,她总是认真地备课、上课,忘我地批改作业,她的桌面每天都有一摞摞堆积如山的听写本、作业本、练*册,这一座座小山常让她没有时间抬头,经常牺牲午休时间,甚至晚上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

  教师要把爱献给每个学生,让爱的雨露流进学生的心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朴实的、无私的。比如,我每天都早早来校,督促学生早读,观察学生的状况,一旦发现有没到的或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马上通知家长,及时解决问题。课间,我总爱多留在教室一会,跟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或生活上的问题。中午午休时,常去教室关心学生。长此以往,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密切,交流增多了,关系非常融洽。

  教师要尊重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常常能在办公室听到有的教师称赞自己的学生,总是自豪地向同事们讲述自己的学生所做的令人满意的事,然后自然地说:“这孩子,真是不错。”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们也是*等地跟学生交流或者叫来家长商议解决,绝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批评学生时歇斯底里地吼叫。这样才能*和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是宽容的、开明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尊重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最大的配合,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一起进行教学互动等。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学生对教师心服口服。

  总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机械流程,教师作为执教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这样才能灵活地应对各种教学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2)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1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3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4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5

  20xx年2月22日至20xx年2月24日我参加了由进修校组织的“哈市20xx年寒假农村教师免费培训”英语学科的培训学*。虽然学*时间只有短短的3天,但是这3天的学*却使我受益匪浅,既分享了不少名师的教学经验,又解决了我在英语教学上的不少困惑,在她们的点播下,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也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哈市的名师给我们分享了她们在教学上的独到经验,又毫不吝啬的传授给我们她们在教育教学上得到的成功方法。她们与我们一起讨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母语与英语的使用及在*时课堂教学中,英语究竟是注重流利还是该注重准确性,以及大家在英语学*中有那些独到的进步方法,激起了我们讨论的热潮。同时,通过名师的示范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怎样设计小游戏;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怎样运用录音;怎样运用辅助教具。当然也发现了自己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语音不标准;讲解课文拓展不到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到位;游戏设计的不合理。

  通过此次学*,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将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继续深造,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6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7

  今天我们幼儿园全体教师参加了xx教育机构的专业人士培训,通过这次学*让我们体会到我还有许都东西要学。首先靳老师讲的是《如何做一名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魅力幼师》。让我看清了我的缺点让我看清了在幼儿园里我需要做什么,怎么跟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以及老师的状态还讲了许多故事。与事例都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就好比于老师讲的《幼儿老师的情绪控制》经验再多,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也不能做的更好。

  上午听了余老师的讲课,觉得很有道理情绪是幼儿教师最关键的一部分,情绪好就等于心情好。心情好就对工作有信心,对孩子有耐心。情绪不好心情就不好,工作提不好精神,对孩子就没有耐心。下午听了靳老师讲的课,太实用了。靳老师讲的每一个例子,都很跟我们接*,听了以后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看清了自己在幼儿园里的不足。还需要做什么。和什么样的家长沟通,孩子的不讲*惯怎样改正、以及方法方式。靳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交了我们很多解决的方法。这次学*我学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情绪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如果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情绪,那你还会得到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吗?情绪是每个老师必须做到的。

  总之,这次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又让我得到了不少东西。以后我要把握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做一个让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8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9

  获知自己成为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对象,心情颇为激动,很期盼。

  6月24日下午,我来到了培训地广州大学城,大学城非常漂亮。走了一会,不由感慨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几天后觉得这也是个谈恋爱的好场所。

  紧张有序的培训6月25日就开始了。宿舍、饭堂、课室曾经熟悉的三点一线,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只不过,我们已不再年轻。每一天很充实,也不失新鲜,但稍微有点单调,课余如果有点具体的活动就好了。

  能在一次培训中见到那么多“大师”和优秀的同行,确实难得。“大师”非常敬业,学员非常认真。“大师’就是不一般,总能讲出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总能讲出一些方向性、前沿性的东西,总能讲出一些有操作性、可行性的东西。很不错,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每位“大师”都很精彩,经典的话也太多了,用一句来结尾:上课是不可复制的,有新事物发生时,不能“封杀”,要善于、要敢于挖掘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积累、要有激情、要有智慧。我们坚信:奇迹是人创造的。

  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10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加入到今年骨干教师培训的行列之中,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有了这次学*的机会。感谢县教研室,是你们的精心准备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机会。感谢陈主任的辛勤付出,为我们作的精彩报告。

  在培训中,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给我们带来了当好教师的要点与方法,让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了解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项修炼,听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作为新教师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业务水*不高,自身修养不够好,经过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经过这一次的骨干教师培训,我深深领悟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夯实教学基本功,时代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我们需要不断的学*,活到老,学到老。培训还在继续,我会充分利用这次学*机会,尽力汲取培训中所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做好教师这一角色。教书育人,在语文课堂中尽力做到最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学*中成长。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3)

——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0篇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国培计划”____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人能够静下心参加学*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学*要树立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学*的理念,要把学*作为一种必要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我非常珍惜能有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新的莫基点、人生的又一起跑线,更是我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农村教育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对于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既要有为学生、学校服务的意识,更要有服务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进行了引领,老师们的讲解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且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使我深刻地感到自己的认识明显存在局限与不足,老师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他们精彩纷呈的理论演绎和彰显个性的理念宣扬让人折服。本次培训,好比面对一桌丰盛的大餐,一盘盘“山珍海味”让我们目不暇接。

  一、品————课程之丰盛(培训的基本情况)

  这次培训课程涵盖面广,内容非常广泛,新课改、教学预设、课题、儿童教育等无不涵盖,既突出了时效性、针对性,又是完美的整体,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又说明了教育部对这次“国培计划”的高度重视,独具匠心。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课外活动上的周密部署,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组织上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令人耳目一新,在学*期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二、感———理论之精华(名师授课的特点)

  不同专家,不同理念,不同视角,不同收获。由于专家教授们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研究领域不同,理论背景不同,正是这样精彩各异的身份才使我们吸纳不同的信息,启发我们多样的思考角度。专家教授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积累融会贯通,思维活跃,视角新颖,于此总结出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课堂上厚积薄发的从容这给了我们诸多思考。

  教授的《走进新课程改革一十年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讲座,对当前我国十年来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弊端侃侃,老师虽说讲的是《教学适切与教研支持》这个话题,但他授课的角度新颖,把具体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预设”,使我明白了教学预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是教师的预设再充分,课堂中还是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资源,随机应变,适时引导学生,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而要想提高教学机智,*时就应加强学*,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和业务修养!

  老师关于“课题”的讲座能将复杂的枯燥的问题通过身边的案例化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为我们揭开了课题的神秘面纱,对我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指导用,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课题实际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各种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做微型科研。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必须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探究型教师。

  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学三个方面诠释了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幽默诙谐的小故事配合摘录的教学片断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课堂上体现童趣,回归学生的自由天性;有层次、有梯度的引领着我们打造有效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

  老师带领我们竖起心灵的镜子,追寻教师职业幸福的根源。老师告诉我们:经验是可贵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经验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发展,固守原有,没有创造。经验能熟能生巧,也能熟能生笨,养成惰性、倦态,而惰性、倦态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不断的超越自我,可我们不能把自己禁锢在语文专业中,我们要超越学科,学*儿童研究。现在的老师最大的毛病就是忘掉自己的童年时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大人,让学生脱离了童真和乐趣。所以现在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儿童回到自由天性去,回到儿童的伟大之处,回到儿童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上。保护好学生的学*天性,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永远不要忘记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语文。把儿童学*的权利还给儿童,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总之,各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在激情的背后确是一种独立思考光芒的闪射。他们在各自的理论视阈中加以探究、拓展,*面的语言文字变成跳跃的音符。

  三、悟————行动之坚定(关于学*的启示)

  “国培计划”虽然短暂,但是却建立起了我们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台,在这个*台上,我们农村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留给我们的必然是终身收益的收获和永恒充实的思考。这次培训,能融入到浓厚的学*氛围中,汲取最先进的人文社会知识。感受到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如此的紧迫。使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自身在很多方面都还存

  在很多差距,必须树立勤学*、终身学*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一次又一次与老师们的思想、观点发生着碰撞,他们中有的让人迷惑,但驱使我加快思考和探索的脚步,有的让人思路清晰,坚定了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更多的是为我找到了工作的钥匙、教育的真谛。今后,我会—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血倾注于农村语文教育事业上,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

  一言以蔽之,教育之路漫漫,我坚定行走着。

  这炎热的暑假里,我参加了_区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的培训。在这几天的学*中,听了好多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使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去这样的学*机会。

  在这几天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端坐在教室里,聆听着专家的讲座,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学会文本的细读。

  听了x校长的讲座,明白“后茶馆式”教学主张“学生先学”,还强调了学生先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而且还阐释了教师在“学生先学”之后应该怎么教。“后茶馆式”教学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我反思以前的教学,我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他们的发言,我把属于他们的课堂抢了过来,使他们成为了旁观者。我现在明白了,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要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

  听了_教研员的对20_版新课标的解读,知道教师必须带着真正的*等意识进行文本教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听了x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真正感受到自己*日的不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太大太不具体,知道以后在制定目标是要具体再具体点,集中再集中些。

  _教研员从汉语音韵与意蕴的关系入手教导我们该如何解读文本。他声情并茂的讲座让我明白了诵读的重要性。文本的解读原来还可以从汉语的音韵入手。

  _市语文教研员x老师解读了中考命题的技术,并结合考试说明对_市20_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作了全面分析。让我对中考命题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命题的基本要求,考查学生的哪些能力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维目标的达成。

  听了x老师的讲座明白了一位名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砺,需要努力进取。x老师对名师课例的分析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学名师的理由,更知道要学*更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每位专家的讲座都是如此精彩,让我忘了烈日酷暑,忘了疲惫,只沉浸于学*中。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要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要能够让我的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让自己的这桶水溢出来,渗到学生的杯子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针对我校连续两学期新调入老师较多、教师来源学段不统一的特点,昨天下午,学校专程邀请安康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优秀教研员,市优秀教师,统编小学语文省市级培训专家,国培小语学科专家到我校进行《把握教材特点,上好语文课》“名家领航”第一期专题讲座,旨在帮助我校新教师尽快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特点,更好的适应到小学教学的滚滚洪流中来。

  听了侯老师的讲座,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对教材保持质疑的精神。

  这种质疑的精神不单单是指要遵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古训,而是要能去认真钻研新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大纲,然后从教材编排者的编排意图方面去思考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最终心领神会的去组织教材的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宏观概念。年级教学要综合各单元的总体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各单元教学要紧紧围绕每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摈弃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逐段逐段归纳的“瞎子摸象”似的段落推进,而是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根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安排,就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的双线要求,然后在课文中去寻找一个切入点,再逐层的'生发。

  三、一课一得,切记面面俱到。

  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备课时不能很好的把握目标重点,于是在课堂上处处开花,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却适得其反,面面俱到反而是一面都不到位,处处是重点恰恰是一个重点都没有落实。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材的编排是遵循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在每一堂课上循序落实一课一得,最终我们才能让学生达到渐进的总体目标。

  四、时代要求我们做一个爱阅读、广泛阅读的语文老师。

  统编教材的编排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阅读的一体化”,我们语文的教学再也不是原来的那种单一的课文教学、单一的一课一学,而是融会贯通,信息量极大丰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生发的很多问题需要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作品背景的相互联系,需要成文时代的深层挖掘,需要作者当时写作成因的理解共情。一篇文章,涉及到大量的文本之外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这样,你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拓展无限的知识容量。我们在课标上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我们老师必须去阅读,唯有如此,你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伸缩自如、伸缩有度,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师。

  五、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迫使我们必须成为一个指向表达的佼佼者。

  崔老师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建构以学*表达为导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文字、文本内容只能让我们得“意”,而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才可以让我们得“言”。语文培养的是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最终的指向目标是奔着“说”和“写”而去的。而教育的潜移默化迫使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得“言”的佼佼者,我们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得“言”的高手。我们必须要不怕表达、善于表达,不怕写作、善于写作。

  正如昨天在最后的讨论会上所说:我们如果不及时的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没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不用说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甚至连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都算不上。我们如果不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所教的学生,未来坐在高考的考场上,短短的考试时间里,他们连试卷上的题都读不完。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语文老师唯有上下求索,方能占据一*之地。

  8月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我参加了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改课,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天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结束了,但留给留下的却是深深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

  我参加了这次小学语文远程培训。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几位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4)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十)份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经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使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新高考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注重语言的应用和表达,还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把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三维空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开放、自由的学*,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组织形式要更丰富性,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目的应试化、学*内容狭隘化、学*过程模式化、学*方式被动化,学生不可能真正爱语文。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经历(包括课前预*准备、课中学*交流、课后总结拓展),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考表达过程。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语言开发和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也要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扬和书面赞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尽量让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

  三、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就非常关键。学校尽可能的提供学生多远语文课程的选择,就必然需要语文教师的积极作为。在上好基础型课程外,有意识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具体来说,教师要认真分析本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特点,立足地域特点、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时代背景,加强团队合力,展示特长教学。开发活动体验性课程,诸如《实用调查报告》、《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影视欣赏》、等。也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开设各种人文主题的讲座。让学生通过体验,从教材和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并且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访视多样化,并且积极进行考试命题研究和实践。

  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得语文课程学*的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语文作业设计也要因课制宜。学生的学*能力、兴趣爱好更有不同,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保证目标清晰、数量适宜、层级分明,形式灵活。评价标准要具备全面性、鼓励性和差异性。

  考试命题和评价在整个课程建设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教学检测和激励导向,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命题评价研究也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以个体或备课组形式学*和研究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摸索其命题的思路和规律,探究其命题的方式和方法,反思和改进自己命题的问题和不足。命题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课文,同时还要贴*学生实际,贴*生活时代,兼顾文本的经典性和时效性。

  五、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学生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原著阅读。

  阅读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加以检测,在班上可以进行好书分享会等活动,这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馆,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同时鼓励学生读写结合,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为语文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样就不怕学生无话可写。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新高考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严格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关注高中语文学科命题研究。不断学*,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20xx年12月22日,xx市高中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我听了两节优秀的课堂和邹国金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感慨颇多,受益匪浅,现将我此次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邹国金教授向我们强调了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与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个人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多方面。而要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素质,就要不断充实知识、锻炼技能,并在不断实践和总结。提高语文教师素质,能够提升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邹国金教授品杜甫和王维的诗,重在回归文本解读。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可以在文本找到相关的痕迹。一度被大家所忽视的王维“空”的佛家思想,在邹国金教授的点拨下,我们恍然大悟。对着文本品味,我们在字里行间,会有惊喜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不同于教参,甚至和教参相背驰。但这些“发现”,是否也是在新课改下关于“探索”的体现呢?

  重视回归文本,重视对关键字句的品味和揣摩,这是“深读”文本,“深思”文本,“品味”文本的体现,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重要的学*方法。赏析诗歌,除了从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外,还要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品味这些意象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感悟在这些意境下诗人的思想情感。散文也如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景看情。而“情”的发现和感悟,无不是立足于文本。

  语文教师应在*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江岸区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听了老师们生动形象的讲解,我真的是非常的有体会,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体会整理为以下的几点,特向老师们回报一下: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激发学生的学*需要,培养学*兴趣,让学生快乐学*。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形成自己的学*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惯,养成终身学*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诱发学生学*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效果、推动学*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台,集中学*,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模块学*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注重学*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

  总之,一个星期的学*让我感觉很充实,解决了很多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更加相信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条件下,学*和成长的学生,会成为学*的主人。当然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0篇(扩展5)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十)份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认识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苏教社的老师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我对语文教学备课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是我在高中教学一周后体会到的,它的微妙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大纲方向

  只有明确了这个方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里踏实。

  2、抓教材,并且这个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着眼

  所谓广度,就是对语文各项知识(文学、常识、语法、修辞、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技巧,甚至历史、地理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且能信手拈来,不拖泥带水,牵强附会。

  所谓深度,就是快速的领悟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功夫、深钻细研的技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等。

  3、抓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先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理解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其次,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信心与爱好等,这些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最后,在综合了解学生各种情况的基础之上,为他们考虑:在课堂上他们需要什么(具体)、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哪些理解起来容易,哪些理解起来不容易;哪些是可以当堂接受的,哪些需提前预*、课后巩固;哪些对他们最有效果,哪些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费力不讨好的……

  4、抓自己

  我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能接受我哪些方面?不能容忍我哪些方面?昨天教学得失?今天该怎样惩前毖后……

  综上所述,大纲、教材、学生,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才是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善于揣度的思想家、优秀的组织者、高超的指挥家、出色的演讲家……高中语文,应该有许多值得深研的地方,非花费大量的心血是不能做好的。

  二、我教学备课的总体构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做了以下总体构想:

  1、课堂模式

  少讲,尽量把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这就需教师在备课时作极其充分的准备,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作缜密的部署。

  2、以本为本,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从整体着眼,高屋建瓴

  对课程内容思想、主体风格(或格调)、作者构思、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并以此为框架,拉起全文之“纲”,这个,我觉得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3、抓要点

  抓住教材中若干要点,钻进去,点燃,让它爆炸,升起来烟雾弥漫,扩散无限,是意境,是张力,是遥远的星空和宇宙;底下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是触动,是震撼。深刻、难忘,是支撑天空的大地……

  4、问题教学

  多设计些课堂练*题为好,因为文学毕竟是相当抽象的精神产物,只想不做,光说不练,容易使学流于一种更为空洞的思维领域、更为虚幻的失重空间、更为迷茫的精神沙漠、更为偏离的边缘地带……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烟雾”中,摸不着头脑,或者索性,自顾自地去作心灵的旅游——与其劳神费力,还取不到“真经”,不如驾一片闲云回我的“花果山”或“高老庄”去。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因为这项工程做起来确实庞大,头绪繁多,耗时费力,弄不好,哪个环节上准备不到,就可能导致全局失利,所以我得一项一项落实,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搞定。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所得,那么才有货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去阅读,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来静心阅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高中的语文教师有备不完的课还有改不完的各种作业,特别是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与之相对应的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想要静下心来阅读,可能更多的教师会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其实,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会发现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和学生成绩的最佳方法。

  曾经有人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备课、阅卷、和学生谈话等占据。

  阅读课外书的教师数量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去图书馆次数最少的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这样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语文教师不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吗?事实却让大家大失所望。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为如此,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学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底气不足、有着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两年,当地教育局组织的高三教师与学生考同样的试卷,并将试卷混在学生卷里同时批改,出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学生的情况,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上至**开辟天地,下至风土人情,从天文地理历史到古今中外名人传记,无所不含。因此,教师只有宽泛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得了语文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则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持之以恒、广泛地阅读,才能够得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只有书本能带给教师丰富的营养和广博的世界。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范围狭窄,接触人群和事物单一,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或者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追求,不断成长。纵观一些起点普通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的领头羊,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并且形成独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细细探究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发现他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常年与书结伴而行,在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知识面比普通教师要广、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底蕴更加丰厚,自然而然地教学能力更强。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的选择

  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籍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即使穷极一身,也不可能读完。因此,选好书、读好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发挥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要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须有广泛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语文学科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涵盖其它学科的内容。

  由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阅读并且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涵盖社会、科学、生命等广泛领域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以高的专业素养教授出出色的学生。

  再次是要钻研教育发展类的书籍。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光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配合以渊博的知识,才能够出色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知识储备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通过微课题研究工作资料的准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困惑过、无措过、苦恼过,同样也欣喜过、收获过。在研究的初步阶段也得到了语文组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使我和我的学生得到很多。

  一、加强学*,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作为微课题研究的实施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于是我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展开研究,阅读大量相关教育教学的案例,积极学*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理论,使研究有效和有质。从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坚持进行理论学*,不定期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查阅、专业书籍的购买,收集了大量与所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开拓视野。

  二、积极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

  我坚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随着资料的准备,课题的立项,课堂效果的总结,脚踏实地学*研究。通过阅读学*,教学实践,力求做到:1、紧扣课题,激发学*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充分准备课题研究的资料。2、通过资料的大量准备,结合日常教学,构建合理的课题研究体系。3、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问卷,力求为课题服务。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准备阶段,我还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日常教学导入方法的改变,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学生求知和课堂导入密不可分。

  三、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我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由于课堂导入方法的不确定性,课堂内容的不一致性,总结自己,找资料找方法,提高导入效率。让课题研究成果更具有价值,更有意义,及时的改进和总结,为课题准备成长自己,再接再厉。

  通过准备阶段的学*,我会坚持自己的课题,用心研究,用心准备,力求完美的完成自己的课题,也是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在*时的教学中,首先我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如语音题、古诗名句背诵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在处理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学期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使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

  四、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阅读课及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探索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创设情景来引发学生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预*

  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讲课前,可以要求他们书面翻译出所要学*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再求助于教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教师及时、真实地了解到了学情,讲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熟读成诵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应该充分重视文言文课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讨论解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几个步骤去读。首先,让学生对照着注释把文章从头到尾边读边译,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圈出来,同时整理到笔记本上,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直到真正弄懂为止。其次,让学生试着不看注释诵读文章,在还不能记住意义的地方作出标记,然后将这些难记的知识反复地记忆。在这样的自主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入学*。同时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明白诵读对学*文言文的意义。所谓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

  三、激活知识

  文言文学*不是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而是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为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先前知识,建立文言文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体现在对词义的理解、语法使用方面,也体现在对情感的感悟上。比如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还有常见的固定格式,在新课文中可先激活先前相关知识再联系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解和保持。通过这种方式,使已有的知识在多次重复中得到逐步的强化。

  四、重视积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也加大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力度。因此,背诵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既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适应高考的需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惯,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相关词条